【文档说明】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共(9)页,47.95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ba1e99430dc80be06ca4ebcf9191d2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第二学期质量检测一.单选题(共25小题,共50分)1.西周时,“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正卿大都没有经过周天子“受命”,只是名义上仍叫“命卿”而己。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诸侯争霸兴起B.宗法观念消亡C.“礼崩乐坏”出现D.中央
集权弱化2.据《史记》记载:公元前625年,郑发兵从晋伐秦,败秦兵于汪;公元前604年,楚怒郑受宋赂纵华元,伐郑。郑背楚,与晋亲;公元前600年,楚复伐郑,晋来救之。以上史料反映出()A.王位世袭的变化B.官僚政治的确立C.分封制度的
破坏D.一统天下的趋势3.据《汉书》载,汉武帝之孙刘贺,幼年继承王位,不久因种种劣迹、不学无术被废黜,封为海昏侯。后来刘贺墓出土了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依据材料,可以得出()A.郡国并行制已废除B.《汉书》记载不足为信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论语》成为儒家经典4
.秦国史书中将本国历史上接于同样兴起自关中的周,自称为“夏”,而称关东诸国为“蛮夏”,从而构建起“受命于天的秦理当继周人之业而征服蛮夏”的历史叙事。秦国这一举动()A.为兼并战争寻找历史依据B.扩大秦国在关东的影响力C
.传播华夏认同的文化观念D.重构历史以承继政治正统5.西周分封的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片森林草原,故各诸侯国之间没有明确的疆界。春秋战国时期,伴随土地开发,各诸侯国逐步树立了明确的疆界观念。这一变化()A.导致了周天子权势的下移B.标志着地方割据的形成C.为“大一统”提供
了条件D.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6.唐初,进士、秀才多来自(国家)学校,生徒占优势。但因为国学生徒多是达官贵戚的纨绔子弟,使得(国家)学校呈陵替之势,特别是武则天执政时,学校殆废。安史之乱后,乡贡(私学)成为科举的主要来源。这种变化说明()A.科举制度严重阻碍学校发展B.士族政治冲击了教育发展C.
教育变革适应官僚政治需要D.科举录取途径日益多元化7.史料是认识历史的桥梁和纽带。下列史料可以证明()A.公元前4世纪中亚能酿造葡萄酒B.大宛国向汉朝学习葡萄种植技术C.西汉时期大宛国已能够食用葡萄D.西汉时葡萄酒酿
造技术传入中原8.张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书中写道,唐代的藩镇,并不都是割据的。所谓“藩镇割据”只是藩镇中的一部分,即使是河朔型藩镇,也具有游离性和依附性并存的双重特点。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地方财政收入B.共同抗衡了中央政权C.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D.实现了对中央的控制9
.如图为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图中政事堂为宰相的议事办公处。政事堂的设置旨在()A.提高决策效率B.加强中央集权C.防止大臣专权D.分割宰相权力10.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载:“洪武元年,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
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材料本质上说明当时()A.丞相权力受限更多B.政令畅
通得到保证C.六部地位显著提高D.极权统治得到强化11.明朝万历皇帝尽管多年不上朝,但国家政务仍旧照常运转,这主要得益于()A.宰相制度的废除B.内阁逐步成为法定机构C.君主权力的集中D.六部运作的高度程式化12.晚清某条约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
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该规定()A.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反映了英国贸易逆差们列扭转C.表明了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D.体现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
求13.西方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争意味着外国在华活动的加剧,这些活动打破了中国的孤立局面,在中国开创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的时代。而马克思主义学者则认为,这场战争是资本主义之凶恶的缩影,它把中国拖入了半殖民地的
深渊。这场战争使()A.西装开始传入中国B.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加深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界”1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全国总人口迅速增长。人口激增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
农民暴动是其中之一,由此得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该分析()A.符合历史研究遵从论从史出的原则B.属于运用近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C.忽视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D.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时代潮流15.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
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16.法国媒体曾刊登一
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
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D.使列强获得武装
控制京津的特权17.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但他却暗中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并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年11月被旧势力暗害。此事说明()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B.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C.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D.革命
阵营内部潜伏危机18.雅典城邦对官员的管理有一整套的监察制度,“遴选出的官员在上任之前,要由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人民法庭)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官员在卸任之时,还要经过陪审法庭的述职检查,这时若有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陪审法庭就会依
法进行审理。”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贯彻了城邦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B.重视司法审判中程序性民主原则C.陪审法庭是专门的官员督查机构D.法律面前公民平等理念深入人心19.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外事裁判官。外事裁判官处理问题基于一系列对所有人
都一致的原则,这些原则具有合理性和公正性。外事裁判官的设立表明()A.万民法的成熟B.成为维护专制的工具C.人治取代法治D.适应罗马体制的需要20.英国贵族和议员们在经历了内战与共和的混乱后都认可了君主制,在不打算对其进行结构性更改的情况下
,并不想让政治制度发生显而易见的变革,寻求的是法理上的延续性而非革新。这说明英国()A.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完善C.政治中的传统势力强大D.君主制未发生实质变化21.1693年,英国议会成立专门的财政委员会来编制财政预算
,预算案实行专款专用,即便国王也不得挪用。议会还专门设立财政审查委员会,对财政收支状况进行检查。据此可知,英国()A.否定了“君权神授”B.议会开始掌握了财政大权C.王权进一步受到限制D.杜绝了公共行政中的腐败22.独立战争爆发后,美国于1777年制定了
第一部宪法——《邦联条例》,规定邦联国会以州为单位投票,军事、外交和财政的权力,必须有9个州同意方能行使。邦联不设行政部门,有权设立邦联法庭,以处理各州之间的争议。各州必须遵守邦联国会的命令,各州享有独立的征税、征兵和发行纸币的权力。该文件()A.以法律形式巩固了十
三州反英联盟B.保障中央权力高于各州权力C.标志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首创D.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23.有学者认为,美国建国者选择决裂的是贵族、国教、长子继承制等封建“糟粕”,但保留了正当程序、言论自由、税收法定等英国本土
价值观,对专制皇权和“大政府”保持天然警惕,却又与奴隶制关系暧昧。这反映出美国宪制具有()A.彻底性B.开创性C.落后性D.保守性24.1875年1月30日,法国瓦隆修正案以一票多数获得通过,“共和国”一词勉强挤进了宪法条文之中。1884年
8月14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禁止修正“政府的共和政体”。这表明法国()A.共和政体得到巩固B.政治改革退出了历史舞台C.分权制衡原则遭破坏D.各派政治观点趋于一致25.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产重分歧未获国会通过。
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A.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B.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C.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削弱D.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二.材料题(共3小题,共5
0分)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材料一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
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门下省复核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
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历史也充满斗争;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是一方压垮另一方,而是双方都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这个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英国
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摘编自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材料三孙中山指出:“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但其共和政制设计并非
完全照搬西方国家,在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还有考选权与纠察权。“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创立各国古今所未有的政治学说。”——摘
编自郭辉《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程序,并分析这种新机制的进步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政治发展的突出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英国在政治上成为“现代世界的开拓者”的制度表现。(10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
的核心内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政治构想。(10分)27.政治妥协是一种极高的政治智慧,东西方近代民主宪政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皆蕴含着深刻的妥协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宪政
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的妥协因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材料二宪法的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利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
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材料三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
的震荡,推翻了至清朝垂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但这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显然,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
所趋所逼。国家没有陷入民族战争、领土分裂的局面。——摘编自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1)据材料一分析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条件。(2分)(2)据材料二,“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通过妥协解决这些问题的?
(4分)(3)据材料三,分析辛亥革命中妥协策略成功的原因及影响。(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妥协的看法。(2分)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
,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
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一.单选题(共25小题,共50分)1—5CCCAC6—10CCCAD11—15DDAAD16—20DBADC21—25CADAD二.材料题(共3小题,共50分)26.(1)程序:中书出令、皇帝画敕、门下审核、尚书执行。进步意义:各部门分工明确
,提高办事效率;部门合作,集思广益,有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古代中央官制走向成熟,影响深远;分割相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任答两点即可)(8分)(2)特点:发展道路呈现和缓、平稳、渐进;政治斗争中民主力量与封建势力既斗争又妥协融合;最早实行政治变革,
成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样板。表现:推翻君主专制,确立君主立宪制;建立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形成政党政治等。(10分)(3)内容:建立共和政府;实行五权分立。评价:否定君主专制,追求民主共和,具有时代进步性;体现爱国救亡精神;学习借鉴西方近现代政治文明成果,继承发扬传统政治制
度,具有开创性(方法论意义)。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在当时的中国并不能贯彻实施。(10分)27.(1)条件:传统习惯;政治制度中的妥协因素;对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任答两点即可)(2分)(2)问题: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力分配;大州和小州的矛盾。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相结合;国会选举中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确定。(4分)(3)原因:各种政治势力间的妥协;革命派坚持民主共和的底线;革命形势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基本上保持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4分)(4)看法:政治妥协有
利于制度创新和完善;政治妥协需要坚持原则;政治妥协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任答两点即可)(2分)27.(10分)参考示例:书名:《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论证: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明有辉煌逐渐走向衰落,逐
渐落后于世界大势。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强化了皇权。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和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江南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思想文化上,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
成者,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礼教的先驱。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对理学进行反思批判,但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传教士东来,出现西学东渐的现象。京剧形成并发展。总结: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繁荣与危机并存
,中国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处于劣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