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含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615.975 KB
  • 2024-10-2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含答案.docx,共(9)页,615.97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a32bec03ce940c181b00f00802386e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龙岩一中2023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殷商统治者认为其权力来自于至上的神——“帝”,因而受到“帝”的庇佑,这种“受命”是“恒常”“不易”的,为此

商王尊鬼神而重祭祀。周公提出“天命不常”的思想,认为商因“不敬厥德”而亡,至上的神“天”应是有“德”的,“天佑有德”,因而主张“明德”“慎罚”。这种变化反映出西周A.以德治国观念深入人心B.民本思想取代

天命观C.王权与神权趋向于背离D.治国理念更注重人事2.图1为春秋时期秦公簋(古代食器,也作礼器)铭文,内容显示秦公先祖追随大禹,为大禹治水建立功勋,“號事蛮夏”,为夏王朝鞠躬尽瘁。该文物A.证明夏朝已有成熟文字B.是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依据

C.可用以论证夏朝的存在D.反映出秦国谨遵礼乐制度3.古史记载,楚国先祖曾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这可以用来说明A.楚国地处偏僻,因此文化落后B.楚国崛起后,有问鼎天下之心C.楚国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华夏认同D.楚国对本地文化的自

我认同4.传国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相传为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西晋末至东晋初,传国玉玺先后为匈奴建立的前赵、羯族建立的后赵所获。他们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为“白板天子”。这一现象()A.根本上体现了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B.一定程度说明传国信物是统治基础C.充分体现了小农经

济的狭隘性特征D.侧面反映了民族认同在冲突中发展5.西汉初年,游侠“驰骛于间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西汉中期以后,游侠“虽为侠而恂恂(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

家治国理念的改变B.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C.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郡国并行体制的推行6.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

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B.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C.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D.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7.唐代统治者也进行分封,充分利用血缘的凝聚作用巩固统治。然而唐代的分封却不放权,这样受封的贵族就难以在政治上对皇权形成威胁,同时也避开了因权力固化带来的统

治集团素质下降的陷阱,可谓一举两得。唐代统治者此举是基于()A.巩固贵族政治的客观要求B.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C.血缘与政治权力相互分离D.强化中央权威的迫切需要8.东晋时期,皇权受制于士族门阀,朝廷中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至于左

右朝政的六品以上的宰辅,更是完全由士族垄断。这反映出当时A.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B.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C.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D.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9.东晋政府采取“侨置”措施,就是在长江南北流民集中地区设置以北方州郡命名的地方行政机构,专门负责

管理流民事务,其管辖的流民单立户册,并夹注原籍,免除租税和徭役负担。“侨置”的实施()A.削弱了士族政治势力B.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C.稳定了南方统治秩序D.简化了东晋地方建制10.隋文帝采纳高颖的建议,行输籍之法,“定其名,轻其数,使人

知为浮客,被强家收大半之赋;为编氓、奉公上,蒙轻减之徵(征)。”后人认为“隋代之盛,实由于斯”,这是由于输籍法的推行A.促进了人口流动B.调整了租佃关系C.增加了政府编户D.稳固了均田制度11.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冯甲在亲

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敦煌卷子伯2593号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府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

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册府元龟》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旧唐书·烈女传》A.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12.唐建中元年(780年),“两

税法”改革开始推行,内容包括:选取该州课税钱谷量最多一年的额数,作为该州的两税定额,再将这个定额划分成上供(上缴国库),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州财政留用)三个份额,史称“两税“分”。这一改革A.强化了唐朝中央集权制度B.激化了政府与藩镇的矛盾C.实现了财政资源重新配置D.严

重削弱了州县财政实力13.1表1资料出处“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晋朝陆翔《邺中记》“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唐代柳中庸《寒食戏赠》“可怜时节足

风情,杏子粥香如冷饧。”唐代曹松《钟陵寒食日郊外闲游》据表1资料可知,唐代A.贵族更加注重养生B.传承了传统的节日习俗C.节日赛诗活动流行D.民间节日生活丰富多彩14.隋末以来,民众自残手足的现象屡有发生,时人称为“福手福足”。唐太宗不得不在贞观十六年下令对

这些自残者“据法加罪,仍从赋役”,严惩自残者。唐太宗此举意在()A.宣扬儒家伦理纲常B.确保民众身心健康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全力推行严刑峻法15.唐朝时期,江东犁、铁搭、龙骨水车等生产工具的创造和使用,有力地推进了“与水争田”。在丹阳(今江苏镇江境内)的练湖里有横截十四里的长堤,泄去

湖水,“取湖下地作田”。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代()A.国家赋税制度还有待完善B.围湖造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C.治湖营田在江南卓有成效D.技术改进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16.下表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评论,由此可以得出()不同时期学者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评论评论者评论

内容颜真卿(唐代大臣)天宝以后,李林甫威权日盛……上意不下宣,下意不上达,所以渐致潼关之祸,皆权臣误主司马光(宋代史家)李林甫欲杜边帅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书,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峻(农耕者)胡人……”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卒使禄

山倾覆天下赵翼(清代史家)及玄宗平内难,开元之始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虽安史之变不尽由于女宠,然色荒志怠,惟耽乐之从A.安史之乱源于李林甫专宠误国B.唐玄宗耽于美色导致安史之乱爆发C.安禄山手握重兵终致叛乱窃权D.政策缺陷与用人不当引发藩镇叛乱二、材料题。17题10分,19题

18分,19题12分,20题12分。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下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

。198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

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9页材料二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

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

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荫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1)根据材料一,分析嘎仙洞石室

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6分)18.(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将体育视为一种礼仪活动,并将这种“礼”作为人的体育活动中道德

的界限和行为标准,而古代教育中宣扬的体育思想以及提倡的体育活动则是孔子实施“仁”教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把教育者变成理想的“仁”人。射礼作为一种实践“礼”与“仁”的手段和途径仅是为了“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摘编自于修涛《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体育的影响》材料

二汉代社会的各种力量、各种组织和各种活动都被置于中央政府的统治和管理之下,体育活动和体育组织当然也不例外。体育活动也多与健身和军事有关……当时,边境部队经常举行秋射,不仅提高了将士的射艺,而且也推动了体育活动的发展。汉初,各家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这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发展。70多年后,"射、御、数"的体育教育被从"六艺"中剔除,竞争性和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也逐渐变成了传习封建礼节、宣传封建道德的手段。东汉时期,讲求呼吸守意的习禅方法与养生健体相互结合,也为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

的理论支持。——摘编自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体育思想。(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体育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思想领域的变化

对体育发展的影响。(4分)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地关系的核心表征人地关系核心表征历史阶段夏商周秦汉三国隋唐两宋元明清核心社会特征青铜器、铁器;人口缓慢增加精细铁器、牛耕;人口增加,个别地区人口集聚战争频发,人口减少、主动南迁经济繁荣,人口增加疆域缩小

,人口激增、商贸繁荣开荒拓疆灾荒严重,人口流动大人口膨胀,边地开发人的核心需求以农产品为主的生存安全需求人影响“地”的核心活动农耕农耕、圩田、修筑堤防农耕、战争、迁移农耕、商贸、开通大运河、漕仓、围海农耕、商贸,开发山地,扩大圩田农耕,开辟

沙地、梯田、圩田农耕、政治移民农耕、开辟边地及深山密菁核心“地”类要素土地——选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取某一个或某几个历史阶段,围绕“人与地”关系这一主

题自拟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1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2002年,在湘西龙山里耶镇,考古学家发现了数万枚行政文书竹简(里耶秦简)。简牍1当地深山里发现一种并非丰产的植物“枝枸”,秦吏仍认真描述了

它的性状、位置、产果情况,录入官方档案。简牍2记录12名戌卒,在老家欠了官府的罚金从数百钱到上万钱不等,官府连续发函到他们屯戌的地方,在长达3年的不懈追讨,终因太穷而无法偿还。简牍3迁陵居民交纳蚕茧以充当户赋,“卅四年……当出户赋者志;见户廿八户,当出茧十斤八两”。——摘编自《里耶秦简

:“复活”秦历史》等材料二居延汉简显示,在西域屯田的小吏,按照要求必须“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吏还要专门读史书,写文件,练礼仪。汉代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米,聚合

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摘编自潘岳《秦汉与罗马》(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地方官吏的职责。(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地方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9分)龙岩一中2023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1-5DCCDA6-10BCDCC11-16ACBCCD

17.(1)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2分)特点:重视实证;史料互证。(2分)(2)变化: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2分)意义:①缓和了社会矛盾;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③巩固了北魏政权/北方统一

;④打击了门阀士族地主;⑤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分,任答4点得4分)18.【答案】(1)孔子:体育是一种礼仪活动;体育是实施“仁”教的手段;目的是培养维护上下尊卑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的人。(6分)(2)特点:政府对体育发展影响明显

;体育活动多与健身和军事有关;军事体育蓬勃发展。(4分)原因:中央集权的加强;军事斗争的需要(或对匈奴作战、经营西域);社会尚勇习武的民情风俗;统治阶级开拓进取、创造革新的精神风貌;汉代文化包容兼蓄的大度风貌。(6分)(3)影响: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客观上促进了体育发展;“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宣传封建道德弱化了体育的竞技性;道教和佛教思想促进了养生体育的发展。(2分)19.(12分)示例:论点:人通过主动认识、利用和改造“地”以达到满足自我需求的目的。论证:秦朝开始,铁农工具的器形及质地均得到极大改善,牛耕也更加普遍。汉朝鼓励百姓从事农桑,也非常重视农

田灌溉及水利系统建设,同期也开启了较大规模的垦荒开疆活动。这些表明人类改造“地”的能力在增强,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及人地关系演进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波荡不定,人地关系演进速度变缓。统治

者采取多种形式将劳动力与农田捆绑发展,包括屯田制度、土地租佃制度、赋税减免制度等。因躲避北方战乱而不断南下的人口,使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提升。隋唐是人地互动进一步加强的典型阶段。曲辕犁轻便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大运河的开通及漕仓的空前发展解决了部分地区粮食供给问题。中国的人口重心

和经济重心均出现由北向南的转移,南方人地互动进一步增强,人类对土地的改造和利用,进一步释放了“地”的潜在价值。总结: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的能力也不同。但是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总体相称。注:也可以得出其他论点

,如“空间上,总体和谐,局部冲突;时间上,长期协调,短期矛盾”。20.(12分)(1)职责:探明山川物产;追讨政府罚金;征收赋税。(3分)(2)特点:承袭秦制;注重地方官吏治理能力;管理与教化相结合;以儒家文化为指导;治理体系完整。(5分

)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教化百姓和稳定地方秩序;有利于弘扬儒学和文化交融;有利于形成文化共同体;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巩固。(4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305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