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答案.docx,共(3)页,35.49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2b76b62e4fbfbe1eb937b153f83a19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东北师大附中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科试卷参考答案1.D【解析】“引领时代发展”错误,属于无中生有。2.D【解析】“使中国纪录片拥有了新的呈现方式”错误。由原文“越来越多的电影纪录片重返院线放映,2018年院线上
映了13部纪录片,其中《厉害了,我的国》更是创下4.81亿元的纪录片票房纪录”分析可知,《厉害了,我的国》是在院线上映的,所以并没有“使中国纪录片拥有了新的呈现方式”。3.B【解析】“以小见大的方法”错误。由原文“故宫近
600年的历史景象已不复存在,史料也有限,为顾及观众的观感体验,这组纪录片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特别是大量使用的电脑动画,帮助海内外观众更好地理解故宫的历史文化”分析可知,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展示故宫的,并没有以小见大的方法。4.B【解析】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可对应原文语句“国际传播
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体也可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人性化的日常生活。人们从这些生活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影响自己的思考”等来分析,抓住材料中“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家庭背景”分析判断,为叙事原则。5.①搭建了“
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的平台。该纪录片中,中国莫高窟“诚邀”柬埔寨吴哥窟,做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2分)②选择了不同国家受众共同关注的话题。该纪录片全方位展示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和艺术成就。(2分)③创新了表达方式。3D
动画手段展现莫高窟壁画人物,现代人演绎的方式展现吴哥窟的历史往事,使该纪录片更好地展现了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2分)6.B【解析】“头顶上有月光”和“头顶的月亮”并没有渲染环境的恶劣。7.①表层义:指美国人
眼中的“会吝惜生命”、能过上好生活、让世界有希望的文明样式。(2分)②深层义:实际是指美国人用极其霸道、自以为是的武力来强行征服他人的野蛮行径。(2分)③主旨义:指拥有民族尊严、自由独立和高度民族自觉的文明。(2
分)8.①人物形象更鲜明。谁也“没听懂”将来自不同国家的两个军人对立起来;对比的设计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2分)②小说主题更深刻。“没听懂”的情节象征了两种思想文化存在深深的隔阂和误解,表达作者对霸权主义的批判与抨击。(2分)③
结尾留白有余蕴。谁也“没听懂”对方的话与前文二人交流的顺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结尾处的“没听懂”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2分)9.C【解析】A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连词,表转折,“但是”;B介词,
“向、对”/介词,表被动;C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D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连词,表修饰)10.B11.C【解析】柳宗元的《驳复仇议》认为处理子为父复仇案有一个关键的标准,就是裁断该案的父亲是否属于有罪被杀:如果属
于有罪被杀,那么子为父复仇就属于违礼违法;如果该案的父亲是无罪被冤杀,那么子为父复仇就合礼合法,故C项符合12.(1)实现了仁德却得不到益处,与作乱一样都被处死,这样不能够把它作为准则,从这一点上就可公开宽恕元庆的罪行。(而:转折连词,但是、却;训:准则;宥:宽恕。采分点各1分,句意
2分)(2)执法的官员本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执事者:执法的官员/主管官员:谢:谢罪;不暇:来不及。采分点各1分,句意2分)13.错谬:旌诛并用(2分)(答“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也可
)危害:黩刑坏礼。(1分)(答“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也可,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回答均可。)14.B【解析】结合诗中“杳杳”、“落落”、“寂寂”等叠词可知,此诗整体风格为幽冷清寂,诗中“啾啾”并非欢快热闹之声,应指凄切尖细的声音。15.①通篇句首使用叠词,具
有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如“杳杳”、“落落”等;(2分)②语言浅白如话、通俗易懂:如“常有鸟”、“风吹面”、“雪积身”等;(2分)③语言冲淡静穆(也可答冲和、淡泊、平淡、质朴等),别具古淡深远之境。(2分)16.(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佛
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3)弃掷逦迤非天下也17.D【解析】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甚至:连词,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竟然:副词,表示出乎意料。不光:副词,表示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仅仅: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
意思跟“只”相同而更强调。火树银花:形容灿烂的灯火或烟火。硝烟弥漫: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布满。18.C(A项,拟人。B项,借代。C项,比喻。D项,夸张。)19.B(A项,表示强调;B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特定称谓;D项,表示引用。)20.①强调
重点:改后句子突出事物特征,而原文强调重点在小小山沟里承载如此多的事物,与后文“负荷”相呼应,更符合表达逻辑。(2分)②语病方面:改后句子中途易辙或后半句缺少主语。(2分)③语气方面:改后句子为陈述语
气,语气变弱。原文反问语气更强一些,更能引人深思。(2分)21.示例:虽然生活在煤矿处境危险艰难,但是无数的人一代又一代仍献身于这个事业。22.略【参考译文】我恭敬地了解到在则天皇后时,同州有个叫徐元庆的人,
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自首。我认为:先王制订礼义,是用来使人上进的;严明刑罚,是用来整顿政治的。枕着武器,伺机报仇,是为人子女的孝义;惩杀罪人,防止作乱,是帝王统治天下的政纲。然而,依据国家法律,
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执法不能两样,徐元庆应该伏罪。又据《礼》,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国家勉励人尽孝的教化内容;教化不能马虎,徐元庆不应被处死。但我听说从前刑罚的产生,本来是用来制止暴乱的,讲求仁
德可获取益处,人们大都崇尚德行。现在元庆报杀父之仇,本意不是作乱,只是尽子女的孝道,在孝义上实现了仁德。实现了仁德却得不到益处,与作乱一样都被处死,这样不能够把它作为准则,从这一点上就可公开宽恕元庆的罪行。但是现在如果认定元庆的操守是正义的,废止国家的刑法,(把这)作为将来处理类似行为
的原则,国家必定会多灾多难;那么对于徐元庆的过错,就不能免除责罚。为什么呢?每个人一定都有儿子,儿子一定都有都有亲人,如果都由于敬爱亲人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依我辈所见,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按照
刑律处死元庆,然后在他的里巷和墓道的门前表彰他,赞颂他的美好节操,(这样,)可以使天下按正道顺利发展。(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臣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采取的方式则不同,表彰和诛杀是不能同时并用的。诛杀应该表彰的人
,这就叫滥杀,就是滥用刑法太过分了。表彰应当诛杀的人,这就叫僭越,破坏礼制太严重了。如果把这种做法传示给天下,那么,追求节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想避开祸害的人就不知道怎样立身行事。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没有犯法律规定的罪行,赵师韫杀
他,只是出于他个人的私怨,而徐元庆却能想方设法,用武器刺进仇人的胸膛,这正是遵守和奉行礼义的行为啊。执法的官员本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是犯了死罪,赵师韫杀他,那就并不违法,这也就不是被官吏错杀,而是因为犯法被杀。法
律难道是可以仇视的吗?仇视皇帝的法律,又杀害执法的官吏,这是悖逆犯上的行为。应该把这种人抓起来处死,以此来严正国法,为什么反而要表彰他呢?而且陈子昂的奏议还说:“人一定有儿子,儿子一定有亲人,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这种混乱局面靠谁来救呢?”这是对礼的
认识太糊涂了。礼制所说的仇,是指蒙受冤屈,悲伤呼号而又无法申告;并不是指犯了罪触犯了法律而被处死这种情况。现在如果用这个来判断赵师韫杀死徐元庆的父亲、徐元庆杀死赵师韫之事,就与礼相合了。况且,不忘父仇,这是孝的表现;不怕死,这是义的表现。徐元
庆能不越出礼的范围,恪尽孝道,为义而死,他一定是个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啊。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难道会把王法当作仇敌吗?但上奏议的人反而认为应当处以死刑,这是滥用刑法,败坏礼制。(选自柳宗元《驳复仇议》)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
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