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宁夏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 .pdf,共(9)页,392.91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2826b20ef272e1eafec14c54a1f92d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宁夏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试卷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注意事项:1.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1.下表所示是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已鉴定的墓葬中,具有随葬石铲、斧、锛等工具的男性墓葬和女性墓葬的数量。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时期鉴定墓葬/座男性墓葬/座女性墓葬/座中期阶段423111晚期阶段761A.阶级分化
现象较为明显B.山东地区手工业发达C.男女社会地位发生变化D.男性主要从事手工业2.《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cuī)。”。这段文字说明了()A.分
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B.民本思想观念的产生C.祖先政治上的威望增强D.宗法观念的不断削弱3.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鲁国所在“少嗥之墟”的东夷地区,还是晋国所在“夏墟”的戎狄地区,都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这说明当时()A.戎狄蛮夷势力壮大B.华夏认同观念增强C.周天子地位的丧失D.诸侯争霸战争不
断4.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说法正确的是()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④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5.《吕氏春秋》有言:“乱莫大于天子,无天子
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下列主张与之相符的是()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D.“尽地力之教”6.“新帝国把全国分为36个郡,它们又被分为更小的单位,下设上千个县和道。通过这种方式,秦在整
个中华帝国实现了对所有新征服地区的直接统治。”最能体现材料所述观点的选项是A.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B.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后世所沿用C.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D.郡县制的推广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7.张岂之在《中
国历史》中写道:秦始皇时代,秦帝国的反抗力量主要活动于关东(指河南函谷关以东地区)……秦末大起义中数十家反秦武装力量也均崛起于关东;而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该学者重在说明()A.法家思想已不适应统治需要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非
常大C.关中地区社会矛盾尚未激化D.六国旧地对秦统治缺乏认同感8.公元前120年,汉武帝重组财政体系,把中央财政收入交由大司农以及水衡都尉等负责增加财政收入的官员来管理。汉武帝还对商人征收重税,重整货币政策,将利润丰富的盐铁业收归官营。汉武帝这些措施()A.反映了政府财政集权的倾向B.践行了儒家的
治国理念C.削弱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D.旨在遏制财富集中现象9.《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儒家思想在
东汉地位显著提升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10.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人生活中广为传播。魏晋时期习俗的这
一变化表明()A.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C.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D.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11.东晋以后,世家大族在南方强占山泽现象愈演愈烈。为此,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
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亦可占山一顷。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这些举措()A.进一步增强世家大族的实力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有助于推动南方地区的开发D.促进外来高产粮食作物的
推广12.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D.加强了中外文
化的交流13.唐朝统治者将己姓或亲属姓氏赐予臣服于唐朝的边疆民族首领。贞观时,唐太宗赐突厥首领阿史那思摩姓李,唐武宗赐回纥部落首领姓名为李思忠、李思贞。这一做法有利于()A.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B.扩大唐朝的统治疆域C.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D.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力14.下面为唐玄宗天
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出狩”剑南时,在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发布的诏书()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度支、防御等使……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巳后一时闻奏A.旨在提高地
方政府的行政效率B.加速了唐王朝政治统治的灭亡C.缓解了唐朝内重外轻的局面D.体现了中央对现实的政治妥协15.与《史记》《汉书》相比,魏晋时期的很多史书的人物传记非常繁碎,在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有时多达二十余人。影
响这一现象的是()A.九品中正制B.科举制C.察举制D.行省制16.唐高祖、唐太宗时期任仆射的俱为元勋重臣。在政事堂群相议政时,尚书仆射品位高于侍中、中书令及其他加议政衔的官员,有着尚书左右仆射领导群相议政的含义。但是到了
贞观末年,仆射一职长期出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参与决策官员数量固定B.尚书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C.中枢机构行政效率低下D.尚书省是事实上的决策机构17.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赋税制度改革,下列选项描述了一这变化的是()A.废除井田制B.颁布均田令C.推行租庸调制D.实行两税法1
8.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当时()A.儒学地位受到挑战B.佛教本土化C.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中外交流
频繁19.北宋时期商品流通规模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钱币铸造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时人创新性的解决方法是A.使用黄金白银B.发行纸币交子C.创立早期银行D.铸造更多铁钱20.宋初形成“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局面,也出现“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
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状况。说明()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C.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D.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21.从
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A.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D.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22.西夏设立番学和汉学,官学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官学或私学是金朝士子步入官场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这表明西夏和金朝的科
举实践()A.阻碍了政治制度的转型B.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23.元朝在地方广设行省,并建立了“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的驿站制度。这()A.缓和了贫富差距带
来的阶级矛盾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扩大了地方权力易导致分裂割据D.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紧密结合24.北宋理学家张载在《正蒙·西铭》一书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念,后人把它概括为“民胞物与”。张载的这一理念A
.继承了荀子人性论的观点B.推动了民本思想的产生C.蕴含着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D.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25.宋代打破了隋唐“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规定;婚俗观念出现多元趋向,重进士科、论财等现象普遍;在职业选择上有了更多的空间“耕织之民……或入于工商”
;手工业领域普遍出现了“雇募制”。由此可知宋代()A.废弃重农抑商政策B.经济发达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C.社会控制较为松弛D.传统的四民社会结构逐渐解体26.北宋时,苏南地区已经实现一年稻麦两熟;南宋时,一年稻麦两熟在江南很普遍,亩产一
般都能达到100公斤,最高达到300公斤。这一状况()A.有益于经济重心南移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改变了宋代积弱局面D.推动了饮食结构根本改变27.有学者指出,从制度建构上而言,明代内阁的职能
来自皇帝的需要,其主要职能"密勿论思、票拟批答”都出自皇帝处理决策事务时所需的辅助,且由于内阁权力地位未经法定,所以它也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这意味着,明代内阁()A.并不具备参与决策的职能B.增加了皇帝的工作负担C.推动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D.是封建专制强
化的产物28.有学者指出,郑和下西洋期间,每抵达一国,主动传授农作方法,分送耕具教他们耕耘,帮助他们掘井汲水。在占城国停留期间,郑和还教会了他们一年三收的种稻技术,亲自指导他们把缓山坡开成梯田种植稻、麦、茶。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农耕技术领先于周边国家B.明朝外交的“不征”“共享”理念C.为了把西洋地区纳入明朝版图D.明王朝制定了开放的海洋发展国策29.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
建立了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C.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效率D.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30.康雍乾时期,清朝完成了统一大业,奠定了中国的辽阔疆域,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世界大国格局最终确立。以下史实能够支
撑这一结论的有()①统一台湾设府管辖②设河西四郡③平定准部回部叛乱④派遣驻藏大臣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1.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
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3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借表扬三代治世的清明政治,呼吁提倡普通士人的参政、议政,提出要“以天
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等口号。这表明黄宗羲()A.倡导个性解放B.提出“工商皆本”C.呼吁反清复明D.抨击君主专制33.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
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这体现出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是A.程朱理学影响周边国家B.出现总结性传统科学技术巨著C.四大发明陆续传到西方D.出现培养军事人才的新式学校34.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
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3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著名诗句。符合其事迹的是()A.编订《四洲志》,汇集国际知识B.著《海国图志》,介绍外国历史C.撰《瀛寰志略》,考察欧美各国D.与外国传教士合译西方科学书籍36.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下列表
述正确的是()A.日本窥视东北和东南海疆B.法国把侵略矛头指向西藏C.英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D.沙俄策划外蒙古“自治”37.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曾有“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谕,当以小说谕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的说法。由此可推知
()A.维新派认识需要加强思想动员B.小说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C.利用小说的影响力宣传变法思想D.近代小说的发展体现了思想解放38.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
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材料表明A.“庚子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B.孙中山主张“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C.《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D.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39.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
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A.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B.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C.是思想近代化的开端D.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40.八国联军侵华
期间,东南各省在没有丧失主权、治权的前提下,与各国友好合作共保东南、长江流域各省的和平与稳定,严格禁止义和团以任何方式南下,各国也承诺不在上海、不在长江流域登陆、用兵。这反映出()A.南北分裂趋势明显B.东南各省联系紧密C.列强侵华方式转变D.清朝统治根基动摇
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1、42两道题,共4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41.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
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
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
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
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
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42.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材料一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
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材料二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
“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材料三明中叶以后,粮食、棉
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
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四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重要措施时间事件咸丰十一年(1861年)设立同文馆,是为中国新学的开始。同治二年(1863
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光绪十一年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
要举措。(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所谓的宋代“革命”进行举例说明。(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