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PDF版(可编辑).pdf,共(8)页,529.57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10452e34203400968f25be3597289e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本试卷共8页)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2024届2022-2023学年(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自行打印试卷及答题卡,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
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在规定时间内,将答题卡逐题竖屏拍照提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从史实
上看,中华文明崛起于中原农耕地带,四面受攻。特别是北方毗邻草原游牧民族,战争频仍。相对于扛锄牵牛、单独劳作的农耕民族而言,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就是骑马射猎、团队合作,有巨大的天然军事优势。然而,从黄帝北逐荤粥开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经受住了强悍的游
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发展壮大。显然,谦谦君子也绝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那么,中国文化对战争有什么看法呢?第一,不推崇战争。中国文化爱好和平。孔子说,“仁者,爱人”。以爱护别人为己任的仁者,当然不会热衷于剥夺别人的生命。汉传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主张吃素,连动物的生命
都不愿剥夺,遑论战争。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更充分。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武器、战争都是不祥之物,也非君子所喜欢的,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用它;“若美之,是乐杀人”——如果喜欢武
器、推崇战争,就是以杀人为乐;“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以杀人为乐的人,不可能真正得到天下人的认可。第二,不惧怕战争。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比如,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玄奘说过“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文天祥说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一般的征服者战争,能胜则愿战,不胜则愿降;必胜则必战,必败则必降。而中国文化更推崇的是:无关正义,必胜亦不战——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欺凌弱小;正
义所在,必败亦必战——即便敌强我弱、明知必败,也会勇于亮剑、绝不屈服,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不是真正的勇敢;重义轻死,明知必败亦必战,才是真正的勇敢。这也是中华文明不灭的关键之一。第三,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
。虽然不推崇战争,但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研究非常深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明确论述——民心。《尚书·泰誓》说,商纣王“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商纣王虽有亿万臣民,但人人离心离德;周武
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周武王虽只有三千臣民,却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孙子兵法》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方面。其中,道是居于首位的决定要素。道是什么呢?就是得民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也就是说
执政者能让老百姓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摘编自文运《不推崇也不惧怕,胜负根本在民心——浅谈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材料二:为什么写这样一封信?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到军心
的问题。就是将来不论同任何侵略军作战,都不能忽视第2页(本试卷共8页)这项工作。在战争中间,如果你拿着枪同我们打,那我们绝不客气;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装,我们就坚决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
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
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我写的这封信没有加封,不管你高级军官理不理,反正要经过你下层人员的传递,他们总可以看到。这些下层人员同军阀、战犯是不同的,好多人是强征来的工人、农民。我记得,晋察冀军区俘虏过一个叫中西的
日本兵,他被俘后要求留在我们这里,我同他谈过话。我问他,你不回去,想做些什么呢?他说,随便分配我做点什么工作都行。那个时候,我们部队还缺乏使用日本掷弹筒的经验,缴获的大批掷弹筒,不能及时用上,中西就担任了这方面的教官,教八路军战士使用掷弹筒。后来,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他们就组成了一个
“反战同盟”支部。这些人在我方多数表现很好,很能吃苦,作战勇敢,没发现有逃跑的。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这些人回到日本,不少人参加了日本共产党。所以说,日军中间并不是不可以做工作的,应该大力地开展工作。我们将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他
们还回了信,说八路军这样做,他们很感谢。(摘编自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但从史实上看,谦谦君子也绝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B.中国文化爱好和平,
不推崇战争,这在儒、释、道三家的相关主张中都有体现。C.中国文化追求正义,明知必败亦勇敢应战,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D.中国文化认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也就是《孙子兵法》中提到的“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原文明经受住了强
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可见军事优势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B.中国文化不推崇战争,但不意味着惧怕战争,也不意味着不重视对战争的研究。C.愿意留下来的被俘日军士兵越来越多,而且表现都很好,主要是感念八路军的宽待政策。D.八路军实行的革命人道主义不同于日本侵略军推行的“三光政策”,
体现了我军对军心的重视。3.下列选项中与中国文化对于战争的看法最一致的是(3分)A.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尉缭子·十二绫》B.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志》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D.知
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采用的论证方法。(4分)5.请结合材料分析日本侵华战争必败的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某夜【注】①全科试题免费下载公
众号《高中僧课堂》第3页(本试卷共8页)丁玲【注】②“叱——嚓——叱叱,嚓嚓,……”一团数不清的人影从那有着青色的电灯光的厅子里走向外边的广场去。靴子的声音,鞋子的声音,重重地踏在厚的雪地上。冬夜的狂风,迎着他们的面,用力的抨击过去。在这里面,一个小
身个的年轻的,漂亮而又带点憔悴的男人,像骇着似地一下清醒了。适才所发生的一切,都那末明明白白地摆在当前:那张狡猾的脸,含着恶意和自得,蓄得有令人讨厌的帝国主义式的胡须的脸。他坐在那高台上,他说“还有什么话说?没有呢,你们被判决了,
就要执行。”这年轻人记起了这个,一团可以烧死自己的火焰在他心上燃烧起来。然而在适才,在他突然地,没有经过审判而被宣告死刑的时候,他没有像另外一批同志们保持镇静,而因一阵剧烈的忿怒和心痛以致失去了知觉。他是一个热情的诗人,忠
实而又努力。“嘭”,枪托打在他胸上;因为有二十天不给他吃饱,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饿得更瘦了的胸。“铿铿——锵锵——”铁的镣铐在他的手上和脚上讨厌地响着,也在另外的一些手上和脚上响着。更多的杂乱的声音响在他周围,钉了铁掌的皮靴,更重地踏着厚的雪:“叱——嚓——叱叱,嚓嚓,……”他又明
白了一些,意识到他正向着什么地方走去。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脑中,他在自己的眼睛上看到另一双眼睛,那永远是,常常是看到他灵魂的一双可爱的难忘的眼睛。他清清楚楚地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来在他心的深处,刺着,又连肉带血撕了开去,一寸一寸的那末痛着
。天空是黑的,无止境的黑暗,从黑暗里洒落着雨点和雪团;从那黑暗里,吼着北风的狂啸。大地是灰的,雾般的,积雪在夜里反映着死的灰色。人影是黑的,静静地在雪地上移动。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叹息或哭泣,他们朝着广场那边,那临时作为秘密刑场的广场的一角
不停地走去。他,这个年轻人,强忍住欲狂的,将要破裂的绝叫,牙齿用力咬着嘴唇,在一种不能发泄的盛怒之下,禁不住打战,凝住那被恨火烧得发痛的眼光,四方望着,要吞噬一切的去找着什么,望了这个,又望那个。雪光,黯黯的,照在他邻近
人的脸上,忽然,他找到一个熟识的,亲切的面孔了。那面孔给了他一个极平静温和的表情,一个说着千句万句话语的表情,一个只有同志给同志在殉难时所能给予的慰藉和鼓舞的表情。于是,所有的愤恨和怀念,都无形消去了大半。他回答那表情的,是一个勇气百倍的,坚决的颔首。“停住!就在这里。”“到了!”好多人心上这末重
重地响着。“把犯人排好捆好。”这讨厌的,使人憎恨的号令又从监斩官的口中喷出。穿着棉大衣的兵士,蠢然用力地推着他们,用抢托打他们,还用绳子从他们的胸前围绕到身后的木棍上去。他们一句话也不说,都捏紧了愤恨
和沉默。他们被铐着手脚,又被紧紧捆在一根前几天便打好了桩的木棍上,已经被逼迫到死的边边上来了。他们密密地站成了一排。监斩官,一脸的横肉,在这排人的面前,用指头点着,数了起来。看见了那脸,——那凶横的脸,像代表了整个统治者对被压迫者的残酷——愤
怒的火又烧到了心上,烧痛了眼睛和全身。恨不得打过一拳去,扑杀这只恶狗,但人被紧紧缚住,手是反剪着的。所以只恨恨地咬着牙,任身体在寒风里打抖,完全为怒气抖着。第4页(本试卷共8页)“同志!勇敢些呀!”右手边的一个同志这样对他说了。他歪过脸去望,正
是那个相熟的脸,那个晚饭时还同他谈了许多话的。“不,我实在有点兴奋.......。”无边的空漠,无边的风和雪,无边的灰色,无边的黑暗,……人的影,在死色的灰白中反映出的人影,是大,是沉重。“好,预备,听我的哨音!”心都紧起来,像拉紧了的弓弦。那架重东西,死样地竖在眼前,几个
兵士兢兢业业地守着。天就要压下来了,黑暗要压倒他们,压在这二十五个人身上。然而却有人大声吼叫起来:“同志们,起来!不要忘记,现在我们虽要死去了,可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就在今天正开着盛大的代表会,我们的政府就在今天成立了,我们庆祝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政府万岁!”于是,疯狂了似地,大家都跟着
喊起来。本来有许多东西装在心上的,这时才突然明白过来,都大声喊着自己要喊的口号。于是黑暗逃走了,展在眼前的是一片灿烂的光明,是新的国家的建立。口笛凄厉地惨叫着,而雄壮的,有二十五个声音在一块的雄壮的声音,唱起来了:“起来,
饥寒交迫……”“噼拍,噼拍噼拍噼……”歌声在枪声中消失了。夜沉默着,肃静,庄严,飘着大块的雪团和细碎的雨点。冬夜的狂风叫着飞去,又叫着飞来。雪块积到那垂着的头上,但风又把它吹走了。每个人都无言的,平静的被缚在那里。在一些地方,一个,二个
,三个……流出一些血来了,滴在黑暗里的雪上面。天不知什么时候才会亮。一九三一年七月(选自《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有删改)【注】①作者自述是“为纪念一个朋友而作”。②丁玲(1904—19
86),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主编。她的丈夫胡也频为牺牲的左联五烈士之一。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一组靴子踩在雪地的拟声词开始,凸显了环境的空旷黑暗,营造了阴森肃
杀的氛围,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B.作者描绘人物所用的词如“年轻”“憔悴”“漂亮”等,蕴藏着写作者的感情,又与人物的诗人身份相得益彰。C.小说结尾写道“天不知什么时候才会亮”,既有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强烈
控诉,也暗含着革命失败的悲观情绪。D.文中“在他突然地,没有经过审判而被宣告死刑的时候,他没有像另外一批同志们保持镇静,而因一阵剧烈的忿怒和心痛以致失去了知觉”可知,在听到自己被判死刑后,诗人感到愤怒和心痛。第5页(本试卷共8页)7.关于文中“我
实在有点兴奋”这句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兴奋”一词叠加了多种复杂情绪,既有对敌人的愤怒,也有为理想献身的慷慨激昂。B.诗人并不需要否认他的愤怒和仇恨,但他也不希望同志把他的异样表现误认为怕死。C.面对死亡却感到“兴奋”,这不合理的回答反使对
话更显生动,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D.诗人用“兴奋”来解释自己发抖的原因,并用“实在”二字巧妙地掩饰了对死亡的恐惧。8.文中多次描写“寒风”与“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9.同是为纪念左联牺牲烈士所作,本文与鲁
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在刻画烈士形象上有显著区别。请简要赏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杏花书屋记归有光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
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
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
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
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
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注:①洞庭木叶:
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
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B.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C.公以言事忤天
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第6页(本试卷共8页)D.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
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大夫,已故的大夫,出自《左传·文公十八年》。此处指先父,即去世的父亲。B.进士科,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与秀才、明经科并列,都始设于唐代,为
常科。宋以后,进士科成为科举中唯一科目。明清两代,殿试分三甲发榜,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C.曾几何时。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指才过了没多少时间。D.秀发,指女子秀色可人的头发。文中喻指孺允兄弟的后辈子
孙神采焕发,才华出众。12.下列关于本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一、二段先叙述杏花书屋的建造由来,再叙述书屋主人周孺允父亲的仕宦经历,并描写书屋建造情况和环境景物,然后抒发见之者“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的感慨。B.第三段由杏
花书屋的名字联想到唐代进士及第之后的杏园之宴的盛况,并指出玉岩公周孺允“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但仍有期望子孙后代有功于国家的思想。C.作者赞美玉岩公敢于直言,不怕触怒皇帝,是有气节的表现;他身处逆境而不心灰意冷,受到打击而能寄希望于未来,是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的表现。D.最后一段作者指出玉岩公昔日
的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然而“其后有不知所在者”。这与周氏父子的道德风范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作者由周氏诸孙皆秀发,可知《诗》《书》之泽,表达了对周氏父子诗书传家的家风由衷赞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
以花果竹木。(2)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小题。满江红·暮春辛弃疾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
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处说,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系即景抒怀之作,该词上阕
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颇有辛词豪放词风。B.风雨后,花径落花飘零散乱,令人黯然;园林青绿茂密的树阴也未曾带来欣喜。C.“流莺乳燕”本是美好事物,词人却“怕”其“得知消息”,可见言外另有所指。D.“彩云依旧无
踪迹”,词人以彩云喻所思之人,想写信倾诉,却不知将书信寄向何处。15.全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第7页(本试卷共8页)(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
部分。(12分)(1)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同时,六国士人也不敢拉弓报仇。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
字是“恕”,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3)《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极大,列举的虽是近事,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春江花月夜》中用流霜,白沙等意象写出月色迷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即
“__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6)《将进酒》中,突出表现诗人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开幕词是历史的伟大转折。在文中毛主席既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又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人民
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B.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文体,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C.《大战中的插曲》是选自《聂荣臻回忆录》的一个章节,其中“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
,“插曲”的意思是“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18.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个
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B.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
女饿死的同乡。C.于是老板娘拿起铅桶到锅子里去刮一下锅焦、残粥,再到自来水龙头边去冲一些清水,用她那双才在梳头的油手搅拌一下,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D.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1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_______进了荷花淀。②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_______出头来。③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_______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得那是区小队的队
长。④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的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_______出来。A.驶露冒伸B.驶冒露伸C.窜露冒钻D.窜冒露钻第8页(本试卷共8页)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夜里,我将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知道除几处曲译之外,还有一个故意的误译。B.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和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C.区上早就说兴旺跟金
旺两个人不是东西,已经把他两个人押起来了,还派助理员到咱村开大会调查他们横行霸道。D.三仙姑去寻二诸葛,一来为的是逞逞闹气的本领,二来为的是遮遮外人的耳目,其实让小芹吃一吃亏她很高兴,所以跟二诸葛老婆闹了一阵之后,回去就睡了
。21.为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序(5分)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奔波在抗灾斗争的前线。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谁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①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②是他高
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③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④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⑤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四、写作(60分)2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世间万物,生长最美。有人说,生长是滋出嫩芽,抽出枝条,努力朝向阳光的“向上”蓬勃;也有人说,生长是毛竹四年深钻地底、胡杨立身沙漠的向下“扎根”;还有人说,唯有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没有“向下”的扎根,就没有
“向上”的蓬勃。以上材料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人;吴小容陈
益华熊贤勇彭建侯晓之王建春罗秋兰审题人:付岩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