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单元检测四.docx,共(5)页,31.89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e8a20a03a1c99c43e3337611022269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单元检测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模拟]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即被太祖斥遣还乡
,且终生不用,并说“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结君心,及其久也,假威窃权,势遂不可抑”。这反映出该时期()A.宦官专权的严重性B.君主专制日趋强化C.政治统治日益黑暗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2.[2024·贵州贵阳高三联
考]《廿二史札记》卷35《明代宦官》记载:“永乐中,差内官到五府、六部,俱离府部官一丈作揖。途遇公侯驸马,皆下马旁立。今则呼唤府部官如属吏,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叩头跪拜矣。”此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宦官权力日益膨胀B.君主集权程度加强C.官员丧失廉耻之心D.皇帝权力渐趋衰落3.[2024·湖南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联考]《明史·土司传》记载说,土司“必假我爵禄,宠之以名号,乃易为统摄,故奔
走唯命”,若朝廷调遣繁多,则“急而生变,恃功怙过,侵扰益深”。这()A.为边疆动乱埋下了隐患B.体现了明朝阶级矛盾尖锐C.说明土司由明政府册封D.有利于强化对边疆的治理4.[2024·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清朝统治者延续和利用蒙古族传统的会盟
制度,盟旗制度下的会盟内容为“简稽军实,巡阅边防,清理刑名,编审丁册”,盟长是理藩院和各旗札萨克的中间联络者,无权干涉各旗札萨克对本旗的行政管理工作。盟旗制度()A.有利于加强对各旗监督B.促使蒙古和内地制度一体化C.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D.体现了专制皇权的
空前强化5.[2024·安徽A10联盟高三联考]清军入关后的历代统治者都强调盛京为“龙兴之地”,并“监往代两都之制”,尊盛京为留都,其辖区内的制度建设遵循了“参汉(汉族)酌金(后金)”的原则。这些做法()A.分散了清王朝的中央政治权力B.形成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C.吸取了明朝亡于两京制的
教训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6.[2024·四川绵阳高三一模]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帝在谈到海防时曾说,“天下事未有不由小而至大。小者犹不可忽,大者益宜留心……即如海防,乃今日之要务,朕时加访问”,预言:
“通海口子甚多,此时无碍,若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害矣”。这表明康熙帝()A.初具近代海权意识B.认识到学习西方文化的迫切性C.深入了解西方文化D.感受到西方殖民者东来的压力7.[2024·湖北武汉高三调研]下表是与棉花种植或棉布
相关的历史记载,据此推论合理的是()记载材料出处“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元)《农桑辑要》“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农书》“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天工开物》“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
布贵,南方反是。”《农政全书》A.棉花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B.元朝棉花种植成本高于养蚕缫丝C.棉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D.清朝南北之间经济差距继续扩大8.[2024·河北衡水高三模拟]明代俗谚有云:“苏州样(样式、设计),广州匠(做工、技艺)”,石湾(今属广东佛山)所产陶器,行销海外诸国,时
人称之曰:“石湾缸瓦,胜于天下。”这表明当时()A.国内已形成区域分工的市镇集群B.民间海外贸易突破了海禁的限制C.民营手工业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D.岭南手工业发展市场化程度较高9.[2024·湖北高三调研]下表为松江府垦田数和上交的夏秋两税在
全国的比重表年份垦田占全国百分比夏秋税粮占全国百分比洪武二十六年0.60%6.50%弘治九年0.76%6.23%万历六年0.61%6.24%由上表可知()A.区域经济结构的新变化B.江南地区社会矛盾尖锐C.江南
地区赋税负担沉重D.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10.[2024·北京顺义高三模拟]明朝时期实行朝贡贸易,诸国进贡携带的物品分为三类:一是国王贡献方物,名曰正贡;二是国王附搭品,名曰附来货物;三是使臣自进贡物。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不论在会同馆或市舶司所在地出卖,多不向外
商征税,而且还大加赏赐。这种“贸易”形式的影响是()A.阻止西方的经济侵略B.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C.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D.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11.[2024·山东滨州高三月考]清朝时期,广州的行商是一个地
域色彩较浓厚的行业,但不少著名行商的资本是来自福建、浙江;四川井盐中,从事制盐的企业主大多是湖南、湖北、陕西和广东的客籍商人;在矿业中,云南铜矿在它的兴盛时期,厚积资本进行开采的,多为三江、两户、川广
富商大贾。据此可推断出,清代()A.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B.商业资本流动的广泛性C.手工业分工现象较明显D.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12.[2024·福建厦门湖滨中学毕业班质检]《明史》载,“原夫明初诸儒
,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宗守仁者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变化反映了()A.自我意识的觉醒B.文化权力
的下移C.传统文化的转型D.专制思想的弱化13.[2024·辽宁锦州高三一模]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的政治伦理原则,他甚至说:“宁丧天下于庙堂,而不忍使无知赤子窥窃弄兵以相吞噬也”。据此
可知,王夫之()A.主张彻底废除君主专制统治B.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百姓命运C.宣扬了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D.抨击程朱理学严重脱离现实的弊病14.[2024·河南高三一模]在知行关系上,程颐认为: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王阳明“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
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夫之则认为,知与行是“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关系。他们对知行关系的探讨()A.回应了佛教道教冲击B.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C.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D.意在强调人的主观性15.[2024·河北沧州高三一模]冯梦龙在《警世
通言·序》中说:“里中儿代庖(下厨)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夫能使里中儿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由此可见,其时的小说()A.
蕴含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B.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C.成为儒学传播的主要途径D.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嬗变16.[2024·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三模拟]清代顺治前期,清廷将大部分书院改为义学,“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顺治后期,一些旧有
书院被重新修葺加以利用,也设立了一些新书院。这些书院绝大多数都讲授程朱理学,宣扬儒家纲常伦理。清初书院的重建反映了()A.政府重视社会伦理秩序的建设B.满汉民族矛盾渐趋消亡C.清朝统治合法性得到百姓认同D.经济繁荣促进教育发
展[答题区]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4·福建福州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明清省制经历了从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到后来设置巡抚、总督,以及督抚地方
行政化的演进过程。因之,从明中叶开始,督抚由不参与地方政府祭祀,转变为参与祈雨、祈晴等祈禳活动,进而逐渐参与并主导地方常祀。乾隆十六年正式确立了督抚的仪式地位,此后,督抚通过编纂行省祀典、主导春秋常祀与朔望行香,在仪式上进一步确定其与布政使、按察使等地方大吏的统属关系。在
祭祀层级方面,明末以降先后出现都城隍、省城隍等名号及与布政司、按察司相对应的神庙,乾隆时期某些省份甚至出现系统创制省级神祇名号的举措,不过,这些实践并未被升格为礼制。这表明,从行政维度来看,行省的创设已有
数百年之久,但迟至20世纪初,行省在礼仪维度的地位仍非无可争议。——摘编自刘永华《祀典仪式视野下的明清省制演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省制在礼仪维度演进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省制演进在礼仪维度的表现。(6分)18.[2024·广东
东莞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唐代立国规模宏阔,其疆土、经济、文物,较之秦汉,似乎尚有过之而不及。论其政治,依然还是秦汉传统规模,王室与政府分立,君权与相权互济,但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严密
,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魏晋以下的门第新贵族,在唐代渐渐地和平消失于无形。自唐后,中国社会再没有别一种新贵族之形成。故在唐代有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文化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材料二清朝前
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
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蒙
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别评价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前期稳固边疆的特点及贡献。(8分)19.[2024·江苏苏州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得海禁政策相比明初实行时更不符合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嘉靖倭乱”发生后,明朝严行海禁并废除了市舶司,这使得番商失去了合法的贸易渠道,大兴
走私贸易。海商也逐渐转为了海盗,“虽概称倭夷,其实多编户齐民也”。福建巡抚谭纶奏称:“闽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其凡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若一切禁罢,则有无何所于通,衣食何所从出。如之,何不相率而引为盗也
。”中央政府中也有很多同谭纶持相同观点的大臣,明朝上层最终开始考虑更适合实际情况的政策。1567年,明穆宗宣布在福建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海”。“隆庆开海”带来了海上贸易的繁荣,朝廷也越来越重视海澄舶税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这是除了维
持稳定海疆以外的又一重要好处。因此,明朝政府制定并不断完善海澄舶税的制度,以官方政策的形式将税收分类并固定下来,这为中国开启海洋贸易国际化奠定了政策上的基础。——摘编自薛振威《16世纪中国海外贸易思想
变革——以隆庆开海为例》(1)据材料概括明朝“隆庆开海”的背景。(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隆庆开海”的影响。(6分)20.[2024·云南高三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
2分)材料据文献记载,明朝时两个朝鲜人在中国相约去买书,甲:“我们到书市买文书去。”乙:“买什么书?”甲:“买《赵太祖飞龙记》《唐三藏西游记》。”乙:“买《四书》《五经》也好,既读孔圣之书,必达周公之理,买那些通俗读物干嘛?”甲:“《西游记》热闹,好看解闷。”学者朱舜水侨居安南
时问安南某官员:“尊府古书多否?”答曰:“少少足备观览。”他又问:“《通鉴纲目》《前后汉》《廿一史》《史记》《文献通考》《纪事本末》《潜确类书》《焚书》《藏书》(李贽著)及《古文奇赏》《鸿藻》等书。”答云:“俱有,唯《鸿藻》无有
。”——摘编自[朝鲜]崔世珍《朴通事谚解》、[明]朱舜水《安南供役记事》从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