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7月月考(期末模拟)地理试题析【精准解析】.doc,共(19)页,1.05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8617e8ae928552b4e393a4eb0df946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内江六中高中2022级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卷共2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下左图为吐鲁番露天地膜种植西瓜景观,右图为吐鲁番某温室大棚内“悬空西瓜”景观.“悬空西瓜”采用
新型的吊蔓式栽培方法,西瓜藤蔓沿铁丝或绳子等向上生长。据此完成问题.1.吐鲁番露天西瓜栽培育苗期采用地膜覆盖技术,主要作用是A.提高土壤肥力B.减轻低温冻害C.防止水土流失D.增强地面辐射2.采用悬空种植方式,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单位面积西瓜产量B.提高西瓜育种技术C.降低西瓜
对水源的需求D.降低人工劳动成本3.与露天地膜种植的西瓜相比,该地温室大棚种植的“悬空西瓜”A.甜度更高B.果色较均匀C.果实更重D.果形较差【答案】1.B2.A3.B【解析】【1题详解】一般的地膜由塑料组成,不易分解,可能造成
土壤板结,土壤污染等,易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故A错误;吐鲁番西瓜栽培育苗期为春季,春季气温低,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采用地膜覆盖能够起到保温作用,从而减轻低温冻害的影响,故B正确;吐鲁番盆地气候干旱降水少,不易发生水土流失,故C错误;地膜覆盖能够减少地面热量扩散到膜外,从而保持土壤温度,没有增
强地面辐射,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2题详解】吊蔓式栽培,能够使西瓜藤蔓沿铁丝或绳子等向上生长,减少对地面空间的占用,提高植株的密度,所以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故A正确;吊蔓式栽培方式是新技术的利用,主要目的是提高西瓜的产量,不是为了提高育种技术,故B错误;悬空西瓜对
水源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可能因为植株需要向上增长,增加了植株的密度,所以需要的水分增加,故C错误;因为瓜藤蔓沿铁丝或绳子向上攀爬,需要搭建攀爬的瓜架,会增大劳动力的强度,从而增大劳动力成本,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3题详解】温室大棚昼夜温差比露天的小,
所以其糖分的积累少,甜度要低于露天的,故A错误;悬空的西瓜接受日照面积比露天的大(露天的西瓜和地面接触的那部分照不到),所以果色较为均匀,故B正确;悬空的西瓜限于瓜蔓的承受能力,个头应不会很大,故C错误;悬空的西瓜不会受到和地面的挤压力,所
以果形较好,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点睛】地膜覆盖具有减轻雨滴打击、防止冲刷,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天旱保墒、雨后提墒,促进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生长发育,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能使土壤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使地温下降慢,促进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生长
发育,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下图为2000-2010年中国农村人口、老龄人口、农村老龄人口分布重心空间位置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4.据图中信息推知,2000-2010年间A.西南方向农村人口比重增加B.东北方向
人口增长率增加C.东南方向老龄人口数量减少D.西北方向老龄化程度增加5.导致2000-2010年农村老龄人口分布重心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西部净迁出人口增加B.东部人口增长率低C.沿海返乡农民工增多D.国家人口政策调整【答案】4.D5.A【解析】【4题详解】读图农村
人口分布的重心由西南向东北迁移,说明东北方向农村人口比重上升,西南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故A错误;据图无法判断东北方向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故B错误;老龄人口分布重心由东南向西北,说明西北方向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加重,东南方向老年人口比重下降,D正确;东南方向老龄人口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老龄人口数量
减少,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D。【5题详解】读图农村老龄人口分布重心由西向东迁移,说明西部地区农村老龄人口比重上升,东部地区农村老龄人口比重下降。若西部净迁出人口增加,因迁出人口青壮年比例高,所以农村老龄人口比重上升,故A正确;东部农村老龄人口比重下降,可能是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
长快,若人口增长率低,则老龄化加重,故B错误;沿海返乡农民工(主要为青壮年)增多,因为我国农民工的迁移方向主要由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则西部地区农村老龄化将减轻,故C错误;人口政策对东西部农村影响相差不大,所以对农村老龄人口重心的移动影
响不大,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点睛】农村老龄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农村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经济发达地区老龄化主要的原因是出生率低,平均寿命长。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度。下图为我国某山脉4-10月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统计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6.该山脉可能为A.天山B.阴山C.秦岭D.南岭7.该山脉2900米以上植被覆盖度下降的主导因素是A.土壤B.水分C.光照D.热量
8.图中甲处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是A.水热条件相似B.人类活动相似C.植被类型相似D.地形地势相似【答案】6.C7.D8.B【解析】【6题详解】根据材料图示显示4-10月不同海拔植被覆盖度状况,4-10月为
我国绝大部分植被的生长期,图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1000-3000米左右可达到90%以上,说明该山脉植被覆盖率较高。且在2000米以下的位置,南坡植被覆盖度高,说明在2000米以下的同海拔高度,南坡水热
条件好,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为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其植被覆盖度较低,北坡受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的影响,水分条件比南坡好,所以北坡应比南坡植被覆盖度高,故A错误;阴山海拔高度在400-2000米左右,南岭海拔最
高处约为2000米,图示山脉接近4000米,故BD错误;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雨热同期,水热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则覆盖度较高,且秦岭海拔高度接近4000米,故该题选C。【7题详解】根据材料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植被覆盖度,读图2900米以上的植被覆盖度南北两坡都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2900米以上的山区土壤随海拔的升高变化较小,所以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受土壤影响小,故A错误;2900米以上的山区因水汽减少,降水较少,且变化不大,故其
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受水分影响小,故B错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光照条件越好,植被覆盖度应上升,与图示不符,故C错误;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热量条件变差,植被覆盖度应下降,故该题选D。【8题详解】据第一题,该山
脉为秦岭,南坡为阳坡和迎风坡,所以南坡水热条件比北坡好,甲处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且北坡坡度较陡,南坡较缓,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其南北两坡植被覆盖度应不会相同,故ACD错误,根据材料影响植被覆盖度的因素还有人
类活动,若南北两坡人类活动相似可能使植被覆盖度相同,故该题选B。石环是一种特殊的地表形态,下左图为石环形成过程示意图,右图为某地石环景观图.据此完成问题。9.石环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冻融作用B.流水搬运C.冰川沉积D.风力沉积10
.砾石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可能是A.冬→春B.春→夏C.夏→秋D.秋→冬11.下列四个地形区中,最可能有石环景观的是A.华北平原B.四川盆地C.柴达木盆地D.东北平原【答案】9.A10.D11.C【解析】【9题详解】根据材料石环地貌的形成过程为:冬季地表冻结时,
颗粒之间的孔隙水结冰(体积变大)使整个地面上升,发生冻胀作用,砾石被抬高。到了春天解冻时,砾石以外的部分都解冻了,地面又下沉,但是砾石以下的粘土尚未解冻,砾石仍然高出地表;慢慢的,砾石下细土部分也解冻了,缩小了体积,留出了空隙,这空隙很快被周围融化的细土充填,结果砾石再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
这样的过程经过反复多次,砾石就被挤到土层的表面上来,到达地面后受进一步做水平分选,慢慢就形成了环状的地貌,所以该题选A。【10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砾石上升是因为其冬季结冰时,发生冻胀作用,砾石上升,秋季到冬季气温下降幅度大
,且土壤中含水量较大,结冰时砾石上升幅度最大,故该题选D。【11题详解】根据材料其石环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冻融作用,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不结冰,故B错误;图示显示石环地貌地面组成应由粗细不等的砾石和土壤组
成,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河流冲积平原,土壤物质组成较为均匀,不会形成该地貌,故AD错误;柴达木盆地戈壁广布,土层中颗粒大小不均匀,且冬季寒冷,能够形成石环地貌,故该题选C。【点睛】形成石环的地段一定要岩石块和泥土粗细混杂,并且还要求有充足的水分,气温在零度上下
波动的持续时间要长一些。只有这样夹杂在泥土中的石块才会被挤出来。地面还要平坦才能保持石环地貌现象的形态,如果地势坡度大,碎石就会随意滚落就形成不了“石环”的地貌。蓄水能力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调节水循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
表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林地类型孔隙度(%)有机质含量(%)饱和持水量(吨公顷)总孔隙非毛管孔毛管孔针阔混交林5917454.62503常绿阔叶林
6316473.18648楠竹林5212402.08312灌木林7317567.79183312.最不适合该山地作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是A.针阔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C.楠竹林D.灌木林13.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产生径流时间最长的是A.针阔混交
林B.常绿阔叶林C.楠竹林D.灌木林14.当地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A.地表径流大B.植物种类多C.枯枝落叶多D.年均温较高【答案】12.C13.D14.A【解析】【12题详解】从材料中得知,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
地下径流。读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可知,楠竹林的毛管孔孔隙度百分比最小,且单位的饱和持水量(吨公顷)也是最小,容易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所以是最不适合该山地作为水土保持
林的林地类型。故本题选择C。【13题详解】从材料中得知,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读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可知,灌木林的毛管孔孔隙度百分比最大,且单位的
饱和持水量(吨公顷)也是最大,对应的产生径流的时间最迟也就是最长。故本题选择D。【14题详解】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说明土壤肥沃。植物种类多,正是说明土壤中养分多而活跃,有机质多的表现,B选项有关联;枯枝落叶可以增加土壤的腐殖层,增加有机质,C选项有关联;年均
温度高会有利于促进土壤微小生物的活动,增进有机质的积累,D选项有关联。土壤有机质主要是和土壤肥力还有土壤中微量元素有关,和地表径流水量的大小关系不大,排除A。故本题选择A。黑炭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炭化产生的表面以灰黑色为主的一类大气污
染物。黑炭能在空气中随大气运动、降水等扩散,会对冰川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全球气候。下图为青藏高原及周边冰雪中黑炭含量(单位为10-9)。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图中虚线框内高含量黑炭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A.油气
资源开发B.交通运输发展C.牲畜粪便焚烧D.工厂废气排放16.青藏高原东南部空气中黑炭含量呈现夏低冬高的特点,原因主要是夏季A.太阳辐射强,促进了黑炭的分解B.西风势力强,利于污染物的扩散C.气温高,利于大气层中黑炭自燃D.降水多,利于
黑炭随雨水沉降到地面17.冰雪表层的黑炭会对冰川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因为其对太阳辐射A.吸收强,加速冰雪消融B.吸收弱,加速冰雪累积C.反射强、加速冰雪消融D.反射弱、加速冰雪累积【答案】15.B16.D17.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利用能力。【15题详解】“黑炭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炭化产生的表面以灰黑色为主的一类大气污染物”表明黑炭的形成主要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有关。A.油气资源开
发是以开采为主,不是以燃烧和使用为主。故A错误。B.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和公路交通的发展,火车和越来越多的汽车沿主要交通干道驶入青藏地区,导致道路沿线黑炭数量增加。故B正确。C.牲畜粪便焚烧不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不会产生黑炭,故C错误。D.青藏地区工业产业活动较少,所以黑
炭的主要来源不是工厂废气。故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B。【16题详解】“黑炭能在空气中随大气运动、降水等扩散”说明影响黑炭浓度的因素主要是风和降水。A.根据材料判断,太阳辐射不是影响黑炭浓度的主要因素。故A错误。B.西风冬季强,夏季弱,夏季青藏高原受西风影响小,故B错误。C.即使夏季气温高,大气层
中黑炭也不会自燃。故C错误。D.青藏高原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利于黑炭随雨水沉降到地面。故D正确。本题正确答案为D。【17题详解】A.与冰川相比,黑炭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强,会使冰川表面增温,从而加速冰雪消融,故A正确。B.与冰川相比,黑炭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较强,故B错误。C.冰川反射强,黑炭反射弱,故C错误。D.冰川反射强,黑炭反射弱,黑炭的存在会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多,从而加速冰雪消融。本题正确答案为A。山地林线指高山带针叶林分布的上限,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和风力等因素影响。下图中的曲线为横断山区28°N附近自西向东各山脉东坡林线的
分布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高山带针叶林之上的自然带是A.冰雪荒漠带B.常绿阔叶林带C.灌丛草甸带D.针阔混交林带19.P、R、M、N四地中,最不适宜针叶林生长的是A.P地B.R地C.M地D.N地
20.导致横断山区各山脉东坡林线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降水B.海拔C.气温D.风力【答案】18.C19.B20.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之垂直地带性。【18题详解】随着海拔的升高,山体的热量和水分条件都会变差,所以在高山带针叶林之上为灌
丛草甸带。本题正确答案为C。【19题详解】“山地林线指高山带针叶林分布的上限”,关键词是“上限”,即林线以下为针叶林生长地。R地在林线以上,已经不适合针叶林的生长。故正确答案为B。【20题详解】A.林线的一般规律为:纬度越低,林线越高;降水越多,林线越
高。该地绝大部分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山脉的东坡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所以导致各山脉东坡林线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B.“山地林线指高山带针叶林分布的上限,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和风力等因素影响”,根据材料,B错误。C.同为山脉东坡,同海拔地区气温基本相同,所以气温不是林线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故
C错误。D.该地区山脉众多,且均为南北走向,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均不便于进入,故风力上没有较大差别。故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A。一位地质学家在考察美国西部内陆的羚羊谷(如下图)后记录到:峡谷和曲壁是它的两大基本特征;峡谷在地面的宽度仅有20-50厘米,而谷深却达几十米;
地表有很多的沟、坑洼和洼中矗立的小岩块;谷底铺着一层金色的沙粒,还散落着许多直径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砾石,砾石表面光滑;四壁黄色砂岩中交错的岩层构成了和谐的线条,绘出一个个光滑柔美的曲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营造羚羊谷峡谷和曲壁的外力主要来自A.海浪
B.冰川C.风力D.流水22.峡谷还在进一步增大、增深。其增大、增深的速率主要取决于①风化的速度②侵蚀的速度③搬运的速度④基岩的岩性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答案】21.D2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21题详解】A.“美国西部内陆的羚
羊谷”说明此地距海远,不受海浪影响。故A错误。B.冰川作用下形成的是“U”型谷,与羚羊谷的形态不符,故B错误。C.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干燥地区的地表。故C错误。D.“谷底铺着一层金色的沙粒,还散落着许多直径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砾石,砾石表面光滑;”沙粒是流水沉积形成的,光滑的
砾石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宽度仅有20-50厘米,而谷深却达几十米”“地表有很多的沟、坑洼”这些信息都在提示该地形成原因为流水作用。而且峡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22题详解】①“绘出一个个光滑柔美的曲面。”光滑,说明四壁风化作用非常
微弱,故①错误②峡谷的进一步增大、增深,首先与侵蚀的速度呈正相关:侵蚀作用越强,增大增深得速度越快。故②正确。③搬运的前提是侵蚀作用,所以搬运不是主要因素,故③错误。④基岩的岩性如果比较软,峡谷就容易被侵蚀而增大增深,如果岩性比较坚硬,就不容易被侵蚀。故④正确。综上,正确
的是②④。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二、非选择题:共56分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阿克苏河与和田河是塔里木河两条重要支流,发源地海拔相近,均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山地降水补给为辅.阿克苏河汇入的水量约占塔里木河总水量的70%.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阿克苏河流域耕地面积
明显增加,土地盐碱化严重,塔里木河水质也随之恶化.之后阿克苏河流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塔里木河的水质逐渐改善.下图为塔里木河流域图.(1)简述阿克苏河水深(河面至河床的垂直距离)的时间变化特征。(2)与和田河相比,
分析阿克苏河注入塔里木河的水量更多的自然原因。(3)分析塔里木河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水质恶化的原因。【答案】(1)(汛期时)白天深,夜晚浅,昼夜变化大;夏季深,冬季浅,季节变化大。(2)天山南坡
(阳坡)光照强,气温高,且流经山区河段长,冰雪融水补给量大;河源地降水更多,降水补给量大;流程短,流速快,流经沙漠河段短,河水下渗、蒸发少,河流年径流量较大。(3)灌溉用水增加,塔里木河补给减少,河流自净能力降低;塔里木河盐分增多,生物减少,净化水质的能力降低;化肥、
农药的使用使得阿克苏河污染加剧,导致塔里木河水质下降,水质恶化;人口、城镇规模扩大,排放的废水多。【解析】【分析】本题以塔里木河为地理背景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流域生态问题。河流水深的变化要从河流补给入手;注入水量多少可从该河流水量多,沿途损耗少方面分
析;水质恶化主要从人类活动方面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阿克苏河流主要的补给为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补给量的大小受气温的高低的影响。该地为西北内陆地区,大陆性气候显著,昼夜温差大,气温年较差大,所以夏季一天中白天
融雪量大,水位深,夜晚水浅,昼夜变化大;夏季水深,冬季水浅,季节变化大。(2)读图阿克苏河源头降水在100-200mm之间,和田河源头降水在50-100mm之间,阿克苏河源头降水多;阿克苏河位于天山南坡,处于
阳坡,光照强,气温高,融雪量大,和田河源头位于北坡,光照弱,气温低,融雪量小;图示阿克苏河比和田河流经沙漠地区短,所以河流下渗和蒸发量小,损耗的较少,所以阿克苏河注入塔里木河水量更大。(3)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阿克苏河流域耕地面积增大,土地盐碱化增大,表明该地区人类活
动增加一方面农业灌溉截留大量水分,另一方面人们生活用水增加,从而使塔里木河水量减少,自净能力下降;同时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人类活动排放的生活污水随阿克苏河流入塔里木河,使塔里木河水质下降。【点睛】第(3)题分析时易遗漏因为水量减少,水的自净能力下降,从而加大了污
染状况;同时人类活动产生的生活污水也是其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因为随着耕地面积增加,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污染源也会增多。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肯尼亚在投资可再生能源领域表现突出,目前约70%的国家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但风
力、太阳能发电所占比例很小.2019年7月,非洲最大风力发电项目在该国西北部图尔卡纳湖正式启动该项目所需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由丹麦某公司提供,建成后可实现全国100%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标.下图为图尔卡纳湖风电项目位置示意图.(1)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知识分析肯尼亚西南部地势起伏
大的原因。(2)从地面状况角度,分析项目所在地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3)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简述该项目建设的不利条件。(4)说明图尔卡纳湖风电项目建成后在肯尼亚能源供应中的作用。【答案】(1)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岩层断裂下陷形成裂谷;裂谷两侧岩层隆起抬升;地壳运动活跃,多
火山地貌。(2)西北为图尔卡纳湖,东南为荒漠,地势平坦开阔;植被稀疏,对风的阻挡作用小;位于南、北两山地之间,狭管效应明显,风力大;湖泊面积广阔,湖陆风显著。(3)位于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太阳辐射强,施工环境恶劣;
距离港口、铁路干线远,大型风力设备运输困难;主要人口、城市分布在西南部,距离市场远,需要建立长距离输电线路。(4)增加能源供应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解析】【分析】本题以肯尼亚风能资源开发为地理背景,考查区域能源开发的区位条件
以及影响。【详解】(1)读图肯尼亚西部位于裂谷带,处于板块生长边界,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裂谷,裂谷和两侧山地落差大,地势起伏较大。(2)地面状况对风的影响主要从摩擦力大小,以及地形对风速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读图该风电项目的
西北部为湖泊,水面摩擦力小,东南为沙漠,植被稀疏,摩擦力小;图示该项目南北地势都较高,狭管效应增大风速;湖泊面积较大,与周边地区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所以湖陆风显著。(3)地理位置可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市场位置等方面分析。读图该项目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气温高,太阳辐射强,不利于工人的
施工;该项目居于内陆地区,距海较远,结合材料大型发电设备经海洋运输从丹麦运来,陆运难度较大,增大运输成本;根据图例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高原地区,距离风电场较远,需要远距离输电,投资较大、技术要求高且电力有所损
耗。(4)本题要结合材料作答,材料提示肯尼亚电力能源中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70%,但风电和太阳能占比较低,即能源结构单一,发展风电,促进清洁能源供应多元化,增加稳定性;同时材料提出可再生能源由70%提高到100%,即增大了可再生能
源的比例,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能源供给。【点睛】区域能源资源开发可从资源条件、开采条件、市场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分析,意义主要从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分析。风电场的选址受风能资源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风能资源
是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清洁能源,基本不排放废弃物,不污染环境,但风能分布较分散,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成本较高。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纳特龙湖位于东非大裂谷的边缘、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交界处,距离东南部的阿普沙约113公里。纳特龙湖是一个大湖,水很浅,湖泊面积季节变化大,水中盐、碱浓
度很高,很多物种不适宜在此生存。但这个让生命难以维系的环境里,却成为火烈鸟的理想繁殖场所,这里小火烈鸟的数量大约是全世界的四分之三。湖中的蓝藻是小火烈鸟主要的食物来源。自1883年以来盖拉伊火山一直保持着间歇性喷发。下图为纳特龙湖位置和阿鲁沙
各月降水量分布图。(1)说明纳特龙湖湖水很浅的原因。(2)指出纳特龙湖10月一次年5月湖泊面积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3)分析纳特龙湖的自然环境为小火烈鸟成长所提供的生存条件。(4)试分析纳特龙湖湖水盐、碱浓度高的成因。【答案】(
1)地处东非高原,海拔较高,湖底较平坦,湿季降水较少,水面较宽,位于赤道附近地区,温度较高,尤其是旱季,湖水蒸发旺盛,所以湖水水很浅。(2)湖面先增大后缩小,但整体变大。10月~次年5月湿季来临,降水多,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先增后减,所以湖泊水位升高,湖面变宽阔而后又回落
,面积萎缩。(3)湖水盐度高,蓝藻等嗜盐藻类大量繁殖,小火烈鸟的食物充足;湖水浅,便于小火烈鸟觅食;宽阔的湖面、有毒的湖水和蒸汽提供了天然的防卫保护体系,使得大型食肉动物和天敌无法进入。(4)附近火山喷发大量的火山灰散落到湖中;火山灰和火山熔岩被风化、侵蚀,盐类物质被风、流水搬
运,在湖中累积;湖泊为一个相对封闭的流域,流出水量少;该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尤其是旱季)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地下温泉带来大量的矿物质。【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较难。【详解】(1)湖泊水的深浅主要受湖底形状和当地气候影响。纳
特龙湖地处东非裂谷带边缘,地壳断裂下陷,低处积水成湖,湖底较平坦;当地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气候资料图显示,该地湿季时降水较少,但纬度低,温度较高,因此干季时湖水蒸发旺盛,所以湖水很浅。(2
)纳特龙湖位于东非高原,当地属热带草原气候,因此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图中气候资料显示,4月份当地降水了达最大,5月份降水明显减少,因此10月一次年5月湖泊面积先增大后缩小;由于湖泊水较浅,因此湖泊整体变大。(3)适合小火烈鸟成长环境包括生长空间大、食物来源充足、天敌少等因素。由资料可
知,湖中生长耐盐碱的藻类,为小火烈鸟提供丰富的食物;湖水浅,便于小火烈鸟觅食;宽阔的湖面,为火烈鸟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湖岸高盐碱环境造成肉食动物少,生长栖息环境安全。(4)湖水盐、碱浓度高的原因应和矿物质来源丰富、蒸发作用强、水体交换能力差有关。材料
显示,附近盖拉伊火山一直保持着间歇性喷发,火山喷发大量的火山灰散落到湖中;火山灰和火山熔岩被风化、侵蚀,盐类物质被风、流水搬运,在湖中累积,地下温泉也会带来大量的矿物质;湖泊为一个相对封闭的流域,流出水量少,水量交换少且漫长;该地区地处断裂带,地壳运动活跃,地球内能释放造成湖水温度高,
同时当地降水少,蒸发旺盛,(尤其是旱季),因此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台风有时候有两个雨带,一个位于中心附近的旋涡风雨区,一个位于台风北侧等压线弯曲处(台风倒槽).2019年9月2日第13号台风“玲玲”生成
于菲律宾以东洋面,并一路向北在朝鲜登陆,7日到达我国东北地区后,逐渐减弱为温带气旋。下图为T时刻“玲玲”演变为超强台风阶段的位置及周围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1)结合气旋的形成,阐释台风“玲玲”在菲律宾以东洋面是如何形成的。(2)说明T时刻“玲玲”北侧槽线附
近发生大范围强降水的原因。(3)分析台风“玲玲”登陆并移动到我国东北后是如何减弱为温带气旋的。【答案】(1)9月菲律宾以东洋面热带海区温度高(超过26℃),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
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释放潜热,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猛烈,最后形成台风。(2)“玲玲”北侧槽线东西两侧(冷暖气团)气流性质不同;东侧吹偏东风,从海洋带
来充足的暖湿空气,西侧(吹偏北风)陆地冷空气带来降温,水汽易凝结降水;近洋面温度高,空气对流旺盛,产生降水;且降水释放潜热,加强对流过程。(3)登陆朝鲜半岛并移至广阔的东北大地后,纬度升高;且受北方冷空气影响,“玲玲”近地面空气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降温升压使空气旋转上升势力减弱,风力减弱;地面摩
擦力的影响,使气流势力进一步减弱;移至陆面后“玲玲”的水汽来源大减,降水强度减弱。【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台风的形成、表现和减弱的原因。【详解】(1)要求中提到,要结合气旋的形成,而气旋从气压的角度来说是低压系统。所以,首先从低压的形成进行说明:9月菲律
宾以东洋面热带海区温度高(超过26℃),大量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形成低压系统;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在海洋表面形成气旋。而
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释放潜热,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猛烈,最后当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及以上时,就形成了台风。(2)降水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充足的水汽和降温的条件。北侧槽线东西两
侧气流性质不同:东侧吹偏东风,从海洋带来充足的暖湿空气,满足了降水的充足水汽条件;西侧吹较冷的偏北风,陆地冷空气带来降温,又满足了降温的条件,所以水汽容易凝结而形成降水;加上近洋面温度高,空气对流运动旺盛,容易产生对流雨;且降水释放潜热,加强对流过程,从而使得北侧槽
线附近发生大范围强降水。(3)台风来临时会带来强风、暴雨,给人类带来生命财产危险。当风力,降水减弱时,即意味着台风势力减弱,变为温带气旋。所以主要从风力为什么变小,降水为什么减少来进行分析。首先,风力减小的原因:台风到达东北后,当地纬度较高,且受北方冷空气影响,“玲玲”近地面空气气
温降低,气压升高,降温升压使空气旋转上升势力减弱,风力减弱;陆地地形建筑物等,都会增大地面摩擦力,减小风力,使气流势力进一步减弱;其次,分析降水变小:移至大陆后台风的水汽来源大减,降水强度随之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