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一语文“基础+提升”考点专项训练》第10课 劝学(基础训练)(解析版).docx,共(57)页,115.90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5c79d7efd94210e2131d81da5a09d8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10课劝学【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对下面句子的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判断句:①非我也,兵也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B.宾语前置: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铸以为金人十二C.状语后置:①颁白者不负
戴于道路矣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③筋骨之强D.被动句: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为天下笑者,何也③不拘于时【答案】D【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常见文言句式的能力。A项,①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式②“其…
…乎”固定句式,表揣度③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不施仁义而攻守之势异也”。译文:①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②大概都出于这吧!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B项,①否定句中有否定词“未”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语序“未有之也”②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语序“则如何”③数字后置的定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铸以为十二金人”,同时,是省略句,“铸以(之)为金人十二”。译文:①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的,从来没
有过。②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③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C项,①以“于”为标志的状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②以“于”为标志的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语序“非于钩戟长铩铦也”
③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强之筋骨”。译文:①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行走了。②农民的锄具,并不比士兵的钩戬长铩锋利。③坚强的筋骨。D项,①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②以“为”为标志的被动句③以“于”为标志的被动
句式。译文:①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被雕出花饰。②连皇帝自身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个原因是什么呢?③不受制于从师的时俗限制。故选D。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
外连衡而斗.诸侯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天下云.集响.应⑤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⑦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⑧故木受绳则直.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⑩孔子师.郯子、苌弘、2师襄、老聃A.①⑥/②④⑦/③⑧/⑤/⑨⑩B.①⑥/②⑩//③⑨/④⑦/⑤⑧C.①⑥⑩
/②⑨/③/④⑦/⑤/⑧D.①⑥/②⑨/③⑩/④⑦/⑤/⑧【答案】D【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①“外连衡而斗诸侯”中“斗”,使动用法,使……争斗。译文:(秦)对外采取连横政策,使诸侯(互相)争斗。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中“帝王”,名字用作动词,称帝称王。译文:是子子
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耻”,意动用法,以……为耻。译文: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④“天下云集响应”中“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译文: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⑤“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中“高”,形容词用作名词,
高处。译文:还不如登上高处看的范围广。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中“漂”动词使动用法,使…漂浮。译文: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起来。⑦“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绳”均名词作状语,用破瓮,用绳。译文:陈涉
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系着户枢的贫穷人家子弟。⑧“故木受绳则直”中“直”,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译文: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变直。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中的“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译文:在五亩宅的空地上栽是桑树。⑩“孔子师郯
子、苌弘、师襄、老聃”中的“师”,意动用法,以……为师。译文:孔子以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老师。故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①⑥/②⑨/③⑩/④⑦/⑤/⑧。故选D。3.下面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木直中
绳,輮以为轮②数罟不入洿池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④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⑥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⑦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⑧倔起阡陌之中⑨涂有饿殍而不知发⑩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
A.①②④⑩B.③⑤⑥⑧C.⑤⑦⑧⑩D.①③⑥⑨【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译文: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
使它弯曲做成车轮。②“数罟不入洿池”无通假字。译文:不用网眼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鱼。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的“景”通“影”。译文: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④“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受”通“授”,
教授。译文: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无通假字。译文: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⑥“于是从散约败,争制地而赂秦”中“从”通“纵”,合纵的策略。译文:在这时候,合纵解散
,盟约失效,争着割地去贿赂秦国。⑦“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何”通“呵”。译文:忠诚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呵问过往行人是谁。⑧“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突然举事(兴起)。译文: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⑨“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中“涂”通“途”,道路。译文:路上有饿死的人而
不知道开仓赈济。⑩“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生”通“性”,本性,天性。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故含有通假字的句子分别是:①③④⑥⑦⑧⑨⑩。故选D。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劝.学(劝勉)陈.力就列(摆出来)教之所由废.也(
失败)金就砺.则利(磨刀石)B.闻者彰.(表彰)董.之以严刑(监督)秦人开关延.敌(迎战)奋六世之余烈.(功业)C.河内凶.(荒年)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侧身西望长咨嗟..(叹息)王无罪岁.(年成)D.秋月春风等闲..度(随随便便)洎.牧以谗诛(等到)圣人无常.师(固定)甘受诟厉..(辱骂
)【答案】B4【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所加点的实词都是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实词,做此题,考生要有语境意识,要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
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B项,“闻者彰”中的“彰”解释为“表彰”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清楚”。这句话的意思是:而听的人会听的很清楚。故选B。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A.句读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古时文章以行气为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一句,在行完一口气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自然小停顿、间隔称之为读。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字前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
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本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
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士大夫”不仅指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故选C。6.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B.是故无贵.无贱C.吾从而师.之5D.小.学而大遗【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熟悉课本中的例子,同时还要掌握各词类活用的特点,举一反三。C项,“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翻译为:我跟从
他学习并且以他为老师。其他三项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故选C。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心一.也一:专一B.声非加疾.也疾:劲疾C.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D.而绝.江河绝:阻断【答
案】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D项,绝,横渡。故选D。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
确的一项是()A.槁暴.(pù)舟楫.(jì)舆.马(yú)参省.乎己(xǐng)B.蛟.龙(jiāo)跬.步(kuǐ)爪.牙(zhǎo)砥节砺.行(lì)C.驽.马(nǔ)骐骥.(jì)洞穴.(xué)金石可镂.(lóu)D.跂.望(qǐ)须臾.(yú)二螯.(áo)锲.而不舍(
qì)【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言文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型的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另一方面要结合字义来判断字音,尤其是多音字。A项,“楫”应读为jí;6C项,“驽”应读作nú,“镂”应读作lòuD项,“锲”应读作qiè故
选B。9.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砥砺(lì)中绳(zhòng)舆论(yú)参省(xǐng)B.须臾(yú)枯槁(gǎo)镂刻(lòu)生非异(shēng)C.骐骥(jì)驽马(nú)跂望(qì)蛇鳝(shàn
)D.蛟龙(jiāo)跬步(guǐ)槁暴(pù)舟楫(jí)【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
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生xìng;C项,跂qǐ;D项,跬kuǐ。10.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蓼蓝(liǎo)靛青(diàn)跂望(zhì)驽马十驾(nú)B.鳝鱼(sh
àn)舟楫(jí)锲而不舍(qiè)木直中绳(zhònɡ)C.须臾(yú)跬步(guǐ)骐骥(jì)以为轮(róu)D.槁暴(pù)省亲(shěnɡ)蟹螯(áo)金石可镂(lòu)【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
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跂”应读qì;C项,“跬”应读kuǐ;D项,“省”应读xǐnɡ。1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全部解释正确...
...的一项是()A.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跟)而闻者彰(清楚)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照)B.假舆马者(借助)锲而不舍,朽木不折(用刀雕刻)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在)C.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是故无贵无贱(无论)士大夫之族(类)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师不
必贤于弟子(不一定)小学而大遗(遗忘)【答案】C7【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参”意为:检验;B项,“存”意为:问候;D项,“遗”意为:丢失。故选C。【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
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核课本的文言实词,注意及累
记忆。1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直(只是)不百步耳以致(到达)天下之士B.填然鼓(动词,击鼓)之非能水(用作动词,游水)也C.而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学于师南(向南,作状语)取汉中D.合从(通“纵”)缔交赢粮而景(通“影”)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以致天下之士
,“致”是动词,意思是招致,使……到来。该题考查的是课内重要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有虚词,有实词,实词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有名词作状语的,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通假字,基本涉及到了文言基础的各个方面。因此考生对课内
复习一定要扎实,课课清,对每一课字句翻译,梳理文意,整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B.访风景于崇阿此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C.行年四岁,舅
夺母志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诏书特下,拜臣郎中【答案】B8【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A项,窈窕,幽深;美丽;B项,阿,都是名词,山丘;C项,夺,强行改变;违背;D项,特,特别;特意。故选B。1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槁.暴(pù)輮.使之然(róu)舟楫.(jì)舆.马(yú)B.蛟.龙(jiāo)跬.步
(kuǐ)骐骥.(jì)爪.牙(zhǎo)C.镂.金(lóu)弩.马(nǔ)生.非异(xìng)洞穴.(xué)D.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二螯.(áo)参省.乎己(xǐng)【答案】B【详解】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
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A项,“楫”应读为jí;C项,“镂”应读作lòu,“驽”应读作nú;D项,“锲”应读作qiè。故选B。15.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
物也③寡人之于.国也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戴于.道路矣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A.①④⑤B.①②③C.③⑤⑥D.②④⑥【答案】D【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
典例句。此题注意考核“于”的用法。9①于,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并介绍出比较的对象;②④⑤⑥介绍动作行为发出的时间、处所时,可译为“在”“到”“从”等。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对于。故选D。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輮.以为轮(弯曲)其曲中.规(合乎)金就砺.则
利(磨刀石)B.假.舟楫者(借助、利用)声非加疾.(疾病)劝.学(勉励,鼓励)C.绝.江河(横渡)驽马..十驾(劣马)生.非异也(通“性”,天赋,资质)D.金石可镂.(雕刻)孝悌.之义(敬爱父母)风雨兴.焉(兴起)【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𫐓:使……弯曲。句意:是𫐓这道工艺使它弯曲成的。B.疾:意为快速,引申为洪亮。句意:声音并没有更加洪亮。D.悌:意为敬爱兄长。句意: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故选C。17.下列各
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生非异也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知”通“智”,见识。B.“有”通“又”,再;“暴”通“曝”,晒。C.“生”通“性”
,天性。故选D。18.下列对《劝学》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
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10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A.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
到“积善成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B.“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才是关键。C.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D.选段先从学习
态度再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共用十个比喻来论述中心“学不可以已”。【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和手法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D.“选段先从学习态度再从学习方法的角度”错,应该是先从学习方法再从学习态度的角度。故选D。参考译文:堆积土石成了
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
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19.下
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B.今之众人..(一般人)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需要)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
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不必”,应译作“不一定”。故选C。20.下列各项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11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学于余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輮以为轮【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
句式的能力。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蓝”放在谓语“取”的后面,正常语序应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A.状语后置句。状语“乎已”后置。正常语序是:“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B.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余”后置,正常语序是:“于余学”。C.状语后置句。“乎吾(比我)”这个状语放在谓语形容词“先(早)”的后面。正常语序是:“其闻道也固乎吾先”。D.省略句。省略了代词“之”,正常语序是:“輮之以之为轮”
。故选D。21.下列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翻译最为恰当的一项是()A.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B.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却能)吃上面的泥土,喝下面的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C.蚯蚓的爪牙并不锋利,筋骨并不强健,(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D.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
句子的能力。“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应翻译为“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排除C。“上”“下”为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向上”“向下”,排除B。“用”翻译成“因为”,但A项中“这是因为……的缘故”为病句。排除A。故选D。1222.下列句子中加
点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也(借助)而绝.江河(横渡)今之众人..(许多人)横槊.赋诗(长矛)B.君子不齿.(并列、排列)而卒.莫消长(终究)慈父见.背(被)不耻.相师(以……为耻)C.责臣逋.慢(逃避)戊申晦
.(初一)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参.省乎己(检验)D.形影相吊.(安慰)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手)纵一苇之所如.(往)明烛.天南(照)【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今之众人”中的“众人”的语境意是“一般人”;B
.“慈父见背”中的“见”指动作的承受者,相当于“我”、“自己”;C.“戊申晦”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故选D。23.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劝.学劝:鼓励②驽马十驾.驾:驾车③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道:风尚④圣人无常.师常:平常、普通⑤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空阔明亮⑥酾酒..临江酾酒:斟酒⑦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将:表假设⑧洗盏更.酌更:再⑨而皆若偻.偻:佝偻⑩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罅:罅隙A.①②④⑦B.①⑥⑧⑩C.①④⑥⑩D.①⑤⑥⑨【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
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②驽马十驾.,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④圣人无常.师,常,应译为“固定”;⑤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应译为“月光浮动的江面”;13①③⑥⑦⑧⑨⑩正确。故选B。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
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上.食埃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或师.焉,或不焉⑤非能水.也⑥击空明..兮溯流光⑦侣.鱼虾而友.麋鹿⑧泣.孤舟之嫠妇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⑩小.学
而大.遗A.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⑩B.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⑩/⑧C.①②⑨/③/④⑤/⑥⑩/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名词作状语,向上;②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意动用法,以……为耻;④
名词作动词,向老师学习;⑤名词作动词,游泳;⑥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⑦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⑧使动用法,使……哭泣。⑨名词作动词,照;⑩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所以,①②为名词作状语,③⑦为意动用法,④⑤⑨
为名词作动词,⑥⑩为形容词作名词,⑧为使动用法。正确分类为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⑩/⑧。故选B。1425.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句读之
不知,惑之不解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状语后置句。第一个“于蓝”是“从蓼蓝”,第二个“于蓝”是“比蓼蓝”,都是介词结构作状语。正常语序应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A
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整个句子是判断句,其中“假于物”是介宾结构后置,即“于物假”。B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知”、“解”是动词,所以是宾语
前置,“之”是标志。正常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C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末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D项,“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状语后置句。是“谓语+乎+后置状语”的句式,正常语序应是“乎吾后生,
其闻道也亦乎吾先”。故选D。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古之学者..必有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中古今异义词的理
解能力。A项,古义:指地下水;今义:阴间;C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D项,古义:跟从;今义:顺接连词。故选B。27.下列选项中,和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15C.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定语后置句,“利”“强”都是后置定语。其他三项皆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标志是“于”“于”“乎”。故选A。28.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上食
埃土,下饮黄泉。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A项,上,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
下,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下。B项,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C项,水,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泳。故选D。2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观点。B.童子
,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岁以下)的读书人。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D.“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三种诗歌形式,赋、比、兴指
《诗经》的表现手法。【答案】B16【详解】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B项,“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岁以下)的读书人”错误,明清的科举制度规定,凡是准备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故选B。3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吾从而师之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C【详解】A项,“水”,名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作“游泳”。B项,“师”,名词的意
动用法,可译作“把……当做老师”。D项,“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作“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故选C。3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蚓无爪牙..之利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①
中,“学者”,古义: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今义不同。②中,“传道”,古义:传授古代圣贤的学说;今义:宗教家宣传教旨,布道。古今义不同。③中,“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很多人。古今义不同。④中,“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
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今义不同。⑤中,“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古今义不同。⑥中,“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恶势力的帮凶。古今义不同。17故选A。3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
近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快,声音大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射中C.是故无.贵无贱无:没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沟通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见闻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答案】A【详解】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别要注意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活用的现象。A项,正确;B项,“中:射中”错,应为“合乎”;C项,“无:没有”错,应为“无论”;“通:沟通”错,应为“全面”;D项,“闻:见闻”错,应为
“知道,懂得”。故选A。33.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答案】C【分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
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18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A项,“水”名词作动词,游泳;B项,“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D项,“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故选C。3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以移其民于河东荒年,谷物收成不好B.途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
大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喜爱【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爱,吝惜。故选D。3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心备.焉备:具备/而闻者彰.彰:清楚B.不积跬.步跬:一步/金就砺.则
利砺:磨刀石C.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D.吾未见其明.也明:明智/郯子之徒.徒:同类的人【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项,“跬”,半步,古时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叫“跬”。故选B。36.下列语
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
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解答此类题型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牢记迥别。对古今词19义差别大的要牢记。二、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三、要分辨单音词和多音词:①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也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A项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B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C项,“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D项,“功业”,古今义都是“功勋事
业”。故选D。3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数:密、细密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动,游水【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B项,“无”,应译为“无论”。故选B。38.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赢粮而景从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
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
假字。A项,“涂”通“途”,可译作“道路”;B项,“生”通“性”,可译作“资质,禀赋”;20C项,“景”通“影”,可译作“像影子一样”。故选D。3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得兄.事之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晋军.函陵D.范增数目.项王【答案】A【详解】本题考
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A项,“兄
”,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把……当作兄长”。B项,“水”,名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为“游泳”。C项,“军”,名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为“驻扎”。D项,“目”,名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为“使眼色”。故选A。【点睛】文言文实词推断五法:一、语境分析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以根
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二、语法分析法。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考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三、联想印证法。要善于联系课内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针对试题中出
现的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不少成语中也保留了词语的古义,可以借助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四、并列结构推断法。对于表并列关系的文言实词,可根据相邻字来推断其词义。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
相同相近或者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五、通假推断法。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的角度考虑。40.下列各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我很幸运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今天的讲座使我茅塞顿开,获益匪浅。B.兹
介绍我校王丹宁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请予接洽为荷。C.垂垂老矣,年华已逝,衷心地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D.十年同窗,朝夕相处,情同手足,今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愧领。21【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语
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请予接洽为荷”意为“
请贵方给予接待,麻烦您了”。用于书信公函中。“荷”常用于书信中表示感谢。A项,“先贤”是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与语境不符,可改为“大师”等;C项,“垂垂老矣,年华已逝”,有感伤情调,不合祝寿语境。此处可改为“春秋不老,古稀重新”;D项,“愧领”
指领受别人的情谊、馈赠时说的客套话,此处可以改为“惠存”。故选B。【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
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
;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二、文言文阅读回忆《师说》和《劝学》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师说古之学者必
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
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22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
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
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看不起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C.臂非加.长也加:增加。D.虽有槁暴..槁暴:风吹日晒而干枯。4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不拘于.时,学于余B.①故木受绳则.直②位卑则.足羞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人非生而.知之者D.①蛟龙生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4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近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圣心..备焉C.师不必..贤于弟子D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44.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用比喻论证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23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B.《劝学》中荀子发
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C.《师说》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师说》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45.将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答案】41.C42.B43.D44.D45.(1
)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抛弃了,我没有看出他的明智之处。(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分析】41.此题考查古诗文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C项,“臂非加长也
”中的“加”是副词,“更”之意。译文“胳臂并没有更加长”。故选C。42.此题考查古诗文中常见问虚词的用法和含义的能力。A项,从/被。B项,就/就。C项,表修饰/表承接。D项,兼词,于之/语气词。故选B。43.24此题考查把握古诗文中常见古今异义词语的能力。A项,“师者,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中“所以”是“用来”之意,今义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今含义不同。B项,“圣心备焉”中“圣心”是“圣人的心境,今义是“神圣的心”之意,古今含义不同。C项,“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不必”是
“不一定”之意,今义是“没有必要”,古今含义不同。D项,“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须臾”是“片刻”之意。古今同义。故选D。44.此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理解有误。引用孔子的范例,阐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即“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故选D。45.此题考查翻译古文中重要文句的能力。(1)采分点:“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而”,转折连词,“却”
;“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明”,明智。(2)采分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译时要还原现代汉语语序,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点睛】参考译文:师说古
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
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
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25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
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
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
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
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劝学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
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
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
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
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26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
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
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选自《劝学》)46.下列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B.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C.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后跟D.不积跬步.步:古称跨出一脚4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B.輮
使之.然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C.吾尝终日而.思矣登高而.招D.风雨兴焉.圣心备焉.48.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7C.申之以孝悌之义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49.下列句子
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君子每天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
过失了。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
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子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答案】46.D47.C48.B49.D【分析】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不积跬步”中的“步”解释为“古称跨出一脚”错误,“古称跨出一脚”称“跬”;称跨两脚为“步”。“不积跬步”意思
是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故选D。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于”,介词,比。/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B.“之”,代词,它。/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8C.“而”,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也可译成“地”。/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也可译成“地”。D.“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这里。/句尾语气词,了。故选C。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状语后置,以“于”为标志。B.定语后置
,以“之”为标志。C.状语后置,以“以”为标志。D.状语后置,乎,在此作介词,意义相当于“于、在”。故“生乎吾前”是一状语后置句。故选B。4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金石可镂”译成“那么金子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理解
错误,其中的“金石”应是“金属和石头”,故此句正确的译文为“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故选D。【点睛】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
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
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
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29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
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
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各题。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
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
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51.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52.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
喻代议,寓议于喻。30【答案】50.A51.C52.C【分析】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的意思是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利”,形容词是使动用法,解释为“
使……走的快”。故选A。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具有定语后置功能,定语“利”修饰“爪牙”,定语“强”修饰“筋骨”,“利”和“强”被后置了。A.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与”的宾语,宾语前置,现代汉语语
序为“吾与谁归”。B.介词短语后置句,介词短语“于蓝”修饰“取”“青”,后置了。C.定语后置句。“之”和“者”都是辅助表示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无实义。D.“孰与”是固定句式,译为“与……相比”。故选C。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C.“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原文
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以,原文没有此意。故选C。参考译文: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
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31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
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
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阅读《劝学》,完成下面小题。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
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3.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A.輮.使之然也(弯曲)其曲中.规(合乎)须臾..(片刻)B.假.舟楫(借助、利用)二闻者彰.(表彰)劝.学(勉励,鼓励)C.绝.江河(渡)跬步..(古代的半步)生.非
异也(通“性”,资质、禀赋)D.镂.(雕刻)金.就砺则利(黄金)积水成渊.(深水)5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B.“君子”一语,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
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C.“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32D.古代跨出一脚为“跬”,即半步:跨两脚为“步”。55.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仪道德和系统知识,要靠后天学习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C.文中阐述的重视学习以及
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56.翻译。(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7.在你的高中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一谈。【答案】53.C54.C55.A56.(1)君子的本性同
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57.①我们的学习不能停止,应该通过发愤,坚持学习。②我们应该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
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成绩才会有所提高。③学习必须“善假于物”,从老师同学那里获得帮助。④学习应注意不断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A.𫐓,通“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B.彰,清楚;33D.金,
指金属制的刀斧等。故选C。5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C.“……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错误。“赤兔”“的卢”是具体的马的名字,并不是千里马的“别称”。故选C。5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
理解分析能力。A.“……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错误。荀子用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而并非举例。故选A
。56.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生,通“性”,资质,禀赋;假,借助;物,外物,指客观条件。(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确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埃土,尘埃、泥土;下,名词作状语,向下;黄泉,地下的泉
水;用,因为;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5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能力。由“学不可以已”可知,我们的学习不能停止,应该通过发愤,坚持学习。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知,我们应该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
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成绩才会有所提高。由“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知,学习必须“善假于物”,从老师同学那里获得帮助,不懂就要问。由“积土成山……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知,学习应注意不断积累。由“骐骥一
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知,学习应持之以恒。由“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可知学习应专心致志。【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34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
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
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
,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
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
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
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3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面小题。(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
《劝学》)(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师说》)5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闻者彰.彰:清楚B.非能水.也水:游泳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疑惑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全面5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古之.圣人士大夫之.族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或师焉,或不焉.C.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其.皆出于此乎D.吾尝终日而.思矣则群聚而.笑之60.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6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1.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A.舆,象形字,车的周围有四只手,形成合力造车的样子。多指车厢,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的短暂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占卜、祝祷
等为主,也为人治病。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6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选段中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的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
的不足。B.《师说》中作者用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荀子认为,君子能超越一般人,不仅在于他们先天素质高,更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
、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6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58.C5
9.D60.B61.C62.B63.C64.(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37(2)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
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分析】58.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惑”,应译作“糊涂”。故选C。59.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A项,前一个“之”是
结构助词,可译作“的”;后一个“之”是代词,可译作“这”。B项,前一个“焉”是兼词,可译作“于之”;后一个“焉”是语气词,表停顿。C项,前一个“其”是代词,指代前文的“木”;后一个“其”是副词,可译作
“大概、也许”。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故选D。60.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能力。A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今义不同。B项,“须臾”,古义和今义都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古今义相同。C项,“寄托”,古
义:托身、安身;今义: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古今义不同。D项,“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多数人。古今义不同。故选B。61.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A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句中
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知”“解”是动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是“不知句读,不解惑”。B项,“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于水”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是“冰,水为之,而于水寒”。C项,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定语后置句。“之”和“者”都是辅助表示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正常38语序应是“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D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也”表判断。故选C。62.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常识的能
力。B项,“一句话中间的短暂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说法错误。文章中语意已尽的地方为“句”,语意未尽须停顿的地方为“读”。故选B。63.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项,“不仅在于他们先天素质高”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君子生非异也”,这是说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
有不同,可见,并非“先天素质高”。故选C。6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利”,形容词,锋利的;“强”,形容词,坚强的;“上”“下”,名词作
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知”,动词,通晓;“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小学”,小的方面学习;“遗”,动词,放弃;“明”,形容词,明智。【点睛】文言文的翻译,大体上是由学生的语感、知识水平决定
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
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
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39一个关键词。对于
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参考译文:【甲】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乙】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
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
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
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李家的孩子李蟠,年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他不受时俗的拘束,向
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
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
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40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6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B.而闻者彰.彰:表彰C.非能水.也水:游水D.用心躁.也躁:浮躁、不专心6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青于.蓝/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B.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空自苦亡人之.地D.无以.成江海/以.勇气闻于诸侯6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赢粮而景从C.君子生非异也D.蟹六跪而二螯68.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
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B.而寒于水C.师不必贤于弟子D.故燕王欲结于君6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要想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意义十分重大。B.“君子生非义也,善假于物也”,表明君子不仅天赋高于常人,而且后天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积善”要达到了
“成德”的境界,才能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D.《劝学》一文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作者在对偶中适当运用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7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1【答案】65.B66.C67.D6
8.A69.B70.(1)我曾经提起脚后跟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2)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分析】6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
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B项,“彰”,应译作“清楚、明白”。故选B。66.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
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
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A项,前一个“于”是介词,可译作“比”;后一个“于”是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作“对于、对”。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作“并且”;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可译作“但是”。C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表修饰关系,可译作“的”。D项,前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作“用来……的办法”。后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作“凭借”。故选C。6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
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找到规律。要42想找到文言通假字的教学规律需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进行总结和发现,最为典型和显著的规律就是读音上的相同与近似。二、遵循原则。从通假前的“本字”与通假后的字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读出的音节还是写出翻译出的意思使用的都是“本字”的音和意。可见,识别出“本字
”是学习通假字需要遵循的原则。简言之,这一原则可归纳为“寻本字、发本音、释本意”。A项,“有”通“又”,可译作“再”;“暴”通“曝”,可译作“日晒”。B项,“景”通“影”,可译作“像影子一样”。C项,“生”通“性”,可译作“本性、天性”。D项,没有通假字。故选D。68.
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
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A项,定语后置句。是“中心语+之+形容词”这种定语后内置的结构形式。B项,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于水”用在形容词“寒”后面表示比较,正常语序是“于水而寒”。C项,状语后置句。于宾短语“于弟子”用在形容词“贤”后面表比较,并充当述语“贤”的状语后置为介宾补语。正常语
序是:师不必于弟子贤。D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是“燕王欲于君结”。故选A。69.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
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
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B项,“表明君子不仅天赋高于常人”说法错误。“君子生非义也”是表明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故选B。437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
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在考查课内文言时,还要注意平时的阅读和复习。本题翻译时应注意以下重点字词:(1)“尝”:曾经;“跂”:提起脚后跟;“博”
:广。(2)“积”:堆积;“兴”:兴起;“焉”:在这里。【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
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
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
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
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
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
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
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44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圣人无常.①师。孔子师.②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③,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④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⑤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2)。余嘉其能行古道.⑥,作《师说》以.⑦贻.⑧之。71.下列对原文有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3段开头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B.第3段之所以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是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
例有代表性,能增强说服力。C.第3段由孔子的言行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D.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好古文”。72.第4段中作者为什
么称赞李蟠?【答案】71.D72.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解析】71.本题考查分析内容和论点、论证方法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分析选项的内容,同时比对每一分句的内容在原文是否有依据,
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古道’指‘好古文’”错误,“古道”指“从师而问”的社会风气。故选D。7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探究写作目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联系全文的内容和结构
,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原因,探究写作的目的。李氏子蟠从师学习的事例,“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⑤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这是全文最重45要的论据,证明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社会风气和读书心理下
,还有李蟠这样不同流俗的勤奋读书者,者既论证了“从师而问”的意义,也抨击了不“从师而问”的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是对前文论述的再递进。【点睛】探究类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就是从文中筛选整合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向外延伸就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
文本和实际进行论述。答题时,论证要围绕观点阐述,还要联系原文内容分析。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
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积
土成山,风雨兴焉.①;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不积小流,无以..③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⑤食埃土,下.⑤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7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做进一步论证。B.本段设喻方式有时处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C.句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设喻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D.本段中排比句与对偶句穿插使用,使语言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74.本段主要论述了什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简要概括。【答案】73.C74
.主要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46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解析】73.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根
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论证观点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C项“设喻先正后反”错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句子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先反面论证没有坚持的结果,
再正面写坚持的结果,故设喻方式是先反后正。故选C。7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论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先要审准题干,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论证的内容、角度和手法,进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本
段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强调“积”的重要性。引出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接着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其次,从“舍”与“不舍”
角度来论述学习贵在坚持不懈的道理。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论证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即一定要坚持不懈。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故本段用十个比喻论证,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
持不懈,要专心致志。这是在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点睛】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它是一种特殊的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能使所论述的道理浅显透彻,形象易懂,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
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
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问
题。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4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③为轮,其曲.④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⑤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⑥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3);吾尝跂.⑦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⑧也,而闻者彰。假.⑨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⑩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7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并且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人们学习上常出现的不能持之以恒的现象,很具针对性。B.句子“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并同理推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第3段作者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对比,展开论证。比如“登高而招”会“见者远”,这并非人的本身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是因为“善假于物”,即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76.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从选文看,这个中心论点包含什么意思?【答案】75.C76.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的意思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解析】75.本题考查分析内容
和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分析每个选项的内容,并分析所涉及的分句,分句与分句间的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同时,比对每一分句的内容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
据。C项,“对比”错误,第三段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进而指出“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而取得。故选C。76.本题考查鉴赏论证方法的作用和理解论点的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
考生要了解论证的方法及常见作用,联系文章内容,分析论证的作用和中心观点的多层内涵。48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即引用论证的好处,再联系“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可知此处引出论证可使观点更具权威性。“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
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不能停止。【点睛】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
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引用方法多变,十分灵活。引用论证作用: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说明文章论点。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
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
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
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劝学(节选)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①。以羽为巢,而
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②,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③,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
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④,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
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⑤。故言有召49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注)①蒙鸠:即鹪鹩,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②苇苕(tiáo):芦苇的穗。③潃(xiǔ):臭泔水。④柱:折断的意思。⑤醯(xī)酸而蚋(ruì
)聚焉:意思是: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醯,醋;蚋,蚊类小虫。77.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巢非不完也完:完美。B.而临百仞之渊临:面对。C.所渐者然也渐:浸渍。D.必象其德象:象征。78.下列句子中加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A.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其渐之滫,君子不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C.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斧斤以时入山林79.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蒙鸠”系巢于芦苇之上,风至苇折卵破子死的比喻,说明人应该
注意立身的方式。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组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环境的重要。C.作者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寓于浅显的比喻之中,“醯酸而蚋聚”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D.作者用“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来比喻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
行相应。80.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2)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答案】77.D78.C79.C80.(1)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
好的环境,交游必须接近品德兼优的人,用来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以接近正确的思想。50(2)林木已经茂盛,斧斤就会随之而来砍伐;树木已经成荫,鸟雀就会群栖在上面。【分析】77.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
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D项“象”的意思是“符合,依随”。78.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题中C项,之:均为代词
,它;A项,焉:语气助词,不译/兼词,在这里;B项,其:如果,表假设/代词,它的;D项,以:用/按照。点睛:文言虚词的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
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7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醯酸而蚋聚”不是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而是用来说明“要注重自
身的修养”。80.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故:所以;乡:环境;游:交游;就:接近;所以:用来;焉:兼词,于彼。参考译文:南方有一种小鸟,名叫蒙鸠
。它拾取羽毛做巢,又用鸟兽毛羽及草木细纤维密密编织,而系托在芦苇的穗上,大风一至,芦苇的穗被风吹折,卵都摔破,小鸟也都死了。这并非蒙鸠的巢筑得不坚固,而是它所系的芦苇的穗使它这样。西方有种小草,名叫射干,茎长不过四寸,生于高山之上,面临百仞深渊,(看来高出
一般林木)。不是射干的茎能长得很高,是茎所生长的地方使它这样高。蓬草生在麻地中,不用扶持,也能挺直;洁白的沙子混在黑泥里,也会跟它一起变黑。兰槐的根是香芷,假若兰芷浸在臭泔水里,无论是有地位的君子,还是
平民,一定会弃而远之,不肯佩带。这不是兰芷的本质不美,而是所浸渍的臭泔水使它这样。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须接近品德兼优的人,用来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以接近正确的思想。事物聚集成类,一定有开始的
原因。荣辱的到来,一定符合他的品德行为。肉腐烂了,一定出虫;鱼枯干了,一定生蛀虫。松懈不谨慎,忘记自己应守的规范,灾祸就发生了。物太刚强,则自取摧折;物太柔弱,则自取束缚。邪秽在身,必将为怨怒所结。把木柴同样放置,火总
是向干燥处烧。一样平的地方,水总是向潮湿处流。同类的草木生长在一起,同类的禽兽群居在一起,世间万物大都各从其类。所以箭靶的靶心51张设,弓矢就会随之而射到上面;林木已经茂盛,斧斤就会随之而来砍伐;树木已经成荫,鸟雀就会群栖在上面;醋味变酸了,蚊类小虫就会争着聚集到
里面。所以言语有时会招来祸患,行为有时会招致侮辱,君子要慎重选择立身行事之道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8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假如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C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此指声音宏大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雕刻8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尝跂而.望矣蟹六跪而.二螯B.木受绳则.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C.以.为轮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D.使之.然也蚓无爪牙之.利8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青出于蓝”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努力学习,学生就能超过老师。“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B.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推论出
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提高。52C.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D.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辑”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
作用。8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答案】81.A82.C83.A84.(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省察,就会智慧明达,且行动不会犯错了。(2)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分析】8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
义等。题中A项,假:借助。8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题中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B项,表承接,就/表转折,却;D项,代词,它/结构助
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点睛:文言虚词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8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
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A项,“青出于蓝”这个比喻,与“冰寒于水”一样,也意在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8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
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参:检查;省:省察;生:本性;假:借助。参考译文:53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
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
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
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
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
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
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
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
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54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
文词崛兴,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
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
,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君于贻孙言故旧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
,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已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
卒后嗣之愿云。(选自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注)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8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其性所多也多:超过B.宜其司当代文柄司:职掌C.皆可征于集征:验
证D.而词竟未就就:完成8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B.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
/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C.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D.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87.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接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
名的文士。55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古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88.把
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⑴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⑵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答案】85.A86.D87.B88.⑴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⑵不能让他的文章就此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
,也完成他子孙的愿望。【分析】85.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
词多义等。A项,多:称赞。故选A。86.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中“日”意为“一天天地”,是
“加深”的修饰语,不宜断开,可排除BC两项;同样,“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中“渐”修饰“腾”,亦不可断开,又可排除A项。故选D。87.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
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B项,“乡人都不喜欢他”错误,原文“皆贺之”,乡人都赞美他。故选B。5688.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
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句,第(1)句,若:是;虑:担心;过:过分。第(2)句,使:让;遂:就;其:这;卒:完成。参考译文: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跟一般的小孩一起玩,经常独自行动。10来岁时,对村里没什么喜好;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
之处,内心里感到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在那些地方流连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时很晚了还留在那里,不能放下,不知道自己到了那里,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欢赞美美好的事物吧。还没认识几个字,跟着别人词句,假如有一句话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兴,一直边走边吟诵,不知道会走到那里。父母并不了解
他的志向。常对人说,这孩子不懂事,将来恐怕要沦落为饿肚子的。不知道到底是吉还是凶?村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这是你家的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之后,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慕孝悌感化,追求礼节和忠孝,只怕自己比不上。提笔写文章,语言秀丽,思维活跃,都是别人不曾写过的,认
为为君之道很简单,从此在乡间闻名。建中、贞元期间,人的文章很出名,整个福建没有人能超越他。当时,原来的承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有文章闻名远近,又生性喜欢提拔后生,在出生寒门的年轻人中选拔,怕找不到。欧阳君到的这一天,他把欧阳君比作芝英,欧阳君每写一篇文章,
都会得到赞赏奖掖。一有宴请,一定会叫上他。欧阳君谦虚,行动不逾越礼节,常公了解他,一天天加深。欧阳君的名声在江淮间越来越大,甚至都城都知道他。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英才。不久陆相贽考取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选拔人才的风气前所未有,所以欧阳君也名列其中。跟欧阳
君经常在一起的,有韩愈,李观等。等到欧阳君和数百杰出人物死后,人们到现在还佩服他们。欧阳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没有套用现成的,才华不曾困泛。他精通理,所以说话详细严谨;抒情真切,叙述详备:应该是当代文章的典范。他死之后,没有人能继承。欧阳君跟我有故交的情分,还
是远亲。所以他编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我伯舅写的,如《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如《与郑居方书》,都可以放在文集中。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外家之门认识了他。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从南安到福州,给我欧阳君很多文章和诗作,请求我写序言。我答应了他
,可是迟迟没写成。欧阳价没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手下去找他的后代,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澥。不能让他的文章就此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完成他子孙的愿望。57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