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103.766 KB
  • 2024-09-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3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docx,共(16)页,103.76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4699267117721e54eb9ca6df30483c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会宁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份月考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精英

分子为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以求得到重用。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朝秦暮楚”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这说明当时的精英分子()A.没有政治信仰和操守B.以国家统一为理想C.以改善民生为目标D.民族共同体观念强化【考点】春

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⒉百家争鸣【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但华夏地区天下一家的民族共同体观念并未瓦解,材料中说明“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强调在当时状况下各派思想家并无不同国家、地域区分,故选D项;材料中的精英分子虽“游走于

各诸侯国之间”,但他们为的是能够展示才能、实现抱负而非没有自己的政治信仰,排除A项;材料反映精英游走各诸侯国为的是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无法体现“以国家统一为理想”,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不同学派精英分子的目标具体是什么,排除C项。2.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儒家吏

治观法家吏治观贤者居位:德治强者为王:刑治从道不从君君主至上“出于公心”的荐贤制形式主义的考试制“内举不避亲”厉行回避制主信臣忠以私制私,设事防事A.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B.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C.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

标准D.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考点】⒉百家争鸣;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答案】A【解析】孔孟认为人性本善,因此主张实行德治,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因此需要通过法律与刑罚来制约人民,由此可知,二者不同的吏治观是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故选A项;儒家

吏治“出于公心”是为了恢复礼制,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并非为了维护民权,排除B项;材料中儒家主张“‘出于公心’的荐贤制”,而法家主张“形式主义的考试制”,二者选官标准并不相似,排除C项;两种吏治观虽在理念、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因为材料中没有将二者的实施

效果进行对比,所以无法看出哪一家更优,排除D项。3.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孟思想的特点在于“道中庸”,在伦理道德领域见长,而老庄思想的特点和优势则在于“极高明”之哲学领域。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儒道两家()A.互相吸纳融合B.具

有优劣之分C.展开思想争鸣D.具有不同传统【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⒉百家争鸣【答案】D【解析】由材料“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孟思想的特点在于道中庸,在伦理道德领域见长,而老庄思想的特点和优势则在于极高明之哲学领域”可知儒家思想重视对

伦理道德的研究,道家思想重视对万物本源的哲学研究,由此推出儒道具有不同的传统,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儒道的不同点而非相互间的吸收融合,排除A项;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各有所长,没有优劣之分,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

儒道两家的思想特点而非相互间的争鸣,排除C项。4.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春秋》记之为“天王(天子)狩(视察)于河阳”。《春秋》这种“记事”特点表明孔子()A.注重对人物的客观评价B.表达对传统礼乐秩序的维护C.默认当时时代的变迁

D.寄予对君主专制的政治诉求【考点】⒈孔子思想与儒家学派【答案】B【解析】“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可见周天子实力下降,但是孔子却用“天王(天子)狩(视察)于河阳”来为周天子掩饰,表明孔子对传统礼乐秩序的维护,故选B项;材料表明孔子的评价并不客观,排除A项;孔

子的说法是为周天子掩饰,孔子是想恢复传统的周礼,不是默认当时的时代变迁,排除C项;孔子是奴隶主贵族的代表,并不主张君主专制,排除D项。5.自高祖十二年过鲁祀孔子后,两汉各帝常亲至孔子阙里祭祀孔子。自元帝初元元年令

孔霸食邑八百户祠孔子起,后屡封孔子后代为奉祀孔子专官,世世相传。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是追封孔子爵位的开始。明帝永平二年始,在太学、郡国学举行祭孔仪式,祀孔成为历代封建学校的例行活动。这反映了()A.儒术在董仲舒后处于独尊地位B.汉初儒家思想的地位开始上升C.尊孔成为维护统治

的有力手段D.汉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现状【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案】C【解析】汉代祭祀孔子、封孔子后代、追封孔子爵位、使祀孔成为历代封建学校的例行活动,这都说明尊孔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故选C项;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儒学才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与材料“自高祖十二年过鲁祀孔子后,两汉各帝常亲至孔子阙里祭祀孔子。自元帝初元元年令孔霸食邑八百户祠孔子起,后屡封孔子后代为奉祀孔子专官,世世相传”不符,排除A项;汉初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高祖祀孔不能说明儒家思想的地位开始上升,排除B项

;皇帝尊孔祭孔不能说明汉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排除D项。6.北宋大儒程颐、程颢兄弟喜欢半日读经半日静坐,与佛门坐禅静虑相似。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都受了佛教禅宗的启发,理学家近乎白话文的语录颇有禅宗风格。这说明()A.宋明理学源于佛教

B.佛学冲击儒学主流地位C.儒学与佛学合二为一D.儒学受到了佛学影响【考点】宋明理学;㈠儒学的复兴——理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二程如佛门般“坐禅静虑”,心学受禅宗的启发和理学家语录中的禅宗风格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我国古代儒学发展中受到了佛学的影响,故选D项;理学源于

儒学,排除A项;根据材料,儒学只是受到佛学的影响,并没有体现冲击主流地位,排除B项;儒学只是吸收一部分佛学,但并不是合二为一,排除C项。7.如表为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对程朱理学的评价,据此可知()学者(

著作)观点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1957年)(二程)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和他们的政治立场相应,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极端反动的。《程颢程颐及其思想批判》(1974年)程、朱是法家对立面的反动儒家人物,程颐要寡妇守节而带来了“贞节杀人不见血”的

后果。尹协理《重评理学》(1985年)它所维护的不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而是成熟发展的封建制度不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A.专著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B.历史解释易受时代的影响C.历史研究难有最终的结论D.历史文献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考点

】【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对程朱理学的评价不同,说明历史解释易受时代的影响,故选B项;专著容易受时代和阶级等因素影响并不是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排除A项;历史研究是可以有定论的,排除C项;

历史真相需要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相互印证还原,排除D项。8.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材料意在说明

()A.儒家思想传统道德的继承发扬B.儒家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C.时代巨变下儒学家的担当精神D.儒学的启蒙作用效果显著【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⒉百家争鸣;⒉明清进步思潮出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主

张民贵君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可知,材料选取春秋战国和明清之际两个社会动荡、历史转型时期,以孔孟追求天下安定、治国道理,顾炎武、王夫之经世致用、抨击君主专制为典型,意在说明时代巨变下儒学家的担当精神,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

想中的“传统道德”,排除A项;先秦时期孔孟并不主张君主专制,明清之际顾炎武和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儒学的启蒙作用”无关,排除D项。9.明代东林书院刻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认为:“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

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这反映了明代()A.知识分子深受政治压迫B.八股取士日益束缚思想C.士大夫的济世安民情怀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价值观【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答案】C【解析】由材料“事事事关心”“君子无取焉”

可知明代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强,体现了士大夫济世安民的情怀,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压迫,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知识分子在思想上所受束缚,排除B项;济世安民是历代知识分子的追求,材料未体现知识分子传统价值观的变化,排除D项。10.明

末徐光启等学者,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天文、数学等方面的书籍,他们看到西学与中学之间在自然科学乃至宗教、道德方面体现出来的某些相近、相合、或相通之处,由此得出“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看法,并进而提出“会通”“超胜”的主张。这一主张()A.反映了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认识B.得到当时士人阶层的

普遍认可C.阻碍了中学对西学的心理认同D.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⒉明清进步思潮出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徐光启在得出“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会通”“超胜”的主张,有利于加强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进而促

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故选D项;徐光启他们寻找西学与中学之间的某些相近、相合、或相通之处,是为了促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不是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认识,排除A项;明清时期“华夷观念”盛行,因此徐光启他们的思想主张不可能得到普遍

认可,“普遍”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徐光启他们“会通”“超胜”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对西学的心理认同,排除C项。11.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具有民本思想。B董仲舒提出:“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确立儒学正统地位。C“二程”提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D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

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李贽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空谈仁义道德。【考点】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答案】B【解析】董仲舒只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最终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是汉武帝,故B项错误

,符合题意;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说明其具有民本思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所学宋明理学的知识可知,“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选项材料说明李贽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可以得出该选项的结论,故D正确,不

符合题意。12.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按照自己的形象与性格创造出了神,这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由熟悉的、可以理解的力量统治的世界里,因此少了一份对自然的恐惧,多了一份探索的勇气。他们还创造出了完整的诸神谱系,这种秩序和规则的概念,反映了一套

的逻辑体系,据此对古代希腊神话作品理解正确的是()A.注重于天人感应B.背离了科学理性C.维护了直接民主D.体现了人文精神【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古希腊人按照自己的形象与性格创造出了神”并且神是为了人类世界而存在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神话作品体现了人文精神,故选D

项;材料反映的人文主义,没有反映“天人合一”思想,排除A项;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加工,与科学理性没有关系,排除B项;人文主义思想和直接民主没有关系,排除C项。13.学好历史需要具备宏观的视野。古希腊思想家理解和解释世界的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变化的趋势是()A.宗教和神话——自然—

—人B.自然——宗教和神话——人C.自然一一人——宗教和神话D.人——自然——宗教和神话【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答案】A【解析】古希腊最早是通过对神的崇拜和神话传说来认识世界,公元前6世纪泰勒斯提出“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标志着古希腊思想家开始关注自然界,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主张“

人是万物的尺度”,标志着古希腊思想家关注人和人类社会,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故选A项;自然——宗教和神话——人,与古希腊关注世界的发展趋势不符,排除B项;古希腊对人的关注与研究建立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应是最后一个阶段,排除C项;人——自然——宗教和神话,与古希腊认识世界的发展趋势相反,排除D项。14.斯多亚学派认为,如果想要确保幸福,就必须学会尽可能独立于无法控制的外部事物,学会生活在能够控制的内在自我之中。材料体现出斯

多亚学派()A.认为理性是与生俱来B.强调人们应该加强理性修养C.追求功利但忽视道德D.认为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知斯多亚学派主张人应不受外部事物控制,能控制自己言行,才能确保幸福,故体现的是用理性的自我约束来获得幸福生活

,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斯多亚学派对于确保幸福的方法的论述,没有体现其对理性的看法,排除A项;追求功利但忽视道德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局限,排除C项;智者学派主张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排除D项。15.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命题。柏拉图说:“大自然把意志安置在腰的部位,把感情

安置在心的部位,把理性安排在脑的部位。”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说明三人都()A.把人看作感性的个体B.具有人文主义精神C.认为人的感知很重要D.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苏格拉底将“人”的研究引入哲学,柏拉图

指出意志、感情和理性三者中,理性最为重要,亚里士多德提出真理至上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三人的共同点是重视人的发展和价值,都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故选B项;材料“把理性安排在脑的部位”“我更爱真理”可知材料中将人看作理性的个体,排除A项;

材料“把理性安排在脑的部位”“我更爱真理”可知其强调人的理性,排除C项;苏格拉底确实强调道德,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其他二人对于道德的强调,排除D项。16.1348年黑死病肆虐欧洲。当教会要求教徒受难和屈从却不能阻挡黑死病蔓延时,一些

医生开始寻求防治的办法,如提出隔离疑似病例、使用放血疗法等。由此可见这场灾难()A.标志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B.冲击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C.导致了人们与上帝的直接对话D.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考点】文艺复兴【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教会要求教徒受难和屈从”,可知教会的宗教观念和传统不利于

黑死病的控制,故医生采取的做法是对传统宗教观念和权威的冲击,故选B项;14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文学三杰为代表的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排除A项;人们与上帝直接对话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作用,排除C项;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催生了自然科学

,排除D项。17.著名理论家蒋方震曾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是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是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的核心是()A.人文主义因信称义B.人文主义因行称义C.民主政治蒙昧主义D.城邦文明因信称义【考点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答案】A【解析】欧洲近代史之曙光是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重点是人文主义的重提,宗教改革否定教会的主导性作用,所以两大潮流即是人文主义的潮流和因信称义的潮流。18.右为欧洲文艺复兴地图。图中某地被誉为“鲜花之城”,布鲁内列斯奇在此创造了大圆顶设计建设的奇迹

。这里也哺育了认为“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的文学大家和创作出“神秘的微笑”等传世名作的艺术巨匠。该地位于()A.①B.②C.③D.④【考点】文艺复兴;㈠文艺复兴【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鲜花之城”指的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布鲁内列斯奇在此

创造了大圆顶设计建设的奇迹。薄伽丘、达芬奇都是此地人。由地图信息可知,该地位于①,故选A项;②是罗马,排除B项;③是德国的科隆,排除C项;④是法国的巴黎,排除D项。19.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

券的行为,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民族教会与廉佥教会。路德的这些主张()A.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B.体现了市民阶层的要求C.阐明了理性主义的内涵D.揭露了宗

教信仰的虚伪【考点】宗教改革【答案】B【解析】据材料马丁·路德“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行为,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民族教会与廉佥教会”可知,这些主张反映了市民阶层要求政

治权利、发展工商业、强调民族的世俗权威等强烈愿望,故选B项;路德痛斥教会,主张信仰得救,不能反映世俗王权加强,排除A项;阐明了理性主义内涵的是启蒙思想家,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揭露宗教信仰的虚伪,而是否定宗教权威,强调信仰靠自己,排除D项。2

0.德国的人文主义者胡登在《致萨克森选侯书》(1520年)中指出:“一个优秀民族却要臣服于某一个人(更不用说是要臣服于那些无所事事的僧侣),这该是何等的耻辱与不正当!”他呼吁:“让我们恢复普遍的自由!让我们解放长期以来受尽压迫的祖国!”由此推知,当时德国()A.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已成

为社会共识B.国家统一成为时代潮流C.民族意识的高涨有利于助推宗教改革D.首先兴起人文主义思潮【考点】宗教改革;㈡宗教改革【答案】C【解析】根据“一个优秀民族却要臣服于某一个人(更不用说是要臣服于那些无所事事

的僧侣)”“让我们恢复普遍的自由!让我们解放长期以来受尽压迫的祖国”,结合1517年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可知,胡登呼吁反对天主教会压榨,追求自由、解放的民族意识有利于助推宗教改革,故选C项;当时德国受到的是天主教会的压迫,不是外来民族的压迫,排除A项;德国统一成为时代潮流是

在19世纪6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B项;首先兴起人文主义思潮的国家是意大利,排除D项。二、材料阅读21.(12分)人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人性是善,还是恶?人是神的创造物,还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自古以来,东西方的很多哲人不断思考对人的认识问题,争论也不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性

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轲《孟子·告子上》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

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苟况《荀子·性恶》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韩非子·心度》材料二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

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苏格拉底材料三天主教会极端

蔑视人性,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原罪说),肮脏的,下贱的。人的一生就是为赎罪而活着,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人性受到极大的压抑,人甚至是没有资格被表现的。在中世纪,艺术是被用来歌颂神的。——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人只要有信仰,无须任何中

介人或代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于其间”,人只要有信仰,无须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无须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生命,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摘编自

李平晔《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孟子、荀子、韩非子在人性论方面的观点。根据各自的人性论观点,他们对统治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6分)(2)基于对材料二所述问题的思考,苏格拉底提出了

哪些思想主张?他对哲学发展的突出贡献是什么?(4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16世纪初时天主教会和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2分)【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苏格拉底;宗教改革【答案】(1)观点: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韩非子主张人性恶。(3分)建议:孟

子提出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韩非子主张实行严刑峻法、以法治国。(3分)(2)主张:“美德即知识”(或“知德合一”);善是人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3分)贡献: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1分)(3)不同:天主教会主

张“因行称义”(或灵魂得救必修通过买“赎罪券”,为教会做贡献);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或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完全可以通过对《圣经》的认识,直接同上帝对话,只要信仰上帝、信仰《圣经》就能得救)。(2分)【解析】(1)第一小问各自观点,根据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得出孟子

主张人性善;根据材料一“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得出荀子主张人性恶;根据材料一“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得出韩非子主张人性恶。第二小问各自建议,根据材料一“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得出孟子提出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根据材料一“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

亡焉”得出荀子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根据材料一“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得出韩非子主张实行严刑峻法、以法治国。(2)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二“美德的本性和性质……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得出“美德即知识”(或“知德合一”);根据材料二

“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得出善是人内在灵魂;根据材料二“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得出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第二小问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3)结合所学知识直

接作答: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根据材料三“人只要有信仰,无须任何中介人或代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得出路德主张“因信称义”。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从先秦诸子到两汉经学,从魏

晋玄学到隋唐佛学,从儒释道到宋明理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一次次学术繁荣和文化积淀,孕育出儒、释、道、墨、名、法等学说,以丰厚的文化意蕴作用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不同方面滋润了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公元前后的三四百

年间,儒学文化传到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材料二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倡导者

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艺复兴史纲》等材料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

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

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摘编自黄政昌《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13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6分)【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第8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

动【答案】(1)成就: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丰富。政治上,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思想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儒家文化不断发展,到宋代理学形成,儒学逐步成熟;科技上,中国传统科技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并推动世界文明发展;国际影

响力:中华(或儒家)文化圈形成;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国社会文化对欧洲有一定的影响。(7分)原因:兼容整合、交流互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6分)(2)特点:从文学艺术领域展开;提倡世俗文学;肯定人的价值。(6分)(3)不同:中国:侧重

伦理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多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分)西方:突出世俗文化;强调二元对立、契约精神,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斗争;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3分)【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一次次学术繁荣和文化积淀,孕育出儒、

释、道、墨、名、法等学说,以丰厚的文化意蕴作用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不同方面滋润了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并从总体、政治、思想、科技等方面来思考,得出总体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丰富;政治上,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思想

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儒家文化不断发展,到宋代理学形成,儒学逐步成熟;科技上,中国传统科技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并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据材料一“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传到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

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华(或儒家)文化圈形成;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国社会文化对欧洲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从先秦诸子到两汉经学,从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从儒释道到宋明理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一次次学术繁荣和文化积淀”

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兼容整合、交流互鉴;结合所学知识,我们还要从儒学为政治服务的角度分析,得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据材料二“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开始的”,得出从文学艺术领域展开;据材料二“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

开始的。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等信息,得出提倡世俗文学;据材料二“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等信息,得出肯定人的价值。(3)中国:据材料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

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得出侧重伦理文化;据材料三“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得出强调天人合一、多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据材料三“西方传统文化根植

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得出突出世俗文化;据材料三“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

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得出强调二元对立、契约精神,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斗争;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

和科学精神。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