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地理(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课件 第13章区域与区域发展 第13章区域与区域发展.pptx,共(63)页,7.85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2b42ad9953857ba26314512f9ed597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十三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程标准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基本概念区域、区域整体性、区域差异性、区域关联性基本原理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发展及相互关系、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因地
制宜发展强基础必备知识提素养关键能力目录索引答题指导强基础必备知识基础落实一、多种多样的区域1.不同类型的区域空间单元形状明确特定性质自然人文自然、人文行政管理2.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大小促进地理位置旁栏边角·再利用读教
材选择性必修2第3页活动“以中国汉语方言分布为例,认识语言区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思考:北方方言区与我国北方地区的范围是否一致?为什么?提示不一致,我国北方方言区的范围远大于我国北方地区。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有关。二、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1.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
生物、等人文要素:人口、文化、等(2)整体性表现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①区域内各类要素相互影响。②区域内各类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土壤经济2.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的表现:、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差异、差异等。实现途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区域间流动(2)区域关联的意义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的变化区域生产、区域发展地理位置差异文化习俗方向、强度生活方式方向3.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条件的比较要素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相同点都位于我国东部的平原地区不同点位置北纬30°~33°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北纬44°~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耕地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以黑土为主,耕地多为,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贫乏等矿产资源丰
富季风区亚热带季风旱地石油(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农业发展的差异项目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环境条件良好水热条件相对较差;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耕作类型耕作业旱地耕作业灌溉农业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棉花、春小麦、大豆耕作制度一年一年一熟特色产业水产业河湖多西部水热水田玉米两熟至三熟畜牧业(3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工业发展的差异区域区位条件生产活动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交通位置、重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邻
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重化工业我国的___________基地沿海航线轻工业综合性石油重化工业(4)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区域发展的变化无论是区域各要素的,还是区域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不是的,而是随着技术、、社会以及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区域区域要素的变化区域发展的变化
长江三角洲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人口持续增加,耕地大面积减少人多地少由全国的粮食净输出区变为粮食区松嫩平原农业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水稻种植面积不断综合作用对外联系固定不变经济自然净输入扩大教材图表·再利用读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
10页图1.12“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图1.13“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思考:选择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进行比较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这两个区域都是自然区域,均为地形区,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特征差异较大。实践应
用1.涠洲岛涠洲岛位于北部湾海域中部,是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岛屿最高海拔79米。受自然环境影响,岛屿南北两侧人类活动差异较大。下图示意涠洲岛。(1)涠洲岛北部以水田农业为主,南部则多为旱地农业,形
成该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只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岛屿哪里风灾发生的可能性最大?提示由图可知,涠洲岛南部多分布火山口,地形为火山碎屑岩台地(丘陵),地势较高,水分条件较差;北部为古潟湖,地势较低,容易汇水,水分条件较好,故涠洲岛北部以水田农业为主,南部则多为旱地农业。提示由
风频图可知,涠洲岛盛行西北风,西北风较为强烈,岛屿北部更靠近风源地,风力更大,故发生风灾的可能性最大。2.山区步道上的露天水缸和封闭水箱在四川省绵竹市一些山区步道旁放置着若干露天水缸和封闭水箱(如图1和图2)。该地降水多、山区坡度大,露天水缸可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和坡面
径流;该地有温泉出露,地下水丰富,封闭水箱下实际是一口井。图1露天水缸图2封闭水箱(1)该地山区步道旁放置着若干露天水缸和封闭水箱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与露天水缸相比,封闭水箱离步道更近,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该地区植
被茂盛,水缸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通过收集雨水来防范山火。提示封闭水箱安全性较高,而露天水缸安全性较低,这样设计可以保证游客安全。网络自建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提素养关键能力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一区
域的内涵与特征核心归纳1.区域的内涵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2.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每一个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组成区域的各要素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
点三考点三考点四(2)差异性:指某一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的区域差异,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如下图所示。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3)关联性:区
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如下图区域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4)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其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
进一步划分出下一级区域。如下图所示。(5)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是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
,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3.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思路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对点训练(2023·
河北唐山三模)陉是指山脉中断的地方。军都陉为太行八陉中最北一陉(从南口到八达岭,长20多千米,因多关城被称为关沟),它是太行山与燕山山脉的分界线。每年3月底到4月初,关沟及两侧坡上桃花和杏花盛开,穿行其间的北京至延庆铁路线上的列车
被人们誉为“开往春天的列车”。下图是小明绘制的关沟周边地理简图。据此完成1~3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1.在古代,关沟多布局关城的原因是当地()A.地理位置重要B.商业贸易繁荣C.地形平坦开阔D.农牧产业发达2.小明实
地考察发现,关沟两侧山坡上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小,这反映了两山脉分界的()①确定性②模糊性③过渡性④动态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乘坐“开往春天的列车”的乘客发现,关沟桃花及杏花盛开时间要晚于北京城内,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B.光照C.风力D.地势ABD考点
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关沟是山脉的豁口,南北交通必经之地,在此布局关城可以有效起到防御作用,A正确;商业贸易繁荣、地形平坦开阔以及农牧产业发达均不是在豁口处布局关城的主要原因,B、C、D错误。第2题,
关沟两侧山坡上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小,这反映了两山脉分界这种自然界线的模糊性和过渡性,②③正确;确定性和动态性对应的是人为规定的行政界线,①④错误。故选B。第3题,关沟桃花及杏花盛开时间要晚于北京城内,两者差异最大的是海拔地势,关沟
地势较高,同等条件下温度更低,开花时间较晚,D正确;两区域纬度相差不大,故光照也相差不大,A、B错误;风力对于植物开花的早晚影响不大,C错误。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二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核心归纳1.比较区域的地理
特征差异(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①气候差异的形成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②地貌差异的形成③水文差异的形成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④土壤差异的形成⑤植被差异的形成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2)人文
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因素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
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因素差异形成的原因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
、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便捷程度等差异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2.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发展路径属于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思想主要包括以下要点。①在认识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自然环境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处理好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②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根据“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和路径。③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目的是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
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2)区域发展因地制宜的分析思路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条件差异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差异优势产业名优产品因地制宜(原则)交流互补(举措)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3)因
地制宜发展区域的意义①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地和谐。②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综合效益。③区域协调发展,减小区域差距。④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3.横向、纵向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横向即从区域间不同的地理
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2)纵向即在一
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真题剖析(2023·新课标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考点一考点一考
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的习俗。酸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位置见上图)发现大片野生大叶种茶树,从而成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产地。之后,茶房村引入新的茶树品种和茶叶加工
技术,新建利用茶树新芽嫩叶生产红碎茶的工厂,并与曼谷等地的茶叶、茶饮料公司建立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随着交通和电力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茶房村建立了几家大型茶叶加工厂,使茶叶加工从分散走向集中,形成
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目前,茶房村围绕茶叶的旅游活动也悄然兴起。(1)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2)分析茶房村生产的酸茶和红碎茶主要销售范围。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命题解读以茶房村生产的酸茶和红碎茶为材料,考查了不同区域的差异
及其发展,体现了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调用知识泰国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山区地势起伏大,宜发展林业;品质好的茶叶,售价高信息解读文字信息:酸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具有、提神等作用解读:酸茶可以图示信息:泰北山地地势起伏解读:适合茶树文字信息: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
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的解读:泰国北部山地民族有吃习俗清凉解暑大种植习俗酸茶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信息解读文字信息:茶房村引入新的茶树品种和茶叶加工,新建利用茶树生产红碎茶的工厂解读:红碎茶品质思维过程(1)根据该地气候和地形特点,结
合材料中酸茶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分析即可(2)根据材料中酸茶和红碎茶的差异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技术新芽嫩叶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答案(1)地势起伏大,常年高温,雨、旱季分明,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制
作酸茶原料丰富;山地人口分散,交通闭塞,形成当地独特的酸茶制作工艺;酸茶具有清凉、提神的作用,适于人们应对当地的湿热气候,且可作为菜品四季食用。(2)吃酸茶是山地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销售范围主要在泰北山区。利用红碎茶生产的茶饮料在泰国湿热的气候下有广
泛的市场,销售范围可至全国大部分地区。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变式训练]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建议。提示优化监管服务体系,促进茶文化繁荣发展;丰富茶文化内涵,深化茶旅全要素融合;依托数字技术,加强
茶文化国际传播。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对点训练考向一区域差异性与关联性(2024·江西南昌开学摸底)区域差异是造成区域间要素流动的前提条件。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在要素流动中的地位。上图示意3个国家之间的要素流动关系,图中箭头代表不同类别要素的流动方
向。据此完成1~2题。1.图中代表工业制成品的箭头是()A.a、bB.b、cC.c、dD.d、e2.图中f代表的区域要素是()A.技术B.原料C.劳动力D.农产品BA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解析第1题,日本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较高,应为工业制成品流入地,a、f不代
表工业制成品的流动方向,A错误。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制成品出口量大,在日本、中国、越南三个国家中,中国应为工业制成品供应方,故b、c表示工业制成品的流动方向,B正确。越南经济落后,虽然劳
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制成品产量较少,出口量较少,d、e不能表示工业制成品的流动方向,应为矿产、农产品等初级产品,C、D错误。第2题,f由日本指向越南,应为日本的优势要素,同时又是越南急需的要素。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在技术、资源、人才等方面优势明显,A正确。原料、劳动力、农产品
应是发展中国家越南的优势要素,B、C、D错误。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考向二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2023·广东韶关二模)1855年黄河改道流入渤海以来,黄河三角洲先后出现200多个以“××屋子”命名的村庄。以“屋子”命名的村庄,是在最早一批背井离乡到达者以茅草、芦苇
搭建简易房的基础上形成的。据此完成3~4题。3.每个“屋子”最早一批到达的移民主要从事()A.围海造塘养殖B.茅草和芦苇种植C.黄河大堤修建D.新淤土地上耕种4.当时“屋子”所在地常见茅草、芦苇等植被,但很难种活树,很可能是()A.地下水
含盐量高B.台风频发,抗风性不强C.基岩广布,土层薄D.外来物种爆发式扩张DA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四解析第3题,围海造塘养殖、黄河大堤修建工程量大,从事该活动人口分布集中,而当地先后出现200多个以“××屋子”命名的村庄,居民分散,A、
C错误;茅草和芦苇种植经济效益低,不可能出现大量人口背井离乡种植茅草和芦苇,B错误;黄河改道流入渤海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淤积严重,新增耕地多,农民背井离乡耕种新淤土地,D正确。第4题,该地位于三角洲,靠近海洋,海水入侵严重,地下水含盐量高,A正确;渤海湾台风较少,强度较小,对植被影响小,B错误;三
角洲为堆积区,土层厚,C错误;外来物种爆发式扩张不会只影响树,不影响茅草、芦苇等植被,D错误。答题指导答题指导答题指导(十)区域差异1.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2.比较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3.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4.区域差异类的答题思路(1)区域自然要素特征和
差异分析比较答题思路(2)区域人文要素特征和差异分析比较答题思路应用尝试(2023·河北衡水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亿,流域内有上海市和重庆市两大直辖市,流域经济总量超过全国的40%。黄河流域面积约79.5
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2亿,经济总量远不如长江流域,推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对我国整体发展意义重大。图1示意我国自然地理分区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范围,图2示意长江与黄河的水运状况。图1图2(1)依据自然地理分区,比较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差异。长江流域跨越自然分
区少,内部差异较小,黄河流域跨越多个自然分区,内部差异显著;长江流域多为湿润地区,黄河流域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2)黄河流域区域发展的整体性比长江流域差,分析其社会经济原因。(3)从流域内协调发展的角度,说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意义。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低,辐射带动作用差;黄河水运价值低
,难以形成发展轴,区域发展整体性差;缺少超大型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利于流域内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优势;利于流域内各区域协同发展,缩小区域间差距。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长江流域主要跨越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跨越自然分区少,内部差异较小,黄河流域跨
越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西北温带暖温带荒漠区、内蒙古温带草原区,跨越多个自然分区,内部差异显著;长江流域多为湿润地区,黄河流域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第(2)题,由材料可知,黄河流域经济总量远不如长江流域,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虑,黄河流域较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低,辐射带动作用差;
读图可知,黄河水运价值低,难以形成发展轴,区域发展整体性差;缺少超大型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第(3)题,从流域内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协调发展是通过区域间分工与协作,从而促进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故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意
义在于利于流域内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优势;利于流域内各区域协同发展,缩小区域间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