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真题汇编(上海专用)》专题4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50.223 KB
  • 2025-04-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真题汇编(上海专用)》专题4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真题汇编(上海专用)》专题4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真题汇编(上海专用)》专题4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真题汇编(上海专用)》专题4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docx,共(16)页,50.22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2659b0ed8c287529e1cdd20150e526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4记叙文阅读(原卷版)2021-2022学年虹口区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犟驴①他,脾气特犟,大伙儿给他取了个绰号“犟驴”。②11岁的犟驴长得有些“犟”,圆滚滚的身子,胖嘟嘟的圆脸,小眼睛、厚嘴唇,留

个小平头,额前两个发旋。当地俗语说“两个漩儿,犟脾气儿”加上头顶一个,犟驴竟有三个发旋!③驴喜欢读书,常常读至深夜,父亲担心他睡眠不足,影响第二天学习,提醒他必须在晚上10点前上床睡觉。可他常常忘了时间惹得父亲一次次呵斥。他却一脸不满:“太平

洋的警察——管得宽!喜欢读书也有错?”此时的厚嘴唇翘得老高,估计挂个大油瓶都不会滑落下来。后来,犟驴改变了策略,先上床假睡,待父母睡下后又偷偷起来看书。一次,父亲半夜上厕所时发现了此事,狠狠臭骂了他一顿。为了监督他按时睡觉,父亲在他的卧室里装上了摄像头。可无济于事,

他总是忍不住半夜偷偷起来看书。这样的次数多了,父亲无奈地长叹一声:“罢了,由他去吧。”④父亲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⑤一个夏日的午后,李老师发现犟驴上英语课打瞌睡,于是让他站到教室后面,想帮他赶走瞌睡虫。犟驴红着脸,嘟着嘴,心不甘、情不愿地站到了后面。他觉得李老师太伤自己的面子了。过了一

会儿,李老师让他回座位。可他好像没听见,面无表情,一动不动。李老师提高音量又叫了一遍,他像是脚上生根了一般,纹丝不动。同学们的目光像遇上了磁力一样被吸到了他身上,眼神里画满了问号。有的忍不住笑出声来。他硬是站到了下课,待李老师离开教室后才摇头晃脑地回了座位。⑥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接踵而来。第二天英语课刚上课一会儿,他突然站了起来,大摇大摆地走到教室后面,懒洋洋地一站,真像一尊搞笑版的佛像。李老师有些吃惊:“你这是干嘛?”犟驴眼皮都没抬一下,淡淡地说:“免得打瞌睡。”这一站又是一节课。接

下来,每节英语课,他都会佛像般站在教室后面。李老师叹了口气:“真是犟驴!”⑦这个犟驴似乎跟李老师“犟”上了。⑧一天放学,李老师带班上的同学出学校。女同学在前,整齐、安静;男同学在后,推搡、嬉戏。李老师动怒了:“男生留下,女生跟我走”“我又没讲话!为什么留下?”犟驴声若惊雷,怨气冲天。李老师没理他

,带着女同学出了校门。等李老师返回时,犟驴竟坐到了花坛边。李老师批评了男同学一顿,让大家回去了。犟驴脸上阴云密布,嘴里嘟嘟囔囔,像念经一样。李老师叫他快回去了,他置若罔闻,屁股似乎被胶水牢牢粘住了,丝毫未动。李老师只好求助一个同事给犟驴讲了

半天道理他终于悻悻离去。李老师摇摇头:“真犟!”⑨周一清晨,升旗仪式结束后。一位市民给学校送来了一面“拾金不昧”的锦旗,当着全校师生的面交到了校长手里。学校大队辅导让犟驴上台,校长亲自为他颁发了“拾金不昧”的“榜样星章”。同学们

都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原来,华驴周末和几个同学在生态文化广场玩耍时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各种证件,还有1000多元现金。几个伙伴建议把钱分了,驴坚决不肯。那几个伙伴怎么能得过他?犟驴这一“犟”,钱包终于完璧归赵。9.解释文章第⑨段加点词语“完璧归赵”在文中的含义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围绕主人公“翠驴”梳理文章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接受李老师的帮助,英语课硬是站着上课;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对表现人物特点所起的作用。可无济于事,他总是忍不住.....半夜偷偷起来看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12.班级拟举行一次“自我风采展示活动”,假如你就是上文中的“犟驴”,请你以他的口吻编写一份简短的自我介绍稿,向班级同学展示自我。小贴士:自我介绍是一种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口语交际手

段,也是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一般要介绍清楚以下内容:姓名、绰号、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精神品质等。语言通顺,力求风趣幽默,使同学们印象深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1-2022学年松江区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狼牙山五壮士①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

。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②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

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

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qíqū()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③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

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④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

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

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⑤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

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⑥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

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⑦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⑧“中国共产党万岁!”⑨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10.看拼音写汉字。qíqū_______________11.请用一句话概括出第①、②两段的内容。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第②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描写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13.文中对五壮士的称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A.最初没有对人物进行具体描写,所以统称“战士”;后面详细描写了他们是怎样英勇杀敌的,所以改称为“壮士”。B.最初马宝玉等人是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

他们本能撤退,却以生命为代价吸引敌人,可歌可泣,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C.将“战士”改为“壮士”避免了人物称呼的单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D.作者一开始只是客观性地描述五位英雄,因此称呼他们“战士”,但是后面为了直观地表现他们面临的严峻考验,因此

,称呼他们为“壮士”。14.第⑨段意蕴丰富,你如何理解这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让路①几个朋友约好,春节一起全家出去旅游,地点选在桂林,自由行。②分头准备。我和一个朋友负责买票。③知道买票难,没想到会这么难。④先找关系,看能不能弄到票。亲戚、朋

友、战友、同学、工作关系等等,都筛了一遍,买不到。再从关系里挖关系,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战友的战友、同学的同学、工作关系的工作关系等等,掘地三尺....,又筛了一遍,还是没办法。⑤听说火车站开通了电话实名订票

,赶紧打电话。电话很快拨通了,先听到第一个提示音:订票请摁一;按一。然后听到了第二个提示音:输入您的身份证号码。18个号码输完后,电话里传来温柔的女声:订票系统正忙,请重新拨号……从早上8点开始,我们整整拨打了一个上午,一次都没有打进,更别提订到票了。⑥看来只有一个办法,老老实实到火车站窗口

排队,买票。⑦来到了火车站。我已经很久没有坐过火车了。火车站的场面,让我们震惊。脑海里立即蹦出几个词: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但似乎都不足以形容我所见到的拥挤、繁杂、混乱的场景。到处都是背着、扛着、掖着、拎着、举着、抬着、拖着、守着大包小裹的人们,看得出,他们大多是进城打工的农民,每个

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和无奈。⑧买票的队伍,从售票处一直排到站前广场,像藤蔓一样,迂回曲折地盘绕了一圈又一圈。排队的人,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垫张报纸坐在地上,有的啃一口饼干喝一口水,有的大声地打着手机,讲一口听不懂的方言,更多的人,木然

地站着,不时地踮起脚尖,看看前面的队伍,动了没有……⑨我们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果现在排队的话,估计轮到放进售票大厅,至少得四五个小时。现在每天预售的,都是第11天的票。每天一开售,很多方向的票就卖完了。广西方向,是票源最紧张的方向之一。所以,即使最后放进

去了,也不知道能不能买到票。不如请排在最前面的人帮忙代买票,付他一点辛苦费。⑩找到了排在队伍前面的一个中年人,憨厚的样子。先和他聊聊,套近乎。他告诉我们,前天他就开始排队了。前天排到他时,11天内的票都卖完了。他没有离开,而是继续排,等着买

后面的预售票。排到他时,票又卖完了。今天是他第三天排队了,如果再买不到的话,年前的票就没了,也就没机会在春节前赶回家了。他说,老家在贵州,已经两年多没回过家了,今年无论如何得回趟老家,太想家里的孩子和老人了。⑪我递根烟给他

。他哆哆嗦嗦地接过去,点上。猛吸一口,脸上的皱纹似乎舒展了不少。忽然,他看看四周,轻声问我们,你们也是要买火车票吧?每个人限买五张,我只要两张,我和我老婆的,我可以帮你们买三张。我接过话茬,那太好了,我

们想买到桂林……朋友忽然打断了我的话,我们不需要买票了,谢谢你,祝你顺利买到票。⑫朋友拉着我,往站外走去。⑬我一脸纳闷:“人家答应帮我们带几张票,你为什么拉我出来?不想买票啦?”⑭朋友郑重地点点头:“不买了。我们不去桂林旅游

了。”⑮我瞪大眼睛:“你疯了?”⑯朋友指着广场上黑压压的人头,说:“他们都是要回家去过年的,票都可能买不到,如果我们不去桂林游玩,就意味着也许能多出好几个民工可以买到回家的车票。”⑰原来……可是……我正要和朋友辩解,迎面

走来十几个背着很大包裹的民工,我和朋友赶紧侧身让开,他们冲我们友好地笑笑。我豁然开朗,对啊,路途拥挤,那就把路让给回家的人吧!15.根据上下文,第④段加点的词语“掘地三尺”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第⑧段划线句运用_________修辞,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17.联系上下文,试分析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怎样理解“那就把路让给回家的人吧!”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写随处可见的拥挤繁杂场面以及拿着大包小裹的民工突出表现了买票之难。B.即便找尽各种关系、通过电话购票以或是到窗口排队都难以买到票。C.中年民工答应帮我们买票是出于热心肠,而并不是因为他知道我们会给他一点辛苦费。

D.最终,“我”是因为被朋友说服才决定不去桂林旅游的。2021-2022学年川沙中学南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女儿的礼物①暑假期间,一位昔日好友由伦敦回来。我们约在信义路金石堂五楼的咖啡屋中见面。②夏日的午后,我拉着女儿的手,走在人潮滚滚的街道上。女儿问我即将

和什么人见面,我说:“是妈妈大学毕业后留在学校当助教时的同事,由很远的英国回来。”③女儿侧着头天真地问:“是不是从很远的地方回来的人,都要约着见面,请他们喝咖啡?”④“那倒不一定啦!妈妈那时同她感情最好,一起做助教时,她很照顾妈

妈。”⑤女儿锲而不舍地接着问:“大人也还要人家照顾吗?她怎么照顾你?是不是像蔡和纯照顾我一样?教你做功课?”⑥蔡和纯是她的同班同学。我听了不由得笑了起来说:“大概差不多吧!人再大,也需要别人照顾呀!对不对?像爷爷生病了,也要我们照顾嘛!对不对

……”⑦“那你生病了吗?那时候?”⑧“生病倒没有。不过,那年,有一段时间,妈妈的心情很不好,觉得自己很讨人嫌,人缘很差。就在那年圣诞节前几天,我发现王阿姨偷偷地在我办公桌上放了张她自己做的贺卡,上面写着:‘我不知道怎样形容我有多么喜欢你,祝你佳节愉快。’妈妈看了

好感动。这张卡片改变了当时妈妈恶劣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使我觉得自己并不那么讨厌!”⑨女儿听了,若有所思,低头不语。⑩我和朋友见了面,开心地谈着往事、彼此探问着现况,女儿一旁安静地听着,不像往常般吱吱喳喳抢着说,我们几乎忘了她的存在。⑪一会儿工夫后,女儿

要求到三楼文具部去看看。十分钟后,女儿红着脸,气喘吁吁地上楼来,朝我悄悄地说:“先借给我一百元好吗?我想买一个东西,回去再从储蓄罐取钱还你。”⑫我和同学谈得高兴,不暇细想,知她不会乱花,便拿钱打发她。过没多久

,她又上来了。面对朋友,恭敬地立正,双手捧上一盒包装精美的礼物,一派正经地说:“王阿姨!送你一个小礼物,你从那么远的地方回来。”⑬思了。……我还是大人,你是小孩儿……”⑭女儿很认真地并拢脚跟,无限深情地说:“我妈妈说你是

她最好的朋友,谢谢你以前那么照顾我妈。”⑮一股热气往脑门儿直冲了上去,我喉咙蓦地哽咽了起来,眼睛霎时又湿又热,我束手无策,万万没想到女儿竟会如此做。朋友的眼睛也陡地红了起来,嘴唇微颤,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紧紧搂过女儿,嘴

中喃喃地说道:“谢谢你!谢谢……”⑯这回轮到女儿觉得不好意思了。她伏在朋友的肩上,尴尬地提醒朋友:“你想不想看你得到什么礼物啊?”⑰朋友拆开礼物,是挂了个毛绒绒小白兔的钥匙圈。女儿老气横秋地说:“会照顾人的人一定会很温柔的,所

以,我选了小白兔,白白软软的,你喜欢吗?”⑱朋友感动地说:“当然喜欢了,好可爱的礼物。我回英国去,就把所有的钥匙都挂上,每打开一扇门,就想一次你。……真谢谢啊!”⑲女儿高兴得又蹦又跳地下楼去了。而两个女人在飘着咖啡香的屋里,领受着比咖啡还要浓郁的

香醇。17.第⑰段“老气横秋”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根据第⑩—⑱段内容,完成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女儿送礼物给好友,我们很吃惊(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朋友拆开礼物,再次感谢女儿19.联系上下

文,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联系全文,对第⑲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都被女儿的真诚感染,心情愉悦B.我和朋友都

沉浸在往昔美好的回忆中。C.我和朋友因女儿行为而倍感温馨愉悦。D.含蓄地赞美了女儿知感恩的真诚情意。2021-2022学年黄浦区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母亲养蜗牛①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

形,令人感到凄楚。②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③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

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④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⑤八岁的儿子也对它

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⑥“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⑦“奶奶,你吃过蜗牛吗?”⑧“吃?……”⑨“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⑩“可……它们现在还小啊……”⑪“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

,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⑫母亲愕然。⑬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⑭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

一定做给你吃。”⑮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⑯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⑰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

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⑱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⑲母亲将它们移入一

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⑳“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㉑“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㉒“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

就行了。”㉓母亲默不作答。㉔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吃过很多苦,有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

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㉕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

。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㉖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㉗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

。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作者:梁晓声。有删改)13.填入第㉔段□□处最合适的一项是()A.严厉B.严谨C.严格D.严肃14.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心理。细读第⑯、⑰段,仔细揣摩:儿子的话语,表现出儿子_____

________的心理;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表现出母亲既_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的心理。15.第㉔段作者补充交代了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16.关于这篇文章的理解,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母亲将能够独立生活的小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表现了母亲对小生命的爱。B.关于是否吃蜗牛的不同意见体现了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C.母亲精心照顾蜗牛,是因为家人之间缺乏共同语言。D.文章表现了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提醒人们更多地关注老人。2021-202

2学年浦东新区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竹节人(节选)①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②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③仔细想来,那个发明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④把

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⑤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

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⑥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⑦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

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⑧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⑨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

名号⑩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儿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

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⑪其实,竹节人的动作压根儿不由扯线人做主,那不过是在行节间的线一紧一松间的胡乱耸动而已,可看上去,却挺像是那么回事。⑫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⑬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10.第①段划线句“桌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

,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方法,其效果是_______________。11.第⑦、⑧段都有“神气”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出自《__________》(书名),“偃月刀”是《_________》(书名)中关羽的兵器,这两本书和《水浒传》《红楼梦》并称“四大名著”。13.从句式和标点符号两方

面分析第⑫⑬两段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0-2021学年杨浦区4.(15分)阅读下文,完成

问题。①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区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一带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②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

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个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

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战斗进行了很久,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③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

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的棋盘陀,那里三面都是悬崖。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zhǎndīngjiétiě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

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④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

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

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⑤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⑥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

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

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⑦“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⑧“中国共产党万岁!”⑨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1)根据拼音写汉字zhǎndīngjiétiě(2)用一句话概括第①②

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段中的划线句,主要运用了的描写手法,表现了班长马宝玉的形象。(4)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加点词语“眺望”和

“望望”各自表情达意的作用。眺望:望望:(5)课文前三段对班长马宝玉等人用的称呼是“战士”,从第④段起用的称呼是“壮士”,分析称呼上转变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我的

房东①我在新加坡留学时的房东先生是一个很独特的人。②他很富有,又很______;他很慷慨,又很______。③他独身一人,拥有一幢价值36万美元的两层花园洋房,十几万美元的股票,2万美元的汽车。退休前的他是电子工程师,收入很高。退休后他每月拿退休金,还时

不时地赚些外快。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他是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人士。④但是,让我们看一下他的生活:大多数食物都是超级市场的降价食品:新鲜橙汁舍不得买,只买听装浓缩橙汁,回来兑水;面包也舍不得买,自己在家做。一日三餐简单得让人觉得难以下咽:两三片面包,有时涂点花生酱,几片生菜叶

,外加一杯牛奶,有时加一只烤土豆。我从没见他做鱼、肉、鸡、鸭等荤菜。⑤他是个守财奴吗?住了一段时间后,我才知道,他每年都大量捐款给各种慈善机构,并且赞助过很多中国留学生完成学业。⑥由于以前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就认识房东先生,所以他以很

便宜的租金让我住在他家,除了我以外,他家还住有6名中国留学生,他的家成了中国之家,他逢人总是自豪地说我们都是他的孩子。⑦住进他家的第二天,他邀我出门散步,我欣然应允了。没想到,他一出门,就捡起了垃圾。路边的废纸屑、果皮、饮料杯,他都一一捡起扔进垃圾桶里。别人家

的报纸散落在地,他也捡起来整理好,放在门前。有时一些废纸果皮正好在肮脏的水坑里,他也毫不在乎地捡起扔进垃圾桶。⑧跟他走了一段路后,我从惊讶到犹豫再到脸红。我为自己的虚荣心感到脸红。于是,我也袖口一卷,加入了

捡垃圾的行列,而实际上,路人的脸上并没有不屑,而是写着理解和尊重。⑨他看见地上有一个易拉罐,就一脚踩扁,捡起放进口袋,并且得意地说:“可以卖几分钱呢!”看见地上有一枚一分硬币,又马上捡起来,像个孩子似的唱起了他童年时代的儿歌:“谁抢到,谁收起;谁丢了,谁哭泣!”一脸天真的笑容。⑩这

是我在留学期间最难忘的一件事,那首歌也是我最难忘的一首儿歌。⑪后来,我才知道,每个周末上午出门捡垃圾是房东先生的例行公事。⑫于是,只要有空,每个周末上午我都会和他一起出门捡垃圾,我们美其名曰:“出门散步。”⑬这是我以

往从未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我把我的一切虚荣心都抛进了垃圾箱,我懂得了节俭光荣,劳动光荣,奉献光荣。(1)联系上下文,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他很富有,又很_____________;他很慷慨,又很______

_______。(2)从全文看,房东先生的“独特”具体体现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房东先生每个周末上午出门捡拾垃圾,热心公益。(3)分析第⑤段的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⑧段中“我从惊讶到犹豫再到脸红”,结合语境,分析“我”当时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析“我”这个角色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

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