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真题汇编(上海专用)》专题2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47.741 KB
  • 2025-04-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真题汇编(上海专用)》专题2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真题汇编(上海专用)》专题2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真题汇编(上海专用)》专题2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真题汇编(上海专用)》专题2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共(17)页,47.74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b88dbe7dc7dc807b289962a5b3ece7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2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1-2022学年虹口区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书湖阴先生壁(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乙】秦观读书予少时读书,一见辄①能诵,虽有强记之力

,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③十之一二。故虽勤,而常废于善忘。【注释】①[辄]就。②[惩艾]惩治,惩戒。③[时]从前,读nàng。2.【甲】诗的作者是___

__(朝代)__________(人名)。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分别是:①()②()①茅檐长.扫净无苔A.长久B经常,常常C.延长D.生长②殆.不如曩时十一二A.几乎B.通“怠”,懈怠C.恐怕D.危险4.【甲】诗给我们的启示是:生活中,我们要做一

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乙】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习上,我们要做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答案】2.①.宋朝或北宋②.王安石3.①.(1)B②.(2)A4.①

.朴实、勤劳、富有生活情趣勤奋②.刻苦、勤勉(写勤劳和勤不得分)【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书湖阴先生壁》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3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

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茅屋经常打扫,洁净得不长苔藓。长:经常。故选B。②句意:几乎比不上早先的十分之一二。殆:几乎。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文的阅读启示。甲诗首句“茅檐长扫净无苔”意思是:由于经常打扫,庭

院干净得一点儿青苔都没有了。“花木成畦手自栽”说的是,主人勤于劳作。房子是新苫的,花木是亲手栽的,指主人对生活充满热情,热爱劳动。后两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富有生活情趣。我们要学习湖阴先生的这些优点。乙

文通过少年时和成年后读书状态的对比,表明损害学业的,是少年时“常废于不勤”。因此,我们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勤勉、勤奋、刻苦地学习。注意填空时不能只写“勤”字,容易让人误解为“勤劳”,而这个意思是不符合文意的。【点睛】译文乙: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即使有

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用发愤读书的态度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行为;但聪明智慧已经衰竭,几乎比不上早先的十分之一二。因此,我虽然勤奋下苦功读书,却常常因为善忘而荒废了学业。2021-2022学年松江区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割席断交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管挥锄与瓦石不异.()(2)尝.同

席读书()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管宁和华歆面对“片金”和“______________”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从中可见管宁

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答案】4.①.不同②.曾经5.管宁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放下书出去观望。6.①.乘轩冕过门者②.不贪图钱财③.不慕荣华富贵【4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

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异,不同。②句意: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尝,曾经。【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故,原来;废,放下。【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面对“片金”,管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歆“捉而掷去之”,看到“乘轩冕过门者”,管宁“宁读如故”,华歆“废书出看”,在面对“片金”和“乘轩冕过门者”这两件事上,两人的做法形成鲜明

地对比,从中可以看出管宁专心致志,视金银如粪土,不事权贵的人。【点睛】参考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

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四)(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河阳猪苏东坡曰:予昔在歧①下,闻河阳猪肉甚美,使人往市之。使者醉,猪夜逸去。不得已,贸他猪以偿。后煮之,客皆大说,以为非他产所能及也

。既而事败,客皆惭。【注释】①歧;古地名,今陕西境内。7.“市”一般作名词用,指“市场”“集市”,但上文“使人往市之”中的“市”却不作名词用,应解释为_________,文中有一个字与“市”字的意思相同,即________。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以为非他产所能及也。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以下对于“客皆惭”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客人们因为自己没有品尝到河

阳猪的美味而感到惭愧。B.客人们因为自己被苏东坡欺骗而感到惭愧。C.客人们因为自己盲目迷信河阳猪而感到惭愧。D.客人们因为欺骗了苏东坡而感到惭愧。【答案】7.①.买②.贸8.(客人们)认为(河阳猪肉)不是其他地方产的猪肉比得上的。9.C【7题详解】本题考

查对文言词语中词类活用词的辨析和理解。“使人往市之”句意是:就派人到那里去买它。“市”名词作动词,买。“贸他猪以偿”句意是:买了普通的猪来补上。“贸”的意思也是“买”,与“市”同义。【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注意关键词和句式。本题中的关键词:以为,认为;非,不是;及,如,比得上。补出省略的主语“客人们”。【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根据文章大意:客人们起初非常高兴,以为自己吃的是河阳猪肉,认为这里猪肉的味道鲜美,没有哪个地方能比得

上。后来他们知道自己吃的并非是河阳猪肉,为当初的表现感到惭愧。据此可知苏东坡的朋友对河阳猪有点迷信,盲目的崇拜。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苏东坡说:“我从前在岐地时,听说河阳猪肉味道十分好,就派人到那里去买它。使者喝醉了,猪在夜里离

开了。因为迫不得已,买了普通的猪来补上。后来在宴会上将猪煮了,宾客们都很高兴,认为不是别地出产的猪能比得上的。不久以后,事情泄露,在场宾客都感到十分惭愧。”2021-2022学年川沙中学南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

题。管鲍之交(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9.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经常欺

骗鲍叔,但鲍叔最终还是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有怨言。B.(管仲)经常欺负鲍叔,但鲍叔最终还是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有怨言。C.(管仲)经常欺诈鲍叔,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有任何怨言。D.(管仲

)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有怨言。10.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鲍叔是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答案】9.D10.慧眼识人;宽以待人、甘愿吃亏;不计较个人私利【9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欺(占便宜),终(始终),遇(对待),言(怨言)”的翻译,正确翻译为:(管仲)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有怨言。故选D。【10题详

解】本题考查文中人物形象。由“鲍叔知其贤”可知鲍叔慧眼识人;由“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可知鲍叔宽厚待人,甘愿自己吃亏也无怨言;由“鲍叔遂进管仲”可知鲍叔知道管仲的才能,极力推荐,能慧眼识人,不计较个人私利。【点睛】参考译文:(管仲)年轻的时候,常和鲍

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

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望梅止渴魏武①行役②,失汲③道,军皆渴,及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④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

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说新语》)【注释】①魏武:曹操。②役:打仗。③汲:水源。④饶:富足,多11.解释文中加点词。(1)口皆.出水____________(2)乘此得及.前源____________12.“三军皆渴”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话回答)“望梅止渴”在这里指因为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口水,因而止渴。现在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①.都②.

到,到达12.①.失汲道②.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11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嘴里都流出了口水。皆:都;(2)句意:用这个办法(让部队)到了前方有水源的地方。及:到,到达。

【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意思是:魏武帝曹操行军时失去水源,全军都很渴。可知“三军皆渴”的原因是行军时失去水源,用原文回答应是“失汲道”;“望梅止渴”现在指无法实现愿望时,用不切实际的空想中来宽慰自己。【点睛】参考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时失去水源,全军

都很渴,于是下令说:“前面有一大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梅可以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用这个办法(让部队)到了前方有水源的地方。2021-2022学年黄浦区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文征明习字文征明①少时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②,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③,或④答人简札⑤,少

⑥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⑦精妙。【注释】①文征明:明代杰出书法家、文学家。②率(lǜ):标准。③苟且:随便,马虎。④或:有时。⑤简札:书信。⑥少:稍微。⑦益:更加。6.解释下列加点词。书.遂大

进()7.将“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以十本为率”的意思是“把每天临写十本当作标准”,写出了文征明的刻苦。B.“未尝苟且”的意思是从来不做坏事,写出了文征明的正直。C.“或答人简札”的意思是有时给人写回信。D.本文主要赞扬了文征明练习书法持之

以恒、一丝不苟的精神。【答案】6.书法7.文征明一定多次修改它,不感到厌倦。8.B【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句意: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书:书法。【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

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三:泛指多次;易:修改;不厌:不感到厌倦。【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B.“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意思

是:平时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形容文征明认真对待写字这件事;表现了文征明认真刻苦;“写出了文征明的正直”表述有误;故选B。【点睛】译文:文征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平时对

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有时给人回复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必定再三改动它,而不感到厌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湛绝妙。2021-2022学年浦东新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徵明习字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①,书遂

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②,或答人简札③,少④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注释】①率:标准。②苟且:马虎。③简礼:书信。④少:同“稍”,稍微。7.解释加点的词语。(1)日以十本为.率()(2)或.答人简礼()8.对划线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年少时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烦。B.稍微不在意,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C.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D.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让它变容易而不感到厌烦。9.文徵明是明朝著名书画家,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从文中可以看

出,他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源于他求学时具有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精神。【答案】7.①.作为②.有时8.C9.①.刻苦认真②.坚持不懈【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为:作为。(2)句意:有时给人回信。或:有时。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少:稍微;当意:称心意;易:更改。翻

译:稍微有一点没有称心意,一定要三番五次地改写而不感到厌倦。故选C。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由“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可知,文徵明临写《千字文》非常刻苦认真;再由“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

不厌”可知,文徵明对待写字要求严格,一丝不苟,一旦稍稍有不称心的地方,就要再三地去更改它而不感到厌烦,可见他在习字上多么持之以恒,这就是他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缘由。【点睛】译文: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

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没有合心意,一定要三番五次地改写,从来不怕麻烦。因此,他年纪越大,他的书法也更加精妙。2020-2021学年黄浦区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朝三暮四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

,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②,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注释:①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狙:猕猴。②芧(xù):橡树的果实。6.解释下列加点字。(

1)将限其食.()(2)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7.翻译文中划线句。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选项中不是..成语“朝三暮四”

的近义词的一项是()A.反复无常B.变化多端C.墨守成规D.出尔反尔9.故事中“众狙”可笑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6.(1).食物(口粮)(2).多(众多)7.我给你们橡果,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了

吗?8.C9.没有认清事物的本质,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大意对即可)【6题详解】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

题中的“食”是多义词,这里是“食物”;“从”是“众多,多”的意思。【7题详解】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

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与(动词,给)、若(你)、足(够用,足够)”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8题详解】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成语“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A.反复无常:形容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

B.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C.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D.出尔反尔: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后来又反悔。比喻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据此可知,答案为C。【9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朝三暮四》这个故事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然而猴子们却因此而喜怒。其可笑在于“没有认清事物的本质,只是被表象所迷惑”。据此理解概括作答。【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

到完美。参考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

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子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猴子们听

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2020-2021学年虹口区3.(8分)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王戎识李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②,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①王戎(róng):晋朝

人,竹林七贤之一。②折枝:压弯了树枝。(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信.然(2)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许多孩子都争相走过去摘李子。B.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C.姓诸的孩子竟然走过去摘李子。D.姓诸的孩子竟然跑过去摘李子。(3)王戎看见树上的李子却不去摘的原因是①②(用自己的话

回答)【分析】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

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围观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信然:果然是这样。信:确实、的确。(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

语境中,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竞,争着。走,跑。句意: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故选:B。(3)本题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由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知,戎看见树上的李子却不去摘的原因:李树在路边,树上却还有很多果实。李子树上有许多李子,没有人摘,说明一定是苦的。【答案】(1)确实、的确(2)B(3)①树长在道路旁,树上却还有很多果实;②

王戎由此判断李子是苦的。2020-2021学年杨浦区3.(1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割席断交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1)解释下列加点字。①华捉而掷去.之②宁读如故.(2)句子翻译。①有乘轩冕过门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非吾友也。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管挥锄与瓦石不异”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管宁挥动锄头和瓦石不一样。B.管宁挥动锄头和遇到瓦石不相同C.管宁挥动锄头与碰到瓦石没有不同。D.管宁挥动锄头与瓦石

没有不一样。(4)内容理解。文中“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和“宁读如故”表现了管宁是、的人。【分析】参考译文: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

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

意思。①句意为: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去:用其他动词后,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②句意为: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故:原来的。(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

重点词语有: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过,经过;句意为: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②中重点词语有:子,你;非,表示否定;句意为:你不是我的朋友了。(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

和意译相结合。“与瓦石不异”应该译作:与碰到瓦石没有不同。故选:C。(4)本题考查人物评价。结合人物描写的句子来评价人物。从“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宁读如故”能看出管宁不慕富贵、用心专一的性格特点。答案:(1)①用其他动词后,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②原来的。(2)①有个坐

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②你不是我的朋友了。(3)C(4)示例:不慕富贵用心专一2020-2021学年第五十四中学三、阅读下文3.割席断交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

曰:“子非吾友也。”(1)解释下列划线字。①管挥锄与瓦石不异()②有乘轩冕过门者()(2)翻译文中划线句。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从文中看管宁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4)本文给我们的道理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实词的积累,注意不要写成相同,过在这里形容路过,经过的意思,难度不大,但是

也要注意过的其他意思。(2)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注意句子的完整性,需要加上主语,不然句子不完整,并且注意“若”和“如”“故”的意思也要翻译出来。(3)本篇文言文难度不大,属于课内文言文的考察,并且考察的是人物形象,从文中管宁的

做事风格来看他是一个淡泊名利又能专心于读书学习的人。(4)本题考查的是道理启示,可以从正面管宁的角度去分析,也可以从反面人物华歆的角度着手。翻译: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

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答案】(1)不同,区

别;路过,经过(2)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3)淡泊名利专注学习(4)我们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大意对即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