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pdf,共(9)页,611.50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246157df53e8638af9ba8cb8e6e8c1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南京市第九中学阶段学情调研试卷高一历史2023.10命题人:审题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研究发现,在良渚文
化遗址中,上层贵族葬在专门的墓地里,并发现有大量的宗教性玉器、祭坛和豪华的丧葬行为;至于一般的社会大众的墓葬里,往往只有若干日常生活用具。这一发现可以用于佐证当时()A.贵族垄断祭祀权力B.出现社会等级分化C.国家形态初步显现D.神权具有至高地位2.2022年6月,四川广汉三星堆8号“祭祀坑”新发
现一件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图,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而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材料表明()鸟足曲身顶尊神像A.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样性
和开放性B.巴蜀地区青铜制造业技术更为发达C.西周时期商业贸易出现跨区域交流D.先秦时期手工业生产实现了标准化3.商朝统治之下,商王与周边的方国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是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
,有血缘关系;西周的分封制中,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A.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C.“万邦”时代向早期国家过渡D.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集中4.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
,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下图是伯由“排行”到“爵称”的大致轨迹。这一过程体现了()伯(排行)→伯(获得官职)→伯(爵称)A.军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据B
.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D.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据{#{QQABIYgQggCgQhAAAAhCEwXSCgGQkAAAAAoGhAAIsAAAQAFABAA=}#}25.针对如何重建秩序,恢复社会生产
,战国有思想家认为:社会崩塌的原因是周礼过时了,现在该建立霸道,即建立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和王权独裁社会。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A.韩非子B.老子C.墨子D.孔子6.据考古报告,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十处春秋战国时
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批铁器实物。如图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战国时期文物——鼻子套圆环的青铜牛尊和铁锄范。据此推测()A.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器较普遍B.井田制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C.争霸战争推动了工具的改革D.各国纷纷变法确立新的制度7.春秋中期,晋政权逐渐为
赵、韩、魏、知、范、中行氏等六卿控制。后来,韩、赵、魏、知四家联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并瓜分了两家的土地。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又联合灭了知氏并瓜分其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由此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西周分封制度不断完善B.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渐趋确立C.国家统一进程不断加快D.周朝传统统治秩序渐遭破坏8.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楚国吴起变法规定凡贵族封君的子
孙,已传到三代以上者收回爵禄;秦国商鞅变法规定贵族中凡没有立军功的人不得入贵族籍,不得授予军功爵。出现这些规定的根源是()A.奴隶主贵族的政治需求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C.官僚政治逐渐走向瓦解D.诸侯对于变法运动的支持9.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国君熊通攻占了陈国的一块土地,按照周制
,他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而他却直接派自己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上的产出,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便悬(古代通“县”字)挂在了那里,称之为“县”。县的出现()A.反映了分封制必将走向瓦解B.体现了周天子专制权威被削弱C.是小农经
济不断发展的结果D.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地方的控制10.《云梦县睡虎地秦简》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在保存粮食方面的律令规定:仓房门扇不紧密,谷物能从里面漏出,成例均应罚缴一副铠甲;仓库出现老鼠洞,要按照鼠洞的数目进行惩罚,如有鼠洞三个以上应罚一盾。这表明秦律(){#{QQA
BIYgQggCgQhAAAAhCEwXSCgGQkAAAAAoGhAAIsAAAQAFABAA=}#}3A.条文过于细致繁复B.为后世粮食储备安全提供经验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过于严苛最终导致了政权灭亡11.《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
急者,辄行之;不急,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了秦朝()A.依托邮传的文书传送B.繁缛的国家治理模式C.细密严苛的法律体系D.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12.据相关学者考证,秦代的直道路线大致如下,由此可知秦直道()A.丰富了对民众的管理手段B.加强了北方地区的边防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
辖D.形成西南稳固的根据地13.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
A.是突发的农民起义B.体现历史由英雄创造C.利用宗教发动民众D.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14.汉武帝对丞相无为而治的理念极为不满,他要大展宏图积极有为干一番事业,于是召一些青年才俊入宫“与参谋议”。中朝官多为汉武帝宠信的文学侍从
,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司马相如等,他们身份卑微却以文才博取利禄。汉武帝此举旨在()A.整顿吏治B.打击豪强C.尊崇儒学D.加强皇权15.司马迁的《史记》人物传记中,除了有孔子世家,还有儒林外传、仲尼弟子列传等,分别记述了孔子身世、孔子
部分弟子的情况以及孔子以后直至汉代儒学研究的情况,这表明司马迁()A.思想具有时代印记B.首次抬高孔孟地位C.为孔子不被重用而惋惜D.歌颂汉武帝文治武功16.《王俭论》中写道:“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
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B.平民重视家族荣誉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QQABIYgQggCgQhAAAAhCEwXSCgG
QkAAAAAoGhAAIsAAAQAFABAA=}#}417.图1、图2为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图片,由此可知()A.北魏汉化改革彻底B.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C.胡服更具有实用性D.民族交融助推服饰变迁18.《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
(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是()A.牧野之战B.昆阳之战C.淝水之战D.党锢之祸19下图为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壁上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
,文字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证明嘎仙洞就是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这说明()A.史书文字记载不具备史料价值B.只有第一手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C.祝文和《魏书》都是二手史料D.文物资料可以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20.隋的富有历来被史学家称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
石”;但也有历史记载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是统一繁荣的帝国B.隋朝自恃富有而滥用民力C.隋过于注重藏富于国D.历史记载与
隋朝实际不符21.《通典》记载:“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创设的初衷是()A.选拔治国人才B.增强地方权力C.强化社会管控D.打破特权垄断{#{Q
QABIYgQggCgQhAAAAhCEwXSCgGQkAAAAAoGhAAIsAAAQAFABAA=}#}522.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这表明当时()A.给事中执掌决策
权B.皇帝独尊地位削弱C.礼仪严格承袭惯例D.中枢机制运行正常23.下面两张图分别呈现了汉代北方地区与唐朝江南地区的犁耕工具,后者相较于前者()A.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B.改变了家庭式劳作方式C.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推动小农经济根本变革24.唐朝中期以后,国家掌控的户口大幅度减少,赋
税制度非常混乱,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的武装起义,苦于赋敛的人民纷纷参加。为此,唐德宗接受了宰相杨炎的建议,实施新税法。新税法的实施()A.废除了传统人丁税B.触犯了贵族地
主利益C.限制了征税的对象D.增多税收条目和手续25.诗人元镇《法曲》中描写:“自从胡骑起烟尘……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成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反映出()A.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B.民族交往影响习俗变迁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D.丝路贸易丰富民众生活26.唐穆宗即位后,唐朝东北部地区大
片土地都割据自雄。在这种情况下,大运河就成了唐朝的生命线,靠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输送来的东南地区的财富,唐朝才又苦苦支撑了一百余年。这反映了唐朝时期()A.运河的政治功能得到了凸显B.水路运输成为唯一交通形式
C.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D.东南地区自然经济逐步衰落27.“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该
碑颂扬与期盼的是()A.仰慕唐朝盛世,扩大朝贡贸易B.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C.追念唐蕃和亲,增进汉蕃友谊D.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侵28.《虎溪三笑图》是宋人根据一个关于东晋高僧慧远、儒者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的传说故事
所绘。一日,陶渊明与陆修静自慧远处而归,主人相送。三人谈兴颇浓,慧远不知不觉走{#{QQABIYgQggCgQhAAAAhCEwXSCgGQkAAAAAoGhAAIsAAAQAFABAA=}#}6过了虎溪桥,虎辄号鸣,三人仰笑不止。原来慧远三十多年来
送客只到虎溪,从未例外。这一故事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A.儒学独尊地位确立B.佛教完成了本土化C.道教最受官方尊崇D.社会思想多元并存29.7世纪中叶,因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存在种种不足及错误而显“不合时宜”,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
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A.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B.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C.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D.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30.张老师为《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宗教密码
:三教相激”、“文化密码:时代意气"、"交流密码:异域同天"。下列史实属于第三个学习活动的是()A.道教提出贵儒、尊道的主张B.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C.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D.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2分)图1、图2、图3、图4是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QQABIYgQggCgQhAAAAhCEwXSCgGQkAAAAAoGhAAIsAAAQAFABAA=
}#}7参照示例,从图2、图3、图4中分别提取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信息,判断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示例:图1:信息:都城咸阳;统一;长城;桂林、南海、象郡;西南夷纳入管辖范围;灵渠时期:秦朝。32.(14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
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
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二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
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QQABIYgQggCgQhAAAAhCEwXSCg
GQkAAAAAoGhAAIsAAAQAFABAA=}#}8材料三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影响。(5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6分)(3)指出唐代
中央官制的名称,并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唐太宗对宰相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3)33.(14分)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伴随着多种形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
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
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材料二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岑仲勉《隋唐史》材料三为了正确地引导和
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摘编自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1)据材料一,举
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影响。(4分)(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
6分){#{QQABIYgQggCgQhAAAAhCEwXSCgGQkAAAAAoGhAAIsAAAQAFABAA=}#}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