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docx,共(7)页,179.27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1672a40831600193f450c6caad5c6e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新余四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历史试卷命题人: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
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2.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A
.宗法血缘关系B.家国同构观念C.中央集权意识D.安土重迁理念3.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
评价的制度是A世官制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D.中央集权制4.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C
.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A.职分细化,各负其
责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化国为家,君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6.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由此可见A.九品中正制全面严格举荐人才B.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C.九品
中正制导致世族势力扩张D.九品中正制推动了儒学的发展7.假设在右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
省→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8.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9.有学者在介绍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
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材料说到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10.宋代的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在政治领域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两宋300余年间基本上没有出现宗
室谋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宋代A.文官政治的发达B.皇权专制的不断削弱C.科举制的完备D.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11.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做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
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这主要得益于A.皇权专制空前加强B.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C.宋明理学迅猛发展D.无为而治治国模式有效12.《明史》载:“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
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这表明A.中央集权加强B.君主专制加强C.宦官取代六部D.宦官权力失控13.雅典公民认为,人一生下来不仅属于父母,也属于国家,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这一现象体现了雅典A.民主政治渐趋成熟B
人文主义勃兴C.公民参政热情高涨D.城邦利益至上14.罗马法规定遗嘱继承高于法定继承,同时期中国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导,两者的共同点是A.以规则维护社会的稳定B.把血缘关系放在了首位C.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D
.尊重物权人的自由意志15.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法律上的平等原则,来源于商品经济条件,因为商品交换必须根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而价值则体现了一切人类劳动的“平等和同等效用”,这说明罗马法A.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D.推崇法律至上法治
理念16.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这反映出,当时法国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B.保皇派力量仍然强大C.政权的更替非常频繁D.权力制衡得以实现17.右图是19世纪晚期欧洲某报刊上登载的一幅《俾斯麦的议会》的漫画,漫画中俾斯麦
挥动着长长的鞭子,各议员胆怯地萎缩在各自的桌子下。此漫画A.讽刺了德国代议制的虚伪B.体现了俾斯麦对国家的控制C.赞扬了俾斯麦的“铁血政策”D.揭露德国没有实行代议制18.《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卜正民主编)记述到:“清朝也给予英国和美国‘治外法权’,意指
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清政府给予英、美等国的这一特权是A.片面最惠国待遇B.领事裁判权C.居住及租地权D.使馆驻兵权19.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
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国家立场决定了战争的性质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20.“《天朝田亩制度
》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21.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
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便于日本对华资本输出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22.就甲午战争而言,日本当然赚的盆满钵满。但放在大历史中看,大获全胜的日本却因此埋下祸端,最终差点落得个亡国灭种的境地。该分析,意在指出甲午战争A.制造了中日的历史仇怨B.助长了日本的军国主义C.激化了美
日之间的矛盾D.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展23.有义和团揭帖写道:“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义和团这种狂热情绪主要来自A.朴素的爱国热情B.对社会矛盾
的科学分析C.知识分子的宣传D.对清朝政府的正确认识24.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
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25.小华在旧货市场上淘到一枚民国二十九年的勋章,请你用公元纪年法帮他换算一下,这应该是哪一年A.1939年B.1941年C.1940年D.1942年26.梁启超曾说:“(民国初年)官府之
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这主要反映出辛亥革命后A.国民言论渐趋自由B.民主政体初步建立C.资产阶级地位提高D.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27.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能从中提
取的正确信息是时期领导阶级纲领或指导思想重大斗争19世纪中期农民阶级平均主义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末资产阶级兴民权、君主立宪维新变法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阶级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20世纪初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辛亥革命A.两大阶级斗争目标趋向一致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C.世纪之
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28.一百年前,北京地区出现“火烧赵家楼”爱国热潮,上海罢课、罢工、罢市运动蓬勃开展。这一运动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D.凸显了全国抗日的高潮29.1931年的一份
中国共产党党内出版物论述:要反对“枪杆子主义”和“农民意识的地方观念和保守观念”,要准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以期达到革命在“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上述主张A.推动了工农革命根据地的壮大B.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C.未能正确认识当时中
国的国情D.体现了党中央坚持右倾错误方针30.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这说明A.中共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B.红军已粉碎国民党的围剿C.中共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D
.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31.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
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中国论文网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因“矫秦之枉,徇周之制”而实行何种政治制度?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11分)(2)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4分)(3)据材料四及
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权和军机处设置的主要影响?(4分)32.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
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
商达成一致意见。——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和平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6分)(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宪法
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规定国家结构和政权结构方面体现了什么原则?(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与妥协的认识?(4分)答案1-5DBBAC6-10DDCDA11-15B
BDAC16-20BABDC21-25CBAAC26-30DCCCA31.(1)郡国并行制(2分)历史作用: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9分)(2)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分)(3
)职权:跪受笔录,承旨传达。影响: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4分)32.(1)推进: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6分)(2)特点:宪法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妥协的结果
;宪法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分权与制衡。(8分)(3)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大妥协"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理由: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为帝制复辟埋下祸根。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
。理由:“大妥协”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覆灭;保存了革命力量,适当的“妥协是武装斗争的有益补充。(观点评述:观点1分,理由任答1点2分)(4)认识:妥协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妥协是双方力量对比结果;妥协是一种艺术,是有原则
的;体现的平等对话有助于民主政治的现固发展。(言之有理即可;任答2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