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季联赛生物答案.pdf,共(8)页,372.26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161654996366aa7a4b99329efc371d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0年冬季联赛高二生物试卷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1213BDBADBBBDBDAD141516171819202122232425ACDABCCACCBC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1.【
答案】:B【解析】:性激素为脂质,对生殖系统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等有调节作用,A错误;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还具有催化、调节、免疫、运输和信息传递等许多重要功能,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故蛋白
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B正确;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单体,C错误;在细胞识别和免疫调节中糖蛋白起重要作用,D错误。2.【答案】:D【解析】:膜上多糖的水解产物能与斐林试剂生成砖红色沉淀,只能说明水解产物是还原性糖,并不能确定是葡萄糖,A错
误;样液颜色会表现出加入试剂的颜色,B错误;检测酒精可利用其在酸性条件下与重铬酸钾的化学反应,观察是否变成灰绿色,C错误;检测蛋白质使用B液(CuSO4)过量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即使没有反应生成沉淀,也会因为过量的硫酸铜造成蓝色过深过重,导致最终紫
色反应不明显而干扰检测结果,D正确。3.【答案】:B【解析】:发菜是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不存在核膜和核孔,A错误;卵细胞的体积比较大,其表面积与体积比相对小,不利于它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结构功能观”告诉我们: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
构决定功能,而不是功能决定结构,C错误;性激素是脂质,其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D错误。4.【答案】:A【解析】:神经细胞的树突显著增大了神经元的膜面积,这有利于形成更多的突触,使神经调节更有效,故A错误。5.【答案】:D【解析】:甲细胞通入空气组比未通入空气组吸收A速率大,说明甲细胞吸收A与有氧
呼吸有关,即要消耗能量,是主动运输,A正确;乙细胞无线粒体,说明乙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故不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B正确;细胞必须生活在等渗环境中,大多数培养细胞需考虑细胞对渗透压的耐受性,培养液浓度应在细胞对渗透压的耐受范围内,C正确;乙细胞通入空气组与未通入空气组
吸收A速率相等,并不能说明乙细胞吸收A不消耗能量,其吸收A所消耗能量可以来自无氧呼吸,D错误。6.【答案】:B【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故从食物中不能获得,①错误;像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这样,由于没有了细胞
核,不能再合成酶,一般来说活细胞都能产生酶,故②错误,③正确;反应有吸能和放能反应,一般都需要酶催化,④错误;酶的催化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非提供活化能,⑤错误;⑥Na+,K+-ATP酶可以分解ATP获得能量,细胞利用此能量进行Na+、K
+的主动转运,即能逆浓度梯度把Na+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把K+从细胞外转运入细胞,这里仍是起催化作用,而非运输作用,⑥错误;⑦RNA水解酶不是RNA,而是蛋白质,⑦错误;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只是起催化作用,⑧正确。7.【答案】:B【解析】:对应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a点对应的时间气温较低,细胞呼吸减弱,释放的二氧化碳减少,故图中曲线Ⅲ在a点上升,A正确;由于曲线Ⅱ表示的实际光合速率在12点左右并没有下降,所以曲线Ⅲ在12点左右d点下降的原因不是因气孔关闭,而是由于气温的升高,呼吸速率的增加大于光合速率的增加引起,B错误;叶肉
细胞在图中c、e两点的光合速率等于全株呼吸速率,故大于叶肉细胞自身的呼吸速率,C正确;从图中看,e点与d点相比,对应的温度变化不大(大气CO2浓度也基本稳定),故可以认为e点是因光照减弱,导致光反应减弱,而ATP
的产生量下降,又导致暗反应减弱,故C5的合成速率下降,D正确。8.【答案】:B【解析】:大棚种植时,白天光照强度大,适当通风可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即能提高光能利用率,A正确;大棚种植时遇到连续阴天,白天光合作用减弱,夜间适当降低
棚温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并未提高光能利用率,B错误。在桉树林里栽培草本菠萝,由于桉树和菠萝的高度不同,存在分层现象,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取得桉树,菠萝两旺,提高光能利用率,C正确;在前期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可以
延长后季作物的光合作用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D正确。9.【答案】:D【解析】:图2是减数分裂,细胞不处于细胞周期中,A错误;图1中的细胞①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核DNA数目与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②中相同,B错误
;图2中细胞分裂的顺序为①③②⑤④,C错误;图2中②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会发生自由组合,③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有可能发生交叉互换,故两细胞均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10.【答案】:B【解析】: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是杂合子;②植株甲给另一有色
植株授粉,子代全为有色植株,植株甲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③两有色植株杂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则两亲本都是杂合子;④植株甲给一白色花植株授粉,子代中有色花和白色花比例为1:1,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即不能确定
植株甲是杂合子;⑤用植株甲与一白色花植株相互授粉,子代全为有色花,说明甲为显性纯合子,B正确。11.【答案】:D【解析】:分析图1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4号为杂合子,4、5的后代患病的概率为:(1-2/3×1/2)=2/3,A错误,他们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
为2/3×1/2×1/2=1/6,B错误;仅从图2无法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即无法推算后代的发病率,C错误;若图2中患者为红绿色盲,则4是杂合,他们夫妇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2×1/2=1/4,那么生一个患
病男孩的概率则为(1-1/4)×1/2=3/8,D正确。12.【答案】:A【解析】:果蝇体长不到半厘米,既容易饲养(一个牛奶瓶里可以养上成百只),又便于直接用解剖镜、放大镜观察其相对性状;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以及后代数量多,皆便于计数和统计;
果蝇繁殖系数高,孵化快,只要1天时间其卵即可孵化成幼虫,2-3天后变成蛹,再过5天就羽化为成虫。从卵到成虫只要10天左右,一年就可以繁殖30代,以及果蝇染色体数目少(仅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非常便于作遗传分析。故除了①以外都属于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势。13.【答案
】:D【解析】:以该mRNA为模板翻译的产物有α、β、γ三种蛋白质,A正确;转录该mRNA的模板是细菌DNA上的基因,其编码区没有内含子,B正确;存在于mRNA上的AUG既可以作为多肽链合成的起始信号,也可以编码甲硫氨酸,图中的AUG是起始信号,是起始密码子,C正确;RNA上
没有U碱基,参与翻译过程的tRNA上至少有三个配对碱基为UAC的反密码子,D错误。14.【答案】:A【解析】:B基因可发生隐性突变,突变为b1基因,也可以突变为相对它为显性的基因,如B1,这正反映了基因突变不定向性的特点;单倍体育种过程中没有种子产生,B错
误;生物产生的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只有可遗传的突变和重组导致的变异,才都可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库发生较大差异,进而可能(但并不一定)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15.【答案】:C【解析】:格里菲斯和艾弗里分
别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导致R型菌发生转化的根本原因都是基因重组,①错误;将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有少量R型细菌吸收了S型细菌的DNA转化为了S细菌,最终导致小鼠发病死亡,②正确;肺炎双球菌
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用蛋白酶处理后再与活R型细菌混合培养,S型细菌的DNA没有水解,故仍能导致R型细菌发生转化,③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对照实验,其自变量是噬菌体分别被32P和35S标记的部位,故④项错
误;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时间过长因子代噬菌体的释放,以及保温时间过短使未及侵染的噬菌体进入上清液,故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⑤正确;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
菌,适当保温后搅拌充分,则沉淀物放射性较低,搅拌不充分,会因仍吸附在菌体上的带有放射性的噬菌体随菌体一起沉淀,导致沉淀物放射性升高,⑥错误。即①、④和⑥三项错误。16.【答案】:D【解析】: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只有DNA,A错误;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其多样性的基础,其空间结构
都是双螺旋结构,B错误;RNA分子是单链,但是RNA分子折叠时(如tRNA的三叶草形状),也会形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以氢键相连,C错误;DNA复制、转录、逆转录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都可能形成A/T碱基对,而RNA复制和翻译过程没有,D正确。17.【答案】:A【解析】:孟德尔在解释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所做的假设是“生物的现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A错误;萨顿用蝗虫作实验材料,研究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以及两者结合形成受精卵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化,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
在着明显平行的关系,故做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论,B正确;摩尔根通过研究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运用假说演绎法,利用杂交实验证明了“(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C正确;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用特定的分子,与染色体上的某
个基因结合,这个分子又能被带有荧光标记的物质识别,通过荧光显示,就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D正确。18.【答案】:B【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故既然有进化,则A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变化,A正确;有生殖隔离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但是也有交配成功,不过产生的后
代不可育,B错误;一个物种是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即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A和A’出现了生殖隔离,则A和A’就是不同物种的两个种群,这两个物种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一定不同,D正确。19.【答案】:
C【解析】:相应的抗原和抗体在琼脂中扩散,扩散了的抗原和抗体在一定的位置就会发生反应形成沉降线,即仅在X和x、Y和y之间的位置出现沉降线即为正确,故C正确。20.【答案】:C【解析】:对电表1和2两极电位变化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根据表中的分析,电表1测得的电位变化可用图丙表示,A正确;图乙曲线上升段由Na+内流引起,②点曲线斜率比①点大,所以②点时膜外Na+内流速率比①大,B正确;图1曲线中③点对应兴奋由c向右传到d点时形成的
动作电位,由于bc=cd,所以此时兴奋向左刚好传到b点,对应图丙曲线中的④点,C错误;图丙曲线处于点④时,图甲中兴奋向左刚传到b点,图甲a处仍处于静息状态,D正确。21.【答案】:A.【解析】:“甲”可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和分泌抗体,另外还有产生记忆细胞的过程,A错
误;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的信息分子是垂体分泌的,垂体受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B正确;由图可知,肾上腺是效应器,则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突触前膜分泌的神经递质,C正确;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
主要调节机制,D正确。22.【答案】:C【解析】:AB段皮肤血管血液相对流量下降的原因是气温由25℃降到15℃时,会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使得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平衡,A、B正确。CD段皮肤血管血流量上升的原因是气温由1
5℃升到33℃,这时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加强,增加散热量,以维持体温平衡,C错误;由于大量排汗会散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因此,在D点以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D正确。23.【答案】:C【解析】: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这一
变化首先被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发放神经冲动到中枢,一方面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即产生摄取水指令,另一方面分泌抗利尿激素,通过调节尿量(减少),来缓冲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进一步升高。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是同步
进行的,C正确。24.【答案】:B【解析】:本题为识图题。甲图中若B点为茎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则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应在B点左边的某点,即向光侧生长素浓度比背光侧低,A错误;乙图中,由于农药对害虫的选择作用,B点大量无抗药性的害虫被农药杀灭,使害
虫种群的抗药性个体所占百分比B点大于A点,B正确;酶具有专一性,丙图曲线可以表示PH值对胰麦芽糖酶水解麦芽糖的影响,C错误;丁图可表示曲线AB段是因为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导致CO2释放量减少,但是人体细胞的
无氧呼吸不产生CO2,不能用丁图表示,D错误。25.【答案】:C。【解析】:从图像可以看出,蚕豆幼根根尖生长曲线的生长速率的确表现出“慢-快-慢”的基本规律,首先应该细胞分裂,然后其体积增大,最后细胞数量和体积趋于稳定。故1-2天根尖生长生长较慢,根尖细胞应该处于细胞分裂阶段,这是细胞分裂素
作用的结果。2-4天时,根尖生长速率明显加快,长度增加明显,这是因为根尖细胞处于伸长阶段,这是生长素作用的结果。7-9天时,根尖生长速率明显减慢,是因为根尖产生了脱落酸抑制了生长素的作用,C错误。各种激素之间的协调作用的实质就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即基因通过控制酶
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2分,共50分。26.【答案】.(共8分,除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1)A和B蓝绿;(2)纤维素和果胶3、4、9(2分)(3)低等植物(4)8、5
、9(2分)【解析】:(1)健那绿作为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色剂,经过染色使线粒体呈蓝绿色。为避免干扰便于观察,需要细胞本身无色,如口腔上皮细胞。B细胞内有叶绿体会干扰对线粒体的观察,故植物细胞取材应避免叶肉细胞,但可选植物体内如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等作为
材料,故填A和B。(2)对植物细胞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结构是细胞壁,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B图是植物细胞,其在光下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ATP,故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对应4、3、9。(3)除了具有A、B细胞共有的结构
外,还具有中心体、叶绿体和液泡等的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4)与A细胞产生和分泌抗体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故填8、5、9。27.【答案】:(共10分)(最后一空2分,其余每空1分)(1)降低净光合速率;(
2)无光(完全遮光或黑暗)CO2;(3)光补偿点所测叶片的光合速率等于其呼吸速率(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光饱和点受暗反应固定CO2(或形成三碳化合物)速率的影响(4)茎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值(2分)【解析】:(1)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CO2,故一段时
间内密闭叶室内CO2浓度会降低;测量过程中植物始终进行呼吸作用,故测量的是净光合速率。(2)测定叶片的呼吸作用强度,应避免光合作用的干扰,应将叶室置于黑暗的环境中测量,测定单位时间气室内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的变化来
作为指标。(3)光合作用消耗CO2,呼吸作用释放CO2,当光合测定仪显示的胞间CO2浓度不发生变化时,意味着呼吸作用释放的CO2正好被光合作用利用,则此时对应的光照强度即为光补偿点。继续增加光源的光照强度,当光合测定仪显示的
CO2浓度不再继续降低,即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所对应的最低光照强度即为该叶片的光饱和点,导致光饱和点产生的主要原因应主要受制于暗反应,如固定CO2(或形成三碳化合物)的速率已经达到最大。(4)若要验证弱光下有更多的光合产物(测干重)向茎分配,
这涉及到一个比例问题,即在植株干重增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植物茎干重的增加,故实验组“茎干重占全株干重的比值”大于对照组时,才支持这个假说。28.【答案】:(共12分,除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1)2自由组合两对基因中一对为隐性,另一对至少有一个基因为显性(或只有一种显性基因)
(2)实验思路:用杂交组合Ⅰ中的F1与紫色B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2分)预测结果:子代出现紫色和蓝色两种表现型,比例为3:1。(2分)(3)生物性状往往受两对或多对基因控制(或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即并非是一与一对应的关系)(4)不属于性状分离基
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5/6【解析】:(1)由组合Ⅰ中纯合亲本杂交得到的F1全为紫色,且F2中紫色∶蓝色=13∶3,可以推知:①花色性状的遗传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②蓝色性状是只有一种显性基因存在的情况下表现出的。(2)要验证的上述解释包括:
①该植物的花色遗传是由两对基因控制且符合自由组合;②仅有一种显性基因存在时的性状表现是蓝色。则最恰当的实验是“测交”,即实验思路为:从杂交组合Ⅰ中选择F1,以及它的紫色母本(B),用于测交实验,再通过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来确认。若预测的实验结果为:测交子代出现紫色和蓝色两种表现型,且紫色:蓝色
=3:1。(3)该植物花色这一性状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的,故该植物花色的遗传反映出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即并非是一对基因控制一种性状,可以是两对或多对基因共同控制一种生物性状。(4)在花色由两对基因控制的前提下,组合Ⅱ中的F2紫色∶蓝色=3∶1,说明F1的两对基因
中,一对基因纯合,另一对基因为杂合。设两对基因分别为A、a和B、b,组合Ⅱ中的紫色A和蓝色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得到的F1紫花基因型为AaBB。由此可以看出,组合Ⅱ中由亲本杂交得到F1,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故不属于基因重组。两个杂交组合的F1都是紫色杂合体,杂交后代出现蓝色叫
做性状分离,这一过程涉及两对非等位基因,故是基因重组的结果。另组合Ⅰ中F1的基因型为AaBb,组合Ⅱ中F1的基因型为AaBB,两者杂交,后代紫色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2∶2,杂合子占5/6。29.【答案】:(共
8分,每空1分)(1)阳性RNA并非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反应)浆可能病毒进入机体,引起免疫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3)自觉隔离,避免人群聚集;锻炼身体,按时作息,提高免疫力(其他答案合理可给分)。【解析】:(1)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检测结
果为阳性,意味着该人体内检测到了病毒的核酸存在,即其携带病毒;当病毒进入人体时,其表面抗原(刺突蛋白)与呼吸道粘膜细胞上的ACE-2受体相识别,就能使病毒的RNA进入细胞并进行增殖;ACE-2受体并非存在于所有
的细胞表面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抗体检测运用了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产生的;因为感染病毒到人体特异性免疫,浆细胞产生抗体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即使抗体检测呈阴性也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3)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的防治过程,个人易感性和抵抗力是发病的关键,良好的个人营养状况可以降低发病风险并改善疾病预后,新冠肺炎流行期间,自觉隔离,避免人群聚集;锻炼身体,按时作息,提高免疫力。30.【答案】:(共12分,除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1)协助扩散呼
吸作用(填有氧呼吸亦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促进;(2)(胰岛素的)靶细胞激素反馈(3)细胞膜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物质(前后顺序可改变);(4)内环境中葡萄糖浓度的高低能影响胰岛B细胞胰岛素的分泌,且高糖环境能促进其分泌胰岛素(2分)【解析】:(1)
据图分析可知,葡萄糖分子顺向运输,即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细胞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葡萄糖产生ATP,ATP含量升高又引起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所触发的Ca2+大量内流,使胰岛B细胞产生兴奋,意味着膜电位已经由静息电位变化为动作电位,即膜内由原来的负电位变为正电位,细胞兴奋导致
胰岛素释放,故为促进作用。(2)图1是胰岛B细胞,该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图2上的M蛋白结合,故图2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这一调节是通过胰岛素来完成的,属于激素调节,调节的结果是使血糖浓度下降,故又属于(负)反馈调节。(3)据图2分析,当胰岛
素与蛋白M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传递,促进了含GLUT-4的嚢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这就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的数量,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胰岛素促进细胞内葡萄糖去向中的①和②指的是除氧化
分解以外的合成糖原,以及转化成非糖物质两个方面的去向。(4)该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葡萄糖浓度”,“因变量”是“胰岛素的分泌量”,胰岛B细胞作为实验对象应属于“无关变量”范畴。对照实验所研究的应是“探究(或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对于该实
验则是“探究‘葡萄糖浓度’(高糖和低糖)对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影响”。我们可以推知该实验的假设的前提应该是:“不同浓度的葡萄糖会对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产生影响”。那么该实验的结论是“胰岛细胞周围环境(内环境)中葡萄糖浓度的高低能影响胰岛B细胞胰岛素的分泌,而高糖环境能促进其分泌胰岛素
”,或者“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多少与其周围(内)环境中葡萄糖浓度的高低有关,高糖环境能促进其分泌胰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