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DOC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34.040 KB
  • 2024-10-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共(9)页,34.04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04f0958e3a5ea53f8bafb48e082e44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湖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大练习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得分:__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秀,

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名、兵、农、阴阳、纵横诸家,以卓越的智慧,奠定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根基。汉武帝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其余各家或隐于山林,或潜入民间,或消于无形,以至逮于今日,传统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传统

儒家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全面实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复兴,就是要把诸子百家中优秀的、可以为今日所用的内容重新发掘出来,成为先进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凝聚、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比如,墨子注重科学技术,墨子及其弟

子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了小孔成像、滑轮受力、光线直射、杠杆原理、天平原理、点线面体圆的概念等。连发出“李约瑟之问”的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也感叹“墨家的科学水平,超过了整个古希腊”。法家首重法律制度,蕴含“依法治国”的思想精髓。名家具有严谨的逻辑学思维。道家对

宇宙起源的思考和自然哲学成就。炼丹术之于化学,风水之于环境科学,堪舆术之于地理学,兵家之于军事科学,纵横家之于外交和政治学等等。以及王朝治理的科学性和对现代治理的启示,如科举之于现代公务员选拔,丝绸之路之于现代国际贸易,晋商之于股份制和金融信用体系

建设等。让今天的人,看到中国古人天才的超前创新,在古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变“我注六经”为“六经注我”,既符合现代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特点,情感上也更加亲切,容易获得认同。还有一个重要领域需要发掘复兴,那就是实学传统。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被标签化为“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有

道德,重气节,但无能力,轻事功。这一形象的固化,如果不是有意为之,也是极大的误解。很难想象,没有扎实的现实功用,中华文明如何能经历几千年风雨而长存。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真正支撑和推动民族历史前进的,在“地底下”,这也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实学自古即存,至清初颜习斋而成体系,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反对宋明理学、阳明心学重性理、良知而轻事功的倾向。可惜无论学院派的新儒家,还是通过

电视、网络传播传统文化者,都在接着或照着宋明理学或阳明心学讲。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今天,实学传统无疑更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用适合现代人的方法阐释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内容,不仅是方法手段的问题,更深层次在内容的选取和传播的

视角。要从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益于促进现实功用、有益于全面复兴优秀文化传统的立场,契合现代人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提升传统优秀文化内容的阐释和传播水平,取得全方位效能,让传统优秀文化焕发当代光彩。(摘编自李晓东、贺福中《让传统优秀文化

焕发当代光彩》)材料二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做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两千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

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

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而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

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这些观点对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

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

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贤

们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地去努力实现

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精神,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摘编

自黄亚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时代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光彩,为时代所用,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传统儒家文化。B.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扎实的现

实功用,这是中华文明能经历几千年风雨而长存的原因之一。C.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目的是使之成为建设先进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资源。D.阐释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要方法得当,注重内容选取和传播视角,要契合现代人的认知和心理特点。2.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把诸子百家的内容重新发掘出来加以分析利用。B.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符合现代人的认知特点,也体现了古人的创新。C.诸子认为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利于正确幸福观形成。D.孟子“三

乐”幸福观涵盖了家庭、品质、事业三个方面,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有关“幸福”的阐述的一项是()A.在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内涵,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乐。B.诸子对幸福真谛的

具体理解稍有不同,但是对财富、生命、权力等均持否定态度。C.文章认为贪图享乐、自私自利、易受诱惑、没有操守气节的人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D.从某个方面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是对诸子幸福观继承。4.

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为什么要复兴实学传统?5.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对幸福有着深刻的见解。请结合材料,谈谈先秦思想家的幸福观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有什么启示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宁静[美]西格德·F·奥尔森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

,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的的的的—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这

短暂的静谧。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我曾经攀登过鲁滨孙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当我到达

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鸡的啼

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

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

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的意义。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银河耀眼夺目,飞溅于

苍穹之上。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凸显出湖面的幽静。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我们日益意识到

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停地萦绕于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人变成了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宁静

属于原始的景物。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树木和山脉。但有了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试想,当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的那片蓝天,它的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约翰·缪尔曾说:

“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那些古老的树,其中有些早在公元前就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定。当奎蒂科—苏必

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会是什么情景?划独木舟旅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取代,情

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当一个人徒步走过一片原野时,他心中是多么惬意!然而,为了享受宁静,一个人其实也不必独处。人们常说,能与他人分享宁静是相互理解、亲善友爱的标志。只有当陌生人聚在一起时,人们才感到

必须去寻欢作乐。只要兴趣相投、品位一致,就没有障碍去阻止人们共享宁静。当我孤身一人在宁静的地方时,常常希望有人与我共享那份宁静,从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完美。我们是多么频繁地谈起荒野广漠的宁静,保持荒野宁静的重要性及在

宁静中所能找到的奇妙与安宁。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原以及无路的荒凉之地。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岭。我想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

南部难以穿过的沼泽地。它们总是在那里,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节选自《低吟的荒野》,有删改)6.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拂晓前站在湖泊旁,感受到了宁静的力量,这段宁静的时光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以及自然的

缓慢生长保持同步。B.真正宁静不仅能带来内心的平和,还能帮助我们理解精神的意义,而城市生活的奇异声浪则会把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C.约翰·缪尔所说的“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指的是红杉树历经千年仍保持着沉静的品质,它们的存在也使人类保持清醒与镇定。D.宁静具有强大的感化力

量,人们若能与兴趣相投、品位一致的人共享宁静,就能获得奇妙与安宁,使孤独的经验更为丰富完美。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从拂晓写起,围绕“宁静”这个核心词,由“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入笔,巧借拟人

,绘出了“宁静”的细腻韵味。B.作者以“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凸显湖面的幽静,这种以声写静的手法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全文以时间为序,借助联想和想象,选取多种典型意象来呈现“宁静”这一抽象的概念,化虚为实,显得具体可感。D.文章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既于荒野之

景的细腻描写中自然抒情,又在心灵的真切领悟中深刻议论。的8.本文与《大学之道》都提到了“静”这一概念,试分析其内涵的异同。9.作者在结尾处说“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却又认为“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

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

,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节选自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材料二:盖三王..之受谤也,值鲁连而获申;五霸之擅名也,逢孔宣①而见诋。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

不能探赜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恶。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竟不列于学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传②。逮《史》《汉》继作,踵武相承。王充著书,既甲班而乙马;张辅持论,又劣固而优迁。然此二书,虽互有修短,递闻得失,而大抵同风,可为连类。班氏式遵曩例殊合事宜岂谓虽浚

发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夫人废兴,时也。穷达,命也。而书之为用,亦复如是。若乃《老经》撰于周日,《庄子》成于楚年,遭文、景而始传,值嵇、阮而方贵。若斯流者,可胜纪哉!故曰“废兴,时也。穷达,命也”。适使时无识宝,世缺知音,若《论衡》之未遇伯喈,《太玄》之不逢平子,逝将烟

烬火灭,泥沉雨绝,安有殁而不朽,扬名于后世者乎!(节选自刘知几《史通·鉴识》)【注】①孔宣:孔子。②二传:《公羊传》《穀梁传》。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班氏式遵A曩例B殊合C事宜D岂谓E虽浚发于巧F心G反受嗤于拙H目也。1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蔽,文中指短处,其中“蔽”与成语“一言以蔽之”中的“蔽”意思不相同。B.质,这里指质朴,与《〈论语〉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的“质”意思不相同。C.三

王,在文中专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D.明,文中指分清,与《大学之道》中“在明明德”第一个“明”字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固认为《史记》的历史是非观和圣人大不相同,他

不认同司马迁有关黄老之学等的观点。B.刘向、扬雄对《史记》的评价与班固有所不同,他们高度肯定了司马迁的“良史之材”。C.刘知几认为研究历史不必关注隐微之处,而要探求深远的事理,这样才能明辨利害得失。D.刘知几将史书能否流传与人的命运好坏类

比,具有一定的唯心色彩,可见其历史局限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2)夫人废兴,时也。穷达,命也。14.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找出刘知几得出这个观点

的事实依据。(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柯子王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①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②。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

】①塍(chéng):田间土埂。②三农:指春耕、夏种、秋收。15.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数枝幽艳湿啼红”句摄取了一个特写镜头,描绘了一幅花瓣沾雨,楚楚堪怜的画面。B.下片中“望”字颇为传神,既见情状,

又见情感,写出了农人生活的艰难和对丰年的企盼。C.全词情感抒发均是借助间接方式,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叙事抒情,抒写了作者的悯农情怀。D.与杨万里的《插秧歌》相较,两者均展现了农家生活的辛苦,但《插秧歌》生活情趣浓郁。16.高建中赏析本词时说

:“它不是惜花伤春旧调上的和弦,而是另辟蹊径的新声。”如何理解这一说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之言“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自勉。(2)《大学之道》中,写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长久,有道之人即使身死也会道长存,那才是真正的长寿。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的无所适从A。他有蛇的冷酷犀

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种种人世间的荒唐与罪恶,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这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

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

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B,油然生爱?(节选自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心肠热,故悲

慨万端;眼冷,故是非不管。B.眼冷,故悲慨万端;心肠热,故是非不管。C.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D.心肠热,故是非不管;眼冷,故悲慨万端。19.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横线的句

子有语病,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

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将欲过河去了。引得宝钗蹑手蹑脚地,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心中吃惊,想道:“这一开

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

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地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她倒看见我了,朝

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

改写成“忽见前面一双十分有趣大如团扇的玉色蝴蝶,一上一下迎风翩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22.语段中宝钗的三次“故意”,是如何一步步打消红玉和坠儿的疑虑的?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涌现了一批有思想有情怀的先贤大哲,他们著书立说,《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时至今天,这些经典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阅读先秦经典,有

利于启智增慧,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认识中华文明,传承文化传统。在阅读先秦诸子经典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感悟,获得了怎样的启迪?请结合阅读经验和对一部(或多部)经典的理解认识,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