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 语文答案.docx,共(4)页,37.62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e81ab213823c00a2e2a256c1d8bacf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评高二年级语文答案1.D(3分)【解析】D.“不属于翻译性解读”错,从材料二“陈望道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
性地修改”,因此可知,陈望道的翻译属于翻译性解读。故选D。2.C(3分)【解析】C.“材料二的主旨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的选用上具有白话文倾向”错误,材料二的主旨实际上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白话文
倾向,这与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张有着密切关系。故选C。3.B(3分)【解析】B.“不能自创新术语”错误,原文有“包括对已有中文术语的选择运用和新术语的创造”,这说明可以自创新术语。故选B。4.材料二:说明陈望道基
于自己的信仰在中译本措辞上有“尖锐化”倾向。(2分)材料三:说明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存在译词的随机性特点。(2分)【解析】材料二中有“在当时的中国,许多西洋词语都是直接采用日语译名,陈望道
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简言之,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在这段文字中,观点就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
,由此可知,材料二划线句中的作用就是为了证明“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这一观点。材料三中有“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译词的随机性。如对马克思、恩格斯中文名字的翻译就有十多种。……又如‘资产阶级’
一词,1899年译为‘纠股办事之人’;1920年陈望道译为‘有产阶级’;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本才确定为‘资产阶级’,并沿用至今”,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句话是观点,后面是举例证明观点的,因此材料三划线句中
的作用就是为了证明“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译词的随机性”。5.B(3分)【解析】B项,“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错误,情节设误,赶车的老人并不认识老赵和谢主任,因此老人在有人问起时,只是表达对生产队里的人抬石头的称赞,并没有嘲讽
回击谢主任的意思。6.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2分);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2分);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2分)。【解析】首先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例子,如:天色好晴朗…
…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三只白鹤……显得又白又亮;路旁出现了……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坝子上水田……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然后具体分析其作用,归纳整合,形成答案。7.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
沉思(2分)。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2分);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2分)。【解析】:两个乘客陷入沉默,一是对
自身的反省,如何真正走到农民中去,如何民主科学决策引领百姓脱贫致富;二是对农民优秀品德的重新认识。沉默的细节首尾呼应,对当今如何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8.BDG(每处1分,共3分,多涂不得分)【解
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如果不攻打越国而卖给他粮食,那么利益离去而祸患到来,财物匮乏而百姓怨恨,后悔都来不及了。“君若不攻而输之籴”,“而”连词,当连接的成分是短语或较短的句子时,前
后句子联系紧密,不可断开。“则利去而凶至”“财匮而民怨”句式对称,各自独立成句。9.C(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两个“破”均为“攻破”的意思。句意:于是攻破了吴国。/当初他攻破荆州。B.正确。C.“含义相同”错误。“
中山与齐皆当此”的“当”,动词,符合。句意:中山国、齐国都正符合这五种情况。“当其南北分者”的“当”,动词,处在。句意: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D.正确。故选C。10.C(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会很快灭亡”错误,原文“国有此五者,毋幸,必亡。中山与
齐皆当此”,意思是“国家有这五种情况,无可幸免,必定灭亡。中山国、齐国都正符合这五种情况”,并没有说两国会很快灭亡。故选C。11.①如果我们用谦卑的言辞、贵重的礼物去请求吴王把粮食卖给我们,吴国一定卖给我们粮食,卖给我们粮食那么吴国就可以占领了。②通过焚烧山林来狩猎,尽管能得到很多野兽,但是第二年
就会无兽可猎;使用欺诈手段虽然能获得一时利益,但最后一定会无利可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若”,如果(1分);“卑辞重币”,用谦卑的言辞、贵重的礼物(1分);“籴”,买进粮食(1
分);“取”,攻取,占领(1分)。②“田”,狩猎(1分);“无复”,没有猎物(1分);“诈”,使用欺诈手段(1分);“偷利”,获得眼前的、微小的利益(1分)。【参考译文】越国发生了饥荒,勾践感到恐惧。四水进谏说:“饥荒是越国的福
气,吴国的祸患。吴国非常富足,并且财富有余,吴国国君喜欢名声却不考虑后患。如果我们用谦卑的言辞、贵重的礼物去请求吴王把粮食卖给我们,吴国一定卖给我们粮食,卖给我们粮食那么吴国就可以攻取了。”越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吴国将要把粮食卖给越国,子胥进
谏说:“不可以。吴国与越国土地相接,边境相邻,是互相仇视、互相征战的国家。不是吴国灭掉越国,越国一定灭掉吴国,不如趁机攻打越国,这是我们的先王阖庐之所以称霸的原因。再说闹饥荒,这是交替出现的事,就如同深渊和山坡一样,失败之事,哪个国家没有?您如果不攻打越国而卖给他粮食,那么利益离去而祸患到来
,财物匮乏而百姓怨恨,后悔都来不及了。”吴王说:“我听说过,正义的军队不攻打已经归服了的国家,仁德的人给饥饿的人粮食吃。现在越国归服了却去攻打它,即使得到十个越国,我也不去做。”于是就给了越国粮食,三年后,
吴国也遇到灾年,吴人向越国请求买粮,越王不给,却来攻打吴国,于是攻破了吴国。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坚决谢绝离开了。白圭又到了齐国,齐国君主也想要留下他,他又谢绝,离开了齐国。有人问他为什么谢绝,他说:“这两个国家都将要灭亡。我听说有国家有五尽,没有人信
任他,那么信义就丧尽了;没有人赞誉他,那么名声就丧尽了;没有人喜爱他,那么亲人就丧尽了;行路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吃的,那么财物就丧尽了;不能任用人又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么功业就丧尽了。国家有这五种情况,无可幸免,必定灭亡。中山国、齐国都正
符合这五种情况。假如让中山的君主和齐国的君主,闻知“五尽’并改正自己的行为,那就一定不会灭亡了,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听到这些话,即使听到了又不相信。这样看来,君主需要努力做的,在善于听取意见罢了。”从前晋文公即将与楚国在城濮开战,向咎犯询问这件事。咎犯说:“如果是做仁义的事,那就不该满足于忠诚守
信;如果是布阵作战的事,那最好是不厌欺诈虚伪。希望您用欺诈之术和敌国交战。”文王向雍季询问此事。雍季回答说:“放火来焚烧山林捕获野兽,尽管能得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无兽可猎;用欺诈虚假之术对付他人,虽然一时能获得很多利益,但到最后一定会无利可图。”在这时文王没有听从雍季的计策,
而是采纳了咎犯的计策,和楚军交战,大败楚军。嘉奖有功人员,先奖赏雍季,然后才奖赏咎犯。晋文公身边的人问他:“城濮之战,用的是咎犯的计策。君王进行赏赐,先赏雍季,这是为什么?”文公回答说:“雍季的话,是符合长远的利益的;咎犯所说的,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我已经采用了雍季的计
策了。”12.D(3分)13.手法:①视听结合,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是目睹。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前句写万壑中晚籁,后句说数峰无语,突出了万壑、数峰的静态美。)③拟人修辞,把山峰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富于情味。(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情感:宦途失意的异乡
人,有家不得归,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惆怅之情。(2分)14.(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5.①脱颖而出②宠辱不惊③不计其数/数不胜数(每写对一个得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赋分)。16.示例:杜甫虽“艰难苦恨繁霜鬓”,但一生始终抱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内容2分,形式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17.①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②使苏东坡积极
乐观的形象更为鲜活。+(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