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周测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55.073 KB
  • 2024-09-2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周测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周测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周测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周测二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共(14)页,55.07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d966a7dcad3d4d779f31f86e7123d9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语文周测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

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

。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

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是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

”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

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了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

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美学概念。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

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

机统一,最有典型意义的是郑燮《题画》中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

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2“音象”作为板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

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

”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

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材料二: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

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

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

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

“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

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艺术

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3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

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关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判断艺术作

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

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单纯具体形象的意象是能够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中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B.“意”与“象”融

合从根本上实现了语义转换,正因为此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C.柏拉图对“美”下了多次定义,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D.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这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意”与“象”的合成及运用,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学创作的提升,文学理论更丰富。B.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应独立于景之外,景不应独立在人之外,应是情景融为一体。C.品评文学作品时,作家构思谋篇的审美心理活动能够通过意象更准确地表述出来。D.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

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象”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意象可以指自然景物的形象,即取自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托情思。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形象。B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透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可感知到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C.与文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眼中之竹”一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

,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为审美意象。D.融入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意象词,使人与“情景”交融亲和,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4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赏析下面送别诗中“笛声”《折柳曲》这一意象。(6分)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座古城

的新气象洪忠佩蚺城山与儒学山牵手,向着锦屏山蜿蜒,环抱着的星江生发出无尽的气象。粼粼波光之中,古老的渡口埠头还在,朱熹命名的廉泉清澈如初,然而星江河畔却早已是景观桥拱立飞架。古朴的婺源延展开来,呈现出一江两岸的城区格局。婺

源县城又称蚺城。蚺城,得名于五阜起伏的蚺城山。那“瑞虹、环带、嘉鱼、宝婺、弦歌、壁月、保安、锦屏”八大城门,俨如历史的时间戳。城内,粉墙黛瓦的民居,氤氲着水墨的气息。鳞瓦间,屋檐下,飘逸的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市井味道。山环水绕,婺源显得质朴而灵秀。顺着保安门的石阶而下,是小北门埠头。洗

衣妇女在水面撩起的涟漪,水边玩耍孩童的嬉闹声,像是按下了时光机的回放键,让我与婺源的过往在水面上一圈圈地浮出。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秋日,我背着帆布书包从大鄣山沿轮溪而下,转校到了县城读中学。彼时,婺源

只有星江大街两侧的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进出县城,只有西门是钢筋水泥大桥,其他的都是木桥与浮桥。毕业后,几经辗转,我留在了县城工作。当时,我的工作单位就在星江河畔,与廉泉只隔一条马路。和廉泉做邻居多年,有时远方的朋友来了,我便提壶去廉泉取水泡茶,与来客共同分享一份古城的甘甜、惬意。

真正让我沉下心来解读婺源,是十几年前调到县文化馆工作之后。十字街19号的二层砖木小楼,是与县图书馆合用的办公楼。在那里,我逐渐读到了李白、苏轼、黄庭坚、宗泽、岳飞等历史人物与婺源的交集,读到了朱熹等先贤在婺源留下的文脉,以及这片土地上千年传承的耕读之风。我试着从婺源出发,沿着时间

的河流去追寻他们。可有时候,他们留给我的,却只有一个个远去的背影。未曾改变容颜的是蚺城山,至于山上的“溪山第一楼”、山下的“紫阳书院”,我只有去西湖荡的担水巷中听老人讲古了。“咕咚”一声,水桶落在古井里,倾斜、汲水、

提起,老人一气呵成,而他讲述起“溪山第一楼”的来龙去脉,却是模糊的。婺源的肌理实在是神秘,我想要亲近她,常常需要通过一条河流、一棵古树、一块城砖、一条深巷,抑或是一口古井。婺源的街巷之中,遗存有许多古井,唯独虹井是在朱熹故居的小院里。“道寓斯人,如水5在地;汲之益深,有

味外味。”想来,朱熹父亲朱松在为虹井题写井铭时,已经有了超出井水之味的体味。夜里,南门街一片静寂,我与妻子住的阁楼与虹井近在咫尺。对一座古城作深度的注视,是需要耐性与时间的。走进婺源青石板的街巷,那鳞次栉比的古旧与深幽里,处处彰显着张力——先儒街、儒

学前、大庙街、武营巷、衙前巷、龙船巷、四柱牌楼下、八角亭下……婺源有六十多条叶脉状的街巷,那是一个怎样的历史纵深呢?时常,我独坐街巷中,望着屋檐之间挤出的一线天光,听到的是弹棉花的声音、踩缝纫机的声音、敲铁皮的声音、剖竹

起篾的声音,倏忽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每一次,我都恍若有穿越时空的感觉。从清代旧志的手绘图上看,婺源的城郭受三面环水的影响,历史上没有多大的变化。我常以为,婺源县城小有小的好处,比如上下班可以选择步行。甚至,早晚可以从新城区走到老城巷口,站着

等一箅气糕或一笼韭菜豆腐包子蒸熟出锅,或者直接坐下,等摊主炒一盘螺蛳嗍嗍。如果愿意,还可以走去廊桥上听徽剧票友吹拉弹唱,抑或去星江河畔看老者垂钓。一晃,又是几年了。代替十字街19号的,是钟鼓楼,是武营广场,往前是“文公阙里”牌楼下的街市。新城区呢,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文公路、书乡

路、天佑路、文博路、才仕路纵横交错,新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茶叶职业学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中心、徽剧传习所,还有体育中心与高铁站,无不显示着一座县城的发展与更新。所有这些,一条河流都在见证着。事实上,星江是江西五大河流饶河的

源头之一。每天我在星江河畔徜徉,就是漫步在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范围之内。生活在婺源的居民是幸福的,在城区的星江河面上,就可以看到白鹭飞舞、鸳鸯嬉戏,不用走出五公里,还能捕捉到靛冠噪鹛、中华秋沙鸭的身影。婺源,是我栖息的地方,也常常走进我的创作之中。这座位于赣浙皖边界的

古城的气质,星江河流的浸润,以及生活在古城里的人,不断地影响着滋养着我。贴近婺源,贴近星江,就贴近了我的精神原乡。一年四季,循环往复,有了天光云影,有了波光潋滟,有了鸟语花香,一座古城的气象,在星江河畔荡漾开来。(选自《xx日报》2020年12月21日)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A.文章第二段写城名由来,说婺源城八大城门“俨如历史的时间戳”,形象地写出婺源城年代久远的特点。B.文章写李白、苏轼等历史人物与婺源有交集,写朱熹等先贤给婺源留下文脉,可知其人文底蕴深厚。C.文章说婺源城“历史

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又说“变化可谓日新月异”,透出作者对“新气象”的自豪。D.作者写自己时常“独坐街巷中”,“从新城区到老城港口”吃传统美食,说明作者是一个怀旧的人。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6A.文章第一段开篇即点题,写到了“古老的渡口”“朱熹命名的廉泉”还在,同时

写到“景观桥拱立飞架”,照应了题目。B.文章写婺源城,从古城门、山水、古井、街巷、各色美食等方面着手,选材多样,内容丰富,体现了散文的“形散”。C.“一条河流都在见证着”婺源城的“历史纵深”与现在的“发展与更新”,两者

对比,表现出作者内心今非昔比的感慨。D.文章说婺源城是自己的“精神原乡”,表达了自己对婺源城的依赖,卒章显志,对婺源古城新气象的赞许溢于言表。8.文中画线句子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我试着从婺源出发,沿着时间的河流去追寻他们。可有时

候,他们留给我的,却只有一个个远去的背影。9.本文为《xx日报》“我与一座城”征文刊登作品,如果你是编辑,请谈一谈刊用本文的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高士奇,字澹人,浙江钱塘人。幼好学能文。贫,以监生就顺天

乡试,充书写序班。工书法。康熙十七年,圣祖降敕,以士奇书写密谕及纂辑讲章、诗文,供奉有年,特赐表里十匹、银五百。二十六年,上谒陵,于成龙在道尽发明珠、余国柱之私。驾旋,以成龙言问士奇,亦尽言之。上曰:“何无人劾奏?”士奇对曰:“人孰不畏死。”帝曰:“若辈重於四辅臣乎?欲去则去之

矣,有何惧?”未几,郭诱疏上,明珠、国柱遂罢相。二十七年,山东巡抚张汧以赍银赴京行贿事发,逮治,狱辞涉士奇。会奉谕戒勿株连,於是置弗问。士奇因疏言:“臣等编摩纂辑,惟在直庐。宣谕奏对,悉经中使。非进讲,或数月不

觐天颜,从未干涉政事。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臣将无以自明幸赖圣明在上诬构难施但禁廷清秘,来兹萎斐,岂容仍玷清班?伏乞赐归田里。”上命解任,仍领修书事。二十八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幸士奇西溪山庄,御书“竹窗”榜额赐之。三十三年,召来京修

书。士奇既至,仍直南书房、三十六年,以养母乞归,诏允之,特授詹事府詹事。寻擢礼部侍郎,以母老未赴。四十二年,上南巡,士奇迎驾淮安,扈跸至杭州。及回銮,复从至京师,屡入对,赐予优渥。上顾侍臣曰:“朕初读书,内监授以四子本经,作时文;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

,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寻遣归,是年卒於家。上深7惜之,命加给全葬,授其子庶吉士舆为编修。寻谥文恪。(节选自《清史稿》卷五十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

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臣将/无以自明/幸赖圣明/在上诬构难施/B.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臣将无以自明/幸赖圣明在上/诬构难施/C.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曰滋/张汧无端疑怨含

沙/污蔑臣将/无以自明/幸赖圣明在上/诬构难施/D.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臣将无以自明/幸赖圣明/在上诬构难施/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监生,是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可以参加乡试。

B.株连,指一人有罪牵连他人,受株连的有亲属、上下级官员等。C.播,指提升官职,本文中表示提升官职的文言词还有领、授等。D.扈跸,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跸,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的地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

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士奇自幼好学,字学颇工。高士奇虽出身贫寒,但是好学能文,书法也颇工,凭借自己的才学进入仕途。B.高士奇直言敢谏,弹劾重臣。面对皇帝的询问,高士奇知无不言,因他的弹劾上疏,明珠、国柱终

被罢相。C.高士奇看重清誉,归乡明志。张汧一案涉及到了高士奇,虽然皇帝没有审问他,但他仍请求回乡以证清白。D.高士奇事母至孝,辞官不受。高士奇曾因为养育母亲,乞求归乡;也曾因为母亲年老,不接受礼部侍郎之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二十六年,上谒陵,于成龙在道尽发明珠、余国柱之私。(4分)(2)及回銮,复从至京师,屡入对,赐予优渥。(4分)14.皇帝为什么说高士奇“裨朕学问者大

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遣悲怀三首(其三)元稹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①无子寻知命,潘岳②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③

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8【注释】①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东太守。据《晋书·邓攸传》记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②潘岳:西晋诗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为世传诵。③窗(yǎo)冥:深暗的样子。15.下列对这首

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以“自悲”二字引出下文,诗人由妻子早逝,想到人生即使能够百年,其实也至工还是有限的。B.诗人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可以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冷静思考后,却发现这其实是一无望的幻想。C.尾联中作者要以终夜“开眼”

来报答妻子的“平生未展眉”,痴情缠绵,哀痛欲绝,感人至深。D.本诗从现在写到将来,语言质朴,却字字出于肺腑,从情感抒发看更多的是悲对方而不是悲自己。16.诗的颔联写到邓攸、潘岳两人的典故,对表达悲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

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一句运用叠词描写了船在水面上轻轻飘荡前行的景象:“”一句则运用叠词描写了水流细微的景象。(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

》中用“,”两句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3)姜夔在《扬州慢》中用对比手法借扬州街道写出盛衰之感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朔风在树枝上吹着冰冷的口哨,大雪给乡村房顶戴上洁白的雪帽,屋

内散发出的暖气和炊烟,①,雪水流到房檐便快速冻结成根根晶莹剔透的冰溜子。雪封大地,农民说它是一地白面,孩子说它是一地白糖,青斗人说它是圣洁爱情,美术家说它是天然绝美的水彩画,作家说它是无与伦比的壮丽诗篇……皑皑白雪平滑如镜。狐狸留下一患串珍珠链似的圆溜溜的脚印;野兔留下姑

娘衣服花边似的一圈圈梅花形趾印;还有大概是鼠类行走留下的点状印迹,活像落墨白纸上的一行行省略号。大雪,对飞禽走兽来说也许是一道绞索:飞禽难以见到压在雪下的食物,走兽在雪地上留下被追捕的线索。东北风在树林中奔跑,将零乱的枯草蹚倒,将零落的败叶卷上天空,唯有树木经年地挺立着,它走不了,躲不

开,它脚踏实9地,②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着力量,默默承受着雨雪风霜、冷热寒凉,逼迫自己适应,在适应中增强抵御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18.下列各句中的冒亏,和义中首亏作用相同且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参加国庆献礼的影片:《风暴》《青春之歌》等,也将在各

大城市放映。B.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微风和煦,空气清新:真是难得的好天气啊!C.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说的。D.银装素裹:指冬天雪后一切景物都被银白色包裹的场景或美丽景色。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狐狸、野兔、鼠类留下一行行圆溜溜、梅花状、点状的脚印。”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

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①《夺冠》在第33届电影金鸡奖上斩获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摄影。②影片故事内容非常简洁:中国女排40年3场富有代表性的比赛。③内地的体育电影一直与主旋律如影随形,④时代更迭,3场比赛分别表达出不同的精神价值和意义。⑤虽然这部影片在国庆档中叙事并

不是最强的,但胜在选材合理、情怀高光,为体育电影乃至主旋律电影再次开辟了新的路径。22.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20年新创现实题材童话剧《萤火虫姐弟历险记》于12月19日在中国儿童剧场首演,首轮演出16场,陪孩子们迎接新年。该剧通过

萤火虫“小姐姐”和“小弟弟”在城市中的“冒险”经历,带小朋友们发现那些身边可能被忽略的生命,在共同历险中增长知识,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学会认识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该剧主创们选择蹲下来看世界,以孩子们更易接受的角度,由浅入深,以小小的

萤火虫为切入点,通过探索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法则,去传递保护环境、尊重生命的理念。在编剧冯莉看来,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孩子应该了解并且希望了解的,而萤火虫更是孩子们10喜欢的一个物种,该剧正是通过萤火虫的生命历程来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

超过15个字。(2.分)(2)提取这则新闻正文部分的主要信息,写出三个关键词。(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人类可以利用

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经历了一年来的风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我同国际上新老朋友进行了多次通话,出席了多场“云会议”,谈得最多的就是和衷共济

、团结抗疫。疫情防控任重道远。世界各国人民要携起手来,风雨同舟,早日驱散疫情的阴霾,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班级计划举行读书报告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阅读材料后的感受和思考以“环境与家园”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1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D(A项,“是能够”表示前后内容构成判断关系,原文第三段,可以看出,

意象能够应用于文艺创作,从最后一段看,意象是“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但,文章在最后一段中提到,“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意”与“象”的融合,而不是单纯的具体形象,所以“作为单纯具体形象的意象”说法错误。B项,从原文第三段看,引入文学理论而具有美

学意义,所以,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C项“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2.D(“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

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推断有误。原文说的是,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3.C(应是把选项中第2处“眼中之竹”改成“胸中之竹”)4.首先提出问题:对美

的概念的界定是不容易的;(1分)然后分析问题:不能静止和机械地界定美,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接着谈如何捕捉美,让美的价值得以实现;(2分)最后明确审美价值的标准,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1分)5.①

《折柳曲》是触发诗人情感的典型物象,和诗人的故园之思有机契合,成为本诗的典型意象。(2分)②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曲》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离别的情绪(2分)③诗人此时客居在外,《折柳曲》触动了作者离别家乡时的心绪,触动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6.D(“怀旧的人”错,这是作者对婺源城生活节奏的感受)7.C(“内心今非昔比的感慨”错,作者对这两方面是同等看待的)8.①婺源城历史悠久,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很多先贤事迹,行文写出作者对他们的仰慕之情。②年代久远,很多人文事迹已经无

从考证,透露出作者对历史人文记忆丢失的失落之情。(从上文作者列举了很多跟婺源有关的历史人物及影响,及下文作者问询老人时“他讲起……却是模糊的”可知。一点2分,两点4分)9.①本文写了我与婺源城的渊源,在此读书,在此工作,婺源城是我的精神原乡,符合“我与一座城”征文主体

要求。②本文写“一座古城的新气象”,既涉及到婺源城的传统文化的保留,又在此基础上谈到婺源城的新气象,符合当今保护与开发并举、经济与传统兼顾的主题。③文章语言上突出的特点是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如“瑞虹、环带、嘉鱼、宝婺、弦歌、

壁月、保安、锦屏”“文公路、书乡路、天佑路、文博路、才仕路”,形成繁复恣肆的效果,表现出城的历史底蕴与现实变化。④行文上时空交错,给人立体感。文章既以时间为轴,写了婺源城的变化,又从空间变化,展现了婺源城的面貌。(每点2分,答出三点

即可得满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只可能是侍奉皇帝的时间久了,嫌疑就逐渐滋生。张汧无缘无故的猜疑怨恨,含沙射影的污蔑我,我没有办法证明自己,幸亏仰赖皇上圣明,诬陷之事难以成立。)11.C(“领”表示兼任,本文中指兼较低职。)12.B(最终是

张琇上疏,明珠、国柱才被罢相。)13.(1)二十六年,皇上到12陵墓前拜谒,于成龙在路上极力揭发纳兰明珠、余国柱的谋私之事。(“谒”“发”“私”各1分,句意通顺1分。)(2)等到皇帝回宫,他又跟从皇帝回到京城,多次进入皇宫回答皇帝的问题,皇

帝赐给他优厚的待遇。(“回銮”“复从”“对”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因为有了高士奇,皇帝才了解了做学问的门径。②高士奇自身学识渊博,在无形中对皇帝是一种激励和引领。③高士奇为皇帝讲解诗书文史,能增进皇帝的学问。(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参考

译文:高士奇,字澹人,浙江钱塘人。小时候就喜欢学习擅长写文章。家里很贫穷,以监生的身份前往顺天参加乡试,充任书写序班。工于书法,康熙十七年,圣祖颁发诏书,因为高士奇写过秘密的谕旨,并编辑过讲章、诗文,侍奉皇帝多年,特地赐给

他衣料十匹、五百两银子。二十六年,皇上到陵墓前拜谒,于成龙在路上极力揭发纳兰明珠、余国柱的谋私之事。皇帝回来后,拿于成龙说的话问高士奇,他也全部如实说了。皇上说:“为什么没有人弹劾上奏?”高士奇回答说:“人谁不害怕死。”皇帝说:“你们这几个人的地位比四位辅臣重要

吗?想除掉他们就除掉了,有什么害怕的?”不久,郭琇上疏,纳兰明珠、余国柱最终被罢免宰相。康熙二十七年,山东巡抚张汧带着银子到京城行贿的事情被揭露,被逮捕惩治,他的供词中涉及到高士奇。恰逢皇上下令告诫不要牵连他人,于是释放了他不再审问。高士奇因此

上疏说:“我等负责编辑,只在值宿之处。皇帝命令宣召回答问题,都是经过宫中的使者。如果不是为皇帝讲解诗书文史,有时候几个月不能见到皇帝,从来没有干涉过政治上的事情。只可能是侍奉皇帝的时间久了,嫌疑就逐渐滋生。张汧无缘无故的猜疑怨恨,含沙射影污蔑我,我没有办法证明自己,幸亏仰赖皇

上圣明,诬陷之事难以实施。但是宫禁之地,招来这样的谗言,难道可以容忍玷污清贵的官班吗?乞求赐予我回归家乡。”皇上下令解除他的职务,仍然管辖修书的事情。二十八年,他跟随皇上南巡,到杭州,皇上到高士奇的西溪山庄,亲笔书写“竹窗”的匾额赐予他。康熙三十三

年,皇上下诏让他到京城修书。高士奇来到后,仍在南书房值宿。三十六年,高士奇因养育母亲乞求回乡,皇上下诏允许了,特地授予他詹事府詹事。不久提拔他为礼部侍郎,他因为母亲年老没有赴任。四十二年,皇上南巡,高士奇在淮安接

驾,随皇帝到杭州。等到皇帝回宫,他又跟从皇帝回到京城,多次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文;得到高士奇后,才了解了做学问的门径。最初看到高士奇拿到古人的诗文,一看就知道它们的时代,心里感到很惊奇,不久,我也能做到这样。高士奇没有战功,但是我待他优厚,因为他大大增进了

我的学问。”不久遭贬谪回乡,这一年,高士奇在家中去世。皇上感到很惋惜,下令让他全葬,授予他的儿子庶吉士高舆为编修。不久赐予他谥号文恪。(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D(本诗主要是悲自己,而不是悲对方)16.

①邓攸没有子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的《悼亡诗》对死者来说已没有意义。②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暗指自己无子、丧妻的不幸处境。③更真挚的表达出诗人的丧妻之痛与对妻子的思念之深,透露出深沉的悲痛之情。(每点2分,共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舟遥遥以轻飏,泉涓涓而始流(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C(A项和C项冒号提示下文,但A项冒号使用错误;D项是冒号对词语的解释作用;故选C项)19.①将先前降落房顶的雪花融化(“房

顶”和“雪花融化”13各1分);②将根须深深扎进大地(“根须”和“扎进大地”各1分)20.①原句对不同动物脚印的描写单独成句,更能突出不同脚印各自的特点;②原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狐狸、野兔、大概是鼠类的脚印分别比作一串串珍珠链、一圈圈花边、一行行省略号,生动形象地描绘出

不同脚印的形状。(每点2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1.①“最佳摄影”后加“三项大奖”或“奖项”等;③“如影随形”改为“密不可分”等;④“表达”与“价值”搭配不当,可改为“表现”;⑤“虽然”去掉或放在“这部影片”的后面。(每改对一处1分,共4分)22.(1)《

萤火虫姐弟历险记》首演(“《萤火虫姐弟历险记》”1分,“首演”1分,共2分)(2)萤火虫、人与自然、尊重生命(“萤火虫”、“人与自然”、“尊重生命”或“保护环境”一点1分,共3分)四、写作(60分)23.参考2020年高考阅卷评

分标准。14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