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2.411 MB
  • 2024-10-2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共(9)页,2.41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a9925f298a6adf1adb2b36a6967e01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学年第一学期嘉兴八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图中序号与文化遗址对应正确的是()A.①——龙山文化

B.②——仰韶文化C.③——红山文化D.④——河姆渡文化2.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时期,下列关于商周社会经济说法错误的是()A.商周时期处于中国的青铜时代B.农业生产主要使用青铜农具C.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是井田制D.当时的奴隶买卖比较普遍3.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

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推动了社会转型,这里的“社会转型”是指()A.由公天下到家天下B.由分裂走向统一C.由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D.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4.下图是秦朝的疆域图,下列不能从这幅图中直接得出的是()A.秦朝疆域辽阔B.秦朝是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C.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D.秦朝推行郡县制5.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时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

虐为天下始。”贾谊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有()①秦王刚愎自用②秦王不施仁政③秦朝赋役沉重④秦朝刑法严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西汉初年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下列汉朝哪个制度不是沿袭秦朝的()A.郡国并行制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D.郡县制7

.下图是现代学者绘制的汉代经济政策示意图,该经济政策是()A.“与民休息”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减轻赋税8.在中国古代到了朝代的后期经常会出现农民起义,下列农民起义排序正确的是()①陈胜吴广起义

②黄巢起义③黄巾起义④李自成起义的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④③①②9.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关于两汉文化说法正确的是()A.《史记》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体裁B.《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C.蔡伦

发明造纸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D.《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错误的是()

A.①——西晋B.②——东晋C.③——北朝D.④——隋朝11.西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南朝时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陶瓷、制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南方出现这一变化

的原因包括()①人口的大量南迁②优越的自然条件③高产作物大量引进④相对和平的环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孝文帝通过改革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如下图)……使“胡汉统治阶级因民族不同而引起的内部矛

盾,获得解决……”。下列有关孝文帝改革举措及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迁都洛阳,推动了北方的统一B.通婚姻,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融趋势C.建立郡县,加强对中原控制D.实行均田制,促进了游牧经济的发展13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则实行了科举制。两种制度的创立都()A.以考试为选官的主要方式B.加强了中央集权C.选官的权力由地方控制D.使人们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的14.杜甫在《无家别》里写道:“寂寞天

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人,世乱各东西。……”“无家别”创作的背景是()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三藩之乱15.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规定:“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依据材料可知唐朝两税法()①加重了百姓的负担②扩大了收税对象③保证了农民较充分的生产时间④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A.①②③B.①②④C.②

③④D.①②③④16.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领域成就突出,下列属于这一时期成就的是()著作或代表人物成就①《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一部完整的农书②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③《禹贡地域图》

提出了绘制地图的方法④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7.宋初在方镇(藩镇)取消之后,中央政府无力直接管理三百多个统县政区,于是设立路来实行间接管理,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当,各自拥有独立的

机构和官员系统,隶属于不同的中央机构。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初期()A.创新制度加强地方治理B.地方行政层级划分的混乱C.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D.推行重外轻内的治国理念18.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

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19.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多样,管理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地区的机构为()的

A.中书省B.宣政院C.直隶省D.河南江北行省20.有学者指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反—正—合”三个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

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传统C.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D.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21.两宋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来到城市、矿山、茶园、盐场,或独立经营,或做小商贩往来于城乡之间。这种变化反映了()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B.农耕经

济的衰退C.“抑商”政策的废除D.人身控制的松弛22.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A.注

重实践的务实精神B.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C.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D.日益普及的自然科学23.史载:南宋时荆湖、江南与两浙,膏腴之田弥亘数千里,中原士人扶携南渡数千万人,于此足征南方经济渐起,与北方经济争衡矣。而金元战争二十年间,北方之残破尤甚,是以元人尝云江南财富占天下什七。针对上

述情形,元朝()①重新开通大运河②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③实行行省制度④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4.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他(

)A.废除宰相,加强皇权B.设置三司,分割相权C.设置内阁,强化相权D.设军机处,加强皇权25.在古代漫长的封建史中,有一些英明的君主,其执政时期,将国家建设成了一个清明、富裕、安定的国家,历史学家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将这些君王统治下的繁荣的社会冠

上了治世、盛世等名号,下列的盛世、治世与其出现的背景匹配正确的是()A东汉初年统治者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光武中兴B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开元的纳谏盛世C元世祖推

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大定之治D康熙、顺治、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康乾盛世A.AB.BC.CD.D26.下图是清政府颁赐的金奔巴瓶。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清政府采取了大量举措。与下图措施有关的地区是()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D.东南地区27.清朝雍正帝说:“凡士农工商,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这段话表明的意思是()A.士为四民之首B.实干才能兴邦C.工商亦为国本D.农为立国之本28.“龙场猛悟道,一反程朱理。格物即格心,孔学千古秘。颇重致良知,未解世危机。”其评价针对的思想家

是A.王守仁B.李贽C.顾炎武D.黄宗羲29.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朝中后期)乡村纺织,尤尚精致,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这反映了此时松江地区A.家庭纺织业的商品化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C.雇佣关系的普遍出现D.纺织技术的重大改

进30.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但关于淝水之战的性质,学术界则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人力主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的性质;有人则以为淝水之战的性质应该是民族征服战争;也有人提出淝水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统一战争的色彩,但本质上是一场民

族入侵战争;还有人认为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和民族入侵战争的双重性质,而主要的一面是兼并统一战争。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B.学术争论难以厘清扑朔迷离的历史

,历史的真相具有模糊性C.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因观点、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D.历史诠释需要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小题15分,第32小题15分,第33小题10分,共40分)。31.“治国必

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

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

治理》(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方式,并阐述这些方式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材料二经过康熙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

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上与法理上自我确认。——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

期中国边疆出现了与以往朝代不同的新挑战。并概述清朝前期是如何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东北疆界的。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时,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朝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

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市

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的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隋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阻塞,海上运输逐渐兴盛。宋

朝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通往日本、朝鲜等地的东海航线,还有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但从明中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虽然在清朝经历了短暂的复兴,却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并逐渐陷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仍以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为主。——摘编自张诗雨《海上

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材料三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期,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如明朝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

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丝绸之路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3)结合上述材

料,比较明清与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摘自《中外历史敢要(上)》学习聚焦材料二“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

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社会大变革”的具体体现,并从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

墨家、法家中分别举一代表人物说说他们的政治主张。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