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9)页,52.604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a858de67543846e9c34c3da5001a24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阆中中学校2020年秋高2020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阆中灵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支撑其获评的最重要证据是A.鳖灵传说B.磨制石器“三孔石刀”C
.《阆中县志》中的记载D.论文《阆中灵山考》2.中国人过节的时候供上祖宗的牌位,不仅有缅怀先祖的情感,还有落叶归根的思想。“他乡遇故知”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人追忆往事、珍爱传统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归因于下列哪种因素A.西周的宗法制B.儒学的伦理道德C.理学的天理思想D.
道家的无为思想3.下列人物生活在西周时期,他们中无权被分封的是A.张姓功臣B.商王后裔C.姬姓王族D.夏姓大户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5.王国维在《股周制度论》中说,天子诸侯的传承,
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之所以不用这个方法来替代,是因为容易发生争执,其弊将不可胜穷,这表明长子继承制A.是理想的权力继承制度B.意在避免出现权力纷争C.有利于选拔优秀继承人D.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6.“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
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
系7.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实行了A.宗法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8.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这些规定的目的是A.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B.
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9.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A.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B.王国取得
较大的地方自主权C.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以加强10.在古城西安,有一处“进士题名塔”,上面记载了很多进士的名字。这一史迹与以下哪一历史制度有关:A.九品中正制B.科举制C.“推恩令”D.分封制11.十八大以来,
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反腐的力度,“既打苍蝇,又打老虎”,我国古代与反腐倡廉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包括A.西汉:刺史制度B.唐代:御史台C.宋代:提点刑御史D.元代:中书省12.钱穆评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
。据此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选官依据是A.门第高低B.军功大小C.道德和学问D.财产多少13.在中国古代各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多会采取强硬措施,迫使各地富商大贾向王朝政治中心迁移。历朝政府采取此类措施的主要意图是A
.缩小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B.促进政治中心的经济发展C.削弱地方动乱的经济基础D.缓和各地尖锐的社会矛盾14.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
反反复复进谏,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15.宋代掌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的中央机构是A.中书门下B
.政事堂C.户部D.枢密院16.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A.汉代益州郡B.唐代扬州C.宋代扬州D.元代顺宁府17.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朝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秦以来的中枢权力体系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区是行省,其权力受中央节制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18.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A.汉代的尚书令B.唐代的尚书省C.
元代的中书省D.明代的内阁19.经历乾、嘉、道三朝的军机大臣曹报镛,深得历代君主的欢心,其秘诀就是“多磕头,少说话”。军机大臣真正能比较长久保持地位的,往往只能少说话多办事。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军机处A.有利于选拔官吏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强化了君主专制20.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
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
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记事本末》材料三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
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二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有什么目的?(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学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3)军机处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6分)(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22.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2分)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
《中国考试制度史》请回答:(1)列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选拔依据。(8分)朝代选官制度选拔依据先秦春秋战国军功爵制军功大小汉代魏晋隋唐以来(2)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8分)
阆中中学校2020年秋高2020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实质上考察了历史研究中史料的选择与运用,论证灵山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需要充足的一手史料,只有B选项“磨制石器”符合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又为一手史料。2.A【解析】本题题目中涉及了缅怀先祖、落
叶归根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与中国传统宗法制有关,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是对祖先缅怀崇拜的主要因素,故排除;C选项、D选项这一层面的内容,故排除。3.D【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功臣、周王的子弟和商代
的贵族,夏姓的大户不属于分封的对象,无权被分封,D符合题意;ABC均能成为被分封的对象,不符合题意。4.C【解析】熟悉西周封国,知道各省简称,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5.B【解
析】根据材料“天子诸侯的传承,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之所以不用这个方法来替代,是因为容易发生争执,其弊将不可胜穷”可知嫡长子继承制意在避免出现权力纷争,B选项符合题意。是理想的权力继承制度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有利
于选拔优秀继承人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说法错误。长子继承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D选项排除。6.A【解析】“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上下关系既区别贵贱等级,又保持和睦关系,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最能
体现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故A项是最佳选项;“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乐的职能是使人际关系内心感情融洽外表互相尊重,有助于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这只是礼乐主要社会功能的一部分,故B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礼强调区别贵贱等级,君子庶人不可能日趋平等,故C项错误;明确
社会的等级关系是礼的社会功能,没有反映出乐的社会功能,故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7.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为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实行郡县制,选项B正确;宗法制是西周制度,排除A;科举制是隋朝创立制度,排除C
;行省制始于元朝,排除D。8.A【解析】材料反映秦朝在确定皇帝称号的同时,还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名位制度,以维护皇帝的尊严,故选A;这些称呼和规范是皇帝和皇室成员专用的,所以并不是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故排除B;皇位的继承与日常称呼无关,故排除C;制定这些规定和称
呼是为了突出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而不是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故排除D项。故选A。9.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针对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的弊端和七国之乱的教训,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通过诸侯诸子分割封地来削弱诸侯实力,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所以这项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错
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并非直接取缔分封制,明朝建立之初还大肆分封皇子巩固新生政权;B选项错误,这项措施逐渐削弱了封国的地方自主权。C选项错误,这项措施不是“解除”而是削弱王国的物质基础,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进士”是科举时代的科目。隋炀帝选拔人才,设进士科,唐宋因之,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会试中式,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因此B选项正确。“进
士”与科举制有关,与九品中正制、“推恩令”和分封制无关,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代中书省是中央的行政机构,并不涉及监察方面,故不符合题意,D正确;ABC三项分别是不同时期古代的监察机构或者制度,故与题意不符合,排除。12.A【解
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依据材料“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可知此时期少数特殊阶层垄断了学问和官位,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相关所学可知,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的特征,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注重出身门第,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
局面,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按照军功大小授予官爵的选官制度是军功爵制;C选项错误,按照道德和学问选拔官员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D选项错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并不以财产多少为标准选拔官员。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3.C【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举措。该题材料的主旨侧重于
“将富商大贾向政治中心迁移”,目的显然是削弱地方动乱的实力,故C项说法正确;这种做法不会改变人口的地区差异,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该措施可以促进该地经济发展,但不是主要意图,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该措施是强制执行,故不会缓和社会矛盾,故
D项说法错误,排除。14.B【解析】根据“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包拯给皇帝的建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正确;A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古代谏官制度,并
非反映包拯、宋仁宗的性格,C错误;D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15.D【解析】根据所学,宋朝掌管军事的机构是枢密院,故D项正确;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议事的地方;户部是管理户籍的机构。故
ABC三者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排除ABC项。16.D【解析】汉武帝发巴蜀兵临“滇”,以其地置益州郡;唐代扬州在蜀冈下筑起了南北十五里、东西七里的“罗城”;北宋初年,扬州成了隔江而治的边防;元初改宣德州为顺宁府,宣化为顺宁府治所,很明显,唐代扬州和宋代扬州地位高于汉代益州郡,顺宁
府低于州郡,选择D项符合题意。17.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省虽然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受到中央的节制,C选项符合题意。汉朝的“中外朝制度”使丞相的决策权开始转移到皇帝手中,当时整个中枢权力机构仍然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A选项排除。
唐朝中书省起草完诏令之后,需要由门下省进行审核,然后交给尚书省执行,B选项排除。内阁的设立是在明成祖时期,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D选项排除。18.D【解析】明代废宰相,以殿阁大学士来为皇帝襄理文墨,备顾问,因此其“无相名”,后来并可以参机务,又“实有相职”,但
内阁始终不是决策机构。故D正确;汉代的尚书令有决策权。故排除A;“唐代的三省制”其长官是宰相,不符合材料“无相名”的说法。故排除B;元朝的中书省行使宰相职权。故排除C。19.D【解析】根据“多磕头,少说话”,表明清朝君主专制加强,官员人浮于事、惟命是从、循规蹈矩,故D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是为了加强
皇权,并不是选官制度,故A排除;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处没有决策权,真正的实权掌握在君主手中,而且材料无法说明行政效率提高,故B排除;中央集权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而材料中说的军机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C排除。20.C【解析】关键信息:则专制权
高一度,愈积愈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错误于“产生的前提”;D项“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21.(1)唐朝;(2分)加强专制皇权(2分)(2)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4分)(3)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主要职能;(2分)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4分)(4)皇权不断强化(或相权逐渐削弱,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4分)22.(共22分)
(1)列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选拔依据。(8分)朝代选官制度选拔依据先秦世卿制血缘春秋战国军功爵制军功大小汉代察举制德才魏晋九品中正制门第族望隋唐以来科举制考试成绩(2)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6分,答三点即可)(3)影响:被西方国家
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8分,答四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