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87.500 KB
  • 2024-09-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3)页,87.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a7f8c2679994497d896140702b40ef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春四川省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

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6.考试时间:150分钟;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第I卷选择题(

48分)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12个小题,共48分)1.《左传》中有大量的预言,但不再采用巫祝占卜的方式,而是以人物的品行来预言家族的兴衰,以统治者敬天保民的情况预言国家的治乱,这反映出当时A.修史缺乏严谨的态度B.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C.重视修身

立德的做法D.礼乐制度的影响深远【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以人物的品行来预言家族的兴衰,以统治者敬天保民的情况预言国家的治乱”体现的是当时对立德修身的重视,闪烁着一种民本的光辉,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只能反映当时修史角度发生变化

,无法说明缺乏严谨的态度,A选项排除;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的说法属于对材料的曲解,B选项排除;礼乐制度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材料未涉及,D选项排除。2.朱熹曾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

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这表明朱熹的思想A.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B.实现了儒学的官方化C.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D.包含一定的科学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朱熹认为天地中间的万物是形而下之器,其中包含的道理就是形而上的道,因此需

要格物致知,这里体现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原理,包含一定的科学因素,D正确;朱熹认为道是统领万物的东西,属于唯心主义,排除A;题干与儒学官方化无关,排除B;朱熹旨在阐明道和万物的关系以及探究道的方法,与经世致用无关,排除C。3.

晚清洋务派郭嵩焘在开矿问题上认为“天地自然之利,百姓都可以为之,不必官为督率,若经由官开采,则将夺民业,烦扰百端,百姓岂能顺从。”这一主张A.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B.利于洋务企业的健康发展C.说明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D.突破了洋务派的核

心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郭嵩焘在开矿问题上主张让利于民,这一主张实际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郭嵩焘对开矿问题的主张,没有体现对洋务企业的主张,排除B项;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郭嵩焘对开矿问题的主张

没有体现突破了该核心思想,排除D项。故选A。4.《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B.顺应社会时局变化C.儒家思想地

位动摇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答案】B【解析】【详解】《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新青年》猛攻孔教,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说明《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顺应社会时局变化,故选B;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是新文

化运动的影响,不是《新青年》影响力增强的原因,排除。5.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包括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在民事诉讼中应承担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这表明罗马法A.遵循私法至上B.重视诉讼程序C.注重诉讼诚信D.崇尚科学理性【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材料中“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说明罗马法比较注重诚信的诉讼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罗马法注重诚信的理念,不是遵循私法至上,故A项错误;诉讼程序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科学理性不符合材料中诚信的理念,故

D项错误。6.独立之初,虽然美国组建了邦联政府,但并未赋予它作为一个国家政府所应有的权力;1787年联邦宪法也通过分权制衡、列举政府权力等方式,对联邦政府作了全方位约束,导致这一历史状况的主要因素是A.殖民地时代的经历和认识B.欧洲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C.南北各州存在严重的分歧D.广

大民众的利益无从体现【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中反映的是美国的地方州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这是由于英国人在北美进行殖民的时候,殖民地的权利是自由形成的,所以出现材料中的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材料中对联邦政府的约束和对

地方各州权力的重视,实际上是殖民地时代的经历和认识,让人们认识到对权力的制约和民主的重要性,故A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是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但并不是最主要因素,故B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南北各州分歧是否严重,故C排除;材料所体现的与人民利益无关

,故D排除。7.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并特别指出:“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A.开始步入世界外交大舞台B.突破了美国的包围封锁政策C.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

交D.积极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954年周恩来总理会见日本议员,特别指出中国欢迎美国以和平共处原则处理中美关系,反映了中国外交正从建国初期的革命外交向务实的国家外交发展,C项正确;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大舞台始于以大国身分参加日内瓦会议,A项错误;中国突破美

国的包围封锁政策是在1970年代,B项错误;中国积极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是在1970年代,D项错误。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理使得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

国家。”该现象A.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B.导致混合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D.推动了新经济的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明日无酒找政府”“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可知反映的是西方“福利国家”制度使人们重视享乐,缺少奋斗

的动力,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故A错误;混合经济是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形态,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9.

公元前349年,一位雅典政治家指出城邦的危机:“雅典公民们,你们曾经拿起武器反对斯巴达,保卫希腊的权利。但现在,你们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要保卫你们自己财产的战争税。你们过去常拯救希腊人,现在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却仍坐以待毙

。”此种危机最可能是A.公民精神沦丧B.军事装备落后C.社会秩序败坏D.经济发展停滞【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战争税”等可知,是城邦下的公民不愿意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而出现题干中的状况,故A正确。军事装备落后只是危机的一个原因。而

秩序混乱则是危机带来的后果。故B和C项错误。经济发展停滞显然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内容,故D排除。10.有史学家指出:“这场革命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人民)在挣脱旧政府、回归“自然状态”后,重新建立政府,宣布政府是人民所创造,权力由人民授与。

有人视这为一个人们可自行设计——以避免过去错误的国度,有人赞扬这是一个自然平等的乐园。”这场革命应是A.英国光荣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C.日本明治维新D.俄国二月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这场革命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宣布政府是人民

所创造,权力由人民授予”,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故B项正确。A项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11.孙中山在晚

年时感悟到:“当文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意识到自已的孤单;俄国革命胜利,才深感人民群众力量之伟大。……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下列举措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B.重新解释三民主

义,提出“耕者有其田”C.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D.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俄国革命胜利,才深感人民群众力量之伟大”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后,孙中山已经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而颁布《临时约法》是1912年,C时间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在孙中山晚

年他意识到了群众力量强大,将原来的三民主义重新阐释为新三民主义,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在新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将民生主义进行重新解释,提出“耕者有其田”,体现“扶助农工”政策,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同意共产党员以

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此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体现了他“联共”政策,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2.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

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孙中山主张A.调节社会财富,解决民生问题B.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C.通过政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D.进行民族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答案】A【解析】“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的信息说明孙中山关注

民生,属于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故A正确;B是中共土地政策;C是民权主义;D是民族主义。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郑大华教授认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20世纪清末民初,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的量在增加,旧的量在减少;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斗争交织在一起;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

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

第三阶段,“九・一八”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其特征为: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

,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郑大华《“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及思想渊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的不同。说明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材料二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

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西

方民族国家构建和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出现的,它表现出一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强化民族意识和情感、维护民族传统和特点、强调民族利益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最具民众动员力的社会、

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

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罗富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

的差异性并说明原因。【答案】(1)不同:前两个阶段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文明,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前两个阶段内涵强调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第三阶段则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第三阶段民主主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因素:国内:封建主

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激化;近代经济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国际:西方文明对中国的传播;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2)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欧洲反

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差异:时间:中国民族主义晚于西方民族主义;内涵:西方核心是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权,中国有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民族独立的双重含义。原因:中国受

到西方侵略,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近代化和反侵略双重任务。【解析】【详解】(1)不同:依据材料一“20世纪清末民初”和“五四运动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前两个阶段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文明,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依据材料一“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民族压迫”可知前两个

阶段内涵强调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依据材料一“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可知第三阶段则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依据材料一“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可知第三阶段民主主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因素:国内方面依据材料和所学从阶级矛盾激化、近代经济发展、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及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回答。国际方面依据材料和所学从西方文明对中国的传播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回答。(2)背景:依据材料二“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的信息和所学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

动的推动回答。差异:依据材料一和二从时间和内涵两个方面比较不同;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以及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变化以及近代化发展和近代民主革命任务回答。【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

。“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14.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中国对外交往

中的历史事件(部分)时期史实秦汉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隋唐唐朝高丽了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宋元设置节舶式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

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明清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

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答案】示例: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汉武帝时开辟的陆上和海上

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

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表格,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说明原因即可。“看法”,由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秦汉、隋唐、宋元、明

清等时期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明之间的交融,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汉武帝以来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促进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的同时,国外的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也传入中国,从而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推

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等角度分析。请考生在第15、16、1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照所做的第一题记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文翁在

担任蜀郡郡守期间,对蜀地民风进行教化改进。他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就学于太学,学成归来,让他们担任要职,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

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涕力田(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

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摘编自《汉书·文翁传》(1)根据材料,概括文翁改进蜀地民风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翁改进民风的意义。【答案】(1)措施:选拔青年就学于太学;选拔太学生担任要职;修建地方学

校(学宫),减轻学生负担;重用学宫学生,让学宫学生宣传教化;提高学宫学生的社会地位等。(2)意义:改善了蜀地的社会风气;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选拔了有才能的官吏;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解析】(1)根据材料中“让他们就学

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得出选拔青年就学于太学;“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得出提拔太学生担任要职;“修建学宫”“把条件差的县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得出修建地方学校,减轻学生负担;

“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悌力田”得出重用学宫学生,让学宫学生宣传教化;“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得出学宫学生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2)根据材料中“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教化”得出改善

了蜀地的社会风气;“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得出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选拔了有才能的官吏;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得出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16.在美苏两国

的战略地图上,双方都希望统一的德国成为本阵营的排头兵,但是双方在德国的统一程序和方式上均存在巨大分歧。在此情况下,德国无法避免分裂的结局。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先后成立。1972年两德之间签订《基础条约》,为两德关系正常化铺平道路。20世纪80年代,两德统一的步伐

加快。对此,法国总统密特朗说:“谈论德国统一的人什么也不懂。苏联决不会答应。德国统一意味着华沙条约的结束,这,你怎么能想象呢?”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德国越来越想统治欧洲,我们得经常会晤来抵消德国的力量。必须做到不让德国统治欧洲。”美国总统布什说:“我们

不反对德国统一,但我们要谨慎从事。”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无论我们軎欢不喜欢,统一的德国必将留在北约内,这一时机已经成熟。”在此前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科尔游走于各大国之间,多方寻求理解、支持和妥协。1990年9月,“2+4外长会议”达成

《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宣布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主权。——摘编、整理自孟钟捷《德国简史》、知网论文(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两个德国出现及统一的原因。(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四国对待德国统一的两种不同态度及本质。

【答案】(1)出现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战后德国由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分区占领;美苏之间开展“冷战”。统一原因:共同的民族心理与文化;苏联对民主德国的松绑;《基础条约》的作用;科尔卓有成效的工作。(2)态度:美

国、英国、法国不希望德国统一,苏联支持了德国统一。本质:根据国家利益制定并改变外交方针。【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材料“在美苏两国的战略地图上,双方都希望统一的德国成为本阵营的排头兵,但是双方在德国的

统一程序和方式上均存在巨大分歧。在此情况下,德国无法避免分裂的结局……20世纪80年代,两德统一的步伐加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科尔游走于各大国之间,多方寻求理解、支持和妥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第二次

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战后德国由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分区占领、美苏之间开展“冷战”等方面简要说明两个德国出现的原因。再从共同的民族心理与文化、苏联对民主德国的松绑、《基础条约》的作用、科尔卓有成效的工作等方面回答统一的原因。(2)本题根据材料“谈

论德国统一的人什么也不懂……我们得经常会晤来抵消德国的力量。必须做到不让德国统治欧洲……我们不反对德国统一,但我们要谨慎从事……统一的德国必将留在北约内,这一时机已经成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美国、英国、法国不希望德国统一;苏联支持了德国统一等方面概括四国对待德国统一的两种不同态度。再从根

据国家利益制定并改变外交方针的角度回答本质。【详解】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叶适(1150-1223年),浙江温州永嘉人,世称水心先生,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学术之会,总为朱(熹)、陆(九渊)二派

,而水心龂龂(争辩)其间,遂称鼎足”。叶适批评朱、陆等人“专以心性为宗主”,耳目之官废而不用,其结果只能是“舍实事而希影象,弃有用而为无益?此与孟子所谓‘毁瓦画墁’何异,盖学者之大患也。”叶适曾任兵部侍郎、工部侍郎、礼部侍郎、知建康府兼

沿江制置使、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等官职,对现实情况了解得较为深切。著述甚多,对当时的政治、军事、法律、财政、金融、民事等各方面的问题,都有深刻的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崇义以养利”,“不抑天下之道”,“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

”。——摘编自郑师渠总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叶适上述主张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叶适的学术地位很快衰落的原因。【答案】(1)背景:民族矛盾突出,政治震荡;政

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社会经济发展;学术氛围相对宽松,思想活跃;人文精神萌发;从政经历丰富,对现实情况认识较深刻;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经世观念;理学思想不利于政权壮大。(任意答4点得8分)(2)原因:最高统治者确立理学独尊地位;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官方指定教科书(或理学家及其信徒把持

官场要职);叶适思想与理学相对,不被最高统治者重视。【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叶适(1150—1223年),浙江温州永嘉人,世称水心先生,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得出叶适生活于南宋,南宋所有的时代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精神角度回答;根据材料“叶适曾任兵部侍郎

、工部侍郎、礼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等官职,对现实情况了解得较为深切。”得出从政经历丰富,对现实情况认识较深刻;根据材料“叶适批评朱、陆等人“专以心性为宗主”,耳目之官废而不用,其结果只能是“舍实事而希影象,弃有用而为无益?此与孟子所谓‘毁瓦画墁’何

异,盖学者之大患也。”得出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经世观念理学思想不利于政权壮大。(2)元朝时期,奉程朱理学为官方思想和科举考试的指定书目并再度加强对文化领域的思想控制,永嘉之学因不被统治者重视兼受理学士子的打压而迅速走向衰落。【详解】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