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含解析).doc,共(15)页,80.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8f3f912f7a61ba989ee17cf38b8b69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连城一中2022-2023学年上期高二年级月考2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
的艺术现实,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实体。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社会的美学要求,使译文读者能够享受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再现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
。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单位,文学作品就是由众多的艺术形象组成的形象体系。任何小说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部小说的美感也是同人物性格的塑造分不开的。翻译文学作品时,就要尽量把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口气表现出来,以让读者感知人物的性
格。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使人受到启迪,获得美的享受,不仅是它的人物形象具体可感,更重要的是包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它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和恨,传达了作者的作品态度。文学作品的语言手段不只是语言外内容的中介,而且是作品的美学手段,直接或间
接地属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结构。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才不会影响原作美学价值的传达。拿莎剧的翻译为例。莎剧是戏剧,同时又是诗,而且基本上是用有格律的韵文行所组成,叫做戏剧诗,现今又叫诗剧。在翻译它们时就必须考
虑它们的节奏声调之美。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选词造句都有自己的特色。原作者在英语原文中运用的语言形式,是为了让他的读者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审美享受,而我们的译作则应通过译者让中国读者也享受到同样或相近的审美效果。思维方式、
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正是由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作用而造成的。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如思维风格不同,句子中心各
异,会影响译文质量,破坏原文美感。英语习惯把要点在句首先说,而汉语习惯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又如思维侧重点不同,造成表达形式各异,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流畅。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翻译中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我们的译文会支离破碎,或会冗长板结。如果把“Ma
rydidn'trememberhermotherwhodiedwhenshewastwoyearsold.”译成“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就有悖于汉语表达法。——摘编自《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审美》材料二杜甫被国人尊为
“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杜诗的翻译历来受到国内外翻译家的重视,国内目前翻译杜诗最多的是许渊冲先生,而海外翻译最多的是宇文所安,他翻译了杜诗全集。对二人的杜诗译介也呈现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一种对宇
文所安翻译杜诗全集的努力表示赞赏,认为其翻译能较大程度地接近杜诗的原旨;另一种则称颂许渊冲先生翻译的都是杜诗的经典,译出了杜诗的神韵。宇文所安与许渊冲的杜诗翻译,哪一个更优美和准确,是否有高下之分?他们的杜诗译介是否存在误读?不同译者对诗歌翻译的韵律、节奏以及思想感情表达等方面,都遵循
各自的原则。许渊冲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他在翻译诗歌时,采取“三美”原则。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忠实于诗歌原意,体现出音美和形美,更重要的是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意义、双关意义等,也就是要注重“意美”。宇文所安在翻译过程中力
求流畅通顺,采取直译的方法,他说:“多数情况下,我宁取表面笨拙的译文,以便让英文读者能看出一点中文原文的模样。这种相对直译的译文自然僵硬有余,文雅不足。”实际上,直译和“三美”原则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
可以有所融合,从而丰富译诗的形式。许渊冲曾说:“如果把作者比作父亲的话,那译者就可以比作母亲,那译诗就是父母结合的产儿。产儿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像父亲,也不会一点不留下母亲的胎记。译诗不可能百分百等于原诗,也不可能不留下作
者再创造的痕迹。”与许渊冲不同,宇文所安以内容优先,希望能呈现杜诗多样的风格:“作为译者,我确信这些作品的‘中国性’会得以显现:我的任务是发现这个谱系差异的语言风格”。作为中国翻译家,许渊冲虽然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但为了追求
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极致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创造性翻译,有时为了传达杜诗的意境美,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具体词句的原意。相比之下,宇文所安的翻译策略是为呈现杜诗的完整性服务,在内容与韵律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忠实于内容,叙述出一个个逻辑合理、字词对应、情节完整的故事,成为宇文所安杜诗
英译的显著特色。翻译并不是一项仅涉及语言能力再现的活动,而是实现不同文化交流的语言转换实践性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会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其过程必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文化过滤。“由于接受主体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审美习惯等原因而造成接收者有意无意
地对信息交流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创新等作用,从而造成源交流信息内在内容、形式发生变异。”注:宇文所安,原名StephenOwen,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美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摘编自《杜诗英译的原则、策
略与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以许渊冲与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作,用本族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感。B.为了再现莎士比亚诗剧语言的艺术美,翻译者必须首先考虑
的是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C.对于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杜诗译介,有评论从“优美”和“准确”两方面一一对其作出评价。D.相比起许渊冲的翻译,宇文所安的翻译更加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这是他译作的优点所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及文学作品的翻译,但相较
而言前者更具体,后者更抽象。B.为了说明思维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材料一以中英文的翻译进行了举例。C.材料二引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话来说明二者翻译采取的不同策略,更具说服力。D.对许渊冲的翻译和宇文所安的翻译,
作者的态度是中立的,并没有做优劣之分。3.朱生豪与许渊冲在翻译上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极善于将莎剧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相结合,力求用汉语来表达莎士比亚戏剧的诗意。《罗密欧和朱丽叶》中的最后一句话“Forneverwasastoryofmorewoe
/ThanthisofJulietandherRomeo”的四种翻译,最有可能属于朱生豪译本的一项是()A.人间的故事不能比这个更悲惨/像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所受的灾难B.没有故事能令人黯然伤神/像朱丽叶与罗密欧
这样动人C.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D.人间的故事,哪儿有这般的哀伤/比起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这一双4.请概括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翻译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许渊冲将“潜入”译为“steal”(意为“偷”),宇文所安将“潜入”译
为“enter”(意为“进入”),说说两者的翻译有何不同?为何会产生这种差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逝川迟子建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
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
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鸵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
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
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
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
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
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
,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叭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
叭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
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吉喜大妈,
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
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鱼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她开始起第一
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
么也没看见。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鱼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竞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
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标题“逝川”取自《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
小说中意在强调韶华易逝,提醒当珍惜时光。B.“多么不是时候……”展现了胡刀雪夜来访的心理,省略号意味着对妻子的忧心和对打扰吉喜的愧疚。C.面对接生的请求,吉喜在下雪天不顾严寒,也不顾捕泪鱼祈福的习俗便出门了,体现了她的热情
善良。D.吉喜认为胡会像“蚂蚁、青蛙、叭儿狗”,既描写了胡会从逝川上游走近的过程,又蕴含了吉喜的爱意。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运用复沓的手
法,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B.第三、四段将年轻的吉喜与“干瘦而鸵背”的年迈吉喜作对比,表现她内在生命力的枯萎和衰竭。C.没有捕到泪鱼的吉喜惊讶地发现木盆里有“十几条美丽的泪鱼”。卒章突转,意料之外又符合情理。
D.结尾“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既呼应为产妇接生的情节,又留有余韵,耐人寻味。8.迟子建说“逝川上的那种会流泪的泪鱼,当然是我的创造”,这个创造的泪鱼与吉喜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9.小说在叙事时,不止一次在现实中
插入吉喜的往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上(唐太宗李世民)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适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
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
,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反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
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贞观..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
,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场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合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黄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待郎王圭曰:“开皇十
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今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庆,卒亡天下。但使仓庾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
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征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
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B.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C.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D.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
不敢奉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男,唐初指年满十六周岁,未满二十周岁的男子。B.敕,皇帝的诏书或命令,如《卖炭翁》中的“手把文书口称敕”。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
先后拜两次,表达礼节隆重,D.贞观,贞观是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是李世民的谥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听从了封德葬征用中男为兵的建议,魏征却总认为这样不行,一连四次把征兵命令驳回去了,惹得唐太宗大怒。
B.有人报告说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让温彦博调查此事,温彦博虽查无实据,但认为魏征只是把袒护亲戚的形迹隐藏起来了。C.唐太宗和魏征探讨国君怎么做才称为贤明,怎么做就称为昏暗的问题,魏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以尧帝、舜帝与秦二世等例进行了阐述。D.
唐太宗虽然身处天子至高无上之位,却仍然小心谨慎,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合天意,不能满足臣民的期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14.魏征为什
么说自己不想做“忠臣”?请简要概括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鹧鸪天·桂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
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山花子②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
列。作于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鹧鸪天》描述桂花凭借柔雅的“体性”、浓郁的香气、亮丽的色
泽,赞其风姿出众,显示了词人的审美品味。B.《山花子》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从形到神,借晋代名士来比拟桂花的不凡风度,以花彰显词人品格。C.两首词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梅、菊或丁香作为陪衬,展现出桂花的清雅脱俗,带有较为鲜明的主观感受。D.同为咏桂,从《鹧鸪天》中直白的自
信,《山花子》中蕴藉的忧愁,可感受到南渡前后词人词作风格的转变。16.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提到了“无情”,你如何理解?请简要阐述。(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
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2)在《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始皇为了愚化百姓,采取了“,”的政策。这一政策无疑是愚蠢的,唐代的章碣
在《焚书坑》一诗中写道:“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3)贾谊认为,起初,秦国以很小的地盘而“”,最后却因为一个人发动叛乱而导致彻底灭亡,根本原因就是“”。(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韩
世忠从容镇定、运筹帷幄的大将风范,生动二形象地再现了剑拔弩张的战阵中的别一番景象。《贺新郎》(5)王实甫的《长亭送别》中,,两句采用设问,并用夸张手法写经霜的树林是为崔莺莺的离情之泪染红,从而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三、语言文字运用
(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一日三餐能量占比为3:4:3,说明晚餐和早餐、午餐一样重要。研究表明,长期不吃晚餐,体内的胆汁、胃酸同样会分泌,但胃里①,长此以往,胆汁、胃酸会出现逆流,伤害
胃黏膜;而且人体会根据进食情况进行自动调控,到了晚餐时间,身体长期处于空腹状态,会加强胃肠对早餐和中餐食物的吸收率,降低基础代谢率,使更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②?第一,晚餐吃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
三餐模式为:早餐营养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晚餐长期吃得太好、太饱,会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加重人体胰岛负担,诱发糖尿病;还会迫使人体消化系统持续工作,让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容易造成失眠多梦,进而引发神经衰弱。第二,③。晚餐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6~7点,尽量不超过
8点。有研究显示,同等分量的晚餐,进食较晚的人,体内的血糖水平较高,但是燃烧的脂肪也较少,这种影响在糖尿病上体现得更为明显。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5小题,10分)20.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甿(méng)隶万乘(shèng)锄耰(yōu)棘矜(qín)B.鞭笞(chī)从(zòng)散约败
瓮牖(yǒu)绳枢C.隳(huī)名城蹑足行(háng)伍度(dù)长絜(jié)大D.以窥(kuī)周室逡(qūn)巡亡矢(shǐ)遗镞(zú)2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离骚”者,犹离忧也B.屈平属草稿未定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
楚从亲D.亡走赵,赵不内2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短屈原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行列,位次。C.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2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
义相同的一项是()A.怀王卒行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B.秦,虎狼之国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C.内惑于郑袖竟死于秦而归葬D.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2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父母
者,人之本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志也者,所以立是期也;动也
者,所以赴是期也;效也者,所以应是期也。(南宋·吕祖谦《东莱博议》)这几句话大意是说,志向,靠它来树立这期望的目标;行动,赖它来实现这期望的目标;效果,由它来应验这期望的目标。以上材料对我们青年学子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解析】B选项,文中举了莎士比亚诗剧的翻译来强调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但是并未提及先后,“首先”表述错误。C选项,原文并没有将这两
个方面一一进行对应。D选项,原文并未说这是他的优点,而只是说是特色。2.A。【解析】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不能以“具体”和“抽象”简单论之。3.C。【解析】译作是体现翻译者的思维方式、特征和风格等,题干说朱生豪极善于将莎
剧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相结合,各选项中C选项的“离合悲欢”和“哀怨辛酸”在内容和声韵上构成对应,“古往今来”和“谁曾见”也具备文言的典雅风格。A选项改自曹禺的译本,原译本是“人间的故事不能比这个更悲惨/像幽丽叶和她的柔密欧所受的灾难。”B选项为梁实秋
的译本,D选项为方平的译本。另三位翻译家的翻译虽然都在尾字押韵,但表述更为直接,着重形译。此题设置不辨翻译水平高下,而辨翻译风格不同。4.(1)首先介绍文学翻译的概念,从美学的角度提出文学翻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感;(2)接着分而论之,运用了举例论
证等方式,提出翻译要考虑形象、情感、语言形式三个方面来达成目标;(3)然后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入手,指出语言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并举中英文的翻译实例来说明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论证内容2分,结构1分,方法1分)5.(1)侧重点:
许渊冲的翻译保留了拟人的修辞,遵从了“意美”,增加了生动活泼之感;宇文所安的翻译采取“直译”的方式,在表达上更忠实于原文。(2)原因:二人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迥异,导致思维方式不同;二人秉持的翻译原则不同。(侧重点2分,原因2分)6.A,“提醒当珍惜时光”错误,本文写到了时间与岁
月的流逝不可抗拒,表现了人在其中的悲怆,也表达了对苦难的消化,对生命的礼赞。7.B,“枯萎和衰竭”错误,从后文“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可看出,吉喜老而未衰,身体虽已干瘦,但仍有着坚韧的内在生命力。8.①生活:泪鱼生活在逝川中,从上游游到下游。正如吉
喜住在逝川旁,从年青至衰老,逝川见证了她的一生。②悲伤:泪鱼以泪为名,双眼总是流出“珠玉般的泪珠”。而吉喜命途多舛,她怀抱着婚恋遗憾,孤独终老。③安然:泪鱼得到渔妇的安慰后便不再哭泣,变得安然。正如吉喜在木盆中发现了泪鱼,在温暖的人性中消化着苦难,获得精神的抚慰。9.1
.描写年老的吉喜时,插入年青的吉喜形象,重现吉喜的青春,突显现在的衰老。2.在接生前后,插入吉喜年青时与胡会的相处,重现往昔美好时光,突显现在的孤独。3.年青吉喜的青春和甜蜜,与年老吉喜热心无私,一同呈现她生命的美好光辉。4.年青与年老的交错,照应标题“逝川”,强化了美好易逝的伤感意味。(每条2
分,答对3点即可满分;事件与作用一一对应,言之有理即可)10.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尽诚”是动宾结构,其后断开;且“若”表
假设,放在句子开头,其前断开,排除CD;“可知”为偏正结构,“可”做“知”的状语,不能断开;“臣”做“不敢奉诏”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唐太宗是李世民的谥号”错。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
内容的能力。B.“但认为魏征只是把袒护亲戚的形迹隐藏起来了”说法错误,“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意思是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13.(1)所以国君
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那么有权的大臣就不能堵塞蒙蔽,下情就能上达了。(2)秦国没有消耗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国诸侯国已经困厄不堪了。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故”,所以,因此;“壅蔽
”,堵塞蒙蔽;“上通”,上达;句意通顺1分(2)“矢”箭;镞:箭头;困:困厄不堪,句意通顺1分14.“忠臣”是由于皇帝昏庸,大臣不得不以死抗争,最终都落个身死国灭的下场。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
,所谓忠臣”可知,“忠臣”是由于皇帝昏庸,大臣不得不以死抗争,最终都落个身死国灭的下场。参考译文:唐太宗励精求治,几次把魏征叫到自己的卧房内请教,请他告诉自己历代皇帝治国的可取和不可取之处。魏征把自己知道的都说了出来,太宗都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太宗派遣使者调
用士兵,封德彝启奏说“百姓中有些男子即使没满十八岁,但因身形壮实高大,也可以征用”。太宗听从了这个建议。皇上的命令已经发出,魏征坚持认为这样不行,就把命令又驳回来了,一连四次都不让它通过,太宗发怒了,把他召来训斥了一番。冬十二月,有人报告说右丞
相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查无所获。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征,并且指出:“以后做事要有所保留。”有一天,魏征入朝觐见,对太宗说:“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
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征再次跪拜说:“臣有幸能侍奉陛下,愿陛下能使臣成为良臣,不要成为忠臣。”太宗说:“忠臣和良臣有差别吗?”魏征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共享尊荣,这就是所谓的良臣。龙逢、比干,在朝廷上和君
主当面争论,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忠臣。”太宗很高兴,赐给魏征五百匹绢。贞观二年春正月,太宗问魏征说:“国君怎么做才称为贤明呢?怎么做就称为昏暗呢?”魏征回答说:“听取各方面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偏信一方面的意见
就会昏聩。从前尧帝明智,向四方百姓询问民情,所以三苗的恶行才能够上传到他的耳内。舜帝耳聪目明,所以共工、鲧、驩兜不能隐蔽他们的罪行。秦二世偏信赵高,从而酿成在望夷宫被杀的祸患。梁武帝偏信朱异,因此招致饿死在台城的羞辱。隋炀帝偏信虞
世基,从而导致在彭城合被杀。所以国君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那么有权的大臣就不能堵塞蒙蔽,下情就能上达了。”太宗说:“很对。”太宗对黄门侍郎王圭说:“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隋文帝不允许开仓赈济百姓,反而让百姓到崤山以东地区谋生。到
文帝末年,天下储备的粮食可以供给五十年。隋炀帝依仗国家富饶,奢侈之心从没有满足的时候,终于导致王朝灭亡。其实只要仓库里的粮食足以防备灾年,多余的储备又有什么用呢!”二月,太宗对侍臣们说:“人们都说天子至高无上,没有什么畏惧的。我却不是这样的,我上害怕皇天的
监察,下畏惧群臣的瞻仰,兢兢业业,仍然还是担心不合天意和臣民的期望。”魏征说:“这正是天下大治的关键,希望陛下慎始慎终那就好了。”15.A(“亮丽的色泽”错误。“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直言无需色彩艳丽即是花中之冠。”)16.《鹧鸪天
》嗔怪屈原情思不足,没有眼光,独独遗漏桂花。(1分)借为桂花鸣不平,来表现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以及对高洁品行的追求。(2分)《山花子》嗔怪桂花太过无情,打破自己的好梦。(1分)既表现桂花香气之浓郁,也抒发了自己南渡后是悠远绵长的忧愁。(2分)3.(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2)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3)致万乘之势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谈笑起,两河路(5)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评分标准10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4.①没有可供分解的食物②晚餐怎么吃合适③晚餐吃早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长此以往”是
说长期不吃晚餐,胃里没有食物,而体内的胆汁、胃酸同样会分泌的情况,据此应填:没有可供分解的食物。②处,下文“第一”“第二”说的是晚餐要怎么吃,此处是问句,应填出:晚餐怎么吃合适③处,“第二”处是说晚餐怎么吃合适的问题,下文提到晚餐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6~7点,尽量
不超过8点”,强调早吃,参考上午“晚餐吃少”的表述,应填:晚餐吃早。5.进食较晚的人,体内的血糖水平较高,而且燃烧的脂肪也较少,这种影响在糖尿病人的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但是”是转折连词,而原句前后是
递进关系,不是转折,改为“而且”;二是搭配不当,“在糖尿病上体现”状中不搭配,应改为“在糖尿病人的身上体现”。20..C解析:“度长絜大”中“度”应读duó,絜读xié。21.B解析:A.“离”能“罹”;C.“从”通“纵”;D.“内”通“纳”。22.B解析:短:诋毁,说坏话;C
.迁:放逐,流放;D.祖:效法。23.A.解析:A.均为副词,最终;B.助词/动词,到;C.介词,表被动/介词,在;D.介词,让,把/介词,因为,由于。24.D解析:A.判断句/被动句。B.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C.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D.均为被动句。2
5.略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