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110.96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6f4df1b5084f53602ac144c52a8f3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云南师大附中2027届高一年级上学期教学测评期中卷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6页,第II卷第7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75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
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现,在我国北至黑龙江流域,南抵珠江流域,东起东海之滨,西达青海高原的地域内,均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此外,在迄今发现的多达七千余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
经正式发掘的也有四百处以上。这可以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A.呈现一体化趋势B.具有多元性特征C.依赖生产力发展D.体现兼容的特色2.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最多
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A.手工技艺高超B.文化礼制产生C.经济发展繁荣D.阶级分化明显3.《礼记·明堂位》曰:“夏后氏百官。”《左传》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孟子·滕文公上》曰:“夏后氏五十而贡。”这些记述说明夏代可能已经A.产生私有财产B.形成权贵阶层C.实行王位世袭D.出现国家机器4.学者余秋雨说过这样一段话:“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A.夏禹建都阳城B.商王
盘庚迁都安阳C.周召共和行政D.东周平王东迁洛邑5.这一制度的实质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6.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这一时期的
时代特点有①各诸侯纷争不断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③华夏族发展壮大④各民族进一步交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公元前359年,商鞅实施变法,其中内容有:“凡不做耕织的游民收为公家的奴隶,努力耕织多致粟帛的人民免除徭役。家有两男以上不分居的纳加倍的人口税。非有军功的人不得
受爵。”据此分析,其目的是A.发展奴隶制经济B.贯彻法家治国思想C.使秦国国富兵强D.维护下层平民利益8.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当时某位思想家认为“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该思想家所属的派别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9.秦统一后的一次廷议中,李
斯认为,分封子弟为各地诸侯,随着时间的流逝,各诸侯之间相互疏远,最终势必会出现如周朝一般列国割据的情况。秦始皇历经艰辛才得以平定天下,同样认为分封诸侯不利于统治。于是在地方管理上,秦始皇采用A.皇帝制B.郡县制C.三公九卿制D.郡国并行制10.公元前220年,秦始
皇下令修建“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的驰道;公元前212年,又命蒙恬开筑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这些举措A.加速了国家统一进程B.彻底解除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C.实现了秦的长治久安D.有利于促进边疆与内地的交
往11.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陈涉世家》认为是严苛的秦法,“失期,法皆斩”,并广为流传;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中《秦律·徭律》规定,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这表明A.私人修史的
主观性太强可信度低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C.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D.最新的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的真相12.《汉书》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
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在文帝、景帝统治期间,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①采取“与民休息”政策②吸取秦亡教训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④推行均输平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某同学在历史笔记中列
举了“推恩令”“初置刺史”“尊崇儒术”等措施。由此可知,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A.周武王推行分封制B.汉高祖建立汉朝C.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D.汉光武帝重建汉朝14.此书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
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此书”是指A.《伤寒杂病论》B.《神农本草经》C.《黄帝内经》D.《千金方》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图中序号与政权对应错误的是图1A.①-西晋B.②-东晋C.③-北朝D.④-北魏16.东汉时期,有这样一群人拥有特权,朝廷用人主要从他们当中选取,累世尊贵显达。另外他们还广占土地,隐庇人口,拥有私人武装,横行郡县,权
势有时超过官府。材料可用来印证东汉时期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外戚宦官相互勾结D.边疆地区动荡不安17.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后,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了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A.推动了江南地区开发B.顺应民
族交融的历史趋势C.实现了富国强兵目标D.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基础18.隋文帝颁发《开皇律》时说道:“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故有损益。”这反映了隋文帝A.崇尚法治B.以民为本C.注重革新D.维护公正19.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
禹论功不较多。”由此可知,皮日休意在A.肯定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局面B.抨击隋炀帝穷奢极欲C.辩证认识大运河开凿的影响D.强调隋朝的国力强盛20.唐太宗认为“人才有长短”“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于是任命刚正不阿的李道裕
为刑部侍郎,不通经史但能秉公办事的戴胄担任大理寺少卿一职;他还提拔了不少关东的普通地主,如魏征等,并广泛听取官员的意见。这说明唐太宗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C.不兴土木,休养生息D.保证农时,轻徭薄赋21.唐
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被誉为“海东无双的大伽蓝”“绝尘名刹”,寺院的金堂和讲堂是8世纪建立的古建筑物,都是日本国宝。该寺院的建造可用以说明A.法显西行取经B.玄奘前往天竺取经C.空海来华求法D.鉴真东渡传授佛法22.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写了《登科后》,诗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
花”。下列选项中,与诗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一致的是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C.“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23.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规定“凡百役之费,一钱
之敛”,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形式。此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这表明,两税法的实施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变化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24.唐朝早期实行宵禁制,
但宵禁制只针对坊间大街,长安等城市的坊间小巷在夜间仍有商业活动,被称为“鬼市”。唐朝中后期取消了宵禁制,夜市正式出现。据此可知,唐朝A.商品经济获得发展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自然经济出现解体D.城乡发展呈现一体化25.如表是中国古代大事年表(局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
征是时间事件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传统农耕社会瓦解C.变法改革成为潮流D.多民族政权的并立26.《辽史·营卫志》
记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种田或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辽朝因此采取的治理措施有①保持本民族的“猛安谋克制”②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③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④
中央机构既有汉式官称又有本民族官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7.论及宋朝政治制度,钱穆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央集权”的是A.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B.设三衙掌
握禁军的统兵权C.设三司专掌全国财政D.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28.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城商业的繁荣,全图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其中“城内街市”中茶坊、酒肆、脚店、肉镜、庙宇、公廨等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A.商品交易突破时间限制B.
商品交易突破地点限制C.商业管理出现混乱局面D.汴京城以经济功能为主29.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
是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C.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30.它将中央最核心部门中书省的官员派往地方,临时行使中书省的权力,从而使中央集中权力,又给地方官员留出可以更好发展的权力。该制度开创于A.唐朝
B.宋朝C.元朝D.明朝第II卷(非选择题,共25分)注意事项:第II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1.(12分)货币不仅是流通和交换的媒介,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西汉建国后,就如何铸币、由谁铸币、铸
造何种形制大小的货币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初经济凋敝,为增加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汉高祖刘邦打破秦朝铸币权的统一,“令民铸钱”。文帝时,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因“吴邓氏钱布行天下”而“富埒天子”“财过王者”。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开始了反击匈奴的战争。在此期间,先后
六次进行币制改革。公元前118年,诏令各郡国铸“郡国五铢”,钱面篆书“五铢”二字,重如其文。但郡国五铢钱质量低劣,民间盗铸之风盛行。公元前113年,“专令上林三官铸”,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三官五铢钱铜质紫红细腻,整体精致光洁,外廓坚挺匀称,“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从此成为流通全国的统一
货币。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后,西域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五铢钱不仅成为西域地区统一使用的货币,也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流通使用的主要货币,发行数量大、分布范围广。此外,五铢钱所展示的文化艺术,如文字、形制、币材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民族文化等,很快被各国熟识、欣赏
、模仿,乃至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摘编自石俊志《五铢钱制度研究》结合材料,以“五铢钱与汉王朝”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32.(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宋之际,北方战
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
续发展。-章开沅《中国经济史》材料二宋代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宋代有着强烈的保富意识,重视富裕起来的商人阶层。宋儒提出“四民皆本”的思想。宋代政府改变唐代限制贸易的做法,鼓励商业发展,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禁令,
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政府还制定法律,对勒索商人的官吏进行惩罚。“诸商舶兴贩已经抽解与免两州商税外,其余合收税,场务不即检税若收纳力胜钱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宋代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造就了中国古代商人的黄金时期。-摘编自李华遷
等《宋代社会治理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5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社会治理上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和两则材料,分析古代人口南迁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云南师大附中2027届高一年级上学期教学测评期中卷
历史参考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75分)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DBBDCBB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ACCCAB
CC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CAADBDBBC【解析】1.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不同地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文化遗址,反映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特征,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不同地区文化遗址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似特征,无法得出呈现一体化的趋势
,排除A项;从文化遗址分布情况无法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原因,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中华文明对不同民族、地域文明的吸收,不能得出兼容的特色,排除D项。故选B项。2.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是石器时代。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墓葬中,有大墓
和小墓的差别,有的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有的墓随葬品很贫乏,可知,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D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手工业,但不能得出手工技艺高超,排除A项;材料与礼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但其发展程度得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3.依据题干材料“百官(设官分职)”“禹刑(刑法)”“五
十而贡(以田50亩为单位征取一定的贡赋)”等信息可知,夏代可能已经出现了国家机器,这也可能是国家存在的标志,D项正确;私有财产和权贵阶层在夏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B两项;根据材料中的内容无法说明夏朝已经实行王位世袭,排除C项。故选D项。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殷朝指的是商朝,其都城在
河南安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王盘庚迁都安阳,B项正确;阳城在河南登封,排除A项;C项是西周历史,其发生在西周都城镐京,位于今天的西安,排除;D项中的洛邑指的是洛阳,排除。5.材料中“周天子”“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并联
系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将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B项正确;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不涉及血缘关系问题,排除C项;题干不涉及王位继承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6.
根据材料中的“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该时期,诸侯纷争不断、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分布更加广泛得以发展壮大、民族间进一步得到交融,①③④的组合成立,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②
判断有误,①②③组合不成立,排除A项;②判断有误,②③④组合不成立,排除B项;②判断有误,①②④组合不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7.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实施变法内容强调重视和奖励农业生产,实行小家庭制,实行军功爵制,这些措施有利于秦国国富兵
强,C项正确;此时封建经济是主流,并非发展奴隶制经济,排除A项;法家思想是其法令的指导思想,但不是目的,排除B项;秦国颁布此项法令是为了富国强兵,不是维护下层平民利益的,排除D项。故选C项。8.据本题
材料“行仁政,民之悦之”可知,该思想家主张施行仁政,符合儒家思想,B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C项;法家主张法治、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9.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项
正确;皇帝制与地方管理制度无关,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实行的中央官制,与地方管理无关,排除C项;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故选B项。10.根据材料“驰道”“直道”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举措是秦始皇在交通方面的措施。为了加强各地之间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
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而直道的开通也使西北边境地区与内地统治核心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D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已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朝边疆的威胁,排除B项;秦二世而亡,并没有实
现长治久安,排除C项。故选D项。11.根据材料,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陈涉世家》认为“失期,法皆斩”,而《秦律·徭律》规定,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两者的记载有出入,这说明需要多重史料进行互证,C项正确;私人修史虽有主观性,但也有史料价值,排除A项;考古
史料也有弊端,只能体现某个片段的历史,不一定比文献资料可靠,排除B项;最新的考古发现也需要与文献资料互证才能更具有说服力,排除D项。故选C项。12.依据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
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可知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推行均输平准为汉武帝时采取的措施,④错误。故选A项。13.据
本题材料“推恩令”“初置刺史”“尊崇儒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汉武帝时期“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发展和完善了地方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的政策,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以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材料内容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汉高祖建立汉朝无关,排除B项;“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14.根据“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
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可知这部书指的应该是奠定了我国中医理论基础的医书《黄帝内经》,C项正确;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被称为“医之始祖”的是《黄帝内经》,不是《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和《千金方》,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5.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东晋之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所以③处应为前秦,C项符合题意;西晋实现短暂统一,①处为西晋,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淝水之战的交战
双方是前秦和东晋,②处为东晋,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④处为北魏,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出现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他们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
为士大夫的领袖,并在察举中得到优先,在本州、本郡拥有巨大的势力,影响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据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A项正确;君主专制强化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东汉后期外戚宦官是为争夺权力相互斗
争而不是相互勾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边疆地区动荡不安,排除D项。故选A项。1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穿汉服、说汉话等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B项正确;北魏的统治区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孝文帝的改革与江南地区开发无关,排除A项
;汉化措施与富国强兵的目标不符,排除C项;北魏未能完成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8.题干中隋文帝的话大意是:帝王制作法,沿革不同,取正当时,所以有增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本着“帝王作法,沿革不同
,取适于时,故有损益”的精神,对法律进行改革,尤其是摈弃了各种残酷的死刑执行方法,C项正确;题干中的“作法”是对法律的改革,而非单纯崇尚法治,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开皇律》《大业律》在“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
故有损益”的指导思想下,更多地体现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但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B项;题干信息强调的是法律要适时而变而非维护公正,排除D项。故选C项。19.根据材料可知,皮日休在诗中说人人都说隋朝的灭亡都是因为这条河(隋朝大运河),但是到现在这千里的通航都
是依赖这条河,说明要辩证认识大运河开凿的影响,C项正确;589年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局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抨击隋炀帝穷奢极欲,排除B项;材料强调辩证认识大运河开凿的影响,而不是强调隋朝的国力强盛,排除D项。故选C项。20.唐太宗用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
,取其所长”,并广泛听取官员的意见。这说明唐太宗选贤任能,虚怀纳谏,A项正确;材料没有均田制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休养生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轻徭薄赋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招提寺是鉴真和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制唐朝建筑建造的寺院,可以用来说明鉴真东渡传授佛法,D项正确;法显西行天竺与日本的仿唐建筑无关,排除A项;玄奘前往天竺取经和日本建筑仿照唐制不符,排除B项;修建唐招提寺的并非日本僧人空海,排除C项。故选D项。22.根据所学,“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
尽长安花”反映的是科举制中举后的场景,而“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是宋代科举制发展对社会的影响,C项正确;A项是军功爵制,排除;B项是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是察举制,排除。故选C项。23.据材料“此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在从事农
业生产的同时,也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可以看出两税法的实施,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形式,农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有利于促进工商业的发展进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状况,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施,并没有抑制土地兼并的
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24.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虽然唐朝早期实行宵禁制,但是夜间仍有坊间小巷进行商业活动,中后期取消了宵禁制,夜市正式出现,说明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政府政策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A项正确;唐朝是封建国家,不可能放弃重农抑商
政策,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未提及城乡发展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2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列举了汉族、契丹、党项族和女真建立的政权,体现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政权的
建立,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传统农耕社会瓦解,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变法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26.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因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存在巨大差异,辽朝实行蕃汉分治,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说法②③符合史实
,B项正确;据所学,“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管理女真的制度,中央机构既有汉式官称又有本民族官称的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说法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27.据材料“中央集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增设通
判与知州共署文书,起到监视知州的作用,从而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是为了分散丞相的行政权,加强皇权,属于君主专制范畴,而非中央集权,排除A项;设三衙掌握禁军的统兵权,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互不统属,最高指挥权属皇帝,属于君主专制范畴,排除B项
;设三司专掌全国财政是为了分散丞相的财权,不属于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2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中展现的汴京城商业繁荣景象,特别是“城内街市”中行业丰富、店铺随处可见等,反映出商品交易突破了地点限制,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商品交易突破了时间限制,排除A项;商业管理
出现混乱局面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C项;汴京城是北宋都城,以政治而非经济功能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29.元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B项正确;宋朝已经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排除A项;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排除C项;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
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30.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将中央最核心部门中书省的官员派往地方,临时行使中书省的权力,便利了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唐朝地方上实行道州县的三级管理体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宋朝实行路州县地方制度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明朝实行三司分权,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25分)31.(12分)示例:五铢钱与汉王朝汉初统治者为恢复经济的需要允许地方铸造货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带来了地方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的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匈
奴军事作战的需要,汉武帝时期中央开始进行币制改革。(4分)中央禁止地方郡国和私人铸钱,统一货币的形制为五铢钱,此后成为流通全国的统一货币,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经济的治理,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多
民族国家。(4分)随着西汉王朝在西域设都护府后,五铢钱也在西域地区流通使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和中外之间经济的交流、文化艺术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4分)32.(13分)(1)(5分)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资源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更利于农耕经济发展;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2)(8分)新变化:宋代鼓励和保护商业发展。(2分)历史影响:影响古代人口布局,南方人口日益增长;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
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出现“苏湖熟,天下足”);传统的义利观在发生改变,提出了“四民皆本”的思想;门第观念的淡化;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社会管理松弛。(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6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
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有: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更利于农耕经济发展;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
劳动力资源;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等。(2)新变化:根据材料二“宋代有着强烈的保富意识,重视富裕起来的商人阶层······宋代政府改变唐代限制贸易的做法,鼓励商业发展······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政府还制定法律,对勒索商人的官吏进行惩罚”可知,宋代鼓励和保护商业发展。历史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影响古代人口布局,南方人口日益增长;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传统的义利观在发生改变,提出了“四民皆本”的思想;门第观念的淡化;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社会管理松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