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宁陕蒙青川)板块四 文学类阅读 散文 19 概括内容主旨——删繁就简,钩玄提要.pptx,共(87)页,3.91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4b5604cdc5905b0cc5dcdbecec4926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文学类阅读•散文板块四概括内容主旨——删繁就简,钩玄提要学案19复习任务1.掌握散文局部、全文归纳概括的方法。2.提升把握文章局部内容和整篇中心的能力,能够应对主要概括题型。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全国乙卷《“九一
八”致弟弟书》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全文筛选概括①从概括范围看,考查分局部与全文两个角度。②从概括类型看,主要有内容概括和特定概括两种。以后者为主,后者主要有原因概括和作用概括两种小题型。
上海卷《我和父亲》第⑨段、第⑬段中作者明知父亲期待肯定的答复,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请加以分析。(5分)局部筛选概括2021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局部筛选概括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归纳概括的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题目,并参照“知识图要”导图思考其中的归纳概括方法。1.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
,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节选自2017年北京卷《根河之恋》)[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
呼伦贝尔草原。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1)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冽;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2)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答此题主要采用摘录
关键词语法。第一问属于形象概括题,答题的关键是要分析概括有关根河的描述。第二段总共四句,分别描写春天根河破冰的生命力,根河河水的清澈本色,根河的原名及其含义,根河像母亲一样养育两岸的生命。第二问考查作品形象的象征意义。解答此类题要联系
作品主题和前后文的提示。文章标题是“根河之恋”,暗示了作品内容主要是抒发对根河的赞美之情。文章第一段“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提示了根河对于鄂温克人的重要意义。从“母亲”的形象特征和根河与鄂温克人的关系入手,再结合作品主题,
分析其象征意义即可。2.①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
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②有一段日子,在
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
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③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
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节选自王安忆《比邻而居》)文章②③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
?请简要分析。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答此题主要采用摘录议论、抒情语句法。本题通过对这家人生活风格的分析,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②段写这家人生病,不过是每天增添了两次
草药的气味,一日三餐的气味虽不如以前浓郁,但并未改变;第③段写家人病愈,用羊肉汤补偿犒劳一下,以后的一日三餐仍照常进行。即使在生病期间,仍一日三餐不断,认真生活,凸显出的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生活风格。而且无论是生病还是痊愈
,这种生活都没有被打断,更可见这种生活风格的“持恒”和“执着”。3.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
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
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
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节选自2021年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②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
力;③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们争论。答此题主要采用合并法。答案信息集中在第二段的第5至8句,分为三层,第5句为第一层,第6、7句为第二层,第8句为第三层。分层概括即可。活动二读懂练透,提升概括能力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瑞雨为安刘醒龙我凌晨4点多钟起床,赶杭州到瑞安的早班高铁,一路上所遇见的,恰好如此行所要探究的南戏《琵琶记》①中写的那样:“我早晨间见疏剌剌寒风,吹散了一帘柳絮;晌午间只见淅零零小雨,打坏了满树梨花。一霎时啭几对黄鹂,猛可
地叫数声杜宇。”虽然季节略有差距,却与“绿成阴,红似雨,春事已无有”的意境相差无几。一路上,天地间尽是雨。我到达阁巷镇柏树村已是午后。我踏上高郎桥,桥下清幽的水面,突然起了声波一样的花纹,还伴着音韵。虽然那小河
里的水纹与琵琶声断无关,但在与桥头相连、与小河为邻的高郎祠里,一面琵琶分明响得正幽。高郎祠的正式名称为高则诚纪念馆,高则诚是《琵琶记》的作者。实际上,高则诚只是作为改编者,将这曲民间戏曲推上了中国戏曲史的巅峰。我看过了铭刻在
立柱上的那几副后来者撰写的楹联,空荡荡的屋子里就没有什么值得流连的了。别人还会去那尊铜像近处,前后左右地端详,我是断断不会正眼看一下的。这习惯在家乡黄州就养成了,那时我不愿去看东坡赤壁里面的苏东坡像。之后到秭归的屈原祠不愿看屈原像,到成都的杜甫草堂不愿看杜甫像,到和县的霸王
祠不愿看项羽像。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是在青海玉树的勒巴沟口。我曾奋力扒开许多荆棘,才站到传说中的文成公主雕像面前,却还是无法从岁月留在崖壁上的风霜中看出真切来。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天下文人,文章是命,一部《琵琶记》不是哪一间屋子所能装下的。我们要尽可能腾
出空间,才能听见当年翻动简牍纸帛的声音。就像高则诚自己说的,“重门半掩黄昏雨,奈寸肠此际千结。守寒窗,一点孤灯,照人明灭”,能照人明灭,就能照天下荣辱。有一间屋子在,给世间留下一种寄托就可以了。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人心之外,无论怎么说,怎么做,包括那坚实的铜像,都是不
真实的虚拟。相比之下,一墙之隔的小院里,那女子怀抱琵琶唱着南戏,外来者听着似懂非懂的,反而让诞生于数百年前的南戏有了一丝一缕四处回旋的生机。歌者自歌,闻者自闻,不歌也不闻的是夹在我们之间纷飞不已的雨,还有院子中间被雨打湿的花草。明太祖朱元璋时
期就有人说,辞了官、回了家的高则诚用清丽之词,一洗《琵琶记》原著之陋,有着让人不可企及的高度。于是,村坊小伎竞相仿效,像纲领那样,不得有丁点马虎,从头至尾,字字句句,都要透彻唱了才行。一时之间,广为传演,几半天下。院子里的雨,有时大,有
时小。当年的高则诚,如若不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除非电闪雷鸣助兴,否则仅凭旦角一己之悲,很难穿透这绵绵雨幕。高则诚妙就妙在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嬉笑怒骂给修正了。一个来自小地方的毫无背景之人,凭一手好文章得以接近帝王将相,又从官场全身而退——高则诚自然比那些待在草屋中想象黄金宫阙的人懂得的东西多很
多。南戏在这南方的雨中,用家长里短的爱表现出艰难时世,才是人生本意。让百分之百的善掉进百分之九十九的误解,再用那难得的百分之一作为契机,升华彼此性命。恨与恨的冲突不是根本的冲突,恶与恶的矛盾不是根本的矛盾,而爱与爱的
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相对,最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在这小院里,有天上雨水、屋檐雨水和树叶雨滴的区别。玄想之下,这带着“南”字符号的音乐艺术,是不是与雨密不可分,是不是适合在雨中相听?初粗想,再细思,我才发现高则诚的《琵琶记》里,果然到处是“雨”和“水”。用那菽水
②之欢,表意学子虽有青云万里之志,又不舍离别白发之双亲。渴望夫妻长相厮守,不用卿卿我我,而以“田畴绿水浟”来说两口子是要勤劳耕作的。真出了家门,离开老父老母和新娘去往北方的京城,所见到的村是水村,殿是水殿,
不是“流水蘸柴门”的人家,就是“画桥烟柳”“秋千影里,墙头半出红粉”的人家。写才子青云路通,则以“三千水击飞冲”来抒发壮志。目标实现时,想着生死存亡音书难寄,万水千山相阻隔。留守女子也愁苦,哪怕“奴家心素
”,也只能用“凉浆水饭”来祭拜公婆。两下萧条,一样愁难诉。只怕除了以雨水为主旋律的《琵琶记》,任哪出戏也难以如此动人。好雨知时节,好雨识人心。趁着人寿年丰的日子,高则诚以风调雨顺之心,写出风调雨顺的意境。人生苦短,免不了要面对烦恼,那么就尽可能将烦恼留给自己,将美好的东
西献给他人。雨是世间最常见的一种吉祥之物。瑞安本地雨水多,瑞安博物馆里却还陈列着当地人用来祈雨的祭祀器具,可见天降甘霖,地生玉露一直就是最得人心的。包括《琵琶记》在内,一切的南戏,莫不是用雨水来做主心骨的,相比冰刀霜剑、电光火石,还是情意绵绵的艺术来得
久远。不大不小的雨,时断时续的雨,孤舟夜雨,太阳雨,云缝雨,梧桐雨,杨梅雨,大雨洗心革面,小雨不在有无。雨在瑞安落多久,落多少,与谁有没有关系,其实没必要探究。只愿世间少一些乱弹琵琶的悲欢离合,大家瑞安,天下瑞安。正如高则诚在诗里吟咏的,“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
无情雨露高”。(有删改)[注]①《琵琶记》:讲述了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刚结婚不久,伯喈就被父亲要求去赶考;伯喈中状元后,被要求与牛丞相的女儿结婚;伯喈想辞官回家,但朝廷不允。赵五娘独自在家奉养公婆,饥荒年间,公婆双亡。赵五娘为公婆修筑坟墓后
,沿路弹唱乞食,进京寻夫,历尽艰辛,终与伯喈团圆。高则诚一改旧戏中蔡伯喈贪图荣华、忘亲弃妻之丑态,改旧戏之悲为欢喜团圆。②菽水:豆与水,形容生活清苦。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1.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
案①《琵琶记》到处是雨水,雨水是南戏的主心骨②大家瑞安,天下瑞安2.文化游记散文(见学案18“活动二”)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一、特定内容概括(一)原因概括题1.作者为什么不会“正眼看一下”高则诚铜像?答案①
这是作者的游览习惯。②作者认为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铜像是不真实的虚拟,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题干关键词在第2段,原因主要在该段画线文字的后面。后面文字分为两层,第一层从“这习惯在家乡黄州就养成了”至“到和县的霸王祠不愿看项羽像”,说明这是一种习惯;第二层从“只有一个地方例外”
至段末,说明“不真切最好”,它永留人心。[类题延读](2022·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和父亲万方[注][前文内容:爸爸老了,病了,一年到头在北京医院里,我经常看他。]①记得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第三版《雷雨》,他不能去看,我去了。第二天去医院看他,一见面他张嘴第一
句话就是:“怎么样?”不可能误解,他问的是演出效果。我告诉他很好,剧场里很安静,静得能听得到一根针掉到地上。我绝不是想说好听的让他高兴,现场气氛的确如此。“你觉得还站得住?”他又问,显然是期待一个肯定的答复。可我偏偏不想顺着他说,反问:“你说呢?”②他没有说话。那一刻在病房里,我忽
然觉得他像个孩子,而我就是不愿意轻轻松松地安慰他。我劝他不要想了,因为这不是他的事。③“怎么讲?”他问我。④“你写了剧本,尽了你的力以后就由时间去衡量了。”⑤“那我的戏是不是还算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可爱的老孩子又问,心狠的女儿竟然再次反问:“你说呢?”⑥他沉默不语
,我觉得他是理解我的,爸爸,即使我说了你想听的话,那些话也微不足道,不具有真正的意义。⑦这样想着,不觉已走出一段距离,我回身向父亲招手再见,可他的注意力已经被街上骑自行车的人吸引,不再看我。我一步步走远,忍不住回头看他,一个身穿病号服的老人,无声无息地坐在轮椅里,被高大的水泥门洞衬
得那么小,孤零零的。⑧不过我愿意相信那个自信的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还活着。(选自《你和我》,有删改)[注]万方:作家,剧作家曹禺的女儿。曹禺23岁时创作《雷雨》。第①段、第⑤段中作者明知父亲期待肯定的答复,为什么不直
接回答?请加以分析。答案(参考答案)作者相信父亲知道答案,她与父亲是默契的;作者已经向父亲描述过《雷雨》的第三版的演出效果,足以证明观众的肯定;时间才是衡量标准,这比作者直接回答更有意义;父亲一次次问作品的价值,在作者眼里是不够自信的表现,这让她很伤感,内心特别希望父亲依旧拥有自信。点拨关
键原因概括题答题要点:(1)辨明因果关系很多散文,作者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表明某种道理,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个“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文的叙事、描写、回忆等。(2)近远结合原则即
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出现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其他一两个要点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中,这时就要适当地扩大搜索范围。(3)显隐结合原则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
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一般可用“因为……所以……”这种形式组织答案。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二)要点综述题2.《琵琶记》本来名不见经传,但是经过高则诚的改编,把它推上了中国戏曲史上的巅峰。综合全文,高
则诚在哪些地方作了改进与提升?请概括说明。答案①改变了旧戏主人公的丑态,变旧戏之悲为欢喜团圆。②改变了戏剧冲突,变恨与恨的冲突为爱与爱的冲突。③借南戏主心骨“雨水”,表达了美好愿望。④戏词变得清丽。该题信息主要集中在5~7段,其中第5段
可提取两点:①高则诚“改……生角丑态”“将……的嬉笑怒骂给修正了”;②“恨与恨的冲突……荡气回肠”,说明高则诚改变了原有的冲突性质。6~7段中,可提取关键词语“以雨水为主旋律”作为要点。其他地方如第3段“明太祖……高度”交代了第
四个要点:戏词变得清丽。点拨关键这类题型多半是围绕文本中某一重要观点或问题,进行全文筛选概括。首先,根据题干关键词语确定筛选范围。注意这个范围也有“远近”之别。离题干用语最近的,信息要点密集;反之,则少。其次
,找出相关文字进行筛选、整合。该分的分,该并的并,该转的转。最后,尽量用原文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分点陈述,避免疏漏。二、情感与主旨概括(一)情感概括题3.文章最后三段重心落在“雨”“瑞安”上,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高则诚“以风调雨顺之心,写出风调雨顺的意境”的高
度赞美。②表达了作者在瑞安寻到了雨中的真切景致的喜悦。③表达了作者对“天下瑞安”的美好祝愿。应抓住题干中的“雨”与“瑞安”这两个关键词来体会作者的感情。借“雨”一则表达对高则诚的赞美,二则间接表达雨游瑞安的喜悦;通过“瑞安”直接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点拨关键散文的精髓是情感。阅读散文,要善
于悟情、察情、明情,去感受、把握作者的情感。具体途径如下:(1)找准行文线索。作者的情感往往附着于“物”线,有的干脆就是以情感为线索,找出线索,往往能把脉情感走向。此法最适合于梳理全文情感变化题。(2)聚焦情感语言。散文中总有点明情感的词语和句子,要圈点和摘录出这些情感语言,具
体体会。(3)关注抒情方式。散文的抒情方式也很灵活,或是借景抒情,或是托物寓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把情感藏在字里行间。因此要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从而悟情、察情、明情。至于答题,要注意以下三点:(1)直接情
感,画句圈词。(2)委婉情感,仔细揣摩。(3)情感变化,配上原因。(二)主旨概括题4.结合情节,简要概括全文的主旨。答案本文通过写“我”冒雨赴瑞安柏树村,到高郎祠观看、感受高则诚和他的《琵琶记》,关注隔墙的琵琶女唱南戏,发现一切的南戏莫不是用雨水来做主心骨的故事,高度赞扬了高则诚改编的成功和巨大影
响力,表达了对“天下瑞安”的祝愿。点拨关键概括主旨,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又要跳出细节和局部,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舍弃枝叶,取其主干,留存筋骨,去其皮肉。1.概括角度(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不同类型的散文
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写人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着重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文章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
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都是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3)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
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大意,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5)从分析写作
背景入手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2.规范表述概括主旨题答案要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形式。写人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描写)了……事迹,表现(反映、赞扬、揭露、批判)了……
精神(性格、品质)。叙事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了……事件(经过、故事),阐明了……(道理)。抒情散文以刻画景物、事物的本质特点,抒发情感为主,因此,其表述形式是本文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对点练案一、(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九一八”致
弟弟书萧红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
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112233445566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
,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
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112233445566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
越走越离得你远了。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
。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112233445566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
,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112233445566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
住。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
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112233445
566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不多时就“七七”事变,
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112233445566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
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
,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112233445566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
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
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112233445566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
以遣胸中的忧闷。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1941年9月(有删改)112233445566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
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B.“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C.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
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D.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112233445566C项是对文本情节的分析,错在
“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我”与弟弟的亲密感情一直都通过信件联系着,从未丢失,只是由于分离阻隔着。“我”一回到上海,两人就见面相聚了,那个亲密的感情就重温起来了。上海分别之夜,那是离别之情,是强烈的,也是复杂的、深刻的,但一
定不是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1122334455662.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112233445566答案(参考答案)①信件主要内容是追忆往事,时光流逝带来了恍惚感。②十年间,姐弟俩生
活在漂泊中,世事无定带来了恍惚感。③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小战士”,“我”既牵挂又欣慰,多种感情交织,也产生了恍惚感。试题要求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恍惚感”在文本中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在开头第二段,这是对自“我”离家以来与弟弟聚散离合十年时间的
整体回忆,“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世事”既有自己的离家出走、四处漂泊,也有弟弟后来的出外聚散,还有国家民族的动荡变化。第二次是在上海分别之夜,弟弟走后自己的心理感受,“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
显得特别模糊”。这里既有时间久远了,记不清楚了的因素,也有弟弟突然走了,给自己很强烈的冲击以及对弟弟的112233445566牵挂与思念等成分。要回答“这种恍惚感的由来”,还需要对全文内容进行综合、归纳和概括。所有的“恍惚感”都是在“我”内心产生的,所以由来就由内外两部分构成。外界因素有时间久远和
生活漂泊多变两种,内部因素有“我”对弟弟的牵挂、欣慰等多种感情。1122334455663.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112233445566
答案(参考答案)①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虽然充满力量,但前路迷茫,使“我”感到“慌乱”和“忧郁”。(关键词:“迷茫”可替换为“将流浪到哪里,漂泊不定,到处找工作,看不到希望,被迫谋业,前途未卜,没有目标,不知方向”等。“慌乱”“忧郁”可替换为“紧张、担心、忧虑、担忧
、忧叹”等。)112233445566②山西前线的年轻士兵,充满热情和生命力,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我”感到“开心极了”,即便没见到弟弟,“我”也感到“放心”。(关键词:“热情和生命力”可替换为“快乐、活泼、客观”。“国家的希望”可替换为“中国
不会亡,胜利属于你们”。)③“我”的感受既出于对弟弟的深切感情,也寄寓着“我”对年轻人群体的热望。(关键词:“感情”可替换为“思念、牵挂、想念”。“热望”可替换为“热切的期望、期待、期盼、希望、厚望”。)体生活中来叙述,是由个体到群体,由点到面,真实地
再现了特殊年代青年群体的人生遭际和心路历程。分析“我”的感受,要重点抓住描写“我”心理的语句。文章第15、16段写了弟弟在上海的生活和“我”的内心感受,这两段中,“我”看到了抗战时期流浪青年虽然“怀着万分的勇敢”,但是“充满了饥饿……打着寒
战”,这里突出了青年群体生活没有着落、前途未知的生活状态,而根据“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可知,“我”此时内心充满担忧。第22段写了弟弟在山西的生活和“我”的内心感受,此段中,112233
445566“他们快乐而活泼……唱着歌”体现了革命青年富有朝气,生活充实、快乐;“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是不会亡的”,体现了“我”内心的欣慰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112233445566二、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文本一:路菡子①“路是人走出来的。”没有人走过的地方也有路,为了需要,如果你认为能跨过去的都是路,路就在你的前面。②我在两个水利工地采过较长的时间,这次到三门峡,最引我注意的还是路,——有形的或者无形的,人们通过它的时候(也许只是一刹那),就是一场战斗
。112233445566③在沙滩上疾走,跨过乱石堆,石槽口上的颠步,竹木横卧中间的悬步,都是三门峡人走路时特有的姿态;那尘灰飞扬的公路,满布履印的车道,穿山过岭的铁轨,自然是他们步行最高的享受了。不过他们得在这些大道上机灵地给车子让道或者赶上前者,一
个缓步行走的人会被无数只眼睛看作傻子。空中的路更多,但不宽广,大都是九十度的,与一条绳子相似:在云梯上,在排架上,或者通过隔河的钢索。勇敢的人才能在那上面心平气和,谈笑自若。少数人走的路比多数人走的路更难举步,在各个山头上放标记的测量员,谁知他们是怎么走上去的;水文站的测工朱
建之,每天要在出土口的削坡上滚下一百米,去看桥下的水位,112233445566上坡自然更难;我略有开车的经验,不能不替所有满载水泥经过九转十八弯的驾驶员淌汗……连接道路的有桥,水泥大桥、铁板渡桥、钢
索吊桥;有船,木船、羊皮筏子,它们都是与水和风作战的行家,人又是它们的统帅。五万个人和几千辆车子要走路,在这几十米水头冲击的地方,在这十几里路长的峡谷里,“行路”是三门峡人竞技的项目之一。④谁是三门峡竞走的胜利者?要雨夜来瞧。或者说没有经过雨路锻炼的人还不能算三门峡人吧?“泥浆”“烂污”还不能形容
雨路的滑度,它常常是倾斜的,九十度、六十度不等,碰上一尺多宽的狭道,身子时常失去平衡,站不住,出了前脚全身滑溜,踩半脚虚土就准会栽一个跟斗。112233445566水能灌满长筒靴子,沾泥会陡增一二十斤的负担。雨夜迷茫,有时黑洞洞的,不知身置何处,只有脚部敏感的触觉和万
分的镇静,才能把你引回住地。在这样的路上会摔跤么?可能,有的人认为摔跤没有关系,只要能很快地爬起来!有的人认为就是不能摔跤,他始终鼓足干劲,小心谨慎,他也能不摔跤!在这里人们爱抄近路,不问它多么艰险,只为了节省时间
,也为了战斗的愉快。走路的时候,谁也不兴等待,没有这闲工夫,听哨兵和旗子的指挥,眼尖脚快,步步主动,自然形成井井有条的秩序。112233445566⑤有几千年的古栈道,在神门与鬼门之间的石壁上还可以找到古人拉纤而过
的绳印;有的路只有几分钟的历史:那桁架上的脚手,并没有因为它马上就要作废,就偷工减料。路的变幻正显示着工程进行的速度。有时早上出来中午回去,你明明爬过的山头塌了半边;狭路一忽儿就宽了,还铺上了沙石,日常往返的道路,没有两天
是相同的。推土机可以开路,爆炸可以轰出路来,多少人的手脚,是路的开辟者。112233445566⑥如果你不会走路,三门峡会使你作为一切艰难道路上的行者;如果你自信是走路的专家,不妨上三门峡来显显身手,
说不定你会参与某些道路的创造,在那最最险要的峭壁上,也留下你一个坚实的脚印。1958年(有删改)112233445566文本二:路缪崇群①我已经走过很长很长的路,想象中的路也有很远很远。别人指示过我不少的路,在书上,在图画里,
我还看见或意会过许多的路,路实在是很多,但我从来不能记忆那些路的名字(那些路都有名字吗?)并且也不知道哪条路是通达的,哪条路迂回?哪条路是正确的,哪条路分歧?……所有的这些路走到一个什么地方去?112233445
566②我跋涉,我奔跑,我踯躅,我趔趄……在那些不同的路上,我也不曾辨别过,哪条路是平坦的,哪条路是坎坷的;哪条路险阻,哪条路光明……③甚至于我有时候全般地怀疑了:路在哪儿?路到底在哪儿?所有的路,莫非
是骗人的,莫非是象征,仅只是一种象征吗?人和人为什么稀有着在一条路上的同伴呢?路果真是太多了么?每一个人都各自地走着他的一条路么?……④刚才,我听见一个女人说:“当初,他总是和我并着肩走,我害羞,我催他走向先头,他不应,他唯恐这条路一下就会走完。现在,他总是把我落在背后,我请求他稍稍等待,我召
唤他和我迈着同样的步子,他却毫不反顾,好像唯恐这条路不能赶快地走到尽头。”112233445566⑤我沉思着:路纵然不是一种象征,路是什么呢?原来,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一条路,也没有在一条路上并肩同行的人。(选自《眷眷草》[注],有删改)[注]《眷眷草》,现代散文集,缪崇群著,重
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8月初版。112233445566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第③段主要运用简笔手法写三门峡工地各种各样的“路”的画面,测工朱建之的走路情形以及“我”替汽车驾驶员淌汗的心理,字里行间洋溢着豪情。B.文
本二第②段用两组排比句描写“我”在不同道路上奔走的情形,表现出“我”的迷茫心绪;采用整饬的短句铺陈描述“我”的内心世界,情感真切,节奏明快。C.文本一末段转用第二人称“你”来议论,连用两个假设复句,指出三门峡是造就战胜困难、开拓创造的伟大行者的“试验田”,卒章显志
,有感召力。D.文本二围绕“路”这一核心话题,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的内心世界,运用大量疑问句,笔触细腻、沉郁,语言朴实、诚挚,发人深省,引人共鸣。√112233445566“主要运用简笔手法”错。文本一第③段主要运用铺叙手法,展现了三门
峡工地上的路况特点,突出了行走之艰险,表现了建设者的战斗豪情。1122334455665.简要分析两个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不同。112233445566答案①文本一抒写了三门峡建设者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豪情壮志,赞美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②文本二抒写了自己对人生之路的沉思,透露出缺少并肩
同行者的孤独、迷茫。由文本一“没有人走过的地方也有路,为了需要,如果你认为能跨过去的都是路,路就在你的前面”“如果你不会走路……也留下你一个坚实的脚印”可知,文本一通过描写三门峡工地上的路况、战斗者行走的艰险、“我”在不同道路上奔走的情形等画面,指出三门峡
是造就战胜困难、开拓创造的伟大行者的“试验田”,抒写了三门峡建设者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战斗豪情,赞美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由文本二尾段“我沉思着:路纵然不是一种象征,路是什么呢?原来,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一条路,也没有在一条路上并肩同行的人”11223344
5566可知,文本二主要围绕“路”这一核心话题,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方式叙述自我的内心世界,抒写自己对人生之路的沉思,透露出缺少并肩同行者的孤独、迷茫。1122334455666.请结合文本一的景、情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创造并开拓意境的。112233445566答案文章主体
部分先叙述在三门峡工地目睹的各种各样的“路”的画面,为下文竞走者的出场做铺垫(或提供活动的舞台);继而剪辑雨夜走路的壮丽图景,展现三门峡竞走的胜利者形象,勾画建设者的战斗雄姿,将意境拓展开去;接着展开联想、想象,由眼前之景飞越几千年,把古栈道石壁上留下的绳印和今天建设者的路
联系起来,突出三门峡人“路的开拓者”的风采,抒发对英勇建设者的期望(即参与道路的创造,在最险处留下自己坚实的脚印)。如此因实入虚,由浅入深,从有形的路到无形的路,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营造了深远的意境。重点分析文章主体部分③~⑥段。“那尘
灰飞扬的公路……空中的路更多,但不宽广……木船、羊皮筏子,它们都是与水和风作战的行家……‘行路’是三门峡人竞技的项目之一”,第③段先叙述在三门峡工地目睹的各种各样的“路”的画面,展现三门峡工地上的路况特点,突出行走之艰险,为下文第④段竞走者的出场做铺垫。“要雨夜来瞧。或者说没
有经过雨路锻炼的人还不能算三门峡人吧?……谁也不兴等待,没有这闲工夫,听哨兵和旗子的指挥,112233445566眼尖脚快,步步主动,自然形成井井有条的秩序”,文章继而在第④段剪辑雨夜走路的壮丽图景,展现三门峡竞走的胜
利者形象,勾画建设者的战斗雄姿,将意境拓展开去。第⑤⑥段写“有几千年的古栈道,在神门与鬼门之间的石壁上还可以找到古人拉纤而过的绳印;有的路只有几分钟的历史……多少人的手脚,是路的开辟者”“如果你不会走路,三门峡会使你作为一切艰难道路上的
行者;如果你自信是走路的专家……留下你一个坚实的脚印”,展开联想、112233445566想象,由眼前之景飞越几千年,把古栈道石壁上留下的绳印和今天建设者的路联系起来,突出三门峡人“路的开拓者”的风采,抒发
对英勇建设者的期望。文章由实入虚,由浅入深,从有形的路写到无形的路,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营造了深远的意境。11223344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