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宁陕蒙青川)板块四 文学类阅读 散文 21 分析概括形象——因形悟神立象尽意.pptx,共(70)页,3.99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3694968fe8ceaf737117e6f13d5a10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文学类阅读•散文板块四分析概括形象——因形悟神,立象尽意学案21复习任务1.能够从物象的内在、外在特点和作者蕴含的情感分析概括其特征,全面分析其作用。2.能够从正侧描写及作者的介绍、评价文字中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全面分析人物的作用。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人物心理①散文形象分物象与人物形象两种,前者为考查重点。②考查主要是“一象三考”:一
个形象,考特点,考作用,考技巧。以前两者为主。③散文形象对于全国卷来说是冷考点,不排除未来考查的可能。2021天津卷《送一位远征的友人》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主要人物的特点2019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分
)次要人物的特点与作用2017北京卷《根河之恋》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主体物象的意蕴①散文形象分物象与人物形象两种,前者为考查重点。②考查主要是“一象三考”:一个形象,考特点,考作用,考技巧。以前两者为主。③散文形象
对于全国卷来说是冷考点,不排除未来考查的可能。天津卷《挺拔之姿》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分)主体物象的意蕴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3分)次要物象的作用知识图要活动一精准分析物象特点和作用散文物象
主要有景、物两类。景,景物;物,自然物和人造物,包括动物、器物、建筑物之类。物象是作者抒情说理的主要载体,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悟。阅读时要抓住“物——情(志)”这对关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深巷里的老墙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
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
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所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
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
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植物学家考察物种的多样性,有一个方法叫“打方”,即在地上划定一个正方形,细
数其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我就试着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素昧平生的花草。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
带绒毛,总能偷偷地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
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
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
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
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画出一个标
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
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在
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夯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
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
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取材于梁衡同名散文,有删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说明:该文也是一篇文
化游记散文,“文化游记散文”知识可参见学案18。)答案详写两堵老墙的文化和生态之美练透这一群,会读这一类一、分析物象特点1.本文围绕“老墙”展开叙述描写,请结合文本概括“老墙”的特点。答案①白墙黛瓦,徽式格调;②受到自然的侵
蚀,残缺老旧;③与许多鲜活的生命共生,充满生气;④承载着生活和历史的痕迹。依据第2段,可以概括出第①点;依据第3段,可以概括出第②点;依据第4、5段及第7、8段,可以概括出第③点;依据第7、8段,可以概括出第④点。[类题延读]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2017年天津卷《挺拔之姿
》第19题(1)]答案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点拨关键分析事物形象特征的方法:(1)整体阅读全文,准确定位先要整体把握全文,再对主要段落、关键语句进行筛选和提取、整合和概括。这里可以采用圈点阅读,勾画出那些点明事物形象特
征的文字,以及与它有关的议论抒情文字。(2)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情感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如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找准其外在形象的描写,然后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
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3)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一般来说,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二、分析物象作用2.
本文写墙时,在花草、苔藓等植被方面花费了不少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答案(1)在内容和主题上,一方面,表现了墙的岁月久远;另一方面,借这些植物表现了墙的顽强生命力,表明了“墙”一直是活的,暗喻了中华民族
的顽强生命力。(2)在表达上,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充满意境之美。文章的主体意象是老墙,但作者却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与墙相关的花草、苔藓等植被,如此布局,是用“活”的植物来表现“死”的墙。在内容上,如“更可贵
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此处借植物既突出了墙的岁月久远,也表现了墙的顽强生命力。作者写墙,也是写中国的历史,所
以对这些植物的描写暗喻了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在文章的表达上,作者通过对这些植物的描写,使文章的内容充实饱满,比如“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
牡丹花’”,使文章读起来意趣盎然,也营造了一种意境之美。点拨关键(1)分析主体物象作用①内容主旨(主体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表现主旨,寄托作者感情。②艺术构思:线索,串联材料;象征,衬托(人物)。(2)分析
次要物象作用①结构角度:开头结尾的策略,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②内容角度:充实内容,升华深化主旨,寄托作者感情。③主体形象角度: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
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活动二精准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和作用散文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有所不同。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加工提炼而成的,是艺术的真实,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
更集中,也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它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再见,流沙河先生①曹可凡说起流沙河,人们自然会想起
20世纪50年代那篇《草木篇》,这首长诗以白杨、藤、仙人掌、梅和毒菌为赋,表达诗人的爱憎。现在读来平平常常,但那时却掀起轩然大波,被认定为“毒草”。于是,流沙河被打入冷宫,只得做木匠活糊口度日。对此,写过《死水微澜》的李劼人大为不解。他
认为像《草木篇》那样拟人化的诗作,古今中外数不胜数,流沙河何以凭这样的诗出名,故复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晚年的流沙河远离尘嚣,闭门谢客,蜗居在一幢简陋的公房里,吟诗作文,怡然自得。因为余光中先生,他破例接受采访。当然,话题也
由余光中衍生开来。说起余光中,流沙河先生摇着折扇,语调不紧不慢:“1981年初秋,差旅东行。列车长途,不可闲度,终于在酷暑与喧闹间,读了余光中等数位台湾诗人的作品,真是满心欢喜,特别是余光中的《当我死时》《飞将军》《海祭》等诗最使我感动。
读余光中的诗,就会想起孔子见老聃时所说的话,‘吾始见真龙’。”之后,流沙河在《星星诗刊》发长文介绍余诗,并开设讲座,专题分析余光中《乡愁》《等你,在雨中》《唐马》《所罗门以外》等诗作的艺术成就。说着说着,眼前这位面貌清瘦的老先生,逸兴遄飞,全然沉醉
于诗意和友情之中。“光中的诗不但可读,且读之津津有味;不但可讲,且讲之振振有词。讲余光中我上了瘾,有请必到。千人讲座十次以上,每次至少讲两个小时,兴奋着魔,不能自已,为此还闹出不少笑话。”原来,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大哥叫余光远。因此,有读者误以为余光中是他二哥,并且推测家中还该有个三哥
“余光近”,这样,远、中、近就齐了。而那时,流沙河根本不认识余光中。1982年,余光中给流沙河写信,信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声,就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他曾在四川度过抗战岁月,自称“川娃儿”。几年后,
余光中在《蟋蟀吟》中表达了相同的故国之思:“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受心灵的触动,流沙河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作为回应,发表于香港《文汇报》。朋友间的酬唱之作,竟被人误以为是“蟋蟀统战”。说到此处,连流沙河先生自己也忍不住开怀大笑
。流沙河先生自称“成都文人”,除有两次因客观原因离开成都,其人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成都度过。他引用《庄子》“旧国旧都,望之怅然”之语,来形容自己对成都的感情。“一个古老的城市,哪怕都很陈旧了,哪怕草木、蓬蒿都将其覆盖,但一看见它,心里便快活至极,因为那是我的归宿,我的故乡。”
故而,他倾注全部心力写下一部有关成都的著作《老成都:芙蓉秋梦》,对成都的历史、地理、掌故、街道往事,进行充满情感与诗意的考证。对他来说,爱一个老城市也就是爱“父母之邦”,爱自己的祖国。谈及自己,流沙河先生谦称没有什么能耐,最合适的工作便是当一个读者。读了书,再写点
文章,挣一点碎银子养家糊口。所以,他写过一副对联描述这种生活状态:“凑凑拼拼写些长长短短句,多多少少换点零零碎碎钱。”以戏谑的方式表达出旷达的内心世界。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岁月的沧桑、人生的起伏,滤尽众声喧哗之后,流沙河先
生早已笑看人生如戏、世事如弈。老先生深得老庄之道,对人生的体验也更为谦虚、幽默而超脱,就像他最喜欢的那句话“天道好还,世事无常”。“天道好还,这是古人说的话,我倒还信奉这个。我如果乱骂人,那将来别人也要痛骂我,我糟蹋了别人,别人也要糟蹋我。我如果和别人讲道理,轻言细语讲事实,那么
,也许将来我有问题,别人也会采用这种态度,而用不着糟蹋我的人格。”流沙河先生这一生,因诗而祸,也因诗扬名。在最困苦的年华里,有庄子、诗经、楚辞、唐诗,带给他连绵不断的情感与知性的慰藉。一世的悲喜与荣辱,到最后,依旧是一个读书人的清明与孤傲。晚年的流沙河,是名副其实的“书虫”,每天必须读
书。再见,流沙河先生!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②(有删改)[注]①这是东方卫视主持人曹可凡为中国当代诗人流沙河写的一篇纪念性散文。②文末四句出自流沙河诗作《理想》。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下面是本文的思路
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①叙述他的成都情怀②美好祝愿和难分难舍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一、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1.请概括文中流沙河先生的形象特点。答案①面貌清瘦;②爱好读书、写诗;③性格谦虚、
幽默、旷达、超脱;④家国情怀浓厚。[类题延读]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2021年天津卷《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第19题)答案热爱祖国、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隐忍坚毅、不恋安逸、不畏牺牲。点拨关键散文中的人物不像
小说中的人物那样丰满、立体,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要求概括的“形象”或“性格”的含义却与小说相同。分析概括的途径有:(1)从记叙的事件中分析概括(类似于小说形象从情节入手概括)。(2)从正侧描写中分析概括(正面描写如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如环境、
他人等)。(3)从文中议论抒情文字中分析概括(尤其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特点)。(4)结合文章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倾向(主旨)。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作用2.文中写余光中对表现流沙河有什么作用?答
案①写余光中与流沙河的诗作唱和,突出流沙河的爱国情怀。②写余光中与流沙河的交往,突出流沙河重视友情的特点。③文中流沙河既对余光中先生评价,也对自己评价,两种评价形成对比,突出流沙河的谦虚性格。④余光中是爱国诗人,具有
家国情怀,衬托流沙河同样具有家国情怀的诗人形象。点拨关键主要人物形象作用有二:(1)表达散文主旨。(2)作为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次要人物形象作用有三:(1)对主要人物具有对比、类比、衬托作用,
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2)在内容主旨方面,充实内容,深化或丰富主旨。(3)在文章结构方面,有穿插、过渡、伏笔、悬念的作用。对点练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远的怀念孙犁一九三八年春天,我在本县参加抗日工作,认识了人民自卫军政治部的宣传科长林扬。他是“七七”事变后,刚刚从北平监
狱里出来,就参加了抗日武装部队的。他很弱,面色很不好,对人很和蔼。他介绍我去找路一,说路正在组织一个编辑室,需要我这样的人。路住在侯町村,初见面,给我的印象太严肃了:他坐在一张太师椅上,冬天的军装外面,套了一件那时乡下人很少见到的风雨衣,腰系皮带,
斜佩一把大盒子枪,112233445566加上他那黑而峻厉的面孔,颇使我望而生畏。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和诗人远千里见面,是在他那里,由他介绍的。远高个子,白净文雅,书生模样,这种人我是很容易接近的,当然印象很好。第
二年,我转移到山地工作。一九四一年秋季,我又跟随路从山地回到冀中。在我们县郝村,又见到了远,他那时在梁斌领导的剧社工作,是文学组长,负责几种油印小刊物的编辑工作。我到冀中后,帮助编辑《冀中一日》,当地做文艺工作的同志,很多人住在郝村,
在一个食堂吃饭。112233445566这样,和远见面的机会就很多。他每天总是笑容满面的,正在和本剧团的一位高个的女同志恋爱。每次我给剧团团员讲课的时候,他也总是坐在地下,使我深受感动并且很不安。就在这个秋天,冀中军区有一次反“扫荡”。我跟随剧团到南边几个县打游击,后又回到本县。滹沱河发了水,决
定暂时疏散,我留本村。远要到赵庄,我给他介绍了一个亲戚做堡垒户,他把当时穿不着的一条绿色毛线裤留给了我。112233445566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我从延安回到冀中,在河间又见到了远。他那时拄着双拐,下肢已经麻痹了。精神还是那样好,谈笑风生。我们常
到大堤上去散步,知道他这些年的生活变化,如不坚强,是会把他完全压倒的。“五一大扫荡”以后,他在地洞里坚持报纸工作,每天清晨,从地洞里出来,透透风。洞的出口在野外,他站在园田的井台上,贪馋地呼吸着寒冷新鲜的空气。看着阳光照耀的、尖顶上挂着露珠的麦苗,多么留恋大地之上啊!1122
33445566我只有在地洞住过一夜的亲身体验,已经觉得窒息不堪,如同活埋在坟墓里。而他是要每天钻进去工作,在萤火一般的灯光下,刻写抗日宣传品,写街头诗,一年,两年。后来,他转移到白洋淀水乡,长期在船上生活战斗,受潮湿,得
了全身性的骨质增生病。最初是整个身子坏了,起不来,他很顽强,和疾病斗争,和敌人斗争,现在居然可以同我散步,虽然借助双拐,他也很高兴了。他还告诉我:他原来的爱人,在“五一大扫荡”后,秋夜趟水转移,掉在旷野一眼水井里牺牲了。112233445566我想起远留给我的那条毛线裤,是件女衣,可能是牺牲
了的女同志穿的,我过路以前扔在家里。第二年春荒,家里人拿到集上去卖,被一群汉奸女人包围,几乎是讹诈了去。她的牺牲,使我受了启发,后来写进长篇小说的后部,作为一个人物的归结。进城以后,远又有了新的爱人。腿也完全好了,又工作又写诗。有一个时期,他是我的上级,我私心庆幸有他这样一个领导
。一九五二年,我到安国县,路经保定,他住在旧培德中学的一座小楼上,热情地组织了一个报告会,叫我去讲讲。112233445566我爱人病重,住在省医院的时候,他曾专去看望了她,惠及我的家属,使她临终之前,记下了我们之间的友谊。听到远的死耗时,我正在干校的菜
窖里整理白菜。这个消息,在我已经麻木的脑子里,沉重地轰击了一声。夜晚回到住处,不能入睡。后来,我的书籍发还了,所有现代的作品,全部散失,在当作文物保管的古典书籍里,却发现了远的诗集《三唱集》。这部诗集出版前,远曾委托我帮助编选,我当时并
没有认真去做。远明知道我写的字很难看,却一定要我写书面,我就兴冲冲地写了。现在面对书本,既惭愧有负他的嘱托,又感激他对旧谊的重视。我把书郑重地包装好,写上了几句话。112233445566远是很聪明的,办事也很干练。他很乐观,绝不是忧郁病患者。对人对事,有相当的忍耐力。他的
记忆力之强,曾使我吃惊,他能够背诵“五四”时代和三十年代的诗,包括李金发那样的诗。他在童年求学时,在党的教育下,便为自己树立人生的理想,处世的准则,待人的道义,艺术的风格等等。循规蹈矩,孜孜不倦,取得了自己的成就。我没有见过远当面骂人,训斥人;在政
治上、工作上,也看不出他有什么非分的想法、不良的作风。我不只看见他的当前,也见过他的过去。112233445566他在青年时是一名电工,我想如果他一直爬在高高的电线杆上,也许还在愉快勤奋地操作吧。他无负于国家民族,
也无负于人民大众。1976年12月7日夜记(选自《孙犁散文集》,有删改)112233445566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回忆“我”第一次和远见面的经历,逐步引出主人公远,使行文曲折、富于变化,也为后文对人物的回忆做了铺垫。B.远在地洞里工作了两年,而
“我”只过了一夜就觉得窒息,这一对比突出了远的坚忍顽强、甘于奉献以及“我”的脆弱不堪。C.“我”把远原来的爱人的牺牲写进长篇小说里,作为一个人物的归结,这也是当作家的“我”纪念烈士的一种独特方式。D.结尾一段是“我”代表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对远作出的高度评价,可以说是盖棺定论,蕴含了对
远的深切哀悼和深情怀念。√112233445566A项“为后文对人物的回忆做了铺垫”错。从文本来看,并没有“铺垫”的作用。B项“这一对比突出了远的坚忍顽强、甘于奉献以及我的脆弱不堪”错。不是通过对比突出“我”,而是以‘我’的“脆弱”反衬远的坚韧顽强。D项“代表
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对远作出的高度评价,可以说是盖棺定论”错,作者只是评价远无负于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只是“我”个人对远的哀悼怀念,没有代表国家和人民大众的意思,更谈不上“盖棺定论”;“深切哀悼”错,结尾一段的感情主要是赞扬
和怀念。1122334455662.文章塑造了远千里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112233445566答案①乐观,意志力坚强。“下肢已经麻痹了。精神还是那样好,谈笑风生”“和疾病斗争,和敌人斗争”“对人对
事,有相当的忍耐力”。②能力强,办事干练。做过电工、剧社文学组长,搞抗日宣传,编辑《冀中一日》,担任领导还出版诗集,能背诵“五四”时代和三十年代的诗。③待人和善,体贴群众。从未当面骂人、训人,送毛裤给“我”,慰问“
我”病重的爱人。④重情重义。“明知道我写的字很难看,却一定要我写书面”。112233445566⑤循规蹈矩,孜孜不倦。在政治上、工作上,看不出他有什么非分的想法、不良的作风。3.孙犁说:“凡是长时期被人称诵的名篇,都是感情
真实,文字朴实之作。”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12233445566答案①感情真实。如在诸多真实琐事的回忆中,寄寓深挚的感情;又如在结尾,直接抒发深切的怀念之情,纯为肺腑之言,读之令人动容。②文字朴
实。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文字都朴素无华,简练精当,却富有表现力。如叙事时“远明知道我写的字很难看,却一定要我写书面,我就兴冲冲地写了”,抒情时“他也总是坐在地下,使我深受感动并且很不安”等。孙犁的
话有两个要,感情真实、文字朴实,分别涉及文章的内容情感与语言文字,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并结合文本分析即可。112233445566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底片上的泰山闫语当一座山,从我的视野向云里消失,而云影又在我的视野之外,在山的视野之
外,一个熟悉的名字就出现了——泰山。这是一张你在日观峰上拍摄的照片,你把它邮寄给我,你说,这是你觉得最满意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我一直想要去的泰山。对于我来说,泰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一座屹立在照片上的山,一座存活在文字里的山,一座反复出现在你书信里的山,一座无比熟悉却又无比陌生
的山,一座我想要抚摸的山。112233445566你说,山,就是人的经历,人的证明。泰山静静地屹立在这里,为了让人类的经历也复杂一点,让人看清自己,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去体会一个含辛茹苦的过程。然后,在某一个清晨或是黄昏,当泰山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它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岱宗
,而是你可以促膝谈心的朋友了。你说,泰山是仁爱的。你说,泰山是禅意的。你说,一个人与山水的缘分,就是一种会意。山水的清新,行走的锻炼,唤醒我们去思考生命呈现的那一瞬间,一座山,一片水,加上一个“我”,才有了此时此刻这样的一个自己。112233445566你说。我
听。杜甫是真的看见了泰山的,他一个人看,由远及近去看,从山脚下爬到半山腰去看。看到了泰山山脉的绵延辽阔,他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看到了泰山的雄峻磅礴,他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时,他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他说,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他想
象自己将来登到山顶所能见到的景象时,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看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看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就在那一刻,他看懂了泰山,也看懂了自己。所以,泰山依旧是泰山,而他已然开始走向伟大。112233445566李
白也是看见了泰山的,他看到的是一个神话传说的泰山,是一个可以在诗中幻化出亦真亦幻仙境的泰山。他登上了泰山,看到了泰山更广阔、更深邃、更完美的神妙之处,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人格向往。也许是泰山感受到了李白多年来的踌躇满志,于是在四月登泰山之后的那个秋天,他突然奉诏入京,有了可以一展抱负
的机会。所以,泰山不只是泰山,它可以是神话,也可以是现实。“而泰山模糊得如同我第一位友人的灵魂”,这是美国诗人庞德《比萨诗章》里的诗句。读到它,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的一位朋友,他是个在火车道边长大的孩子。他说,他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坐火车旅行的,1
12233445566只是觉得自己是被远方抛弃的人,所以一直想追上去看看,可是一到了目的地,却又发现,故乡已经成为另一个远方。他说,有一年夏天,他乘坐的火车路过泰安,看见了泰山的头和肩膀,不免骤然一惊,后来连上半身和下半身也看见了
,整个车厢里的人似乎都在一瞬间变得肃穆起来,他觉得那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可火车只是叹了一口气就驶过了泰山,泰安站也重新成为一个遥远的地点,而泰山依然是杜甫的泰山,依然是李白的泰山,以至于后来有十几次机会路过泰山脚下,他都因为泰山
太深奥,太空灵,而不敢去打扰它天启般的沉思。112233445566想到这些的时候,忽然发觉我已经记不起他的样貌,却可以清晰地记得他向我描述过的泰山,比如杜甫的《望岳》,比如李白的《游泰山》。是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种
存在,它可以是人们出发的借口,也可以是人们归来的理由。它可以被深埋在记忆中,任凭时间的敲打,也可以漫游在时间之外,随便人们写写画画,哪怕黎明的光线早已被夜晚涂改过。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孔子说的“仁者
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我把这个想法和别人说起时,大多数人都是一笑了之,偶尔有几个朋友照顾至我的情绪,会默默地看着我点头,112233445566却不多说一个字。后来,有幸读到诗人车前子很多年前的一
篇散文,里面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泰山在他见过的山中,肃穆庄严,天性一副仁相,用人的脸相来形容它,不是尖嘴猴腮,不是瓜子脸,不是鹅蛋脸,像是国字脸。他说,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伊安·费尔韦瑟,在一九三
三年,从上海去往北平的途中路过泰山时,灵感突发地下了车,在泰山得到了启示,于二十八年后终于完成了他的杰作《寺庙》。这幅画尤为难得的是,画家表现了在西方当代绘画中极为罕见的深奥与空灵的宁静,唤起的是精神生活内在的清静与
和谐。112233445566我忽然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再倒流,那么,在费尔韦瑟登上泰山的那一天,在山脚下他会不会已经遇上了孔子?然后两个人因为泰山而摒弃了国籍和理念上的分歧,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泰山,就来到了半山腰?这时候,那个想
象着登上山顶就可以一览泰山盛景的杜甫,正在专注地吟诵着《望岳》,声音吸引了刚刚到来的两个人,一声赞叹之后,三个人相视一笑,随即结伴继续向上攀登?当他们经过了一段最险要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的一瞬间,李白的身影已然等在那里
了?112233445566是的,所有关于泰山的故事里一直不缺少这样的人,也许是他,也许是我,更有可能是你。时间只有通过故事被铭记,泰山,也不例外。这座屹立在时光交错中的泰山,它的众说纷纭的故事中,让人无法分清哪个是现实的场景,哪个又是梦幻般的假设。如艾略特所言:现在的
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而最令人惊心的是,流逝的不是时间,也不是泰山,而是我们。一座山,它是一种记忆,甚至它也不仅仅是一种记忆,它可以是一种旅行的情感,是心灵的脚步,是潮湿的灵魂,是许多盏灯熄灭了又有许多盏灯亮起来,是远远没有结束的阅读和体验。(有删改)11223344556
6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对杜甫、李白登临泰山的叙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赋予泰山以文化意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思考和感受。B.文章写作角度巧妙,不写亲身登临,也少
有对泰山巍峨、雄峻的直接讴歌,而是着重写了作者和泰山的心灵之约。C.文章底蕴厚重,放得开,收得拢,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自我感受和民族心理有机糅合,彰显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
事情的叙述、情感的表达、哲理的阐释真切自然,耐人寻味。√112233445566“彰显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错。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自我感受和民族心理有机糅合,应是表现了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自豪感。1122334455665.文中的“泰山”在布局谋篇、主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1
2233445566答案①布局谋篇上,“泰山”是行文线索,将照片中的泰山、杜甫等人的泰山及作者思考的泰山串联起来,达到了“形散神聚”的效果。②主旨表达上,“泰山”是作者的情感载体和思想寄托,借此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向往以及对生命与自我的独特思
考。6.作者曾说,在她的散文创作中,“诗歌的手法与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元素”,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全文分析。112233445566答案①诗歌经常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本文选择“底片上的泰山”这个特定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②诗歌讲究韵律,语言凝练优美,本
文语句多处使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富有节奏感,有浓浓的诗意;③诗歌经常使用想象与联想的方式来表情达意,本文联想到与泰山相关的人和事,丰富了文章的内涵;④诗歌言志,注重诗人的情感体验,本文抒情个性化色彩浓郁,情感含蓄隽永。11223344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