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31)页,1.73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49d2a5918c1c2109f85cd7d1c7c1f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和田地区第二中学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选择题:共45题,每题1.5分,共67.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下面小题。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A.生物圈B.水圈C.①圈层D.②圈层2.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
圈层中C.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答案】1.A2.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题详解】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人属于生物圈,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生物圈,A对。水圈中主要是海洋生物,B错。①圈层是大气圈,②圈层是
岩石圈,不是人类最接近的圈层。C、D错。【2题详解】水圈、大气圈、岩石圈有交错在一起的部分,所以水圈不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A错。生物圈主要分布在这个交错地带,所以说孕育于其他圈层中,B对。①圈层在底部的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中部
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温度增加,C错。②圈层中硅铝层在大洋洋底缺失,不是硅镁层,D错。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圈层的分布特征。下图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时间(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分布图,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
图完成下面小题。3.哺乳动物最早出现于()A.早古生代B.晚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4.在距今2.52亿年的沉积岩中,可能发现的化石有()A.哺乳类、鱼类、两栖类B.鱼类、两栖类、鸟类C.两栖类、鸟类、爬行类D.鱼类、两
栖类、爬行类5.恐龙灭绝的年代大约在()A.二叠纪末期B.侏罗纪末期C.白垩纪末期D.第四纪末期【答案】3.C4.D5.C【解析】【分析】【3题详解】读图可知,哺乳类动物最早出现的时间介于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该时期属于中生代,故选C。【4题详解】注意题
干信息“距今2.52亿年的沉积岩中”,在图中纵轴上沿着2.52亿年绘制一条横线,如下图:该横线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相交,所以在距今2.52亿年的沉积岩中,可能发现的化石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故选D。【5题详解】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恐龙灭绝于中生带末期的白垩纪,即“白垩纪大灭绝
”,故选C。【点睛】本题组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地球演化历史的年代划分以及各年代的主要特征和标志性事件等相关知识加强理解与记忆。同时,加强对图示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判断即可。古湖堤的形成是河流、湖泊
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图是吉兰泰盐湖古湖堤示意图,古湖堤呈线状或条带状分布,实测宽度在5~100米不等。某考察队在其中一条古湖堤上道口梁处钻孔取样发现淡水螺贝等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推测古河流最可能经过()A.甲地附近B.乙地附近C.丙地附近D.丁地附近
7.推测古湖堤钻孔取样的样品()A.砾石磨圆度都很差B.岩性都坚硬致密C.都有淡水生物化石D.都具有层理构造【答案】6.A7.D【解析】【6题详解】根据材料,古湖堤的形成是河流、湖泊共同作用的结果。古湖堤实测宽度为
5~100米。推测出有河流经过地区古湖堤相对较宽,根据图例,甲地推测古湖堤与实测古湖堤相距较远,说明最可能有古河流经过,A对。乙、丁地附近相距较近,可能性小,B、D错。丙地无实测古湖堤,可能性小,C错。故选A。【
7题详解】流水侵蚀影响,砾石磨圆度都很好,A错。沉积岩的岩性不一定坚硬致密,B错。古湖堤钻孔取样的样品都是沉积岩,可能有化石,但不一定都有化石,C错。沉积岩都具有层理构造,D对。故选D。8.位于陕西省的华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
称,山体险峻陡峭,构成其山体的岩石具有的特征是()A.有明显的层理构造B.矿物晶体颗粒非常细小C.矿物晶体颗粒较粗D.岩性致密,有片理构造【答案】C【解析】【详解】华山的岩石属于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有明显的层理构造的是
沉积岩,A错误。矿物晶体颗粒非常细小的是岩浆岩中的喷出岩,B错误。矿物晶体颗粒较粗为花岗岩特征,C正确。岩性致密,有片理构造的是变质岩,D错误。故选C。某游客在自驾游记中写到:道路两边都是麦田,这个收割完小麦后的季节,留下的都是收割的印记..
....终于到了自然之窗(天然形成的巨大拱门),地表被红土地所覆盖,零星长着一些灌木。下图为自然之窗位置和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该游客自驾旅游的月份可能是A.2月B.5月C.8月D.11月10.该自然之窗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风力侵蚀B.
流水侵蚀C.物理风化D.冰川侵蚀11.该游客此次自驾旅游,最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是A.幽林漫步B.海上浮潜C.盐池拍照D.沙地越野【答案】9.D10.A11.A【解析】【9题详解】据图的经纬度可知,材料中描述的地方为澳大利亚的西部,根据文字材料
的描述,此时小麦刚收割完,澳大利亚种植冬小麦,秋季播种,春末夏初收割。由于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小麦播种大约为每年的4-5月(秋季),收割为每年的11-12月(春末夏初),据此推断该游客自驾旅游的月份可能是11月,D正确,故选D。【10题详解】由自
然之窗的景观图可知,岩石中间被侵蚀掉,形成如窗户的形状,由于该景观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水不多,流水侵蚀作用弱,B错误。该地纬度较低,气温高,没有冰川发育,冰川侵蚀不可能存在,D错误。自然之窗主要是沉积层(有
层理构造),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崩解、剥落、风力侵蚀等过程形成现在的景观,因此,风力侵蚀起到最重要的作用,A正确。物理风化对景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其为风力侵蚀提供物质基础,C错误。故选A。【11题详解】根据文字材料和图示信息,该旅客自
驾游的范围集中在澳大利亚的西部,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植被主要是低矮的灌木,幽林漫步不太可能实现,A正确。由于靠近印度洋,海滩广阔,适合海上浮潜;西部的湖泊以咸水为主,由于气温高,蒸发强,盐类析出,形成盐池;西部沙漠
广布,沙地越野可以梦想成真。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2.下图为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该地空气质量最佳的时段为()A.5时至8时B.8时至12时C.12时至15时D.15时至20时【答案】C【解析】【详解】读图分析,12
时至15时,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最高,气温的垂直差异最大,对流最旺盛,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空气质量最佳,C正确;15时至20时,5时至8时,近地面的气温低于上空气温,出现逆温现象,会加重大气污染,AD错误;8时至12时,近地面气温和上空气温相差较小,对流较弱,空
气质量较差,B错误。故选C。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图中①辐射()A.强弱与纬度位置密切相关B.属于长波辐射C.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D.不能被大气吸收14.大气保温作用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依次为()A.甲、③B.②、③C.乙
、③D.乙、④【答案】13.A14.C【解析】【13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①辐射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强弱与纬度位置密切相关,纬度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多,纬度高则相反,A正确;属于短波辐射,B错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C错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
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大气中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D错误。故选A。【14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保温作用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为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乙环节)而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③的形式还
热量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①太阳光谱中的X射线及其他一些超短波在电离层被氮、氧等大气成分强烈地吸收;②大气中的臭氧对于紫外区域的选择性吸收;③大气中的气体分子、水汽、二氧化碳对于波长大于
0.69微米的红外区域选择性吸收;④大气中悬浮的固体微粒和水滴对于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射线的连续性吸收。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欧洲杯赛事推迟到2021年6月11日-7月12日举行,决赛将于12日19:00(零时区)在伦敦举行。下图为“伦敦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回答下列各题
。15.欧洲杯期间,南半球()A.昼渐长,夜渐短B.昼短夜长C.昼渐短,夜渐长D.昼长夜短16.中国球迷观看决赛直播的时间是()A.12日3时B.12日11时C.13日3时D.13日11时17.伦敦的气候特征()A.炎热多雨B.寒冷多雨C.温和干燥D.温和湿
润【答案】15.B16.C17.D【解析】【15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欧洲杯期间,太阳始终直射北半球,并且先向北移动之后再向南移动,所以对于南半球而言,南半球始终昼短夜长,D错误,B正确。并且昼先变短再变长,夜先变长再
变短,AC错误,故选B【16题详解】由于决赛是7月12日的19点,在伦敦举行,由于伦敦是零时区,而我国的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所以,决赛举行时,我国的时间应为,7月12日的19点加上8个小时,所以是7月13日的凌晨3点,所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17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伦敦地区,气温季节变化较小,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不超过20度,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0度,降水季节差异较小,并且由于伦敦地区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所以伦敦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温带海洋性气候是一种全年温和潮湿的
气候类型,其特征十分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降水分配较为均匀。分布在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18.下图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阴雨天天空灰暗与图中③关系最为密
切B.早晚太阳光呈红色与图中④关系最为密切C.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转换为③的比例最多D.若下垫面由陆地变为海洋,④的比例将变大【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阴雨天天空灰暗,主要是因为云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因此与图中③关系最为密切,A正确;早晚太阳光呈红色,主要是因为大气对红色光的散射和折射,与图中④关系不大,B错误;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有47%被地面吸收,约有34%被大气和地面反射回宇宙空间,因此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转换为③的比例不是最多的,C错误;若下垫面由陆地变为海洋,海洋的反射率明显低于陆地,因此④的比例将减小,D错误。故选A。【点睛】燃放
孔明灯是我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冉冉升起的孔明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下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9.点燃孔明灯后,下列有关的描述正确的是()A.内部空气密度增大B.内部空气密度减小C.
内部空气气压升高D.内部空气气压不变20.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所燃放的孔明灯升得最高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1.如在图中丁地燃放孔明灯,近地面可能飞行方向是()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
【答案】19.B20.B21.C【解析】【分析】【19题详解】孔明灯底部点火以后,内部中间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下降,B正确,ACD错误。故选B。【20题详解】读图可知,乙地为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因此在乙地放飞孔明灯升得最高,B符合题意。故选
B。【21题详解】丁地位于低压中心的东侧,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近地面吹东南风,孔明灯有可能向西北飞行,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画出等压线在拟求风向点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不一定是指向低压中
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箭头所指即经过该点的近地面风向。如图所示(
北半球):的读某中纬地区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2.该图示意的大气垂直分层属于()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外层大气23.②地区气温分布特征最可能导致()A.对流作用增强B.太阳辐射增
多C.气流水平运动减慢D.污染气体扩散受限【答案】22.A23.D【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22题详解】该图示意的大气垂直分层的顶部海拔约10千米,与对流层的海拔高度相当,属于对流层,A正确。平流层海拔高度约12-50千米
,B错。电离层位于外层,海拔在50千米以上,C、D错。【23题详解】该图示意的大气垂直分层的顶部海拔约10千米,属于对流层。②地区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气温分布特征属于逆温现象,最可能导致污染气体扩散受限,D正确。空气上热下冷,
对流作用减弱,A错。逆温不能使太阳辐射增加,B错。对流层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C错。【点睛】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层。整个大气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都集
中在这一层。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②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为平流层。这一层有以下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高。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3)高层大气是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天气稳定少变,
有流星、极光等现象出现。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有关四地气压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A.①>③B.①<②C.④<②D.④>③25.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③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②④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
的影响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③④之间的风速D.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答案】24.D25.A【解析】【24题详解】等压面上的点气压相同,在竖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①海拔低于高空等压面,气压较高,②海拔高于高空等压面,气压较低,所以①>②,B错误;高空
气压状况与近地面相反,所以④>③,D正确;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③>①,A错误;④>②,C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25题详解】①③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A正确;②④
之间气流在竖直方向,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B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③④之间的风速和风向,C错误;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受热不均,D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等压面判断原则:高高低低。高值区对应等压面上凸区,即
为高气压,反之则对应为低气压。26.在“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符合热力学原理的是()A.B.C.D.【答案】B【解析】【详解】近地面温度高地区,气流在垂直方向上升,气温低地区气流下沉,A错。夜晚陆地降温速度
快,气流下沉,海洋气温高,气流上升,B对;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海洋升温慢,气流下沉,C错。城区大量人为热排放,气温高,垂直方向气流为上升流,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D错。故选B。“那夜的雨也没能留住你,山谷的风它陪着我哭泣……”近日,深圳一街头卖唱歌手在大排档翻唱《可可托海的牧羊人
》,其歌声如泣如诉,引得点歌人闻歌生情,潸然泪下,其入戏的表演以及动人的歌声也引来旁席食客及不少路人围观。该曲也因此一夜间红遍网络。完成下面小题。27.下图中的箭头能正确表示夜里山谷的风的是()A.①B.②C.③D.④28.山谷中夜雨
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作上升运动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作下沉运动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作上升运动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答案】27.D28.C【解析】【分析】【27题详解
】在黑夜,山坡的冷却速度要快于山谷(地形封闭)且气温更低,此时山坡与谷地间的气压梯度和白天正好相反,山坡近地面产生高气压,谷地产生低气压,气压梯度力推动空气由山坡向谷地形成山风。读图可知,图中①表示白天的谷风,②表示白天的高空风,③表示黑夜的谷地垂直上升气流(不是山谷的风),④表示黑夜的
山风,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28题详解】夜晚没有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整体上热量呈损失状态,气温呈下降趋势,因此夜晚的气温不可能高于白的天的气温,A错误;如果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作下沉运动,很难成云致雨,不会导致山
谷中夜雨较多,B错误;由于山谷散热不畅,山谷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作上升运动,空气中水汽容易凝结,从而成云致雨,因此山谷中夜雨较多,C正确;白天气温比夜晚高,蒸发更旺盛,空气中的水汽更丰富,因此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不是山谷中夜雨较多
的原因,D错误。故选C。【点睛】山谷风环流原理:在白天,山坡受太阳辐射加热后升温更快且气温更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山谷获得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推动空气由
山谷沿坡面向山上运动,形成谷风。谷风在山坡和谷地温差最大时达到最强,通常为午后至日落前。在黑夜,山坡的冷却速度要快于山谷(地形封闭)且气温更低,此时山坡与谷地间的气压梯度和白天正好相反,山坡近地面产生高气压,谷地产生低气压,
气压梯度力推动空气由山坡向谷地形成山风。山坡和谷地在进入午夜后温差变大,因此午夜至日出前后是一天中山风最强的时刻。读“某大洋表层海水盐度、温度随经度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29.图中显示盐度最低处位于()①120ºE②120ºW③亚欧大陆西岸④太平洋西岸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30.此处盐度低的主要原因()A.降水量大B.蒸发量小C.寒流影响D.径流影响31.图中显示温度最高处也在此处附近,主要影响因素是()A海陆分布B.气候C.太阳辐射D.洋流【答案】29.B30.D31.D【解析】【29题详解】图中显示,180°经线以西经度向东增加,应为东经
度,120°E附近盐度仅31‰,与图中其它经度相比,盐度最低,①符合题意。120ºW附近盐度33.5‰,与图中其它经度相比,盐度不是最低的,②不符合题.意。亚欧大陆西岸在本初子午线附近,不在图示范围内,③不符合题意。图中180°经线附近
为太平洋,图中120°E附近就是太平洋西岸,与图中其它地区相比,盐度最低,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30题详解】根据上一题的分析可知,图中盐度最低处位于太平洋西岸,即亚欧大陆东岸,此
处有长江等多条大河流入,大量的河流淡水注入,使得当地海域盐度低,因此该处盐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受径流影响,D符合题意。120°E以东附近受海洋影响更大,水汽更丰富,降水量更大,但盐度比120°E高,说明降水量大不是当地盐度低的主要原因,A不符合题意。图
中显示,120°E附近水温较高,因此蒸发量较大,B不符合题意。太平洋西岸中低纬度为日本暖流流经,不是受寒流影响,C不符合题意。故选D。【31题详解】图中显示温度最高处也在120°E附近和太平洋西岸,这主要是因为太平洋西岸中低纬度有日本暖流流经,导致水温较高,因此该处温度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洋流,选项D符合题意。太平洋西岸临近陆地,陆地会导致临近海域的水温变化较大,不会明显升高海域的平均水温,因此海陆分布不是当地海域温度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该处气候与其以东洋面气候类型相似,因此气候不是当地海域温度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B。120°E附近和太平洋西岸地区与其东
边海域位于同一纬度,太阳辐射条件相似,太阳辐射不是当地海域温度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C,故选D。2020年11月10日,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在万
米海底,通过声学通信系统传来潜航员的声音“万米的海底,妙不可言”。下图为“马里亚纳海沟位置示意图”。结合资料,完成下面小题。32.“奋斗者”号从海洋表面下潜过程中,监测到的海水温度变化最接近的是()A.B.C.D.33.当“奋斗者”号潜入万米海底时()A.舱外环境一片漆黑B.舱内压强
较舱外高C.舱外生物丰富多样D.舱内外温度差异小34.下列关于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海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莫霍界面深度较周围陆地深B.有暖流流经,渔业资源丰富C.地震时海上船舶会上下颠簸D.海沟东西两侧易形成密度流【答案】32.B33.A34.C
【解析】【32题详解】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海水温度下降,AC错;在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强,随着深度的增加,太阳辐射的影响急剧减弱,海水温度急剧下降;在深层,太阳辐射影响极小,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变化不大,B选
项符合该变化特点,B正确,D错,故选B。【33题详解】当“奋斗者”号潜入万米海底时,太阳辐射无法穿透万米海底,舱外环境一片漆黑,A正确;深度越大,海水压强越大,舱内压强较舱外低,B错;万米海底自然环境恶劣,舱外生物少,C错;海水深度大,水温低,舱内外温度差异大,D错。故选A。【34题详解】马
里亚纳海沟附近海域深度大,地壳薄,莫霍界面深度较周围陆地浅,A错;该海沟附近渔业资源并不丰富(渔业资源多在寒暖流交汇处、上升流附近、陆地河流注入海区等海区丰富),B错;地震时,纵波可在液态中传播,海上船舶会上下颠簸,C正确;海沟东西两侧海
水密度差异不大,密度流并不明显,D错。故选C。【点睛】从垂直分布看,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而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如下图:35.有关四处海域共同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①海峡两侧气候都相
同B.④海峡附近风浪很小C.四处海域都有大范围渔场D.四处海域都受到严重污染【答案】C【解析】【详解】①海峡两侧都是地中海气候;④海峡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风浪很小;③海峡附近有著名渔场,其他
海峡附近没有;四处海域都受严重污染。根据题意,故选C。生物结皮是由微细菌、真荫、藻类、地衣、苔藓等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科研人员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丘上栽植植物进行固沙,随固沙时间的增加,土壤生物结皮及表土层厚度增加,影响到植被的生长。研究人员对降
雨后流沙和生物结皮土壤的蒸发量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见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6.下列关于生物结皮的生态功能叙述错误的是()A.形成“荒漠地毯”,降低沙漠活化程度B.生物土壤结皮的存在显著减小昼夜温差,增加生物多样性C.固定空气中氮素有利于将贫瘠的沙土变得肥沃D.生
物结皮提升了碳周转速率,有利于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37.对比流沙与生物结皮土壤图像,可以得出()①第一阶段,两者产生的差异,是因为生物结皮土壤雨水下渗慢,表面水分保持时间长的②第一阶段,两者产生的差异,是因为生物结皮土壤地表更粗糙,风速慢③第二阶段,因为生物结皮表面水分
在第一阶段已被大量蒸发,所以其土壤蒸发量迅速下降④第二阶段,因为生物结皮土壤土层厚度下降,所以其土壤蒸发量迅速下降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36.B37.C【解析】【分析】【36题详解】生物结
皮是由微细菌、真荫、藻类、地衣、苔藓等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不仅能在严重干旱缺水,营养贫瘠,生境条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并且能通过其生活代谢方式影响并改变环境,在防风固沙,防止土壤侵蚀,改变水分分布状况等方面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形成“荒漠地毯
”,降低沙漠活化程度,A正确;生物土壤结皮的白天气温相对会低,夜晚气温相对会高,对减小昼夜温差有一定的影响,但效果不显著,B错误。由于生物的固氮作用,沙土变得肥沃,C正确。生物结皮由于生物作用,提升了碳周转速率,有利于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D正确,故选B。【37题
详解】由图可知,在第一阶段,生物结皮的存在使得雨水下渗减慢,结皮表面水分较多,所以其蒸发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在第二阶段,一方面,结皮表面水分蒸发殆尽,另一方面,随着水分下渗,土壤含水量增加,而生物结皮束缚了土壤水分,抑制了蒸发,所以其蒸发量显著下降。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组难度
大,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在第一阶段,生物结皮的存在使得雨水下渗减慢,结皮表面水分较多,所以其蒸发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在第二阶段,一方面,结皮表面水分蒸发殆尽,另一方面,随着水分下渗,土壤含水量
增加,而生物结皮束缚了土壤水分,抑制了蒸发,所以其蒸发量显著下降。下图为甘肃迭部扎那山区不同海拔、不同坡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8.对同一海拔,不同坡向有机质含量的比较,正确的是()A.半阳坡>阴坡>阳坡B.阳坡>半阴坡>阴坡C.阴坡>阳坡>半阴坡D.阴坡>
半阳坡>阳坡39.丙地阳坡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甲地阳坡的原因是()A.光照更强B.气温更低C.风化更强D.地形更陡【答案】38.D39.B【解析】【分析】【38题详解】读图可知,甲处(2640米)阳坡有机质含量低于半阴坡,乙处(3580米)阴坡有机质含量高于半阳坡,丙处(4050米)阳坡
有机质含量低于半阳坡,由此可知,光照条件较好的坡向有机质含量低于光照条件较差的坡向,因此同一海拔、不同坡向有机质含量从高到低排列顺序是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由此判断,D正确,ABC错误。故选D。【39题详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取决于有机质补给和有机质分解相对关系。读图可知,丙地位于海拔
4050米,甲地位于海拔2640米,丙地海拔高于甲地,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因此丙地阳坡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甲地阳坡,B符合题意;题意表明,两地均为阳坡,因此光照条件相似,排除A;风化更强、地形更陡,不会导致有机质含量高,排除CD。故选B。【点睛】土壤有机质主
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残体,其中高等植物为主要来源。原始土壤中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是微生物。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成土过程的发展,动、植物残体及其分泌物就成为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在自然土壤中,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质
的主要来源,如树木、灌丛、草类及其残落物,每年都向土壤提供大量有机残体。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周转受微生物的制约,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条件,都会影响有机质的转化,特别是气候条件对有机质积累影响较大。读下面“气压带与风带位置的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40.A、B、C三图中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A.AB.BC.CD.无法判断41.关于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风带的风向为东北B.乙气压带为低压带C.丙为东北信风带D.丁是东亚的东南季风42.由甲风带和乙气
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只分布在纬度30-40度间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答案】40.A41.C42.A【解析】【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
风带也随之发生移动;由于气压带和风带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40题详解】A图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至日;B图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C图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故选A
。【41题详解】甲是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带,吹西南风;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丙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丁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故选C。【42题详解】由甲风带和乙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只分布在纬度30-40度间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是终年受甲风带控制,分布在纬度40-60度间
的大陆西岸;温带季风气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热带季风气候除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外,还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分布在大陆东岸。故选A。丰满水库是我国东北大型水库,以发电为主。下图为松花江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3.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A.松花江流域鱼类资源缺乏B.嫩江自东南流向东北C.松花江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D.松花江航运业不发达44.理论上哈尔滨水文站冬季(11月~次年3月)径流量占全年的比重应非常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原因最可能是()A.冰雪融水补给
河流B.地下水补给河流C.大型水库发电D.河流发生凌汛【答案】43.D44.C【解析】【43题详解】松龙江流域具有水域广阔,水中有机质丰富,水温适宜等条件,故鱼类资源丰富,A错误;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嫩江大致自北向南流,B错误;松花江流域属于外流区,参与海陆间水循环,C错误;松花江流域封冻期长、径流
量季节变化大、凌汛、洪涝等均影响航运,故航运业不发达,D正确。故选D。【44题详解】由图可知,第二松花江上建有大型水库和水电站,冬季发电向下游大量放水,调节了冬季径流量,使哈尔滨水文站的冬季径流量占全年的比重较大,C正确;冬
季气温低,冰雪不融化,A错误;冬季气温低,冻土层厚,地下水补给河流量少,B错误;凌汛发生在刚开始结冰或刚开始融冰时,在东北地区不会持续5个月,D错误。故选C。【点睛】河流补给类型包括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湖
泊水。45.下图中分别表示哈尔滨水文站和佳木斯水文站月径流量变化的是A.丁、甲B.乙、丙C.丙、乙D.丙、甲【答案】C【解析】【详解】哈尔滨、佳木斯两地在东北,汛期应在8月,且佳木斯的流量应大于哈尔滨,无断流,据此选C。二、非
选择题:本大题共32.5分。4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左图),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由于历史上人类大规模开垦和破坏,塞罕坝由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的皇家猎苑之地变
为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的风沙紧逼北京。为了抵御风沙南侵,1962年我国在塞罕坝设立林场。林场建设初期,从1000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当地优质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之后,林场改平床育苗为高床育苗(右图),使树苗成活率大幅提高。经过50多年的发
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0%,并建成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森林旅游胜地,林场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平床指床面与步道在同一水平面,一般步道较窄。)(1)分析塞罕坝原始植被破坏后
,风沙紧逼北京的原因。(2)推测塞罕坝林场建立之初造林成活率低的可能原因。(3)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采取高床育苗的优点。【答案】(1)塞罕坝原始森林破坏后,森林演变为荒漠,给风沙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植被的防风固
沙能力下降,导致强劲的冬季风长驱直入,风沙南侵加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利于浑善达克沙地南侵;北京离浑善达克沙地距离较近。(2)树苗运输距离较远,运输时间较长,易失水受损导致树苗质量下降;地处高原,热量条件不足;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蒸发较强,旱灾频繁;靠近冬季风源地
,多大风,易受风沙灾害和低温冻害影响;风蚀、水蚀作用强,土壤肥力较低。(3)采取高床育苗,增加了土层厚度;改善了土壤结构,有利于幼苗根系发育;高床可一定程度阻挡冬季风,有利于提高土温,减少冻害;便于雨季排水;步道较宽且低于床面,可减少对幼苗的踩
踏,有利于人工施肥、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解析】【分析】以塞罕坝地区为背景考查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区位,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迁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能力。【详解】(1)塞罕坝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区的过渡地
带”,该地降水较少、生态脆弱,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北部沙地的沙土就会向南扩张,使塞罕坝地区演变为沙漠,裸露的沙土给风沙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距离北部亚洲高压近,且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冬季西北风大,植被破坏后,植被
的防风固沙能力下降,缺少植被的阻挡,西北风长驱直入,风沙南侵加剧;西北部为内蒙古高原,东南部为华北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风由地势高的地区吹向地势低的地区,风势更大;读图,北京离塞罕坝、浑善达克沙地距离较近,距离越近,受风沙的影响越大
,塞罕坝植被遭破坏后,首先影响的地区就是距离近的北京、河北地区。(2)树木成活率低与树苗的质量、树木生长的热量、水分、土壤条件、自然灾害、树种选择等因素相的关。材料“从1000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当地优质树苗栽种”,虽然是优质树苗,但树苗
运输距离远,运输途中树苗遭到了破坏,如树苗失水受损等,使树苗质量下降,成活率低;塞罕坝纬度较高,且地处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条件不足,不利于树木的生长;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蒸发较强,旱灾频繁,树木生
长的水分条件差;距离亚洲高压近,受冷空气影响大,冬季多大风,易受风沙灾害和低温冻害影响,幼小的树苗抵抗风沙、冻害能力弱,成活率低;冬季多大风,风力对土壤的侵蚀强,夏季容易出现大雨,再加上植被遭破坏,水土保持能力差,土壤肥力较低,树苗生
长吸取的养分少,难以成活。(3)读图,高床育苗将土壤堆高了30cm,增加了土层厚度,利于树木根系生长;新堆高的土壤,土质较疏松,改善了土壤结构,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空气含量,为树木的生长提供更好的水分条件;高床增加了地表起伏,增大了对风力的摩擦力,可一定
程度阻挡冬季风,减少土壤受冷空气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土温,减轻冻害对幼苗的影响;多雨季节雨量较大,排水不及时,幼苗易遭受洪涝破坏,高床处土壤厚度大、地势略高,与平床相比排水速度快;高床步道宽度大于平床,且步道与高床处的树木种植区分
离,独立、更宽的步道可减少对幼苗的踩踏,有利于人工施肥、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点睛】风沙指风和被风卷起的沙土,风力越大、沙尘越多,风沙天气频率越高、危害越大。因此形成风沙天气主要是两大条件:动力因素——风和物质基础——沙土。风力的大小与风源地、风的类型、摩擦力、地形等条件相关:距风源地越近,
风力越大,如内蒙古地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风的类型越多,动力越强,风力越大,如沿海地区,有夏季风、台风、海陆风,风能资源丰富;摩擦力越小,风力越大,如地表植被越少,对风产生的阻力越小,风力越大;高大的山脉能阻挡风力,背风坡风力小,而特殊的狭管地形则会增大风力。沙
土物质的来源则与当地植被、土壤水分状况、土地荒漠化程度相关,植被遭破坏,地表泥土裸露,土壤越干旱,越容易被风吹蚀;土地荒漠化面积越大,裸露的沙土越多,形成风沙天气的物质基础越丰富。47.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A、B、C共同组成地球的他圈层的_____
_圈层,在外部圈层中,范围渗透其他圈层___________(填图甲中的字母)。(2)岩石圈包括图中的______和______(填字母),对应图乙中序号______。(3)E和F合称为______。(4)F与G之间的界面是______界面,地震波在通过该界面时,______波完全消失。【答
案】(1)①.外部②.B①(2)①.D②.E③.③(3)地幔(4)①.古登堡②.横波【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地球圈层结构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震波横波、纵波的判断和波速变化的原因,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综合思维和地理实
践力。【小问1详解】A、B、C分别是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在外部圈层中,范围渗透其他圈层的是生物圈--B。【小问2详解】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上部。图中D是地壳,E是位于软流层之
上的地幔部分。岩石圈对应图乙中序号①。【小问3详解】E是软流层之上的地幔部分,F是软流层之下的地幔部分,E和F合称为地幔。【小问4详解】G是地核,F与G之间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外核是
液体,地震波通过古登堡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波速突然下降。【点睛】4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辽宁是中国最北方的沿海省份,海岸线长达2292.4千米。其南部的辽东湾是中国最靠北的海域,也是北半球海冰分布最靠南的海域之一,海底地形为大陆架。这里盛产海参、鲍鱼、海蜇、生蚝、北海道扇贝等优
质海产品,背靠辽中南工业基地,但缺少大型港口。(1)与同纬度海区相比,辽东湾冬季海冰广布。试分析原因。(2)试从地理学视角解释辽东湾内没有建成大型港口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东湾盛产优质海鲜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1)大陆架海域,水深较浅,夏季储存的热量少;多条河流注入,盐度较低,利于海冰的形成;受陆地影响大,冬季温度较低;半封闭海域,与外海水体热量交换较少。(2)冬季多海冰,不利于船舶航行和停泊;北部为淤泥质海岸,水深较浅,不利于筑港;东西两侧多山地丘陵,制
约腹地拓展;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铁路、公路运输网络成熟,加之大连港竞争优势突出;辽中南工业基地以重化工业为主,产业结构老化,对外开放程度低。(3)海岸线漫长,浅海大陆架宽广,养殖和捕捞空间大;淤泥质、砂砾质海岸有利于海洋生物孕育;北部滩涂面积广,利于发展人工养殖;
多条河流注入,带来丰富饵料;纬度高,水温低,海鲜品质高。【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详解】(1)水温是影响海冰的主要因素。根据文字材料“海底地形为大陆架”,可知水深较浅,储存的热量有限,冬季降温明显;
海域相对封闭,水体受大陆影响大,受洋流影响小,与外海水体热量交换少,水温偏低。盐度也是影响海冰的重要因素,盐度越高,海水的冰点温度越低,辽东湾有多条河流注入,盐度会有明显的减低,海冰量增大。(2)港口建设与
发展需要港阔水深、地形平坦的自然条件,也需要广阔的腹地和发达的城市支持。高纬度海区海面封冻时间长,不利于船舶航行与停泊;北岸地形平坦,但以淤泥质海岸为主,水深较浅;东西两侧以基岩—砂砾质海滩为主,水深条件好,
但地形复杂,腹地狭窄。作为主要腹地的东北地区地形平坦,公路、铁路网发达,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陆上运输条件;辽中南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老化,缺乏对外开发程度高的沿海大城市,海运需求量小。(3)低温条件让海产品生长缓慢,但品质高,市
场认可度较好,是辽东湾地区大力发展海产品产业的重要动力;文字材料提示海岸线长,近海捕捞规模较大;北部地区为淤泥质海岸,作为滩涂地,有利于发展人工养殖;河流的注入带来了丰富的饵料。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
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