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武汉专题】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2 页
  • 大小 813.354 KB
  • 2024-09-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武汉专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武汉专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武汉专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9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武汉专题】.docx,共(22)页,813.35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35d7b7960fb9703259895c2d6d8300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842年6月,道光帝在《著福建浙江广东各督抚制造战船事上谕》中指出:中英交战中“为陆守之计,迄无成效”,若“能制造大号

战船,度其力量堪与逆夷外洋接仗,上之足歼丑类,次亦不失为尾追牵制之计”。这反映出清廷A.天朝观念受到冲击B.萌发近代海权意识C.意识到军事的落后D.调整传统御敌策略【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清政府放弃陆战防御的战略,主张打造战船,寻求海战,体现了御敌策

略的转变,选项D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天朝观念受到冲击,而且从上谕中“度其力量堪与逆夷外洋接仗,上之足歼丑类”可以看出,清政府依然有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A;寻求海战和近代海权不是同一概念,选项B偷换概念,排除;根据材料“能制造大号

战船,度其力量堪与逆夷外洋接仗”可以看出,清政府并未意识到中英之间的军事实力差距,排除C。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䜣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此后清廷“无一事无一时不守条约”。这反映了清廷A

.天朝体系开始崩溃B.半殖民地化的完成C.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D.谙熟国际外交规则【答案】C【解析】【详解】概括材料“奕䜣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可知晚清政府受西方外交的影响,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故C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天朝体系开始崩溃,故A项错误。中

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B项错误。D项中谙熟国际外交规则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故排除。3.下图是创作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一幅名为《临渴挖掘“海军港”水井》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当时A.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B.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C.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D.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临时挖掘海军港,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体

现的是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A选项符合题意;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港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排除;C项,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属于战争的结果,排除;材料仅仅体现了战败后建设海军港,不能体现大规模的国防建设,D项排除。4.下图是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老照片,图中发现一个让人瞠目结舌

的现象:八国联军在攻打北京城时,老百姓有的围观,有的带路,有的甚至帮助联军参与攻城;有的官员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竟然厚颜无耻地给联军赠送锦旗。这些现象反映了A.中国当时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现状B.中国近代民主意识得到显著增强C.三民主义中驱逐鞑虏的革命精神D.国内民族矛

盾是当时最主要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主义。材料“老百姓有的围观,有的带路,有的甚至帮助联军参与攻城;有的官员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竟然厚颜无耻地给联军赠送锦旗”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时,部分民众和官员的民族意识

缺失,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现状,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意识的问题,不是民主意识,故B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时三民主义尚未出现,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反映民族意识缺失,不是说明国内民族矛盾的问题,而且当时最主要矛盾也不是国内民族矛盾,故D排除。5.下表是18

40—1894年中国主要周边国家与欧美列强及日本建立条约关系的情况。建立条约关系的国家最后一次来华朝贡之年备注朝鲜日、美、英、德、意、法、奥1894年条约均用汉文及中国年号琉球美(1854年)法(1855年)1862年条约使用汉文及中国年号越南法(1862、18

74、1883、1884年)1880年188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缅甸英(1826、1866年)法(1884年)1875年1866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周边国家断绝了与中国的朝贡贸易往来B.工业革命使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C.近代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D.传统朝贡体系逐渐

让位于近代条约体系【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这是近代列强对中国周边国家不断侵略的表现,使得这些国家逐渐成为他们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这使得朝贡体系崩溃、近代条约体系建立,故D项正确;周边国家断绝了

与中国的朝贡贸易往来是材料反映的是现象,不是本质,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使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是材料的原因,不是本质,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近代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故C项错误。6.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

: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D【解析】【

详解】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

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选项排除。7.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①邱逢甲②徐骧③刘永福④丁日昌A.①②B.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邱逢甲、徐骧、刘永福是反割台斗争中的重要人物,①②③正确,A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丁日昌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④错误,BD选项排除。8.《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男女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

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还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等。这反映太平天国A.意识超前符合历史的潮流B.获得了广大民众的理解支持C.旨在化解列强入侵的危机D.冲击了纲常名教和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男女均可以参加科举

考试……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还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等”反映出太平天国冲击了封建纲常名教和统治秩序,故D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追求小农经济,这不符合历史的潮流,故A项错误;B项中的“广大民众”说法错误,故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和化解列强入侵的危机无关,故

C项错误。9.1895年之前,台湾已有诗社,但为数不多。1895年后,或是“前清遗儒,学非所用”,故“相率为诗”,或是“省籍人士,未忍汉学未坠,提倡诗学”,于是“诗社继立,遂风靡全岛矣”,最多时竟有300余个。诗社的盛行反映出A

.日本对台湾实施同化政策B.台湾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C.诗歌成为民众反日的载体D.传统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台湾人民在1895年之后成立诗社来传承汉学,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日本对台湾实行同化政策的结论,A选项排除。成立诗社

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传统文化,与民族觉醒无必然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反日,C选项排除。10.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于是在1906年,于驻日使馆内设游学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这说明A.留学教

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B.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C.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D.留日学生受到清廷的有效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不少留日学生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可见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已失去部

分人士的支持,故B项正确。题目未涉及留学教育中的民主观念,故A项错误。明治维新成就与题目无关,故C项错误。是“排满反清”问题出现后,清政府才设立游学监督处来加强管理,但其管理效果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所以选B。1

1.《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

建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B。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C;

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D。12.某事件发生后清廷极为惊恐,匆忙颁行谕令:“……此举不容轻视,决议用全力痛剿之,今日已有旨令陆军大臣荫昌亲帅近畿陆军两镇乘车南下,先电豫抚就近拔赴援。海军统领萨镇冰亦赴鄂会剿。”此次

“会剿”是为了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抵抗八国联军侵华C.平息“保路运动”D.扑灭辛亥革命之火【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有陆军大臣,乘车南下,海军统领这些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只可能出现在清末新政以后,所以它要扑灭的运动应该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D

选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抵抗八国联军侵华、平息“保路运动”的事件与材料无关,ABC选项排除。13.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

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众多女子团体的出现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推动,

这说明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B正确;国民政府出现于1927年,材料也未涉及女性的所有权利,排除A;民主共和观念指的是反对帝制的观念,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D项错在“确立”,近代社会中,男女地位并未实现平等,排除。14.1912年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辛亥革命说“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后A.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C.三权分立原则有效实施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

】【分析】【详解】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后,“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这个论断与辛亥革命后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密切相关。故答案为B项。A项,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三权分立原则的确是中华民国初期所实

行的,但只是B项的表现之一,排除;D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是辛亥革命是历史意义,但属于思想层面,而材料主要侧重政治体制层面,排除。【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

),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

以是经常变化的。15.1911年11月3日,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清政府此举意在A.获得西方列强支持B.维护专制统治C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瓦解革命阵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中“1911年11月3日”可知,此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各省纷纷独立,材料中皇权受宪法规定限制、皇族不得岀任总理大臣的规定,意在瓦解革命阵营,故D

项正确。此时,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瓦解革命,并不是获得西方列强支持,更不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A、C排除;皇权受宪法规定限制、皇族不得岀任总理大臣,这削弱了清朝专制统治,故B排除。16.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后,日本代表牧

野伸显担忧:“世人不察,以为在巴黎之中国委员,为血气所驱使,为功名所激发,致有此等行动。……余深信此种感情早已浸润于中国一般国民,酝酿已数年之久”。由上述信息可知五四运动A.中国代表出于个人立场拒签和约B.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C.表明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日益觉醒D.成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此种感情早已浸润于中国一般国民,酝酿已数年之久”可知五四运动不是一时的血气之勇,而是中国民族主义日益觉醒的表现,故选C项;出于个人立场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

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五四运动的影响,故排除D项。17.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中写到:“五四运动时,整个说来,国民党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北京、上海的学生虽派代表找过国民党,他

的领导人竟以无力参加拒绝”。这表明A.国共合作被提到议事日程B.五四运动促成共产党的成立C.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D.共产党的成立是时代的要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五四运动时,整个说来,国民党是站在群

众运动之外的。北京、上海的学生虽派代表找过国民党,他的领导人竟以无力参加拒绝”可知,国民党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积极维护国家利益,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共产党的成立是时代的要求,故D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暴发,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19年五四运动暴发,1

921年共产党成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民党组织涣散,排除C。18.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0月正值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决战之际,革命胜利的曙光乍

现,这一时期共产党对干部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统治全国做准确,B选项符合题意。推动土改的说法只能体现在经济方面,无法体现政治和文化方面,A选项排除。这一时期主要是同国民党进行斗争,与经济建设无关,CD选项排除。19.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这次会议是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八大【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或者即将被废除”可知,当

时土地改革已开始但并未全部完成,由材料“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同古代近似的”可知,中国还未开始三大改造,综合上述判断可知该会议为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故选B。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土地改革还未开始,排除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三大改造已开始,排除C

;中共八大召开于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D。20.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同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

件是A.湖北新军起义B.护国运动C.“二次革命”D.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1927年北伐战争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统治,D选项符合题意。湖北新军起义是在1911年10月10日,A选

项排除。护国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B选项排除。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在中国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C选项排除。21.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

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这场“仗”指的是A.太原会战B.百团大战C.枣宜会战D.台儿庄战役【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

战役、鲁南会战。战役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根据材料关键词“鲁南”可判断出是台儿庄战役,D选项符合题意。太原会战地点在山西

太原,A选项排除。百团大战的地点在华北地区,B选项排除。枣宜会战地点在湖北的枣阳和宜昌,C选项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中“鲁南”,结合台儿庄战役的地点回答即可。22.抗战期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写成《

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这些报道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C.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D.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报道的是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这有利于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故选B。世界

反法西斯同盟在1942年时已经形成,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A;美国记者的报道只能让大家对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更加了解,更加明白中共作出的贡献,但不可能在军事层面和经济层面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排除CD。【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

关键是抓住材料中表示空间的相关信息。23.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答案】

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而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可得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中诞生的,C选项符合题意。新旧理论杂糅相济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并不能预知未来,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批判中进行创新,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24.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A.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C.工人

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而调整了政策,说明十月革命推动了

人类文明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从俄国革命中吸取了一定的教训,不是西方国家借鉴苏俄进行改革,A选项错误;题干中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变化,不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而是从俄国革命中吸

取了一些教训,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始终是被统治阶级,其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C选项错误。25.托洛茨基在《十月的教训》中写道:“二月革命,如果把它作为独立的革命来看,是一次资产阶

级革命。但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它却出现得过迟了,而且本身也不具有任何稳定性。它遭到一些矛盾的破坏。”托洛茨基意在说明A.二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B.二月革命导致俄国社会动荡不安C.俄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发

生过于频繁D.俄国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成为必然【答案】D【解析】【详解】托洛茨基认为二月革命从性质上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它“出现得过迟”“不具有任何稳定性”,实际上强调俄国的革命具备了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故D项正确,A项错误。题意是对二月革命本身的评价,并不是强调了二月革命的影响,故

B项错误。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两个阶段,不具有频繁性的特点,故C项错误。26.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未达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程度,在俄国只能完成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当时的任务应当是通过革命消除资本主义发展的

障碍,而不是激进地试图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该观点A.旨在揭示东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规律B.意在解释十月革命性质为社会主义革命C.认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还不成熟D.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俄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未达到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程度,在俄国只能完成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可以看出,普列汉诺夫认为当时的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尚不成熟,反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的观点并不是旨在揭示东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规律,A错误;

材料中也不是解释十月革命性质为社会主义革命,B错误;材料没有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D错误。27.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

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A.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之时从国家标准和象征等角度加

大民众对于新国家的认同感,村料“国家形象行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意在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论述中国国际影响力问题,故A项错误。B和D都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8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①《

共同纲领》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政治协商制度④民主集中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主要论述了中共与党外人士及民主党派的合作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有《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由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贤达

人士共同制定;有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①③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没有体现政党制度的特点。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与材料强调的“同

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的主旨不符。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故选C项;②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29.有学者指出:“正确认识一国与两制的关系,还须处理好两制间的关系。香港、内地两制之间的确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短期不易消融,但又都受到宪法和基本法的保护

,在一国之内长期共存。”这表明“一国两制”在实施过程中A.求大同、存大异B.求大同、存小异C.模糊性、长期性D.理想化、实践难【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认为,对“一国两制”的理解除了保持“大局”即认识到“一国”是大前提外,还要认识到“两制”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且

还会长期存在,故在实施“一国两制”中须“求大同,存大异”,A正确。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不属于“存小异”范畴,排除B。C、D说法不符合“一国两制”方针的原则和实践,排除。30.新中国成立伊始,用“帝国主义附庸”、“资本主义国家”定义印度、缅甸、印度

尼西亚等新兴国家。1954年夏,中国领导人开始称呼这些国家“东方国家”、“独立自主国家”、“中间国家”。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B.放弃了“一边倒”外交原则C.试图改善对外交往的环境D.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

料可知,中国对新兴国家的称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态度逐渐变得友善,反映出当时中国试图积极开展外交,故选择C选项;选项A属于经济方面,不符合题目主旨,故排除A选项;1960年中国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选项;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属于外交方面,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需要掌握新中国成立后不同阶段的外交政策。二、本大题包括31、32两小题,共计40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

上作答。31.民主与法制是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追求的政治目标。材料一①从1912年2月7日起,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南京临时参议院召开了制定约法的会议。经过两次起草,32天的讨论,于3月8日获得通过。②3月11日,袁世凯在北京

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就用根本法的形式否定了“朕即国家”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约法还规定“民国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④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

仰等自由,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1)史实即历史史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是通过分析史实得出的结论。上述材料标示

的序号中,属于史实的是,属于史论的是,属于史识的。材料二图片说明:抗战时期,豆选法是根据地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选举法,其法以豆粒(什么豆子都可以,已经用过的有黄豆、绿豆和蚕豆不等)作为选票,每个投票人发给一定

额数的豆粒,每粒表示一票。投票时让候选人坐在台前一排,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放一大海碗,投票人鱼贯而过,认为信得过的,就在他的碗里放下一粒豆子,豆多者当选。——引自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选举与文化回归》材料三《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三

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龄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后来在选举资格上又增加了“无阶级、职业、不分党派差别”的规定……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每张票效力相等,各级参议会代表名额的分配

是平等的,即以一定的人口比例为基础,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相当。——韩大梅《论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制度》材料四(2)根据材料二、三四,归纳概括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特点、意义。材料五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

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3)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本质。【答案】(1)史实:①②;史论⑤;史识:③④。(2)特点:直接、自由、普遍、平等;意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3)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1954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质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解析】【详解】(1)分类:根据材料中“史实即历史史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

论,史识是通过分析史实得出的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临时参议院召开了制定约法的会议”,“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即①②属于史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即⑤属于史论;而“否定了‘朕即国家’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即③④属于史识。(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投豆选举”,材料三中“年龄满1

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信息,可归纳得出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特点主要有直接、自由、普遍、平等。意义:根据材料二、三、四的出处、主题陕甘宁边区选举的方法、对象和成果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主要意义

为,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利于共同抗日。(3)成就:依据材料五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有,颁布《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人民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本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32.近代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

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

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用期与外交转型》材料二: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

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

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摘端自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材料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个周期的起点1919年、1949年、1979

年”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的变化。(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答案】(1)事件:1919年:五四运动。(答“李大钊发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答“七届二中全会”“开国大典”、中苏建交等)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答“《告台湾同胞书》”等)(2)原因:①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②

新中国成立,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③政治上,美国“遏制孤立”新中国。④经济上,美国对其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3)关系变化:由对抗(答“敌视”亦可)到正常化(答“缓和”或“解冻”亦可)。(4)制约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局势;意识形态。【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结合所学知识,从1919年、1949年、1979年涉及外交因素或内容的我国重大标志性历史事件进行回答即可,如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爆发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苏建交;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等。(2)根据材料二“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局势、中国外交方针及美国对中国政治经济的方面敌

视政策进行分析阐述。(3)根据材料三可知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4)结合所学可知,影响外交策略的主要因素可从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局势、意识形态进行阐述。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获

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9060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