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56.948 KB
  • 2024-09-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4.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8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3.2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4.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1)页,56.94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80c0bc9452b3617175a3aec56bd82a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三明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8月月考高二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主观题要分点答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不超出答题区域边框答题。2.作文卷面书写分10分,严重涂改超过3处以上,卷

面较乱,字迹不清,书写得分不超过5分。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性的文明,延续数千年且历久而弥新,显示了极为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特有的生命线,值

得我们深入探究和深切体认。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超越人间的神明为本位,这是贯穿整个中华文明的第一道生命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他们用以现实的人为中心的真实世界取代了先前巫术以神统人的虚拟世界。《尚书·泰誓》记

述周武王一段名言:“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更明白无误地说明决定国家命运的是民众而非神灵。《老子》中强调:“天地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这里,现实中的平民百姓才具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性地位

,而不是天地、神明。在中华文明中,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是一个群体性的存在。人的本质,从来都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就是人的群体联系的不断扩大、不断强化,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化,人越来越能够自觉地和合理地处理好这些关系。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又问仁,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具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社会性。作为社会群体中一个成员的人,对于社会群体中的其他人

能够做到爱人、立人、达人,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因为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的人一直是中华文明真正的实体和主体,中华文明生命之流方才生生不息。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与纠缠,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又一生命源泉。“天下为公”代表了“大

道”,这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现实的生活却是“天下为家”。纵观中华文明成长的过程,可以发现,“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二者的纠缠,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极为强劲的一条生命线。第1页共12页“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

催生了中国的家庭、社群、国家、天下命运与共的内敛型社会结构。中国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家庭、国家与天下串联起来,铸就家国命运共同体,使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既相背离又相互补充。“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既催生了“家天下”的皇权政治,同时又催生

了“民惟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伦理,催生了实行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又催生了包括宰辅内阁制、郡县制、选贤举能的科举制等开“公天下”之端的国家治理制度。“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还催生了包括知识体系、价

值体系、审美体系、话语体系等在内的中华文化上的普遍认同,催生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中为大本,和为达道”,成为中华文明的又一道生命线。《大禹谟》中所说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论语·尧曰》

中所说的“允执其中”,《论语·雍也》中所说的“中庸”,《礼记·中庸》中所说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都强调了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时,必须自觉地考虑任何事物都包含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执其两端”,就是不能偏执于某一局部、某一侧面,而要兼顾各个方面,避免“过”与“不及”,努力做到客观与全面。要

善于将对立的双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统一体。中华文明所崇奉的“中道”,是在现实世界中努力了解矛盾对立的各方内在的相通、相融之处,让它们在积极互动、和合、结合中共生共存,并通过创新而获得新生命、新发展,上升到新境界,这是积极面对现实世界,极具实践性、战略性及可操作性的认识论和方

法论。(摘编自姜义华《深切体认中华文明特有的生命线》)材料二:如果说,曾子《大学》教的是修身好学之道,那子思《中庸》教的就是为人处世之道。按《说文解字》的解释,“中,正也”“庸,用也”。现实生活中,“中庸”经常被曲解。中庸之道,就是要求凡事中正合理,恰到好处,而不是不讲原则,做好好先生。如朱熹在《

四书集注》中解读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立身处世,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准则。事实上,最早提出“中庸”思想的是孔子。在《论语》中,多

处涉及“中庸”思想的应用,如子贡曾问:“师与商也孰贤?”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说:“然则师愈与?”孔子说:“过犹不及。”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子张(颛孙师)和子夏(卜商)都有缺陷,子夏是不够,子张是太过,但太过了也等于不够,这就是“过犹不及”。再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是

说质朴和华美要相得益彰,不能只强调一面。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中庸则主张“执两用中”“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孔子赞成的是大舜处理问题的方法:“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之道的“中

”,是“过”与“不及”的联结点和分界点,但绝不是简单的中分点。真正意义上的第2页共12页中庸之道,也绝不是机械的折中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平衡点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审时度势,因时、因地、因

人、因物展开适宜的积极调整,这就是所谓的“时中”与“权变”。“权”就像秤锤,它在使用时需要滑动才能保持平衡,这样才能正确地称重,是谓“权变”。如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称为“经”,而“嫂溺,援之以手”则属于“

权”,凡事都不能太过刻板,否则就脱离中庸之道的本意了。(摘编自金满楼《中正平和、合理和谐:<中庸>与“中庸之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用以现实的人为中心的真实世界取代了先前巫术

以神统人的虚拟世界,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最重要的贡献。B.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人们不能合理地处理各种关系,导致社会关系更复杂。C.“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催生了中华文化上的普遍认同,也催生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D.

“师也过,商也不及”,孔子认为子张和子夏两人都有缺陷,子张是太过,子夏是不够,子张还不如子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天下为公”代表了“大道”,而现实的生活是“天下为家”,“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助力了

中华文明的延续。B.“执其两端”就是要兼顾各个方面,避免“过”与“不及”,中华文明所崇奉的“中道”是积极面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C.“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指引人们以中正合理的态度立身处世。孔子最早提出“中庸”思想,《论语》多处涉及“中庸”

思想的应用。D.学会“权变”比坚守原则更难做到,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中庸之道不是机械的折中主义,而要讲究审时度势,展开适宜的积极调整。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中华文明“以人为本位”的特点的一项是()2分A.《左传》:“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

听于神。”B.《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C.《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荀子》:“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精神,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第3页共12页5.高中生萧华的成绩中等,不拔尖也不差,但妈妈对其期望很高,经常说儿子成绩“中庸”,对儿子严加管教。萧华的爸爸认为要给儿子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不要管束得太紧,否则会适得其反,萧华的妈妈说他没有原则,和稀泥,是个“中庸”之人。请结合材料二

对这一现象进行简要点评。4分(二)现代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漆园吏游梁郭沫若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把漆园吏的微职丢掉,他的门徒们也就逐渐地风流云散了。他回到宋国来,寄居在一所陋巷里面,把剩下的余钱去买了些个麻来打草鞋过活。他一面打草鞋,一面却在冥想着宇宙间

消长盈虚的道理。“苎麻的种子播在田地间,受着温暖的阳光护摄,受着清和的春风吹煦,无端地抽出了青春的苗条。苗条枯萎了,筋骨成了麻,我如今在把它打成草鞋。我这打成的草鞋,被人践踏穿了的时候,又要委弃在不知道什么地方的污潴里了。……“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的吗?青葱自乐的时代没有

多时,成了可供人利用的器皿,也没有什么荣幸。”他一面冥想,一面打他的草鞋,因此他的工程也进行得很慢。一双草鞋三天也打不成,五天也打不就。卖得好的时候,可以卖个一两双,卖得不好的时候,只有原样而去、原样而回。有一次,接连几天一双草鞋也卖不出,

他是饿得不能忍耐了。他记起有一位旧友在管河堤的事情,他便挨着饿,提了几双草鞋想去向他贳两升小米。他好容易才走到了河边,他觉得不象他自己在走,好象有股风吹送一团野火在路上蔓延。那时候他实在是一团火,一团饥火好象把他身上穿的一件破布衣裳,把他手上提的草鞋都要燃毁了的一样。火看看快要熄了,被风一

吹又渐渐燃炽起来,他好容易才燃到了河边。在河水里面照了照自己的面孔。——“啊,你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周夫子吗?我几乎不认识你了。你的颈子怎瘦得那么细长,就好像白鹤的颈子一样?你的面孔怎变得那么黄熟,就好像臃肿的南瓜?啊,假如你真是南瓜的时候呵!”正当

他在照影自嘲的时候,他听见有得得的马蹄声走来。他抬头一看,才看出就是那位做河堤监督的朋友。他看见他的朋友,就好像炉火遇着油煤一样,热烈烈地便去接着:——“啊啊,朋友,你来得真是恰好!我有好几天没吃馒头了。我这里有几双草鞋作抵押,请你贳几升小

米给我煮粥吃罢!”——“啊啊,朋友,你来得却是不凑巧。我这个月还没有领薪水呢!”河堤监督毫不踌躇地回答。第4页共12页庄周只听了他这一句话掉头便跑,一直跑到听不见马蹄声的时候,他才稍微息了一息脚。但是等他息了一忽之后

,他饿得连动也不能动弹了。他便无意识地把手里提的草鞋来乱嚼,足足嚼尽了一只。但也奇怪,他觉得好象享用了太牢一样。———“啊啊,我真感谢你这真宰!真是道无所不在,道在瓦甓,而且道在麻屑了。”麻屑嚼多了,虽然可以勉强充饥,但是有时总想要点有血有肉的鲜味。有血有肉的鲜味!他一面想,一

面早把一个铁针来敲成钩,把麻条来续成线,想去钓几只鱼儿。——“蚯蚓呀,罪过,可怜你不该有能够引诱鱼儿上钩的质。因为你有用,所以你才被人利用了。”小河边上的田野中偃着一个髑髅,他把那髑髅翻开,又才发现了几条蚯蚓。他把蚯蚓穿在针上,把麻线投在水里的时候

,他看见鱼儿一对对地衔尾接首在水里面优游。直到这时候才回想起了他死去了的夫人。才为她挥洒了几行清泪。夫人在生的时候,他待她真是太淡漠了,他总以为是受了她的拖累。因为有了她,所以不得不过世俗的生活:因为有了她,才去做了一场小官:因为有了她,才教了几

个无聊的弟子。但是,如今呢?他只对着孤影嚼麻屑了。——“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他一连叫了几声,把钓缗投在河中,跑去抱起那个髑髅。——“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一回想起他夫人死时,他想起那时唯一的一个吊孝者来了,唯一的知己惠施。一想起他

的惠施,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去和他见面。于是,庄周提起那个髑髅,便一个人飘飘然往大梁走去。———“一位提着一个獨髅的疯子!”———“一位不吃面包,只嚼麻屑的骗子!”庄周走一路,便引起一路惊怪的风声。风声愈张愈大,

人还没有走到大梁,风声早走到惠施的耳朵里“哼,奇怪,老庄这一来,是想夺我的宰相了!管他是真是假,总要先事提防。”可怜饥渴着友情,饥渴着人的滋味的庄周,一面嚼麻屑,一面走长路,人还没有走到大梁,惠施早搜拿了他三

天三夜了。他才抵大梁城,便被人逮捕着,把他送到急施的面前。庄周一见惠施,便说不出来的欢喜。但是急施向着他,骂道:——“老庄呀!你真是太丑!你要来夺我的宰相,你正大光明地来就是了,何必要做出那种妖异惑俗的行径!”——“啊,急施!你这说的话,才是‘孤驹未尝有母’啦!”———“你别要尽那样假

装疲蒙!国法是国法,友情是友情。我已经捉拿了你三天三夜了!”第5页共12页——“唉!”庄周到此才长叹了一声,他接着说道,“惠施!你听我向你说一段趣话罢。南方有一种奇鸟名叫‘鹧雏’,它吃的是竹实,饮的是清泉,宿的是梧桐古树。它有一次从南海飞到北海,它是想着北海的冰天雪

地何等清洁的。它在路上遇着一只含着死老鼠的鸱鸮,它因为都是同类便招呼了鸱鸮一下。鸱鸮着两个鹅蛋大的眼睛,抬起头向上怒吼:‘哼,你是要来夺我的死老鼠啦!’——啊,朋友,你知道这死老鼠是什么?”惠施被庄周抢

白了一场,面上虽是发烧,却立刻倒堆一脸的笑容来向庄周赔罪:———“朋友,我们打是心疼骂是爱呢,请你别误会罢。”庄周默默不作一声,只是飘然走出大门。他举起手中的髑髅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唉,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1923年6月22日(有删改)文

本二相关链接:据郁达夫的回忆:“当时,我和他(指郭沫若)穷极无聊,寄住在上海滩上,度比乞儿还不如的生活。忽然有一个人,因为疑沫若去夺他的编辑的饭碗,就促使了许多的人出来,在他的机关月报和一个官僚新闻上,大放攻击之辞。沫若把这时的感情,不好全部发泄出来,所以只好到历史上去找了一个庄子和惠施来代他

说话。”“因为创作的动机是由现实人生得到的实感,所以写来容易动人,也容易成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庄周打草鞋时的哲思认真而巧妙,从中可以看到庄周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渗透着庄子在当时环境下的洒脱、旷

达的心境。B.庄周在河水边照自己面孔时的一段独白,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落魄潦倒自嘲自怜、自伤自责,独白背后有着无尽的辛酸、无奈。C.惠施知道自己宰相之位无恙时说“朋友,我们打是心疼骂是爱呢,请你别误会罢”,细致传神地描绘出惠施惭愧后悔之情。D.结尾对“人的滋味”的感慨,写出了庄周热心访友

却遭遇恶意后内心的释怀,也暗含着对自己困窘孤独人生处境的泰然自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小说中一问一答的形式,推动了情节的进展,“庄子”的独白则是借人物语言给抒情达意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B.小说善用对比。庄子热情真诚,监河督冷漠虚伪:庄子有炽热灵魂,慢慢干

枯空洞;庄子为形第6页共12页而上的友谊,惠子为形而下的权势。C.小说的语言流畅华美、抒情味重、哲理性强,生动的比喻,铺陈的排比,如泉喷涌,流贯全篇,是一出能触动人的灵魂的悲剧。D.文中多引用或化用《庄子》中的话语以及相关寓言故事

,给人以再现历史的真实感,同时也增强了文化味和文章的厚重感。8.小说中多次出现“惆髅”这个物件,它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历史小说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处在纪实与虚构之间,由历史、现实、自我三种成分组合而成,请结合文本进行探讨。6分二、课

内基础(12分)10.以下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企.者不立:踮起脚②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攻击③请问其目.:条目④天下归仁.焉:归附⑤安而后能虑.:思虑精详⑥埏.埴以为器:揉和⑦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慰⑧何不虑

.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用绳结缀⑨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⑩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A.①②③B.④⑥⑧C.⑤⑦⑨D.⑧⑨⑩11.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类型一致的一项是()2分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五

石之》)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兼爱》)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大学之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C.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四章)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五石之》)12.下列选项中,加点

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知乱之.所自起B.谓其君不能者.仁也者.,人也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不拘于.时D.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以.盛水浆1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第7页共12页A.子曰:“其.‘恕’乎

!而忧其.落无所容B.民之.从事火之.始然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D.知止而.后有定人而.不仁,如礼何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慎.终如始②先诚.其意③我树.之

成而实五石④其坚.不能自举也⑤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⑥吴王使.之将⑦故亏.父而自利⑧虽父之不慈.子A.①③⑥/②⑦/④⑤/⑧B.①⑥/②③/④⑤⑧/⑦C.①④⑤/②③⑦/⑥⑧D.①⑧/②⑦/③⑥/④⑤15.以下

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知者不惑。B.起于累土。/当察乱何自起。C.若火之始然。/曰余食赘行。D.非不愕然大也。/世世以氵游洸为事。三、古诗文阅读(29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今夫治乱之循环,如阴阳之运行。事当极盛之

际,必有阴伏之机。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觉。而及其既著,遂积重而不可退。此其间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主德清则臣心服而颂。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在臣民原非献谀,然而人君之耳,则熟于此矣。耳与誉化,匪誉则逆,故始而匡拂①者拒,继而木讷者厌,久而颂扬之不工者亦绌矣

。是谓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上愈智则下愈愚,上愈能则下愈畏。免冠叩首,应声而即是。在臣工以为尽礼,然而人君之目,则熟于此矣。目与媚化,匪媚则触。是谓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敬求天下之士,见之多而以为无奇也,则高己而卑人。质之人而不闻其所短,返之己而不见其所过。于是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

所发,概期于必行矣。是谓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今夫进君子而退小人,岂独三代以上知之哉?虽叔季之主,临政愿治,孰不思用君子。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

君子,而决非小人?卒于小人进而君子退者,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也。德者君子之所独,才则小人与君子共之,而且胜焉。语言奏对,君子讷而小人佞谀,则与耳习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习投矣。即保事考劳②,君子耻

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第8页共12页今欲预除三习,永杜一弊,不在乎外,惟在乎心。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敬者君子之招,而治之本。肄者小人之媒,而乱之阶也。惟望我皇上时时事事,常存不敢自是

之心。语曰:“狂夫之言,而圣人择焉。”臣幸生圣世,昌言不讳,伏惟皇上包容而垂察焉,则天下幸甚!(节选自清·孙嘉淦《三习一弊疏》)[注]①匡拂:同“匡弼”,匡正辅佐;纠正补救。②保事考劳:指对官员工作的

检查和劳绩的考核。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治乱之A机B转C于君子D小人之进E退F进退之机G握于人H君I一心之敬肆。17.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及相关

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觉,指发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中的“觉”词义不相同。B.誉,指称颂、赞扬,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所以要誉乡党朋友也”中的“誉”词义不同。C.者,

指“……的人”,与《<老子>四章》中“不失其所者久”中的“者”字词义相同。D.敬,指谨慎,慎重,与《谏太宗十思疏》“则思慎始而敬终”中的“敬”词义相同。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对于君主的仁德,臣民的称颂本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出于本心。但是君主听

多了就会喜欢听这样的话,而抵触那些劝谏的人。B.当君主看多了天下的贤才后,便会觉得不足为奇并自视甚高,任用人才不看他们的短处,也看不到他们的过错。C.当君主听惯了臣子的赞颂,看惯了臣子谄媚讨好的姿态,习惯了自以为是,就会

慢慢的亲近小人而远离君子。D.作者认为品德是君子独有的,才能则是君子和小人都有的,甚至有时候小人的才能还会更强一些。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君子,而决非小人?4分(2)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老子四章》)4分(3)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兼爱》)4分20.历代君主都深知要“亲贤臣,远小人”,但却很难真正做到,请根据文本概括原因。3分(二)诗歌鉴赏(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第9页共12页山虚风落石,

楼静月侵门。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②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是说设置多道屋门,

击柝巡夜,以防强盗。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

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2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5分(三)默写(10分)2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谦虚内敛,不要自夸自大,因为“,”。(2)《无衣》中“,”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状态。(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4)在《<论语>

十二章》中“,”这两句,孔子教育弟子必须学诗的近、远目标。(5)《大学之道》中的“”一句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一句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6分)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经,专指儒家文化。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

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第10页共12页史,便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为止,总称为“二十六史”。子,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

,才使得中国文化、鲜活有力。集,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

泥浇筑,水泥的巍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是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正是“经史子集”四

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的殿堂。2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中流砥柱栩栩如生富丽堂皇古色古香B.一枝独秀生生不息富丽堂皇美轮美奂C.中流砥柱生生不息高耸入云美轮美奂D.一枝独秀

栩栩如生高耸入云古色古香2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B.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

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C.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D.“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

化的全部内容,而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2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衔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楼宇既非常庞大,也密不透风、缺乏生机。B.虽然用钢筋水泥建起了一座

庞然大楼,这座楼宇却密不透风、缺乏生机。C.水泥钢筋建起的这座楼宇缺乏生机、密不透风,虽然它是一座庞然大楼。D.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也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二)语言文字运用Ⅱ(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班级论坛轰轰烈烈的讨论当中出现了两个这样的帖子:帖子一

:卫生委员冯小明吐槽张小刚不值日,当张小刚因卫生不合格老师问责时,张小刚说语文课上刚讲完老子的“无为”,叶子不扫也会被风刮走的。第11页共12页帖子二:班长说小犟同学不参加研学活动,因为怕耽误他学习,耽误他考985,括号给你注出

来这个小犟同学是干什么的,他是班里最爱学习的同学,他的座右铭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参加一切课余活动,如此埋头苦干,成绩却一直不理想,所以班里同学给他起外号叫做小犟。27.请同学们向先秦诸子借智慧,劝

说这两名同学中的一位,给他们写留言,劝说张小刚值日或者劝说小犟参加研学活动,至少用到两句先秦诸子名言,字数不少于100字。五、写作(60分,其中卷面书写10分)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老子《道德经》里提

到,若要去除人生的是非烦恼,其根本就是要无身无我。无身无我,方可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共生。佛教《杂阿含经》中讲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在佛法看来,世事是无常的,世间之物是没有一个我的存在的,而人们之所以迷茫,总是在执着有一个我。曾国藩多次强调“躬身入局,挺膺

负责”,意思是面对世间一切事情,我必须投身其中,挺起胸膛担负起自己该担的责任。胡适在《致毕业生》中说:“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无我”是古今始终推崇的理念,而“无我”的境界

也离不开“有我”的实践。何时无我,何时有我,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第12页共12页三明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8月月考高二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C2.D3.D4.4分①材料一侧重从以人为本位、“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与纠缠、中和中道等方面阐述中华文明所特有的生命

线。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庸之道的内涵,即要求凡事中正合理,恰到好处,而不是不讲原则,也不是机械的折中主义。(每点2分)5.4分①中庸之道蕴含着“中正合理,恰到好处”之意,不是不讲原则,和稀泥;更不是不好不坏之意。2分②萧华的妈妈误

解了“中庸”的内涵,将儿子成绩不拔尖也不差说成是“中庸”,认为萧华的爸爸没有原则,和稀泥,是个“中庸”之人。1分③萧华的爸爸认为对儿子“不要管束得太紧,否则会适得其反”符合中庸之道的“恰到好处”“过犹不及”。1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最重要的贡

献”不合文意,原文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他们用以现实的人为中心的真实世界取代了先前巫术以神统人的虚拟世界”,是一个“重要贡献”。B.“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人们不能合理地处理各种关系,导致社会关系更复杂”分析不当,原文是“人的本质,从来

都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就是人的群体联系的不断扩大、不断强化,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化,人越来越能够自觉地和合理地处理好这些关系”。D.“子张还不如子夏”理解错误,原文是“子夏是不够,子张是太过,但太过了也等于不够,这就是‘过犹不及’”,二者都有问题

。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学会‘权变’比坚守原则更难做到”于文无据,原文表述是“事实上,中庸之道的平衡点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审时度势,因时、因地、因人、因物展开适宜的积极调整,这就是所谓的‘时中’与‘权变’”,只

是解释了“权变”,没有将其与坚守原则进行比较;“所以”强加因果,“中庸之道的‘中’,是‘过’与‘不及’的联结点和分界点,但绝不是简单的中分点。真正意义上的中庸之道,也绝不是机械的折中主义”前后分句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大意为“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最不能体现中华文明“以人为本位”的特点。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

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由“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超越人间的神明为本位,这是贯穿整个中华文明的第一道生命”“‘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二者的纠缠,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极为强劲的一条生命线”“‘中为大本,和为达道’,成为中华文明的又一道生命线”可知,材料一侧重从以人为

本位、“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与纠缠、中和中道等方面阐述中华文明所特有的生命线。②由“中庸之道,就是要求凡事中正合理,恰到好处,而不是不讲原则,做好好先生”“真正意义上的中庸之道,也绝不是机械的折中主义”可知,材

料二侧重阐述中庸之道的内涵,即要求凡事中正合理,恰到好处,而不是不讲原则,也不是机械的折中主义。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萧华妈妈认为“萧华的成绩中等,不拔尖也不差”,成绩“中庸”;萧华爸爸“没有原则,和稀泥,是个‘中庸’之人”。萧华的

妈妈误解了“中庸”的内涵,将儿子成绩不拔尖也不差说成是“中庸”,认为萧华的爸爸没有原则,和稀泥,是个“中庸”之人。②材料二“中庸之道,就是要求凡事中正合理,恰到好处,而不是不讲原则,做好好先生”“真正意义上的中庸之道,也绝不是机械的折中主义”阐述了“中庸”的内涵,中庸之道蕴含

着“中正合理,恰到好处”之意,不是不讲原则,和稀泥;更不是不好不坏之意。③材料二“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中庸则主张‘执两用中’‘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萧华的爸爸认为要给儿子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不要管束得太紧,否则会适得其反”,萧华的爸爸认为对儿子“不

要管束得太紧,否则会适得其反”符合中庸之道的“恰到好处”“过犹不及”。6.B7.B8.4分①揭示人物性格,通过庄子与惆髅的对话描写,表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超然态度,以及超脱物欲、淡泊名利的人格特征。②推

动情节发展,髓髅的出现,是小说故事的转折,引导着后文情节的发展,从髓髅出现,到庄子去找惠子,到最后“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都围绕着镯髅叙事。③深化主题,髓髅象征死亡,作者借庄子对待衢髅的态度,探讨了生命的意

义和价值;同时,小说借“髓髅”这一物象,及庄子反复说的“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批判当时社会的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倡导人们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一点2分,答对2点4分)9.6分①历史:小说取材于《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庄子为原型,将庄子打草鞋等几个生活小

故事串联在一起,这些生活小故事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性。2分②现实:小说中的“庄子”被抽象成一类寓言化了的角色,是当时无依无靠、郁郁不得志、四处碰壁的令人同情的底层知识分子和思想家的形象。2分③自我:作者在“庄子”的形象塑造中投射了自我的心绪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生机、友谊的渴盼;在现实的打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受;志向高远却不为世人理解与接纳所产生的绝望、愤懑的心态。2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洒脱、旷达的心境”错,应该是

绝望的心境。C.“描绘出惠施惭愧后悔之情”错,应是反映了从政者的伪诈、弄权。D.“写出了庄周热心访友却遭遇恶意后内心的释怀,也暗含着对自己困窘孤独人生处境的泰然自若。”错”,应该是“写出了庄周热心访友却遭遇恶意后内心的失望痛苦”,不仅暗含“对自己困窘孤独人生处境的

感叹”,也有对人性和社会的更深层次的反思。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庄子为形而上的友谊”错,庄子去找惠子,不完全是为了单纯的友谊,也有物质求助的因素。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人物:庄子发现髑髅,

“抱起髑髅”,并一直带着,该行为展示了他超脱物欲、淡泊名利的人格特征,“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这句话的反复,表现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探究。情节:觸髅出现在庄子找蚯蚓时,是故事的转折,后面的情节,如庄子“提起那个觸髅”去找惠子,中途被视为“疯子

”,到最后“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都围绕着髓髅叙事,引导着庄子的行为和命运发生变化。主题:衢髅象征死亡,寄寓着庄子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反映了其对生命无常和死亡必然性的认识,作者正时通过髑髅这一物象,借庄子之口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再者

,通过描写庄子对髑髅的态度,批判当时社会的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倡导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历史:以《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为素材,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庄子为原型,庄子打草鞋、庄周贷粟也、寻找

惠施等几个生活小故事也是历史存在的,这些生活小故事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性。现实:“庄子”是底层知识分子和思想家,无依无靠、郁郁不得志、四处碰壁,和现实社会的底层知识分子相符合。结合“因为创作的动机是由现实人生得到的实感”,可知作品加入作者或时代等现实因素,写来容易动人,也容易成功,可以更加清晰地看

到小说中的现实性。自我:作品是作者心情的一种反射,“当时,我和他(指郭沫若)穷极无聊,寄住在上海滩上,度比乞儿还不如的生活”,作者在“庄子”的形象塑造中投射了自我的心绪,如庄子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生机、友谊的渴盼,和作者当时内心的渴求是一

致的和吻合的。二、课内文言文10.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②攻:治疗。句意: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④归:称赞,称许。句意: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⑦劝:鼓

励。句意: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排除有②④⑦的选项。故选D。1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宋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人。句意: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药物的人。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句意:古代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这不是曹操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C.都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于事敏而于言慎”“合抱之

木,于毫末生”。句意:对工作勤第2页共9页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D.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句意: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省略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及表述为:以(之)盛水浆,其坚不能举自也。句意:但我用葫芦瓢去盛水,却发现葫芦瓢无法承受水

的压力。12.D【详解】A.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句意: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B.代词,……的人/助词,表判断。句意: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仁就是做人的原则。C.介词,在······中

/介词,表被动。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不受耻于从师的时俗限制。D.介词,用/介词,用。句意: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它来盛水。13.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表推测,大概;代词,它。句意:孔子说:“

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却担心它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B.“之”,都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人们从事事业。/火刚开始燃起。C.相当于介词“于”,在;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

于江湖呢?/把以仁义治国作为自己的责任,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句意: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故选B。14.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

句意:谨慎对待,如同开始时一样。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诚实。句意: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③名词作动词,种植。句意: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④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句意: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⑤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句意:先

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⑥名词作动词,领兵。句意:吴王就派他领兵。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句意:因而损害父亲的利益,来追求自己的利益。⑧形容词作动词,慈爱。句意: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综上,①⑧为形容词作动词;②⑦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③⑥为名词作动词;④⑤形容词作名词。15.

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内,同“纳”,结交/知,同“智”,智慧,聪明。句意: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聪明的人不迷惑。B.累,同“累”,土筐/当,同“尝”,尝试。句意:是从

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C.然,同“燃”,燃烧/行,同“形”,形体。句意:像火刚开始燃烧。/就叫作剩饭、赘瘤。D.无通假字/统,同“纩”,丝绵絮。句意:这个葫芦不是不够空,不够大。/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故选D。三、古诗文16.BFG17.

C18.B19.(1)4分。况且自认为聪明的君主,都认为自己的大臣很贤能,谁不认为自己任用的人一定是君子,而绝不是小人呢?4分(“自智”,“贤”“孰”,“以为”,各1分。自智”,自以为聪明;“贤”,意动用法,认为……贤能:“以为”,认为;“孰”,谁。)(2)4分。事物安然未生

变的局面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4分(一句1分)(3)4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于是才能进行医治。4分(譬如:好像;攻:治疗;所自起:疾病产生的根源

;焉:于是。各1分)20.3分①君主选拔人才更看重人的才华而不是品德;②小人阿谀奉承,逢迎讨好,与君主的喜欢相投合。答对一点2分【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3页共9页句意:国家安定和混乱的关键,在于君子和小人的进退。君子和小人进退的关键,掌握在君主一个人的谨慎和放

纵中。“治乱之机”作主语,“转”作谓语,“君子小人之进退”作宾语,主语后断开表强调,故B处断开;“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和“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句式对称,应在“转”前“退”后“握”前断开,故FG处断开。故选BFG。

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发觉/醒来。句意:人们通常不能够发觉。/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B.称颂、赞扬/声誉。句意:凡不是赞美就认为是忤逆。/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C.“词义相同

”有误,判断句的标志/⋯⋯的人。句意:而最终小人被提拔、君子被贬斥。/不离失本分的人是长久不衰的。D.句意:慎重谨慎则会招来君子。/就想到要应当小心谨慎、善始善终。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任用人才不看他们的短处,也看不到

他们的过错”错,应该是“问别人听不到自己的缺点,也看不见自己的过错。”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自智”,自以为聪明;“贤”,意动用法,认为……贤能;“孰”,谁。(2)安:安然未生变;持:持守;泮:“判”,分离;散:散失。(3)譬如:好像;攻:治疗;所自起:疾病

产生的根源;焉:于是。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卒于小人进而君子退者,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也”可知,君主选拔人才更看重人的才华而,不是品德。②由“君子耻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可知,小人阿谀奉

承,逢迎讨好,与君主的喜欢相投合。参考译文: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循环,就像阴阳的变化运行。事物旺盛到了极点的时候,一定是反面开始隐蔽埋伏的时候。这种迹象藏伏在极其微小之处,人们通常不能够发觉,而等到它很明显的

时候,已经积习深重而难以改变。这里面就有三种习气,不能不小心警惕。君主仁德清正,臣子就会衷心佩服并颂扬。说一句话就整个朝廷都称颂圣明,颁布一条政令全天下赞美歌颂。臣子和老百姓原本并不是要献媚阿谀,但君

主的耳朵却熟悉这些好话了。耳朵被这些赞誉所教化,凡不是赞美就认为是忤逆。所以刚开始是对提反对意见的人不满,接着就讨厌那些内敛不善辞令的人,久而久之,连赞扬得不够精巧的人也觉得不足了。这就是耳朵习惯了所听到的好话,就会喜欢阿谀奉承而讨厌直言不讳

。皇上越聪明,而臣下就显得越愚蠢,皇上越能干,臣下就越畏缩。人人脱了官帽,叩头跪拜,应声称道。在臣子看来是对皇上尽为臣的礼节,而人君的眼睛却习惯于这种一呼百应的场景。眼睛习惯于群臣的媚态,对不献媚的就

会抵触。这就是说人君的眼睛习惯于所见到的(臣僚的媚态),就会喜柔和顺从而讨厌刚正耿直。人君访求天下的贤才,见多了也就不认为有什么奇怪的了,于是把自己看得很高而将别人看得很低。问别人听不到自己的缺点,回到自己这儿也看不见自己的过错。于是自己心里所想的,都认为是合情合理不过分的;命令下达,就一定要去

执行。这就是人君心里习惯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就喜欢顺从而讨厌违抗。三种习惯形成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弊端。什么弊端?就是喜小人而恶君子。如今要任用君子、斥退小人,这个道理难道只有古时夏商周朝时才知道吗?即使是叔季这样的未世君主,执政时也希望国家长治久安,

谁不知道要任用君子呢?况且自认为聪明的君主,都认为自己的大臣很贤能,谁不认为自己任用的人一定是君子,而绝不是小人呢?而最终小人被提拔、君子被贬斥,没有别的原因,是君主用人只看才能而不看品行的缘故。品德是君子独有的,才能则是君子和小人都有的,而且在小人那里更强一些。说

话应答,君子木讷而小人阿谀献媚,这就与耳朵的习惯投了缘。各处与人打交道,君子显得笨拙呆板、慢条斯理,而小人则逢迎讨好、灵活迅速,这就与眼睛的习惯投了缘。即便是检查工作考核评比,君子以称功劳为耻,小人则迎合主上的喜好,把心思放在如何展示勤勉

能干,这就和皇上心里的习惯投了缘。如今想要除去这三种习气,永远杜绝这一弊端,不在于外力,只在于内心。国家安定和混乱的关键,在于君子和小人的进退。君子和小人进退的关键,掌握在君主一个人的谨慎和放纵中。慎重谨慎则会招来君子,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任

意妄为则招致小人,是国家混乱的缘由。希望皇上时时刻刻,事事处处第4页共9页都存着这颗不敢自以为是的心。古人说:“狂徒说的话,圣人从中选择。”我有幸生在这个圣明的时代,能直言不讳,希望皇上能包容并体察我所说的,那么就是天下的幸事了!诗歌鉴赏21.C22.5分①颔联借景抒情。

1分,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1分,委婉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悲凉痛苦之情。1分②颈联引典(借典)抒情。1分重门击柝,暗喻战争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1分,含蓄表达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1分(只答对一点3分)【解析】2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C项,“比如‘白雾昏’……采用了比拟手法”错误,“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而“白雾昏”意思是白雾缭绕让山间日色如昏,“白雾昏”既没有拟人,也没有拟物,所以没有采用比拟手法。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

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然后理解颔联和颈联的意思,再回顾抒情的方式包括哪些,本诗颔联和颈联使用了什么方式来抒情,抒发了什么

情感。“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颔联中主要写了山风、落石、静楼、月等景物,这是描写山上夜中的见闻,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结合诗歌的注释“诗人移居夔州”可知,诗人借这些清冷之景抒发了旅居他乡的悲

凉之情,这是借景抒情;“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结合注释可知,“击柝”和“无衣”都使用典故,“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暗喻战争,作者借助这两

个典故来抒情,表达对时局纷乱的忧虑。【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

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

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1)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迩之事父远之事君(5)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四、语用24.C25.B26.D【解析】24.本

题考查语境中成语的辨析能力。一枝独秀:其他花都没有开,只有这一枝在开着。比喻技高一筹,优势明显。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一样。儒家思想在社会中起支柱作用,故用“中流砥柱”符合语境。生生不息:指变化

的发生和新生事物的产生没有终止,事物等不断地生长、繁殖。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由语境“中国文化”可知,应该是“生生不息”。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或场面华丽而盛大,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高耸入云: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高峻挺拔。此处强调“国学大厦”,大厦应当是高峻挺拔的,选用“

高耸入云”符合语境。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古色古香: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此处用来形容“殿堂”,应该用“美轮美奂”。故选C。25.本题考查对语病的辨析和修改能力。本题,先明确该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就在学术意义

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缺少主语,排除A项;二是语序不当,应是先说“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再讨论“经史子集”的意义,排除C、D项。故选B。2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准确、连贯的能力。本题,根据括号

后的句子“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那么括号内第5页共9页句子的句末强调“密不透风、缺乏生机”与后文语意更连贯,据此排除C项;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此处先肯定钢筋水泥建起了大厦,然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表述上存在转折关系,据此排除A项;对比B、D两项,D项中以“

钢筋水泥”作主语,和前文联系更紧密。故选D。27.(5分)参考:小犟同学你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儒家的观点不错,但其内涵是迎难而上,勇敢地去克服困难,不退缩,不逃避,而不是你这种逃避课余活动只一味埋头苦干的行为。你这种行为有悖

于儒家主张以仁为己任,强调有为,况且其有为指的是无所为而为,要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无所为,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你这样埋头苦干,成绩却不理想,为的只是无用功,靠的是蛮力,并没有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到自己的有为。

希望你牢记“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诲,深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大义,做到真正的以学习为乐趣,不依靠蛮力,多加思考,提升自己的成绩。同时也要丰富课余生活,劳逸结合,积极参加研学活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向别人学习,再坚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座右铭,

勇敢的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真正的有为。”(运用名言2句2分,理由充分和表达清晰3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写评论,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首先分析两个帖子的内容,把握其观点倾向。帖子一,张小刚以老子的“无

为”作为借口,逃避值日劳动,显然这种观点是误解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无为”并不是指向消极的不为,而是要为的有节制,为的得法。帖子二,小犟同学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作为座右铭,不参加一切课余活动,埋头苦干,但成绩并不理想。显然小犟同学

的学习方式也有问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强调全力去做,并且持之以恒,表明的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决绝态度,但不等于盲目地学,要参加研学活动,学思结合,劳逸结合。然后看写作要求,本题要求借先秦诸子的智慧,选择以上两名同学中的一位进行劝说,

劝说张小刚值日或者劝说小犟参加研学活动,这是留言的目的;方式上注意选用先秦诸子名言,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适当运用到劝说中,增强

语言的说服力。还要注意与表达对象的关系,语言要自然,不生硬。28.作文60分。一、有关材料解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角度都是“无我”,关键词是“无身无我”“诸法无我”等,并指出不能过多注重自我,不要有“有我”的执念,从而不受到烦恼

的影响,不会感到迷茫。材料三的角度是“有我”,关键词是“躬身入局,挺膺负责”等,也就是要积极入世,承担使命。材料四侧重指出要付出努力,相信功不唐捐(所有功德与努力,都是不会白白付出,而会有回报),兼有“无我”“有我”的角度,功绩不是哪一个人的,但却需要每

一个人的努力付出,只有聚众、积久之“功力”,方有一事之“功成”。二、“无我”“有我”的内涵。1.“无我”无身无我,无私忘我,淡泊名利,淡化个人得失,超脱世俗追求,不居功自傲,不沽名钓誉,学会宠辱不惊,懂得功成隐退,达

到豁达、高贵的人生境界。“无我”可以是在付出、拼搏、奋斗时,可以是面对利益、荣誉、功劳时,可以是被烦恼、欲望、执念困扰时。“无我”不是佛系遁世,不是消极低沉,不是直接躺平。提示:“无我”的内涵相对多元,建议取最好理解和表达的角度。2.“有我”有主体意识,有自我意识,有个体的参与

意识,肯定自身的存在价值,有责任心,有使命感,有担当意识,有奋斗精神,积极入世,愿为敢为。还可以进一步阐释为: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在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人应该居于主导和主动方面;意识到自己是个人命运的“主人”,应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有我”还可关联到独立意识、自觉意识、权利意识等等

。但“有我”不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是斤斤计较个人利益,不是一切行动为一己之私。三、“无我”“有我”的联系。“有我”和“无我”具有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第6页共9页要做成一件事,先要“有我”,“有我”才能付诸行动,才能干事创业,才能有所成就

,而切实行动起来,为社会多做贡献,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在追求过程中,又要做到“无我”舍身,甘于奉献,而非处处想着自己的利益;功成之后也要“无我”,淡泊名利,淡看荣誉,失而不忧,得而不沾沾自喜,这样才能活得真实而坦荡。可以梳理成以下逻辑关系:①“

有我”的行动、实干,是通往“无我”的必经之路。②“无我”的人生境界,需要“有我”的付诸行动。③从付出努力的“有我”,到高远、可贵的“无我”境界,再转化为另一种的“有我”境界(“无我”往往被人认可,受人尊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如:华盛顿、鲍叔牙)。④“有我”的努力,成就“无我”的境界;“无我”的情怀,指引“有我”的方向。⑤“有我”强调行动(实践,实干,参与),“无我”强调修心。【拟题示例】《以无我之心境,绽有我之光华》《有无相生,珍贵人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我有责,无我无私》《付出有我,居功无我》《以有我

之行,成无我之境》《无我修心,有我践行》《登有我之梯,达无我之境》《挺膺有我,隐身无我》《有我务实,无我务“虚”》《道是无我却有我》《无我立心,有我立行》《无我有我总相宜》《责任中有我,荣光下无我》《扎根“有我”,探寻“无我”》【优秀范文】1.无我之境,有我之尽白云苍狗,是非烦

恼纷纷扰扰。人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新的困扰,新的问题,而如老子《道德经》里提到,若要去除人生的是非烦恼,其根本就是要无身无我,也就是说,达到一个无我之境。↵无身无我,方可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其主,正如老子所言:“盖将自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

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便是将自身与万物为一、世间事变化无常,千变万化的事物中,是没有一个“我”存在的,而之所以人们总在此间感到迷茫无措,是因为总是在执着于有一个“我”,忘身自我,投于天地,方可达到无忧的无我之境。与无我相对,便是有我,当人身处无我之境时,是否

还应有我?听上去似乎这一提问都略为可笑,身处于对立面的两件事物,就如数学中的互斥事件一般不可同时发生。但当究其深层时,便会发现二者并非鱼与熊掌,可以得兼,那便是在达到无我之境时,做到有我之尽。有我之尽,顾名思义就

是指有我的尽心、尽力、尽责,随着时代浪潮的滚滚涌动,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青年群体身上所担之任则更为重大,因此我们应如浪花一般投入时代浪潮之中,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胡适在《致毕业生》中所说“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不必唐捐。”`这便是教导人们要去尽

心尽力的完成每件事,没有任何一份努力会被辜负,这其实也是无我与有我的一种有机结合。先达到有我之尽做到最大的努力,即使当下没有成功也不必为此而以烦忧,又达到了超脱的无我之境,换而言之,有我与无我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而做到有我,还需做到一点便是尽责,像曾国藩所说的“躬身入局,挺膺负责。”就是在面

对世间一切事物时,我必须投身其中,挺起胸膛担负自己该担的责任,在负责、尽责之中达到有我。以无我去面对世事的烦忧,以有我去应对该承担的责任,该努力的事务,对忧虑和迷茫持有超脱的态度,对本分之事抱着尽心尽责的努力,于我之境中亦能有我之尽,在有我之尽方能达到无我之境。便可在无我与有我之间活得自在、精

彩。2.“有我”与“无我”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有我”是自我意识的凸显,是遇事不退缩的担当精神;“无我”则是做人能够做到淡泊名利的人格境界。二者之间体现了做人与做事、精神与境界的辩证思考。应当说,做事当以“有我”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担当方能有所建树;做人当以“无我”的境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才能更好地立身于世。【点评:阐释正确看有我与无我的关系的重要作用,以此点明中心】为什么说做事当以“有我”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担当?第7页共9页因为一个人只有去担当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提出分论点】一个人担当得越多,往往证明其价值越大

。【进一步解释】人生在有担当中成长,在敢担当中前行,在能担当中辉煌。遇事推诿、裹足不前,在逃避责任的同时,往往也错过了成就事业的机会。许多政治家、企业家正是因为在国家或者组织面临重大困难时挺身而出,以大无畏的精神真干、实干才成就了自身,如:毛泽东、邓

小平,张瑞敏、任正非等。【展开论证】正是他们以“有我”的心态、敢于担当的精神才成就了自身的功业。【得出结论】往更深的层次来说,“有我”的担当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提出分论点】正是这些担当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才使得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逢大事之际、治乱之秋,

兴亡悬卵、民生危殆之时总有无数仁人志士赴汤蹈火、前赴后继地解民之忧患、救国于危难。【进一步阐释精神内涵】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警烁千古的名句都是担当精神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为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可以骑着“

二八”自行车走街串巷,可以不远千里考察学习办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不断创造出造福一方的优异成绩,也是在做事上“有我”的担当精神的体现……【展开论证】如果在危难和需要承担责任之时,每个人都往后退缩,我们国家怎么发展?社会怎么进步?所以说,个人需要“有我”的精神来做事,国家、社会更需要有担当的人。【得

出结论】为什么说做人又当有“无我”的境界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我”是淡泊名利的人格境界。【提出分论点】如果一个人没有“无我”的境界,总是把名利看得非常重要,其实也很难获得成功,也就无法做出“有我”的事业。如果个人的奋斗目标不在事业

、而在功名,就会格局小、境界低,做事畏手畏脚、患得患失。【运用多种方式展开论证,假设论证、类比论证】在面临抉择之时总是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团体利益矛盾化、复杂化,最终只能落得事的功亏、人的污名。在这方面,杨秀清、

袁世凯、张国焘等都可做前车之鉴。【提出对策】反过来说,如果能以“无我”之私行“有我”之公,结果往往会假其“私”而成其“公”。【提出分论点】就是说一个人能以“无我”的境界去做“有我”的事情则往往又能够成就自我。【解释分论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样的人永远能做到目

标明确、心无旁骛,始终以大公之心对待事情。这样自然也能得到众人的认可与帮助,恰恰又能因“无我”的境界成就了“有我”的功业。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意思是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就是“无我”境界的体现。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他的一生都在和水稻打交道,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袁隆平却常说,“杂交水稻并非我一个人的成绩,而是整个科研团体的成就。”【展开论证】可见,他们都是以“无我”的心态在做“有我”的事情,而恰恰又因为这种“无我”成就了他们的“有我”。【得出结论】由

此可以看出:做事当以“有”,有则有功;做人当以“无”,无也是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3.在有我中追求无我李嘉诚写给自己的墓志铭用了这样一句话:“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有我”是一种人生智慧,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就像大海中航行缺少灯塔指引的小船,容易迷茫而不知所措;“无

我”是一种勇毅信念,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人民,自然就没有“小我”的位置,于是也就能不言私利,夙夜为公。在“有我”中追求“无我”,才是活出人生价值的正确航向。莎士比亚说,“人具有高贵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有我”是对个人价值的尊重,是实现有价值人生的必由之路。陶渊明厌恶了

官场的尔虞我诈,来到山水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创作出了多少流传至今的优秀诗作;将变法作为自己经营大半辈子事业的王安石,最终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费尔巴哈说,“你越是放弃自我,相应地,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无我”是对人生更高境界的追求,是将自身投入国

家和民族事业的勇气。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

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第8页共9页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在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这样“无我”的决定是何等伟

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我”和“无我”是不可分割且相互依存的整体,心为物役就会迷失自我,心有杂念就会患得患失,从“有我之境”走向“无我之境”,方能成就更好的“我”。第9页共9页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