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共(8)页,37.244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7d9a0a70c89d226bb0b3d3c357f9e2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2024级11月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葛琼妹审题人:何军平考试时间:2024年11月21日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
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
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
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
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
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
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
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
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
,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
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照我
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就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能达到二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首先,从唐宋词人的角度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
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以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
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
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
词时,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
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因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唐末诗词相关
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是因为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B.唐诗宋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
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B.孔颖达不认同“陆机提出的‘诗缘情’是对中
国古典诗歌最古老的纲领的否定”这一观点。C.唐诗宋词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启发我们细致地品味古人的价值判断和美感。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3.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
,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A.晏殊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本是思远之作,王国维却将其作为“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B.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意是以“草”的生生不息表达送别的愁情的增生,后人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C.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南未爱国将领宗泽临终“诵此二语”,感叹自己未竟的抗金事业。D.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表明苏轼的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旷达潇洒。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
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4分)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6分)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
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给我一枝枪茹志娟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
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我
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后,跑到营长面前说:“发我一枝枪!”营长朝我
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
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檐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
下。孩子趴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问道:“你怎么没有枪?”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
,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着红缨的梭镖起我们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
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小义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那一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
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大嫂,你家大哥呢?”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
,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生活在行进,时而严峻、鲜明,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
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一枝左
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
,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虽则是轻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他们盖得很好,睡得也很好。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
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搅起地上的灰土。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
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超然客公众号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真是该睡了,天明还有工作呢!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她守护我,我也守护她。天亮了
,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
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见到“我”后显得很拘束,面对小义的询问,他的脸“慢慢地红了”,说明小鲁还是有些委屈的。B.“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中
“仍是”“唯一”等词语,表达了“我”作为文工团的兵不受重视的不满和抱怨。C.小义一开始称呼小鲁为“大哥哥”,后来又突然改称他为“叔叔”,称呼的改变,表现小鲁因没有枪而受到小义的质疑。D.“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
土”,鲁西南地区的这种荒凉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采用现实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强调了过去与现实的对比,形成了时空交错的艺术效果,增强了感染力。B.小说
淡化情节,通过简洁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塑造出一系列特征鲜明且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C.小说的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D.本文选取女性视角,描写了宁静
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烘托出温暖恬静的气氛,笔触细腻。8.小说中的“枪”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不同内涵,请找出两处加以分析。(4分)9.茅盾先生曾评价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具有独特风格,请从事件选材、人物形象选取、主题呈现三个方面,就本文的“独特性”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
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
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
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超然客公众号寄示诗
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以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
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
醇酽。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膳,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节选自苏轼《答秦太虚书》,
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1处得1分,涂黑超过3处不给分。(3分)平旦用画叉A挑取B一块C即藏去叉D仍以大竹筒别E贮F用G不尽者H以待宾客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A.信,消息。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意思不同。B.复,再、又。与《归园田居(其一)》中“复得返自然”的“复”意思相同。C.皆,都、全。与《琵琶行并序》中“满座重闻皆掩泣”的“皆”意思相
同。D.归,返回。与《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归”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在这封写给秦太虚的回信中,记述了这段时期内的生活情形与精神状态,言辞亲切真诚。B.苏轼准备到道观静修四十九天以静心
养生,并劝秦太虚也要注意修炼身性,对他关心备至。C.苏轼赞赏秦太虚的才华,劝导他写见识高超、有实用价值的文章,而不必舍本逐末追求仕途。D.在这封回信中,苏轼对秦太虚的关心,多于自身感慨的抒发,从中可以看到苏轼的高尚人格。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4分)(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4分)14.苏轼到黄州后面临三大问题:贬谪余悸、贫病交加、家门破败。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请概括本文中苏轼心胸豁达和性格开
朗的具体体现。(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
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江州司马。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叙述了去年诗人在皇家街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令人唏嘘。B.前两
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场景,抒发了今非昔比的感慨。C.颈联对仗工整,“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D.尾联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16.同是写月,《琵琶行》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与本诗相比,作用有什么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山路盘旋,景色优美。同学们一边攀爬,一边欣赏美景,不觉天色已晚,于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诗人晚年凄苦的生活。(3)音乐能给人以听觉上的美的感受,但要用语言来呈现
并不容易,于是人们常用比喻的手法来描摹音乐,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用鸟鸣声和流水声来形容琵琶声的婉转流利、缓慢低沉。(4)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告诉人们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留白”来实
现“以无胜有”,展现更丰富的意蕴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像国画师描绘远景时那样淡淡勾勒几笔,呈现一个平静安详的世界的
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为描述中国社
会家庭、氏族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一词,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百年来很少见的原创概念。费先生说,西方人说到他的家,指的是夫妻和孩子,很明确。中国人的家,界限就不明确了,伸缩性很大,可
以扩大到四五代人同堂的大家庭,乃至整个氏族,一表三千里。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是以某个人为中心,波浪似的向外扩散,犹如投入水中的一个石子的水纹,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形成一种“差序格局”。“知人善任”的费先生,请来《红楼梦》中人,演出了“差序格局”的典型场景“贾家的大观园里,
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18.请根据以上内容,概括“差序格局”的三个
特征。每个特征不超过6个字。(3分)19.下列句子中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一项是()(3分)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C.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从室内到户外,从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到地铁、公园、商场,艺术正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①的地铁车厢,可能变身穿行在地下的流动艺术展;熙熙攘攘的商场中庭,也能举办一场“小而美”的展览活动;历经沧桑的历史街区,在艺术的装点下,碰撞出传统与现代交融
的别样韵味……区别于传统的美术馆、画廊等展厅空间,这些艺术新空间与工业遗存、创意园区、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等公共空间叠加,营造出生活化的艺术展示,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就能享用一顿艺术便餐。如今,漫步城市街头,或许就能在下一个转角与艺术②。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美在自然山水,也美在内涵品质,美在艺术人
文。艺术融入城市,更新了城市的外在面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为城市注入更多人文气息。超然客公众号20.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D.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闻一多《红烛》)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自然山水、内涵品
质、艺术人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
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袁隆平不打算退却。1966年,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
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以上材料选编自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精神,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选准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