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共(6)页,307.43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0704bf484062cb345cba0a9ff69b05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2024级11月月考历史试卷命题人:乐进炉审题人:罗虹考试时间:2024年11月21日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1.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
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2.有研究者对商代中心统治区内77座不同时期贵族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进行总体考察比较,发现以觥和爵为核心
的酒器组合方式几乎贯穿了整个商代。而且在殷墟各期墓葬中,虽然铜礼器种类逐渐增多,但觥、爵一直是组合的核心。这一研究成果可用于说明商代()A.奢靡享乐之风盛行B.礼乐制度逐渐趋于完善C.酿酒技术日臻成熟D.“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3.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
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A.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B.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D.都提
出可行的治国方略4.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到南海、桂林、象郡戍守,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徙3万户居民到北方、西北的北河、榆中,屯田生产。这些措施()A.导致了阶级矛盾尖锐激化B.抵御了匈奴对边疆的侵扰C.缓解了中原地
区人口压力D.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A.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B.秦朝统一焚烧诗书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
歧D.汉武帝时独尊儒术6.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希,饭稻羹鱼,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无积聚而多贫。”到了陈朝时,这里已经“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①人口的大量南迁②
优越的自然条件③南北统一的实现④相对和平的环境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7.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
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8.游士本是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特殊阶层。但西汉武帝后,游士之游从汉初时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结伴交游,欣赏自然景观的游览活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
会阶层流动的加速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D.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9.在东汉,田庄的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中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
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据此可知,东汉田庄()A.推动了社会转型B.威胁了中央集权C.维护了小农经济D.导致了“党锢之祸”10.除尊孔外,北魏孝文帝还诏祀尧、舜、禹及周文王,诏修尧、舜
、禹庙;又祭汉高祖,又遣使祭东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又遣使祭泰山及华山等。孝文帝上述举动意在()A.学习汉朝的治国理政经验B.传播儒家礼制文化C.彰显政权华夏正统地位D.推动鲜卑民族汉化11.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扬州和全国连成一
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12.曾经与唐朝合作先后攻灭西突厥汉国、后突厥汗国的回纥族起初兴
起于A.④B.③C.②D.①13.《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其中“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描写的是()A.安史之乱B.宦官专权C.朋党之争D.黄巢起义14.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
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A.存在一定的
制度缺陷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15.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
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由此推知,当时()A.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社会门第观念受到冲击D.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16.
唐朝的文艺作品洋溢着大唐之美。如,《霓裳羽衣曲》既重视宫廷音乐,也不排斥民间音乐,还广纳胡乐,是体现大唐之美的代表作之一。由此可知,“大唐之美”在于()A.婉约细腻、吏治清明B.思想活跃、三教并行C.气象宏大、兼收并蓄D.市井气息、西学东
渐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老子《道德经》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长。——《孟子·梁惠
王上》“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材料二“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
作。——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涉及思想家所包含的主要思想主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者认为“百家争鸣”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并举后世文化史实两例予以论证(6分)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
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材料二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文化一统”的措施及其目的。(6分)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
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材料二唐初租庸调制在北魏均田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优点在于,将财政征收落实在有承担能力的“丁”基础上,但缺点在于“丁”承担财政征收的
能力依赖于均田制所授予的田地。在均田制崩坏、庄园制盛行以及租佃、雇佣关系普遍化的情形下,能够承担财政义务的基础只能着落在土地和家庭资产上。地税和户税因此得以进一步发展,并在两税法改革中得到全面推广。——摘编自刘守刚《财政中国三千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
利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唐赋税制度调整的主要方向和主要意义。(6分)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盛世,指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国家繁荣昌盛、统
治集团文治武功到达一定水平的社会现象。通常表现为对内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对外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力大。——摘自百度百科请列举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9世纪期间的三个盛世名称,并选择其中之一进行阐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高一
11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答案BAADBBBC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BCBDAAAC17.(14分)(1)主要思想:(每点2分8分)①老子:主张无为而治;②孟子:主张轻徭薄赋、行“仁政”;③法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④墨子:(举能)“尚贤”(2)
影响: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2分)例证: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糅合法道思想于儒学;魏晋玄学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道教思想来源于道家和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神仙方术等。(任答2点得4分)18.(14分)(1)表现:抑制工商业者;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
准。(4分,两点即可)影响:对百姓来说,增加了负担;对国家来说,增加了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正反两个方面)(4分,两个方面各2分)(2)措施:尊崇儒术(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目的:实现政治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形成共同民族认同)(4分)1
9.(12分)(1)有利因素: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励精图治。(答出三点即可,6分)(2)方向:改变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变为田亩资产为主。(2分)意义: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或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
政府的财政收入。(4分)20.(12分)列举: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任选其三得3分)阐释示例:(任选其一。内容大体涉及背景、内容措施、评价三个方面,每方面3分)文景之治——汉初统治者吸
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政治上承秦制,略有损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国并行;经济上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民族关系上实行和亲政策,使经济得到明
显恢复,社会稳定,国力日盛。汉武盛世——汉武帝即位后,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实行积极有为的治国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实行中外朝、设州刺史、任用酷吏;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征收算缗告缗;思想上尊崇儒术;对外开
拓疆域,反击匈奴,通使西域、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边疆的管理,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光武中兴——东汉初年,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并实现全国统一后,励精图治。政治上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
兴”。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代周称帝后,励精图治,采取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整顿吏治;确立三省六部制;地方州县二级制;废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试选才、打击门阀;经济上沿用均田制、租调制;大索貌阅;建仓库(储备仓、义仓)轻徭薄赋,提倡节俭;边疆治理上分裂突厥、
震慑西北(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南抚百越,册封冼夫人;边疆以当地豪酋任郡守、县令;这些措施使隋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日盛。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吸取隋亡的教训,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政治
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民族关系上和对外交往上开放包容。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民族交融程度空前加强,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史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在武周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选贤任能,改革吏
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是唐朝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