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共(15)页,133.14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7b898d2d0e7ab095b48081f076c06d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莲塘一中2020-2021下学期高一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命题人:审题人: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最近,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以
及相关判词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②关于人物的姓名,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它往往起到点化人物、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挈领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谐音正是“这样”,或认为“这700多个人名,
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诸如此类的夸张说法,虽不必过于较真,但用以指导普通读者和青年学生理解《红楼梦》,可能会出现某些偏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③不错,《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定的指向性。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
式,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或者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娇杏”谐音“侥幸”,“冯渊”谐音“逢冤”,“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等。虽然这似乎是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也是大家熟知的,但由此出发来理解人物,总有贴标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的泥潭。
④这里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的言行,通过展示特定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对形象的鉴赏,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脱离形象,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一对应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实。即使《红楼梦》
人物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或寓意,但这种暗示和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侧面,况且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甚至根本不起作用。⑤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
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以方便读者阅读,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出形象的立体性,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百计的人物时,采取的一种基本策略。诸如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等主要人物,我们很难从谐音中找到某方面的符号性特征,道理正在此。即便在某些场合,脂砚斋评语对有些人物的名字给出了意义的指向,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阐释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
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当然,更不能涵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在理解人物命名时,即便撇开具体人物的言行,仅仅是在抽象层面因谐音而引发一种符号式把握,对有些人物也是不能作简单化处理的。比如“秦可卿”,究竟是“情可亲”还是“情可
轻”,或者是“情可倾”乃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有持续的争议。⑥所以,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即便某些人物的姓名谐音给人以意义的指向,但仅仅把这种谐音作为理解的一个侧面,并通过自己阅读的具体感受,努力发现这一侧面所涵盖的以
及不能涵盖的其他方面,这才是阅读伟大作品的正道。因为相比揭示名字的符号性功能来说,对人物具体形象的真切感受才是更为重要的。(选自詹丹《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些名师的导读书籍把人物命名方式和判词当作理解《红楼梦》的
关键,会使读者误入阅读歧途。B.少数人夸大《红楼梦》中人名寓意的作用,其影响并不大,但若用这些观点指导青年学生就要慎重了。C.曹雪芹处理《红楼梦》主要人物时,力图立体地塑造形象,很少使读者产生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D.“原应叹息”
的阐释,只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不能涵盖四个女性渐次推进的过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二两段从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的观点切入,引入论题,提出
自己的见解。B.第三段先肯定了部分人物的姓名有一定的指向性,然后指出由“谐音”解读人物的危害,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性。C.第四、五两段,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对人物形象不能用贴标签的方式加以分析的观点。D.末
段收束全文,强化了“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而不能依据人物的姓名谐音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度地强调《红楼梦》人物姓名的符号性功能会误导普通的读者。B.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人的姓名谐音暗示了他们未来命运的发展趋势。C.对《红楼梦》中次要人物
,可以通过谐音的符号性特征去分析理解。D.秦可卿的姓名暗示了她生性风流的特点,是对其有关情节的映射。(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
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女子满15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
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年,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在全国率
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
精神力量。(摘编自章正《代表委员建言:立法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材料二在孩子16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笔者曾参加一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聆听父亲讲述家族发展史:“我
们家积累的这些财富,都是祖祖辈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你已经成年,要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为整个家族争光。”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表了“成人誓言”。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记忆犹新
: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摘编自曾祥伍《在英国参加成人礼》)材料三)(摘编自沈慧《“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调查》)材料四2016年6月9日,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市区县
教育局及高中的负责人观摩了省内某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活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也派出代表出席活动。该活动共有四个篇章:拼搏、成人、感恩、飞翔。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千余名毕业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步
入校园,沿着呈现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活泼可爱到风华正茂的18年生活轨迹照片的长廊步入典礼会场。“我宣誓,从今天开始,我以孝心对父母,以诚心待他人,以热心对社会,以忠心对国家;我宣誓,从今天开始,在新的起点我将更加努力!因为有我,人民将更加幸福;因为有我,家园将更加美好;因为有我,
祖国将更加昌盛……”千余名学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宣誓他们已经成人,将离开父母的庇护,肩负起社会责任。礼毕,学生们纷纷将鲜花献给身边的家长,并与家长紧紧拥抱。(摘编自《合肥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示范活动纪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传统文化对“成人”十分关注,不仅理论上有所阐发,而且古代的“成人礼”活动从古至今延续不断。B.《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
纲要》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各地举办成人仪式活动。C.成人礼的宣誓词能够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增强学生对家园和国家的奉献意识。D.从“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感情变化情况看,“孝敬父母、报效社会”等五个方面的比例都有明显提升。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先圣孔子认为“成人”应该见到财利不忘道义,面对危难勇敢担当,能够在困顿之中坚守人生志向。B.“成人节”已经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C.“成人礼”不仅需要仪式,也对学生成长提出了一
定的要求,如在成人之后应当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D.“成人礼”不应该只是学校单方面举办的活动,也应该得到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6.中英两国当代的“成人礼”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三)文
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百合花茹志鹃1946年的中秋,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被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团长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送“我”到前
沿包扎所。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我们就得向老百姓去借。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
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
,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
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
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
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走远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乡干部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
来今天是中秋节了。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攻击开始了。
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那些妇女又羞又怕,特别是那新媳妇。
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
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
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
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
,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
,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
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青年人的脸。(选自茹志鹃《百合花》,有删改)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通
过神态动作描写刻画新媳妇形象,“不笑”“瞅着”两个细节,生动地刻画出新媳妇借与不借被子的内心矛盾。B.文中插叙“我”对家乡中秋节的回忆,以习俗、童谣和想象等方式营造了和平生活的温馨美好,小说在诗意抒情中更凸显战争的残酷。C.文章通过小说担架员的转述来交代
通讯员为保护他人而牺牲的壮举,作者这样写有意识掩饰了战争的残酷性。D.小说中被子上的“白色百合花”,既象征着通讯员和新媳妇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又象征着军民之间纯洁深厚的感情。9.文中画线的三处都写到了“撕挂下来的布片”,请分别简
析其作用。(6分)10.试探究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已。性
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刘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
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探
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时
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
,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凡
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B.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C.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
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D.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古代,男子到了
20岁时要行冠礼,后取表字,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B.“本纪”一般是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史记》。文中“世祖”指东汉建立者光武帝刘秀。C.《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两汉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D.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单于”是匈奴最高首领的专称,“阏氏”是对匈奴王后的称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班固聪慧博学,性情温和宽容。他年少时能著文诵诗作赋;为人谦和,不因自己有才华而高人一等,儒生因此而仰慕他。B.班固刻苦研学,继父业却遭祸
。他对诸子百家的言论刨根究底,成年后想把父亲所续前代史补充详尽,却被人举报而遭遇了牢狱之灾。C.班固颇有才干,参与国家大事。当官员们不赞同与北单于和亲时,班固和其他官员意见不同;后以中护军的身份随窦宪出
征匈奴,参与议论军事。D.班固颇受恩宠,家教不严受害。他的文章受到肃宗认可,多次被召入宫陪读,却疏于家教,因子孙不守法度,而被免官入狱,最后死在狱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2)
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梦游三首(其一)徐铉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香蒙蜡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斜。檀的①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
折枝花。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②春深道路赊。【注】①檀的:古代女子脸上点饰的红点。②洞口:神仙所居的洞口,化用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诗开篇点
题,魂驰故人之家,与思念之人相会,皆是梦游所历之境。B.承接首联点明的时间,颔联的“香蒙”和“蜡烛”营造出幽会的朦胧美。C.妆容精致,云鬟簪花,调弄着箫管,一位妙解音律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D.诗歌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虚写梦中与爱人相会,实写梦醒与爱人分别。15.诗的末句描写了
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在《蜀道难》中写蜀道中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景象的两句是“,”。(2)杜甫《登高》中,“,”两句既表现了秋天的典型特征,也在写景的同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
酬的感怆。(3)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认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把
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女人是附属品;《西游记》中女子无非是些点缀;而《水浒传》中女人或淫荡如潘金莲或粗暴如母夜叉孙二娘。唯有《红楼梦》让我们真正看到女人的精彩,领略什么叫作“水做的骨肉”。豪
迈如史湘云,(①);稳重如薛宝钗,(②);敏感如林黛玉,(③);而薄命如香菱,跟着黛玉学诗,竟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令人悲欣交织;即使风趣诙谐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势利狠毒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红楼梦》与其他的
作品相比绝对是______的。这部不朽的文学巨作,曹雪芹______,“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80回。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还要多读读红学家的言论,多看看其中对诗词歌赋的解读,多想一想才能明白其中的主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______是要不得的。17.文中
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B.即使精明强干如王熙凤,她的势利狠毒、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C.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
欣赏,甚至令人喜欢。D.王熙凤势利狠毒,即使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②也有醉卧芍药的
娇憨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B.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②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C.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②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D.①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出类
拔萃呕心沥血囫囵吞枣B.与众不同处心积虑生吞活剥C.鹤立鸡群呕心沥血囫囵吞枣D.卓尔不群处心积虑生吞活剥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围绕食物
胆固醇,专家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极其有害、不能吃的东西,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好东西,不能不吃。其实,①________。医学调查发现,胆固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它不仅是身体的结构成分之一,还是合成许多重要物质的原料。过分忌食
含胆固醇的食物,容易造成贫血,降低人体的抵抗力;不过,②_________,会使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③________,也能有益健康。21.阅读下列材料,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5分)瑞士手表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堪称经典,
这得益于瑞士制表工匠具有的“工匠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工匠有着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职业敬畏态度。在生产中,他们极度关注工作细节:严格依照操作流程,认真完成每一道生产工序,对每一个零件、每一个产品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在工作中,他们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在中国制造升级换代之时,我们也应该
大力弘扬这种工匠精神,使中国成为制造强国。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世纪60年代,雷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是他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70年代,陈景润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摘取了
“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那个时代的偶像;80年代,中国女排以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五连冠”,成为了一代偶像;90年代,微软公司的创始者比尔·盖茨成为了一代人的偶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偶像。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代表着各个时
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你觉得21世纪的偶像应具备怎样的时代精神?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莲塘一中2020-2021下学期高一3月质量
检测语文试卷答案1.D【解析】D项,“只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不能涵盖四个女性渐次推进的过程”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阐释之意义,并
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2.C【解析】C项,“第四、五两段,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错误,没有用对比论证的方法。3.A【解析】B项,“暗示了他们未来命运的发展趋势”错误,第三段是“或者
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可知是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C项,“可以通过谐音的符号性特征去分析理解”错误,扩大范围,第五段“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
,可知比较原文缺少了“一些”的限制。D项,“秦可卿的姓名暗示了她生性风流的特点,是对其有关情节的映射”错误,背离文意,从第五段“比如‘秦可卿’,究竟是‘情可亲’还是‘情可轻’,或者是‘情可倾’乃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有持续的争议”可知是有争议。故选
A。4.C【解析】A项,“从古至今延续不断”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可知,不是“从古”而是“西周”开始。B项,“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
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可知,分别是“倡导”“引导”而非“立法”。D项,“都有明显提升”错误。根据材料三条形《“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
情感变化情况调查》可知,“热爱祖国”“敬爱师长”“关爱他人”提升不是很明显。故选C。5.B【解析】B项,“‘成人节’已经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2000年,浙江省
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可知,北京、上海等地是以“不同的形式”确立,而并没有明确是“立法”形式,属于偷换概念。故选B。6.①主办方:英国主要以家庭活动方式举行;中国则由政府、学校等
组织以集体活动方式举行。②形式上:英国较为多样化,更具个性特征;中国有相关法规、政策支持,更为规范统一。③内容上:英国强调家族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中国强调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解析】
材料一,“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年,浙江省把
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由此可见:中国“成人礼”形式上有有相关法规、政策支持,以集体活动方式举行,更为规范统一;内容上,中国强调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材料二,“在
孩子16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笔者曾参加一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聆听父亲讲述家族发展史……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表了‘成人誓言’。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
记忆犹新: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可见,在形式上,英国较为多样化,更具个性特征;内容上:英国强调家族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7.C【解析】作者并非有意掩
饰战争的残酷性,相反,以“担架员”的反映更加凸显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8.①第一次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和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②第二次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团部时快乐的情绪。③第三次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写出新媳妇和“我”万分痛惜的心情
,为下文新媳妇缝破洞做铺垫。9.①“我”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连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我”是小说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性格丰富的见证者,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③文中“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残
酷,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凸显军民情深的小说主题。10.A【解析】“终于孝平王莽之诛”,是说“到孝平王莽被杀为止”。可以排除B和D项;“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是说“班固从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书”,“自永平中”是“始受诏”的时间
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项。此句的完整翻译是“从高祖开始,到孝平王莽被杀为止,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合他们的行为举止,共一百篇。班固从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书,潜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中才完成”。故选A。11.C【解析】C项,《汉书》记载的不是两
汉,而是西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故选C。12.D【解析】D项,“因子孙不守法度,而被免官入狱”有误,原文是说窦宪兵败,而他受牵连被免官,他的家奴得罪种兢,种兢心中记恨他,后借机将他逮捕入狱。故选D。13.(1
)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急驰赶到朝廷上书。(2)(种兢)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但怀恨在心。到窦氏宾客都被逮捕拷问时,种兢趁机把班固逮捕拘系起来。【解析】第一句中,“为郡所核考”是被动句;“核考”应理解为“拷
问”;“明”应理解为“申辩清楚”;“诣阙”应理解为“到朝廷”。第二句中,“发”应理解为“发作”;“衔”应理解为“怀恨”;“及”应理解为“等到”;“逮考”应理解为“被逮捕拷问”;“因”应理解为“趁着”。参考译文: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作赋,长大后,九流
百家的言论,没有不作深入研究的。他所掌握的学问不是向某一家某一人学的,不做一句一字的解释,只要指出大意就行了。(他)性情宽宏温和能容纳他人,不凭借自己的才能出众而自觉高人一等,儒者们都因此敬慕他。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因是天子非常近的亲戚而担任骠骑将军辅佐政务,延请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
岁,上书游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班固因为班彪所续的前代史不够详尽,便精心钻研,想完成父亲班彪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控告班固私自修改撰写国史,天子下诏给班固所在郡的郡守,将班固收捕到京兆
狱中,将他家中的史书全部取走。在此之前扶风人苏朗谎称图谶之事,被下狱处死。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急驰赶到朝廷上书。受到召见,(班超)具体说明了班固著书的本意,而(这时)郡府也送来班固
所写的书。显宗认为他很有奇才,任命为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被迁为郎,皇帝就又让他完成他以前正撰写着的书。班固试着撰写前记,汇集所听所见,编为《汉书》。从高祖开始,到孝平王莽被杀为止,共十
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合他们的行为举止,共一百篇。班固从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书,潜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中才完成。当时人非常重视此书,学者们无不背诵朗读它。等到肃宗很喜好文章,班固更加受宠幸,多次被召入宫读书,有时日夜伴天子读书。每次出外巡行,班固都有赋颂呈上,朝廷有大事商议时,天子让
他诘难公卿,在廷前论辩,赏赐十分优厚。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进贡,想请求和亲,天子下诏征求众臣意见。议论者中有人认为“匈奴是善变猾诈之国,本无归顺之心,不能同意”。班固议论说:“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于远于近都是一条良策。”后来班固因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永元初年
,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参与军务。到窦宪败亡时,班固首先受到牵连并被免官。班固不教育诸子,诸子多不遵守法度,吏民为此受了不少苦。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出行,班固的家奴侵犯他的车骑,官吏捶打喝令他离开,家奴竟借醉酒大
骂,种兢大怒,(种兢)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但怀恨在心。到窦氏宾客都被逮捕拷问时,种兢趁机把班固逮捕拘系起来,班固最终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岁。14.D【解析】D项,“虚实结合”“实写梦醒与爱人分别”不正确,此诗标题是“梦游”,意味着这是一首记梦的诗,首联
“魂梦悠扬”点明此下文都是在写梦境,没有实写,都是虚写。结尾写的是天亮了,要与梦中的爱人分别了。故此题答案为D项。15.①描写了神仙洞口分别后春意浓郁道路漫长的景象。②以景结情,暗示别后天上人间后会难期。③表达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相思之苦。【解析】诗歌的尾句
“洞口春深道路赊”,结合注释可知,“洞口”是化用了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借指自己梦中与爱人分别的地方;“春深”意思是春色浓郁,“赊”是“长”“远”的意思,承接上句“天明又作人间别”可知,尾句描绘了神仙洞口分别后春色浓郁道路漫长的景象。从手法上来看,尾句是在写景,属于以景结
情的手法,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可以拓展意境,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而此处用“洞口春深”,也正暗示分别之后,二人就好比天上和人间,后会难期,照应了上文的“人间别”,透露出无限惜别情意。16.(7分)(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岂
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17.A【解析】原文所给语句不合逻辑,“值得欣赏”的是王熙凤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而“势利狠毒”则不值得欣赏,据此排除BD。另外,“值得欣赏”与“令人喜欢”语序不当,应该先是“令人喜欢”,继而“值得欣赏
”,两句形成递进关系,据此排除BC。故选A。18.B【解析】解答时,请注意联系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的性格和故事。“醉卧芍药”体现湘云的“娇憨”,对应前面的“豪迈”;“花间扑蝶”体现宝钗的“稚气”,对应前面的“稳重”;而黛玉葬花
则是大家熟知的故事情节,借花喻人,对应“幽情”,据此得出答案,只有B项语序最恰当。故选B。19.A【解析】卓尔不群:卓尔,突出的样子。不群,跟一般人不一样。优秀卓绝,超出常人。侧重指人的才华,多用于书面语。与众不同:跟大众不一样。多用于口语。出类拔萃:指超出同类。可以形容物。
鹤立鸡群:比喻人的仪表才能超群脱凡。句中指《红楼梦》优秀非凡,不同凡响,故用“出类拔萃”更恰当,故排除BCD。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处心积虑:形容千方百计地谋算。多含贬义。句中指曹雪芹费劲心力创作,故用“呕心沥血”更恰当,故排除BD。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
、经验方法等)。圆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句中指拜读《红楼梦》时,不能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故用“囫囵吞枣”更好,故排除BD。故选A。20.(1)两种观点都未免片面(2)过量摄入也不利于健康(3)适量
摄入既能满足食欲21.解析:由“具有这种精神的工匠有着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职业敬畏态度”概括出“技艺精湛”“敬畏职业”;由“在生产中,他们极度关注工作细节”概括出“关注细节”;由“他们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概括出“追求完美”。答案:技艺
精湛;敬畏职业;关注细节;追求完美。(每答对一点给1分,四个全对给5分)22.写作(略)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