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222.691 KB
  • 2024-10-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13)页,222.69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8239db5021d064b18143d60448ab9d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江西省莲塘一中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命题人:审题人: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

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由此可以看出,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是A.地理位置B.农耕经济C.生产技术D.统治政策2.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

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3.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

“古代中国耕作与灌溉工具的发展”示意图。标序号的内容中有一处时代对应错误,它是A.①B.②C.③D.④4.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当时著作内容《国语》深耕而疾耰(平整土地)之,以待时雨《庄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孟子》深耕易褥(锄草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B.耕作理念比较先进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5.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披打破。促成这一格局被打破的主要原

因是A.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B.南迁北民对面食需求的推动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6.西周初年,边陲之地的诸侯国地广人稀。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楚国修建芍陂渠,吴王修建伍堰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铁制生产工具

的使用B.南方水旱灾害较为严重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吴楚经济实力较为强大7.曹魏时期的马钧居住在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马钧制作工具,可用脚踏或者手据,既可以把低处的水引上而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清。该工具为A.筒车B.耧车C.水排D.翻车

8.下表为中国古代各时期分别发生在南方和北方的战争比例。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北87%76%61%68%50%29%26%南13%24%39%32%50%71%74%上表中南北方战争比例的变化趋势反映了A.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威胁消除B.南方经济战略地位上升C.统治者更

重视北方军事建设D.政治统治重心逐渐南移9.北宋时期,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代A.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

口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D.手工业生产始终由政府主导10.“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材料所描述的城市最有可能是A.秦咸阳城B.汉长安城C.唐洛阳城D.北宋汴

梁城11.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A.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C.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D.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12.下面为宋朝部分年份财政收入情况(收入计量单位:万贯)表。表中信息可以说明宋代时间总收入农业收入农业占比%工商业收入工商业占比%宋太宗至道三年(997

)3559232165123835宋熙宁十年(1077)7070216230491170宋天禧五年(1201)5723276248293652A.经济繁荣程度超越了唐代社会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C.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D.政治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3.据史料记载和《清

明上河图》所绘,北宋东京城十分繁华,《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可清晰看到,当时的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A.对外贸易高度繁荣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C.城市经济职能凸

显D.实行不抑兼并政策14.唐中叶时,已经出现了飞钱,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宋代“蜀人以铁钱重,私为文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由此可知()A.唐宋时期信用关系有一定发展B.唐代飞钱是中

国最早的纸币C.宋代四川地区商品经济最发达D.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15.宋代对城市市场实行“以税代管”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市令”,设立了“务”这一税收和市场管理机构。这一改变()A.使政府开始直接监管市场B.说明官府取消了抑商政策C.缘于市的发展影响了坊内生活D.推动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

荣16.图5是20世纪40年代一幅有关国际关系的漫画《量体裁衣》。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图5A.开启了美苏的冷战对抗B.促进了西欧独立与复兴C.加速了欧洲的战后重建D.加重了美国的经济负担17.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集中力量发展战略核武器,全面增强军事实力

。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1969年美苏双方己成平手,到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呈现A.相

互平衡B.相互进攻C.美攻苏守D.苏攻美守18.1947年5月,杜鲁门主义正式实施,美国先后向希腊、土耳其提供了7亿多美元的军事援助。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开始执行,美国共向西欧国家提供了总额为132亿美元的援助。这两次行动反映出美国A.力图遏制共产主义影响

B.推动了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C.企图打破雅尔塔体系D.主要以战争和经济手段扩张19.历史学者黄安年认为,在1969—1985年前后的近20年时间里,雅尔塔体系下美苏进入了相互争夺和缓和的新阶段。美国的实力地位无论就美苏对比还是资本主义集团内部来说,都是相对地削弱。……但是

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突变已在悄悄地酝酿。据此可知A.美国实力削弱加速了国际格局瓦解B.欧洲的联合改变了美苏关系走向C.多极化趋势出现是此时的重要特征D.第三世界崛起推动国际格局突变20.1970年9月18日,日本外相爱知揆一在联合国大

会发表演说,要求重新考虑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构成;1983年5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提出,日本要对西方安全承担责任。这表明,当时日本A.主张改变亚太政治格局B.已经突破两极格局制约C.着力维护经济大国地位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1.195

8年7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访问巴黎。他与戴高乐的会谈围绕东西方关系、法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黎巴嫩问题、欧洲等众多话题展开,但总的基调是分歧大于一致。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反映出A.两极格局受到挑战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动摇C.美国反对欧洲联合D.欧洲成为美苏争霸重点22.2019年12月4日,庆祝北约成立70周年的峰会在伦敦闭幕。峰会虽达成一份申明,再次强调团结与力量,但难掩成员国尤其跨大西洋国家之间的分歧。为此,美国智库外交学会的斯图尔特·帕特里克评价道:“在跨大西洋关系受损和大国

竞争加剧之际,战略自治对欧洲人具有明显的吸引力。”这说明A.西方国家已经陷入分裂B.北约组织的土崩瓦解C.美国已成欧盟战略对手D.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23.下面为苏联宣传画。对此解释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

笑里藏刀A.美苏意识形态冲突的产物B.体现美苏争霸的缓和态势C.美国尚未认识到美苏矛盾D.美国扶持苏联等欧洲国家24.据下表,可知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成为第一个访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1961年苏联授意东德政府,修

建柏林墙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苏联最终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导弹1963年美苏建立领导人间的直接通讯联系及“热线”沟通机制1972年尼克松访问苏联,美苏签订限制战略武器的相关协定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等国家强烈反对A.冷战局面呈现不断强化趋势B.

外部力量影响着美苏冷战走向C.美苏双方始终加强相互对话D.两极下世界存在某种和平机制25.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曾一再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上”,“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这一观点的实质是A.承担国际责任B.推广美国制度C.遏制社

会主义D.推行霸权政策26.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政府在江南设立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令百姓岁输木棉十万匹,后虽取消,但在成宗时,依然执行江南夏税岁输木棉布等物的政策。这折射出元朝江南地区()A.农民赋役异常沉重B.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C.棉花

种植受到重视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升27.“(建康)台城六门之外,各有草市,置草市尉司察之”。史书这一记载反映南北朝时草市()A.促进区域性商业集团发展B.成为地方商业中心C.根据政府的行政指令建立D.受到政府的行政管理28.明末清初的《补农书》中说:“桐乡田地相匹,蚕桑利厚……地之利为

薄,多种田(种粮食的地)不如多治地(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A.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C.导致了男耕女织模式瓦解D.促进了商品性农业的兴起29.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

。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A.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B.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C.了解了沿途的民风民俗D.主要将丝绸运抵到西方30.1959年3月,法国总

统戴高乐宣布收回北约对法国地中海舰队的指挥权。同年6月,他迫使美国将运载核导弹的战斗机撤往美国在英、德的基地。1966年,正式通知北约盟国,法国结束对北约组织一体化的从属关系。法国的这些做法意在A.顺应

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B.缓和西欧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C.加强西欧国家间的军事合作D.提升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二、材料解析题(第31题22分,第32题18分,共计40分)31.(22分)二战以来,英国的外交政策复杂多变,折射出国际形势的变迁。阅读下

列材料:材料一1948年,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全面阐述了“三环外交”政策,他提出“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第二环是包括英国、加拿大及美国等的英语世界: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无论是单个还是集体,我从来不认为英国或者英联邦应该成为联合的欧

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从不支持这种想法。”——摘编自《丘吉尔演说集》材料二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存在的依据。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1970年,主张英国外交应

面向西欧的保守党希思政府成立,将加入欧共体的进程大大推进。1973年1月1日,英国和丹麦、爱尔兰一起正式加入欧共体。——摘编自刘亚轩《冷战时期英国的三环外交》材料三英国脱欧对于欧洲一体化所带来的质疑并为其他欧盟成员国树立起一种离欧的借鉴方式,这将严重削弱欧盟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此外,英国一直作

为平衡法德两国主导欧洲大陆的重要存在,在英国脱欧完成之后,此种平衡作用将会大大减弱。从一定层面上来讲,英国脱欧使得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少了一个潜在的反对者,这也许会促进支持欧洲统一的国家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

以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増加等。——摘编自葛勇平、苏铭煜《英欧关系及英国脱欧的影响与反思》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应对“联合的欧洲”的基本策略,分析其实质。(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英国对待欧洲—体化的

态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3)据材料三,分析英国脱欧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二战以来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根本出发点。(10分)32.(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东京城郊兴

起了为数不少的草市。草市这一名称初见于东晋南朝,是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具有时间性,是定期集市。位于东京郊区的草市渐渐发展为城外厢,成为郊区的经济中心,起着中心市场的作用。真宗时东京郊区草市已非常繁盛,“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

。附城草市由于商业的发展,一般多位于交通要道。在这些草市上,批发业、零售业都很繁盛,有的特别繁盛之处已和市区别无二致。——摘编自樊莉娜《北宋东京城郊的发展》材料二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当时号称村市、草市、墟、会、

市、镇等。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中流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年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

。特别是在十七世纪前后约两百多年间(从十六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前半期),发展最为迅速。从明清两代地方志里的一些史料可知,江南市镇人口增长的情况,有自数百家、数千家以至万家者。——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

市镇经济的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附城草市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10分)莲塘一中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5BCBBB6-10ADBAD11-15CCCAD16-20CDACD21-25ADADD26-30CDBBD1.【解析】据材料“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

洲的牧野和山林”,可知中国小农经济影响了中国人的繁荣安定观念和田园诗风,故选B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因此地理位置很少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排除A项;生产技术属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

可能会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答案】B2.【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农业比先秦时期有了较快的发展,如铁犁牛耕被广泛使用、代田法的推广、各种水利工程的兴建等,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当农业获得较快发展之后,反

映在饮食领域就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即从“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发展到“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故选C项;题干内容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比较,即“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从“人们多以粒食为主”到“磨制面粉

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没有涉及农作物的种类问题,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并得到推广之后,该耕作模式几乎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排除B项;由于古代中国实行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它具有很大的脆弱性,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很容易破产,温饱更无从谈起,排除D项。

【答案】C3.【解析】据所学中国古代农业的知识可知,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发明的,在公元7世纪以后,②对应错误,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铁犁牛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图示中公元前221年为秦朝建立时间,①的位置在此之前,因此对应正确,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隋朝存在时间为581年—619年,唐朝存在时间为618年—907年,因此③对应正确,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高转筒车最早出现在晚唐,流行于宋元时期,因此④对应正确,故D项正确,不

符合题意。【答案】B4.【解析】材料中三篇著作都提到“深耕”的耕作措施,体现了精耕细作的耕作理念,故选B项;材料只提及耕作措施,并未提及耕作工具,无法看出铁犁牛耕开始出现,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农业生产中的耕作措施,并不能完整概况人与自然的关系,无法

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除C项;小农经济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答案】B5.【解析】材料中的时间是南宋初年,可知此时为第三次大规模北人南迁,结合材料“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和经济学常识,可知是南方人们对面食的需求增加,故而价格

上涨,促使了南方小麦的大规模种植,故选B项;曲辕犁原本就发明于江东地区,并非从北方引入,排除A项;南宋初年确实经济中心完成南移,但材料中并未明显指出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仅凭借粮食作物分布格局的打破,无法判断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排除C项;题干中所问的是粮食作物分

布格局被打破的原因,而非这一格局打破后的结果,排除D项。【答案】B6.【解析】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生产力提高,促进了荒地的开垦与水利工程建设,与材料中“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边陲之地的诸侯国”不一定是南方,排除B项;在秦朝正式建立,

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不符,排除C项;“水利工程开始兴建”不等于经济实力较为强大,排除D项。【答案】A7.【解析】曹魏时期的马钧发明了灌溉工具——翻车,故选D项;筒车作为一种灌溉工具出现于唐代,排除A项;耧车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

,排除B项;水排是冶铁时使用的鼓风工具,排除C项。【答案】D8.【解析】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利益是战争爆发的根源,因此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随着南方经济战略地位的上升,在南方发动战争的比例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故选B项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几乎一直存在,到清朝还多次平定西北地区的叛乱,排除A项;元明清时期战争百分之七十以上发生在南方,因此统治者更重视南方军事建设才符合情理,排除C项;都城是政治中心的代表,明朝迁都北京,元朝清

朝均定都北京,排除D项。【答案】B9.【解析】手工业的区域分工,与材料中“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瓷器大量运销国外”,但未涉及丝织大量出口,排除B项;官府控制

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但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排除C项;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

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但材料并未涉及政府主导,排除D项。【答案】A10.【解析】宋代商业发展一个重要的表现市坊界限被打破,故选D项;秦咸阳实

行市坊分开制度,排除A项;汉代长安城布局也是市坊分开,排除B项,唐洛阳城布局也是市坊分开,排除C项。【答案】D11.【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分布非常密集,这些众多的市镇之间

都有相互之间的经济往来,以互通有无,这就促进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故选C项;由于地区之间的市镇非常密集,其相互之间的距离就不是太远,就体现不出“区域间长途贸易的发展”,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兴起的标志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计工受值”等,而这些内容与题干之意无

关,排除B项;题干所述现象出现的明朝中后期的商业领域,但题干中并没有具体述及这些密集的市镇中农业的发展情况,不能据此过渡推断为“商业发展阻碍了农业正常发展”,排除D项。【答案】C12.【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对比,熙宁十年、天禧五年,工商业收入占比均超过总收入的一半

,且超过农业收入,可知工商业收入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故选C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宋朝的情况,不涉及唐朝,排除A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宋朝部分年份财政收入及其比重的内容,不能反映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排除B项;对比

表格信息,天禧五年的总收入少于熙宁十年,因此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排除D项。【答案】C13.【解析】题干说到北宋东京城“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凸显了东京城城门不再具有防御功能

,而具有了管理商业的经济职能,故选C项;东京城设置的税务所是管理东京城的商业税收的,能反映东京城内的商业发展情况,而不能反映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只提到了税务所作为税收的机构,但没有说到税收的数量是否过高,所以没法

体现民众的税收负担是否沉重,排除B项;不抑兼并是指北宋对农村的土地政策,而题干提到的是北宋东京城,东京城涉及不到土地兼并问题,排除D项。【答案】C14.【答案】A【解析】据材料“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可知宋代金融受到唐代的影响,并有进一步发展,故选A

项;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发行于北宋仁宗时期的“交子”,“飞钱”是汇兑凭证也非货币,排除B项;以材料中“蜀人以铁钱重,私为文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只能说明四川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没有全国数据对比,推断不出四川是否为“最发达”,排除C项;材料展示

的是唐宋金融领域的情况而非经济政策,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据材料“宋代对城市市场实行‘以税代管’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市令’,设立了‘务’这一税收和市场管理机构”,可知宋代对城市市场管理的放松,由直接监管变成“以税

代管”的间接管理模式,这有利于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选D项;宋代属于间接监管市场,排除A项;宋代商业环境宽松,但官府并没有取消抑商政策,排除B项;宋代对市场管理模式的改变并不是因为市坊间的矛盾,而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16

.【解析】材料中所示事件为美国针对欧洲开展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是对欧洲的经济援助,加速的欧洲的战后重建,故选C项;美苏冷战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的复兴,但是也加深了西欧对美国的依赖,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对美国来说虽然增加

了财政支出,但也扩大了在欧洲的销售市场,并非单一的家中经济负担,排除D项。【答案】C17.【解析】美苏争霸不同阶段此消彼长,70年代苏攻美守,与材料中“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相符,故选D项;平衡,与材料中“导

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不符,排除A项;与材料中“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不符,排除B项;与材料中“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相反,排除C项。【答案】D18.【解析】美国的这两次行动

意在拉拢、控制西欧国家,巩固资本主义阵营,以对抗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的影响,故选A项;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排除B项;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级格局的框架,美国的做法是巩固该体系而非企图打破,排除C项;这是美国与苏联冷战的

表现,战争并不是其扩张手段,排除D项。【答案】A19.【解析】根据材料“美国的实力地位无论就美苏对比还是资本主义集团内部来说,都是相对地削弱。……但是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突变已在悄悄地酝酿。”可知多极化趋势出现是此时的重要特征,它冲击了两极格局,故选C项;苏联解体加速了国际格局瓦解,并非

“美国实力削弱”,排除A项;根据材料“美国的实力地位无论就美苏对比还是资本主义集团内部来说,都是相对地削弱”可知欧洲的联合改变了美国的地位,并非“改变了美苏关系走向”,排除B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标志第三世界崛起,与材料所述时间“1969—1985年”不

符,排除D项。【答案】C20【解析】材料体现了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的意图,即谋求在政治上的大国地位,故选D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没有体现其主张改变亚太政治格局,排除A项;当时仍然是两极格局主导,没有突

破,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追求政治大国地位,不是维护经济大国地位,排除C项。【答案】D21.【解析】从材料中美国国务卿与法国总统讨论问题时,“总的基调是分歧大于一致”,可知法国在外交政策上不再完全追随美国,实行独立外交,反

映出在两极格局之下,欧洲国家联合,推动了多极化的出现,冲击两极格局,故选A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削弱是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和法国在“东西方关系、法

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黎巴嫩问题、欧洲”等方面分歧比较大,不是围绕欧洲联合的讨论,并不能体现出美国反对欧洲联合,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与法国在政治问题上分歧较多,没有涉及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对立,体现不出欧洲成为美苏争霸重点,排除D项【答案】A22【解析】北约

成员国之间的分岐反映出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势力不断在角逐,故选D项;北约并不能代表所有西方国家,排除A项;北约组织成员国之间有分歧,但是并没有瓦解,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分歧,没有涉及欧盟,排除C项。【答案】D23.【解析】漫画反映了苏联不认同美国的马歇尔

计划,认为其笑里藏刀对苏联不怀好意,说明意识形态影响双方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故选A项;马歇尔计划提出于1947年,当时美苏激烈对抗,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杜鲁门主义公开反共反苏,说明美国早已经意识到美苏之间的矛盾,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在苏联人看来,马歇尔计划笑里藏刀,美国不怀好心,对

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持敌对态度,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答案】A24.【解析】材料呈现的史实中,美苏除了对抗也有对话,并且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等信息也说明双方在极力避免战争的爆发,说明两极下世界存在某种和平机制,故选D项;材料呈现的史实中,美苏除了对抗也有对话,因此不能体现冷战局面

的不断强化,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美苏双方的交流和对抗,并未提及其他国家,无法体现外部力量影响着美苏冷战走向,排除B项;材料中1961年、1962年、1979年等的史实体现了美苏的对抗,并非始终加强相互对话,排除C项。【答案】D25

【解析】据材料“领导世界”“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可知,二战后,随着美国实力的膨胀,企图推行霸权政策,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是推行霸权政策,而不是承担国际责任,排除A项;“推广美国制度”是手段,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不涉及遏制社会主义,排除C项

。【答案】D26.【答案】C【解析】由材料“元朝政府在江南设立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令百姓岁输木棉十万匹,后虽取消,但在成宗时,依然执行江南夏税岁输木棉布等物的政策”可知政府通过设置“木棉提举司

”,并颁布一些政策促进棉花种植的推广,说明江南地区棉花种植受到重视,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农民的赋役,排除A项;明朝以后,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棉花种植的重视,并未提及农产品商品化的现象,排除

D项。27.【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政府设置草市尉对草市进行管理,故选D项;区域性商业集团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不涉及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排除B项;草市是民间自发

兴起的,排除C项。28.【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从种植业基础上发展经济作物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故选B项;经济作物获利大提高农民积极性,排除A项;男耕女织模式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明末清初的农业

还是小农经济,排除D项。29.【答案】B【解析】“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说明商人是东西方交往的使者,在贸易交往中传播了东西方文化与文明,故选B项;商人可以为国家积累物质财富,但A项并非材料主

旨,排除A项;商人以盈利为目的,了解民风民俗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中外商人还会将他国物品运抵中国进行贩卖,D项说法较为片面,排除D项。30.【解析】法国收回地中海舰队的指挥权和脱离北约的做法都表明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提升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国与美国的关系,与

欧洲一体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不涉及缓和西欧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强调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摆脱美国的控制,没体现加强西欧国家间的军事合作,排除C项。【答案】D二、材料解析题(第31题22分,第32题18分,共计40分)【答案】(1)策略:不

支持不主张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2分)实质:维护并保持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主导地位)。(2分)(2)态度:支持并主动加入欧洲一体化。(2分)原因:西欧一体化程度加深,影响力增强;英国均势政策宣告破产;英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借助西欧发展经济;英国领导人审时度

势,积极推动。(任答3点给6分)(3)影响:消极:削弱了欧盟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打破了欧盟内部的大国平衡;不利于欧洲一体化发展;(6分)积极:有利于推动欧盟的内部改革,为欧盟发展提供新动力。(2分)出发点: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2分)32.【答案】(1)特点

:成为城郊的中心市场;位于交通要道;商业繁荣;突破时间限制。(4点8分)(2)原因:前代草市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促进。(4点10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776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