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课件(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8 文言文阅读第5节 概括分析文意.pptx,共(22)页,2.482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54601f6aeb74b449665219cbb85d9e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五节概括分析文意语文内容索引突破点一突破点一突破点二突破点二概括分析文意题过去一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而2020年后,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统一命制的试卷中除了有选择题,还出现了简答题。这不仅体现了新高考对文言文文意理解的高度重视,更给我们
的备考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兼顾选择题和简答题这两种题型。突破点一选择题解答概括分析选择题最简捷的方法就是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落实细节。特别是有关时间、地点、官职、人物行为等方面的细节,应仔细查对原文词句。一般来说,发现差异就找到了问题。2021年,选择题不再由“概括”和“分析”两
部分组成,而是“概述”人物在某件事情中的言行表现,涉及事件的性质、过程、结果,人物的看法、主张,作者的议论、评价等,基本上都是对文本某一层次内容的复述。在比对时,注意从下面八个角度展开。1.比对时间命题人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
厘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防止时间混乱。典题1选项: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原文: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
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比对发现:根据原文意思,作者并不知道李台州与其母亲的事情,直到李台州去世后,才从其他人那里得知他的事迹。“素来”一词错误。2.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
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典题2选项: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袭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原文: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
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比对发现:“蜀地饱受侵扰”中的地点“蜀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是说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可见,饱受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3.比对人物分清主要人物
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典题3选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
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比对发现:“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错误,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和。选项张冠李戴。4.比对关键词语命题人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因为故意曲
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典题4(2022·全国甲卷)选项: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原文: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
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比对发现:“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说法错误,原文中“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在西面对秦国有恩惠”。5.比
对添加内容比对选项中是否有命题人故意添加的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典题5选项: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
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原文: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比对发现:“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返回”无依据。6.比对因果关系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防止因
果倒置或强加因果。典题6选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原文: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
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比对发现:“唐太宗认为
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误,唐太宗认为隋亡的原因包括“炀帝无道”和“其臣亦不尽忠”。7.比对范围程度在对文意的概括过程中,命题人故意增删、替换一些表示范围和程度的词语,造成范围或程度的扩大或缩小。典题7
选项: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原文: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
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比对发现:原文中“终不一语加咎巫”的意思是“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选项说“很少受到谴责”,把“没有”说成“很少”,缩小
了限制范围。8.比对概括与分析是否一致有的选项采用先用一两个短语概括人物事迹或品行,然后举例分析的方式,因此概括和分析是否一致也必须注意。典题8选项:谢尚行为洒脱,不拘小节。谢尚在父亲为宾客饯行的酒席上告诉人们,人群中没有孔子就不能辨别出颜回;后来,十分喜欢穿绣花的衣裤,在父辈们的
劝说下才改正。原文:谢尚字仁祖,豫章太守鲲之子也。幼有至性。七岁丧兄,哀恸过礼,亲戚异之。八岁,神悟夙成。鲲尝携之送客,或曰:“此儿一坐之颜回也。”尚应声答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席宾莫不叹异。及长,开率颖秀,辨悟绝伦,脱略细行,不为流俗之事。好衣刺文袴,诸父责之,因而
自改,遂知名。比对发现:谢尚在父亲为宾客饯行的酒席上的话体现出来的是谢尚的聪明早熟,不是“行为洒脱,不拘小节”。突破点二主观题主观题命题角度灵活多样,有的要求概括某一件事情,有的要求分析、推断做某事的原因,有
的要求概括某人某方面的形象特点,有的要求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等等。主观题答题三步骤1.明确题干要求,找准答题区间。主观简答题,要明确题干要求分析什么或概括什么,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要求后,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2.辨清文句意义,找到关键信息
。这类题目,也是在考查考生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能力,因此,确定答题区间后,要对其划分层次,辨析文句的意义,圈出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剔除无关信息,找到答题的关键信息。3.针对问题,分条规范作答。对圈画出的关键信息要准确翻译并
分析整合,转化成答案要点,分条规范作答。典题例析典题:(原文见本专题第三节突破点二典题1)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①自知触怒皇帝将死;②抱定必死的决心。解析:解答此题,可分以下三步:第一步,明确题干要求,找准阅读区间。题干
中,“海瑞”明确了答题对象;“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明确了答题方向,要求分析、推断海瑞这么做的原因;“简要说明”明确了答题要求。由此可锁定阅读区间:“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
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第二步,找到关键信息。“自知触忤当死”“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是答题的关键信息。第三步,分条规范作答。由“自知触忤当死”可知海瑞自知触怒皇帝将死;由“市一棺,
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可知他抱定必死的决心,并不打算逃走,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和孩子,遣散僮仆,等待皇帝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