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课件(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论述性文本阅读第3节 对文本的评价与探究.pptx,共(28)页,2.41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cef30090114979911af5378e705dae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一论述性文本阅读第三节对文本的评价与探究语文内容索引突破点一突破点一突破点二突破点二突破点一评价文本的观点态度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内容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
实意义。要正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就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强化•关键能力]能力突破四步准确把握文本观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隐含在所引用的材料、所作的分析
中。因而准确把握论述性文本的论证思路、筛选出文章的分析议论句(特别是观点句、结论句),是分析评价的前提。要做到准确把握文本观点,可分四步走。第一步,整体感知。浏览多则材料,宏观把握它们各自的中心及共同的主题或话题。第二步,抓
关键句。一是概括性强而又表述某种看法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一般出现在全文的开头、结尾,或段落首尾;二是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第三步,分析材料。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都是为印证一定的观点服务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之一。第四步,关注评述内容。有时候,
作者把自己的观点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是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具体的评述内容入手,提炼精要,进行概括。典题例析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文学批评在当下确实面临着尴尬的生存处境,一方面
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另一方面文学批评也面临作家和读者的质疑,就是文学批评家本身也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产生了怀疑。究竟我们该如何应对现实的问题,该如何走出文学批评的尴尬处境,我们呼唤着文学批评的实与真。导致文学批评如此
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批评家自身的问题,如批评家缺乏对作品的真正的感悟能力,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批评家缺乏责任感和艺术良知,自愿堕落为商业写作和消费主义写作的吹鼓手;批评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和
学术修养,无法准确估价和判断文学创作的各种现象;还有的批评家甚至缺乏跟踪与熟悉文学创作现象的热情,不了解文学的基本态势。一句话,文学批评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批评家作风浮躁,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批评家坚持批评要落实到“
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在批评中坚守文学的精神是一个关键,只有落实到了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批评家才能与作家进行平等对话,批评家才能和作家一道展开与人类生存有关的通向真理与道德的对话,文学批评才能引导文学创作对崇高精神价值的追求。批评家要开阔视野,丰富理论资源,建构全新的批评话
语空间。有些批评家不但没有真正领会和吸收中国文论的精髓,而且对西方的文论还抱有成见甚至充满敌意。对西方思潮在吸收其合理成分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怀疑是必要的,批评家也应该有这种文化的自觉和自律,但我们应该避免在倒掉洗澡水的时候连
婴儿都抛掉了,应该尽量使西方学术资源本土化,新的批评话语空间不能建构,文学批评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摘编自谭旭东《文学批评的实与真》)材料二如何重建文学批评与读者的联系,使其获得一般读者的认可,从而实现文学批评引领审美潮
流的使命,这就要使文学批评克服各种“寄生”的缺陷,重塑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同时要从尚未消化的艰涩理论中摆脱出来,消除理论依赖症,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我忍不住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面的泡沫,再把它揉碎,把它从沉睡中唤醒,有
时候也把它创造。下判决的那种批评令我昏昏欲睡,我喜欢批评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可以说,他梦想中的文学批评,就包含着批评的素养、观念与语言。这就说明,对令人“感动”的文学批评的追求具有共通性,无论中西。文学批评应该着力于人心、人情、人性的深切体察,着力于文学人文魅力的感性体认,用通俗、
清新又灵动的语言,传递阅读感受,以真诚的态度、对话的方式,建立批评家与作家、读者、作品、世界之间的联系,用贴近生活的文艺观念和逻辑方法进行阐释,推动作家去探索和追求,同时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摘编自
明飞龙、王园园《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材料三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也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思想是对
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不断重新定义与发现。身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必须时刻警觉,同时代文学在技艺上有哪些精进,又有哪些新的开创,这一风格与传统有怎样的关系,对未来写作又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文学批评家所必有的意识,也是他必须
要在文章和谈话中反复回答的问题。思想还包括认识生活的能力,辨别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关联与差别的能力以及将知识、情感与智慧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由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同在这广袤的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
想从何而来?思想需要广博的知识,需要披荆斩棘认识生活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理解言词的智慧,特别是,它需要理论视野。一度,艰涩的理论让文学批评的读者望而生畏,于是,一些批评家将理论视为批评的敌人,认为庞杂的中外文艺理论与
当代中国文学“水土不服”,滥用理论使得中国文学成为理论家跑马圈地的训练营。滥用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完全放弃理论训练、丢掉理论透镜,文学批评可能沦为仅仅抒发个人情感的读后感。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批评应该作为
写作而存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对阅读怀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热忱。各种各样的书包围着他,他不知疲倦、专心致志地阅读,并不断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摘编自岳雯《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文学批评应该“以思想为中心”还是“以
读者为中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示例一:以思想为中心。①有思想的文学批评能与作家平等对话,引导文学创作。②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灵魂,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让批评家投身其中的理由。③思想能够让文学批评实现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示例二:以读者为中心。①文学批评应让读者“看得懂、信得
过”,引发情感共鸣,重塑公信力。②文学批评应体察人心、人情、人性,感性体认文学的人文魅力。③文学批评要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让其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两步:第一步,明确材料观点。材料一说“我们呼唤着文学批评的实与真”
;材料二从文学批评与读者的联系的角度阐述,主张文学批评“应该着力于人心、人情、人性的深切体察,着力于文学人文魅力的感性体认”,还应“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材料三从文学批评需要思想创新的角度,指出“思想”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的理由,而思想需要“知识”“智慧”“理论视
野”等。第二步,根据文本合理评价。如果赞同“以思想为中心”,可以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材料三,接着可以筛选出“思想”之于“文学批评”意义的句子;如果赞同“以读者为中心”,可以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材料二。对于作者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予以客
观公正的评价。突破点二对文本有关问题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之一是能在不同的文本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导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如2021年新高考
Ⅰ卷第5题要求用文本的观点解读嵇康、顾恺之的诗句,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5题则要求用文本的知识解读生活现象。该类题在一定层面上能测试考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此类题有两个特点:一是开放性,允许自由发挥,自由理解,个性化解读,但要求思考有深度,要站在多维层面思考问题
;二是限制性,对问题的探究是在规定文本的范围内的,不能脱离文本而“任意发挥”。[强化•关键能力]能力突破一、解答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题须注意三点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要善于抓住文本的关键语句,厘清全
文脉络,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切入点尤为重要。合理的切入角度,可以以简驭繁,做到以小见大。3.不蔓不枝,力求简明。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二、规范答题第一步,明确观点。如果题目给
出了供你选择的观点,要明确选择哪一个;如果题目要你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先明确表达。第二步,陈述理由。这是答案的核心部分,理由要充分、合理。陈述理由分两个方面:一是要紧扣文本多方面分析,二是要联系现实、人生进行
文本外分析(这一点要视题干要求而定)。陈述理由时要层次清晰,语言流畅,最好能从多个角度回答。典题例析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
“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
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
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作“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
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的。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
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
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摘编自梁文道《
<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材料二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第一,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
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
”“一家仁,一国兴仁”。第二,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
关系。当文化关系内化为民族精神,它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第三,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谈到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到
中国这一疆域。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
学、国枢是一体的。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摘
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从美学的角度来评价家国情怀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这种评价是合理的。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中国人把“家”与“国”很好地融在一
起。家国情怀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不单纯体现为一种理念,而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解析:这类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但是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不可凭空想象。结合文本根据原文内容,从美学的角度来评价家国情怀是合理的,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
殊性。中国人把“家”与“国”很好地融在一起。家国情怀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联系现实联系生活看,家国情怀不单纯体现为一种理念,而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因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注意答题规范先表
明观点态度,指出是否合理,再谈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