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三中、海安实验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1.081 MB
  • 2024-10-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苏省句容三中、海安实验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句容三中、海安实验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句容三中、海安实验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2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苏省句容三中、海安实验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5)页,1.08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ffbda689ed19f89fbf3faec6b5ab14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句容三中、海安实中高三年级联合测试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左传》中,楚人引《诗》之例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诗》数量多,来源丰富。另据《国语》所载,楚国贵族教育所用之

文献包括《春秋》《诗》以及《世》《令》《语》《训典》等。据此推知,楚国()A.依靠教育和文化争夺霸权B.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可C.尊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D.确立儒学为主流意识形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楚人引《诗》”、“楚庄王引《诗》数量多”“楚

国贵族所用文献”可知,楚国对华夏文化思考与接受的史实,说明当时楚人在文化上逐渐与华夏文化接近,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楚国学习华夏文化,材料中无法体现争夺霸权,排除A项;尊重周朝的政治秩序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楚王问鼎”的史实,排除C

项;儒学确立为主流意识在汉代,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2.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平时巡行、岁末进京。东汉时期,刺史在州内拥有常驻治所,皇帝也时常诏令刺史参与平乱、水利等事务,州从监察区演变为郡国之上的一级行政区。这一变化()A.解决

了郡国并行的威胁B.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C.提升了政府治理的效能D.埋下了军阀割据的隐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州从监察区演变为郡国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可知

,汉武帝设置刺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刺史权力越来越大,掌握较大的地方权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集权,埋下军阀割据的隐患,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推恩令实行后,才逐渐解决郡国并行的威胁,排除A项;刺史权力的不断增大,一定程度威胁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刺史权力的

增大,不一定能提高政府治理的效能,排除C项。故选D项。3.下图为唐后期税收收入结构演化示意图。这一演变()A.抑制了藩镇割据局面B.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C.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D.促进了南北经济均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

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唐后期税收收入结构演化示意图”可知,唐朝后期,两税钱的收入占比在减少,但仍是占一半以上,青苗钱基本保持不变,榷酒钱和榷盐钱占比在逐步的增加,酒

税和盐税的收入占比的增加从侧面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抑制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收入占比,无法判定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对比,无法得出南北经济均衡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4.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

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朱熹研究上述问题的出发点是A.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B.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C.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D.达到知行合一的精神境界【答案】C【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可知,朱熹通过格物,对这些领域的细致观察,到达天理的阶段,达到对天理的认识,C项正确;“揭示规律”属于近代自然科学,排除A项;“经世致用”是明末

清初进步思想,排除B项;“知行合一”是心学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C项。5.下表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有关明清市镇研究的成果(部分),这些成果最能说明()变音及书目内容简介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市镇经济》阐述了各地商人特

别是外地商人在江南市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张海英《明清江南市镇的行政管理》探讨了作为职能部门的各类政府管理机构在江南市镇发展中的作用呈滔《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以苏州地区作为研究的个案,视角放在市

镇与周围农村的关系上。A.史学研究的视角是多维的B.明清市镇主要发挥政治功能C.明清江南是全国经济中心D.唯物史观是历史研究的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阐述了各地商人特别是外地商人在江南市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讨了作为职能部门

的各类政府管理机构在江南市镇发展中的作用”“以苏州地区作为研究的个案,视角放在市镇与周围农村的关系上。”可得出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及市镇发展的状况,反映出史学研究的视角是多维的,A项正确;明清市镇主要发挥的是经济功能,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中

心,排除C项;材料与唯物史观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步成为全国出版业中心。随着出版业的发展,上海日印万张报纸、周出千份刊物月出百卷书籍。有些书坊除印制古籍外,还大量刊印新学西书,如《陆操新义》《英

话注解》《万国舆地图》等。这主要得益于()A.外商资本输出规模扩大B.机器运用、市场扩展C.科学成为当时主流思潮D.政府推动、民众需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

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随着出版业的发展,上海日印万张报纸、周出千份刊物月出百卷书籍。有些书坊除印制古籍外,还大量刊印新学西书,如《陆操新义》《英话注解》《万国舆地图》等。”可知,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被迫打开,西方

科学技术的引进,中国印刷出版也得到大的发展,不但印刷古籍,还印刷新学西书,这都是受机器运用及市场扩展所带来的,B项正确;外商资本输出规模扩大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近代的主流思潮依然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儒家

思想,而非科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推动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7.1888年,开平煤矿第一次准备分发股息时在天津发布了一条新闻,《捷报》对此作了报道,之后每当有类似的举动都大肆宣扬。这一做法()A.表明民用企业开始盈利B.推动近代传媒业的发展

C.意在引导民间投资方向D.掀起“实业救国”浪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1888年,开平煤矿第一次准备分发股息时在天津发布了一条新闻,《捷报》对此

作了报道,之后每当有类似的举动都大肆宣扬。”可知,开平煤矿是清末洋务运动开始后官督商办的大型新式采煤企业,其分发股息的消息被大肆宣传,是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为民间投资提供方向指引,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虽然有分发股息的消息,但无法判定是否盈利,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引导民间投资,没有体现近

代文化传媒业的发展,排除B项;实业救国到19世纪末才开始出现,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猛烈批判传统文化,强调新旧、中西文化水火不相容。五四运动后,国人的心理紧张和焦虑明显舒缓,不再重提“文化危机

导致亡国灭种”类似的“危言”,文化自信力提升。这主要是由于()A.民主与科学的洗礼B.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播C.资产阶级登上舞台D.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五四

新文化时期(中国)。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猛烈批判传统文化,强调新旧、中西文化水火不相容……五四运动后,国人的心理紧张和焦虑明显舒缓”可知,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表明爱国的民族主义运动高涨,文化自信提升,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民主与科学,

不能说明五四运动之后的变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不是开始传播,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之前,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故选D项。9.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一切中国共产党人,必

须为着使中国人民脱离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命运而奋斗。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这一论述意在()A.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号召进行彻底的民主革命C.建立起统一的联合政府D.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一切中国共产

党人,必须为着使中国人民脱离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命运而奋斗。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可见毛泽东主张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者为反对外来压迫、摆脱殖民统治,挣脱封建藩篱,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故毛泽东这一论述的目的是号召进行彻底的民

主革命,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建立联合政府的内容,排除C项;此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此论述并非意在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图所示为苏州市签发的一份女性选民的选民证。这张选民

证直接见证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C.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D.妇女成为民主建设的主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

知,该选民证的时间为1953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C项正确;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才建立,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妇女成为了民主建设的主力,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表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

产结构的情况(单位:%)。出现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项目1978年1985年1990年种植业79.369.364.7牧业15.522.125.8农业结构林业3.65.24.3渔业1.63.55.4种植业结构粮食作物80.475.876.5经济作物9.615.614.4A.国际市场向中国

全面开放B.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C.农民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20世纪晚期中国。据

材料“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结合表格可知农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种植业的比重相对下降,经济作物的比重相对上升,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农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C项正确;“全面开放”,表述错误,排除A项

;高新技术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按照古希腊传统,马其顿人从不向凡人行叩拜礼,只向神匍匐礼拜。亚历山大入主波斯后,不但要求波斯人

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也意图让马其顿人予以效仿。亚历山大此举意在()A.拉拢波斯帝国遗臣B.传播希腊先进文化C.强化君主统治权威D.传承东方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亚历山大不但在西亚沿用君主制国家的君臣之礼,甚至希望将其引进深受公

民政治影响的马其顿(希腊)地区,其旨在加强君主的权威,C项正确;根据“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可知延续君臣之礼并不能起到拉拢波斯帝国遗臣的作用,甚至会引起波斯人的抵触,排除A项;君臣之礼并非先进文化,排除B项;亚历山大的目的是通过东方君主制国家的君臣之礼来强化其权威,东方政

治体制是强化其权威的方式,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13.“他们的目标不是占有领土,而是通过强迫商船停靠于武装贸易口岸并交纳关税,从而控制贸易路线。他们从事西非的奴隶贸易,贩运印度的胡椒。16世纪前期的几十年间,欧洲人消费的胡椒和香料中大约一半是他

们运来的”。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A.葡萄牙人B.西班牙人C.荷兰人D.法国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们的目标不是占有领土”“从而控制贸易路线”“从事西非的奴隶贸易,贩运印度的胡椒”可以得出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葡萄牙人,A项正确;西班牙的殖民方向

主要是向西,殖民方式是占领美洲大片殖民地,排除B项;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排除C项;法国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4.美国独立之后北方工业迅速发展,19世纪中期为了同欧洲竞争,北方各州迫切需要

高关税进行贸易保护。南方各州的经济命脉是种植棉花,其中约90%出口到欧洲国家,所以南方要求低关税。美国南北方各州在关税问题上针锋相对,客观上反映出这一时期()A.黑人奴隶存废问题矛盾尖锐B.美国社会内部贫富分化加剧C.权力制衡成为南北各州

共识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北方工业资本主义发展,但是竞争力比不上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需要提高关税进行贸易保护;南方盛产英国工业革命需要的棉花,需要降低关税将棉花出口到英国;美国南北经济制度的矛盾客观上了反映美国经济发

展与世界联系加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项正确;黑人奴隶存废问题矛盾尖锐是南北矛盾的集中体现,与设问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内部贫富分化加剧,排除B项;1787年宪法中权力制衡成为南北各州共识,排除C项。故

选D项。15.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之后,斯大林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说,强调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同。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经济落后必然要挨打,因此必须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这一认识使苏联()A.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经济发展水平赶超欧美C.消弭了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D.依靠政权的力量发展国民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年的苏联。根据材料“

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经济落后必然要挨打,因此必须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可知,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必须依靠政权力量,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实现苏联的工业化,D项正确;1925年,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尚未实行,国民经济比例没有严重失调,排除A项;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赶超欧美,与历史史实不符,苏联经济水平始终没有超过美国,排除B项;“消弭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图是中西方学者对文化多样性的不同认识。对此,解读合

理的是()A.前者符合文化多样性的规律B.前者承认文明多元化下共同发展C.后者是对文化趋同性的纠偏D.后者关注文化的多样性和斗争性【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各美其美”可知,后者认为不同的文化都有其长处,是对文化趋同性

的纠偏,C项正确;“强势文化必然战胜弱势文化”可知,前者认为强势文化必然会吞并弱势文化,体现的是文化的趋同性,而非文化多样性,排除A项;“强势文化必然战胜弱势文化”可知,前者认为强势文化必然会吞并弱势文化,否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排除B

项;“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可知,后者关注文化的多样性,而没有涉及斗争性,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的辗转贩运到

中亚、印度半岛等地。——2007年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

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三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具体如下:主要观点学者甲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

之路”。学者乙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学者丙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于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正

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学者丁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摘编自耿昇《丝绸之路在中国》(1)《史记·大宛列传》将

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请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凿空”这种说法的理解。(2)根据材料三,概括史学界“丝绸之路”研究角度。(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不同角度概括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答案】(1)一方

面,经由中国西北到中亚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没有形成固定路线,而且时断时续,不大为世人所知。另一方面,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都是不可同

日而语的。(张骞通西域后,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2)角度:学者甲、丙从地理环境角度;学者乙、丁是从丝绸之路的功能角度。(3)国家治理角度:加强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生活角度:丝绸之路带来的新物种,丰富了中国的食物,促进了物种的交流。【解析】【小

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一“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的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可得出经由中国西北到中亚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没有形成固定路线,而且时断时续,不大为世人所知;根据

材料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可得出张骞通西域后,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

)。根据材料三“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于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可得出学者甲、丙从地理环境角度;根据材料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

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可得出学者乙、丁是从丝绸之路的功能角度。【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可得出从国家治理角度分析,加强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结合所学,从物种之间的交流分析,得出丝绸之路开通后,西瓜和胡桃、胡瓜、胡椒等原产自西亚、中亚和南亚的物种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食物,促进了物种交流。18.2005年第

二十九届世遗大会上,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澳门历史城区以澳门旧城为中心,串连起逾20个历史建筑,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

建筑群。该城区建筑群中的各建筑建成时间从明至民国,时间跨度达400多年。材料二澳门历史城区内有22处不动产,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些建筑形式和风格多样。……但管理权复杂、难以统一管理。同时,澳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晚,并受限于人才和技术条件,

缺乏与保护相关的记录和存档,政府开展保护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急需采取立法的手段,以便统一协调、规范和指导多方管理者更科学地实施保护。——以上摘编自王怡婕《<澳门历史城区建筑修复技术指南>编制的技术路线》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

二,指出澳门历史城区的建筑有何特点?现今对它的保护遇到哪些困难?(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澳门历史城区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有哪些现实意义?【答案】(1)特点:历史建筑数量多、年代久、规模大、保存完整、东西方风格共存;时间跨度大;建筑风格多样。困难:管理权复杂、难以统一管理:文化遗产

保护起步晚,人才和技术条件不足,缺乏相关记录和存档。(2)现实意义:对澳门历史城区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文明传承;有利于增进民族情感,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人类共同发展。【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澳门历史城

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可知,建筑多、年代久、规模大、保存完整、东西方风格共存;根据材料二中“各建筑建成时间从明至民国,时间跨度达400多年”可知

,时间跨度大;根据材料二中“这些建筑形式和风格多样”可知,建筑风格多样。困难:根据材料二中“管理权复杂、难以统一管理”可知,管理权复杂、难以统一管理:根据“澳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晚,并受限于人才和技术条件,缺乏与保护相关的记录和存档”可知,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晚,人才和技

术条件不足,缺乏相关记录和存档。(2)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可知,对澳门历史城区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文明传承,能促进澳门经济发展,有利于增进民族情感,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

稳定,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人类共同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1964年,宣传画)根据宣传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答

案】《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宣传画赏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新中国一切发展准备了政治条件;1953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图片以一片广袤的天空为背景,四周一片农田,农民三两成群在土地上进行劳作,重点刻画了一位女拖拉机手,眼睛目视前方,面带笑容,眼神坚定。图片下方一行

字:“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宣传画展示了新中国时期农民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反映了农业对于机械化水平提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宣传画以一幅小小的图画折射出深刻的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体现了史料与审美的统一。【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

964年的中国。首先,确定短文主题,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1964年的宣传画,“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可以从符合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等角度进行提炼主题。其次,围绕提炼的主题,从时代背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

等角度进行详细描述。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5年12月,美、英利用埃及计划修建阿斯旺水坝,急需向美

、英及世界银行贷款之机,向埃及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财政监督条件,妄图控制埃及。由于苏联主动向埃及提供水坝工程资金,再加上1955年4月埃及排除干扰毅然参加了亚非会议,1956年5月又宣布同中国建交,7月纳赛尔还将赴南斯拉夫与铁托、尼赫鲁举行发起不结盟运动的谈判,这

一切使得美英等国怒不可遏,转而企图颠覆纳赛尔政府。为此,美国宣布撤回对埃及提供援助的承诺,英国亦紧随其后。面对美、英帝国主义的挑战,为了实现埃及的真正独立,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政府庄严宣告,埃及决定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公司财产移交埃及,运河航运由埃及负责管理。美国指使英法同以色列频繁接触,共同达成了联合侵略埃及的协议。而对西方的军事挑衅,埃及军民同仇敌汽,集中兵力保卫运河区,以武力击败了西方的侵略。11月6日下午,英、法

被迫接受了联合国关于立即停火的决议,战争最后以埃及人民的胜利而告终。——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英企图控制和颠覆埃及纳赛尔政府的背景。(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埃及纳赛尔政府的举动。【答案】(1)冷战对峙和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

;非洲民族独立风暴和埃及共和国的建立;纳赛尔政府积极捍卫国家主权的系列斗争;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任答三点即可)(2)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维护了民族独立;体现了第三世界人民坚决斗争的精神;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行径;鼓舞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

解放运动。(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1955年12月……由于苏联主动向埃及提供水坝工程资金”并结合所学可知,冷战对峙和两极格局的形成;根据材

料“向埃及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财政监督条件,妄图控制埃及”可知,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结合所学可知,非洲民族独立风暴和埃及共和国的建立;据材料“7月纳赛尔还将赴南斯拉夫与铁托、尼赫鲁举行发起不结盟运动的谈判”“为了实现埃及的真正独立,1956年

7月26日,纳赛尔政府庄严宣告,埃及决定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财产移交埃及,运河航运由埃及负责管理”可知,纳赛尔政府积极捍卫国家主权的系列斗争;结合所学可知,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

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以武力击败了西方的侵略”可知,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维护了民族独立;根据材料“战争最后以埃及人民的胜利而告终”可知,体现了第三世界人民坚决斗争的精神;根据材料“英、法被迫接受了联合国关于立即停火的决议”可知,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行

径;结合所学可知,鼓舞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305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