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doc,共(3)页,74.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95b3adb1afd50773fc5ca011cb8b8b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太原五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一文科综合(历史)命题人:李晨校对人:郭素英(2020.10)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36.右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
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37.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1万多处,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
这些文化遗存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是A.时间早B.一元化C.独特性D.多元化38.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
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有A.皇帝制和中央集权制B.三公九卿制C.分封制和宗法制D.三省六部制39.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A.体现了战国严格的礼乐制度B
.说明我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C.可作为佐证贵族生活的史料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40.春秋时期“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一治世理想出自A.《道德经》B.《论语》C.《墨子》D.《庄子》41.右图所示的机构属于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
.秦朝的郡县制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D.唐朝的科举制4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材料中的“独制”与西周“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A.郡
守与县令由地方推荐任职B.郡守与县令世袭镇守地方C.郡守与县令都由皇帝任命D.县令由郡守监督与任命43.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但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颁布“推恩令”B.陷入军阀割据局面C.开通了丝路贸易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44.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一建议的实施A.开启了思想专制先河B.引动了教育面貌变更C.成就了考试选官制度D.型塑了读书至上观念45.司马
迁在《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宋书》(南朝宋)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曲辕犁在江南
的推广B.江南经济的持续开发C.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家庭手工业发展迅速46.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这一措施A.本质上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有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C.有利于南北方文化相互交融D.实现了北方的再次统一47
.唐代诗人王建在诗歌《凉州行》中描绘到:“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中所反映的盛唐气象为A.经济发展国力强盛B.各族文化相互交融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D.社会风气昂扬进取48.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导致这一状况出现
的重要因素是A.安史之乱B.黄巢起义C.五代十国D.陈桥兵变49.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了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50.唐代
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规范决策流程B.强化君主集权C.便于任用亲信D.防止决策失误二、历史-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材料一春秋时期,王室衰弱,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
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进入战国,各国统治者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摘编自蒋重跃《从历史印
迹中走来的世界˙中国篇》材料二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赢政几代君主在
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
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
人心。——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礼崩乐坏”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崩乐坏”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朝国家治理的特点(6分)(4)依据上述材料,概
括春秋至秦汉的发展所体现的历史趋势(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