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docx,共(20)页,1.51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94e871cb95b630d77fe1ef60b6e60a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南昌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据载,夏后氏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之罚”,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周武王讨伐商纣时宣称“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A.信奉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B.常以神的意志为借口发动战争C.推崇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D.注重以礼乐征伐维持社会稳定2.下表是关于周、郑关系的一些记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时间内容公元前
720年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公元前720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公元前707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A.兼并战争初露端倪B.传统纽带关系弱化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D.官僚政治逐
步确立3.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把中国的疆土划分为天下九州,并假托大禹治水的传说,顺着禹的足迹对九州的地理、人群和物产都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介绍。据此可知,《禹贡》A.具有大一统的政治理想B.是秦代郡县制思
想源头C.是研究大禹治水的第一手史料D.集中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思想4.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升、铜椭量等,在其上有大量的秦朝诏令。秦
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B.颁布律令长治久安C.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5.范晔认为:“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A.君主权力高度集中B.外戚
宦官轮流专权C.地方豪强势力强大D.自然经济的脆弱性6.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了()的A.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B.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C.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D.政
府控制区域的扩大7.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苗(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据此可知,当时A.采取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C.社会经济遭到了
严重破坏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8.下图是在四川出土的汉代酒肆画像砖,画面上“前店后坊”(当街卖酒、后台汇集原料酿酒)的场景依稀可辨;画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直观地呈现了汉代人的物质生活。对画中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汉代A.商业突破了严格的时空限制B.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C.
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了松动D.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市场繁荣9.西周周懿王死后,懿王的叔父登上王位,是为周孝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燮才在诸侯的拥立下即位,成为周夷王。《礼记》载:“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
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而下。”“夷王下堂”反映出A.周礼进一步完备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尚存C.周王室地位下降D.西周宗法制度日趋巩固10.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
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1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
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12.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
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13.《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A.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周礼C.宣扬
礼法并用D.发展私学14.春秋战国时期,文士“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如孟子作书七篇,邹行(阴阳家代表)作《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老子著上下篇,慎到(法家代表)著《十二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荀子列数万言而卒。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学
术文化氛围宽松B.儒学的影响力式微C.士人地位显著提高D.诸子百家趋向融合15.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登封的战国至两汉时代的冶铁遗址中发现了不少残陶范,能辨出器形者就有锄、镰、斧、刀、削、戈、箭杆、环、带钩等十多种。从这些陶范中还可以看出,当时用陶范铸器采取了一范一器、一范两器、一范多器等诸种方法,打破
之前以一范一器为主导的模式。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A民营手工业较发达B.范铸技术得到了改进C.铁制农具开始出现D.工匠精神受世人推崇16.1950-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墓遗址共出土铁器95件,其中农具有58件;1953年在河北兴隆战国冶铸遗址中出土一批
铁范,共40副87件,器形有锄、镰、镢、斧、凿、车具等,其中60%为农具范。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A.河北兴隆是当时最大的冶铁中心B.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主要耕作方式C.铁农具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在北方一些地区广泛使用铁农具17.孟子
提出要“制民之产”,即保证授予普通人民一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墨子提出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表明当时A.以民为本思想成为主流B.各家思想逐渐
融合C.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D.政府支持农业发展18.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强化
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19.游士本是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特殊阶层。但西汉武帝后,游士之游从汉初时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结伴交游,欣赏自然景观的游览活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D.传统
礼乐制度的瓦解20.《诗》等是周王室及中原诸侯国所使用的标准书面语教材。考古发现,楚国王孙遗者钟、王孙诰钟、王子午鼎等器物上的铭文有明显模仿《诗》的痕迹。据此可知()A.儒家学说在楚国占据统治地位B.楚国增强了华夏认
同观念C.周王室对楚国的控制力度加强D.中原诸国与楚国矛盾缓解21.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
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22.秦朝统一后,对原属燕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
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这些措施的施行意在A.强化国家文化认同B.建立大一统的国家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D.协调区域经济发展23.《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据材料可
以推知A.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B.君主懦弱致秦朝二世而亡C.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D.朝议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24.《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
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25.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A.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从B.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C.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为是二、非选择题50分(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上大量狰狞饿纹饰,为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
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贵族政治中的祖先崇拜祭仪有关,也因为它们是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与政治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青铜器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摘编自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材料二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成熟……
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上看到当时青铜冶炼技术所答的高超境界。商周时期还总结出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摘编自金秋鹏、蒙古《中国古代科技史话》材料三甲骨文是中
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的铭文,其内
容的丰富多彩,及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铜礼器成为“权力象征性徽章与道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是诸侯国中最晚崛起的,起初只有雍这块很小的地方。为了改变国瘠民贫的现状,也为
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至于被吞食,从秦孝公起,每一任秦国君主,无不把招贤纳士作为自己治国强兵的重要战略。嬴政即位后,知道要实现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目标,就必须借助人才的力量。所以他特别注意
广揽人才,并坚持唯才是用,用人不疑,以吸引各国的有识之士,让他们为秦国服务。……在全国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平定天下”,“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其“刚愎自用”的本性暴露出来……一是轻视人才的作用,“以客为无用”。二是拒谏议、杜言
路。对大臣的谏议不以为然。三是猜忌之心日益加重,“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四是残暴镇压读书人。——摘编自郝建平《秦始皇用人之道刍议》(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扫六合前秦始皇的用人方针,并分析其用人方针形成
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变化及其影响,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的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
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
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材料三西汉初年,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
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确立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西北政策的积极影响。南
昌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据载,夏后氏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之罚”,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周武王讨伐商纣时宣称“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A.信奉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B.常以神的意志为借口发动战争C.推崇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D.注重以礼乐征伐维持社会稳定【答案】A【解析】【详解】由“天之罚”“天
命殛之”“天命诛之”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假托天命来维护政治统治,信奉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常以神的意志为借口发动战争,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以民为本,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假托天命来维护政治统治,而非以礼乐征伐,排除D项。
故选A项。2.下表是关于周、郑关系的一些记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时间内容公元前720年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公元前720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公元前707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A
.兼并战争初露端倪B.传统纽带关系弱化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D.官僚政治逐步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作为诸侯国的郑不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与周天子关系恶化,反映了当时分封制度遭到破坏,传统纽带关系弱化,B项正
确;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且周郑交恶不能体现的是兼并战争,排除A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官僚政治,排除CD项。故选B项。3.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把中国的疆土划分为天下九州,并假托大禹治水的传说,顺着禹的足迹对九州的地理、人群和物产都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介绍
。据此可知,《禹贡》A.具有大一统政治理想B.是秦代郡县制思想源头C.是研究大禹治水的第一手史料D.集中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思想的【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将天下分为九州,而不是按诸侯国划分,体现了渴求国家统一,实
现大一统的政治理想,A项正确;春秋时期楚国已率先设立县制,B项错误;《禹贡》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且是假托大禹,所以不是研究大禹的第一手资料,C项错误;《禹贡》归于《尚书》,是儒家经典而非法家,D项错误。故选A项。4.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
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升、铜椭量等,在其上有大量的秦朝诏令。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B.颁布律令长治久安C.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D.
修筑驰道沟通南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秦权和秦量分布广,说明使用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力度大,C项正确;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秦权秦量属于统一度量衡的实物,排除A项;秦朝短暂而亡,而不是长治
久安,排除B项;修筑驰道沟通南北强调交通的作用,但材料强调秦权秦量出土范围广,排除D项。故选C项。5.范晔认为:“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A.君主权力高度集中B
.外戚宦官轮流专权C.地方豪强势力强大D.自然经济的脆弱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论述在东汉外戚专权频繁发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戚专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制度,只要得到皇帝一人的信任或控制一人就可以达到专权的目的,A项正确;外
戚宦官轮流专权是东汉时期的政治现象,并非根源,排除B项;外戚专权威胁君主专制,地方豪强威胁中央集权,两者不同,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自然经济的脆弱性,排除D项。故选A项。6.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
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B.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C.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D.政府控制区域的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汉
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可知,国家对百姓的管理,由原来的限定于城乡区域到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说明政府组织能力提升,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政府对地方百姓管理方式的
变化,而非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据材料“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可知,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是表象,而非反映出的本质,排除C项;据材料“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可知,交通便利之处原本就在政府的
控制之下,排除D项。故选A项。7.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苗(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据此可知,当时A.采取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C.社
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诸私为苗(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汉初允许私人煮盐,对民间的煮盐行为只收取一定的税收,反映出当时与民休息的政策,A项正确;材料时间为吕后二年,而推行盐铁专
卖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材料做法体现的是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势力膨胀,排除D项。故选A项。8.下图是在四川出土的汉代酒肆画像砖,画面上“前店后坊”(当街卖酒、后台汇集原料酿酒)的场景依稀可辨;画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直观地呈现了汉代人的物质生活
。对画中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汉代A.商业突破了严格的时空限制B.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C.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了松动D.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市场繁荣【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前店后坊’(当街卖酒、后台汇集原料酿酒)的场景依稀可辨”“熙熙攘攘的人群”体现的是汉朝时期的市
场较为繁荣,这主要和生产力发展有关,D项正确;宋朝的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排除A项;中国古代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C
项。故选D项。【点睛】9.西周周懿王死后,懿王的叔父登上王位,是为周孝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燮才在诸侯的拥立下即位,成为周夷王。《礼记》载:“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而下。”“夷王下堂”反映出A.周礼进一步完备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尚存C.周王室地位下
降D.西周宗法制度日趋巩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诸侯朝见天子,按规矩天子不下堂迎接诸侯。下堂迎接诸侯,这是天子的失礼,这是从周夷王以后才有的事,说明周王室地位下降,C项正确;材料反映周礼遭到破坏,排除A项;原始民主是指原始社会氏族成员共同
管理社会生活的形式,排除B项;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
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
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频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1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
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为【答案】B【解析】【详解】儒家学者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不同,B正
确;两者的差异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排除A;C是表象,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12.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
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
;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13.《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
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A.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D.发展私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社会动荡,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此来稳定社会秩序,
B项正确;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排除A项;荀子宣扬礼法并用,排除C项;孔子发展私学,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春秋战国时期,文士“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如孟子作书七篇,邹行(阴阳家代表)作《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老子著上下篇,慎到(
法家代表)著《十二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荀子列数万言而卒。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氛围宽松B.儒学的影响力式微C.士人地位显著提高D.诸子百家趋向融合【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文士纷纷著书立说,向各国国君宣传其思想,这说明当时学术文化氛围宽松,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
儒学的影响力的变化情况,故排除B项;材料也体现不出土人的社会地位,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D项。15.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登封的战国至两汉时代的冶铁遗址中发现了不少残陶范,能辨出器形者就有锄、镰、斧、刀、削、戈、箭杆、环、带钩等十多种。从这些陶范中还可以看出,
当时用陶范铸器采取了一范一器、一范两器、一范多器等诸种方法,打破之前以一范一器为主导的模式。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A.民营手工业较发达B.范铸技术得到了改进C.铁制农具开始出现D.工匠精神受世人推崇【答案】B【解析】【详解】由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用陶范铸器采取了一范一器、一范两器、一范多器等诸种方法,打破之前以一范一器为主导模式”,可知我国西周时期青铜文化辉煌灿烂,青铜器制造大多采用范铸法,而战国至汉代冶铁遗址中陶范的种类多,铸造方法多样,说明此时的范铸技术有所改进,B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冶铁的经营方式,无法得出民营手工业较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铁制农具在春秋时就已出现,排除C项;工匠精神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6.1950-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墓遗址共出土铁
器95件,其中农具有58件;1953年在河北兴隆战国冶铸遗址中出土一批铁范,共40副87件,器形有锄、镰、镢、斧、凿、车具等,其中60%为农具范。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A.河北兴隆是当时最大的冶铁中心B.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主要耕作方式C.铁农具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在北方一些地区广泛使用铁农具
【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在河南、河北部分地区出土了许多铁器,其中农具占比比较大,说明在北方一些地区广泛使用铁农具,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河北兴隆是最大的冶铁中心,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铁器,没有涉及牛耕,排除B项;材料仅说明了铁农具的出土情况,不能说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
升,排除C项。故选D项。17.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即保证授予普通人民一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墨子提出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表明当时A.以民为本思想成为主流B.各家思想
逐渐融合C.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D.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无论是儒家的孟子还是墨子和管子等其他诸子都强调民众应该获得相应的生活、生产资料,这可以说明当时富民利民的观念在当时颇受诸子重视。C正确。以民为本强调的是统治者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材料没有
提及,A错误;材料只涉及了诸子思想的相似之处,不能体现诸子思想的融合,B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诸子提倡富民利民,无法说明政府在政策上支持重农,支持农业发展,D错误。故选C。18.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
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
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正确;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是实现统一的保障,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废除了贵族
特权,并未强化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关键是“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考查的是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
集权。19.游士本是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特殊阶层。但西汉武帝后,游士之游从汉初时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结伴交游,欣赏自然景观的游览活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D.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答案】C【解析】【详
解】据题意可知,从战国到西汉,游士的活动的政治性质大大降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与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关,对于游士的活动进行了限制,故选C;游士活动性质的变化主要和国家的控制力加强有关,不是因为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和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排除AB;春秋战国时期传
统的礼乐制度就已经开始瓦解,排除D。20.《诗》等是周王室及中原诸侯国所使用的标准书面语教材。考古发现,楚国王孙遗者钟、王孙诰钟、王子午鼎等器物上的铭文有明显模仿《诗》的痕迹。据此可知()A.儒家学说在楚国占据统治地位B
.楚国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C.周王室对楚国的控制力度加强D.中原诸国与楚国矛盾缓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诗》是周王室和中原诸侯的标准书面语教材,而楚国的器物铭文上有《诗》的痕迹,说明当时楚
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可知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控制力下降,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处于争霸战争时期,因此D项矛盾缓解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1.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答
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
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22.秦朝统一后,对原属燕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这些措施的施行意在A.强化国家文化认同B.建立大一统
的国家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D.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干关键信息“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可知,秦朝统一后,对原属于燕国的东北
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的措施与内地中原.地区是一致的,这说明秦朝并没有对新拓展的地区采取差别对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的目的是推动不同地区的政治文化体制的一致化发展,强化东北地区对国家的认同,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中“秦朝统一后”矛盾,排除;
“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该措施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D项错误。23.《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据材料可以推知
A.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B.君主懦弱致秦朝二世而亡C.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D.朝议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可以看出朝议传统制约皇权,A项正确;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B
;C、D项不能体现材料负面影响,排除。【点睛】24.《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
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不会造成此类现象,故A项排除;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项;全面推
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25.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A.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B.
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有事请也,必以书”“但以文案为务”,说明政事运行和公务处理过程中注重规范化和制度化,反映出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
说法错误,规范化制度化的权力运行不能认为是体制僵化;D项结论与材料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50分(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
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上大量狰狞饿纹饰,为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贵族政治中的祖先崇拜祭仪有关,也因为它们是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与政治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青铜器只与
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摘编自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材料二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成熟……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上看到当时青铜冶炼技术所答的高超境界。商周时期还总结出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摘编自金秋鹏、蒙古《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三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
周出现了上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铜礼器成为“权
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答案】(1)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青铜礼器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权力
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2)技术水平高,类型多样(3)商:甲骨文西周:金文价值:对汉字、书法和文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青铜礼器上大量狰狞
饿纹饰,为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可归纳出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根据材料“也因为它们是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与政治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可归纳出青铜礼器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权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2)特
点:根据材料“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和所学知识可知,技术水平高,类型多样。(3)文字及价值:根据材料“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和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是甲骨文;根据材料“西周出现了上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金文又多讲求押韵”和所学知识
可知,西周时期是金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汉字、书法和文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是诸侯国中最晚崛起的,起初只有雍这块很小的地方。为了改变国瘠民贫的现状,也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至于被吞食,从秦孝公起,每
一任秦国君主,无不把招贤纳士作为自己治国强兵的重要战略。嬴政即位后,知道要实现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目标,就必须借助人才的力量。所以他特别注意广揽人才,并坚持唯才是用,用人不疑,以吸引各国的有
识之士,让他们为秦国服务。……在全国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平定天下”,“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其“刚愎自用”的本性暴露出来……一是轻视人才的作用,“以客为无用”。二是拒谏议、杜言路。对大臣的谏议不以为然。三是猜忌之心日益加重,“不
信功臣,不亲士民。”四是残暴镇压读书人。——摘编自郝建平《秦始皇用人之道刍议》(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扫六合前秦始皇的用人方针,并分析其用人方针形成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变化及其影响,并
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答案】(1)方针:求贤若渴,不拘出身,任人唯贤。原因:受秦国重视人才的历史传统影响;实现富国强兵,赢得兼并战争的需要;秦始皇个人素质使然。(任答两点)(2)变化:从重视人才,唯才是用到专制独裁,不亲士民。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是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认识:广纳
贤才,公正选人,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使用人才要量才适用。【解析】【小问1详解】方针:由材料“所以他特别注意广揽人才,并坚持唯才是用,用人不疑,以吸引各国的有识之士,让他们为秦国服务”可知,统一前秦始皇的用人方针是求贤若渴,不拘出身,任人唯贤;原因:由材
料“为了改变国瘠民贫的现状,也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至于被吞食,从秦孝公起,每一任秦国君主,无不把招贤纳士作为自己治国强兵的重要战略”可知,统一前秦始皇用人方针形成的背景是受秦国重视人才的历史传统影响,也是实现富国强兵,赢得兼并战争的需要;由材料“
嬴政即位后,知道要实现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目标,就必须借助人才的力量。所以他特别注意广揽人才,并坚持唯才是用,用人不疑,以吸引各国的有识之士,让他们为秦国服务”可知,是秦始皇个人素质使然。【小问2详解】变
化:由材料“所以他特别注意广揽人才,并坚持唯才是用,用人不疑,以吸引各国的有识之士,让他们为秦国服务”“一是轻视人才的作用,‘以客为无用’。二是拒谏议、杜言路。对大臣的谏议不以为然。三是猜忌之心日益加重
,‘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四是残暴镇压读书人”可知,秦始皇用人之道的变化是从重视人才,唯才是用到专制独裁,不亲士民;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用人之道的变化激化了社会矛盾,是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认识: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广纳贤才,公正选人,选拔人才要
德才兼备,使用人才要量才适用。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
政制度。——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
…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材料三西汉初年,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
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确立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
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西北政策的积极影响。【答案】(1)制度名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县制的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3)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了对西北边疆
地区的治理;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解析】【小问1详解】制度名称:由材料“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可知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分别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县制的影响:结合所
学知识,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小问2详解】措施:结合材料“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可知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根据材料“
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可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由材料“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可知将盐、酒及铁的
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小问3详解】结合材料“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
区的开发。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