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备战2025年高考:暑期提分“神器装备”高频考点精练(生物)含答案PDF版.pdf,共(191)页,8.70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72e87bcaf2c7df4bdb2046a06900f2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备战2025年高考:暑期提分“神器装备”高频考点精练(生物)目录考点1走近细胞考点2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无机物考点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考点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考点5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
能考点6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考点7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考点8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考点9细胞的能量“货币”ATP、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考点10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考点11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内外因素考点12细胞的增殖考点13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考点14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考点15孟德尔
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考点16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考点17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考点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考点19DNA的结构、复制与基因的本质考点20基因的表达考点2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考点22染色体变异考点23生物的进化考点24人体的内
环境与稳态考点25神经调节考点26体液调节考点27免疫调节考点28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29种群及其动态考点30群落及其演替考点31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考点3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考点33人与环境考点34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发酵工程及其应用考点35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考
点36细胞工程考点37基因工程及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参考答案考点1走近细胞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B.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C.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D.都
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B.与牛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相比,小麦缺少器官层次C.要用显微镜观察某视野右上方的目标,需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则应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D.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
有细胞器3.下列有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者都属于结构简单的原核生物,只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B.两者都只能生活在细胞中,都能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C.两者遗传物质在五碳糖、碱基和化学元素组成上均有不同D.两者都会在繁殖过程中发生遗传信息的流动,但具体途
径存在差异4.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B.马尔比基第一次观察到活细胞并为之命名C.施莱登和施旺共同证明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D.魏尔肖的著名论断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5.下列关
于光学显微镜使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换用高倍镜前,需要在低倍镜下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的中央B.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可调节细准焦螺旋增加亮度C.换用高倍镜后,物镜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减小D.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量会减少6.下列有关①②③④四个
框图中所包括的生物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框图①内的生物都含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等化合物B.框图②内的生物都不含染色体,是原核生物C.框图③内的生物共有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D.框图④内的生物都有细胞结构,且都能通过细胞
分裂繁殖后代7.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很小的病毒,它属于嗜肝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组中的一个成员。下列有关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培养基培养HBV时,应适当添加动物血清B.HBV结构简单,仅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C.分析HBV
碱基种类和比例可以确定其遗传物质的类型D.HBV再次侵入人体时,记忆细胞迅速产生抗体8.下列有关5种生物之间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流感病毒②酵母菌③硝化细菌④蓝细菌⑤衣藻A.①和②都是原核生物,且都能发生基因突变B.①②③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
者C.②③④⑤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D.①和⑤的遗传物质都是DNA9.①②③④⑤是有关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形,要使图1转化成图2,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②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
清晰③移动玻片使六边形位于视野中央④转动转换器换高倍镜⑤调节光圈增大视野亮度A.①→②→③→④→⑤B.④→③→②C.⑤→④→③→②D.③→④→⑤→②10.使用显微镜时,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呈现的视野分别为甲和乙(见下图)。下列相关叙
述正确的是()A.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视野甲比视野乙亮B.在视野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视野乙中均可被观察到C.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会右移,乙的物像会左移D.若在甲中看到的物像模糊,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物像11.(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关于各种人类疾病与其病原体的叙
述,正确的是()A.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B.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肺结核,其细胞内没有核仁,只有环状DNA分子C.灰指甲是由某些真菌引起的,真菌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D.蛔虫可在人体肠
道内寄生,其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12.(不定项选择题)某人感染了一种细菌,该细菌对多种抗生素都无反应,后经医院抢救21天,最终脱离危险。下列关于该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细菌与动物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有
细胞壁B.该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C.该细菌是滥用抗生素造成的细菌的抗药性变异D.可根据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判断该细菌的存活情况二、非选择题13.根据下列三个使用显微镜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实验一:在载玻片上滴一
滴池塘水并加少许棉纤维,然后盖上盖玻片,先后用显微镜的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所看到的图像如图甲所示。实验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叶表皮,看到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的组织切片,看到的图像如图丙所示。(1)实验一所看到的图像中的生物有病毒吗?请说明理由。
。“因为病毒无细胞结构,所以说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的不需要细胞的参与”,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2)从图甲、图乙、图丙中看到的细胞形态相同吗?。这说明了。(3)实验二(即图乙)看到的是植物叶表皮的保卫细胞的两种不同形态,同样,红细胞呈
两面凹的圆饼状、神经细胞伸出的突起有的达1米左右,上述这些事实说明。14.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甲乙丙(1)图甲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
。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其具有和。(2)B细胞与D细胞结构中共有的细胞器是(填细胞器名称)。(3)C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4)图乙中,物镜的放大倍数为10×,40×;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15×;图丙为显微镜下的某个视野
。①某同学为了使物像的放大倍数为600倍,应选用(填字母)的镜头组合。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填“长度和宽度”“面积”或“体积”)。②当显微镜的镜头组合为a和d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16个细胞,若镜头组合换成a和c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个。③图丙中,欲将视野中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应向移动玻片。如果载玻片上写着“dp”,那么视野中看到的将是。考点2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无机物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物体中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缺Ca2+会导致哺乳动物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下降B.将农作物秸秆晒干后剩余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C.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放射性
同位素有15N、18O、14CD.人体内Na+的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2.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于检测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乙液和蒸馏水可用于蛋白质的检测B.若要检
测花生种子细胞中是否含有脂肪,可以不用显微镜观察C.检测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注意要将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D.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2min才能看到紫色3.下表是两种生物干重中有关元
素的质量分数(单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元素CHONPS生物甲43.576.2444.431.460.200.17生物乙55.997.4614.629.333.110.78A.如果它们分别是动物和植物,则甲是动物,乙是植物B.等质量的
组织中,甲所含的热量少于乙C.两者体细胞中,乙的染色体比甲多D.两者的含水量比较,可推测甲比乙多4.下列关于无机盐和水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些无机盐是组成ATP和RNA的必需成分B.由氨基酸形成多肽时
,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C.无机盐与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有关,与传递兴奋无关D.水既是细胞代谢的原料,同时也是细胞代谢的产物5.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水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渗透作用过程中,水分子从高浓度溶
液向低浓度溶液扩散B.在冬季,有些乔木体内的淀粉水解,使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多,有利于保水C.发生病变的器官,细胞代谢速率往往会发生改变D.在休眠的细菌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将下降6.无机盐能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下面列出了若干验证无机盐X是植物必需
化合物的实验方案,其中正确的设计是()①以土壤为基质盆栽,浇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②以沙土为基质盆栽,浇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③只用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不用基质④以土壤为基质盆栽,浇蒸馏水⑤以沙土为基质盆栽,浇完全培养液⑥不用基质
,只用完全培养液⑦不用基质,只用含无机盐X的培养液⑧不用基质,只用蒸馏水A.以③为实验组,⑥为对照组B.以④为实验组,①为对照组C.以②为实验组,⑤为对照组D.以⑦为实验组,⑧为对照组7.下页左上表是人体肌细胞受刺激后,细胞内钙含量和肌肉收缩力量随时间的变
化关系。表中数据可以说明()时间/ms0306090120150180钙含量/(mmol·mL-1)07.82.20.5000肌肉收缩力量/N02.053.52.10.50A.细胞内钙含量越高肌肉收缩力量越大B.肌肉收缩力量随时间不
断增强C.Ca2+进入肌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肌肉收缩力量达到最大前Ca2+已经开始释放8.下图是构成细胞的某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情况,则下列对甲、乙、丙所表示的物质及其所能表现的生理功能的推测,错误
的是()A.甲可能是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并用于光合作用B.乙可能是血红蛋白,有运输氧的作用C.丙可能是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D.甲、乙、丙必为同一类物质9.下图所示为实验测得的小麦、大豆、花生干种子中三类有机物的含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同等质量的种子中,大豆所含的N最多,小麦所含的N最少B.三种种子中的有机物均来自光合作用,含量的差异与所含基因有关C.萌发时,三种种子都会进行不同程度地吸水,为细胞呼吸创造条件D.相同质量的三种种子萌发需要O2的量相同,所以种植深度要一致
10.(不定项选择题)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实验(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实验材料选择方面,用苹果比用植物叶片的效果好B.在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石英砂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还原糖的溶解C
.用于该实验检测的斐林试剂也可用于检测蛋白质,只是添加试剂的顺序不同D.由于斐林试剂不稳定,在使用斐林试剂时要先加入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后加入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11.(不定项选择题)在生物实验中,可以根据
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有机化合物的存在。下列实验内容错误的是()选项检测成分检测试剂部分实验步骤颜色变化A还原糖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匀后,注入待测组织样液中,水浴加热砖红色B脂肪苏丹Ⅲ染液将花生
子叶切片染色后,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橘黄色C蛋白质双缩脲试剂A、B液混匀后,注入待测组织样液中,并进行水浴加热紫色D淀粉碘液将碘液加入淀粉溶液中紫色二、非选择题12.下图表示小麦开花数天后测得的种子中主要物质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成熟小麦种子
中主要的营养物质是。(2)检测还原糖的试剂是,可溶性还原糖的多少可通过来判断。(3)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种子中蔗糖与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趋势。(4)种子成熟时,淀粉的形成与一种磷酸化酶的活性有密切关系,为验证该种磷酸化酶是蛋白质,实验过程中向
实验组试管中加入2mL,对照组试管中加入,然后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如果两支试管中都产生(现象),则证明该种磷酸化酶是蛋白质。13.下面是探究锌是否为大豆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材料用具:完全营养液甲,缺锌的完全营养液乙,适当的容器和固定材
料,长势相似的大豆幼苗,含锌的无机盐。(1)方法步骤①将长势相似的大豆幼苗分成数量相同的两组;②将一组大豆幼苗放在中培养,另一组大豆幼苗放在等量的中培养;③。(2)实验预测:营养液甲中的大豆幼苗正常生长,若营养液
乙中的大豆幼苗也正常生长,则说明;若营养液乙中的大豆幼苗不能正常生长,则说明。(3)为进一步验证锌是大豆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还应增加的实验步骤是。预测实验结果是,结论是。考点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选择题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有2种氨基酸含有
S,已知某一蛋白质分子中含有1个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蛋白质分子除了含有S外,还含有C、H、O、NB.该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后最多可以得到21种氨基酸C.该蛋白质可能由1条、2条或多条肽链组成D.该蛋白质分子中含
有“N—C—C—N—C—C—…”的重复结构2.下列物质中,有的属于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的不是。若其中能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脱水缩合成肽链,则其中含有的氨基、羧基和肽键的数目依次为()①H2N—CH2—COOH②H2N—CH2—CH2OH③④
⑤A.2个、2个、2个B.1个、3个、2个C.4个、3个、3个D.3个、4个、2个3.下图为有关蛋白质分子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组成每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21种B.①过程中所需模板和运输A的工具都是RNAC.环状多肽中B的数目等于A的数目D.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是细胞多样
性的直接原因4.下列四幅图分别表示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所示肽链中氨基酸的数目不同B.图乙所示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不同C.图丙所示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D.图丁所示肽链以相
同方式折叠、盘曲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5.下图为牛胰岛素结构图,该物质中—S—S—是由2个—SH脱去2个H形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胰岛素为五十一肽,其中含有50个肽键B.牛胰岛素中至少有2个—NH2和2个—COOHC.牛胰岛素水解产物含有21种不同的氨基酸D.牛胰岛素形成时
,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826.球状蛋白分子空间结构为外圆中空,氨基酸侧链极性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侧,而非极性基团分布在内侧。蛋白质变性后,会出现生物活性丧失及一系列理化性质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变性可导致部分肽键断裂B.球状蛋白多数可溶于水,不溶于乙醇C.加热变性的蛋白质不能恢复原有的结构和性质D.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是因为原有空间结构破坏7.某五十肽中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相应位置如下图所示),现脱
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肽链和5个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五十肽水解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五十肽增加了8个OB.若将得到的5个氨基酸缩合成五肽,则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C.若将新生成的4条肽链重新连接
成1条长链,则将脱去4分子水D.新生成的4条肽链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8.下图表示胰岛素分子中的1条多肽链,其中有3个甘氨酸(R基:—H)分别位于第8、20、23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多肽含有1个游离的羧基,位于第1位B.用特殊水解酶除去3个甘氨酸,形成的产物比
原多肽多5个OC.用特殊水解酶除去3个甘氨酸,形成的产物中有4条多肽D.该多肽释放到细胞外需要经过2种细胞器的加工9.(不定项选择题)某多肽有20个氨基酸,其中天冬氨酸4个,分别位于第5、6、15、20位(如下图所示);肽酶X专门作用于天冬氨酸羧基端的肽键,肽酶Y专门作用于天冬氨
酸氨基端的肽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二十肽含有的肽键至少为20个B.该二十肽游离的氨基和羧基至少各为1个和4个C.肽酶Y完全作用后产生的多肽共含有氨基酸19个D.肽酶X完全作用后产生的多肽中O数目比二十肽少了1个二、非选择
题10.下图是真核细胞中两种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A和D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②中共有的元素是,a有而b不一定有的元素为。人体细胞中单体a有种,而人体细胞中能自身合成的单体b有种。(2)完成④过程的场所为,该反应的名称为,D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图中物质具有多样性。(3)
有一种链状十九肽,其分子式可表示为CxHyOzNwS(z≥22,w≥20),经测定,其彻底水解的产物只有以下5种氨基酸。半胱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则1个该十九肽彻底水解需要水分子个,水解后可产生个赖氨酸,个天冬氨酸。(后两空用x、y、z或w表示)11.劣质奶粉中常添加麦芽糊精等
成分,由于含有大量糖类物质,而蛋白质含量低,婴儿食用后得不到足够的蛋白质营养。请回答下列问题。(1)劣质奶粉中含有大量还原糖,如果用斐林试剂鉴定,预计水浴加热过程中试管内混合液的颜色变化是。(2)评价奶
粉营养价值高低的主要标准是看的种类和含量。赖氨酸是人体的必需氨基酸,一旦缺乏就会影响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出现营养不良。赖氨酸是否也是大鼠的必需氨基酸呢?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下列材料和用具就此问题进行了探究,请补充并完善他们的实验方案。[材料用具]20只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正常幼年大鼠,分装在不同试剂瓶中
的21种氨基酸,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秤,天平等。[实验原理]必需氨基酸是动物体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当动物缺乏必需氨基酸时,会影响体内蛋白质合成,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增加缓慢或减轻。[实验方案]①配食:取一定
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含量和比例适宜的21种氨基酸,配制成食物A;,配制成食物B。②分组:将20只大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称量其体重。③饲喂:甲组每天饲喂适量的食物A;。④观测:分别称量甲、乙两组大鼠的体重,计算体重增加量。[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①若两组大鼠营养状况和体重基本相同,
则赖氨酸不是大鼠的必需氨基酸;②,则赖氨酸是大鼠的必需氨基酸。考点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一、选择题1.人体内磷脂的重要生理作用是()A.细胞各种膜结构的组成物质B.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C.氧化
分解为机体提供能量D.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2.下列关于人体健康与营养物质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A.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是食物种类过于单一B.脂肪肝的形成与脂肪摄入量无关C.低血糖早期症状可通过及时补充糖含量多的食
物来缓解D.大病初愈者适宜进食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3.正常人肝内总脂含量约占肝湿重的5%,而脂肪肝患者则在10%以上。脂肪肝属于可逆性疾病,其发病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并调整生活习惯可恢复健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磷脂是肝细胞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B.人体摄入适量胆固醇有利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C.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均属于脂肪D.合理膳食及适度运动有助于脂肪肝患者康复4.下列关于下图所示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磷酸,在不同的核苷酸中种类相同B.乙是五碳糖,在DNA中是脱氧核糖,在RNA中是核糖C.丙
是含氮碱基,在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中有4种D.丁是核苷酸,在病毒中有8种5.下图为核苷酸链结构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各核苷酸之间是通过化学键③连接起来的B.图中与每个五碳糖直接相连的碱基有1个C.能构成1个完
整核苷酸的是图中的a和bD.若该链为脱氧核苷酸链,从碱基组成上看,缺少的碱基是T6.下列有关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和RNAB.纤维素是植物体的结构成分,还是其供能物质C.蛋白质是细胞的结构成分,还能调控细胞
代谢D.糖原水解生成葡萄糖发生于肝细胞和肌细胞中7.下图表示糖类的化学组成和种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④的合成与高尔基体有关B.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它们均可继续水解C.①②均属于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
产生砖红色沉淀D.⑤为肌糖原,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8.下图中的a、b、c、d分别代表人体内的4种大分子化合物,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c约有61种,只含3个碱基,相对分子质量比b小得多B.b、c、d的合成离不开化合物a,这4种大分子化合物的主要合成场所相同C.b、c、d3种
化合物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细胞器中D.a、b彻底水解后可得到4种不同的化合物和4种相同的化合物9.下图表示SARS病毒(一种RNA病毒)中两种重要化合物的化学组成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大分子B由呈双螺旋结构的双链组成B.a与a之间通过氢键相连接,b与b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接C.
b有8种,a约有21种D.大分子B可水解为b,一分子b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构成10.(不定项选择题)下图中甲、乙、丙表示生物大分子,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b、c共有的元素为C、H、O、NB
.a与b的区别只是含有的五碳糖不同C.核酸通过②③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D.同一生物不同细胞中的丙存在差异11.(不定项选择题)下图是细胞内几种有机物及其功能的关系图,m1、m2、m3、m4分别是有机物M1、M2、M3、M4的组成成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同质量的M1和M2被彻底氧化分解,则M1的耗氧量少B.M3具有运输、催化、调节、免疫等多种功能C.m3和m4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五碳糖和碱基的种类不同D.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体内,将M4彻底水解,得到5种碱基,2种五碳糖二、非选择题12.下图A表示某
种核苷酸的分子结构式,图B是某核苷酸链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A中核苷酸的生物学名称是,它(填“是”或“不是”)构成图B物质的原料。(2)豌豆的叶肉细胞中,含有的碱基有A、G、C、T、U5种,那么由A、G、C、U4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种。(3)④⑤分
别代表、;与另一种核酸相比,图B结构中特有的碱基名称是。(4)DNA是的携带者,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重要作用。13.胆固醇是人体中的一种重要化合物,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受LDL(一种胆固醇含量为
45%的脂蛋白,是胆固醇的主要载体)的影响。下图表示细胞中胆固醇的来源,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胆固醇的主要作用除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外,还参与构成。(2)图中①过程的产物彻底水解后能得到种不同的物质。(3)LDL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L
DL可以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LDL进入细胞的方式与细胞膜的有关。(4)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细胞中胆固醇含量较高时,它可以抑制酶的合成和活性,也可以抑制的合成。(5)据图可知,细胞对胆固醇的合成过程存在机制。(6)据图可知,当LDL受体出现遗
传性缺陷时,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会。(7)LDL受体在细胞中的合成和加工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有。14.下图A、B、C、D表示生物大分子,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依次写出上图中X、Y所指的元素:。(2)大分子物质A的中文名称及其彻底水解的产物分别是和。(3)B具有多样性
,从b分析是由于。(4)物质D为,其在细胞膜中的分布部位是。(5)通常情况下,同一个人的肝细胞与骨骼肌细胞中的A相同吗?,原因是。考点5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一、选择题1.把一个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全
部提取出来,在空气—水界面上将它们铺展成单分子层(假定单分子间距离适当且相等)。推测下列细胞中,在空气—水界面上磷脂单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的表面积之比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①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②蛙的红细胞③人体浆细胞④乳酸菌细胞⑤酵母菌细胞A
.①和②B.③和④C.③和②D.⑤和④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与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及细胞间信息交流密切相关。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磷脂单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B.变形虫摄食过程中的变形体现了细胞膜的
选择透过性C.细胞膜上的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D.物质跨膜运输都需要膜上转运蛋白的协助3.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①所表示的成分在细胞膜上能执行多种功能B.由②参与的物质跨膜运输不一定为主动运输C.细胞膜
的流动性与②有关而与③无关D.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与②③都有关4.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蛋白质分子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B.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结构模型能很好地解释细胞的变形运动C.细胞膜内、外表面的糖类分子叫作糖被D.膜蛋白可能与物质运输、信息交流等功能
有关5.研究表明,将细胞加热到43℃,荧光素酶会错误折叠并与伴侣蛋白结合进入核仁暂时储存,保护细胞免受损伤。条件适宜时,这些蛋白质会被重新折叠并从核仁中释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荧光素酶与伴侣蛋白结合后需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B.伴侣蛋白能防止因蛋白质错误折叠导致的细胞损伤C.核仁能够将
发生错误折叠的蛋白质重新合成和加工D.核仁既能参与组装核糖体,又能对蛋白质进行修复6.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图所示,其基本过程为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
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荧光斑点。该实验不能说明()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结合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
率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7.植物相邻细胞的细胞壁上有小孔,相邻两细胞的细胞膜深入孔中,彼此相连,两细胞中的内质网也彼此相通,这种细胞间的通道叫胞间连丝,它是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在细胞板上形成的,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胞间连丝可能是高尔基体囊
泡融合成细胞板时被深入其中的内质网阻止而形成的B.只能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植物细胞分散开C.胞间连丝形成于有丝分裂末期,只能进行物质交流D.胞间连丝的存在可充分反驳“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说法8.
下图为细胞核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为核膜,因为有核孔,故属于全透性膜B.②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C.③为细胞器,其中线粒体内含少量DNAD.④为核孔,
其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9.一位生物学家把200个细胞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含有细胞核,另一部分不含细胞核,所有细胞都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得到下表所示数据。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时间/d12341030细胞有核部79787774
6765分的存活数个细胞无核部分的存活数个816220000A.表中细胞无核部分4天后全部死亡是因为没有细胞核,细胞的生命活动无法正常进行B.对比表中实验数据,说明细胞核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是不可或缺的C.无核
部分没有立即死亡是因为其中含有部分代谢所需的物质、酶等D.细胞有核部分每天有少量死亡一定是细胞凋亡所致10.(不定项选择题)下图表示高等动物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2中的细胞b、d可以是同一种细胞B.图
1、3所示的方式不能同时发生在免疫调节中C.图1、2、3所示方式的实现均需要受体参与D.图1、2、3所示方式有利于实现细胞间功能的协调11.(不定项选择题)伞藻是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绿藻,由“帽”、柄和假根三部
分构成,细胞核在基部。科学家用伞形帽和菊花形帽两种伞藻做嫁接和核移植实验(见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2中移去细胞核的甲伞藻的生命活动将逐渐减缓直至停止B.图2中的③与图1中的①的帽形不相同C.图1中①②的帽形因嫁接而改变D.上述实验说明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形成
主要与细胞核有关二、非选择题12.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使之产生相应的反应。细胞间的通讯对于多细胞生物体调节生命活动是必需的。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可作为细胞边界的是(用序号表示);制备纯净的细胞膜选择哺乳动物
成熟的红细胞的原因是。(2)图2和图3反映的是细胞膜具有的功能。图2表示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3)图3表示通过相邻细胞的进行信息交流,图中b的化学本质是。(4)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吸收情况
不同,体现了细胞膜在功能上具有。(5)图1中,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有(用序号表示)。13.核孔复合体主要由核被膜、中央栓和核质侧的“核篮”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核孔复合体的结构及物质出入核孔方式的模式图图2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亲核蛋白注射
实验(1)细胞质中的物质可通过甲、乙、丙三种方式进入细胞核,这三种方式中属于被动运输的是。(2)下列物质中,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和成熟区细胞都需要运进细胞核的是,理由是。a.DNA聚合酶b.RNA聚合酶c.ATP合成酶d.组蛋白(染色体成分)(3
)亲核蛋白主要通过丙方式进入细胞核。进核之前,亲核蛋白首先需要与结合,然后在的参与下完成运输。(4)亲核蛋白一般含有核定位序列(NLS)。为探究NLS位于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亲核蛋白的头部还是尾部,某同学以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亲核蛋白为材料进行实验
(过程和结果如图2所示),得出NLS序列位于亲核蛋白的尾部的结论。①请评价该同学的实验结论并写出评价的依据:。②请完善实验设计:。若实验结果为,则上述结论成立。考点6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一、选择题1.关于下列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中心体②叶绿体③高尔基体④核糖体⑤内质网
⑥溶酶体A.菠菜叶表皮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脂质的场所分别是②⑤B.上述细胞结构中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是②④C.抗体分泌过程中起着“交通枢纽”作用的细胞器是⑤D.参与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是①④2.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
线粒体的内膜与外膜、高尔基体膜与小肠黏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B.人体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上的膜蛋白种类和含量大体相同C.醋酸洋红液能将洋葱根尖细胞内的染色体染色,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D.相对于肝细胞,胰岛B细胞中的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更快3.下
列关于真核细胞中①~④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结构①是利用光能合成糖类的场所B.结构②是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的场所C.结构③是储存和复制遗传物质的场所D.结构④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4.图甲表示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其中a、b、c分别代表不同的细
胞器,图乙表示该过程中部分结构的膜面积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的a、b、c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图甲中构成人体分泌蛋白的物质X最多有21种,b的产物没有生物活性C.图乙说明高尔基体与内质网和细胞膜之间没有相
互转换D.图甲、图乙所示变化都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5.真核细胞具备的生物膜系统为其代谢的稳定进行提供了一个有利环境。下列关于生物膜的描述,正确的是()A.核糖体不属于生物膜系统的范畴,但其在生物膜的合成方面起到重要作用B.在浆细胞内,单层膜细胞器
在抗体的加工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C.糖蛋白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膜上,其在信息传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D.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分别是各种生物膜的功能特点和结构特点6.下列关于细胞质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质流动以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B.细胞质
流动的方式是多样的C.在活细胞中,有的细胞质能流动,有的不能流动D.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受温度影响7.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MAMs)是研究发现的一个重要亚显微结构,该结构是线粒体外膜和内质网膜某些区域高度重叠,彼此相互“连接”,但又未发生膜融合,通过MAMs使线粒体和内质网在功
能上相互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亚显微结构MAMs中一定含C、H、O、N、PB.MAMs作为内质网和线粒体间的“连接”可进行信息交流C.线粒体结构异常可能通过MAMs影响内质网中蛋白质的加工过程D.线粒体外膜与内质网膜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二者通过囊
泡相互转换8.性腺细胞的内质网是合成性激素的场所。在一定条件下,部分内质网被包裹后与细胞器X融合而被降解,从而调节了性激素的分泌量。细胞器X是()A.溶酶体B.中心体C.线粒体D.高尔基体9.酵母菌sec系列基因的突变会
影响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某突变酵母菌菌株的分泌蛋白最终积累在高尔基体中。此外,还可能检测到分泌蛋白的场所是()A.线粒体、囊泡B.内质网、细胞外C.线粒体、细胞质基质D.内质网、囊泡10.(不定项选择题)叶绿体内绝大多
数蛋白质由核基因编码,少数由叶绿体基因编码,其合成、加工与转运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蛋白通过类似胞吞的过程从细胞质进入叶绿体B.甲蛋白可能与暗反应有关,乙蛋白可能与光反应有关C.类囊体薄膜上的蛋白质由细胞质和叶绿体中的核糖体合成D.运至叶绿体不同部位的甲、乙
蛋白都需经过加工二、非选择题11.下图为某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⑧表示相应的结构,②为核糖体)。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细胞中,由结构⑧参与构成的结构有(填图中序号),它们共同构成该细胞的系统。(2)
该细胞和大肠杆菌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有(填图中序号)。(3)将该细胞置于较高浓度的KNO3溶液中,细胞会先出现皱缩后逐渐恢复并出现膨胀的现象,该过程与细胞膜的结构具有和功能具有密切相关。(4)若该细胞为胰岛B细胞,则其分泌的激素为,与该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有
(填图中序号)。(5)若将该细胞改画为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则需要增减的结构是。12.图甲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其中COPⅠ、COPⅡ是囊泡的两种类型,可以介导蛋白质在A与B之间的运输。图乙表示该细胞在分泌蛋白合成前几种生物膜的膜面积。请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功能外,溶酶体还能够分解,以保持细胞的功能稳定。(2)A是细胞内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COPⅠ主要介导蛋白质从[]运到[]。(3)囊泡膜和细胞膜的结构相似,都以为基本支架。(4)请在图乙中根据分泌蛋白合成前几种生物膜的膜面积,画出分泌蛋
白分泌后几种生物膜的膜面积。(5)若要提取动物的细胞膜,最好选用作为材料,提取时先让其在蒸馏水中吸水涨破,处理后即可得到纯净的细胞膜。考点7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
误的是()A.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和消耗ATPB.O2进入组织细胞的速度取决于细胞内外O2的浓度差C.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总体上由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溶液扩散D.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膜会转化为细胞膜的一部分2.甲烧杯中是质量分数为5%的淀粉溶液,乙烧杯中是质
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将装有蒸馏水的透析袋分别放入甲、乙两烧杯中(水和葡萄糖分子能通过透析袋的膜)。放置1h后,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烧杯中透析袋外的淀粉溶液浓度不变B.甲烧杯中透析袋内的液体加入碘液后呈蓝色C.乙烧杯中透析袋外的葡萄糖溶液
浓度降低D.乙烧杯中透析袋内的液体加入斐林试剂后即呈砖红色3.将家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水分子的跨膜运输示意图如下图所示(箭头方向表示水分子的进出,箭头粗细表示水分子出入的多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段时间后,甲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B.能发生渗透作用的是甲细胞和丙
细胞C.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乙细胞有水分子的进出D.若将甲、乙和丙细胞同时分别置于蒸馏水中,则甲细胞先涨破4.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的含量,发现
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液中三种成分含量的变化可说明肝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含量逐渐减少C.尿素含量从无到有是因为尿
素是葡萄糖和氨基酸的代谢产物D.肝细胞对氨基酸和葡萄糖吸收量的差异与膜上不同载体蛋白的数量多少有关5.下图为植物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甘油分子可以通过图乙的方式从高
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B.图乙中的转运蛋白具有专一性,发挥作用后即失活C.三个过程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D.图丙中的B主要来自细胞呼吸,也可来自光合作用的光反应6.(不定项选择题)盐碱化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
之一。植物可通过质膜H+泵把Na+排出细胞,也可通过液泡膜H+泵和液泡膜NHX载体把Na+转入液泡内,以维持细胞质基质Na+稳态。下图是NaCl处理模拟盐胁迫,矾酸钠(质膜H+泵的专一抑制剂)和甘氨酸甜菜碱(GB)影响玉米Na+的转运和相关载体活性
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溶质的跨膜转运都会引起细胞膜两侧渗透压的变化B.GB可能通过调控质膜H+泵活性增强Na+外排,从而减少细胞内Na+的积累C.GB引起盐胁迫下液泡中Na+浓度的显著变化,与液泡膜H+泵活
性有关D.盐胁迫下细胞质基质Na+排出细胞或转入液泡都能增强植物的耐盐性7.(不定项选择题)下图为物质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②指的是细胞质基质,且③的浓度大于①B.图乙中葡萄糖进入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同一载体可以转运不同物质C.图丙所示曲线表示主动运输的情
况,原点处运输速率大于零,说明主动运输可以不需要能量D.图丁中,倒置漏斗内的液面会先上升后稳定不变,稳定时达到渗透平衡,膀胱膜两侧液体的浓度差为零二、非选择题8.某同学进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活动。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
)细胞的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和的分离,后者的结构包括细胞膜和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2)将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置于小于其细胞液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会逐渐发生。(3)图1为探究活动过程中观察到的某一时期的细胞状态,此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是。(4)将形状、大小相同的红心萝卜A和
红心萝卜B幼根各5段,分别放在不同质量浓度的蔗糖溶液(甲~戊)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红心萝卜的幼根称量,结果如图2所示。则红心萝卜A比红心萝卜B的细胞液浓度(填“大”或“小”);在甲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一段时间后红心萝卜A的细胞液浓度会(填“升高”或“降低”)。9.现
有A、B、C三瓶外观一样但没有标签的溶液,已知三种溶液分别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蔗糖溶液、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1g/mL的葡萄糖溶液。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设计了两组实验(注:图中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分子通
过,不允许蔗糖分子通过)。实验Ⅰ:将等量的A液和B液分别放入U形管的左、右两侧,一段时间后,左侧的液面升高。实验Ⅱ:将等量的B液和C液分别放入U形管的左、右两侧,一段时间后,右侧液面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应用的原理是,判断的依据
是。(2)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A液是,B液是。(3)用紫色洋葱鳞片叶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中,常选用溶液,观察指标主要有、及细胞大小。(4)为了清晰地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若用不含色素的洋葱内表皮作实验材料,可采用的方法是。(5)为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需要设计相关
实验,请写出设计思路:。10.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素可以NO3-的形式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一定时间内作物甲和作物乙的根细胞吸收NO3-的速率与O2浓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可判断NO3-进入根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判断的依据是。(2)O2浓度大于a
时作物乙吸收NO3-速率不再增加,推测其原因是。(3)作物甲和作物乙各自在NO3-最大吸收速率时,作物甲根细胞的呼吸速率大于作物乙,判断的依据是。(4)据图可知,在农业生产中,为促进农作物根对NO3-的吸收利用,可以采取的
措施是(答出1点即可)。考点8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酶具有催化作用,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B.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有关C.酶可在最适温度及最适pH条件
下长期保存D.可用过氧化氢作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2.下图表示某反应进行时,有酶参与和无酶参与的能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反应为放能反应B.曲线Ⅰ表示有酶参与C.E1为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D.酶参与反应时,所降低的活化能为E43.pH对两种酶作用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A.酶通常在一定pH范围内起作用,在某一pH下作用最强B.不同酶发挥作用的pH范围宽度相同C.在各自的最适pH条件下,不同酶的催化效率不同D.在一种酶的最适pH条件下,另一种酶可能失活4.为探究酶的催化效率,某同学采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甲中溶
液(0.2mL)乙中溶液(2mL)不同时间测定的相对压强(kPa)0s50s100s150s200s250sⅠ肝提取液H2O2溶液09.09.69.810.010.0ⅡFeCl3H2O2溶液000.10.30.50.9Ⅲ蒸
馏水H2O2溶液00000.10.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H2O2分解生成O2导致压强改变B.从甲中溶液与乙中溶液混合时开始计时C.250s时Ⅰ组和Ⅲ组反应已结束而Ⅱ组仍在进行D.实验结果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5
.下图为某同学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应先将各组试管中溶液的pH分别调到设定数值后再混合B.pH为3和9的两支试管中的淀粉酶的活性相同C.pH为13的试管调到pH为7后淀粉含量基本不变
D.淀粉酶通过降低淀粉水解反应的活化能起到催化作用6.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用人胃蛋白酶溶液与一定量的稀释鸡蛋清溶液混合,测得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中曲线a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60min后,曲线a中生成物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酶的数量有限B.探究胃蛋白酶的最适pH时应设置过酸、过碱和中性三组实验C.将胃蛋白酶溶液的pH调至10进行实验,结果与曲线b一致D.形成曲线b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应温度变
为25℃,其他条件不变7.在过氧化氢酶催化下,H2O2分解释放的O2与愈创木酚反应生成茶褐色产物;O2产生越多,溶液颜色越深。为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运用比色法,测定了5min内茶褐色产物相对
值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结果说明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是6B.依据0~1min的曲线斜率,能比较不同pH条件下的酶活性C.pH为5~8的缓冲液处理组,反应完全结束时的产物相对值不同D
.在pH为3的缓冲液中过氧化氢酶因肽键结构被破坏而失活8.为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试管编号底物和试剂实验条件11mL体积分数为10%的鸡蛋清溶液37℃水浴21mL体积分数为10%的鸡蛋清溶液+1mL胰蛋白酶37℃水浴,pH为531mL体积分数为10%的鸡蛋清溶
液+1mL胰蛋白酶?41mL体积分数为10%的鸡蛋清溶液+1mL胰蛋白酶5℃水浴,pH为8~9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A.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1号试管设置正确合理,为空白对照组C.3号试管的实验条件是37℃水浴,pH为8~9D.鸡蛋清溶液和酶液应在混合均
匀后再进行水浴9.已知淀粉酶可以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等物质,蛋白酶可以把蛋白质水解为多肽。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实验中所涉及的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探究有关性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实验设计及预期试管编号1234质量分数为1%的
淀粉溶液mL2222淀粉酶溶液/mL22——淀粉酶+蛋白酶(等量混合)mL——44蒸馏水/mL22——碘液/滴2—2—双缩脲试剂/mL—2—2预期颜色变化不变蓝紫色①②A.该实验的目的之一是研究酶之间的相互影响B.该实验有多组对照,如1号和3号试管,2号和4号试管C.为
了遵循等量原则,实验过程中1号和2号试管中加入的蒸馏水的体积相同D.①处预期的颜色变化为蓝色,②处不会发生颜色变化10.将等量的α-淀粉酶(70℃条件下活性不受影响,100℃高温下失活)、β-淀粉酶(70℃条件下处理15
min即失活)与适量的蒸馏水混合,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后,分别按下表所示步骤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组别甲乙丙步骤一25℃条件下处理70℃水浴处理15min后取出100℃水浴处理15min后取出步骤二在25℃条件下加入等量且足量的淀粉溶液步骤三—段时间
后,分别测量三组淀粉剩余量淀粉剩余量abcA.上述两种酶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氨基酸与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B.丙组按步骤一处理后冷却至70℃,其中α-淀粉酶有活性C.a与b的差值可体现出α-淀粉酶的活性D.(a-
b)与(b-c)的大小可用于比较两种酶在25℃条件下的活性11.某同学对蛋白酶TSS的最适催化条件开展初步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组别pHCaCl2温度/℃降解率/%①9+9038②9+7088③9-700④7
+7058⑤5+4030注+/-分别表示有/无添加,反应物为Ⅰ型胶原蛋白。A.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l2B.结合①②组的相关变量分析,自变量为温度C.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70℃,最适pH为9D.尚需补充实验才能确定该酶是否能水解其他反应物12.(不定项选择题)将
四支装有等量等浓度H2O2溶液的试管进行不同处理,测定各试管在相同时间内释放的O2量(相对值),如下页左上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②组的结果不同,二者分解等量H2O2所需的活化能相同B.比较①组、②组和④组,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C.③
④组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过氧化氢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若在④组的基础上增加②组条件,相同时间内④组释放的O2量增加二、非选择题13.酶的抑制剂能降低酶的活性,不同的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同。某科研小组通过实验研究了两种抑制剂对某消化酶酶促反应
速率的影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绘图,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中应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答出2点即可)。(2)据图分析,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抑制剂的作用逐渐减小甚至消失。从活化
能的角度分析,推测抑制剂能降低酶促反应速率的原因是。(3)某同学认为该实验小组的实验过程如下:a.将某消化酶溶液等分为①②③三组,将每组等分为若干份;b.在一定条件下将三组消化酶溶液均与等量的不同浓度的
底物混合;c.在①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②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剂Ⅰ,③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剂Ⅱ;d.定时取样检测各反应中底物的量或产物的量,记录实验结果并绘图。你认为该实验过程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进行改正:。考点9细胞的能量“货币”ATP、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一、选择题1.ATP、GTP、CTP和U
TP是细胞内4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只有碱基不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TP的合成常伴随着细胞内的放能反应B.1分子GTP彻底水解可得到3种小分子物质C.CTP中“C”是由胞嘧啶和脱氧核糖构成的D.U
TP断裂两个特殊的化学键后可作为基因转录的原料2.下图是生物界中的能量“货币”ATP的“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M”指的是腺苷,“N”指的是核糖B.食物为ATP“充电”指的是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C.细胞质中有ATP的分布,细胞核中没有ATP的分布D.ATP的“充电”
需要酶的催化,而“放能”不需要3.水淹时,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液泡膜上的H+转运减缓,引起细胞质基质内H+积累,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也使细胞质基质pH降低。pH降低至一定程度会引起细胞
酸中毒。细胞可通过将无氧呼吸过程中的丙酮酸产乳酸途径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延缓细胞酸中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pH高于细胞质基质B.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CO2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C.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释放的ATP增多以缓解能量供应
不足D.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增多以缓解酸中毒4.人的骨骼肌细胞中,ATP含量仅够剧烈运动时3s以内的能量供给。运动员参加短跑比赛过程中,肌细胞中ATP的相对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B段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肌肉收缩B.B
C段ATP的合成速率大于ATP的水解速率,ATP含量上升的能量来源主要是有氧呼吸C.跑步后可能会感觉肌肉酸痛,主要是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引起的D.无论是AB段还是BC段,都既有ATP的合成,又有ATP的分
解5.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极易进行,不需要酶的催化B.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无ATP生成,第三阶段生成较多的ATPC.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能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D.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不同6.很多生活实例中都蕴含着生物学原理。下列实例和生物学原理对应错误的是()A.醋浸泡制成的腊八蒜不易腐败——pH过低抑制杂菌生长B.温室种植时,夜间适当降温——减少有机物的消耗C.果酒制作后期密封发酵——无氧呼吸促进酵母菌繁殖D.低温下冷藏蔬菜——降低蔬菜的细胞呼吸速率7.某同学为
了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将少量的酵母菌混入适量的面粉中,再将面粉揉成光滑面团后均等分装在2个洁净的塑料袋中,一组充满空气(甲组),另一组则排净空气(乙组),扎紧袋口后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观察20~30min。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一段时间后甲组的塑料袋内
壁有水珠出现,面团变湿润B.该实验中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C.若放置的时间足够长,则甲组也会产生酒精D.该实验应选择大小合适、气密性良好的塑料袋8.下图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可能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反应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催化
反应②和④的酶都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B.图中物质c为[H],它只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C.图中过程①②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物质e为ATPD.过程①④③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其中物质a、d分别是丙酮酸和O
29.下图表示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几个因素。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超过最适温度,呼吸酶活性降低,细胞呼吸受抑制B.O2的体积分数为10%时,CO2的释放总量最少C.适当提高CO2含量有利于储藏
水果和蔬菜D.种子含水量是制约种子呼吸作用强弱的重要因素10.(不定项选择题)溴麝香草酚蓝(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为pH6.0~7.6,酸性条件下呈黄色,碱性条件下呈蓝色。在BTB溶液中缓慢通入CO2,会发生颜
色变化。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绿豆种子的细胞呼吸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瓶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除去空气中的CO2B.乙、丙瓶中共有的代谢产物一定有丙酮酸C.丙瓶中的葡萄糖分解后,大部分能量被释放出来转化为热能D
.试管1中的BTB溶液变黄所需时间比试管2短11.(不定项选择题)金鱼能在严重缺氧的环境中生存若干天,是因为金鱼的肌细胞与其他组织细胞中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下图表示缺氧状态下金鱼细胞中部分代谢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过程②需要O2的参与,产生的“物质X”是丙酮酸,由三种元素组成B.过程①②均有能量释放,大部分用于合成ATPC.过程③⑤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是因为细胞内的反应场所不同D.若给肌细胞提供18O标记的O2,会在CO2中检测到18O二、非选择题12.下图是真核细胞内细
胞呼吸过程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X是,它可以通过植物的作用产生。(2)物质Y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发生颜色变化,由蓝色变成绿色再变成。②和⑤过程中物质Y产生的场所分别是。(3)人体内不能进行(填序号)过程,原因是。(4)在细胞呼吸过程中,实现的能量转换是有机物
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成。(5)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需要及时松土,其目的是促进(填序号)过程的进行,从而产生大量能量,有利于的吸收。13.甲、乙、丙三图都表示细胞呼吸强度与O2含量的关系(呼吸底物为葡萄糖)。据图分析并回
答下列问题。(1)图甲所示细胞的呼吸方式最可能是。如果呼吸强度不能用CO2释放量表示,原因是。(2)图乙中B点的CO2来自,当O2含量达到M点以后,CO2释放量不再继续增加的内因是。(3)图丙中YZ∶ZX=4∶
1,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占总消耗量的,图中无氧呼吸强度降为0时其对应的O2含量为点对应的值。(4)图丙中细胞呼吸对有机物中能量的利用率最低的点对应的O2含量是。考点10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恩格尔曼以
水绵为实验材料,证明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的受光部位B.希尔发现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发生水的光解并产生O2C.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示踪法,证明光合作用中的O2来自CO2D.阿尔农发现光合作用中叶
绿体合成ATP总是与水的光解相伴随2.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依赖类囊体膜上PSⅠ和PSⅡ光复合体,PSⅡ光复合体含有光合色素,能吸收光能,并分解水。研究发现,PSⅡ光复合体上的蛋白质LHCⅡ,通过与PSⅡ结合或分离来增强或减弱对光能的捕获(如下图所示)。LHCⅡ与PSⅡ的分
离依赖LHC蛋白激酶的催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叶肉细胞内LHC蛋白激酶活性下降,PSⅡ光复合体对光能的捕获增强B.Mg2+含量减少会导致PSⅡ光复合体对光能的捕获减弱C.弱光下LHCⅡ与PSⅡ结合,不利于
对光能的捕获D.PSⅡ光复合体分解水可以产生H+、电子和O23.右上图表示某植物叶片暗反应中C3和C5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趋势。该植物在Ⅰ阶段处于适宜环境下,Ⅱ阶段改变的环境条件是降低光照强度或者降低CO2浓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物质甲转变成乙需要消耗光反应提供的ATPB.图
中Ⅱ阶段所改变的环境条件是降低光照强度C.Ⅱ阶段物质甲相对浓度上升是因为叶绿体中NADPH和ATP的积累D.Ⅱ阶段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光照强度比Ⅰ阶段低4.下图所示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产物磷酸丙糖的代谢途径。研究表明,磷酸丙糖转移蛋白(TPT)的活性是限制光合速
率的重要因素,CO2充足时,TPT活性降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Pi输入叶绿体减少时,磷酸丙糖从叶绿体输出减少B.暗反应中磷酸丙糖的合成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C.叶肉细胞的光合产物主要是以蔗糖形式运出细胞的D.农业生产上可通过增加CO2来提高作物中蔗糖的含量5.对某植物做如下
处理:甲持续光照20min,黑暗处理20min;乙先光照5s后再黑暗处理5s,连续交替40min。若其他条件不变,则在甲、乙两种情况下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O2和合成的有机物总量符合下列哪项?()A.O2含量为甲<乙,有机物含量为甲=乙B.O2含量为甲=乙,有机物含量为甲
=乙C.O2含量为甲<乙,有机物含量为甲<乙D.O2含量为甲=乙,有机物含量为甲<乙6.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人们利用离体的叶绿体进行实验,逐渐探明了水的光解和NADPH的产生过程,如上图所示(e-为电子)。下列
分析正确的是()A.完成过程①需要叶绿体色素和酶的共同作用B.过程②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并存在能量的转化C.NADPH进入叶绿体基质并参与合成C3的反应D.自养生物细胞的过程①②均发生在叶绿体中7.为研究强光照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乙醇提取叶绿体
色素,用石油醚进行纸层析,右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Ⅰ、Ⅱ、Ⅲ、Ⅳ为色素条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强光照下的幼苗比正常光照下的幼苗绿色更深B.强光照可能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合成C.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大小是Ⅰ<Ⅱ<Ⅲ<ⅣD.色素分离过程中如果滤液细线触
及石油醚,会缩短得到四条色素带的时间8.右图表示发生在叶绿体中的相关代谢过程,其中①②表示相关过程,A、B表示两种气体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过程①表示光反应,过程②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B.物质A表示O2,物质B表示CO2C.过程②能将活跃的化学
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D.过程②的两个阶段都需要消耗过程①产生的NADPH和ATP9.(不定项选择题)绿色植物是主要的能量转换者,因为它们均含有叶绿体(图甲)这一完成能量转换的细胞器,①~④分别代表图甲中叶绿体的结构;图乙是在图甲④结构中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图丙是图甲中的色素
分离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①②的成分和结构相似B.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图甲④中的C3含量多于C5C.如果突然减少CO2的含量,图乙中的C3含量会一直下降D.图丙中的色素带由1到4分别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二、非选择题10.某植物叶片有绿色和带
白斑两种类型,在该植物上选取不同的叶片测定其生理过程,如图1,甲、乙装置中的叶片生长状况相同,丙、丁装置中叶片生长状况相同,丙装置进行遮光处理,给丁装置提供一定量的14CO2。回答下列相关问题。图1图2(1)要利用该植物做叶绿体中色
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选择图1中装置(填“甲”或“丁”)中的叶片比较合适,一般常用的提取色素的试剂是。(2)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对甲、乙两装置中的叶片进行实验,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结果只有装置乙内叶片上编号④的部位变成蓝色,此实验说明。(
3)图2是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改变通入的14CO2含量测定的叶片中葡萄糖、C5和C3三种化合物的变化情况的实验结果。①图2中曲线a、b、c分别表示的含量变化。②若在体积分数为1%的CO2条件下,某一时刻突然增加光照,则短时间内曲线b表示的物质在细胞中的变化情况是,产生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③图2中在0~5min内,曲线a、b中的14C量保持不变,形成两条平行曲线的原因是。11.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某些小分子物质供给大豆。为研究这些物质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在不含有机物的相同土壤中按照表格投放植物落叶等有机
物,充分作用后播种大豆种子,出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大豆相关指标,结果见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组别有机物投放量kg每平方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mgC5转变为C3的效率%总光合速率(mgCO2·h-1)甲00.80202.69乙202.37414.46丙404.65828.98(
1)该实验的实验组是,表格中除了以外,其他的都是因变量。(2)测定大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时,提取色素的试剂及分离色素的方法分别是和。(3)据表分析,有机物投放量高的土壤为叶绿素合成提供了大量的N、Mg等必需矿质元素,叶绿素的含量升高可以直接促进
光反应合成更多的以促进暗反应。(4)结合表格联系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分析:该实验选择测定叶绿素含量、C5转变为C3效率的目的是探究。考点11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内外因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影响光合速率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内光合色素对不同波长光照的吸收具有选
择性,故在不同波长光照下光合速率有差异B.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强,相同时间内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增多C.在一定范围内CO2含量会影响C3的合成D.温度变化只会影响暗反应阶段2.小麦和玉米的CO2固定量随外界CO2含量的变化而变化(见下图)。下列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A.小麦的CO2固定量与外界CO2含量呈正相关B.CO2含量在100mg/L时小麦几乎不固定CO2C.玉米比小麦更能有效地利用低浓度CO2D.CO2含量大于360mg/L后玉米不再固定CO23.有人把玉米和向日葵的叶片从植株上切下后,分别放在
保持高湿度、充足光照的容器内(保持叶片的生活状态),叶片的含水量由于蒸腾作用而逐渐减少,然后测定叶片在水分亏缺情况下的相对光合作用强度,结果如左下图所示。据图分析,水分亏缺对光合作用强度产生影响的原因最可能是()A.水分亏缺直接影响植
物的光合作用强度B.水分亏缺对不同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不同C.水分亏缺影响光合作用强度是因为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D.水分亏缺影响光合作用强度主要是通过影响CO2进入叶片内而起作用的4.下图为某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光合速率曲线图。下列分析错误的
是()A.温度降低到0℃时,光合速率可能完全停止B.气候寒冷时,光照再强植物也不能以最快的速率生长C.在光照强度达到全日照之前,光反应速率不可能达到最大D.在高CO2含量条件下,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可以是光照强度和温度5.某同学将新鲜金鱼藻置于盛有NaHCO3溶液的烧
杯中,通过改变灯泡与烧杯的距离,测定气泡产生速率,得到下页左上图所示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O2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B.距离为15~45cm时,气泡产生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C.距
离小于60cm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D.距离为60cm时,光线太弱导致光合作用完全停止6.科研人员在一定体积分数的CO2和最适温度条件下,利用苹果树、梨树幼苗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用相对值表示)。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A.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CO2含量和温度均可影响光合速率B.当光照强度为a时,苹果树幼苗和梨树幼苗的实际光合速率相差2个单位C.当光照强度为b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CO2含量和温度D.当光照强度为
a时,苹果树根尖细胞与梨树叶肉细胞内都能合成某些大分子物质7.为了研究缺失叶黄素的植株(甲)和正常的植株(乙)光合速率的差异,某实验小组设计实验并测得相关数据见下表(温度和CO2含量等条件均适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
的是()植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最大值时黑暗条件下CO2株相等时的光照强度klx值时的最小光照强度klxCO2吸收量[mg·(100cm2·h)-1]释放量[mg·(100cm2·h)-1
]甲13126乙393014A.植株甲因缺少叶黄素,叶片呈现黄色,且呼吸速率降低B.光照强度为3klx时,植株甲光合作用所需CO2只来源于细胞呼吸C.光照强度为1klx时,植株乙的光合速率大于其呼吸速率D.光照强度为3klx时,甲、乙两植株固定CO2速率的差值为4mg/(
100cm2·h)8.为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某兴趣小组将番茄植株置于密闭装置中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温度℃实验光照强度占自然光照强度的比例%开始时CO2含量%12h后CO2含量%12500.350.368225200.350.306325400.350
.289425600.350.282525800.350.2806251000.350.279根据上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的自变量是CO2含量的变化,因变量是光照强度的变化B.通过表中实验结果可
知该植株在实验条件下的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C.若将第6组植株突然移至第4组条件下,则短时间内细胞中的C5含量将增加D.通过上述实验,可以确定番茄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9.为研究多种环境因子对马铃薯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数据为植株
在不同条件下CO2的吸收速率。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影响马铃薯植株光合速率的因素只有CO2体积分数和温度B.在弱光、CO2体积分数为0.03%、20℃条件下,马铃薯植株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无O2产生C.马铃薯植株在适当遮阴、CO2体积分数为
0.03%、40℃条件下,光照强度不是限制因素D.实验中马铃薯植株CO2固定速率最大所需的条件是全光照、CO2体积分数为1.22%和35℃10.(不定项选择题)下图所示为不同遮光处理对东北铁线莲光合作用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遮
光10%~80%时,东北铁线莲能生长B.遮光100%时,东北铁线莲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C.遮光90%时,东北铁线莲不进行光合作用D.遮光20%后,东北铁线莲叶绿素b的含量减少二、非选择题11.柱花草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豆科牧草,对低温胁迫较为敏
感,易发生冷害。下表为科研人员在不同温度下测得的柱花草叶片光合速率的相关指标。请回答下列问题。处理O2释放速率相对值细胞内ATP相对含量对照(20℃)16.28286.38低温处理(6℃)3.09127.67高温处理(36℃)14.51237.74(1)20℃时,柱花草叶肉细胞中能够消耗水并伴随
着NADPH产生的场所是。与对照组相比,高温处理相同的时间,柱花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填“较多”“较少”“相等”或“无法确定”)。(2)据表分析,低温处理能抑制光合作用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低温导致类囊体薄膜结构受到破坏,;另一
方面,低温使降低,从而导致暗反应速率降低。(3)研究发现,大气CO2倍增处理柱花草15d后,柱花草的叶面积增大了47.5%,单位时间内叶肉细胞有机物积累量增加了14.7%,则大气CO2倍增处理柱花草15d后,其叶肉细胞的平均光合速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理由是。考点12细胞的增
殖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能看到完整细胞核的是()A.蛙的红细胞的分裂过程B.正在分裂的细菌C.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D.人的成熟红细胞2.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如右图所示,①②分别是a、b染色体所处的两个连续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时期分别为有丝分裂的
中期和后期B.①时期,与纺锤丝相连的一对中心体分开C.②时期,核遗传物质加倍D.秋水仙素处理使细胞中染色体停留于a状态3.右图是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全过程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信息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据
图判断,无丝分裂过程中不进行DNA分子的复制C.蛙的红细胞核DNA分子上具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基因D.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变化4.右图为细胞周期示意图,其中S期内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活性较高,处于G0期的细胞属于暂不分裂
的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细胞的细胞周期为24hB.S期应为染色体复制及加倍的时期C.记忆B细胞所处时期应为G0期D.M期是染色单体出现和消失的时期5.下图为动物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表示动物细胞,处于分裂前期,图乙表示植物细胞,处于分裂后
期B.⑤聚集成为赤道板,需要高尔基体参与C.图甲所示细胞在分裂间期进行①的复制D.图甲所示细胞在分裂前期由①发出星射线,图乙所示细胞在分裂前期也会发生这一过程6.图甲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图乙表示某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的相对含量,图丙表示
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AB段的细胞处于图丙中的FG段B.具有图乙所示物质相对含量特点的细胞,仅处于图甲中的AB段C.图乙中c、d、e依次代表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D.图甲中BA段和图丙中
的OF段的主要特征基本相同7.图1是某同学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局部显微照片;图2是该同学绘制的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图1图2A.图1中的细胞
①所处时期对应图2的CD段,而细胞②所处时期对应图2的AB段B.图1中的细胞③中能观察到染色体C.图1中的细胞②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板上D.图1中只有少数细胞处于图2的HI段8.(不定项选择题)图1表示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图2、图3分别是某高等植物细胞有丝
分裂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图1图2图3A.图1中BC段DNA易出现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DE段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图2所示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核DNA分子数=1∶0∶1C.图3所示细胞中结构H为赤道板,是形成细胞壁的结构基础D.图2、
图3所示细胞所处时期分别位于图1中的CD段、EF段二、非选择题9.图甲表示洋葱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表示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核中DNA和细胞质中mRNA的含量变化;图丙呈现的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某一物质的形态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①②③④细胞形态不同的根本原因是,进
行实验获得图乙结果时,(填“能”或“不能”)利用图甲中的②为材料。(2)在a和c两时期,催化mRNA分子合成。(3)图丙①→②和②→③表示的生理变化过程分别发生在图乙的(填文字)。根据诱变育种原理,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是图乙的(填字母)阶段。(4)在观察细胞有丝
分裂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即使操作正确,也难以看到很多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主要原因是。10.美花石斛的茎是名贵中药材,因细胞分裂不活跃,生长缓慢。研究表明,美花石斛在一天中细胞分裂存在高峰期(日节律)。下面是某实验小组探究美花石斛茎尖细胞分裂
日节律的实验步骤与结果。①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采集美花石斛的茎尖;②将茎尖浸泡在等量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的混合液(1∶1)中3~5min;③取出茎尖,用蒸馏水漂洗3次,每次不少于10min;④用甲紫溶液染色3~5min后,
制作临时装片;⑤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分裂期的细胞后,再换用高倍镜观察、拍照,其中一张照片如图1所示;⑥统计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数量及观察到的细胞总数,计算其比值,作为细胞分裂指数,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1)选取新生茎尖作为实验材料的主要原因是。(
2)步骤②中“将茎尖浸泡在等量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的混合液(1∶1)中”的目的是。步骤③中漂洗3次,洗去解离液的目的是。步骤④中甲紫溶液的作用是使着色。(3)通常情况下,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
佳时期是。结合图1分析,本实验选择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进行统计,是因为细胞分裂后期。(4)实验结果表明,在日节律上,美花石斛茎尖细胞分裂高峰期的时刻为左右。考点13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受精
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B.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使亲子代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维持恒定C.人类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有0或1条Y染色体D.受精作用实现了基因重组,从而导致有性生殖后代的多样性2.减数分裂Ⅰ时,若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则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可进入
1个或2个子细胞;减数分裂Ⅱ时,若有同源染色体则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若无同源染色体则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异常联会不影响配子的存活、受精和其他染色体的行为。基因型为Aa的多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时,仅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且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上述精
原细胞形成的精子与基因型为Aa的卵原细胞正常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已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考虑其他突变,上述精子和受精卵的基因组成种类最多分别为()A.6;9B.6;12C.4;7D.5;93.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在精子的
形成过程中,会出现2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和2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的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2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染色体数目分别是8条和8条B.2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染色单体数目分别是16条和0条C.2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时,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分
别是8条和4条D.2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数目分别是4对和2对4.下图为某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内染色体及其上基因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①中有2个四分体,发生过基因重组B.细胞②中有2对同源染
色体,4个染色体组C.细胞③中有同源染色体,也有等位基因分离D.细胞④不是细胞③的子细胞,仅有1个染色体组5.右图为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B.此细胞中基因a是由基因A经突变产生的C.此细胞可
能形成2种精子或1种卵细胞D.此动物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6.下页左上图为某动物初级精母细胞中的2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互换,结果形成了①~④所示的4个精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的互换引起染色体结构的变异B.在减数分裂Ⅰ
中期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在减数分裂Ⅰ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类型一定相同D.据图分析,②和④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7.图1为某一果蝇(2n=8)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示意图,图2所示为该果蝇体内某一细胞分裂图像中部分染色体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情况下,
AB段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BC、FG和LM段染色体组数目减半的原因相同B.图2代表的细胞为极体,出现在图1的EF段,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全部异常C.观察100个图2细胞所示时期的细胞,发现5个出现了图2所示情况,则异常细胞比例为5%D.图1中AB、EF和IJ段细胞含DNA
分子数目相同8.右上图为某高等生物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模式图,Ⅰ、Ⅱ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甲乙A.图甲所示细胞处在减数分裂Ⅱ中期,此时细胞中含8个核DNA分子B.若两图所示细胞来源于同一个精
原细胞,则图乙所示细胞是由图甲所示细胞分裂形成的C.由甲、乙两图可知,分裂过程中可能由于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而发生基因重组D.图乙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Ⅰ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都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9.某
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如右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染色体,a~h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所处时期为减数分裂Ⅱ前期B.①与②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
,③与④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C.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均为卵细胞的2倍D.a和e同时进入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1610.(不定项选择题)图1、图2、图3为某生物体内细胞分裂图像,图4是用流式细胞仪根据细胞核中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的
结果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2所示细胞处于图4中的a峰B.图1中a'和d之间可能发生互换,导致基因重组C.图3所示细胞中含有2个四分体,染色体数目与DNA分子数之比为1∶2D.图4中a峰和b峰之间的细胞正进行DNA分子的复制二、非选择题11.下图是某一个雄性高等动物体
内5个正在分裂的细胞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丙、丁、戊中属于减数分裂的是。丁细胞的名称是。(2)甲细胞有条染色体、条染色单体、个DNA分子,戊细胞中有个四分体。(3)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发生在细胞所在的时期。(4)若
该动物的基因型是Aa,若甲细胞2号染色体上有A基因,在正常情况下,该细胞中含a基因的染色体是。(5)将以上5个时期的细胞图按分裂的先后顺序排序为。12.图1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图2是细胞分裂过
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图1中,细胞①经图示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有。(2)图1中细胞③的名称是,细胞⑤中有个核DNA分子,可能不含X染色体的细胞是(填序号)。(3)图2中,CD段可表示(时期),细胞④对应图2中
的段,细胞④有个染色体组,可发生基因重组的是图2中段。(4)图2中出现GH段的原因是。考点14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细胞全能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能形成完整个体,全能性最高B.生物体内的细胞发生了分化,全能性不能表达C.卵细胞与
受精卵一样,细胞未分化,全能性最高D.植物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离体培养能表现出全能性2.研究人员给脑卒中小鼠脑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并注射3K3A-APC化合物,一个月后对小鼠进行测试,发现神经干细胞发育成的神经细胞数量增多,小鼠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明显恢复。下列关
于此研究的分析,正确的是()A.大多数神经干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神经细胞的两倍B.神经干细胞发育成正常的神经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C.植入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和注射3K3A-APC化合物的浓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D.神经干细胞发育为神经细胞的过程中,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数量发生了稳定性改变3
.研究表明,植物中假病斑突变是在没有外来病原微生物侵染情况下细胞自发形成的程序性死亡。水稻细胞程序性死亡受DRP类蛋白(死亡抵抗蛋白)的调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病原微生物侵染情况下发生的细胞死亡不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B.水稻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由遗传
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C.水稻细胞程序性死亡导致水稻抵御外界各种因素干扰的能力降低D.在成熟的水稻中,细胞的自然更新与细胞程序性死亡无关4.请分析下列事实:①胡萝卜韧皮部细胞通过培养能发育成完整植株;②绵羊乳腺细胞核移入去核卵细胞中,能发育成有生殖能力的绵羊。基于上述事实,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A.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B.已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分化细胞中不表达的基因仍存在于细胞核中,并未消失D.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5.下图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①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
信息传递功能B.过程②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的过程C.在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6.神经酰胺(Cer)在肿瘤细胞凋亡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它能通过线粒体的调节,促进凋亡酶激活因子的释放,激活
细胞内的凋亡酶,从而使肿瘤细胞凋亡,调控过程如下页左上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过程的结合具有特异性B.②③④过程说明线粒体能进行信息交流C.图示过程表明凋亡酶激活因子是一种致癌因子D.图示过程体现了细胞能实现自然更新及对异常细胞的清除7
.研究发现,病原体侵入细胞后,细胞内蛋白酶L在无酶活性时作为支架蛋白参与形成特定的复合体,经过一系列过程,最终导致该细胞炎症性坏死,病原体被释放,该过程属于细胞焦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蝌蚪尾的消失不是通过细胞焦亡实现的B.敲除
编码蛋白酶L的基因不影响细胞焦亡C.细胞焦亡释放的病原体可由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消化D.细胞焦亡释放的病原体可刺激该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8.药物A能抑制多种癌细胞增殖。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药物A处理海拉细胞,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随药物A质量浓度的增加,G1
期细胞所占比例增加B.药物A可使海拉细胞停留在G2/M期C.药物A可抑制海拉细胞的DNA复制D.药物A抑制海拉细胞增殖的最适质量浓度是50μg/mL9.(不定项选择题)研究表明,决定细胞“命运”的内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外
因则取决于细胞对细胞外信号的特异性结合所进行的程序性反应。下图为部分信号决定细胞“命运”的示意图,图中字母分别代表不同的胞外信号。下列关于细胞外信号的说法,错误的是()A.只要有胞外信号D和E,细胞就一定会进行分裂B.对于癌细胞而言,细胞外信号
A~E可能会持续起作用C.只有细胞外信号F和G能诱导细胞内的基因选择性表达D.由于细胞凋亡无胞外信号作用,细胞凋亡与基因无关二、非选择题10.细胞凋亡是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下图表示细胞凋亡的过程,图中Dnase为内切核酸酶,能够切割DNA形成DNA片段;Caspase是一类蛋白
水解酶,负责选择性地切割某些蛋白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受体的存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2)凋亡基因的表达最终通过(填细胞器名称)来实现。(3)Dnase破坏DNA分子的,从而形成DNA片段,使正常基因失去功能。
Caspase能够破坏特定蛋白质中的,从而形成多肽片段,导致蛋白质失活。(4)吞噬细胞以的方式吞噬凋亡细胞,此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与凋亡细胞分解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5)细胞衰老与细胞凋亡都是生物体正常的生理变化,衰老细胞细胞核的体积。11.当个别细胞脱离肿瘤,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身体中其
他的地方时,会形成继发性肿瘤,造成致命的危害。研究者利用小鼠进行了实验,将癌细胞静脉注入小鼠体内,发现不同类型的癌细胞均能“杀死”血管壁中的特定细胞(内皮细胞)并跨越内皮细胞屏障,从而离开血管建立起转移癌(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
下列问题。图1图2(1)为证实该发现,研究者在离体条件下进行了细胞培养实验。①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动物血清等物质加入培养瓶中,以保证营养成分的全面。②向实验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细胞和内皮细胞;向对照组中加入。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统计两组细胞的死亡率。(2)研究者进一步揭示了癌细胞诱
导内皮细胞死亡的机理(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在血管壁内皮细胞表面存在一种信号转导分子——DR6(死亡受体6),当癌细胞接触到内皮细胞时,癌细胞表面的信号转导分子——便会激活DR6,这标志着癌细胞开始对血管壁进攻。②与细胞坏死
不同,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一种由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需要依赖(细胞器)才能完成细胞自噬。(3)研究者推测:癌细胞诱导内皮细胞死亡的过程为程序性死亡,且该过程能够被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剂阻断。①欲证明该推测成立,研究
者利用两种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剂设计了三组实验,其中两个实验组中应分别添加和的抑制剂。②通过观察,若实验组出现的实验现象,则证明研究者的推测正确。考点15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选择题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演绎”
过程的是()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通过测交实验证明测交后代出现的两种性状的数量比接近1∶1C.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
出现两种性状,其比例接近1∶12.下列关于下面的遗传图解的说法,错误的是()A.①②表示产生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B.③体现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能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即A∶a=1∶1D.子代中,基因
型为Aa的个体在显性个体中所占的比例为2/33.鼠的毛色有黑色和黄色之分,这是一对相对性状。请根据下面三组交配组合,判断四个亲本中是纯合子的是()交配组合子代表型及数目/只①甲(黄色)×乙(黑色)12(黑)、4(黄)②甲(黄色)×丙(黑色)8(黑)、9(黄)③甲(黄色)×丁(黑色)全为
黑色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丁4.下图为某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对该家族成员进行分析,下列各组中一定携带致病基因的是()A.3号、5号、13号、15号B.3号、5号、11号、14号C.2号、3号、13号、14号D.2号、5号、9号、10号5.下图是某种单基因遗
传病的系谱图,图中8号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是()A.11/18B.4/9C.5/6D.3/56.遗传学研究中经常通过不同的交配方式来达到不同的目的。下列有关遗传学交配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A.杂合子植株自
交一代即可通过性状观察筛选得到显性纯合子B.正、反交可用来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C.测交可用于推测被测个体的基因型及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D.只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在一个种群中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7.水稻的非糯性(由显性基因W控制)对糯性(由隐性基因w控制)
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液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液呈橙红色。下面是纯种非糯性与糯性水稻杂交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是()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液全部呈蓝黑色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液后,3/4呈蓝黑色,1/4呈橙红色C.F1产生的花
粉遇碘液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液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8.多株杂合豌豆(Aa)自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3∶1B.若隐性个体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2
∶1C.若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4∶4∶1D.若花粉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2∶19.萝卜的花色(红色、紫色和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选用紫花植株分别与红花、白花、紫花植株杂交,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红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后代均为红花植株B.白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后代均为白花植株C.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后代只有紫花植株D.决定萝卜花色的等位基因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10.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由常染色体隐性基因
控制的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其和疟疾都在东非某人群中流行,结果见下表(单位:人)。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基因型患疟疾不患疟疾总数Bb、bb123143BB113134247总数125165290A.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
易感染疟疾B.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不易感染疟疾C.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不易感染疟疾D.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易感染疟疾11.(不定项选择题)某两性花植物的花有红色和白色两种,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小组随
机取红花和白花植株各60株均分为三组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推断正确的是()组别杂交方案杂交结果甲组红花×红花红花∶白花=14∶1乙组红花×白花红花∶白花=7∶1丙组白花×白花全为白花A.根据甲组结果,可以判断红
花为显性性状B.甲组杂交结果中没有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原因可能是红花亲本中并非都是杂合子C.乙组亲本的红花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3∶1D.甲组和乙组的杂交结果中红花植株都为杂合子二、非选择题12.通常母鸡的羽毛宽、
短、钝且直,叫母羽;公鸡的羽毛细、长、尖且弯曲,叫雄羽。所有的母鸡都只具有母羽,而公鸡可以有母羽也可以有雄羽。鸡的这种羽毛性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H、h表示)。现用一对母羽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子代中的母鸡都为母羽,而公鸡中母羽∶雄羽=3∶1,请回答下列问题。(1)亲本都为母羽,
子代中出现雄羽,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母羽和雄羽中显性性状是。(2)在子代中,母羽鸡的基因型为。将子代的所有母鸡分别和雄羽鸡杂交,理论上后代公鸡的表型及其比例是。(3)现有各种表型的鸡可供选择,为进一步验证亲本中的母鸡是杂合子,请另行设计一杂交实
验,用遗传图解表示(需写出配子)。13.科研人员从南瓜的某一品种中发现了一株突变型植株(H-f),该植株三种性状与野生型(H)相比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异(如表1所示),相关杂交实验结果见表2。表1H与H-f的性状比较植株性状H(野生型)H-f(突
变型)果形扁圆形长纺锤形单果质量/kg1.121.37节间长度/cm14.27.6表2杂交实验及结果组别杂交组合结果(突变型∶野生型)1♂H-f×♀H0∶472♀H-f×♂H0∶433F1自交12∶344F1×H0∶49(1)南瓜果形的扁圆形和长纺锤形称为。通过第1、2组实验,可判断突变型为性状
。(2)F1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接近,由此判断突变基因的遗传符合定律。将F1与H-f杂交,若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约为,可推测该变异植株的果实和茎的变异与同一对等位基因突变有关。这也可说明同一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具有不同的。(3)为了在幼苗期快速鉴定突变型植株,可选择
作为筛选性状。考点16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一、选择题1.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用纯合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杂交得F1,F1全为黄色圆粒,F1自交得F2。在F2中,①用绿色皱粒人工传粉给黄色圆粒豌豆,②用绿色圆粒人工传粉给黄
色圆粒豌豆,③让黄色圆粒自交,三种情况独立进行实验,则子代的表型比例分别为()A.①4∶2∶2∶1;②15∶8∶3∶1;③64∶8∶8∶1B.①3∶3∶1∶1;②4∶2∶2∶1;③25∶5∶5∶1C.①1∶1∶1∶1;②6∶3∶2∶1;③16∶8∶2∶1D.①4∶2∶2∶1;②16∶
8∶2∶1;③25∶5∶5∶12.某种植物的宽叶/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控制宽叶性状;高茎/矮茎由等位基因B/b控制,B基因控制高茎性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为研究该种植物的基因致死情况,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
=2∶1;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下列分析及推理中错误的是()A.从实验①可判断A基因纯合致死,从实验②可判断B基因纯合致死B.实验①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C.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
其基因型为AaBbD.将宽叶高茎植株进行自交,所获得子代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3.据下图能得出的结论是()A.乙个体的自交后代会出现3种表型,比例为1∶2∶1B.丁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恰当地揭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孟德尔用丙(YyRr)自交,其子代性状分离比表现为
9∶3∶3∶1,这属于假说—演绎的验证假说阶段D.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揭示基因分离定律时,甲、乙、丙、丁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4.果蝇的灰身(B)与黑身(b)、大脉翅(D)与小脉翅(d)是两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
上,且独立遗传。灰身大脉翅的雌果蝇和灰身小脉翅的雄果蝇杂交,F1中有47只灰身大脉翅,49只灰身小脉翅,17只黑身大脉翅,15只黑身小脉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亲本中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BbDd、BbddB.亲本雌果蝇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有4种C.F1中体色和翅型的表型比分别为3∶1和1∶1
D.F1中表型为灰身大脉翅的基因型为BbDd5.玉米种子的颜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这三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C、R基因同时存在时为有色,其余基因型都为无色。一棵有色种子的植株Z与三棵植株杂交得到的结果为AAccrr×Z→有色∶无色=1∶1;a
aCCrr×Z→有色∶无色=1∶3;aaccRR×Z→有色∶无色=1∶1。Z植株的基因型为()A.AaCCRrB.AACCRrC.AaCcrrD.AaCcRR6.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所示。据表格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P黄色×黑色F1灰色(F1雌雄交配)F2灰色∶黄色∶黑色∶米色=9∶3∶3∶1A.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B.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2种表型C.F1和F2中灰色大鼠
均为杂合子D.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1/47.短尾蝮蛇体色的遗传机理如下图所示,物质甲、乙均不存在时表现为白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白蛇的基因型是aaBbB.雌雄黑红花斑蛇交配,后代可能有4种表型C.黑蛇与红蛇交配的后代不可能出
现白蛇D.对杂合黑蛇进行测交,后代表型比为1∶1的前提是各种配子的成活率为100%8.某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为AA、Aa、aa的植株分别表现为大花瓣、小花瓣、无花瓣。花瓣颜色
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基因型为RR和Rr的花瓣表现为红色,基因型为rr的花瓣表现为黄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A.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B.子代共有6种表型C.子代有花瓣植株中
,基因型为AaRr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3D.子代的所有植株中,纯合子占1/49.已知某种兔的毛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基因型和相应的表型如下表所示。若基因型为gbrgb、gbg的个体杂交,则子代表型的
种类及比例是()纯合子杂合子GG(黑色)、gbrgbr(棕色)、gbgb(灰色)、gg(白色)G与任一等位基因(黑色);gbr与gb、g(棕色);gbg(灰色)A.2种,3∶1B.2种,1∶1C.3种,2∶1∶1D.4种,1∶1∶1∶110.(不定项选择题
)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紫色,a无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B控制红色,b控制蓝色。基因I不影响上述2对基因的功能,但i纯合的个体为白色花。所有基因型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
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现有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它们的花色分别为靛蓝色、白色和红色。不考虑突变,根据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杂交组合F1表型F2表型及比例甲×乙紫红色紫红色∶靛蓝色∶白色=9∶3∶4乙×丙紫红色紫红色∶红色∶白色=9∶3∶
4A.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B.让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1/6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可能
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D.若甲与丙杂交所得F1自交,则F2表型及比例为紫红色∶靛蓝色∶红色∶蓝色=9∶3∶3∶1二、非选择题11.某二倍体豌豆种群有7对明显的相对性状,基因控制情况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性状等位基因显性隐性种子的形状A—a圆粒皱粒茎的高度B—b高茎矮茎子叶的颜色C—c黄色绿色种皮的颜
色D—d灰色白色豆荚的形状E—e饱满不饱满豆荚的颜色(未成熟)F—f绿色黄色花的位置G—g腋生顶生(1)若上述7对等位基因之间是自由组合的,则该豌豆种群内,共有种基因型、种表型。(2)将高茎、花腋生、白种皮的豌豆与矮茎、花顶生、灰种皮的豌豆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高茎、花腋
生、灰种皮的豌豆占27/64,则F2中杂合子的比例为,双亲的基因型分别是。(3)现有各种类型的该豌豆的纯合子和杂合子(单杂合子、双杂合子、多对基因的杂合子等)的种子,请设计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控制豌豆豆荚形状和豆
荚颜色的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①实验方案是。②预期结果与结论:如果出现,则控制豌豆豆荚形状和颜色的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如果,则控制豌豆豆荚形状和颜色的基因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12.
黑米是黑稻加工产品,属于釉米或者粳米,是由禾本科植物稻经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类特色品种。有研究发现黑米色素为花青苷类色素,属于植物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改善视敏度、降低冠心病发病率、抗氧化和抗癌活性等功效。不同稻品种的花青苷类色素含量有差别
,从而表现出黑色以外的其他颜色。稻米的颜色受多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个黑色品系A与一个白色品系B,进行如下杂交实验。A×B→F1F2中黑色∶紫黑∶深褐∶褐色∶浅褐∶微褐∶白色=1∶6∶15∶2
0∶15∶6∶1(1)这对相对性状至少受对等位基因控制,色素基因具有累加效应,米色深浅随显性基因数的多少而叠加,米色越深,显性基因数越多。(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是A和a、B和b……(按照26个英文字母排列顺序从前往后选择字母),F2中某深褐色个体自交后代没有性状分离,则该
个体的基因型为(答出1个即可)。(3)F2中另一深褐色个体自交后代存在性状分离,则该个体与白色个体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4)从F1植株不同部位取一些细胞,将基因A和B都用荧光染料标记(a和b等其他基因不能被标记)。一个细胞中可能含有荧光点,也可能不含荧
光点。不含荧光点的细胞是如何产生的?。若在没有突变的情况下细胞中含有荧光点,则一个细胞中可能含有个荧光点。考点17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叙述,错误的是()A.萨顿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孟德尔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阐述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D.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2.研究发现,鸡的性别(ZZ为雄性,ZW为雌性)不仅与性染色体有关,还与只存在于Z染色体上的DMRT1基
因有关,该基因在雄性性腺中的表达量约是雌性性腺中表达量的两倍。该基因的高表达量开启性腺的睾丸发育,低表达量开启性腺的卵巢发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性染色体缺失一条的ZO个体为雌性B.性染色体增加一条的ZZW个体为雌性C.性染色体缺失一条的WO个体可能不能正常发育
D.母鸡性反转为公鸡可能与DMRT1基因的高表达量有关3.下图为某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Ⅰ1的基因型为XAXa,Ⅰ2的基因型为XaYC.如果该病为
隐性遗传病,则Ⅰ1为杂合子D.如果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则Ⅰ2为杂合子4.(2023山东卷)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动物,其控制毛色的等位基因G、g只位于X染色体上,仅G表达时为黑色,仅g表达时为灰色,二者均不表达时为白色
。受表观遗传的影响,G、g来自父本时才表达,来自母本时不表达。某雄性与杂合子雌性个体为亲本杂交,获得4只基因型互不相同的F1。亲本与F1组成的群体中,黑色个体所占比例不可能是()A.2/3B.1/2C.1/3D.05.果蝇红眼
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的雄果蝇中均有1/8为白眼残翅(基因型为bbXrY)。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B.F1出现长翅雄果蝇的
概率为1/8C.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1/2D.白眼残翅雌果蝇能形成bbXrXr类型的次级卵母细胞6.图1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该基因可能位于图2的A、B、C区段或常染色体上。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该遗传病一定为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因为患者中男性多,所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图2的A区段C.无论是哪种单基因遗传病,Ⅰ2、Ⅱ2、Ⅱ4一定是杂合子D.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2为携带者的概率为1/47.女娄菜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植株高茎和矮茎受基因A、a控制,宽叶和窄叶受
基因B、b控制。现将两株女娄菜杂交,所得子代雌株中高茎宽叶∶矮茎宽叶=3∶1,雄株中高茎宽叶∶高茎窄叶∶矮茎宽叶∶矮茎窄叶=3∶3∶1∶1。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A.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C.子代雌株中高茎宽叶的基因型有4种D.子代雄
株高茎宽叶中纯合子占1/48.下图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该家族中有甲(相关基因为A、a)和乙(相关基因为B、b)两种遗传病,乙病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与男性相同,体内有睾丸,但外貌与正常女性一样,且表现为不育。已知该家族中7号个体无甲病
致病基因,1号个体无乙病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有关分析和判断错误的是()A.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分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C.10号个体
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7号个体,其乙病致病基因来自2号个体D.若11号个体和12号个体结婚,生下患甲病但不患乙病的孩子的概率为15/1929.某雌雄异株二倍体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有蓝花和紫花两种表型,由等位基因A和a(位于常
染色体上)、B和b(位于X染色体上)共同控制。已知其紫色素形成的途径如上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花色的遗传反映了基因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该植物种群内花色对应的基因型共有9种C.若蓝花雄株×紫花雌株,F1中的雄株全为紫花,则雌株亲本的
基因型为AAXbXbD.若蓝花雄株×蓝花雌株,F1中的紫花雄株占3/16,则雄株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10.(不定项选择题)结合下表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物种性别决定类型相对性状及基因所在位置果蝇XY型:XX
(♀),XY(♂)红眼(W)、白眼(w),X染色体上鸡ZW型:ZZ(♂)、ZW(♀)芦花(B)、非芦花(b),Z染色体上A.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子代中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均为白眼B.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
,子代中雌果蝇均为白眼,雄果蝇均为红眼C.芦花公鸡与非芦花母鸡交配,子代中公鸡均为非芦花,母鸡均为芦花D.芦花母鸡与非芦花公鸡交配,子代中公鸡均为芦花,母鸡均为非芦花二、非选择题11.图甲中Ⅰ表示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在该区段上基因成对存在
,Ⅱ和Ⅲ是非同源区段,在Ⅱ和Ⅲ上分别含有X和Y染色体所特有的基因。在果蝇的X和Y染色体上分别含有图乙所示的基因,其中B和b分别控制果蝇的刚毛和截毛性状,R和r分别控制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性状。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果蝇的B和b基因位于图甲中的(填代号)区段,R和
r基因位于图甲中的(填代号)区段。(2)在减数分裂时,图甲中的X和Y染色体之间有互换现象的是(填代号)区段。(3)红眼雄果蝇和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和。(4)已知某一刚毛雄果蝇的体细胞中有B和b两种基因,请写出该果蝇可能的基因型,并设计实验探究基因B和b在性染色体上
的位置。①可能的基因型:。②设计实验:。③预测结果如果后代中雌性个体全为刚毛,雄性个体全为截毛,说明;如果后代中雌性个体全为截毛,雄性个体全为刚毛,说明。12.果蝇的灰身对黑身为显性,受等位基因A、a控制;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受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
现有两只雌雄果蝇杂交,F1的表型及比例为灰身红眼雌果蝇∶灰身红眼雄果蝇∶灰身白眼雄果蝇∶黑身红眼雌果蝇∶黑身红眼雄果蝇∶黑身白眼雄果蝇=6∶3∶3∶2∶1∶1。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两对等位基因中位于X染色体上的是。亲本雌雄果蝇的杂交组合是。(2)让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
配,不同的杂交组合有种。让F1中的黑身红眼雌果蝇与灰身白眼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出现灰身白眼雌果蝇的概率为。(3)现以F1果蝇为材料,设计实验确定某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请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和结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①若子代全为灰身红眼果蝇,则该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
型为AAXBXB;②;③;④。考点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选择题1.科学研究发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自身蛋白质的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蛋白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主要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噬菌体
蛋白质的合成需要大肠杆菌提供酶和能量C.噬菌体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需内质网进行加工D.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会侵入大肠杆菌影响细菌代谢2.下图表示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质上是一种基因重组B.结果1中全部为S型肺炎链球菌C.该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D.结果2中全部为R型肺炎链球菌3.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和R型活细菌的含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将R型活细菌单独注入小鼠体内,菌体将不能存活B.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在R型
活细菌的转化下被激活并在小鼠体内繁殖C.曲线CD段上升,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D.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4.下列实验设计的自变量控制中采用了“加法原理”的是
()A.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实验组分别作升温、滴加FeCl3溶液、滴加肝研磨液的处理B.艾弗里的实验中,分别用DNA酶、蛋白酶、RNA酶、酯酶处理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C.用溶液培养法验证镁元素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实验中,一组用完全培
养液,一组用缺镁的培养液D.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中,一组遮光处理,一组给予光照5.下图表示用32P标记噬菌体并侵染细菌的过程,其中过程②是利用过程①获得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①的目的是获得含32P的大肠杆菌B.过程③培
养时间越长,实验效果越好C.离心的目的是析出噬菌体,使大肠杆菌沉淀D.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6.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搅拌离心后的实验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
,以证明细菌未裂解B.通过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噬菌体,再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蛋白质和DNA的变化C.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可能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D.本实验证明DN
A在噬菌体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7.下列关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在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
化实验中,利用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设置对照实验,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D.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
遗传物质8.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并分别侵染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中物质的放射性。甲管的上清液(a1)放射性远高于沉淀物(b1);乙管的上清液(a2)放射性远低于沉淀
物(b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管中a1的放射性来自32P,乙管中b2的放射性来自35SB.根据甲、乙两管的实验结果可推测DNA是遗传物质C.若搅拌不充分,则甲管的b1中可能出现放射性D.若保温时间过长,则乙管的a2中可能出现放射性
9.(不定项选择题)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感染螨虫的新型病毒,现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螨虫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组实验,以确定该病毒的核酸类型。下列有关实验设计思路的叙述,正确的是()A.应选用35S、32P分别标记该病毒的蛋白质和核酸B.先将甲
、乙两组螨虫细胞分别培养在含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或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C.再将病毒分别接种到含有甲、乙两组螨虫细胞的培养液中D.一定时间后离心并收集、检测病毒的放射性,以确定病毒的类型二、非选择题10.下图为改进后的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
质的实验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图3(1)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是。(2)依据图1所示的实验,可以作出的假设。(3)为验证上面的假设,设计了图2所示的实验,该实验中
加入DNA酶的目的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4)通过图1、图2所示实验,仍然不能说明不是遗传物质。为此设计了图3所示的实验,该实验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该实验能够说明。1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应
含放射性物质,下层沉淀物应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最终结果显示:离心后,上清液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回答下列问题。(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所体现的实验方法是。(2)理论上,
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3)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对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如下。①在实验中,从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其原因是。②在实验中,如
果有一部分T2噬菌体没有侵染大肠杆菌细胞,是否属于误差的来源?,理由是。(4)在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同时用被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结果发现沉淀物中也出现少量放射性物质,为排除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是遗传物质的可能,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5)请
设计一个方案来大量制备35S标记的T2噬菌体(简要说明):。考点19DNA的结构、复制与基因的本质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与复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DNA分子的差异造成了S型肺炎链球菌与R型肺炎链球菌致病性的差异B.DN
A分子中每个磷酸基团都连接2个脱氧核糖C.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互换一般不会导致DNA分子结构的改变D.边解旋边复制是保证亲代与子代DNA遗传信息准确传递的关键2.下图表示DNA分子的片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
位是⑦B.RNA聚合酶可以使⑤断裂C.复制时DNA聚合酶催化形成①②之间的化学键D.⑥构成DNA分子中的基本骨架3.假如检测某DNA分子得知碱基A的比例为x%,又知该DNA的一条链所含的碱基中y%是鸟嘌呤,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DNA分子中碱基总数量为x/
yB.DNA分子中碱基U的数目为x%C.另一条链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是1-x%-y%D.DNA分子中碱基C的比例为50%-x%4.下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由图示可知,DNA分子复
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B.解旋酶能使DNA双链解开,但需要消耗ATPC.子代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D.DNA在复制过程中先进行解旋,后进行半保留复制5.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上有x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m个。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
释放出128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过程至少需要64(x-m)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原料、模板和酶等C.只含31P与含32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63∶1D.该DNA含有3/2x-m个氢键6.某基因(
14N)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若该DNA分子以15N标记的4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将全部复制产物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如图1所示结果;如果将全部复制产物加入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则得到如图2所示结果。下列
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X层全部是仅含14N的基因B.W层中,15N标记的胞嘧啶有6300个C.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的1/3D.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为1∶47.为探究DNA的复制方式,生物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将15N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到只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通过密
度梯度离心技术将细胞分裂产生的不同密度的DNA分离开来。因为DNA能够强烈地吸收紫外线,所以用紫外光源照射离心管,透过离心管在感光胶片上记录DNA带的位置就可以显示出离心管内不同密度的DNA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因为15N具有放射性,所以感光胶片上可以
记录DNA带的位置B.根据第一代只出现一条居中的DNA条带,可以排除DNA复制是全保留复制C.大肠杆菌在进行DNA复制时需要用到解旋酶、DNA聚合酶和限制酶D.DNA聚合酶是一种能调节DNA复制的信息分子
8.在氮源分别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14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a)和15N/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2代(Ⅰ和Ⅱ),用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Ⅰ代细菌DNA分子中2条链都含14NB.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1/4C.预计Ⅲ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D.上述实验中Ⅰ代→Ⅱ代的结果能证明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9.(不定项选择题)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时,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研究(已知培养用的细菌大约20min分裂一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实验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实验④处理用14N培养基培养细菌用15N培养
基培养细菌用15N培养基培养14N标记DNA的细菌用14N培养基培养15N标记DNA的细菌破碎细菌细胞,提取DNA离心结果a.轻链DNAb.重链DNAc.中链DNAd.中链DNAA.若DNA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则结果c、d中应均为重链DNA和轻链DNAB.
DNA复制过程中需要的原料、酶分别为脱氧核苷酸、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C.用15N标记的DNA分子作为模板,用含有14N的培养基培养,第3次复制后50%的DNA分子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50%的DNA分子只含14ND.DNA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
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二、非选择题10.下图表示真核生物DNA的结构(图甲)及发生的生理过程(图乙)。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图甲为DNA的结构示意图,其基本骨架由(填序号)和(填序号)交替排列构成,④为。(2)从图乙可看出,该过程是从个起点开始复制的,从而复制速率
;图中所示的酶为酶,作用于图甲中的(填序号)。(3)若用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释放出30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的比例是。(4)若图甲中的亲代DNA含有100个碱基对,将该DNA放在含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培养液
中复制1次,则子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5)若图乙中亲代DNA在复制时,1条链上的G变成了A,则该DNA经过n次复制后,发生差错的DNA占DNA总数的。11.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复制方式时提出了三种假说,如图甲(弥散复制:亲代双链被切成双链片段,而
这些片段又可以作为新合成双链片段的模板,新、老双链片段又以某种方式聚集成“杂种链”);图乙是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离心处理来探究DNA复制方式的过程图解。请分析并回答问题。甲乙(1)为说明b组DNA均分布于中密度带,除了与组结果比较外,还需要另设一组:将细菌在含有的培养基中培养多
代,提取DNA并离心。(2)b组结果支持假说。若将b组DNA双链分开再离心,结果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这一结果不支持假说,也可通过图乙中组的结果来排除该假说。(3)利用以上判断结果,若继续培养c组细菌,使其再繁
殖一代,取样提取DNA并离心,与c组实验结果相比,密度带的不发生变化,密度带的DNA所占比例下降。考点20基因的表达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翻译时,每种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反密码子B.没有外界因素干扰时,DNA的复制也可能出错C.真核细胞中转录只发
生在细胞核内D.翻译时,一个核糖体上结合多个mRNA分子,有利于加快翻译的速度2.研究表明,核糖体在细胞内不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而是在产生mRNA后,构成核糖体的两个亚基直接结合在mRNA上,才能形成完整的核糖体,进行蛋白
质的合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内的RNA均由DNA转录而来,只有mRNA携带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信息B.mRNA的合成可与核糖体的组装同步进行,且一个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C.mRNA与核糖体结合的初始位置是起始密码子,且一个mRNA上与起始密码子相同的密码子只出现一次D.mRN
A与核糖体的结合处有两个tRNA的结合位点,且一个tRNA可先后进入两个位点3.下图为某细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图中的mRNA含有m个碱基,其中G+C有n个。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mRNA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B.控制该mRNA合成的基因中含有(m-n)个腺嘌呤C
.该种mRNA可以合成3种蛋白质,肽链长度不一定相同D.由图推测翻译的方向是从mRNA的3'端→5'端4.图甲为基因表达过程,图乙为中心法则,①~⑤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为染色体DNA上的基因表达过程,需要多种酶参与B.图甲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
动方向为从左到右C.⑤③④过程所需的原料分别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D.图乙中涉及碱基A与U或U与A配对的过程是②③④⑤5.下列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①②③所遵循的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相同B.①②③能在线粒体、叶绿体和原核细胞中进行C.tRNA、rRNA和mRNA分子中都含有氢键D.一个mRNA分子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肽链,加快翻译速率6.下图是有关真核细胞中某些物质或过程的图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一和图三中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B.作用于图一中
③的酶是解旋酶C.图二中⑧为核糖体,⑤⑥⑦合成后序列相同D.图三结构有61种,其携带的m大约有20种7.下图为中心法则中部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烟草花叶病毒可发生图1中的①③⑤过程B.图1过程①~⑤不可
能同时发生于同一细胞内C.图2过程只发生在可增殖的细胞中,复制起点A先于B复制D.图2、图3过程均可能发生在真核细胞中,均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8.液泡膜蛋白TOM2A的合成过程与分泌蛋白相同,该蛋白影响烟草花叶病毒(TMV)核酸复
制酶的活性。与易感病烟草品种相比,烟草品种TI203中TOM2A的编码序列缺失2个碱基对,被TMV侵染后,易感病烟草品种有感病症状,TI203无感病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OM2A的合成需要游离核糖体B.TI203中T
OM2A基因表达的蛋白与易感病烟草品种中的不同C.TMV核酸复制酶可催化TMV核糖核酸的合成D.TMV侵染后,TI203中的TMV数量比易感病烟草品种中的多9.细菌glg基因编码的UDPG焦磷酸化酶在糖原合成中起关键作用。细菌糖原合成的平衡受到CsrAB系统的调节。Csr
A蛋白可以结合glgmRNA分子,也可结合非编码RNA分子CsrB,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glg基因转录时,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glg基因的启动子并驱动转录B.细菌合成UDPG焦磷酸化酶的肽链时,核糖体沿glgmRNA从5'端向3'端移动C
.抑制CsrB基因的转录能促进细菌糖原合成D.CsrA蛋白都结合到CsrB上,有利于细菌糖原合成10.(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有关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基因产物呈现的性状①②③④可知,同一个基因会影响多种性状B.若⑧为表达出的异常血红蛋白呈
现的性状——红细胞呈镰刀状,可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上图可表明基因与性状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D.生物体的性状除了受基因控制外,还可能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二、非选择题11.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真核生物细胞内三种物质
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丙过程分别表示、转录和翻译的过程。(2)DNA解旋后方能进行甲、乙两过程,酶1、酶2分别代表和。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核中的乙过程在每个起点可启动多次,甲过程在每个起点一般启动次。(3)丙过程中结构③的名称是;氨基酸②的密
码子是;物质①延长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4)甲、乙、丙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差错均有可能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所产生的变异性状可能传递给子代个体的是过程。12.图甲为细胞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合成过程,图乙为中心法则图解。据图回答有关
问题。(1)图甲所示过程为图乙中的(填序号),发生在(填“真核”或“原核”)细胞内。(2)图乙中②过程的发生需要的酶是,此时DNA-RNA杂交区域中与A配对的碱基为。(3)人的神经细胞中能发生图乙中的(填
序号)过程。(4)人类某基因经图乙②过程产生的RNA总共有4500个碱基,而翻译成的蛋白质是由107个氨基酸组成的,这是因为。考点2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不能表现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的是()A.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体中B.基因突变可以发
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C.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D.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同一个DNA分子的不同部位2.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碱基改变引起的DNA分子结构的改变就是基
因突变B.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C.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不属于基因突变D.小麦植株进行有性生殖时,一对等位基因一定不会发生基因重组3.基因重组是自然界中生物变异的来源之
一。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R基因中插入几个核苷酸序列导致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部分片段的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C.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含A基因的精子与含a基因的卵细胞的结合会导致基因
重组4.用X射线照射萌发的番茄种子后,某种子发生了基因突变,并出现了一种新性状。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在基因突变发生后,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B.X射线照射会提高番茄种子基因突变的频率C.发生基因突变
的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的比例发生了改变D.该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突变可能是显性突变5.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互换。实验表明,互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
的有丝分裂过程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互换。下图表示某雄性个体的杂合细胞在分裂时出现了互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则产生含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的配子比例为1∶1B.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则可能产生同时含有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的子细胞C.若发生在有丝
分裂过程中,则可能产生正常基因纯合和突变基因纯合的子细胞D.互换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属于基因重组6.下页左上图是某DNA片段的碱基序列,该片段所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亮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的密
码子是AUG,亮氨酸的密码子是UUA、UUG、CUU、CUC、CUA、CUG,终止密码子是UAA、UAG、UGA,其中UGA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编码硒代半胱氨酸,其他两种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DNA片段是以a链为模板合成信使RNA的B.若1处的碱基对C—G替
换成T—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变C.若2处的碱基对C—G替换成A—T,编码的氨基酸数目不变D.发生1个碱基对的缺失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总是大于发生3个碱基对的缺失7.某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右图是其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个不同时期
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所示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称为初级精母细胞B.由图甲可知,该精原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C.由图乙可知,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分别为ab、AB、ABD.在减数分裂Ⅰ后期,移向细胞同
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8.野生型拟南芥的叶片是光滑形边缘,研究影响其叶片形状的基因时,发现了6个不同的隐性突变,每个隐性突变只涉及1个基因。这些突变都能使拟南芥的叶片表现为锯齿状边缘。利用上述突变培育成6
个不同纯合突变体①~⑥,每个突变体只有1种隐性突变。不考虑其他突变,根据表中的杂交实验结果,下列推断错误的是()杂交组合子代叶片边缘①×②光滑形①×③锯齿状①×④锯齿状①×⑤光滑形②×⑥锯齿状A.②和③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B.③
和④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锯齿状C.②和⑤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D.④和⑥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9.(不定项选择题)链霉素能与原核生物核糖体上的S蛋白结合,从而阻止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现有一种细菌,其S蛋白上有一个氨基酸种类发生改变,导致S蛋白不能与链霉素结合。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A.链霉素是抗此种细菌的特效药B.链霉素能诱导细菌的S蛋白基因发生相应的突变C.该细菌内S蛋白的空间结构可能发生了改变D.该细菌的S蛋白基因可能缺失一个或两个碱基对10.(不定项选择题)细胞的癌变受多种致癌因子的作用,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径
。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多,因此易分散和转移B.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可能引发细胞癌变C.
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表达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D.没有患癌症的人的体细胞染色体上没有与癌变有关的基因二、非选择题11.图甲表示人类镰状细胞贫血的病因,图乙是一个家族该病的遗传系谱图(相关基因为B与b)。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已知谷氨酸
的密码子是GAA、GAG)甲乙(1)图甲中①②表示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分别是:①,②。(2)α链的碱基组成为,β链的碱基组成为。(3)镰状细胞贫血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属于性遗传病。(4)Ⅱ6的基因型是,Ⅱ6和Ⅱ7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是;要保证
Ⅱ9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5)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产生的一种遗传病。从变异的种类来看,这种变异属于。该病十分少见,严重缺氧时会导致个体死亡,这表明基因突变的特点是和。12.以一个具有正常
叶舌的水稻纯系的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诱变实验。将辐射后的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甲、乙两株的后代各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无叶舌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为3∶1。经观察,这些叶舌突变都能真实遗传。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3∶1的分离比,表明辐
射诱变处理均导致甲、乙中各有(填“一”“二”或“多”)个基因发生(填“显”或“隐”)性突变。(2)甲株后代中,无叶舌突变基因的频率为。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一代,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结实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的基因型频率为。(3)现要研究甲、乙两株叶舌突变
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请以上述实验中的甲、乙后代分离出的正常株和无叶舌突变株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予以判断。①实验设计思路:选取甲、乙后代的进行单株杂交,统计F1的表型及比例。②预测实验结
果及结论:;。考点22染色体变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变异通常都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改变D.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不一定属于染色体结构
变异2.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与育性如下表所示。科学家发现,白眼雌果蝇(XrXr)与红眼雄果蝇(XRY)交配产生的F1中,偶尔也出现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称“例外”)。不考虑基因突变和环境改变因素,下列关于上述例外的解释,正确的
是()性染色体性别育性XXY雌性可育XO雄性不育XXX、OY—死亡A.亲本雄果蝇产生了基因型为XRXR的精子B.亲本雌果蝇产生了基因型为XrXr的卵细胞C.子代中基因型为XRXr的个体为红眼雌果蝇D.子
代中XRO个体为红眼雌果蝇3.在某严格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中,野生型植株的基因型均为AA(无A基因的植株表现为矮化植株)。现发现甲、乙两株矮化突变体植株,相关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如下图所示,矮化程度与a基因的数量呈正相关。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甲突变体植株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1个四分体最多含有4个a基因B.若各类型配子和植株均能成活,则乙突变体植株自交后代中存在2种矮化植株C.甲突变体植株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其自交后代只有1种矮化植株D.乙突变体植株产生
的原因可能是在甲突变体植株的基础上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4.已知伞花山羊草是二倍体,二粒小麦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为了将伞花山羊草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转入小麦,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
仙素处理杂种P获得异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中没有同源染色体B.异源多倍体与普通小麦杂交产生的杂种Q中一定含有抗叶锈病基因C.射线照射杂种R使抗叶锈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小麦染色体上,属于基因重组D.杂种Q与普通小麦杂交过程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5.选取生理
状况相同的二倍体草莓(2n=14)幼苗若干,随机分组,每组30株,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幼芽,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有2个B.高倍镜下观察草莓茎尖细胞的临时装片,发现有的细胞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
目为56条C.秋水仙素与甲紫溶液都属于碱性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从而诱导染色体加倍D.在本实验中,用质量分数为0.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的幼芽1d,诱导成功率最高6.单体(2n-1)是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缺失一条
的个体,能产生含n条染色体和(n-1)条染色体的两种配子,可用于基因定位。在野生型烟草(2n=48)中发现一株隐性突变体,人工构建一系列缺少不同染色体的野生型单体,并分别与该突变体杂交,留种并单独种植,即可判断突变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减数分裂过程中某
对同源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可导致单体形成B.需要人工构建48种野生型单体分别与隐性突变体杂交C.若某单体后代出现突变型植株,说明突变基因位于该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D.若后代野生型∶突变型=1∶1,说明单体产生的两种配子存活率相同7.下图为某植物育
种流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子代植株Ⅲ的选育过程一定要自交选育多代B.子代植株Ⅱ和Ⅲ选育的原理为基因重组C.子代植株Ⅰ保持了原种的遗传特性D.子代植株Ⅴ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8.下图表示培育新品种(或新物种)的不同育种方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过程⑥是动物育种,则可用射线处理幼年动物B.①②③育种过程加速农作物进化,但不产生新物种C.过程⑤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种子以获得纯合品种D.若过程⑦采用低温处理,则可抑制着丝粒的分裂导致染色
体加倍9.(不定项选择题)家蚕的2号染色体(属于常染色体)上分布有基因S(黑缟斑)和s(无斑)、基因Y(黄血)和y(白血)。假定减数分裂时2号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互换,用X射线处理蚕卵后发生了下图所示的变异,具有该变异的家蚕相互
交配产生的子代中黑缟斑白血∶无斑白血=2∶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X射线照射后发生的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缺失杂合子和缺失纯合子的存活率相同C.具有图甲所示基因型的家蚕交配产生的后代有3种基因型D.图乙所示的家蚕减数分裂时,含S的染色体区段与含s的染色体区段正常联会配对
10.(不定项选择题)右上图是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四倍体母本上结出的西瓜,其果肉细胞内有三个染色体组B.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后期,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上述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三倍体植株所结的无子西瓜偶尔也会形成少量种子
二、非选择题11.通过各种方法改善农作物的遗传性状,提高粮食产量一直是科学家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下图表示一些育种途径。请回答相关问题。(1)途径①称为杂交育种,所利用的原理是,这种育种方法除了可以得到符合要求的纯合子,还可利用植物的提高产量。(2)最常用的试
剂M是,该试剂能让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机理是。相对于途径①,途径②的优势在于。(3)可定向改变生物遗传性状的是途径。经途径③所得到的植株基因型为。12.在栽培某种农作物(2n=42)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单体植株(2n-1),如有一种单
体植株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6号染色体,称为6号单体植株。回答下列问题。(1)6号单体植株的变异类型为,该植株的形成是因为亲代中的一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未分离。(2)6号单体植株在减数分裂Ⅰ时能形成个四分体。如果该植株能够产生数目相等的n型和n-1型配子,则自交后代(受精
卵)的染色体组成类型及比例为(体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同时缺失的植株称为缺体)。(3)科研人员利用6号单体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杂交亲本实验结果6号单体(♀)×正常二倍体(♂)子代中单体占7
5%,正常二倍体占25%6号单体(♂)×正常二倍体(♀)子代中单体占4%,正常二倍体占96%①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n-1型配子(填“多于”“等于”或“少于”)n型配子,这是因为6号染色体往往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因无法而丢失。②n-1型配子对外界环境敏感,
尤其是其中的(填“雌”或“雄”)配子育性很低。(4)现有该作物的两个品种,甲品种抗病但其他性状较差(抗病基因R位于6号染色体上),乙品种不抗病但其他性状优良。为获得抗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品种,理想的育种方案是以乙品种6号单体植株为(填“父本”或“母本”)与甲品种杂交,在
其后代中选出单体,再连续多代与杂交,每次均选择抗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单体植株,最后让该单体,在后代中挑选出RR型抗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新品种。考点23生物的进化一、选择题1.某古生物所在瓮安生物群动物胚胎化石的细胞中发现了“核状”结构。下列研究结果最能支持
该生物群是真核生物的是()A.多数细胞中只有一个核状结构B.未分裂母细胞中有两个核状结构C.核状结构位于细胞中央D.核状结构具有膜2.科学家测定了某保护区MG、CE、DP、DW四种鸟类的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由此判断它们的亲缘关系。这
属于进化的()A.胚胎学证据B.分子水平的证据C.比较解剖学证据D.化石证据3.非洲干旱环境下生长的金合欢,是具有长达10cm尖刺的高大树种,尖刺减少水分散失的同时又可抵御动物的啃食。长颈鹿有长达45cm的舌头,柔软细长
的舌头加上长长的脖子可以轻松吃到被尖刺覆盖的金合欢嫩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金合欢的尖刺和长颈鹿的长舌头都是生物适应性的表现B.生物适应性的形成离不开遗传、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C.非洲干旱环境使金合欢出现适应性性
状并遗传给后代D.当环境发生改变后,长颈鹿的适应性有可能变得不适应4.下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数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数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
性②诱变剂决定了青霉菌的变异方向,提高了变异频率③四种菌中曲线d代表的青霉菌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④青霉菌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的变异可能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③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③5.下图表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下列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地理隔离阻碍了这些种群进行基因交流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6.海绵等足虫栖息在海生海绵
的中央腔中,雌虫的形态相同,雄虫的形态有大、中、小三种,且这三种不同形态的雄虫会采取不同的生殖对策:大雄虫倾向于用战斗来保卫海绵中央腔中的多个雌虫;中雄虫会模拟雌虫,与大雄虫共处一室;小雄虫回避大雄虫并埋伏在其
周围,伺机与雌虫交配。研究表明,大、中、小雄虫的形态差异主要与一个基因的三个等位基因a1、a2、a3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雄虫的平均繁殖成功率一定存在显著差异B.大、中、小雄虫存在生殖隔离,分属三个种群C.三种雄虫具有不同的生殖对策
是不同雄虫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经历很长时间后,种群中al、a2、a3的基因频率能保持基本稳定7.下图表示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两个物种形成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1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B.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为两个
物种的标志是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a表示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中不同的等位基因D.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8.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
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9.对内蒙古草原上某种啃食草
根的鼠类进行调查,发现鼠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假设该鼠种群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使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环境发生变化前该鼠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和
环境发生变化一年后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25%和55%B.75%和33.6%C.40%和60%D.25%和45%10.(不定项选择题)下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生物多样性主
要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若两个动物交配后能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11.(不定项选择题)某雌雄同株植物的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受精作用过程中,含A基因的精子与含A基因的卵
细胞结合会使胚胎致死。现有基因型为Aa的该植株若干作亲本。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如果从亲代起至F2,每代均自交,则F2植株中A的基因频率为0.5B.如果从亲代起至F3,每代均自交,则F3植株中基因型为aa的植株所占比例为7/9C.如果从亲代起至F2,每代均自由交配,则F2植株中A的基因频率
为0.25D.如果从亲代起至F3,每代均自交,则F3中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数量之比为3∶5二、非选择题12.镰状细胞贫血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在幼年时期死亡,但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对疟疾有较强的抵
抗力。现对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乙地区流行疟疾。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
因频率将,乙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将。(填“上升”或“下降”)(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调查,则发现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填“上升”或“下降”)。13.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果蝇(物种1与物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
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见下图);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时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时也有胚胎早亡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地所有的果蝇构成一个。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Ⅰ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
因突变具有性。(2)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Ⅰ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3)甲地与戊地果蝇最终进化成两个物种,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其可能的主要原因。。若甲地果蝇(物种1)
一个基因组含有15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000只;戊地果蝇(物种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000只。比较两地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考点24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C.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很强,外界环
境剧变不会引起稳态失衡2.进行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时,人体仍能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劳动后肌肉酸痛是因为无氧呼吸的产物乳酸进入血浆,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B.胰岛A细胞的表面既有胰岛素的受体,又有
神经递质的受体C.内环境中的CO2刺激大脑的呼吸中枢,加快呼吸,维持pH稳定D.在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长时间重体力劳动者的排尿量约等于饮水量3.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
某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可能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关于相关实例的分析,错误的是()A.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有可能引起组织水肿B.急性肠胃炎患者脱水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C.肺气肿患者呼吸不畅,会使其内环境的pH降低D.肾是形
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无关4.下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组成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镰状细胞贫血是因为甲中的血红蛋白异常C.丙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甲D.胰腺组织细胞
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5.正常人的血浆pH通常维持在7.35~7.45,这与其中含有的缓冲对有关。过酸、过碱都会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人体维持血浆pH稳定的主要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A.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与血浆中缓冲对反应的过程不属于细胞代谢B.血浆中过多的CO2刺激呼吸中枢进而被排出的过程属于反射C.多余的HCO3-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肾排出体外D.人体维持血浆pH稳定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要合理饮食6.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
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见图1;然后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HCl和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作对照,结果见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图2A.
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B.若要提取相关抗体用于免疫治疗,最佳材料应是沉淀物C.图2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D.图2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7.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
统一,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血糖浓度、体内温度、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人体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
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D.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8.右图为人体细胞及其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内
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B.①中的O2进入③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6层生物膜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主要分布在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维持稳定9.(不定项选择题)血细胞比容是指血液中细胞的体积
分数(经离心、沉淀压实后,血细胞的体积占血液体积的比值),常用离心方法测量。主要用于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的诊断,是观察临床输血、输液效果的指标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血细胞比容主要与红细胞的数量、平均体积和血浆的
量有关B.若离心时间过短,离心法测定的血细胞比容高于实际数值C.严重脱水(大量呕吐、腹泻、出汗等)的人血细胞比容减小D.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及失血后大量补液者血细胞比容增大10.(不定项选择题)下图表示人体
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食物的消化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离子有关,与蛋白质的含量无关C.图中④过程需要皮肤和泌尿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D.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对内环
境稳态的调节不起作用二、非选择题11.下图表示人体体液之间的部分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主要是。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为单向的是。(2)图中体液分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两大类,含量较多的是。机体的代谢情况发生变化,可通过检查血浆的来判断。(
3)过程b中发挥作用的激素有;当细胞D中产生过量乳酸时,机体会如何处理?。12.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A、B、C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2)正常
情况下,图中(填字母)中的CO2浓度最高。(3)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4)该胰腺组织能产生胰蛋白酶和胰岛素,这两种物质可以进入血浆的是。(5)某人喝了少许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填字母)内存在。(6)若某人
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填字母)增多,其结果是将会引起组织。13.右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
活的环境。(2)B是,经过循环,最终汇入C中。B、C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其pH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PO42−/H2PO4-等缓冲对有关。(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组
织细胞需要(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考点25神经调节一、选择题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
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D.非条件反射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2.神经细胞的离子跨膜运输除受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影响外,还受膜内外电位差的影响。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静息电
位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一定阻止K+的外流B.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膜内外电位差一定增大C.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D.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不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3.右图是在离
体实验条件下神经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的两种情况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发生电位1是突触后膜上K+大量外流导致的B.神经递质只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主要与膜上磷脂的结构有关C.发生电位2很可能是突触后膜阴离子内流的结果D
.神经递质释放后以胞吐的形式到达突触后膜4.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错误的是()A.学习和记忆是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B.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
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D.记忆过程可分为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和第二级记忆三个阶段5.图1是测量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
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b测出的电位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B.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降低,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A点会下移C.图2中B点Na+通道开放,是由于乙酰胆碱与Na+通道相结合D
.神经纤维的状态由图1中b转变为a的过程中,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6.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下页左上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
中NE的回收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7.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通过它可以完成简单的内脏反射活动B.脑干中有许多重要的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如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等C.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
动的较高级中枢,它使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相联系,以调节体温、水平衡、摄食等主要生理过程D.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但不能对自主神经系统发挥作用8.图甲是测量单一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实验模式图,R
表示记录仪器,S是一个电刺激器;图乙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若将R放在②处,在④处用S给予一个足够强度的刺激,下列各组判断全部正确的是()甲乙选项R指针是否偏转效应器是否发生反应是否属于反射活动A是否否B否是否C否是是
D是是否9.(不定项选择题)下图中图乙是图甲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丙是图乙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A→BB.C处细胞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C.图丙中物质a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D.图丙中的b如果不能与a结合,则
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10.(不定项选择题)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与突触的结构类似)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ch属于神经递质,其合成发生在突触小泡中B.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处,不会导致突触前膜电位发生变化C.骨骼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开放后,Na+
、Cl-同时内流D.该结构为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后可引起肌肉收缩二、非选择题11.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人的肢体时,会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屈肌反射,已知屈肌反射中屈肌处于收缩状态。反射过程中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只释放一种神经递质(
M、N、E、F表示神经元,ab段表示一段神经纤维)。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的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E神经元接受了(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膜对的通透性加大,使加大,E神经元的活动被抑制。(2)假设E与
M不经过N(中间神经元)相连,当神经冲动传导到E时,该神经元的活动仍受抑制,原因是。(3)当发生屈肌反射时,神经纤维中已兴奋的部位和未兴奋的部位间可形成,兴奋在F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用“a”“b”和“→”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填“单向的”或“双向的”),原因是。12.
不同神经元的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的种类不同,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的效应也存在差异。右上图表示乙酰胆碱、甘氨酸(Gly)、去甲肾上腺素(NE)的作用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图中能够体现出的内环境的成分是;图1中离子通道甲应是(填“K+”或“
Na+”)通道。(2)图1中,当兴奋抵达时,储存在突触小泡内的甘氨酸(Gly)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上的Gly受体结合。当Gly与受体结合后,离子通道乙开启,使(填“阴”或“阳”)离子内流,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
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①表示。(3)图2中,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这一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兴奋处的细胞膜的外表面电位为。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NE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
阻止NE的分解,这种药物的效应是。(4)NE反过来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抑制突触前膜的神经递质释放。由此可知,图示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存在着(填“正”或“负”)反馈调节机制,其意义是调节的效率。考点26体液调节一、选择题1.激素调节是哺乳动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
重要调节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受垂体和下丘脑的调节B.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可促进抗利尿激素的释放C.胸腺可分泌胸腺激素,也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D.促甲状腺激素可经血液运输到靶细胞发挥作用2
.下图为马拉松比赛时,运动员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质量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下降B.随着曲线b的上升,血糖浓度不断升高C.4h时,流出肝的血液与流入之前的相比,血糖浓度升高D.若在平静状态下,进
餐后4h内胰岛素的质量浓度的变化可用曲线b表示3.右上图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有关器官或细胞,序号代表有关激素。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下丘脑既参与了神经调节,又参与了激素调节B.
C表示胰岛A细胞,D、E分别表示垂体和肾C.激素②④之间和激素④⑦之间均具有协同作用D.寒冷条件下,激素④⑦分泌增多,激素⑤⑥分泌减少4.母鸡的繁殖活动直接受卵巢分泌的性激素调节,性激素的分泌又受到垂体和下丘脑的分级调节,右上图为该生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甲、乙
、丙表示器官,a、b、c表示相应激素;烷基苯酚是一类洗涤剂,其分子结构稳定,具有类似激素c的生理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乙、丙分别是下丘脑、垂体、卵巢B.图中c甲和c乙的生理意义在于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激素c水平的相对稳定C.图中调节方式既
有分级调节又有反馈调节D.长期饲喂被烷基苯酚污染的饲料会引起母鸡分泌较多的性激素5.下页左上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下丘脑和垂体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C.寒冷刺激时,TRH分泌增多,TS
H分泌减少D.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①表示促进作用,②表示抑制作用6.下图为血糖平衡调节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①②细胞的种类相同,均有肝细胞和肌细胞B.饥饿时,血液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比值将会变大C.促进胰岛素分
泌的因素有血糖浓度升高、胰高血糖素的分泌D.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三种激素的作用相抗衡7.右图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X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关于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在B点时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若X代表血糖浓度,则在D
点时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分泌都增多C.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在C点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减弱D.若X代表CO2浓度,则在C点时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兴奋性较高8.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
利尿激素增加②寒冷刺激下通过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④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⑤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①
②③B.③④⑤C.②④⑤D.①④⑤9.(不定项选择题)右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下列关于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器官甲除分泌激素a外,还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B.器官乙分泌的激素b浓度过高时,对器官甲和丙均有抑制作用C.器官丙分泌的激素c浓度过高时,对器官甲有抑制作用D.器官丙分
泌的生长激素与激素b的关系为协同作用二、非选择题10.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空腹≥7.0mmol/L,餐后2h≥11.1m
mol/L。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并抑制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同时
胰岛A细胞分泌受抑制,使血糖浓度下降。(2)据图初步判断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产生渴觉。(3)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填序号)。①一次性摄糖过多②低血糖患者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④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4)结合图1、图2分析,乙出现
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填序号)。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②自身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③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④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蛋白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11.研究表明,机体性腺的内分泌机能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控,如下图所示,①②③代表激素,Ⅰ、Ⅱ代表作用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③的分泌存在着调节,图中③几乎可作用于体内的一切组织细胞,这说明。(2)卵巢产生的雌激素能促进雌性动物卵细胞的形成和排卵。但在生产实践中,为促进雌性动物多排卵,通常使用的并不是雌激素,结合上图分析可能的原因:大量使用雌激素会使过程
Ⅰ、Ⅱ(填“增强”或“减弱”),通过影响激素②(填名称)的分泌量导致性腺。(3)下丘脑和垂体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和体液联系,为了证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激素②的方式是体液调节而不是神经调节,可利用小白鼠做实验。对实验组进行的处理是,一
段时间后,检测小白鼠血液中激素②的含量,发现其含量没有减少,则可证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激素②的方式是体液调节而不是神经调节。考点27免疫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分泌抗体的免疫细胞不参与细胞免疫B.辅助性T细胞只参与体
液免疫C.细胞免疫能将含抗原的细胞及其抗原消灭D.体液免疫中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2.下列关于免疫器官的叙述,错误的是()A.骨髓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生地,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B.胸腺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是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C.脾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D.扁桃体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是人体内一种参与血压调节的蛋白质,在肺、心脏、肾和肠
道细胞中广泛存在。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囊膜表面的刺突糖蛋白可与人体细胞膜表面的ACE2结合,然后入侵人体细胞。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后,仅会导致患者肺部发生病变B.新型冠状病毒不能激发
人体的细胞免疫C.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会直接导致患者患自身免疫病D.患者康复后,体内可能会存在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4.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处理和呈递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巨噬细胞特异性吞噬细菌抗原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处理过程C.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D.抗原处理和呈
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中5.下图中的曲线表示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B.与方法②相比,方法①可使人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D.若某人被毒
蛇咬伤,此时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比较好6.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某小组利用患狂犬病的兔的脊髓提取物进行下列实验:将新鲜的兔的脊髓提取物注射到正常兔甲体内,甲患病;用干燥了14d的兔的脊髓提取物
注射到正常兔乙体内,乙不患病;一段时间后,再向乙注射新鲜的兔的脊髓提取物,乙不患病。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兔感染狂犬病毒后,脊髓中的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含有狂犬病毒B.干燥了14d的兔的脊髓提取物中的病毒失去了作为抗原的特性,不再致病C.甲接
受注射后,体内能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D.乙接受第二次注射后,体内产生抗体的速度比第一次注射后快7.将由2种不同的抗原分别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分子,在体外解偶联后重新偶联可制备双特异性抗体,如下图所示,简称双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双抗可同时与2种抗原结合B
.利用双抗可以将蛋白类药物运送至靶细胞C.筛选双抗时需使用制备单克隆抗体时所使用的2种抗原D.同时注射2种抗原可刺激B细胞分化为产双抗的浆细胞8.下图表示两种不同抗原刺激机体所引起的免疫强度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免疫强
度增强主要是由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引起的B.参与图中免疫反应的细胞都起源于胸腺,具有识别、呈递抗原及增殖、分化的功能C.记忆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作用具有特异性,所以首次注射B抗原的免疫强度弱于二次注射A抗原D.不同记忆细胞存活的
时间不同,所以有些疫苗要多次注射才能产生较长时间的免疫能力9.(不定项选择题)下图为特异性免疫过程的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①②分别为抗体和细胞因子B.当物质②攻击自身正常细胞时,会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仍具
有一定的体液免疫能力D.注射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二和细胞三10.(不定项选择题)科学家利用小鼠进行特异性免疫研究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提取分离出对X细菌免疫过的小鼠甲和未对X细菌免疫的小鼠乙体内的T细胞和血清,分别注入4组未接触X细菌的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分别注入等量的X细菌
,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Ⅲ组、Ⅳ组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B.Ⅰ、Ⅱ两组实验结果说明X细菌生活在小鼠的内环境中C.Ⅱ组与Ⅳ组对比可知,血清中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内细菌的繁殖D.由该实验结果可得出小鼠
对X细菌的免疫为细胞免疫二、非选择题11.下图为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新机制研究,巨噬细胞受细菌感染或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后,会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信号分子VEGF-C的表达。VEGFR-3形成反馈环路,抑制TLR4-NF-kB介导的炎症反应,降低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发生
的概率。请回答下列问题。(1)细菌或细菌脂多糖LPS在免疫学上相当于,TLR4的本质是。(2)过度或持续性的TLR4活化会引起,在VEGF-C的刺激下,通过活化PI3K-Akt1通路,促进,从而抑制NF-kB的活
性,降低败血症发生的概率。(3)该细胞能够产生溶菌酶直接杀死病原菌,该过程属于免疫。巨噬细胞吞噬病菌后会死亡,该现象属于。12.科学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功能。下图所示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DC细胞能通过方式将
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功能。(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具有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进而激发T细胞发生
免疫效应,此过程称为细胞间的。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3)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可作用于已被少数抗原刺激的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4)DC细胞的研究成果已
应用于对癌症患者的治疗,癌细胞是正常细胞中的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突变产生的,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分子会(填“增加”或“减少”),从而容易扩散和转移,给彻底治愈带来困难。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
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还可诱导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免疫。考点28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浓度越低,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B.摘除顶芽可以解
除过高浓度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C.生长素与其他植物激素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D.生长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2.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鳞茎产量的影响,将
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处理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见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多效唑通过增强AGPase活性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对照
组应使用等量清水处理与实验组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C.喷施赤霉素能促进石蒜植株的生长,提高鳞茎产量D.该实验设计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3.用燕麦幼苗做如下两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甲乙A.2d后,胚芽鞘D向左(A侧)弯曲
生长B.2d后,胚根E向右(B侧)弯曲生长C.2d后,放琼脂块e的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D.2d后,放琼脂块f的胚芽鞘不生长4.研究发现,DELLA蛋白是赤霉素(GA)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关键蛋白,同时对GA的合成发挥负反馈调控作用。DELLA蛋白
在低温环境胁迫下大量积累,通过与花青素合成负调控因子结合,促进液泡中花青素的合成,提高抵御低温伤害的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低温抑制植物产生GA,从而诱导了花青素合成B.负调控因子抑制花青素的合成C.花青素的合成是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DELLA蛋白结构异常可
能导致植株矮小5.研究植物激素对豌豆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比较组别1、2可知,顶芽对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B.比较组别1、3可知,细胞分裂素能解除顶芽的抑制作用C.比较组别2、4可知,赤霉素能明显促进侧
芽生长D.比较组别3、4可知,赤霉素对侧芽生长的作用效果大于细胞分裂素6.为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萘乙酸对插条生根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判断错误的是()萘乙酸溶液的质量浓度(mg·L-1)生根插条数/条
插条平均生根数/条A400696B6008513C800438D0(清水)73A.D组为空白对照组,是实现实验目的必须设置的一组实验B.生根插条数和插条平均生根数均反映了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的情况C.为了确定促进生根的最适宜萘乙酸的质量浓度,应配制质量
浓度为400~600mg/L的萘乙酸溶液再进行实验D.通过该实验结果不能得出萘乙酸对插条生根的作用为“较低浓度促进,过高浓度抑制”的结论7.(不定项选择题)图甲表示某植物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图乙表示该植物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甲乙A.从图甲可看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B.图乙中茎的背地生长与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弯曲生长的机制相似C.图乙中a、b两处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10-8mol/LD.图乙表示的现象与重力作用有关,也可从图甲中找到原因8.(不定项选择题)下图为科研
人员探究不同浓度的IAA(吲哚乙酸)、IBA(吲哚丁酸)和NAA(α-萘乙酸)对根系生长的影响时,根据实验所得数据绘制的直方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IAA、IBA和NAA都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微量有机物B.图示信息不能反映出IBA和NAA既能促进生长,又
能抑制生长的作用特点C.IAA、IBA和NAA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并作为信息分子,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活动D.同浓度的IBA和NAA对大豆根系生长的作用效果有差异二、非选择题9.下图是植物
激素与其所起作用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图1中A、B两点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器官的生理作用效果,说明生长素表现出的作用特点。试写出1种能体现这种生理作用的生理现象:。(2)若图1中的曲线表示幼嫩细胞和老细胞所对应的曲线,则甲曲线对应的是细胞。若茎背地生长,图1
中C点为茎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则茎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3)图2表示种子萌发时相关激素含量的变化,则(激素)对种子萌发起促进作用,这些激素对细胞的主要生理作用分别是。10.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常用于生产实践。取月季幼茎的等长
切段(无芽和无叶)若干均分为四组,a组浸泡在蒸馏水中,其他三组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其中有高浓度、低浓度和最适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甲溶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各组切段的平均长度,实验重复两次,结果如
图1所示。图2所示为生长素类调节剂乙在X、Y和Z三种浓度下对该植物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生长素在植物成熟组织中可通过(结构)进行非极性运输。(2)图1中,d组使用的生长素浓度为,实验数据说明三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切段生长的影响是。(3)分析图2可知
,X浓度的乙对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作用,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是。考点29种群及其动态一、选择题1.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见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
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2.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质量和种群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上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
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质量、种群总质量的曲线分别是()A.甲、丙、乙B.乙、甲、丙C.丙、甲、乙D.丙、乙、甲3.在某人工饲养的线虫种群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有学者分别观察了一定数量的野生型雄虫与突变型雄虫的
存活率,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断合理的是()A.能否产生成熟精子对雄性线虫存活率有一定影响B.该线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在第15~20天时,线虫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长4.20世纪30年代,环颈雉被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后,
其种群数量的增长如下图实线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环颈雉的种群密度B.实线呈“Z”形的原因可能是越冬时环颈雉的死亡率上升C.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近似于“J”形曲线(Nt=N0λt),其中λ>1D.环颈雉为重要的经济禽类,每年应捕获其种群数量的1/25.蚜虫通过
刺吸式口器在枸杞植株上吸食汁液,会严重影响枸杞的生长及果实的产量。为避免枸杞减产,可人工繁殖瓢虫并向农田投放。温度对成年蚜虫(成蚜)寿命和繁殖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蚜虫与枸杞、瓢虫与蚜虫
的种间关系依次是寄生、捕食B.蚜虫的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中成蚜的数量C.环境温度为18~24℃时,成蚜更易大量繁殖D.温度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蚜虫的种群数量6.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进行调查,获得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数据,见下表。
研究表明,该种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6+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年龄0+1+2+3+4+5+6+7+8+9+个体数量/条9218778706962685455102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
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B.由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C.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D.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湖泊
中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形增长7.(不定项选择题)下图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均呈“S”形B.t2~t3,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t
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时D.甲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8.(不定项选择题)自然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呈“S”形。假设某自然种群的数量为N,环境容纳量为K,A~E是“S”形曲线上的5个点。根据下表所示数据,下列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曲线上的点种群数量/只(K-N)/KA200.90B500.75C1000.50D1500.25E1800.10A.该种群的K值为100B.E点不是该种群种内竞争最激烈的时刻C.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C点之前D.(K-N)/K的比值越小,种群增长速
率越小二、非选择题9.“S”形曲线和“J”形曲线是反映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下页左上图表示自然界中某动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形增长;在这种条件
下,若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1年后的数量为2N0,推测5年后种群数量为。(2)根据图中该动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可知,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00只。(3)若图中曲线代表草原
上某种野兔的数量变化,则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草原上某种野兔的种群密度。在实际操作时,若带有标记的个体更容易被捕获,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值。10.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
,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2)根据图甲给出的信息,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该生物种群在图甲所示时间内,数量呈“”形增长。
(3)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值,对应图乙上的点。(4)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图乙的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若图甲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
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高低可描述为。11.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答出2点即可)。考点30群落及其演替一、选择题1.某江上游沿岸发生山体垮
塌,形成堰塞湖,随着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道路、桥梁被淹。后经抢险救灾,人工开挖泄流槽,江水以5000m3/s左右的流量奔流而下,堰塞湖水位下降,险情解除。假设A地是堰塞湖形成前河段沿岸的一片无人区域,下列有
关说法正确的是()A.堰塞湖形成后,A地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受影响B.有一片草地泄流时被冲刷为裸露的土地,在其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C.若A地没有出现大量动物被淹死的现象,则A地原有的食物链不受影响D.堰塞湖的形成可能会改变A地群落演替
的方向2.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B.两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
之间3.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右上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
间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种间竞争关系B.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C.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均存在种内竞争D.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动态平衡4.科研人员将一块水稻田均
分成两个区域,其中一个不养鸭(常规区)、一个养鸭(稻鸭区),一段时间后统计这两个区域的水体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部分动物的数量比例,所得数据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鸭能改变水稻田的物种丰富度B.停
止人工管理,常规区和稻鸭区都会发生次生演替C.调查凸旋螺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多少不影响实际值D.稻鸭区多足摇蚊数量比常规区少,年龄结构为衰退型5.下图是在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的相关曲线。下列对曲线Ⅰ和曲线Ⅱ的描述,正确的是()A.曲
线Ⅰ代表土壤中的有机物量,曲线Ⅱ代表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程度B.曲线Ⅰ代表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曲线Ⅱ代表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曲线Ⅰ代表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曲线Ⅱ代表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性D.曲线
Ⅰ代表群落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量,曲线Ⅱ代表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6.入侵水生动物福寿螺严重危害稻田生态系统。研究表明,植物五爪金龙分泌的香豆素类物质对福寿螺具有毒杀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图1香豆素类物质对福寿螺的毒杀作用
图2香豆素类物质对水稻苗、稗草苗生长的影响A.实验中的植物在稻田中的分层现象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B.香豆素类物质对福寿螺的毒杀效果与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C.防螺可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使水稻增产D.栽培适量的五爪金龙
植物可降低水稻与稗草的种间竞争强度7.(不定项选择题)云南紫胶虫是生产紫胶的主要虫种。紫胶虫分泌紫胶的同时也分泌大量蜜露,蚂蚁以蜜露为食,紫胶黑虫是紫胶虫的天敌。科研人员研究了蚂蚁对紫胶黑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蚂蚁与紫胶虫的关系可能为竞争B.紫胶虫同化的能量不会流向蚂蚁C.蚂蚁的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D.一定数量蚂蚁的存在有助于提高紫胶的产量8.(不定项选择题)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
和其他常见植物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弃耕时间/a优势植物其他常见植物0~1马唐草—1飞蓬草豚草2紫菀豚草3须芒草—5~10短叶松火炬松50~150栎等硬木树山核桃A.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
率提高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二、非选择题9.下图是1845—1935年,某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曲线a表示的是的种群数量变化,其数量最多时曾达到只。(2)猞猁和雪兔的关系为,雪兔的数量在一段
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有①;②。(3)1935年后的10年间,人类对猞猁毛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大量捕杀猞猁后,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是。(4)据曲线a、b可知,猞猁种群的K值(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10.研究群落中植
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下
图所示。(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答出2点区别即可)。(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
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考点31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
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网中的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B.消费者代谢的产物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利用C.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为初级消费者D.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并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2.某池塘中生活着水草、浮游植
物、浮游动物、以浮游动物为食的小型鱼类和能捕食小型鱼类的大型杂食性鱼类以及大量的微生物。下列有关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池塘中所有的生物都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水草和浮游植物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且都为
自养生物C.塘泥中的细菌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但不一定是需氧生物D.杂食性鱼类所处的营养级可能高于小型鱼类,也可能低于小型鱼类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包含4条食物链B.蛇和鹰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种间竞争关系C.没有分解者,图中所
示各食物链均不完整D.图中最短的食物链为草→鼠→蛇→鹰4.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由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B.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图中所有生物和光能、C
O2、H2O、N2C.图中的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蝉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D.人们大量捕捉黄雀后,短时间内蛇和蝉的数量都会减少5.生态学家研究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其局部能量流动情况如下图所示,字母表示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能量D1的最终去向是流向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B.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是C1+D1+E1C.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1/(A1-B1)×100%D.应尽可能多的增加草原牲畜的放牧量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6.为提高农业产量,农民采取了如下手段:①人工除草;②使用农药消灭害虫;③温室种植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④对农作物施肥。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为了减少营养级,从而降低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损失B.②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
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③是为了提高农田生态系统能量输入问题D.④是为了给农田生态系统额外补充能量,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7.下图为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a4B.散失的能量a3不
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C.a1、a2、a3、a7中的能量都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a7/a2)×100%8.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下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项目生产者固定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初级消费者摄入初级消费者同化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能量[105J/(m2·a)]90428413.53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105J/(m2·a)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的能量为10.5×105J/(m2·a)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105J/(m2·a),该能量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9.(不定项选择题)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所有生物对应种群的集合,
称为该生态系统的群落B.食草昆虫的锐减对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影响C.该生态系统中共有10条食物链,其中狐处于2条食物链中D.该食物网中,具有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的不仅仅是青蛙和蜘蛛10.(不定项选择题)科学家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单位:kJ/(m2·a)]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动物种类能量数值摄取量(I)同化量(A)呼吸量(R)生产量(P)收割蚁(植食)34.5031.0030.900.10小蜘蛛(肉食)12.6011.9010.001.90盐沼蝗(植食)3.711.370.860.51黄鼠(植食)5.603.803.690.11A.
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二、非选择题11.某同学为了研究环境中重金属元素
对生物的污染情况,分别测定了池塘和草原生态系统中某金属元素在各种生物体内的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生物及环境因素重金属含量%生物及环境因素重金属含量%池塘水0.02土壤0.01浮游植物0.50猫头鹰12.00浮游动物2.00食虫鸟5.00大鱼10
.00昆虫0.20小鱼5.00草0.02(1)请写出池塘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2)重金属元素在这两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体内的分布有什么规律?。(3)出现(2)题中这种现象,你认为合理的假设应当是。(4)在上述池塘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在上述草原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是。(5)人如果误服重金属盐会引起中毒,原因是,采取解毒的相应措施是可服用大量的(多选)。A.水B.食盐水C.牛奶D.蛋清E.豆浆12.下表是研究小组对某淡水湖生态系统能量[单位:J/(cm2·a)]流动情况的调查,甲~丁代表各个
营养级。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营养级未利用量流向分解者的量呼吸量同化量甲10.4925.81785.23092.5乙3.616.232.151.9丙3227.73393.14003.313716.6丁5.3105.6208.337
1.1(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分析表格数据,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J/(cm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乙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分别为J/(cm2·a)、J/(cm2·a)。(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该淡水湖生态系统(填“已经”或“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原因是。(4)为有效地防止该淡水湖出现水华现象,生态学家建议在湖边浅水区适量种植挺水植物(如荷花等),请分析此建议的生态学依据:。
考点3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下列哪项不属于负反馈调节?()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鼠的增加受到抑制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再生能力增强,减缓植物
种群数量的下降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迅速萌发生长D.池塘被倾倒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2.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叫作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某生态系统中某个种群数量增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
力稳定性D.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仍然保持河水清澈,这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强3.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量不足0.01mg,但雄蚕蛾仍能对其作
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却无动于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B.信息的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C.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D.说明性引诱剂具
有高效性4.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D.生态系统各
组分之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5.某湖泊因大量排入污水,藻类过度繁殖,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随之大量浮游动物及鱼类等死亡,水体发臭。污染初期,某小组分别于早晨6时和傍晚6时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甲、乙两
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小组取自早晨的水样是乙组B.缺少阳光是导致该湖泊食物链断裂最主要的原因C.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属于负反馈调节D.污染初期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6.
下图表示某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7.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的处理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组别1组2组3组4组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该实验能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C.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进行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组和3组D.预期结论是1组
、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组、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8.(不定项选择题)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生产者、A、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C.过程③的碳全部储存
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⑦二、非选择题9.根据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资料1图1中的曲线a表示40年间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相对量,曲线b表示40年间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实际增加相对量。资料2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雪兔是一种常见动物,常栖息在
低矮草地中,其天敌有香鼬、艾虎、赤狐、狼等,特别是在冬季,高原雪兔几乎成为它们唯一的食物来源。为了观察和预警,高原雪兔会把巢穴周围较高的草的基部咬断。另外,高原雪兔废弃的洞穴能为褐背拟地鸦和多种雪雀提供繁殖场所。图2为冬季雪
兔能量流动的图解[单位:J/(hm2·a)]。图1图2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二氧化碳返回大气的途径,除了资料1中化石燃料燃烧外,还有(答出2点即可)。图1中a、b两条曲线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2)试根据资料2写出一条食物链:。高原
雪兔的存在增加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物种的丰富度,体现在;图2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用于高原雪兔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J/(hm2·a)。(3)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低,原因是。10.蚯蚓是一种土壤动物,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
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经不同处理后,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2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量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mg/(g·d)]。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不同
处理蒙古栎杨红松白桦未分解叶2.445.944.797.30半分解叶7.209.428.715.23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处理。(2)据表分析,
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填“高于”或“低于”)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最为喜好。由此说明,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的数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考点33人与环境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C.易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
式的猎采和买卖2.下列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和苯对人体有害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
属元素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且会沿食物链产生“富集效应”威胁人类健康3.某地区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的生态工程原理是()A.自生原理B.协调原理C.循环原理D.整体原理4.由于
人口增长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造成()①水资源短缺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③生物多样性锐减④环境污染加剧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5.某地采矿塌陷区采取生态修复的方法,经科学引种,开创了水生作物栽培、水产养殖和湿地景观开
发的生产模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湿地景观旅游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新物种被引入该区后,种内生存斗争会逐步减弱C.生态修复后,该区物种丰富度增大,但优势种群不会发生变化D.若在该区种植粮食作物,某些重金属离子可能会在
人体内富集6.下列关于生态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可有效地防风阻沙,保护当地的草原和农田,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
率和增长率还未明显下降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D.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7.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
的根部生长,并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
值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发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8.(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人口数量还没有超出地球环境容纳量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C.科
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9.生活污水流入水域生态系统,会造成富营养化现象,所以生活污水在排放之前需要经过处理。下列处理污水的方法错误的是()A.用杀菌剂杀死腐生细菌和腐生真菌,利于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B.
需要物理沉降除去体积比较大的污染物C.需要微生物净化除去污水中的有机物D.含有重金属的污水可以利用相应的植物来吸收除掉重金属10.人工湿地是为了处理污水人为设计建造的、工程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如右上图)。对该人工湿地的作用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见右上
表。其中化学耗氧量(COD)表示在强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氧化1L污水中的有机物所需的氧气量;生化耗氧量(BOD)表示微生物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所需的氧气量。调查结果显示此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项目COD(mg·L-1)BOD(mg·L-1)总氮量(mg·L-1)进水75
0360700出水1505025A.COD、BOD值越高,表明污染程度越低B.植物的吸收作用可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C.群落结构多样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D.污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只依靠进行无氧呼吸的微生物完成11.(不定项选择题)“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重要生态工程。下表是某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变化。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演替时间a优势物种主要物种5荻草本:荻、艾蒿、黄背草、苔草等10牡荆灌木:牡荆、杠柳、酸枣等20刺槐乔木:刺槐、黄连木、构树等A.退耕之后
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由于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演替速度快于冰川泥地上的演替B.在统计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时,需要调查物种的种群密度,最常用方法是样方法C.退耕农田上先后经历了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阶段,垂直方向上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提高了利用阳光
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有保持水土、蓄洪防旱、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资料1某岛屿的森林覆盖率在1956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为8.53%
。森林覆盖率大大降低,导致坡垒等珍贵植物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灭绝。资料21967年某地的野生甘草面积为4万多hm2,30年后野生甘草已经有一半被挖尽。资料3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
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hm2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1)资料1说明造成野生生物资源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2)资料2说明造成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的原因是。(3)资料3说明,入侵或引种到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
受到威胁。(4)除上述原因外,请你举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其他原因:。(5)你认为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采取哪些措施?。13.某人利用所学的生态学知识在自家庭院里建了一个小型农业生态系统。下面是该家庭生态工程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据图可知,人类生活中所需的能源来自太阳能、沼
气等。与利用煤炭相比,利用这些能源突出的优点是。(2)该生态工程中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利用,原因是。(3)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是一类的工程体系。(4)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原理主要是
、协调、、自生。(5)根据生态工程中的自生原理,有人认为生态农业建设中,食物链越长、营养级越多越好。请你结合所学的有关生态工程原理,分析该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考点34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发酵工程及其应用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应先去除葡
萄的枝梗,再进行多次冲洗B.果酒、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的作用是在酒精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排气口的作用是在醋酸发酵时排出CO2C.果酒发酵过程中应定时拧松瓶盖以排出CO2D.制作泡菜时需要加水密封,目的是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繁殖
2.人们利用某些微生物制作食品时,需要分析微生物的特点,控制微生物的发酵条件。下列与此有关的各项内容都正确的是()选项ABCD食品果酒果醋腐乳泡菜(主要)微生物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醋酸菌制作装置或操作步骤3.在实验室中可利用酵母菌发酵的方式制作葡萄酒。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A.葡萄糖在酵母菌细胞的线粒体内被分解B.制作葡萄酒时酵母菌先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C.制作过程中酵母菌始终处于碱性环境D.酵母菌的发酵产物不会抑制自身的代谢活动4.家庭制作泡菜的方法:将新鲜的蔬菜整理、清洗干净后,放入彻底清洗并用白酒擦拭过的泡菜坛中,
然后向坛中加入食盐水、香辛料及一些“陈泡菜水”,密封后置于温度适宜的地方。下列关于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白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消毒B.加入“陈泡菜水”的作用是提供乳酸菌菌种C.制作泡菜过程中,有机物的干重和种类将减少D.若制作
的泡菜咸而不酸,则最可能的原因是大量的食盐抑制了乳酸菌的发酵过程5.下列关于微生物发酵的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需经常拧松放气B.酵母菌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只产生酒精和CO2,因而葡萄酒的口味与所用原料无关C.酒精可作为醋酸菌的碳源
和能源D.果酒发酵后期密封处理有利于酵母菌繁殖6.泡菜发酵所需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而在发酵初期,水槽内经常有气泡产生,这些气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成分分别是()A.发酵初期泡菜坛内含有一定的O2,酵母菌活动强烈,其呼吸过程会产生CO2;气体为CO2B.乳
酸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初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气体为CO2C.腌制过程中食盐进入蔬菜使蔬菜体积缩小,气体被排出;气体为空气D.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热量使坛内温度升高,空气受热膨胀排出;气体为空气7.(不定项选择题)啤酒的工业化生产中,大麦经发芽、焙烤、碾磨
、糖化、蒸煮、发酵、消毒等工序后,最终过滤、调节、分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B.焙烤是为了利用高温杀死大麦种子胚并进行灭菌C.糖浆经蒸煮、冷却后需接种酵母菌进行发酵D.通过
转基因技术可减少啤酒酵母双乙酰的生成,缩短啤酒的发酵周期二、非选择题8.某果酒厂的果酒滞销,现计划将生产的部分果酒“转变”为果醋。研究人员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其中乙瓶为发酵瓶。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大规模
工业化生产果酒时,需要向果汁中接种纯净的(菌种),发酵温度要严格控制在。(2)在乙瓶中,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先将乙醇转化为,最后变为乙酸。在果醋发酵过程中,需要不断向乙瓶中通入无菌空气,原因是。(3)为了从
最终的果醋中筛选出醋酸菌,使用的固体培养基应该只以作为碳源。9.右上图是获取蓝莓花青素、蓝莓酒和蓝莓醋的流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酿制蓝莓酒时,一般要先通气的目的是。通常不需要对蓝莓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是因为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2)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酸的环
境条件是糖源(填“充足”或“缺少”)。酿制成功的蓝莓果酒如果暴露在空气中会逐渐出现酸味,夏天气温高时更易如此,其原因是。(3)若蓝莓果汁中已含有醋酸菌,在蓝莓果酒发酵旺盛时,醋酸菌能否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
乙酸?,原因是。10.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不同酵母菌菌种发酵制作苹果酒,测量并记录了苹果酒发酵过程中糖含量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发酵结束后,测定了果酒的一系列理化指标,结果如下页左上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酵母菌种酒精度%残糖(g·L-1)总酚(mgGAE·L-1)总
黄酮(mgRutin·L-1)B8.265.24915.8631.60I8.335.131066.8542.64C7.996.851039.4739.54(1)在酸性条件下用与发酵产物反应,检测苹果酒制作是否成功。(2)果酒中含有苹果的维生素以及酵
母菌发酵产生的多酚、黄酮等抗氧化物质,对人体起到一定的保健功能。综合图表结果,应选用酵母菌种(填字母),最短发酵时间为d。(3)对酿造的苹果酒进行进一步评估,以分析消费者对果酒的喜爱程度,你认为可进行感官评价的项目应包括(至少答出2项)。11.酸奶是牛奶、羊奶等经过发
酵制成的一种食品,其发酵原理与泡菜的制作非常相似。为了研究影响酸奶发酵效果的因素,某小组在A、B两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鲜牛奶,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都能产生乳酸)分别接入其中并混匀,密封后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在6
h内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回答下列问题。(1)制作酸奶和泡菜与制作果酒的相同点是。上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影响酸奶品质的操作是,理由是。(2)家庭制作葡萄酒时,容器瓶的盖子应选哪种?(填“有螺旋可旋转的”或“密封不可开启的”),理由是。(3)在制作酸奶时,人们还会在鲜奶中加一定量的蔗糖,
其原理是。结果发现,6h内酸奶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可以。有人提供的自制酸奶信息表明,酸奶制作时间可长可短,有的季节2~3h即可,有的季节需要10~12h,这说明影响发酵效果的非生物因素可能是。12.请回
答下列与发酵相关的问题。(1)工业上酿制苹果醋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向捣碎的苹果汁中直接接种(填微生物名称)。经过一次发酵制成,在发酵过程中需要经常向发酵液中通入;另一条途径需经过两次发酵,即。(2)下面是利用山楂制作果酒、果醋的流程图。酒精发酵前加入的
白砂糖主要是为酵母菌提供。下图表示白砂糖的质量分数对酒精生成量的影响,白砂糖的质量分数为左右最为合理。(3)泡菜具有独特的风味,在我国的泡菜品种中,东北酸菜和四川泡菜都非常有名,它们的制作过程基本类似,都是利用(微生物名称)发酵。向坛中注入食盐水前,煮沸所用食盐水的目的是。考点35微生
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一、选择题1.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要重视无菌操作。现代生物学实验中的许多方面也要进行无菌操作,防止杂菌污染。下列操作错误的是()①煮沸消毒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部分芽孢②接种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③无
菌繁殖脱毒苗时,植物的外植体要进行消毒④家庭制作葡萄酒时要将容器和葡萄进行灭菌⑤培养基要进行湿热灭菌⑥加入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和染料不需要灭菌A.①③B.②④C.③⑤D.④⑥2.平板接种常用在微生物培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含氮源的平板不能用于微
生物培养B.平板涂布时涂布器使用前必须进行消毒C.接种后未长出菌落的培养基可以直接丢弃D.利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平板能分离出合成脲酶的微生物3.生长图形法是一种测定微生物营养需求的简便方法。为探究某嗜热菌所需生长因子的种类,研究小组将该菌的悬浮液在不含任何生长因子但含有其他必需
营养物质的平板培养基上涂布均匀,然后在平板上划分数区,将甲、乙、丙三种生长因子分别添加到不同区域,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倒平板后不接种,直接培养可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B.倒平板后需要进行灭菌处理C.图示结果表明该菌需要生长因子乙和丙D.生长图形法还可用于某些菌种的筛选4.
(不定项选择题)下图所示为分离某种以尿素为氮源的细菌实验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有哺乳动物排泄物的地方采集土样,获得目的菌的概率更高B.取不同稀释倍数的土壤稀释液各0.1mL,分别涂布于全营养的LB固体培养基、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固体培养基上C.将实验组和对
照组的平板倒置,放入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hD.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都以尿素为氮源二、非选择题5.回答下列与酵母菌有关的问题。(1)分离培养酵母菌通常使用(填“牛肉膏蛋白胨”“MS”或“马铃薯琼脂”)培养基,该培养基应采用灭菌法灭菌。若将酵
母菌划线接种在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菌落,菌落的含义是。(2)进行酵母菌培养时,若通入氧气,可促进;若进行厌氧培养,可促进。(填“菌体快速增殖”“酒精产生”或“乳酸产生”)(3)制作面包时,为使面包松软通常要在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菌,酵母菌引起面包松软的原因是。6.某科研所从腐烂的葡
萄皮及葡萄汁、自酿葡萄酒中筛选出一株性能优良的醋酸菌M12,其分离纯化步骤如下:样品→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定性实验→定量实验→菌种鉴定。请回答下列问题。(1)培养醋酸菌时在培养基中加入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作为。醋酸菌在的
情况下会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2)无菌技术除了可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能。(3)某同学买来食醋并尝试从食醋中分离醋酸菌,结果没有得到任何菌落,原因是。请你提出改进措施:。(4)培养基中加入酒精的量不能过多,因为。为测
试M12的耐酒精能力,需进行相关实验,请简要说明实验的设计思路。。7.有机化工原料氯苯不易降解,会污染环境,现欲从土壤中分离高效降解氯苯的微生物。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获得能降解氯苯的微生物菌种,可在被氯苯污染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
以为碳源的培养液进行选择培养。除含有碳源外,培养液还应含有、无机盐和水等。(2)将获得的三种待选微生物甲、乙、丙分别接种在1L含20mg氯苯的相同培养液中培养(培养液中其他营养物质充裕、条件适宜),观测从实验开始到微生物停止
生长所用的时间,甲、乙、丙分别为33h、15h、46h,则应选择微生物作为菌种进行后续培养。(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选定菌种的菌数,既可用直接计数法,也可选用法统计活菌数目,一般前者得到的结果(填“大于”“等于”或
“小于”)后者。(4)对选定的菌种进行细胞学检测,发现它没有具膜细胞器,如线粒体等,则该菌种属于生物,其产生的降解氯苯的酶蛋白在上合成。8.阿拉伯胶是一种多糖,可被土壤中某些能合成阿拉伯胶降解酶的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1)为从土壤中分离获得能分解阿拉伯胶的单菌落,某
同学设计了A、B、C、D四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单位:g/L)。培养基ABCD阿拉伯胶25252525NaNO3——33牛肉膏—3——K2HPO41111MgSO4·7H2O1111KCl0.50.50.
50.5FeSO4·7H2O0.010.010.010.01琼脂1515—15据表判断,应选用表中的培养基,并分别说明不选用其他培养基的原因。①;②;③。(2)为获得单菌落,可将土壤稀释液涂布接种在上述选定的培养基上。在涂布平板时,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量不宜过多的原因是。
在样品稀释和涂布平板步骤中,下列不需要的是(填序号)。①酒精灯②培养皿③显微镜④无菌水(3)为了确定微生物产生的阿拉伯胶降解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40℃、45℃温度下降解10g阿拉伯胶所需酶量依次为4mg、1mg、6mg,则上述三个温度中,℃条件下该酶
活力最小。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在℃范围内设计后续实验。9.牛奶富含矿物质和满足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多种氨基酸,长期饮用牛奶有利于增强体质,但牛奶也是多种病菌的传播载体。下图是牛奶消毒及细菌检测实验的过程。请回答
下列相关问题。(1)培养基中的蛋白胨为细菌的生长提供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答出2点即可),对培养基常采用法进行灭菌。(2)步骤①称为消毒法,步骤②是。(3)步骤③的接种方法是。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为防止冷凝水对细菌生长的影响,需将培养皿培养。(4)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
入中培养,36h后取出,统计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是87、83和85。经过消毒的牛奶中,细菌数大约是个/mL。10.化合物S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工业。用菌株C可生产S,S的产量与菌株C培养所利用的碳源关系密切。为此,某小组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碳源对菌体生长和S产量的影响,结果见下
表。碳源细胞干重/(g·L-1)S产量/(g·L-1)葡萄糖3.120.15淀粉0.010.00制糖废液2.300.18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时,需要对所用的玻璃器皿进行灭菌,灭菌的方法有(答出2点即可)。(2)由实验结果可知,菌株C生长的最适碳
源是;用菌株C生产S的最适碳源是。菌株C的生长除需要碳源外,还需要(答出2点即可)等营养物质。(3)由实验结果可知,碳源为淀粉时菌株C不能生长,其原因是。(4)若以制糖废液作为碳源,为进一步确定生产S的最适碳源浓度,某同学进行了
相关实验。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5)利用制糖废液生产S可以实现废物利用,其意义是(答出1点即可)。考点36细胞工程一、选择题1.为解决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植皮难题,科学家研制出了人造皮肤,研制过程中需要将人的皮肤细
胞置于培养瓶中进行培养。配制培养基时除加入必需的已知成分外,还必须加入天然成分,细胞方可正常生长和增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抗生素,就可以为细胞培养提供无菌条件B.细胞培养过程中只
需不断通入O2,就能保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C.加入的天然成分是血清,用来补充细胞生长和增殖所需的物质D.经培养可得到由多层细胞构成的人造皮肤,能直接用于移植2.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在离体条件下对单个细胞或细胞团进行培养使其增殖,可获得植物细胞的某些次生代谢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该
技术可获得某些无法通过化学合成途径得到的产物B.植物细胞体积小,故不能通过该技术进行其产物的工厂化生产C.次生代谢物是植物所必需的,但含量少,应选择产量高的细胞进行培养D.该技术主要利用促进细胞生长的培
养条件提高单个细胞中次生代谢物的含量3.(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乳腺细胞比乳腺癌细胞更容易进行离体培养B.细胞核移植在同种动物、同种组织的细胞之间进行C.采用胚
胎分割技术产生同卵多胚的数量是有限的D.培养早期胚胎的培养液中含维生素、激素等多种能源物质4.(不定项选择题)下图表示改造哺乳动物遗传特性的3种途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获得动物1的受体细胞通常是受精卵B.动物2体内各体细胞的
基因种类相同C.获得动物3的重构胚不具有全能性D.上述动物的获得均需运用胚胎移植技术二、非选择题5.我国菊花主要有杭菊、怀菊、贡菊等品种,是药食兼优的代表性植物。研究发现,杭菊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怀菊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但是抗炎作用很弱)。回答下列问题。(1)欲培育
兼有明显抗炎、抗病毒疗效的菊花新品种,用杭菊和怀菊杂交的方法是做不到的,原因是。(2)基因工程方法为培育上述新品种提供了可能性,在实施基因工程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是。受体细胞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功与否以及新生植株的品质,我们一般选取未开花的幼枝的芽尖,理由有、。(3)如果利用植
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培育“杭菊—怀菊”杂种植株,首先要获得这两种植物细胞的,然后用聚乙二醇诱导处理,诱导实验材料再生出,最后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出杂种植株。(4)理论上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可以培育出抗炎、抗病毒的优良菊花,该技术的意义是。6.海拉细胞系是
人工培养的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永生癌细胞系,为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提供了相同的研究对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海拉细胞源自一位美国妇女的宫颈癌细胞,目前实验室中为了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需进行(填“原代”或“传代”)培养。动物细胞培养所需营养物质有糖、氨基酸、无机盐等,
通常还需要加入等天然成分。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需要用胰蛋白酶将组织分散成细胞,不用胃蛋白酶的原因是。(2)某小组为研究葡萄糖饥饿对海拉细胞生长的抑制情况,在其他营养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用葡萄糖浓度不同的培养基培养海拉细胞24h,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葡萄糖浓度/(mmol·L-1)海拉细胞生长
抑制率/%056.161.036.301.525.002.016.44该实验(填“需要”或“不需要”)另设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浓度与海拉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关系是。体内低浓度的葡萄糖可癌细胞的增殖,为肿瘤的限食疗法提供了理
论依据。(3)海拉细胞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广泛,例如,它帮助科学家首次实现了人源细胞与小鼠细胞的融合。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形成的单核细胞叫作,细胞融合技术的意义是。(4)科学家从某些无限增殖细胞的细胞质中分离出了无限增殖调控基因(prG),该基因能激发动物细胞分裂,
这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提供了更多的思路。除本题描述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外,请再简要写出一种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思路:。7.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科研人员对马铃薯的培育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培育马铃薯脱毒苗所依
据的原理是,该培育过程涉及和两个阶段。(2)研究马铃薯茎尖外植体长度对幼苗的成苗率和脱毒率的影响,结果见下图。据图可知,茎尖越小,脱毒率,成苗率,培养脱毒苗茎尖的适宜长度为。(3)若想培育出“番茄—马铃薯”植株,用传
统的有性杂交的方法能否得到可育的杂种植株?请说明理由。。8.中国科学家率先成功地应用体细胞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克隆,获得两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请回答下列问题。(1)“中中”和“华华”的获得涉及核移植过程,动物细胞核移植是指,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
个体的技术。通过核移植方法获得的克隆猴,与核供体相比,克隆猴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填“减半”“加倍”或“不变”)。(2)哺乳动物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细胞核移植获得克隆动物的难度(填“大于”或“小于”)体细胞核移植,其原因是。(3)在哺乳动物核移植的过程中,若分别以雌性个体
和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作为核供体,通常,所得到的两个克隆动物体细胞的常染色体数目,性染色体组合。(填“相同”或“不同”)9.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制备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单克隆抗体,其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①取免疫后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②用HAT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③将杂交瘤细胞接种到多孔细胞培养板上,筛选出抗体检测呈阳性的细胞↓④体外培养获得抗HCG单克隆抗体(1)制备抗HCG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有和。(2)细胞DNA合成有D和S两条途径,其中D途径能被腺嘌呤阻断。在HAT培养基中加入了腺嘌呤,杂交瘤细胞能连续增殖,未融合细胞以及同种
融合细胞因不能增殖而死亡。由此可判断骨髓瘤细胞DNA合成存在(填“D”“S”或“D和S”)途径。(3)步骤③需对选择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及抗体检测,该过程一般在多孔细胞培养板上进行。先将细胞悬液稀释到细胞数量为7~10个/mL,再在每个培养孔中滴入0.1mL细胞稀释液,其目
的是。10.下面是以小鼠为对象进行的研究工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进行小鼠胚胎工程操作时,首先在光控周期下(光照14h,黑暗10h)饲养成年雌鼠,并注射促性腺激素,目的是,该过程中涉及的内分泌腺包括。(2)从雄鼠附睾中取出精子,在一定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目的是。精卵共同作用4h,
冲洗后继续培养。定时在显微镜下观察胚胎的变化,第5天可以看到胚胎收缩,细胞间隙扩大,接着胚胎内部出现裂隙,这是期开始的标志。(3)在体外受精时,如果在雄原核与雌原核融合之前用微型吸管吸除雄原核,再用细胞松弛素B处理(作用类似于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细胞),处理后的受精卵可发育成小鼠。这种方法在动物
新品种培育中的显著优点是。(4)如果将小鼠甲的体细胞核移入小鼠乙的去核卵母细胞中,由重组细胞发育成小鼠丙,则小鼠丙的基因来源于。(5)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可形成大量皮肤干细胞,其原因是。根据胚胎干细胞的这种功能特性,当小鼠体内的某一类细胞
功能出现异常或退化时,利用胚胎干细胞的治疗思路是。考点37基因工程及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一、选择题1.已知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酶切位点分别是BglⅡ(A↓GATCT)、EcoRⅠ(G↓AATTC)和Sau3AⅠ(↓GATC)。若要利用某目的基因(图甲)和P1噬
菌体载体(图乙)构建重组DNA(图丙),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用EcoR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B.用BglⅡ和EcoR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C.用BglⅡ和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D.用EcoRⅠ和
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2.(不定项选择题)为使玉米获得抗除草剂性状,需进行下图所示的操作。报告基因的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转化过程中,愈伤组织表面常残留农杆菌,导致未转化的愈伤组织也可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筛选1需要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筛选出成功
导入基因表达载体的农杆菌B.筛选2需要用无色物质K处理愈伤组织并筛选出呈现蓝色的组织C.报告基因在玉米的愈伤组织和农杆菌细胞中均能正确表达D.诱导幼胚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中需添加植物激素3.(2023新课标卷)某同学拟用限制酶(酶1、酶2、酶3和酶4)、D
NA连接酶为工具,将目的基因(两端含相应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和质粒进行切割、连接,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如下图所示。下列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方案合理且效率最高的是()A.质粒和目的基因都用酶3切割,用E.coliDNA连
接酶连接B.质粒用酶3切割、目的基因用酶1切割,用T4DNA连接酶连接C.质粒和目的基因都用酶1和酶2切割,用T4DNA连接酶连接D.质粒和目的基因都用酶2和酶4切割,用E.coliDNA连接酶连接二、非选择题4.利用农杆菌
转化法可培育转基因植物,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培育转基因植物过程的核心步骤是,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并且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可利用DNA连接酶连接被限制酶切开的键。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部分包括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复制
原点等。(3)组成基因表达载体的单位是。基因表达载体中的启动子是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这种结合完成后才能驱动目的基因通过(填过程)合成mRNA。(4)用两种限制酶XbaⅠ和SacⅠ(两种酶切出的黏性末端不同)切割某DNA,获得含目的基因的片段
。若利用该片段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应选用的Ti质粒是下图中的。注图中箭头所指的位置是限制酶识别和切割的位点。5.下图为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相关操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实验材料A可以是等,研磨前加入的B应该是。(2)通过上图所示步骤得到滤
液C后,离心,取上清液,并加入体积相等的、预冷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目的是,之后向白色丝状物所在试管中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的目的是。(3)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将含有一定杂质的DNA丝状物分别放入体积为2mL的3种溶液中,经搅拌后过滤,获得
如下表所示的3种滤液,含DNA最少的是滤液。1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中搅拌后过滤滤液D2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的NaCl溶液中搅拌后过滤滤液E3预冷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中搅拌后过滤滤液F6.新型的微生物蛋白农药是由微生物产生的一类蛋白质药物,
能够激活农作物的防御系统,提高农作物抗病抗虫的能力。科研人员在某个真菌菌株上发现了激活蛋白AP45,并进行了相关研究(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是;②是。(2)所设计的引物对,应与能互补配对,但在之间不应有能互补配对的核苷酸序列。(3)据图分
析,该实验以基因作为标记基因。(4)如果要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则需要以为抗原,制备出其单克隆抗体。(5)以此类激活蛋白制成的微生物蛋白农药并不会直接杀死害虫或者病原生物,是一种环境友好
型的产品,具有等优点。(答出1点即可)7.虫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具有抗衰老作用。研究人员培育了能合成SOD的转基因酵母菌。请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注HindⅢ和ApaLⅠ是两种限制酶,箭头表示酶的切割位点。(1)将图中的基因表达载体用HindⅢ和ApaLⅠ完全酶切后,可得到种
DNA片段。(2)作为受体细胞的酵母菌缺失URA3基因,必须在含有尿嘧啶的培养基中才能存活,为了筛选出成功导入基因表达载体的酵母菌,使用的培养基(填“需要”或“不需要”)添加尿嘧啶,理由是。(3)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4)利用
蛋白质工程获得活性更高的SOD时,需根据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最终确定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经获得所需的基因。8.试管婴儿技术是指将不孕不育夫妇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完成受精,并在试管中培养使其发育到桑葚胚或囊胚阶段,再将胚胎移入女性子宫内发育成胎儿
。它不仅使一部分不能生育的夫妇重新获得了生育的机会,也为人类的优生开辟了新的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1)试管婴儿技术在生物学上所依据的原理是。(2)人的受精卵通过卵裂逐渐形成大量形态、功能不同的细胞、组织,并进
而形成器官和系统,从细胞水平看,卵裂的分裂方式是。(3)精子和卵子在体外进行受精前精子需要事先经过处理,卵子要培养到(时期)。除此之外还用到技术。(4)试管婴儿技术诞生后,继而出现了“设计试管婴儿”技术,二者在对人类作用上的区别是。(5)现在大多数人反对设计婴儿性别,其原因是。参考答
案考点1走近细胞参考答案1.C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不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A项错误;原核细胞无细胞核,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项错误;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细胞含有有氧呼吸酶,也
能进行有氧呼吸,如蓝细菌细胞等,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C项正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D项错误。2.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其生命活动必须依赖于细胞,A项错误。与牛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相比,小麦缺少系统层次,B项错误。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
种细胞器,D项错误。3.DHIV和T2噬菌体都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A项错误。噬菌体为细菌病毒,不侵染人体细胞,B项错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组成元素相同,都是C、H、O、N、P,C项错误。HIV为逆转录病毒,
而T2噬菌体在宿主细胞中无逆转录过程,二者遗传信息的流动途径有差别,D项正确。4.B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将其命名为“细胞”。5.B换用高倍镜前,要在低倍镜下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否则,可能观察不到物像,A项正确;高倍镜下,视野变暗,可以换成大光圈、凹面镜,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清晰,但不会改变视野明暗度,B项错误;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因此换用高倍镜后,物镜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减小,C
项正确;高倍镜下,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量会减少,细胞体积会变大,D项正确。6.C噬菌体是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有染色体;水绵、蓝细菌、光合细菌和酵母菌都有细胞结构,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7.C病毒是寄生在活细胞内的生物,不能用培养
基培养,A项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有核糖体,B项错误。分析HBV碱基种类和比例可以确定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C项正确。HBV再次侵入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出大量的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D项错误。8.C酵母
菌是真核生物,A项错误。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叶绿素,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不含叶绿素,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不含叶绿素,但能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项错误。酵
母菌属于真菌,衣藻属于植物,硝化细菌和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它们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C项正确。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衣藻的遗传物质是DNA,D项错误。9.D从题图1转为题图2是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
行观察。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因此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的图像从题图1转
为题图2,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④→⑤→②。10.A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大,视野将变暗,因此使用相同的光圈,视野甲较视野乙亮,A项正确。视野甲是在低倍镜下看到的,若置于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将变小,故视野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视野乙中并不都
能被观察到,B项错误。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倒像,因此玻片右移,甲、乙的物像均向左移动,C项错误。物像需要在低倍镜下调整清晰后再换高倍镜,并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D项错误。11.BD乙型肝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没有核糖体,A项错误。结核分
枝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核仁,其遗传物质是环状DNA,B项正确。真菌是真核生物,细胞中有细胞核和染色体,可以发生染色体变异,C项错误。蛔虫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细胞膜、核膜和多种细胞器膜,所以其具有生物膜系统,D项正确。12.ABC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动物
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项错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无染色体,B项错误。该细菌的抗药性变异不是由抗生素引起的,抗生素只是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C项错误。
只有活细胞的细胞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故可根据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判断该细菌的存活情况,D项正确。13.答案(1)没有。因为病毒个体微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不对,病毒虽然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单独存在时,不能繁殖,也没有生命活动(2)不同细胞的形态具有多样性(3)细胞的形态与功
能是相适应的14.答案(1)C、DA、D叶绿素藻蓝素(2)核糖体(3)拟核(4)①bc长度和宽度②4③右上方pd考点2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无机物参考答案1.DFe3+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而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能力,故缺Fe3+会导致哺乳动物血液运输氧的能力
下降,而缺Ca2+会导致哺乳动物出现抽搐现象,A项错误。将农作物秸秆充分晒干后,其体内剩余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而燃烧后剩余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B项错误。同位素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有35S、32P、3H、14C等,稳定
同位素有18O、15N等,C项错误。2.D斐林试剂中CuSO4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5g/mL,双缩脲试剂中CuSO4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1g/mL;两种试剂中NaOH溶液的质量浓度都为0.1g/mL,故可用蒸馏水将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稀释至0.01
g/mL,用于检测蛋白质,A项正确。检测花生种子细胞中是否含有脂肪,可以不用显微镜观察,B项正确。使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要将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C项正确。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D项错误。
3.B在生物干重中,植物含糖类较多,动物含脂肪、蛋白质较多,由于脂肪的元素构成特点是含C、H较多,含O少,蛋白质的特征元素是N,故植物体中含O较多,动物体中含H、N较多。另外,动物体中Ca、P也比植物体多,故甲为植物,乙为动物,A项错误。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类相比较,脂肪含热量较多,生物
甲含糖类多,生物乙含脂肪多,B项正确。生物干重中有关元素的含量不能作为判断其含水量和染色体多少的依据,C、D两项错误。4.C无机盐与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有关,与传递兴奋也有关。5.A在渗透作用过程中,水分子由低浓
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6.A验证无机盐X是植物必需的化合物,应设置仅缺乏“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作实验组,而用“完全培养液”作对照组,不宜加入“基质”,以防止基质中无机盐离子对实验结果的干扰。7.D由题表数据可知,在肌肉收缩力量未达到最大时,钙含量已经达到最大,当肌肉收缩力量达到最大时,钙含
量已经下降,说明肌肉收缩力量达到最大前Ca2+已经开始释放。所以并不是钙含量越高肌肉收缩力量越大,肌肉收缩力量与时间无关,由题表数据不能得出Ca2+进入肌细胞的方式。8.D叶绿素中含有Mg,所以甲可能是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并用于光
合作用。血红蛋白中含有Fe,所以乙可能是血红蛋白,有运输氧的作用。磷脂含有的元素是C、H、O、N、P,所以丙可能是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丙不一定是同一类物质。9.D同等质量的种子中,大豆所含的蛋白质最多,所以所含的N最多,小麦所含的蛋白质最少,所以含N最
少,A项正确。三种种子中的有机物均来自光合作用,不同生物种子有机物含量的差异与所含基因有关,B项正确。萌发时,三种种子都会进行不同程度地吸水,为细胞呼吸创造条件,C项正确。相同质量的小麦、大豆、花生种子,花生种子脂肪含量最多,所以其萌发时需要的O2最多,种植深度应最浅,
D项错误。10.BCD苹果果肉的颜色近乎白色,而植物叶片为绿色,所以在实验材料选择方面,用苹果比用植物叶片的效果好。在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石英砂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磨充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中CuSO4溶液的质量浓度不同。在使用斐林试剂时,应将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
匀后再加入组织样液。11.BCD将花生子叶切片用苏丹Ⅲ染液染色,用酒精洗去浮色后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现橘黄色,B项错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
SO4溶液),摇匀后呈现紫色,不需要水浴加热,C项错误。淀粉遇碘液变蓝,D项错误。12.答案(1)淀粉(2)斐林试剂砖红色的深浅(3)相似(均下降)(4)磷酸化酶溶液2mL(等量)已知蛋白质溶液(豆浆、鸡蛋清稀释液)双缩脲试剂紫色反
应13.答案(1)②缺锌的完全营养液乙完全营养液甲③将两组幼苗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数天,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2)锌不是大豆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锌是大豆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3)在缺锌的完全营养液乙中加入一定量的含锌的无机盐一段时间后,原来生长异常的大豆幼苗恢复正常锌是大豆生长所必需的无机
盐考点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参考答案1.BC、H、O、N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人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其中有2种氨基酸含有S,而该蛋白质分子中只含有1个S,说明该蛋白质只有1种含S的
氨基酸,故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最多有20种。根据题干信息不能确定该蛋白质所含的肽链数,故该蛋白质可能由1条、2条或多条肽链组成。根据氨基酸的结构和脱水缩合的过程可知,蛋白质分子中含有“N—C—C—N—C—C—…”的重复结构。2.B只有氨基和羧基连接在同一碳原子上的才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①③
⑤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其余不是。①③⑤各只有1个氨基,①有1个羧基、③⑤各有2个羧基,这3个氨基酸共有氨基3个,羧基5个,它们经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脱去2分子水,形成2个肽键,剩余3个游离羧基和1个游离氨基。3.A
肽链不同,氨基酸的种类、数目不同,氨基酸的种类最多有21种,A项错误。①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所需模板是mRNA,运输A(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B项正确。环状多肽中B(肽键)的数目等于A(氨基酸)的数目,C项正确。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是细胞多样性的直接原因,D项正确。4.
D图丁所示肽链以不同方式折叠、盘曲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5.B由题图可知,牛胰岛素含有51个氨基酸,由2条肽链组成,其中含有的肽键个数为51-2=49(个),A项错误。牛胰岛素含有2条肽链,至少含2个游离的—NH2和2个游
离的—COOH,B项正确。牛胰岛素水解可得到51个氨基酸,最多有21种,但并非一定是21种,C项错误。牛胰岛素在形成过程中,51个氨基酸脱去了49个H2O,二硫键的形成过程中减少了6个H,故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9×1
8+6=888,D项错误。6.A蛋白质变性过程中,空间结构改变,但是肽键不会断裂,A项错误。大多数球状蛋白具有较强的水溶性,但是很难在乙醇中溶解,B项正确。高温会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失去原有的结构和生物活性,一旦蛋白质发生
加热变性,通常很难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性质,C项正确。蛋白质的生物活性往往依赖于其特定的空间结构,当蛋白质发生变性时,其原有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丧失生物活性,D项正确。7.C据题图分析可知,每脱掉1个丙氨酸需要破坏2个肽键,脱
掉4个丙氨酸共破坏了8个肽键,即有8分子水参与,故该五十肽水解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五十肽增加了8个O,A项正确。得到的5个氨基酸中有4个是丙氨酸,故这5个氨基酸缩合成的五肽可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B项正确。若这4条肽链重新连
接成1条长链,则需要形成3个肽键,脱去3分子水,C项错误。每条肽链中至少有1个游离的氨基和1个游离的羧基,故新生成的4条肽链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D项正确。8.D该多肽至少含有1个游离的羧基,位于第1位或第30位,A项错误。除去3个甘
氨酸需要加上6个H2O,破坏6个肽键,形成的产物中氧原子的数目比原多肽多6个,B项错误。除去3个甘氨酸后,形成1分子二肽、2分子七肽和1分子十一肽,七肽和十一肽是多肽,二肽不是多肽,C项错误。多肽释放到细胞外之前,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D项正确。9.ABC根据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
-肽链数,该二十肽含有的肽键数目至少为20-1=19(个),A项错误。该二十肽含游离的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则游离的氨基至少1个,而游离的羧基至少1+4=5(个),B项错误。肽酶Y专门作用于天冬氨酸氨基端的肽键,完全作用后第5位
和第20位氨基酸脱离,因此产生的多肽共含有氨基酸18个,C项错误。肽酶X专门作用于天冬氨酸羧基端的肽键,完全作用后第6位氨基酸完全脱离多肽链,同时形成3条多肽(1~5,7~15,16~20),每断开1条肽链增加1个O,故增加3个O,又因为第6位氨基酸脱离,脱去4个O,所以多肽中O数目比二十肽少1
个,D项正确。10.答案(1)NP413(2)核糖体脱水缩合A(3)18w-19(z-20)/2解析:(3)根据水解产物的5种氨基酸的结构简式可知,赖氨酸含有2个氨基,天冬氨酸含有2个羧基,其他3种都只含有1个氨基和1个羧基。十九肽的
分子式为CxHyOzNwS,其中N的数量=氨基酸数+R基上的氨基数=19+赖氨酸数,则赖氨酸数=w-19(个)。十九肽中O的数量=2×氨基酸数+2×R基上的羧基数-脱去水分子数=19×2+2×天冬氨酸数-18,则z=38+2×天冬氨酸数-18,
因此天冬氨酸数=(z-20)/2(个)。11.答案(1)蓝色→棕色→砖红色(2)必需氨基酸取等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含量和比例适宜的除赖氨酸以外的20种氨基酸乙组每天饲喂等量的食物B若甲组大鼠正常,乙组大鼠出现营养不良
、体重增加缓慢或减轻等症状考点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参考答案1.A因为磷脂是构成细胞膜和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所以一般不能氧化分解提供能量。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的是胆固醇。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2.B食物种类过于单一会导致代谢的不平衡,造成营养
不良,A项正确。脂肪肝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产生的病变,与脂肪摄入量有关,B项错误。糖含量多的食物中的糖可以转化为血糖,C项正确。大病初愈者体内缺乏蛋白质等物质,因此大病初愈者适宜进食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D项正确。3.C磷脂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是肝细胞
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A项正确。胆固醇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B项正确。甘油三酯即脂肪,磷脂和胆固醇都不属于脂肪,C项错误。合理膳食及适度运动有助于脂肪肝患者康复,D项正确。4.D甲是磷酸,在不同的核苷酸中种类相同。乙是五碳糖,有脱氧核糖和核糖两种
,在DNA中是脱氧核糖,在RNA中是核糖。丙是含氮碱基,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为DNA,DNA中的含氮碱基有4种。丁是核苷酸,病毒中的核苷酸只有4种。5.C各核苷酸之间是通过化学键③(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由题图可知,1个五碳糖只与1个碱基直接相连。能构成1个完整核苷酸的是题图中的a,b不能构
成1个完整的核苷酸。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中含有的碱基有A、C、G、T,若该链为脱氧核苷酸链,从碱基组成上看,缺少的碱基是T。6.C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项错误。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不
能为植物细胞提供能量,B项错误。蛋白质是细胞的结构成分,某些激素类物质的化学本质也是蛋白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因此蛋白质还可以调控细胞代谢,C项正确。肌糖原不能直接水解为葡萄糖,D项错误。7.A④是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的合成与高尔基
体有关,A项正确。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单糖不可继续水解,B项错误。①为单糖,属于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②中的蔗糖不是还原糖,C项错误。⑤为肌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储
能物质,植物细胞不含有,D项错误。8.A由题图可知,a、b、c、d分别代表DNA、mRNA、tRNA、rRNA。c为tRNA,每个tRNA含有3个与密码子结合的游离碱基,并不是只含3个碱基。b、c、d的合成过程叫转录
,a的合成是DNA的复制,转录和DNA复制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时,b、c、d3种化合物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核糖体上。a、b彻底水解后可得到4种不同的化合物,即核糖、脱氧核糖、胸腺嘧啶、尿嘧啶;4种相同的化合物,即腺嘌呤、鸟嘌呤、胞
嘧啶、磷酸。9.D题图中大分子B是RNA,RNA由1条链(核糖核苷酸链)组成,A项错误。题图中的a是氨基酸,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相连接,B项错误。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有4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1种,C项错误。RNA的初步水解产物为b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
糖核苷酸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构成,D项正确。10.ACD由题图可知,甲代表DNA,乙代表RNA,丙代表蛋白质,①代表DNA的复制,②代表转录,③代表翻译,单体a是脱氧核苷酸,单体b是核糖核苷酸,单体c是氨基酸。核苷酸的组成元素
是C、H、O、N、P,氨基酸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N。a与b除了五碳糖不同,碱基种类上也有差别。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可合成蛋白质,进而控制生物性状。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生物不同细胞中合成的蛋白质存在差异。11.AB由题图可知,M1和M2分别是糖类和脂肪,与脂肪相比,糖类分子中氢的含量
少,则氧化分解过程中糖类的耗氧量少,A项正确。由题图可知,M3是蛋白质,其具有运输、催化、调节、免疫等多种功能,B项正确。m3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m4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五碳糖和碱基的种类不同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之间的区别,不是氨基酸和核苷
酸之间的区别,C项错误。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体内,将M4彻底水解,得到4种碱基,1种五碳糖,D项错误。12.答案(1)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不是(2)7(3)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一条脱氧核苷酸链胸腺嘧啶(4)遗传信息13.答案(1)动物细胞膜(2)6(3)流动性(4)LDL受体(5)反馈(6
)升高(7)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解析:(1)人体的胆固醇可以参与构成动物细胞膜和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2)题图中①过程为转录过程,产物为RNA,彻底水解能得到4种碱基、1种核糖和1种磷酸,共6种不
同的物质。(3)LDL进入细胞的方式属于胞吞,胞吞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4)(5)由题图可知,当细胞中胆固醇含量较高时,它可以反过来抑制酶的合成和活性,也可以抑制LDL受体的合成,所以细胞对胆固醇的合成过程存在反馈机制。(6)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LDL无法行使其运输作用,会导致血
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7)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LDL受体在核糖体上合成后,还需要依次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14.答案(1)N、P,N(或N、S)(2)脱氧核糖核酸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3)b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4)糖蛋白细胞膜的外侧(5)相同同一个
人的肝细胞与骨骼肌细胞都由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考点5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参考答案1.B磷脂单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表面积之比最大的细胞,其特征是细胞中生物膜结构丰富;题干所列的几种细胞中,人体浆细胞能产生抗体,细胞中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符合此特点。乳酸菌细胞仅具
有细胞膜,细胞内没有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几种细胞中磷脂单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表面积之比最小的细胞。2.C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A项不合理。变形虫的变形运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项不合理。自由扩散不需要膜上转运蛋白的协助,D项不合理。3.C①为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
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关。由转运蛋白参与的跨膜运输有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细胞膜的流动性与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有关。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磷脂双分子层和转运蛋白都有关。4.D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A项错误。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
结构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细胞的变形运动,B项错误。糖被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C项错误。膜蛋白可能与物质运输(如载体蛋白)、信息交流(如糖蛋白)等功能有关,D项正确。5.C荧光素酶和伴侣蛋白都属于生物大分子,二者结合后需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A项正确。伴侣蛋白与错误折叠的荧光素酶结合进入核仁,可保护细胞免
受损伤。条件适宜时,这些蛋白质会被重新折叠并从核仁中释放,B项正确。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C项错误。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仁既能参与组装核糖体,又能对蛋白质进行修复,D项正确。6.C用激
光束照射某区域,荧光消失,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荧光又出现,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也能说明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结合。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只能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不能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7.A由题干可知,这种胞间连丝就是两个细胞之间的细胞膜和内质网膜形成
的,即可能是高尔基体囊泡融合成细胞板时被深入其中的内质网阻止而形成的,A项正确。胞间连丝的成分与生物膜相同,可用蛋白酶处理将植物细胞分散开,B项错误。由题干可知,胞间连丝是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在细胞板上形成的,因此胞间连丝在有丝分裂末期形成,具有物质交
换、信息交流等功能,C项错误。胞间连丝的存在可以说明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但不能反驳“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说法,D项错误。8.D核孔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的功能,核膜属于选择透过性膜,A项错误。②为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
项错误。③为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C项错误。9.D细胞有核部分每天有少量死亡,可能是细胞的正常凋亡所致,也可能是人为因素对细胞造成的伤害所致。10.ACD由题图可知,图1表示体液调节,图2表
示神经调节,图3表示细胞间通过糖被进行信息交流。同一个细胞可以既受神经调节,又受体液调节,A项正确。图1、3所示的方式可以同时发生在免疫调节中,如抗原呈递就是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抗体分泌后,可以通过体液的传送运输到抗原所在部位,与抗原结合,B项错误。体液调节中靶细胞细胞膜表
面有信息分子的受体,神经调节中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两细胞直接接触需要糖被的参与,C项正确。图1、2、3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有利于实现细胞间功能的协调,使多细胞生物体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D项正确。
11.B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故移去细胞核的甲伞藻的生命活动将逐渐减缓直至停止,A项正确。图2中的③与图1中的①的细胞核相同,故两者都是菊花形帽,B项错误。图1中①②嫁接的是柄,属于细胞的细胞质部分,故不会引起帽形的改变,C项错误。题述嫁接实验及核移植实验可说明
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形成主要与细胞核有关,D项正确。12.答案(1)②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2)信息交流受体(3)细胞膜接触糖蛋白或糖脂(4)选择透过性(5)①②③④解析(1)图1中①具有双层膜结构,且膜是连续的,为叶绿体膜;②具有单层膜结构,为细胞膜、液泡膜、溶酶体膜等;③内膜向内
折叠,为线粒体膜;④具有双层膜结构,且不连续,为核膜。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是单层膜结构,如图1中的②。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故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常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2)图2中,胰岛
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与肝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肝细胞。图3中,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2和图3反映的是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3)图3表示通过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进行信息交流,题图中信息分子的受体
b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或糖脂。(4)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吸收情况不同,体现了细胞膜在功能上具有选择透过性。(5)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图1中,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有①②③④。13.答案(1)甲、乙(2)b这两种细胞都需要RNA聚合酶来催化基因的转录,以满足细胞对蛋白质等物质
的需要(3)受体中央栓蛋白(4)①结论不可靠,没有放射性物质标记亲核蛋白的头部的实验,不能排除NLS位于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亲核蛋白的头部的可能性②用放射性物质标记亲核蛋白的头部,显微注射进爪蟾卵母细胞的细胞质细胞核内无放射性解析(1)细胞质中的物质可通过甲
、乙、丙三种方式进入细胞核,这三种方式中丙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甲、乙不需要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2)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和成熟区细胞都需要RNA聚合酶来催化基因的转录,以满足细胞对蛋白质等物质的需要,因此二者都需要运进细胞核的是RNA
聚合酶。(3)亲核蛋白主要通过丙方式进入细胞核。进核之前,亲核蛋白首先需要与受体结合,然后在中央栓蛋白的参与下完成运输。(4)①该实验没有放射性物质标记亲核蛋白的头部的实验,不能排除NLS位于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亲核蛋白的头部的可能
性,故该实验结论不可靠。②用放射性物质标记亲核蛋白的头部,显微注射进爪蟾卵母细胞的细胞质。若实验结果为细胞核内无放射性,则该同学的结论成立。考点6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参考答案1.B菠菜叶表皮细胞通常不含②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项错误。②叶绿体中含
有DNA、RNA和核糖体,在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均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④核糖体上进行的翻译过程也会发生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碱基互补配对,B项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中起着“交通枢纽”作用的细胞器是③
高尔基体,C项错误。洋葱根尖细胞中不含①中心体,D项错误。2.D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因此细胞膜、线粒体的内膜与外膜、高尔基体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但小肠黏膜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A项错误。人体心肌
细胞与神经细胞是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而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二者膜蛋白的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B项错误。醋酸洋红液能将洋葱根尖细胞内的染色体染色,是因为在制作临时装片的解离阶段,洋葱根尖细胞已经死亡,细胞膜失去了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导致醋酸洋红分子进入细胞内,C项错误。相对于肝细胞,胰岛B细胞因能够分泌胰岛素而使其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更快,D项正确。3.D①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利用光能合成糖类的场所,A项正确。②是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加工、
分类和包装的场所,B项正确。③是细胞核,遗传物质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是储存和复制遗传物质的场所,C项正确。结构④是内质网,蛋白质是由核糖体合成的,D项错误。4.C氨基酸在核糖体上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构成分泌蛋白的多肽要依次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
体中进行加工,最后由细胞膜释放出去,因此图甲中的a、b、c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A项正确。构成人体分泌蛋白的物质X为氨基酸,最多有21种,b的产物为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只有形成成熟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才有生物活性,B项正确。在分泌蛋白合成和
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并与高尔基体膜融合,高尔基体膜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并与细胞膜融合,因此该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少,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膜面积增加,高尔基体与内质网和细胞膜之间发生了相互转换,C项错误。膜之间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
特点,D项正确。5.A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中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项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而对分泌蛋白具有加工作用的单层膜细胞器只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浆细胞内单层膜细胞器还有溶酶体,B项错误。糖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其他生
物膜几乎不含糖蛋白,C项错误。具有流动性是生物膜的结构特点,而具有选择透过性是生物膜的功能特点,D项错误。6.C由于叶绿体呈绿色,体积大,易观察,所以一般用细胞质基质中叶绿体的运动作为细胞质流动的标志,A项正确。细胞质流动的方式是多样的,有沿细胞壁的环形流动,也有管状或线条
状流动,B项正确。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C项错误。细胞质的流动速度会受外界温度、光照、化学刺激及细胞损伤等条件的影响,D项正确。7.D亚显微结构MAMs中含有膜结构,而膜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磷脂,磷脂的组成元素是C、H、O、N、P
,因此MAMs中一定含C、H、O、N、P,A项正确。MAMs作为内质网和线粒体间的“连接”可进行信息交流,B项正确。线粒体结构异常可能通过MAMs影响内质网中蛋白质的加工过程,C项正确。线粒体外膜与内质网膜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二者不能通过囊泡相互转换,D项错误
。8.A根据题干“部分内质网被包裹后与细胞器X融合而被降解”,可推测细胞器X内含有水解酶,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故可知细胞器X是溶酶体。9.D分泌蛋白最初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进入内质网初步加工,通过囊泡运输至高尔
基体进一步加工后成为成熟蛋白质,再由囊泡包裹运至细胞膜,最后经膜融合后分泌至细胞外。线粒体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提供能量,分泌蛋白不会进入线粒体,A、C两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意,突变菌株的分泌蛋白在高尔基体中积累,
不会分泌到细胞外,B项不符合题意。内质网中初步加工的分泌蛋白以囊泡的形式转移到高尔基体,内质网、囊泡中会检测到分泌蛋白,D项符合题意。10.BCD甲、乙蛋白需要叶绿体膜上孔蛋白的协助进入叶绿体,而胞吞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甲蛋白
加工完成后定位在叶绿体基质中,乙蛋白定位在类囊体薄膜上,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由此推测甲蛋白可能与暗反应有关,乙蛋白可能与光反应有关,B项正确。由题图可知,类囊体薄膜上的蛋白质有来自细胞质中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也有来自叶绿体中核糖体合成的蛋
白质,C项正确。运至叶绿体不同部位的甲、乙蛋白都需经过加工,D项正确。11.答案(1)①③④⑥⑦生物膜(2)②(3)流动性选择透过性(4)胰岛素②③⑥⑦(5)添加细胞壁和大液泡,去除中心体解析:(1)题图中⑧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其参与构成的题图中结构有①核膜、③高尔基体、④细胞
膜、⑥内质网、⑦线粒体,它们共同构成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题图中②核糖体是该细胞和大肠杆菌细胞共有的细胞器。(3)细胞皱缩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之后逐渐恢复并膨胀是因为细胞吸收了溶液中的K+和NO3-,进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而吸水,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4)胰岛B
细胞分泌的激素为胰岛素,胰岛素是分泌蛋白,题图中与其合成和分泌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有②③⑥⑦,其中核糖体是胰岛素合成的场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胰岛素的加工和转运,线粒体则为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提供能量。(5)洋葱根尖成熟
区细胞没有中心体,有大液泡和细胞壁,故需要添加细胞壁和大液泡,去除⑤中心体。12.答案(1)衰老、损伤的细胞器(2)蛋白质B高尔基体A内质网(3)磷脂双分子层(4)(5)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解析:(1)题图显示溶酶体能吞噬
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细菌,此外,溶酶体还能够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以保持细胞的功能稳定。(2)图甲中A为内质网,B为高尔基体。由题图可知,COPⅠ主要介导蛋白质从高尔基体运到内质网。(3)囊泡膜和细胞膜的结构相似,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4)在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形成的囊泡会与高尔基体融合,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又会与细胞膜融合,整个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膜面积增大。(5)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没有细胞核及各种细胞器,是提取动物细胞膜的理想材料。考点7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参考答案1.C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消耗ATP,A项正确。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进入组织细胞的速度取决于细胞内外O2的浓
度差,B项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总体上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C项错误。抗体为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以胞吐的形式运出细胞,囊泡膜会转化为细胞膜的一部分,D项正确。2.C甲烧杯中透析袋内的水分子会向淀粉溶液扩散,导致淀粉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但
淀粉分子不能通过透析袋的膜,因此,甲烧杯中透析袋内没有淀粉分子,加碘液后不会变蓝,A、B两项错误。乙烧杯中由于水分子通过透析袋的膜向葡萄糖溶液扩散,同时葡萄糖分子也向透析袋内扩散,这样使透析袋外葡萄糖溶液的溶剂增加、溶质减少
,从而使其浓度降低,C项正确。乙烧杯中透析袋内的液体中也含有葡萄糖,葡萄糖需要在水浴加热条件下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D项错误。3.B实验用的材料是家兔细胞,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能发生
质壁分离,A项错误。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之一是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B项正确。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水分子,C项错误。甲、乙、丙三个细胞都是来自同一家兔的红细胞,浓度应该相同,如果都放入蒸馏水中,应同时涨破,D项错误。
4.C由题图可知,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含量逐渐减少。尿素含量从无到有是因为尿素是细胞内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培养液中三种成分含量的变化可说明肝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肝细胞对氨基酸和葡萄糖吸收量
的差异与膜上不同载体蛋白的数量多少有关。5.C图乙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甘油分子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对应图甲的方式。图乙为协助扩散,需要在转运蛋白的协助下,将物质由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转运蛋白具有专一性,且能够反复利用。题图中三个过程均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
进出细胞的功能。图丙中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往高浓度一侧,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B为载体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6.BD由题图可知,跨膜运输也可以发生于液泡和细胞质基质间,但该运输不会改变细胞膜外侧溶液的渗透压,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NaCl”组和“NaCl+GB”组对照
,“NaCl+GB”组的Na+外排量更高,推测GB可能通过调控质膜H+泵活性增强Na+外排,从而减少细胞内Na+的积累,B项正确。与其他几组相比,“NaCl+GB”组液泡膜H+泵活性无明显差异,而液泡膜N
HX载体活性明显高于其他组,说明GB引起盐胁迫下液泡中Na+浓度变化与液泡膜H+泵活性无关,C项错误。盐胁迫下细胞质基质中的Na+排出细胞或转入液泡都可以增大细胞液的浓度,有利于植物细胞吸水,增强植物的耐
盐性,D项正确。7.ACD图甲中,①指的是细胞膜与细胞壁间隙中的外界溶液,②指的是细胞膜与液泡膜之间的部分,③指的是细胞液,此时细胞可能处于渗透平衡,可能正在失水,也可能正在吸水,因此无法判断③处和①处浓度的大小。图乙中,葡萄糖以逆浓度梯度的方向进行运输,所以葡
萄糖进入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题图中转运葡萄糖和Na+的载体蛋白是同一载体蛋白。图丙所示曲线表示主动运输的情况,原点处运输速率大于零,说明此时主动运输所需能量来自无氧呼吸。图丁中,倒置漏斗内的液面会先上升后稳定不变,稳定时达到渗透平衡,由于漏斗内外存在液面差,因此膀胱膜两侧液体的浓度差不为零。
8.答案(1)原生质层液泡膜(2)质壁分离的复原(3)细胞液的浓度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4)大降低解析:(1)细胞的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分离,后者的结构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
。(2)将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置于小于其细胞液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细胞吸水,会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3)由题图可知,图1中的细胞可能处于质壁分离状态,也可能是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中,还可能处于质壁分
离复原状态,所以此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有小于、等于或大于三种可能。(4)在丙、丁、戊溶液中,红心萝卜A的质量变化大于红心萝卜B,说明红心萝卜A细胞的吸水能力较强,所以红心萝卜A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红心萝卜B。甲蔗糖溶液相当于红心萝卜A细胞液的等渗溶液,在甲蔗糖溶液
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一段时间后红心萝卜A细胞吸水,其细胞液浓度降低。9.答案(1)渗透作用图中装置具有半透膜,且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2)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蔗糖溶液(3)质量浓度为0.
3g/mL的蔗糖中央液泡的大小及颜色深浅原生质层的位置(4)在蔗糖溶液中加入红墨水(5)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并利用系列溶液分别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状态,细胞液浓度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浓度之间解析:(1)题图
中实验装置具有半透膜,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能够发生渗透作用,即应用了渗透作用原理。(2)左侧液面升高,说明左侧液体的渗透压大于右侧液体。由于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分子通过,不允许蔗糖分子通过,所以左侧液体不可能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葡萄糖溶液(若
左侧液体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葡萄糖溶液,则左侧液面应该是先升高后降低),因此A液只可能是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B液只可能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蔗糖溶液。(3)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是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的最佳溶液,通过观
察中央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质层的位置可以判断是否发生质壁分离。(4)若用不含色素的洋葱内表皮作实验材料,为了看清楚原生质层的位置,可以在外界溶液中加入有色物质。(5)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时,应当将外界溶液(蔗糖溶液)的浓度作为自变量,将质壁分离的状态作为因变量。10.答案(1)O2浓度小于
a时,根细胞对NO3-的吸收速率与O2浓度呈正相关,说明根细胞吸收NO3-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2)受根细胞膜上NO3-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3)达到NO3-最大吸收速率时,作物甲比作物乙所需O2浓度大,消耗的O2多(4)定期松土解析:(1)根据曲线可知,O2浓度小于a时,
随O2浓度的增大,根细胞对NO3-的吸收速率逐渐增大,说明根细胞对NO3-的吸收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NO3-进入根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2)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O2浓度大于a时作物乙吸收NO3-的速率不再增加,说明能量不再是限制因素,原因是受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3)根据曲
线可知,作物甲和作物乙各自在NO3-最大吸收速率时,作物甲需要的O2浓度大于作物乙,说明作物甲根细胞的呼吸速率大于作物乙。(4)定期松土可提高土壤中的O2浓度,提高根细胞的呼吸速率,促进农作物对NO3-的吸收利用。考点8降低
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参考答案1.B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而少数酶是RNA,RNA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A项错误。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这是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
,酶的活性最强,不适合长期保存,应该在低温下保存,C项错误。过氧化氢在高温条件下易分解,所以一般不选择过氧化氢作为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项错误。2.D反应产物的能量值比原料的高,此反应为吸能反应,A项错误。曲线Ⅱ是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其降低的活化能为E4,
B项错误,D项正确。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应为E3,C项错误。3.B过酸、过碱会导致酶失去活性,酶有最适pH,A项正确。由题图可知,胃蛋白酶发挥作用的pH范围宽度约为3.5,而胰蛋白酶发挥作用的pH范围宽度约为4.0,B项错误。在最适pH条件下,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催化的反
应速率不同,C项正确。由题图可知,胰蛋白酶的最适pH为8,而此pH条件下胃蛋白酶已经失去活性,D项正确。4.CH2O2的分解产物是H2O和O2,其中O2属于气体,会导致压强改变,A项正确。甲、乙中溶液混合后催
化剂开始发挥作用,B项正确。三组中的H2O2溶液均为2mL,完全分解后产生的相对压强应相同,据表可知,250s之前Ⅰ组反应已结束,但250s时Ⅱ组和Ⅲ组压强仍未达到Ⅰ组的终止压强10.0kPa,故250s时Ⅱ组和Ⅲ组反应仍在进行,C
项错误。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对比Ⅰ、Ⅱ组可知,在相同时间内,Ⅰ组(含过氧化氢酶)相对压强变化更快,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D项正确。5.B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时应先将各组试管中溶液的pH分
别调到设定数值后再混合,A项正确。pH为3和9的两支试管中的淀粉剩余量相同,但pH为3时,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酸也会促进淀粉水解,而pH为9时只有酶的催化作用,所以两种pH下酶的催化效率是不同的,即pH为3和9时酶的活性不同,B项错误。pH为13时,酶已经变性失活,因此再将pH调为7时,
不能催化淀粉水解,即淀粉含量基本不变,C项正确。淀粉酶对淀粉分解反应起催化作用的原理是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D项正确。6.D由题图可知,60min后,曲线a中生成物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蛋清中的蛋白质被全部水解了,A项错误。探究胃蛋白酶的最适p
H时应设置等pH梯度的一系列实验组,不能只有三组实验,B项错误。由于胃蛋白酶的最适pH在1.5左右,如果将胃蛋白酶溶液的pH调至10进行实验,胃蛋白酶已经失去活性,不能水解蛋白质,此时生成物量为0,结果与曲线b不一致,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曲线a比曲线b先达到平
衡,说明曲线a对应的反应速率比曲线b大,形成曲线b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应温度变为25℃,即反应温度不是最适温度,此时反应速率减慢,D项正确。7.B实验结果不能说明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是6,只能说明pH为6时更接近最适pH,A项
错误。曲线斜率可以真实地反映酶促反应速率的大小,所以依据0~1min的曲线斜率,可比较不同pH条件下的酶活性,B项正确。因加入的反应物H2O2的量为无关变量,在酶促反应中H2O2的量是一定的,所以pH为5~8的缓冲液处理组,反应结
束时的产物相对值是相同的,C项错误。过酸或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由曲线图可知,在pH为3的缓冲液中过氧化氢酶因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活,D项错误。8.C分析题表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A项不合理。若1
号试管为空白对照,则除鸡蛋清溶液外,还应加1mL蒸馏水,实验条件还应满足适宜的pH,B项不合理。鸡蛋清溶液和酶液应先分别调到预设温度和pH后再混合均匀,D项不合理。9.D由表格中的实验处理可知,该实验把淀粉酶和蛋白酶混合进行实验,则实验的目的之一是研究酶之间的相互影响,A
项正确。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可知,1号和3号试管间形成对照,2号和4号试管间形成对照,B项正确。根据等量原则,实验过程中1号和2号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的目的是保证各试管中液体的体积相同,防止液体体积存在差异影响颜色的变化,C项正确。3号和4号试管中淀粉酶被蛋白酶分解,淀粉没有被水解,遇碘液变蓝
;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D项错误。10.D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决定酶的基因不同,A项错误。α-淀粉酶在100℃高温下失活,而β-淀粉酶在70℃条件下处理15min即失活,因此,丙组按步骤一处理后冷却至70℃,α-淀
粉酶与β-淀粉酶均无活性,B项错误。由于25℃条件下处理,两种酶均有活性,70℃水浴处理15min后β-淀粉酶失活,因此a与b的差值可体现出β-淀粉酶的活性,C项错误。70℃水浴处理15min后β-淀粉酶失活,而100℃水浴处理15min后两种酶均失活,因此(b-c)的大小可体现出α-淀粉酶在25
℃条件下的活性;结合对C项的分析可知,(a-b)与(b-c)的大小可用于比较两种酶在25℃下的活性,D项正确。11.C分析②③组可知,没有添加CaCl2时,降解率为0,可推测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l2,A项正确。①②组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则导致①②组降解率不同的自变量为温度,B项正确。由于本实验设置的温度和pH梯度过大,因此不能确定最适温度和最适pH,C项错误。该实验的反应物为Ⅰ型胶原蛋白,无法证明该酶是否能水解其他反应物,若需证明,则需另外补充实验,D项正确。12.BCD加热能为H2O2的分解提供能量,使H2O2分解加快,但不
会改变活化能的大小,A项正确。比较①组、②组和④组,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欲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需要对①组、③组和④组进行比较,B项错误。无机催化剂和酶都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其中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C项错误。在高温条件下过氧化氢酶
的活性会降低,甚至丧失,故若在④组的基础上增加②组条件(90℃水浴),相同时间内④组释放的O2量减少,D项错误。13.答案(1)抑制剂种类和底物浓度温度、pH、酶浓度、抑制剂的使用量等(答案合理即可)(2)Ⅰ在抑制剂的作用下,酶的活性(催化效率
)降低,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能力下降(答案合理即可)(3)否步骤c应与步骤b互换,即先对酶溶液进行处理再加入底物(答案合理即可)解析:(1)由题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分别是抑制剂种类和底物浓度。该
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酶浓度、抑制剂的使用量、反应时间等。(2)由题图可知,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曲线②最终与曲线①重合,即抑制剂Ⅰ的作用逐渐减小甚至消失。抑制剂能降低酶活性,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3)若对酶处理前先将酶与底物混合,则酶会先与底物发生反应,故应先对酶进行不同的处理,
然后再将处理后的酶与底物混合。考点9细胞的能量“货币”ATP、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参考答案1.C细胞内的吸能反应常伴随着ATP的水解,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关联,A项正确。ATP、GTP、CTP和UTP是细胞内4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只有碱基不同,1分子GTP彻底水解可得
到3种小分子物质——磷酸、核糖和碱基,B项正确。CTP中“C”是由胞嘧啶和核糖构成的,C项错误。UTP断裂两个特殊的化学键后是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可作为基因转录的原料,D项正
确。2.B题图中的“M”指的是腺嘌呤,A项错误。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进行的生命活动都需要ATP提供能量,因此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ATP的分布,C项错误。ATP的合成和分解均需要酶的催化,D项错误。3.B由题干可知,水淹时液泡膜上的H+转运减缓,引起细胞质基质内H+积
累,可推测正常细胞中H+在液泡中积累,液泡内pH低于细胞质基质,A项错误。玉米根细胞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可产生CO2,因此不能根据CO2的产生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B项正确。无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因此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
不会增加ATP的释放,不能缓解能量供应不足,C项错误。无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阶段产生[H],产酒精途径与产乳酸途径消耗的[H]相同,D项错误。4.B根据题意可知,运动员参加短跑比赛,AB段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肌肉收缩,A项正确。人体剧烈运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较多,BC段
ATP含量上升的能量来源主要是有氧呼吸,但此时ATP的合成与水解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B项错误。人剧烈运动时,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引起肌肉酸痛,C项正确。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故AB段、BC段均既有ATP的合成,又有ATP的分解
,D项正确。5.C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需要酶的催化,A项错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ATP,只是产生ATP的量较少,B项错误。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能产生中间产物,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C项正确。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
同,D项错误。6.C果酒制作过程中,前期通入空气(或留有一定的空间)有利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促进其大量繁殖;后期密封发酵,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7.B甲组充满空气,因此其中的酵母菌进行的是有氧呼吸,而有氧呼吸
能产生水,因此一段时间后甲组的塑料袋内壁有水珠出现,面团变湿润,A项正确。该实验中甲和乙为相互对照,故甲和乙都是实验组,同时又都是对方的对照组,B项错误。若放置的时间足够长,甲组中的O2被消耗完,酵母菌会因缺氧进行无氧呼吸而产生酒精,C项正确。该实验应选择大小合
适、气密性良好的塑料袋,D项正确。8.D题图中过程①②为无氧呼吸,过程①④③为有氧呼吸,a、b、c、d、e分别表示丙酮酸、CO2、[H]、O2、酒精,C项错误,D项正确。催化反应②和④的酶分别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A项错误。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也产生[H],B项错误。9.B温度影
响酶的活性,超过最适温度,呼吸酶活性降低,细胞呼吸受抑制,A项正确。由题图乙可知,O2的体积分数为5%时,CO2的释放总量最少,B项错误。由题图丙可知,随着CO2含量升高,细胞呼吸速率下降,故适当提高CO2含量有
利于储藏水果和蔬菜,C项正确。由题图丁可知,含水量影响细胞呼吸速率,随着含水量的增加,细胞呼吸速率先上升后下降,故种子含水量是制约种子呼吸作用强弱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10.ABD由题图可知,空气进入乙瓶前要先经过NaOH溶液,目的是除去空
气中的CO2,防止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A项正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会产生代谢产物丙酮酸,B项正确。丙瓶进行无氧呼吸,葡萄糖中的能量大多储存在有机物中,只有少部分能量被释放出来,C项错误。单位时间内,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比无氧呼吸多,因此试管1中的BTB溶液变黄所需时间比试管2短,D
项正确。11.ABC由题意可知,“物质X”是丙酮酸,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过程②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不需要O2参与,A项错误。过程①②均有能量释放,少部分用于合成ATP,B项错误。过程③⑤是无氧呼吸的第
二阶段,场所均是细胞质基质,C项错误。有氧条件下,肌细胞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若给肌细胞提供18O标记的O2,则产生的水含有18O,含有18O的水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的CO2中能检测到18O,D项正确。12.答案(1)O2光合(2)黄色线粒体基质和细
胞质基质(3)⑤人体缺乏该过程所需的酶(4)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5)③无机盐解析:(1)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H2O,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产生O2。(2)CO2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色变成绿色再变成黄色,②和⑤分别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
段,对应的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3)人体无氧呼吸的代谢产物是乳酸,不能产生酒精和CO2,因为人体缺乏该过程所需要的酶。(4)细胞呼吸过程中实现的能量转换是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5)及时松土,有利于根部细胞吸
收O2,用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产生的ATP为无机盐的主动运输提供能量。13.答案(1)无氧呼吸该生物无氧呼吸不产生CO2(2)无氧呼吸呼吸酶的数量有限(3)1/13I(4)0解析:(1)由题图甲可知,该细胞的呼吸强度与O2含量的变化无关,所以
进行的呼吸方式最可能是无氧呼吸;若呼吸强度不能用CO2释放量表示,最可能是因为该生物无氧呼吸不产生CO2,可能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2)由题图乙可知,图乙中B点O2含量为0,但有CO2释放,说明此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当O2含量达到M点以后,CO2释放量不再
继续增加的内因是呼吸酶的数量有限。(3)题图丙中YZ∶ZX=4∶1,由题图可知,YZ表示无氧呼吸的CO2释放量,设为4a,ZX表示有氧呼吸的CO2释放量,设为a,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1/6a,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2a,所以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占总消耗量的比例为1/6a÷(
2a+1/6a)=1/13;由题图丙可知,无氧呼吸强度降为0时,其对应的O2含量是I点对应的值。(4)题图丙中细胞呼吸对有机物中能量的利用率最低的点所对应的O2含量是0,此时只进行无氧呼吸,能量大部分储存在酒精或乳酸中,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只有少数储存在
ATP中。考点10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参考答案1.C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A项正确。希尔发现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发生水的光解并产生O2,B项正确。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示踪法进
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C项错误。阿尔农发现光合作用中叶绿体合成ATP总是与水的光解相伴随,D项正确。2.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LHC蛋白激酶催化LHCⅡ与PSⅡ的分离,当LHC蛋白激酶活性下降时,LHCⅡ无法与PSⅡ分离
,导致PSⅡ光复合体对光能的捕获增强,A项正确。Mg2+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如果Mg2+含量减少,PSⅡ光复合体对光能的捕获会减弱,B项正确。在弱光条件下,LHCⅡ与PSⅡ结合,这有助于增强PSⅡ光复合体对光能的捕获,
LHCⅡ是光合色素蛋白复合体,它可以吸收光能并传递给PSⅡ,进而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C项错误。PSⅡ光复合体在光反应中参与水的光解反应,产生H+、电子和O2,D项正确。3.D由题图可知,甲是C5,乙是C3。C5与CO2结合生成C3,该过程只需要酶
的催化,不需要消耗ATP,A项错误。植物在Ⅰ阶段处于适宜环境条件下,如果Ⅱ阶段改变的环境条件是降低光照强度,那么C3增加,C5减少,与题图所示不相符,如果改变的条件是降低CO2浓度,那么C3减少,C5增加,与题图所示相符,所以本题
改变的条件是降低CO2浓度,B项错误。CO2浓度降低,C5消耗减少,而C3还原正常,所以C5(甲)相对浓度会上升,C项错误。低CO2浓度下的光饱和点也低,D项正确。4.D由题图可知,磷酸丙糖通过TPT从叶绿体输出的同时伴随着Pi进入叶绿体
,因此Pi输入叶绿体减少,说明磷酸丙糖从叶绿体的输出过程受阻,A项正确。光反应产生的ATP能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过程,由题图可知,该过程能合成磷酸丙糖,B项正确。由题图可知,叶肉细胞的光合产物磷酸丙糖会在细胞质基质中用于合成蔗糖,然后以蔗糖形式运出细胞,C项正确。由题意可知,CO2充足
时,TPT活性降低,则磷酸丙糖运出叶绿体合成蔗糖的过程会受到影响,作物中淀粉含量上升,蔗糖含量下降,D项错误。5.D甲、乙光反应时间相同,产生的O2相等,但交替光照下,乙暗反应时间大于甲,乙暗反应及时消耗了
ATP和NADPH,为下一次光照时间内的光反应提供了充足的原料(ADP、Pi等),所以相同时间内乙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甲。6.B过程①是水在光下分解,需要叶绿体色素分子吸收的光能,但不需要酶的催化,A项错误。过程②表示NADPH的形成,发生在类囊体薄
膜上并将色素分子吸收的光能转化为储存在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B项正确。NADPH进入叶绿体基质并参与C3的还原反应,C项错误。自养生物蓝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因此过程①②不一定在叶绿体中进行,D项错误。7.B由
题图可知,强光照导致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绿色变浅,A项错误。强光照与正常光照相比,强光照下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可见强光照可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合成,B项正确。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大小是Ⅰ>Ⅱ>Ⅲ>Ⅳ,C项错误。色素分离过程中如果
滤液细线触及石油醚,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不能得到色素带,D项错误。8.D由题图可知,过程①②分别表示光反应和暗反应,反应场所分别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A项正确。物质A、B分别表示O2和CO2,B项正确。光反应能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
TP和NADPH中,暗反应能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C项正确。过程②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阶段,其中CO2的固定不需要消耗过程①产生的NADPH和ATP,D项错误。9.ABD图甲中的①和②分别
是叶绿体的外膜和内膜,它们的成分和结构相似,A项正确。分析图乙中的过程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环境条件相对稳定时,暗反应中的两个过程以及光反应与暗反应均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由于一个C5对应着两个C3,所以C3含量要比C5高;二是当环境条件突然改变时,如CO2含量突然减少时,短时间内由于CO2固定
过程减弱而C3的还原过程仍在进行,故C3含量降低而C5含量升高,但一段时间后,反应过程又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所以C3含量不会一直下降,B项正确,C项错误。由题图分析可知,图丙中下方有滤液细线,色素的扩散方向是从下向上的,所以1~4分别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D项正确。
10.答案(1)丁无水乙醇(2)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需要CO2,叶肉细胞中需含有叶绿体(答案合理即可)(3)①C3、C5、葡萄糖②增加光照强度增加,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增多,C3还原速率增加,C5再生增多,而CO2固定过程中C5消耗速率不
变(答案合理即可)③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速率保持动态平衡解析:(1)提取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应选择四种色素都含有且色素含量比较高的叶片,因此应选择装置丁中的叶片,一般选用无水乙醇来提取绿叶中的色素。(2)装置甲中有NaOH溶液,因此该装置中的CO2被NaO
H溶液吸收,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装置乙中,编号③的部位为叶片白色部分,该部位无叶绿体,编号④的部位为叶片绿色部分,该部位有叶绿体,且不对装置乙进行遮光处理,在编号④的部位能检测到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故该实验说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需要CO2,叶肉
细胞中需含有叶绿体。(3)①由题图2可知,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CO2含量先减少后增多,由于CO2含量减少,暗反应固定CO2的速率降低,所以C3的含量会下降,而C5消耗量降低,故C5的含量会升高;由于光合作用一直进行,故其葡萄糖含量应一直增加,则曲线a表示的是C3
的含量变化,曲线b表示的是C5的含量变化,曲线c表示的是葡萄糖的含量变化。②突然增加光照强度,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的量增加,C3的还原速率增加,C5再生增多,而CO2固定过程中C5消耗速率不变,则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5的含量增加。③由题图2可知,在0~5min内,曲线a
、b中的14C量保持不变,形成两条平行曲线的原因是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速率保持动态平衡。11.答案(1)乙、丙有机物投放量(2)无水乙醇纸层析法(3)NADPH和ATP(4)有机物对大豆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是影响光反应,还是影响暗反应解析:(1)
由题表可知,自变量是有机物投放量。实验组为乙和丙(不同量的有机物),对照组为甲(无有机物)。因变量为大豆幼苗生长情况,通过叶绿素含量、C5转变为C3的效率、总光合速率来检测。(2)叶绿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常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
在滤纸条上扩散的速率不同,故用纸层析法进行色素分离。(3)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以下两方面用途。一是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NADP+结合,形成NADPH,NAD
P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二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这样,光能就转化为储存在NADPH和ATP中的化学能。这些NADPH和ATP将参与暗反
应阶段合成有机物的化学反应。(4)叶绿素吸收光能促进光反应,其含量高低代表光反应强度;C5转变为C3的效率代表暗反应强度,故选择测定叶绿素含量、C5转变为C3的效率的目的是探究有机物对大豆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是影响光反应,还是影
响暗反应。考点11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内外因素参考答案1.D光反应和暗反应都有酶的参与,酶的活性与温度相关。因此,温度变化对光反应和暗反应都有影响。2.D据题图分析可知,CO2含量大于360mg/L后,玉米仍然在固定CO2,且固定速
率已达到最大。3.D水分亏缺导致气孔大部分关闭,影响CO2供应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强度。4.C题图中曲线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光合速率不断降低,温度降低到0℃时,光合速率可能完全停止,A项正确。气候寒冷时,光饱和点降低,植物不能以最快的速
率生长,B项正确。影响光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等,所以在光照强度达到全日照之前,光反应速率可能达到最大,C项错误。在高CO2含量条件下,植物达到CO2饱和点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可能是光照强度和温度,D项正确。5.B由题意可知,本实验改
变灯泡与烧杯的距离,就是改变光照强度,故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距离小于60cm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A、C两项错误。在距离为60cm时,光线太弱,导致光合作用减弱,而光合作用没有完全
停止,D项错误。在细胞中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同时进行的,故在距离为15~45cm时,气泡产生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B项正确。6.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实验过程中,CO2含量和温度条件不变,故实验结果只能表明光照强度可影响光合速率,A项错误。当光照强度为a时,
苹果树幼苗和梨树幼苗的净光合速率相差2个单位,实际光合速率相差1个单位,B项错误。该实验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当光照强度为b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CO2含量,C项错误。当光照强度为a时,苹果树
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进行分裂,合成一些蛋白质,梨树叶肉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D项正确。7.D由题表数据可知,植株甲的呼吸速率比植株乙低,但叶黄素呈黄色,缺少叶黄素会使叶片呈现其他色素的颜色,一般为绿色,A项错误。光照强度为3klx时,
植株甲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光合作用所需CO2来源于细胞呼吸和外界环境,B项错误。植株乙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为3klx,所以在光照强度为1klx时,植株乙的呼吸速率大于其光合速率,C项错误。光照强度为3klx时,植株甲光合速率达到最
大值,固定CO2量=细胞呼吸释放CO2量+光合作用净吸收CO2量=6+12=18[mg/(100cm2·h)];光照强度为3klx时,植株乙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4mg/(100cm2·h),即此光照强度下甲、乙两植株固定CO2速率的差值为
4mg/(100cm2·h),D项正确。8.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密闭装置中CO2含量的变化,A项错误。若将第6组植株突然移至第4组条件下,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减少,短时间内细胞中的C5含量将减少,C3含量将增加,C项错误。因为不知道光照
强度超过自然光照100%后密闭装置中CO2含量的变化情况,所以该实验还不能确定番茄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D项错误。9.D由曲线图可知,图中影响马铃薯植株光合速率的因素有CO2体积分数、温度和光照强度,A项错误。在弱
光、CO2体积分数为0.03%、20℃条件下,植株的CO2吸收速率为0,表示此时植株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马铃薯植株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有O2产生,B项错误。CO2体积分数为0.03%、40℃时,在弱光、适当遮
阴以及全光照三种条件下,植株的CO2吸收速率(即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大逐渐增大,说明在适当遮阴、CO2体积分数为0.03%、40℃条件下,光照强度仍然是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C项错误。曲线图y轴表示的是CO2吸收速
率,即净光合速率,而CO2固定速率表示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黑暗条件下的曲线表示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速率,对比可知,全光照、CO2体积分数为1.22%、35℃时,植株真正光合速率(CO2固
定速率)最大,D项正确。10.BCD由题图可知,遮光10%~80%时,净光合速率大于0,故东北铁线莲能生长,A项正确。遮光100%时,东北铁线莲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此时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项错误。遮光90%时,净光合速率为0,此时东北铁线莲的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C项错误。遮光20%后,东北铁线莲叶绿素的含量逐渐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的值逐渐减小,故叶绿素b的含量增加,D项错误。
11.答案(1)类囊体薄膜无法确定(2)使光反应阶段生成的ATP、NADPH均减少与暗反应有关的酶的活性(3)减小柱花草的叶面积增大了47.5%,但是其单位时间内叶肉细胞有机物积累量仅增加了14.7%解析:(1)20℃时,柱花草叶肉细胞中能够消耗水并伴随着
NADPH产生的生理过程是光反应,场所为类囊体薄膜。表中O2释放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由于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速率未知,因此与对照组相比,高温处理相同的时间,柱花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无法确定。(2)据题表分析,低温处理后细胞内ATP含量下降,故推测低温抑制光合作用可能是因为低温导致类囊
体薄膜结构受到破坏,使光反应阶段生成的ATP、NADPH均减少;温度还会影响酶的活性,低温可使与暗反应有关的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暗反应速率降低。(3)大气CO2倍增处理柱花草15d后,柱花草的叶面积增大了47.5%,
即叶肉细胞数量增多,但是其单位时间内叶肉细胞有机物积累量仅增加了14.7%,因此其叶肉细胞的平均光合速率减小。考点12细胞的增殖参考答案1.A蛙的红细胞进行的是无丝分裂,无丝分裂过程中可看到完整的细胞核,A项符合题意。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B项不符合题意。核膜和核仁在有丝分
裂前期消失,在有丝分裂末期重建,因此在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不会看到完整的细胞核,C项不符合题意。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D项不符合题意。2.A由题图可知,①②时期分别为有丝分裂的中期和后期,A项正确。中心体是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的细胞器,洋葱不是低等植物,不含中心体,B项错误
。核遗传物质加倍是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C项错误。秋水仙素处理使细胞中染色体停留于b状态,出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D项错误。3.B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项正确
。无丝分裂过程中也进行DNA分子的复制,B项错误。蛙的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其核DNA分子上具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基因,C项正确。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变化,D项正确。4.B一个细胞周期的总时长为分裂期用时与分裂间期用时之和。染色体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属于M期
。记忆B细胞受特定抗原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和分化,可见记忆B细胞属于暂不分裂的细胞,即处于G0期。染色单体出现在有丝分裂前期,消失在有丝分裂后期,这两个时期均属于M期。5.C根据细胞壁和星射线的有无可以判断图甲所示细胞为动物细胞,图乙所示细胞为植物细胞。图甲所示细
胞中有较清晰的染色体,且中心粒向两极移动,发出星射线,由此判断图甲所示细胞处于分裂前期;根据图乙所示细胞正在形成细胞板判断其处于分裂末期,A项错误。⑤聚集成为细胞板,而非赤道板,B项错误。中心粒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C项正确。植物细胞的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
成的,D项错误。6.D题图甲AB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分裂期,题图丙中FG段每条染色体有2条染色单体,而题图甲AB段的后期、末期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A项错误。题图乙代表的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具有题图乙所示物质相对含量特点的细胞,可能处于题图甲中AB段及分裂间期DNA复制后,即G2期,B
项错误。题图乙中d代表染色体,c和e分别代表染色单体和核DNA(或核DNA和染色单体),C项错误。题图甲中BA段和题图丙中的OF段都表示分裂间期,因此这两段的主要特征基本相同(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项正确。7.A图1中的细胞①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图
2的CD段;图1中的细胞②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图2的AB段,A项正确。图1中的细胞③中有明显的细胞核,处于分裂间期,此时观察不到染色体,B项错误。图1中的细胞②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C项错误。洋葱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HI段表示细胞处
于减数分裂Ⅱ,所以图1中没有细胞处于图2的HI段,D项错误。8.ABC图1中BC段表示DNA分子的复制,此时DNA分子的稳定性较差,易出现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DE段着丝粒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现象,A项错误。图2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该时
期细胞中存在姐妹染色单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核DNA分子数=1∶2∶2,B项错误。图3所示细胞中结构H为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C项错误。9.答案(1)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能(2)RNA聚合酶
(3)间期和分裂期(前期)b(4)分裂期持续时间短,细胞数目少解析:(1)图甲中①②③④细胞形态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图甲中的②为伸长区细胞,分化程度较高,该区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所以进行实验获得图乙结果时,不能利用图甲中的②为材料。
(2)在a和c两时期,mRNA的含量逐渐增多,说明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正在进行mRNA的合成。(3)图丙①→②表示正在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②→③表示染色质螺旋缠绕形成染色体,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图乙的b阶段DNA相对含量
逐渐增多,说明正在发生DNA分子的复制,此时D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即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是图乙的b阶段。(4)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多;而分裂期持续的时间短,处
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少。所以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即使操作正确,也难以看到很多处于分裂期的细胞。10.答案(1)新生茎尖细胞分裂旺盛(2)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防止解离过度,便于着色染色体(3)中期细胞较多,易于观察与计数(4)9时解析:(1)新生
茎尖细胞分裂旺盛,所以将其选作实验材料。(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步骤②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步骤③漂洗的目的是防止解离过度,便于着色;步骤④中的甲紫溶液属于一种碱性染料,其作用是使染色体着色。(3)
通常情况下,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分析图1可知,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相对较少,而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相对较多,因此该实验应选择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作为统计对象。(4)由题图可知,日节律中,9时左右美花石斛茎尖细胞分裂指数最大
,为分裂高峰期。考点13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参考答案1.B受精卵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A项错误。减数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恢复,二者保证了亲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B项正
确。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2条Y染色体,C项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项错误。2.A基因型为Aa的多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时,仅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异常联会且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1)若A、a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则A、a位于姐妹染色
单体上,①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aa或不含A、a,经减数分裂Ⅱ,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可形成基因型为Aa和不含A、a的精子;②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2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经减数分裂Ⅱ,可形成基因型为
A或a的精子。(2)若A、a所在的染色体片段未发生交换,①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aa或不含A、a,经减数分裂Ⅱ,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可形成基因型为AA、aa和不含A、a的精子;
②异常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进入2个子细胞,则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或aa,经减数分裂Ⅱ,可形成基因型为A或a的精子。综上所述,精子的基因组成包括AA、aa、Aa、A、a和不含A、a,共6种,与基因组成为A或a的卵细胞结合,受精卵的基因组
成包括AAA、AAa、Aaa、aaa、AA、Aa、aa、A、a,共9种。3.D2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即减数分裂Ⅰ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数目分别是8条和8条,A项正确。2次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染色单体数目分别是16条和0条,B项正确。2次染色体排列在
细胞中央时,即减数分裂Ⅰ中期和减数分裂Ⅱ中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分别是8条和4条,C项正确。2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数目分别是4对和0对,D项错误。4.D细胞①中的同源染色体并没有联会,因此不含四分体;1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有A、a基因,而其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可见并
没有发生基因重组,而是发生了基因突变,A项错误。细胞②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B项错误。细胞③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C项错误。细胞④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而细胞③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因此细胞④不是细胞③
的子细胞,仅有1个染色体组,D项正确。5.A由题图可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但有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综上所述,推测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6.D减数分
裂Ⅰ前期发生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不会引起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项错误。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项错误。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类型不一定相同,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
母细胞的精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成大体相同,只是发生互换的部分有差别,故②和④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D项正确。7.D图1中AB段代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以及减数分裂Ⅰ,该阶段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染色体组数目减半的原因一定是细胞一分为二,A项正确。图
1是某一果蝇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曲线图,只有雌性果蝇体内会同时出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所以该果蝇只能是雌性果蝇,图2所示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加之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只能是极体,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全部异常,B项正确。100个极体正常分裂后会产
生200个正常的子细胞,有5个细胞异常分裂后会产生10个异常的子细胞,所以异常细胞的比例为(10/200)×100%=5%,C项正确。AB段细胞中含有16个DNA分子,EF段细胞中含有8个DNA分子,IJ段细胞中含有16个DNA分子,D项错误。8.B题图甲所示细胞
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A项正确。若两图所示细胞来源于同一个精原细胞,则题图甲表示次级精母细胞,题图乙表示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细胞,B项错误。题图乙所示细胞中1条染色体含有其同源染色体的部分,其在减数分裂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可能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等位基因,因此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C、D两项正确。9.D根据题图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为初级卵母细胞,A项错误。①与②及③与④的分离均
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B项错误。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为卵细胞的2倍,核DNA分子数为卵细胞的4倍,C项错误。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①和③都进入次级卵母细胞的概率为1/4,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次级卵母细胞
中a和e同时进入卵细胞的概率为1/4,所以a和e同时进入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4)×(1/4)=1/16,D项正确。10.ABC图2所示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已经分裂,染色体正在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内的DNA含量是体细胞的2倍,对应图4中的b峰,A项错误。减
数分裂四分体时期染色体的互换只能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即图1中a'和b或b'之间可能发生互换,导致基因重组,a'和d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项错误。图3所示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
染色体正在分离,不存在四分体,C项错误。图4的b峰处细胞的DNA相对含量为80,而a峰处细胞的DNA相对含量为40,在a峰与b峰之间细胞内的DNA含量在逐渐加倍,表示正进行着DNA分子的复制,D项正确
。11.答案(1)乙、丁、戊次级精母细胞(2)8082(3)戊(4)4和8(5)丙、甲、戊、乙、丁解析:(1)由题图可知,乙、丁和戊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已知该动物为雄性,丁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因此其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2)甲细胞中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因此该细胞不含染色单体,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形成的,1个四分体就是1对同源染色体,因此戊细胞中有2个四分体。(3)减数分裂Ⅰ前期,即图中戊细胞所在的
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互换。(4)A和a是1对等位基因,应该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若甲细胞2号染色体上有A基因,则在正常情况下,该细胞中含a基因的染色体是4号和8号。(5)精原细胞先通过有丝分裂增殖,再
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因此按细胞分裂的先后顺序排序应为丙、甲、戊、乙、丁。12.答案(1)AB和ab(或AB、AB、ab和ab)(2)次级精母细胞8③④(3)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HI2FG(4)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中解析:(1)由题图1中的细胞②可知,细胞①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基因
型是AB和ab(或AB、AB、ab和ab)。(2)图1中的细胞③是次级精母细胞,细胞⑤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⑤中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细胞③④都表示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可能不含X染色体。(3)图2中,AE段表示有丝分裂,其
中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图1中的细胞④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对应图2中的HI段。图2中的FG段表示减数分裂Ⅰ,可发生基因重组。(4)图2中GH段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2个次级精母细胞
,导致子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考点14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参考答案1.C卵细胞属于已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相比,其全能性较低。2.D大多数神经干细胞处于分裂间期,而分裂间期的神经干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神经细胞的相等,A项错误。细
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称为细胞的全能性,神经干细胞发育成正常的神经细胞,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项错误。植入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和注射3K3A-APC化合物的浓度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自变量为是否移植神经干细胞和是否注射3K3
A-APC化合物,C项错误。神经干细胞发育为神经细胞的过程是细胞分化,该过程中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数量发生稳定性改变,如出现能识别神经递质的蛋白质等,D项正确。3.B病原微生物侵染情况下发生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A项错误。水稻细胞程序性死亡
属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B项正确。水稻细胞程序性死亡使得水稻抵御外界各种因素干扰的能力增强,C项错误。在成熟的水稻中,细胞的自然更新由基因决定,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D项错误。4.A事实①可证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事实②只能证明已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
能性。5.B过程①凋亡诱导因子与膜受体特异性结合,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A项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B项错误。凋亡信号激活凋亡相关基因,使凋亡基因得以表
达,因此在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项正确。由题图可知,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一定时期启动表达,导致细胞凋亡,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项正确。6.C①过程表示Cer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A项正确。②表示信号物质作用于线粒体,③
表示细胞膜产生的Cer作用于线粒体,④表示线粒体释放凋亡酶激活因子,说明线粒体能进行信息交流,B项正确。由题图可知,凋亡酶激活因子是用来激活凋亡酶的,不是致癌因子,C项错误。题图所示过程体现了细胞能实现自然更新及对异常细胞的清除,D项正确。7.B蝌蚪尾的消失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A项正
确。无酶活性的蛋白酶L参与细胞焦亡,若敲除编码蛋白酶L的基因则不能合成无酶活性的蛋白酶L,对细胞焦亡有影响,B项错误。细胞焦亡释放的病原体可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病原体可刺激该机体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合成
分泌的抗体与病原体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C、D两项正确。8.B由题图可知,随药物A质量浓度的增加,G1期细胞所占比例减小,A项错误。药物A可使G2/M期的海拉细胞的比例增加,因此药物A可使海拉细胞停留在G2/M期,B项正确。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S期
,若药物A抑制海拉细胞的DNA复制,则实验组海拉细胞停留在S期的比例应增大,而由题图可以看出海拉细胞停留在G2/M期的比例增大,C项错误。药物A抑制海拉细胞增殖的最适质量浓度在150μg/mL左右,D项错误。9.ACD由题图可知
,细胞分裂需要的信号组合为A、B、C、D、E,缺一不可,A项错误。与细胞存活相比,当信号D和E存在时,与细胞分裂有关的基因可以表达,这也属于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范畴,C项错误。题图中只给出了决定细胞“命运”的部分信号,细胞凋亡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该过程受遗传物质(基因)的控制,D项错误。10.
答案(1)糖蛋白信息交流(2)核糖体(3)磷酸二酯键肽键(4)胞吞流动性溶酶体(5)增大解析:(1)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起到识别的作用。凋亡诱导因素与膜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2)凋亡基因的表达包括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主要在
细胞核中进行,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因此,凋亡基因的表达最终通过核糖体来实现。(3)Dnase为内切核酸酶,能够切割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从而形成DNA片段,使正常基因失去功能。Caspase是一类蛋白水解酶,能够破坏特定蛋白质中的肽键,从而形
成多肽片段,导致蛋白质失活。(4)吞噬细胞以胞吞的方式吞噬凋亡细胞,此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催化多种物质的降解,因此与凋亡细胞分解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溶酶体。(5)衰老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
深。11.答案(1)②肿瘤等量的内皮细胞(2)①APP②溶酶体(3)①DR6APP②内皮细胞死亡减少考点15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参考答案1.D“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是假说的内容之一,A项不符合题意。通过测交实验证明测交后代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接近1∶1是
验证,B项不符合题意。由F2出现了3∶1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假说的核心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设计测交实验属于演绎,即如果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其比例
接近1∶1,D项符合题意。2.B由题图可知,①②分别是Aa个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雌雄配子的过程,A项正确。③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而基因分离定律是指形成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B项错误。基因型为Aa的个体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A与a分离,分别进入不同
的配子中,形成A、a两种配子,且比例相等,C项正确。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所以在显性个体中Aa占2/3,D项正确。3.D交配组合③中甲(黄色)×丁(黑色)→后代全为黑色,说明黑色相对于
黄色为显性性状(用A、a表示相应基因),且甲的基因型为aa,丁的基因型为AA。交配组合①中甲(黄色)×乙(黑色)→后代出现黄色个体,说明乙的基因型为Aa。交配组合②中甲(黄色)×丙(黑色)→后代出现黄色个体,说明丙的基因型为Aa。由此可知,甲和丁为纯合子。4.B根据9号、10号
无病而16号患病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8号患病而14号不患病推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致病基因为a,则1号的基因型为aa,则5号的基因型一定为Aa;4号的基因型为aa,则7号的基因型一定为Aa;8号的基因型为aa,则13号、14号的基因型一定为Aa;6号的基因型为aa,则
3号、10号、11号的基因型一定为Aa。5.D1号和2号正常,女儿5号却是患者,据此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相关的基因用R和r表示,则1号和2号的基因型均为Rr,进而推知6号的基因型为1/3RR、2/3Rr,因4号患者的基因型为rr,7号正常,所以7号的基因型为
Rr,通过计算可知6号与7号的子代的基因型是Rr的概率为(2/3)×(1/2)+(1/3)×(1/2)=1/2,是RR的概率为(2/3)×(1/4)+(1/3)×(1/2)=1/3,所以8号是杂合子的概率
为(1/2)÷[(1/2)+(1/3)]=3/5。6.A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其显性个体中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如Aa自交后代有AA、Aa和aa,所以杂合子植株自交一代不能通过性状观察筛选得到显性纯合子,A项错误。
通过正交和反交实验的结果是否相同,可判断核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若正交和反交实验的结果相同,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交和反交实验的结果不同,则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B项正确。测交可用于推测被测个体的基因型及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C项正确。若以A、
a这一对等位基因为例,在一个种群中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即AA×AA、AA×Aa、AA×aa、Aa×Aa、Aa×aa、aa×aa,D项正确。7.C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有自交法、测交法和花粉鉴定法等,其中花粉鉴定法可直接证明杂合子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8.B
理论上,杂合子(Aa)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应为AA∶Aa∶aa=1∶2∶1。若隐性个体有50%死亡,则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变成AA∶Aa∶aa=1∶2∶0.5,即2∶4∶1。9.D由“萝卜的花色(红色、紫色和白色)由一对
等位基因控制”可知,萝卜花色的遗传是不完全显性遗传。假设萝卜花色由基因A、a控制,由图③可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结合图①②可推知红花、白花植株都是纯合子,A、B、C三项正确。根据图③中白花植株∶紫花植株∶红花植株=1∶2∶1可知,决定萝卜花色的等位基因
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项错误。10.A基因型为Bb、bb的儿童中,不患疟疾∶患疟疾=31∶12,说明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而基因型为BB的儿童中,不患疟疾∶患疟疾=134∶113,说明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11.ABC由甲组红花植株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判断,红花为显性性
状,白花为隐性性状,A项正确。因为该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甲组中的红花亲本都为杂合子,则后代应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所以推断出现甲组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红花亲本中并非都是杂合子,B项正确。根据乙组结果可知子代中白花所占比例为1/8,假设乙组亲本的红花中杂合子的比例为y,
根据题意可知子代中白花的比例为(1/2)y=1/8,得y=1/4,所以乙组亲本的红花中,纯合子∶杂合子=3∶1,C项正确。乙组的杂交结果中,红花植株都为杂合子;甲组的杂交结果中,红花植株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
D项错误。12.答案(1)性状分离母羽(2)HH、Hh、hh母羽∶雄羽=1∶1(3)如下图所示解析:(1)亲本都为母羽,子代中出现雄羽,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说明母羽对雄羽是显性,亲本都是杂合子,即Hh。(2)在子代中,由于所有的母鸡都只具有母羽,所以母羽鸡的基因型为HH、Hh、h
h。由于雄羽为隐性性状,所以雄羽鸡的基因型为hh。母鸡的基因型有HH、Hh、hh,比例为1∶2∶1,将子代的所有母鸡分别和雄羽鸡(hh)杂交,理论上后代公鸡的基因型有Hh和hh,比例为1∶1,所以表型及其比例是母羽∶雄羽=
1∶1。(3)为进一步验证亲本中的母鸡是杂合子,可用母羽母鸡(Hh)与雄羽公鸡(hh)杂交,遗传图解见答案。13.答案(1)相对性状隐性(2)3∶1基因的分离野生型∶突变型=1∶1遗传效应(功能)(3)节间长度解析:(1)南瓜果形的扁圆形和长纺锤形属于一对相对性状。
由第1、2组实验可以看出,杂交子一代都表现为野生型性状,所以突变型为隐性性状。(2)F1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4∶12,接近3∶1,由此判断突变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若该变异植株的果实和茎的变异受同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F1与H-f杂交,后代的
表型及比例约为野生型∶突变型=1∶1,这也可说明同一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具有不同的功能。(3)幼苗期无法区分果形和单果质量,但可以通过观察节间长度来快速鉴定突变型植株。考点16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参考答案1.D用纯合的黄色
圆粒和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杂交得F1,F1全为黄色圆粒,可见黄色、圆粒为显性性状。若用A表示黄色基因,B表示圆粒基因,则F2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有4种,AABB∶AaBb∶AaBB∶AABb=1∶4∶2∶2,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AB∶Ab∶aB
∶ab=4∶2∶2∶1,则①用绿色皱粒(aabb)人工传粉给黄色圆粒豌豆,②用绿色圆粒(aaB_)人工传粉给黄色圆粒豌豆,③让黄色圆粒自交,三种情况独立进行实验,子代的表型比例分别为①4∶2∶2∶1;②16∶8∶2∶1;③25∶5∶5∶1。2.
D由实验①宽叶植株自交后代中宽叶∶窄叶=2∶1可知,亲本为杂合子(Aabb),并且A基因纯合致死,根据实验②可推测B基因纯合致死,所以该种植物的宽叶基因组成和高茎基因组成分别只能是Aa和Bb,A、B、C三项正确。宽叶高茎植株(AaBb)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aa
=2∶1,Bb∶bb=2∶1,纯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1/9,D项错误。3.D乙个体YYRr自交,后代会出现2种表型,比例为3∶1;丁个体有2对基因是杂合的,但这2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减数
分裂时不能恰当地揭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孟德尔用YyRr与yyrr测交,其子代的性状分离比表现为1∶1∶1∶1,这属于验证假说阶段;甲、乙、丙、丁中都至少含有一对等位基因,因此揭示基因分离定律时,甲、
乙、丙、丁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4.D由题中数据可知,F1中灰身∶黑身≈3∶1,大脉翅∶小脉翅≈1∶1,故亲本灰身大脉翅雌果蝇基因型是BbDd,灰身小脉翅雄果蝇基因型是Bbdd,A、C两项正确。亲本雌果蝇基因型是BbDd,其减数分
裂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有BD、Bd、bD、bd4种,B项正确。亲本杂交组合为BbDd×Bbdd,F1中表型为灰身大脉翅的基因型为BBDd或BbDd,D项错误。5.A已知玉米有色种子必须同时具备A、C、R这三个基因,否则为无色。则有色种子的基
因型为A_C_R_,其余基因型都为无色。一棵有色种子的植株Z与三棵植株杂交得到的结果为①AAccrr×Z→有色∶无色=1∶1,说明有色种子的比例为(1/2)×1×1,则植株Z的基因型是A_CcRR或A_CCRr;②aaCCrr×Z→有色∶无色=1
∶3,则有色种子的比例算式(1/4)×1×1不存在,只能是(1/2)×(1/2)×1,则植株Z的基因型是AaC_Rr;③aaccRR×Z→有色∶无色=1∶1,说明有色种子的比例为(1/2)×1×1,则植株Z的基因型是AaCCR_或AACcR_。由以上三个过程的结果可知,该有色植株的基因
型为AaCCRr。6.B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杂交,F2中灰色比例最高,所以灰色为双显性性状,米色最少,为双隐性性状,黄色、黑色为单显性性状,A项错误。假设大鼠的毛色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F1为双杂
合子(AaBb),与黄色亲本(假设为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_和aaB_,故后代有2种表型,B项正确。F2出现性状分离,体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灰色大鼠中有1/9为纯合子(AABB),其余为杂合子,C项错误。F2中黑色大鼠中纯合子(AAbb)所占比例
为1/3,与米色大鼠(aabb)杂交不会产生米色大鼠,杂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2/3,与米色大鼠(aabb)杂交,产生米色大鼠的概率为(2/3)×(1/2)=1/3,D项错误。7.B由题图可知,基因型为A_bb时为黑色,基因型为aaB_时为红色,基因型为A_B_时为黑红花斑,
基因型为aabb时为白色,A项错误。雌雄黑红花斑蛇交配,若基因型均为AaBb,后代可能有黑红花斑色(A_B_)、黑色(A_bb)、红色(aaB_)、白色(aabb)4种表型,B项正确。若黑蛇的基因型为Aa
bb,红蛇的基因型为aaBb,二者交配,后代可能出现白蛇(aabb),C项错误。对杂合黑蛇(Aabb)进行测交,欲使其后代表型比例为1∶1,不仅要求各种配子的成活率为100%,还要求各种配子随机结合,且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全部成活,D项错误。8.B由题意可知,Aa自交,子
代基因型有3种,表型有3种,Rr自交,子代基因型有3种,表型有2种,故AaRr自交,子代基因型有9种,由于aa表现为无花瓣,故aaR_与aarr的表型相同,表型共有5种,A项正确,B项错误。子代有花瓣植株中基因型为AaRr的植株
所占的比例为(2/3)×(1/2)=1/3,C项正确。AaRr自交,后代中纯合子占(1/2)×(1/2)=1/4,D项正确。9.B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可知,gbrgb×gbg→gbrgb∶gbrg∶gbgb∶gbg=1∶1∶1∶1。其中gbrgb和gb
rg均表现为棕色,gbgb和gbg均表现为灰色,故子代表型有2种,比例为1∶1。10.BC由甲×乙杂交结果可知,B、b和I、i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由乙×丙杂交结果可知,A、a和I、i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A、a和B、b可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由题干和题表可知,白
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ii,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aabbii)与F2中的白花植株测交,子代仍然是白花,无法确定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A项错误。甲×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
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乙×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故题表中所有F2的紫红
色植株中II∶Ii=1∶2,所以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2/3)×(1/4)=1/6,B项正确。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亲本基因型为____Ii,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3×3),C项正确。若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
上,甲与丙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BbII,其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紫红色(A_B_II)∶靛蓝色(A_bbII)∶红色(aaB_II)∶蓝色(aabbII)=9∶3∶3∶1;若A、a和B、b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则F1(AaBbI
I)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靛蓝色(AAbbII)∶紫红色(AaBbII)∶红色(aaBBII)=1∶2∶1,D项错误。11.答案(1)37(2187)27(128)(2)7/8BBGGdd、bbggDD(3)①取豌豆豆荚饱满、
豆荚颜色为绿色的双杂合子豌豆种子种植并让其自交,观察子代的豆荚形状和颜色②4种表型且比例接近9∶3∶3∶1不出现4种表型或出现4种表型,但比例不是9∶3∶3∶1解析:(1)若7对等位基因之间是自由组合的,根
据公式,则该豌豆种群内,共有37种基因型、27种表型。(2)将高茎、花腋生、白种皮的豌豆与矮茎、花顶生、灰种皮的豌豆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高茎、花腋生、灰种皮的豌豆占(3/4)×(3/4)×(3/4)=27/64,说明这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则F2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8,杂合子的比例为7/8,双亲的基因型分别是BBGGdd、bbggDD。(3)要探究控制豌豆豆荚形状和豆荚颜色的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①实验方案是取豌豆豆荚饱满、豆荚颜色为绿色的双杂合子
豌豆种子种植并让其自交,观察子代的豆荚形状和颜色。②预期结果与结论:如果出现4种表型且比例接近9∶3∶3∶1,则控制豌豆豆荚形状和颜色的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如果不出现4种表型或出现4种表型,但比例不
是9∶3∶3∶1,则控制豌豆豆荚形状和颜色的基因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12.答案(1)3(2)aaBBCC或AAbbCC或AABBcc(3)褐色∶浅褐∶微褐=1∶2∶1(4)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a
和基因b进入同一个细胞1个或2个或3个或4解析:(1)稻米的颜色受多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说明稻米的颜色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个黑色品系A与白色品系B杂交,F2中白色植株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1/(1+6+15+20+15+6+1)=1/64=(1/4)3,说
明F1至少含有3对等位基因,由此可知,这对相对性状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2)色素基因具有累加效应,米色深浅随显性基因数的多少而叠加,米色越深,显性基因数越多,据此结合对(1)的分析可知,黑色品系A与白色品系B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CC和aabbcc,F1的
基因型为AaBbCc,表型为褐色;F1自交所得F2中,表型为深褐色的个体含有4个显性基因;若F2中某深褐色个体自交后代没有性状分离,则该个体为纯合子,其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或AABBcc。(3)F2中另一深褐色个体自交后代存在性状分离,说明该个体
为杂合子,基因型为AaBbCC或AABbCc或AaBBCc,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为含有3个显性基因∶含有2个显性基因∶含有1个显性基因=1∶2∶1。则该个体与白色个体(aabbcc)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褐色∶浅褐∶微褐=1∶2∶1。(4)F1的基因型为AaBbCc,从F
1植株不同部位取一些细胞,将基因A和B都用荧光染料标记(a和b等其他基因不能被标记),这些细胞有的进行有丝分裂,有的进行减数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能导致基因a和基因b随着所在的非同源染色体进入同一个细胞,则含有基因a和基因b的细胞不含荧光点。若在
没有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DNA(基因)完成复制后,组成每条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位置含有的基因相同,此时细胞中含有4个荧光点。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有丝分裂结束。在减数分裂Ⅰ
过程中,因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随机的,所以在没有发生互换的情况下,减数分裂Ⅰ结束产生的子细胞含有的荧光点数目为4个和0个(基因A和B所在的非同源染色体进入同一个细胞),或2个(基因A和B所在的非同源染色体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若发生了互换,则减数分裂Ⅰ结
束可能产生含有3个和1个荧光点的子细胞。综上分析,若在没有突变的情况下细胞中含有荧光点,则一个细胞中可能含有的荧光点数目为1个、2个、3个或4个。考点17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参考答案1.B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B由题意可知,Z染色体上含有DMRT1基因,性染色体缺失一条的ZO个体中,DMRT1基因的表达量低,应是雌性,A项正确。性染色体增加一条的ZZW个体中,DMRT1基因的表达量高,应是雄性
,B项错误。性染色体缺失一条的WO个体不含DMRT1基因,可能不能正常发育,C项正确。DMRT1基因的高表达量开启性腺的睾丸发育,所以母鸡性反转为公鸡可能与DMRT1基因的高表达量有关,D项正确。3.C由题图不能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基因型也就无法推知,A、B两项错误。如果该病是隐性遗
传病,由于Ⅱ4是患者,无论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4都有两个致病基因,并分别来自其双亲,因此Ⅰ1为杂合子,C项正确。如果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分两种情况,当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时,Ⅰ2可表示为Aa,是杂合子;当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时,Ⅰ2可表示为XAY,是纯合子,
D项错误。4.A该二倍体动物控制毛色的基因G、g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二倍体动物种群中的基因型有XGXG、XGXg、XgXg、XGY、XgY。根据“某雄性与杂合子雌性个体为亲本杂交,获得4只基因型互不相同的F1”,可推知只有XGXg与XGY、XGXg与XgY杂交才符合。XGXg与XG
Y的F1为XGXG、XGXg、XGY、XgY,若亲本XGXg中的XG来自父本,则表现为黑色的是亲本XGXg、F1XGXG、XGXg,占群体中的比例为1/2;若亲本XGXg中的XG来自母本,则表现为黑色的是F1中XGXG、XGXg,占
群体中的比例为1/3。XGXg与XgY的F1为XGXg、XgXg、XGY、XgY,若亲本XGXg中的XG来自父本,则表现为黑色的是亲本XGXg,占群体中的比例为1/6;若亲本XGXg中的XG来自母本,则群体中无黑色个体,其比例为0。5.B由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
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的雄果蝇中均有1/8为白眼残翅(基因型为bbXrY)可知,亲本中红眼长翅为雌果蝇(基因型为BbXRXr),白眼长翅为雄果蝇(基因型为BbXrY),A项正确。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1/2,C项正确。两对性状分开计算,可知F1出现长翅(B_)的概率为3/4,雄果蝇出现的
概率为1/2,故F1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4)×(1/2)=3/8,B项错误。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其减数分裂Ⅱ后期能形成基因型为bbXrXr的次级卵母细胞,D项正确。6.CⅡ1、Ⅱ2正常,Ⅲ1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该遗传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
(C区段)、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B区段)上,A项错误。题图1中有女性患者,患病基因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B项错误。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Ⅰ2、Ⅱ2、Ⅱ4的基因型都为Aa,若基因位于C区段,Ⅰ2、Ⅱ2、Ⅱ4的基因型都为X
AXa,若基因位于B区段,Ⅰ2、Ⅱ2、Ⅱ4的基因型都为XAXa,C项正确。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1、Ⅱ2的基因型为XAY、XAXa,Ⅲ2为携带者的概率为1/2,D项错误。7.D由题目可知,杂交子代雌株中高茎∶矮茎=3∶1,雄株中高茎∶矮茎=3∶1,可以推出高茎和矮茎位于常染
色体上,且亲本的基因型都为Aa;杂交子代雌株全为宽叶,雄株宽叶∶窄叶=1∶1,雌雄株表现不一样,与性别相关联,因此宽叶和窄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由于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A、B两项正
确。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子代雌株中高茎宽叶的基因型有AAXBXB、AaXBXB、AAXBXb、AaXBXb4种,C项正确。子代雄株中高茎宽叶的基因型有AaXBY、AAXBY,其中纯合子占1/3,
D项错误。8.D1号个体和2号个体都正常,5号个体患甲病,所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如果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9号个体患甲病,则12号个体也患甲病,与题图所示不符,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号个体和2号个体都正常,4号个体患乙病,且1号个体无乙病致病基因,故乙病为伴X染色体
隐性遗传病,A项正确。1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2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故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1/3)、AaXbY(2/3),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B项正确。10号个体患乙病,相关基因型为XbY,b基因来自6号个体(XBXb),最终来自2号个
体(XBXb),C项正确。6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1/3)、AaXBXb(2/3),7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故11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1/3)、AAXBXb(1/3)、AaXBXB(1/6)、AaXB
Xb(1/6);12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11号个体和12号个体结婚,子代患甲病概率为(1/3)×(1/4)=1/12;患乙病概率为(1/2)×(1/4)=1/8,不患乙病概率为1-1/8=7/8,故生下患甲病但不患乙病的孩子的概率为(1/12)×(7/8
)=7/96,D项错误。9.D该花色的遗传反映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项错误。A、a基因对应的基因型有3种,B、b基因对应的基因型有5种,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可知,该植物种群内花色对应的基因型共有15种,B项错误。若蓝花雄株的基因型为AA
XBY,紫花雌株的基因型为AaXbXb,F1中的雄株同样全为紫花,C项错误。若蓝花雄株×蓝花雌株,F1中的紫花雄株的基因型为A_XbY,占3/16,则雄株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雌株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D项正确。10.ABC红眼雌果蝇有两种基因
型,即XWXW、XWXw,若基因型为XWXw的果蝇与白眼雄果蝇(XwY)杂交,则子代中雌果蝇和雄果蝇都会出现红眼和白眼,A项错误。白眼雌果蝇(XwXw)与红眼雄果蝇(XWY)杂交,子代中雌果蝇(XWXw)
均为红眼,雄果蝇(XwY)均为白眼,B项错误。芦花公鸡有两种基因型,即ZBZB、ZBZb,若基因型为ZBZb的公鸡与非芦花母鸡(ZbW)交配,子代中公鸡和母鸡中都有芦花和非芦花,C项错误。芦花母鸡(ZBW)与非芦花公鸡(ZbZb)交配,子代中公鸡均为芦花(ZBZb),母
鸡均为非芦花(ZbW),D项正确。11.答案(1)ⅠⅡ(2)Ⅰ(3)XRYXRXR或XRXr(4)①XBYb或XbYB②让该果蝇与截毛雌果蝇杂交,分析后代的表型情况③基因B和b分别位于X和Y染色体上基因B和b分别位于Y和X染色体上解析:(1)基因B、b在X、Y染色体上成
对存在,所以位于同源区段,即图甲中的Ⅰ区段;R和r基因是X染色体上特有的基因,所以位于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即图甲中的Ⅱ区段。(2)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X、Y染色体同源区段能发生互换现象。(3)红眼雄果蝇和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XRY,XRXR或XRXr。(4)含有B和b两种基因的刚毛雄果蝇
的基因型为XBYb或XbYB。若要判断基因B和b在性染色体上的位置,可进行测交实验,即让该刚毛雄果蝇与截毛雌果蝇(XbXb)杂交,有以下两种情况:XBYb×XbXb→XBXb(刚毛雌)、XbYb(截毛雄);XbYB×XbXb→XbXb(截毛雌)、XbYB(刚毛雄),由此可判断基因B
和b在X、Y染色体上的位置。12.答案(1)B、bAaXBXb×AaXBY(2)361/12(3)用F1黑身白眼雄果蝇与该灰身红眼雌果蝇杂交,观察子代的表型②若子代皆为红眼且出现黑身果蝇(或灰身红眼果蝇∶黑身红眼果蝇=
1∶1,或灰身红眼雌果蝇∶灰身红眼雄果蝇∶黑身红眼雌果蝇∶黑身红眼雄果蝇=1∶1∶1∶1),则该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③若子代出现黑身白眼果蝇(或灰身红眼果蝇∶灰身白眼果蝇∶黑身红眼果蝇∶黑身白眼果蝇=1∶1∶1∶1,或灰身红眼雌果蝇∶灰身红眼雄果蝇∶灰身白眼雌果蝇∶灰身白眼
雄果蝇∶黑身红眼雌果蝇∶黑身红眼雄果蝇∶黑身白眼雌果蝇∶黑身白眼雄果蝇=1∶1∶1∶1∶1∶1∶1∶1),则该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④若子代皆为灰身且出现白眼果蝇(或灰身红眼果蝇∶灰身白眼果蝇=1∶1,或灰身红眼雌果蝇∶灰身红眼雄果蝇∶灰身白眼雌果蝇∶灰身白眼雄果蝇=1∶1∶1∶1
),则该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解析:(1)由题干可知,子代果蝇中灰身∶黑身=3∶1,且与性别无关,说明控制灰身的基因A与控制黑身的基因a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子代雌蝇全为红眼,雄蝇中红眼∶白眼=1∶1,说明控制红眼的基因B与控制
白眼的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BY×XBXb。由以上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都表现为灰身红眼。(2)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有3×2=6(种),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3×2=6(种),所以让F1中
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不同的杂交组合有6×6=36(种)。让F1中的黑身红眼雌果蝇(1/2aaXBXB、1/2aaXBXb)与灰身白眼雄果蝇(1/3AAXbY、2/3AaXbY)相互交配,单独分析体色的遗传,后代
出现灰身果蝇的概率为1-(2/3)×(1/2)=2/3;单独分析眼色的遗传,后代出现白眼雌果蝇的概率为(1/2)×(1/4)=1/8,故后代出现灰身白眼雌果蝇的概率为(2/3)×(1/8)=1/12。(
3)欲确定某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A-XBX-),可用F1黑身白眼雄果蝇(aaXbY)与之杂交,观察子代的表型。若该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则子代皆为红眼且出现黑身果蝇(或灰身红眼果蝇∶黑身红眼果蝇=1∶1,或灰身红眼雌果蝇∶灰身红眼雄果蝇∶黑身红眼雌果蝇∶黑身红眼雄果蝇=1
∶1∶1∶1)。若该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则子代出现黑身白眼果蝇(或灰身红眼果蝇∶灰身白眼果蝇∶黑身红眼果蝇∶黑身白眼果蝇=1∶1∶1∶1,或灰身红眼雌果蝇∶灰身红眼雄果蝇∶灰身白眼雌果蝇∶灰身白眼雄果蝇∶黑身红眼雌果蝇∶黑身红眼雄果蝇∶黑身白眼雌果蝇∶黑身白眼雄果蝇
=1∶1∶1∶1∶1∶1∶1∶1)。若该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则子代皆为灰身且出现白眼果蝇(或灰身红眼果蝇∶灰身白眼果蝇=1∶1,或灰身红眼雌果蝇∶灰身红眼雄果蝇∶灰身白眼雌果蝇∶灰身白眼雄果蝇=1∶1∶1∶1)。考点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参考答案1.BT2噬菌体(DNA病
毒)和大肠杆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项错误。噬菌体蛋白质的合成需要大肠杆菌提供酶和能量,噬菌体只提供DNA模板,B项正确。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无内质网,C项错误。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能侵入大肠杆菌,D项错误
。2.B结果1中有S型肺炎链球菌,也有R型肺炎链球菌,因为只有少部分R型肺炎链球菌会转化为S型肺炎链球菌。3.B在小鼠正常免疫系统的作用下,R型活细菌不能存活,A项正确。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使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而不是被激活,B项错误,D项正确。S型细菌使小鼠的免疫系统功能减弱,R型活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含量增多,C项正确。4.A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实验组分别作升温、滴加FeCl3溶液、滴加肝研磨液处理,是添加了某种条件的处理,属于“加
法原理”。艾弗里的实验中,分别用DNA酶、蛋白酶、RNA酶、酯酶处理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相当于利用酶的催化作用把细胞提取物中的相应成分“去除”,利用了“减法原理”。用溶液培养法验证镁元素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实验中,缺镁的培养液利用了“减法原理”。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中,遮光处理属于“减
法原理”。5.B噬菌体属于病毒,只能寄生在细胞内,因此要先用含32P的培养液来标记大肠杆菌,A项正确。若过程③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会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导致上清液中也检测到放射性,B项错误。离心的目的是
让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开,C项正确。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的DNA能进入大肠杆菌,因此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D项正确。6.B实验设置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为防止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干扰实验结果,可设置被不含标
记元素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作为对照,A项正确。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培养,应先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侵染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而且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蛋白质外壳不进入大肠杆菌,B项错误。细胞外含有少量32P,原因可能是侵染时间过短,部
分噬菌体还未进入细菌,C项正确。本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项正确。7.D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进入R型细菌,使R型细菌表现出S型细菌的特征,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A项正确。在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
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设置对照实验,通过观察某种物质不存在时R型细菌的转化情况,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项正确。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
分离,C项正确。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项错误。8.A分别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被35S标记)留在大肠杆菌外面,
导致甲管的上清液放射性远高于沉淀物;而噬菌体的DNA(被32P标记)进入大肠杆菌的细胞中,导致乙管的沉淀物放射性远高于上清液,由此推断甲管中a1的放射性来自35S,乙管中b2的放射性来自32P。9.BCD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本
实验的目的是确定病毒核酸的类型是DNA还是RNA,因此应该分别标记DNA和RNA特有的碱基,即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胸腺嘧啶和尿嘧啶。由于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必须寄生于活细胞中,因此应先将甲、乙两组螨虫细胞分别培养在含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或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再将病毒分别接种到含有甲、乙两
组螨虫细胞的培养液中,一定时间后离心并收集、检测病毒的放射性,以确定病毒的类型。10.答案(1)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荚膜多糖等物质(2)DNA是遗传物质(3)分解S型细菌的DNA培养基中只长R型细菌(4)蛋白质、荚膜多糖培养基中只长R型细菌蛋白质、荚
膜多糖不是遗传物质11.答案(1)同位素标记法(2)T2噬菌体将自己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3)①升高T2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②是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T2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4)检测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是否含有35S(5)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
杆菌,然后用T2噬菌体侵染这些大肠杆菌,即可得到35S标记的T2噬菌体解析:(1)赫尔希和蔡斯研究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2)在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理论上,上清液中放射性应为
0,因为T2噬菌体将DNA全部注入了大肠杆菌内,其DNA在离心时会随着大肠杆菌而沉淀。(3)若在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可能有两种:T2噬菌体侵染时间太短,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中;或T2噬菌体侵染时间太长,部分大肠杆菌已裂解,子代T2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4)可以通过检测新形成的T2噬菌体中是否含有35S来排除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是遗传物质的可能。(5)T2噬菌体寄生在活细胞中,因此不能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而应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T2噬菌体侵染含35S的大肠
杆菌,即可得到大量含有35S的T2噬菌体。考点19DNA的结构、复制与基因的本质参考答案1.AS型肺炎链球菌有多糖类的荚膜,有致病性,R型肺炎链球菌无荚膜,无致病性,其根本原因是二者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不同,所以DNA分子的差异造成了二者致
病性的差异,A项正确。DNA分子中大多数磷酸基团都连接2个脱氧核糖,但每条脱氧核苷酸链都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只连接1个脱氧核糖,B项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互换一般会导致DNA分子结构的改变,C项错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保证亲代与子代DNA遗传信息传递准确性的关键,D项错误。2.B题图中⑦
是脱氧核苷酸单链,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应是④,A项错误。RNA聚合酶能将DNA解旋,可以使⑤氢键断裂,B项正确。复制时DNA聚合酶催化形成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而①②之间的化学键是同一个核苷酸内的化
学键,C项错误。⑥是碱基对,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D项错误。3.D在DNA分子中A和T的数目是相等的,G和C的数目是相等的,A的比例是x%,只知道一条链中的G的比例,所以无法得出DNA分子的碱基总数,A项错误。DNA分子中没有U,B项错误。另一条链中鸟嘌
呤所占的比例应是1-2x%-y%,C项错误。DNA分子中碱基C的比例应是(1-2x%)/2,即50%-x%,D项正确。4.DDNA在复制过程中是边解旋边进行半保留复制的,D项错误。5.C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
128个子代噬菌体,相当于新合成了127个DNA,因此该过程至少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127×(2x-2m)/2=127(x-m),A项错误。噬菌体增殖需要的模板是其自身提供的,B项错误。由于半保留复制,在释放出
的128个子代噬菌体中,只含31P与含32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63∶1,C项正确。该DNA含有的氢键数=2m+3(x-m)=3x-m(个),D项错误。6.C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所以X层全部是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的基因,A项错误。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了8个D
NA分子,含16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含15N标记的有14条链(相当于新合成了7个DNA分子)。在含有3000个碱基的DNA分子中,腺嘌呤占35%,因此胞嘧啶占15%,共450个,所以W层中,15N标记的胞嘧啶有450×7=3150(个),B项错误。在DNA分子中,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
连,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的8个DNA分子中,2个DNA分子含14N和15N,6个DNA分子只含15N,所以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的1/3,C项正确。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了8个DNA分子,含16条脱氧核苷酸
链,其中含15N标记的有14条链,所以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为14∶2=7∶1,D项错误。7.B由题干信息可知,因为DNA能够强烈地吸收紫外线,所以用紫外光源照射离心管,可以透过离心管在感光胶片上记录DNA带的位置,A项错误。若DNA复制是全保留复制,第一代会出现两条链都被1
5N标记的DNA和两条链都被14N标记的DNA,则会出现居下和居上的两条DNA带,因此根据第一代只出现一条居中的DNA条带,可以排除DNA复制是全保留复制,B项正确。大肠杆菌在进行DNA复制时需要用到解旋酶和DNA聚合酶,不需要限制酶,C项错误。DNA聚
合酶在DNA复制过程中起催化作用,而不是调节作用,D项错误。8.CⅠ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A项错误。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占全部DNA分子的1/2,B项错误。由于14N/14N-DNA的相对分
子质量为a,则每条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2;15N/15N-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则每条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2。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3代,共得到8个DNA分子,这8个DNA分子共有16条链,只有2条链是含15N的,14条链是含14N的,因此总相
对分子质量为(b/2)×2+(a/2)×14=b+7a,所以每个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C项正确。实验中Ⅰ代→Ⅱ代的结果不能证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项错误。9.ABD1个15N/15N-DN
A在14N培养基中复制3次可产生23(8)个DNA分子,其中有2个DNA分子为15N/14N-DNA,其余DNA分子均为14N/14N-DNA,C项错误。10.答案(1)①②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多提高解旋⑨(3)1/150(4)100(5)1/
2解析:(3)用32P标记的1个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则新形成的300个噬菌体中有2个含32P,占1/150。(4)亲代DNA含有100个碱基对,在含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复制1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的一条链含32P,另一条链含31P,标记的脱氧
核苷酸比未标记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加1,因此子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100。(5)DNA复制时一条链上的碱基发生突变,另一条链上的碱基不发生突变,以发生突变的单链为模板复制形成的DNA都是异常的,以碱基没有发生突变的单链为模板合成的DNA
都是正常的,因此无论复制多少次,发生差错的DNA都占1/2。11.答案(1)a14N(2)半保留复制和弥散复制弥散复制c(3)种类(数量和位置)中解析:(1)为说明b组DNA均分布于中密度带,除了与a组结果比较外,还需要另设一组:将细菌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多代,提取DNA并离心。(2)若细菌
DNA分子的两条链都含15N,转入含14N的培养基中复制一次,无论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还是弥散复制,结果都只在中带位置。若将b组DNA双链分开再离心,结果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这一结果不支持弥散复制
假说,因为弥散复制时DNA双链分开再离心,结果仍全为中密度带,也可通过图乙中c组的结果来排除该假说。(3)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若继续培养c组细菌,使其再繁殖一代,取样提取DNA并离心,与c组实验结果相比,密度带的种类(数量和位置)不发生变化,只是中密度带的DNA所占比例下降,轻密度带的D
NA所占比例上升。考点20基因的表达参考答案1.B正常情况下,翻译时,终止密码子不能编码氨基酸,因此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反密码子,A项错误。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C项错误。翻译时,一个mRNA
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有利于加快翻译的速度,D项错误。2.C细胞内的RNA都由DNA转录而来,包括tRNA、rRNA、mRNA等,但是只有mRNA携带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信息,A项正确。在原核细胞及线粒体、叶绿体中,
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进行,即mRNA的合成可与核糖体的组装同步进行,一个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短时间内就可以合成大量的蛋白质,B项正确。mRNA与核糖体结合的初始位置是起始密码子,一个mRNA上与起始密码子相同的密码子
可出现多次,C项错误。mRNA与核糖体结合的位置有两个tRNA的结合位点,在翻译的过程中,处在第二个位点的tRNA,随着核糖体的移动,进入第一个位点,D项正确。3.D由题图可知,该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合成不同的蛋
白质,A项正确。题图中mRNA分子含有m个碱基,其中G+C有n个,控制该mRNA合成的基因含有2m个碱基,其中G+C有2n个,A+T有(2m-2n)个,则A=T=(m-n)个,B项正确。该种mRNA可以合成3种蛋白质,由于3种蛋白质的模板不同,故肽链长度不一定相同,C项正确。翻译从起始密码子开始
,到终止密码子结束,根据题图中起始密码子(AUG)和终止密码子的位置可推测翻译的方向是从mRNA的5'端→3'端,D项错误。4.D图甲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是原核细胞、线粒体或叶绿体内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过程,A项错误。根据核糖体上肽链的长度可知,图甲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到左,B项错误。图乙中⑤过程为逆转录,所需原料为脱氧核苷酸;③过程为翻译,所需原料为氨基酸;④过程为RNA的自我复制,所需原料为核糖核苷酸,C项错误。5.B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该过程中的
碱基配对方式为A—T、T—A、C—G、G-C;②表示转录过程,该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③表示翻译过程,该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A项错误。线粒体、叶绿体和原核细胞中都含有D
NA和核糖体,因此①②③能在线粒体、叶绿体和原核细胞中进行,B项正确。mRNA为单链且无折叠区,不含氢键,C项错误。一个mRNA分子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加快翻译速率,D项错误。6.D图三中的结构是tRNA,密码子共有64种,其中有2种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
酸,因此携带有反密码子的tRNA理论上共有62种,m代表氨基酸,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1种。7.D题图1中过程①是逆转录,过程②是转录,过程③是复制,过程④是翻译,过程⑤是转录。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但不能进行逆转录过程,A项错误。图1中5个过程可能
发生在同一细胞内,B项错误。题图2表示DNA的复制,而B的复制泡较大,应是复制起点B先于A复制,C项错误。8.D由题干可知,液泡膜蛋白TOM2A的合成过程与分泌蛋白相同,都是在游离的核糖体中合成的,A项正确。烟草品种TI203中TOM2A的编码序
列缺失2个碱基对,被TMV侵染后,易感病烟草品种有感病症状,TI203无感病症状,说明两品种烟草细胞中TOM2A基因表达的蛋白不同,B项正确。TMV核酸复制酶属于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可催化TMV
核糖核酸的合成,C项正确。TMV侵染后,TI203无感病症状,说明其体内存在杀死TMV的物质或结构,故细胞中TMV数量比易感病烟草品种中的少,D项错误。9.C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与基因中的启动子结合以驱动转录,A项正确。翻译过程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mRNA的5'端到3'端
,B项正确。CsrB可与CsrA蛋白结合,减少CsrA蛋白与glgmRNA的结合,所以如果抑制CsrB基因的转录,则CsrB减少,CsrA蛋白更多地与glgmRNA结合,不利于UDPG焦磷酸化酶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糖原合成,C项错误。如果CsrA蛋白
都与CsrB结合,则不会与glgmRNA结合,从而不会使glgmRNA降解,可以合成出更多的UDPG焦磷酸化酶,有利于细菌糖原的合成,D项正确。10.ACD若⑧为表达出的异常血红蛋白呈现的性状——红细胞呈镰刀状,可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11.答
案(1)DNA复制(2)DNA聚合酶RNA聚合酶一(3)转运RNA(tRNA)AAA从左到右(4)甲解析:(1)甲是以DNA的两条单链分别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所以甲过程表示DNA的复制。(2)已知甲、乙、丙过程分别表示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DN
A解旋后方能进行甲、乙两过程,酶1、酶2分别代表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在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核中的乙(转录)过程在每个起点可启动多次,而甲(DNA复制)过程在每个起点一般只启动一次。(3)丙(翻译)过程中结构③为tRNA;氨基酸②的密码子是丙中⑤mRNA上的AAA;根
据丙中①的延长方向可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从左到右。(4)甲、乙、丙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差错均有可能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所产生的变异性状可能传递给子代个体的是甲(DNA复制)过程。12.答案(1)②⑤原核(2)RNA聚合酶U、T(3)②
⑤(4)人类某基因转录产生的RNA要经过加工才能进行翻译(其他答案合理也可)考点2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参考答案1.A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体中,体现的是基因突变的普遍性。2.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如果由碱基改变引起DNA分子结构改变,但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发生改变,则不属
于基因突变,A项错误。若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项错误。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属于基因突变,C项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两对或多对等
位基因之间,D项正确。3.B在R基因中插入几个核苷酸序列导致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A项错误。自然选择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基因重组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项错误。含A基因的精子与含a基因的卵
细胞的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项错误。4.C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因此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A项正确。X射线照射属于物理因素,会提高番茄种子基因突变的频率,B项正确。发生
基因突变的DNA分子中,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嘌呤与嘧啶的比例始终为1∶1,C项错误。该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突变可能是显性突变,D项正确。5.D若题图所示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则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有2
个含有正常基因,还有2个含有突变基因,即产生含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的配子比例为1∶1,A项正确。若题图所示互换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因此可能产生同时含有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的子细胞,也可能产生正常基因纯合和突变基因纯合的子细胞,B、C两
项正确。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项错误。6.B依据题意可知,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AUG,与b链上的碱基TAC互补配对,所以该DNA片段是以b链为模板合成信使RNA的,A项错误。若1处的碱基对C—G替
换成T—A,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由原来的CUA变为UUA,编码的氨基酸依然是亮氨酸,B项正确。若2处的碱基对C—G替换成A—T,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由原来的UAC变为UAA,而UAA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所以题图中该DNA片段编码的氨基酸数目发生了变化,
C项错误。发生1个碱基对的缺失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与缺失的位置有关,因此其影响不一定总是大于发生3个碱基对的缺失,D项错误。7.D图甲所示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为次级精母细胞,A项错误。由图甲可知,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发生了互换,由此引起的变
异属于基因重组,B项错误。由图甲可知初级精母细胞发生过互换,由图乙可知四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C项错误。根据题图所示细胞中的基因及染色体颜色可知,该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过互换,在减数分裂Ⅰ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
a、b、b,D项正确。8.C①×③、①×④的子代叶片边缘全为锯齿状,说明①与③④应是由同一基因突变而来,因此②和③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③和④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锯齿状,A、B两项正确。①×②、①×⑤的子
代叶片边缘全为光滑形,说明①与②、①与⑤分别是由不同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导致的,但②与⑤可能是由同一基因突变形成的,也可能是由不同基因突变形成的;若为前者,则②和⑤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锯齿状,若为后者,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C项错误。①与②是由不同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导致,①与④应是由同一基因突
变而来,②×⑥的子代全为锯齿状,说明②与⑥是由同一基因突变形成的,则④与⑥是由不同基因突变形成的,④和⑥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D项正确。9.ABD由题意知,该细菌的S蛋白上有一个氨基酸种类发生改变,
导致S蛋白不能与链霉素结合,则链霉素不是抗此种细菌的特效药,A项错误。细菌的S蛋白基因发生突变与链霉素没有关系,B项错误。该细菌的S蛋白上有一个氨基酸种类发生改变,则其空间结构可能发生了改变,导致S蛋白不能与链霉素结合,C项正确。该细菌的S蛋白上有一个氨基酸种类发生改
变,可能是S蛋白基因有一个碱基对被替换;若缺失一个或两个碱基对,由于密码子由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则控制形成的S蛋白中会有多个氨基酸发生变化,D项错误。10.AD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A项错误。人体细胞中都有与癌变有关的基因,D项错误。11.答案(1)DNA复制转录(2)CACGUG(3)
常隐(4)Bb1/8BB(5)基因突变可遗传的变异低频性多害少利性解析:(1)图甲中①②分别表示DNA复制和转录。(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的一条链为GTG,因此α链的碱基组成为CAC,β链为α链转录形成的mRNA,因此其碱基
组成为GUG。(3)图乙中,表现正常的Ⅰ3和Ⅰ4生出患病的Ⅱ9,因此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由此确定镰状细胞贫血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4)Ⅱ6和Ⅱ7已经生了一个患病孩子,
因此他们的基因型均为Bb,所以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1/2)=1/8。要保证Ⅱ9(bb)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BB。(5)镰状细胞贫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即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属于可
遗传的变异。该病十分少见,严重缺氧时会导致个体死亡,这表明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12.答案(1)一隐(2)50%(1/2)16.7%(1/6)(3)无叶舌突变株若F1全为无叶舌突变株,则
甲、乙两株叶舌突变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若F1全为正常植株,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发生在两对基因上解析:(1)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3∶1的分离比,说明经诱变处理后变成杂合子,甲、乙中各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且是隐性突变。(2)甲株是杂合子,后代中,无叶舌突变基因的频率为50
%。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一代,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由于正常株基因是显性(用A表示),基因型比例是1/3AA、2/3Aa,产生的雌配子为2/3A、1/3a,后代所有植株的雄配子为1/2A、1/2a,故收获的种子中,aa占(1/3)×(1/2)=1/6。(3)研究甲
、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可选取甲、乙后代的无叶舌突变株进行单株杂交,若F1全为无叶舌突变株,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若F1全为正常植株,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发生在两对基因上。考点22染色体变异参考答案1.C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和
结构变异通常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A项正确。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和易位可使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缺失或重复能使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B项正确。染色体片段的缺失能导致基因缺失,可能使基因种类发生改变,但重复不会使基因的种类发生改变,C项错误。若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发生在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则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项正确。2.B亲本雄果蝇产生基因型为XRXR的精子,与正常或异常卵细胞结合,均不会出现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A项错误。个别白眼可育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Y,说明亲本雌果蝇产生了基因型为XrXr的卵细胞,B项
正确。子代中基因型为XRXr个体为红眼雌果蝇,但属于正常后代,不属于例外,C项错误。子代中不含性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R的正常精子结合,产生的XRO个体为红眼雄果蝇,D项错误。3.B甲突变体植株体细胞中含有2个a基因,在产生配子的
过程中,1个四分体即1对同源染色体可以含有4个a基因,A项正确。乙突变体植株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含2个a基因和不含a基因的2种配子,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aaaa和不含a基因,故自交后代有3种矮化类型,B项错误。等位基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甲是隐性纯合子,自交后代也是隐性纯合子(aa),表
现为1种矮化植株,C项正确。乙突变体植株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缺失了部分片段,而另一条增添了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项正确。4.D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的异源多倍体中含有同源染色体,A项错误。由于等位基
因分离,杂种Q中不一定含有抗叶锈病基因,B项错误。杂种R中抗叶锈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小麦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项错误。5.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的质量分数和处理时间,A项正确。二倍体草莓经秋水仙素诱导成功后,染色体数目加倍成28条,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5
6条,B项正确。秋水仙素不能使染色体着色,可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其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用质量分数为0.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的幼芽1d,诱导成功率在处理的组别中最高,D项正确。6.B减数分裂过程中某对同源染色体移向
同一极,可产生少一条染色体的异常配子,受精后可导致单体形成,A项正确。野生型烟草体细胞中含有24对同源染色体,所以只需要人工构建24种野生型单体分别与隐性突变体杂交,B项错误。缺少不同染色体的野生型单体分别与该突变体杂交,若某单体后代出现突变型植株,说明突变基因位于该
单体缺少的染色体上,C项正确。单体能产生含n条染色体和(n-1)条染色体的两种配子,若后代野生型∶突变型=1∶1,说明单体产生的两种配子存活率相同,D项正确。7.A子代植株Ⅲ的选育为杂交育种,如果需要显性纯
合子,则一定要自交选育多代;如果需要隐性纯合子,则不需要自交选育多代,A项错误。子代植株Ⅱ的选育为基因工程育种,子代植株Ⅲ的选育为杂交育种,选育的原理都为基因重组,B项正确。子代植株Ⅰ的选育利用的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属于无性繁殖,所以保持了原种的遗传特性,C项正确。子代植株Ⅴ的选
育过程需要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等来处理植物,所以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D项正确。8.B动物诱变育种一般处理生殖细胞,例如,用一定剂量X射线处理精巢可获得变异个体,而不是处理幼年动物,A项错误。①②③为杂交育种,通过人工选择,能够加速生物进化,但是新品种仍能和原品种交
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属于同一物种,B项正确。过程⑤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的茎尖,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不能产生种子,C项错误。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能抑制着丝粒的分裂,着丝粒可以在某些机制的作用下自动分开,D项错误。
9.ACD由题图可知,用X射线处理蚕卵后,Y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丢失,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项正确。由于两对基因完全连锁,具有该变异的一对家蚕相互交配,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SO∶sy=1∶1(O表示缺失的基因),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应为SSOO∶SsOy∶ssyy=1∶2∶1,表型及比例为黑缟斑∶黑缟斑白血∶无斑白血=1∶2∶1,由题干可知,SSOO由于缺少血色基因而死亡,说明缺失杂合子和缺失纯合
子的存活率不相同,B项错误。具有题图甲所示基因型(SsYy)的家蚕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SY∶sy=1∶1,具有题图甲所示基因的家蚕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型为SSYY、SsYy和ssyy,C项正确。含S的染色体区段与含s的染色体区段属于同源区段,因此题图乙所示的家蚕减数分裂时,两区段可正常联
会配对,D项正确。10.AB西瓜的果肉细胞是由母本的体细胞发育而成的,四倍体母本的体细胞含四个染色体组,因此四倍体母本上结出的西瓜,其果肉细胞内有四个染色体组,A项错误。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前期,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后期加倍后的染色体不能移到细胞的两极,从而形成染色体数目加
倍的细胞,B项错误。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项正确。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一般不会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但如果在减数分裂中三个染色体组中的一个染色体组移向细胞的一极,另外两个染色体组同时移向细胞的另一极,则会产生可育的配子,可育配子受精后能形成种子,D项正
确。11.答案(1)基因重组杂种优势(2)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3)④AAaaBBbb解析:分析题图可知,途径①为杂交育种,途径②为单倍体育种,途径③为多倍体育种,途径④为基因工程育种。(1)杂交育种利用的原
理是基因重组,农业生产上,经常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将植物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还可以利用植物的杂种优势提高产量,如杂交水稻、杂交番茄等。(2)单倍体育种过程中使单倍体幼苗染色体数目加倍时常用的试剂为秋水仙素,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被拉向两极,导致细胞不
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单倍体育种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3)在题图所示的几种育种方法中,只有基因工程育种能定向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途径③为多倍体育种,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即基因型变为AAaaBBbb。12.答案(1)染色体变异(染
色体数目变异)6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2)20正常二倍体(2n)∶单体(2n-1)∶缺体(2n-2)=1∶2∶1(3)①多于联会(形成四分体)②雄(4)母本乙品种6号单体自交解析:(1)由题意可知,6号单体植株比正常植株
缺少一条6号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该植株的形成是因为亲代中的一方在减数分裂Ⅰ后期6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数分裂Ⅱ的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2)该农作物(2n=42)有21对同源染色体,由于缺少一
条6号染色体,故6号单体植株在减数分裂Ⅰ时能形成20个四分体。如果该植株能够产生数目相等的n型和n-1型配子,则自交后代(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类型及其比例为正常二倍体(2n)∶单体(2n-1)∶缺体(2n-2)=1∶2∶1。(3)由题表可知,6号单体(♀)
×正常二倍体(♂),理论上,子代中单体和正常二倍体各占50%,而实际上单体占75%,正常二倍体占25%,说明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n-1型配子多于n型配子,这是因为6号染色体往往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因无法联会而丢失。由第二组杂交实验可知,n-1型配子对外界环境敏感,尤其
是其中的雄配子育性很低。(4)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可以将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理想的育种方案是以乙品种6号单体植株为母本与甲品种杂交,在其后代中选出单体,再连续多代与乙品种6号单体杂交,每次均选择抗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单体植株,最后让该单体自交,在后代中挑选出RR型抗
病且其他性状优良的新品种。考点23生物的进化参考答案1.D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真核细胞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此特点可作为判断细胞及生物类型的依据。2.B测定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的证据。3.C尖刺对于金合欢是一种表型,该表型是由基
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非洲干旱环境起到选择作用,拥有尖刺的金合欢能适应非洲干旱环境。4.B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数量曲线由a变为b、c、d,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①正确。诱变剂可以提高变异频率,但不能决定变异方向,②错误。由题图可知,四种菌中曲线d代表的青
霉菌的产量最高,最符合人们的生产要求,③正确。青霉菌是真核生物,在诱变剂作用下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④正确。5.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
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6.D三种雄虫的生殖对策是不同的,但能相互协调,平均繁殖成功率没有显著差异,A项错误。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大、中、小雄虫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一个种群,B项错误。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大、中、小雄虫
的形态差异主要与一个基因的三个等位基因a1、a2、a3有关,说明三种雄虫具有不同生殖对策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项错误。三种雄虫能分别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繁殖并将基因传递给后代,互不干扰,经历很长时间后,种群中a1、a2、a3
的基因频率能保持基本稳定,D项正确。7.B一个种群中不同个体表型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层次中的基因多样性。a表示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型。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生长的环境不同,所以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可能不同。8.A基
因库是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甲、乙两种耧斗菜属于两个种群,A项错误。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B项正确。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甲、乙两种耧斗菜都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二者花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
果,C项正确。甲、乙两种耧斗菜属于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项正确。9.A由题意可知,环境发生变化前,该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10%+(1/2)×30%=25%;由于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故环境
发生变化一年后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60%-60%×10%)/[(60%-60%×10%)+(40%+40%×10%)]×100%≈55%。10.ABC题图中P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项正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
态系统多样性,B项正确。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项正确。两个动物交配后能产生后代,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如马和驴属于两个物种,但它们可以交配,并产生后代,D项错误。11.AD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产生的F1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2∶1,由于基
因型为AA的胚胎致死,则F1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2∶1,F1自交产生的后代为Aa∶aa=2∶3,因此F2植株中A的基因频率=(2/5)×(1/2)=1/5,即0.2,A项错误。F2(Aa∶aa=2∶3)自交产生的后代为Aa∶aa=2∶7,因此F3植株
中基因型为aa的植株所占比例为7/9,B项正确,D项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2∶1,配子中A∶a=1∶2。F1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4∶4,则F2植株中A的基因频率
为(4/8)×(1/2)=1/4,即0.25,C项正确。12.答案(1)96.5%50.5%(2)上升下降(3)上升解析:(1)由题图可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95%+(1/2)×3%=96.5%;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3%+(1/2
)×95%=50.5%。(2)甲地区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会因患镰状细胞贫血而在幼年时期死亡,a的基因频率会下降,A的基因频率会上升;乙地区流行疟疾,基因型为AA的个体易被淘汰,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下降。(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AA的基因型频率将
会上升。13.答案(1)种群不定向(2)物种甲、乙两地果蝇交配后代不能存活或基因不能交流(或存在生殖隔离)(3)两地距离遥远,超越果蝇飞行距离,基因不能发生交流;两地环境不同,环境对变异的选择不同,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改变,最终导致生殖隔离甲地大于乙地解析:(1)生
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故甲地所有的果蝇构成一个种群。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2)由题意可知,甲、乙两地果蝇之间交配后会发生胚胎早亡,说明甲、乙两地果蝇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之间的
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3)由于环境对变异的影响,加上两物种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终导致甲地与戊地果蝇存在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所以甲地果蝇种群基因库较大。考点24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参考答案1.D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2.B肌肉酸痛是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结果,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对,进入血浆的乳酸不会使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A项错误。血
糖浓度较低时,血糖调节中枢兴奋,有关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A细胞,使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另外,胰岛素也可作为信号分子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项正确。呼吸中枢在脑干,不在大脑,C项错误。在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增多,导致尿量减少,长
时间重体力劳动者的排尿量少于饮水量,D项错误。3.D若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会出现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进而会引起组织水肿,A项正确。急性肠胃炎患者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促进抗利尿激素
的合成和分泌,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项正确。肺气肿患者呼吸不畅,体内氧气供应不足,会引起组织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而产生乳酸;同时呼吸不畅又会影响CO2的排出,从而导致内环境的pH降低,C项
正确。尿毒症是由各种肾病导致肾功能减退甚至丧失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病症,D项错误。4.C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项错误。镰状细胞贫血是基因突变造成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而甲表示血浆,
其中没有血红蛋白,B项错误。组织液(丙)和淋巴液(乙)中蛋白质含量均低于血浆(甲),氧气是从血浆中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的,所以组织液中氧气含量也低于血浆,C项正确。胰腺分泌的消化酶随胰液由导管直接运输到小肠,不会通过血浆运输到作用部位,D项错误。5.C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与血浆中缓冲
对反应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故此过程不属于细胞代谢。体内多余的HCO3-借助载体蛋白进行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故多余的HCO3-以协助扩散的方式通过肾排出体外。6.D上清液中的蛋白质是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
A项错误。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血浆)中,因此若要提取相关抗体用于免疫治疗,最佳材料应是上清液,B项错误。由图2可知,蒸馏水和上清液以及HCl和NaOH的滴数为自变量,HCl和NaOH的浓度为无关变量,C项错误。由图2可知,分别滴加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
L的HCl和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NaOH后,上清液的pH变化幅度很小,而蒸馏水的pH变化幅度大,说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D项正确。7.C尿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因此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A项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人体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B项错误。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和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D项错误。8.D人体的内环境主要是由①②④组成的,A项错误。①血浆中的O2进入③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的细胞膜
、线粒体,共5层膜,B项错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C项错误。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血浆中,血浆中的NaHCO3与乳酸发生作用,使pH维持稳定,D项正确。9.CD由题干可知,血细胞比容指血液中细胞的体积分数,而血液主要
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因此血细胞比容主要与红细胞的数量、平均体积和血浆的量有关,A项正确。若离心时间过短,血细胞不能完全沉淀聚集在一起,细胞间距过大,测得的血细胞的体积偏大,会导致测定的血细胞
比容高于实际数值,B项正确。严重脱水的人由于失去过多水分,血液体积会减小,因此血细胞比容增大,C项错误。正常人的红细胞是中央微凹的圆饼状,而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是镰刀状,红细胞体积变小,因此血细胞比容
减小;失血后大量补液者的血液体积增加,而血细胞由于失血而体积减小,因此血细胞比容减小,D项错误。10.ABD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项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离子和蛋白质的含量均有关,B项错误。题图中④过程表示尿素等代谢废物的排出,需要皮肤和泌
尿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C项正确。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D项错误。11.答案(1)淋巴液、血浆①③(2)细胞内液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3)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乳酸进入
细胞外液与NaHCO3作用产生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为CO2和H2O解析:(1)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管和血管中,其生活的内环境主要是淋巴液和血浆。淋巴循环为单向的,只能来自组织液,最终汇入血浆,故①
~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为单向的是①③。(2)体液分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两大类,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约占2/3。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可通过检查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来判断。(3)过程b为糖原分解的过程,此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激
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当细胞中产生过量乳酸时,乳酸会进入细胞外液与NaHCO3作用产生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为CO2和H2O,从而维持内环境pH的稳定。12.答案(1)内环境(2)D(3)毛细血管内的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的CO
2浓度(4)胰岛素(5)B缓冲对(6)A水肿解析:(1)题图中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液,三者共同构成了内环境。(2)在动物体内,肺泡内的CO2浓度最低,组织细胞(D)中的CO2浓度最高。(3)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内
的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的CO2浓度。(4)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胰蛋白酶不能进入血液而是进入消化道参与蛋白质的消化。胰岛素可以经组织液进入血浆中。(5)某人喝了少许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血浆中存
在缓冲对。(6)若一个人长期营养不良,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会降低,导致较多水分子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13.答案(1)D细胞内液A组织液(2)淋巴液C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无机盐、蛋白质HCO3-/H2CO3(4)呼吸系统、循环
系统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考点25神经调节参考答案1.B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就能完成,A项错误。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
下才能完成,C项错误。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D项错误。2.A离子跨膜运输受膜内外电位差的影响,静息电位状态时,膜外为正电位,因此K+的外流会受到膜内外电位差的阻止,A项正确。离子跨膜运输受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和膜内外电位差的影响,Cl-发生跨膜运输后无法判断膜内外
电位差的变化,B项错误。动作电位产生达到峰值时,膜内外电位差会抑制Na+的内流,C项错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会出现2次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D项错误。3.C电位1为动作电位,是突触后膜受体接受兴奋性神经递质后,引起膜上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导致的,
A项错误。神经递质只能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这与膜上蛋白质的结构有关,B项错误。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扩散到突触后膜,D项错误。4.D记忆过程可以分为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四个阶段。5.D图1中b为动作电位,而图2中的A点为静息电位,A项错
误。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降低,则在适宜条件刺激下,膜外Na+内流量下降,造成动作电位偏低,故图2中C点会下移,B项错误。图2中B点Na+通道开放是受一定强度的刺激的结果,而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C项错误。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过程
中,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K+外流,导致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D项正确。6.B由题图可知,NE在单胺氧化酶的作用下被灭活,而药物甲可抑制单胺氧化酶的作用,使NE不能被灭活,故突触间隙中NE增多,A项正确。由题图
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而药物乙可抑制该负反馈过程,B项错误。由题图可知,NE可被突触前膜回收利用,而药物丙作用于回收NE的转运蛋白,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C项正确。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结合形成的NE-β受体复合物可使突触后膜的
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D项正确。7.D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8.B图乙中,由③(神经节)和突触的结构特征可以判断①是感受器,⑥是效应
器,在④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故②处不会有电位变化,即R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而效应器可以发生反应。由于反射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该刺激产生的反应不属于反射活动。9.AC由图丙可知,神经递质由A
神经元释放,作用于B神经元,因此可判断图甲中所示的兴奋传递方向是A→B,A项正确。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B项错误。图丙中的a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分泌与高尔基体有关,且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项正确。图丙中的b是a的受体,如果a不能与b结合,则不能完成兴奋的传递,
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项错误。10.ABCAch属于神经递质,其合成后在突触小泡中暂时储存,A项错误。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处,引起突触前膜电位发生变化,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后,将神经递质
释放到突触间隙,B项错误。Ach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导致骨骼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进而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C项错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故该结构为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后可引起肌肉收缩,D项正确。11.答案(
1)抑制性K+(或Cl-)内负外正的膜电位差(2)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受体类型不同或E神经元表面没有M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的受体)(3)局部电流a→b单向的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解析:(1)由题图可知,E神经元连接的是伸肌,而伤害性刺激作用于人的肢体会发生屈肌反射,则伸肌反射受到抑制,原因是E神经元接受了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膜对K+(或Cl-)的通透性加大,使内负
外正的膜电位差加大,使得E神经元的活动被抑制。(2)假设E与M不经过N(中间神经元)相连,当神经冲动传导到E时,该神经元的活动仍受抑制,原因是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3)在反射发生的过程中,神经纤维中已兴奋的部位和未兴奋的部位间可形成局部电流。神
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在F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a→b。12.答案(1)组织液Na+(2)突触后膜阴载体蛋白(3)化学信号→电信号负电位使突触
后膜持续兴奋(4)负突触传递(或兴奋传递、神经调节)解析:(1)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故图1中离子通道甲为Na+通道。(2)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由A处的兴奋不能传递到B处可推知,离子通道乙的开启会导致阴离子内流,
从而阻止兴奋的传导。由题意可知,Gly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故题图中结构①应为运输Gly的载体蛋白。(3)在突触后膜上实现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处细胞膜外表面电位为负电位;某药物阻止NE(兴奋性神经递
质)的分解,将使NE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4)NE能反过来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抑制突触前膜的神经递质释放,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其意义是提高神经调节的效率,使神经调节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考点26体
液调节参考答案1.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所分泌激素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A项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刺激下丘脑相关区域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不会促进抗利尿激素的释放,B项错误。胸腺是内分泌器官,也是免疫器官,能够分
泌胸腺激素,也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C项正确。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至靶细胞附近,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D项正确。2.C随着曲线a(胰岛素的质量浓度)的下降,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的速率下降,A项错误。随着曲线b(胰高
血糖素的质量浓度)的上升和曲线a(胰岛素的质量浓度)的下降,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B项错误。若在平静状态下,进餐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降低并逐渐恢复稳定,随后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故胰岛素的质量浓度的变化不
能用曲线b表示,D项错误。3.A由题图可知,激素①②③④⑤⑥⑦分别表示抗利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A、B、C、D、E分别表示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肾上腺、垂体、肾,B项错误。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控
制A、B、C的分泌活动,属于神经调节;下丘脑分泌的激素①⑤调节有关生命活动,属于激素调节,A项正确。激素②④在维持血糖稳定方面相抗衡,激素④⑦在促进产热方面具有协同作用,C项错误。寒冷条件下,激素④⑤⑥⑦的分泌均增多,D项错误。4.D由题图可知,甲
→乙→丙为分级调节,故甲、乙、丙分别是下丘脑、垂体、卵巢。题图中a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为促性腺激素,c为性激素,c甲和c乙为性激素分泌过多时的反馈调节作用,其生理意义在于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激素c水平的相对稳定。由于烷基苯酚
具有类似激素c的生理效应,故长期饲喂被烷基苯酚污染的饲料会因反馈调节引起母鸡分泌的性激素减少。5.B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故其靶器官不仅仅是下丘脑和垂体,A项错误。寒冷刺激时,TRH分泌增多,会促进垂体分泌TSH,进而使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C项错误。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①和②都表示抑制作用,D项错误。6.C题图中①表示肝细胞和肌细胞,②表示肝细胞,所以①②细胞的种类不相同,A项错误。饥饿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液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含量
比值将会变小,B项错误。血糖浓度升高、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都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C项正确。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与肾上腺素的作用均相抗衡,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提高血糖浓度上是协同作用,D项错误。7.C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在B点时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项错误。若X
代表血糖浓度,在D点时血糖含量较高,因此,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多,B项错误。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在C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较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减弱,C项正确。CO2能提高呼吸中
枢的兴奋性,在C点时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兴奋性较低,D项错误。8.D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①正确。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错误。冷觉和热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下丘脑是体温调节
中枢,③错误。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进而促使血糖水平升高,④正确。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某部位接受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⑤正确。9.ACD由题图
关系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垂体、甲状腺、下丘脑。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丙)分泌的。器官乙分泌的甲状腺激素(b)浓度过高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对器官甲和丙起抑制作用。器官丙分泌的激素c对器官甲有促进
作用。生长激素是由垂体(甲)分泌的。10.答案(1)氧化分解肝糖原的分解胰高血糖素(2)甲、乙大脑皮层(3)①④(4)①③解析:(1)正常人进食后,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也可以促进葡萄糖转变成非糖物质;同时会抑制肝糖原分解
及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从而达到降血糖的目的。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而引起血糖浓度下降。(2)由题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
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一方面引起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3)糖尿
病患者会出现尿糖;一次性摄糖过多也会出现暂时性尿糖;低血糖患者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不会出现尿糖;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不会引起尿糖;肾小管会重吸收水、葡萄糖、氨基酸等成分,若肾小
管重吸收功能出现障碍,则可能会出现尿糖。(4)由题图可知,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使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①③符合题意。若自身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杀
伤胰岛B细胞,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②不符合题意。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若仅仅胰岛B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其他细胞上载体蛋白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正常,则乙的血糖应该正常或稍微偏高,胰岛素水平也会正常或稍微偏高,④不符合
题意。11.答案(1)分级调节和反馈这些组织细胞(内部)均含有能特异性识别性激素的受体(2)增强促性腺激素萎缩(或功能减退)(3)切断下丘脑和垂体间的神经联系(或切除下丘脑,再注射适量下丘脑提取物)解析:(1)③(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共同控制,说明存在分级调节
;另外,③反过来又能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还说明其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2)由题图可知,当性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即过程Ⅰ、Ⅱ增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作用于性腺;性激素过多会抑制垂体分泌促性
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性腺萎缩。(3)要证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激素②的方式是体液调节而不是神经调节,实验组需要切断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神经联系,对照组不切断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神经联系,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白鼠血
液中促性腺激素的含量。考点27免疫调节参考答案1.A能分泌抗体的免疫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只能使含抗原的细胞裂解死亡并释放出抗原,并不能将抗原消灭。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不具有特异性。2.D淋巴结沿淋
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扁桃体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3.D由题意可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后,不仅会导致患者肺部发生病变,还会影响心脏、肾和肠道细胞的生理活动,A
项错误。新型冠状病毒囊膜表面的刺突糖蛋白与人体细胞膜表面的ACE2结合,然后入侵人体细胞,能激发人体的细胞免疫,B项错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能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但不会导致患者患自身免疫病,C项错误。由于患者体内发生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康复的患者体内会有相应的记忆细胞
和抗体,D项正确。4.B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处理过程,B项正确。处理后的抗原需要经过辅助性T细胞才能呈递给B淋巴细胞,C项错误。抗原处理和呈递存在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D项错误。5.A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抗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和记忆细胞,且该种免疫力更持久,A项正确。注射抗体只能获得短时间的免疫力,没有记忆细胞产生,免疫力不会持久,B项错误。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体液免疫,C项错误。当被毒蛇咬伤后,需要尽快注射抗体消灭蛇毒,
D项错误。6.B兔感染狂犬病毒后,病毒通过体液进入细胞,因此脊髓中的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含有狂犬病毒,A项正确。由题意可知,干燥了14d的兔的脊髓提取物中的病毒失去了致病性,但是仍然具有抗原的特性,B项错误。注射新鲜的兔的脊髓提取物后,甲体内既发生了非特异性免疫,也发
生了特异性免疫,C项正确。由于第一次注射时产生了记忆细胞,乙接受第二次注射后,体内产生抗体的速度比第一次注射后快,D项正确。7.D双抗同时含有抗体1、2的部分结构,可与2种抗原结合,A项正确。根据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点
,利用双抗可以将蛋白类药物运送至靶细胞,B项正确。筛选双抗时需使用制备单克隆抗体时所使用的2种抗原,才能刺激机体产生2种B细胞,进而产生2种抗体,而不是刺激B细胞分化为产双抗的浆细胞,C项正确,D项错误。8
.BA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发挥免疫作用。骨髓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生地,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记忆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作用具有特异性,其在首次免疫过程中产生,二次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不同记
忆细胞存活的时间不同,所以有些疫苗要多次注射才能产生较长时间的免疫能力。9.AB由题图可知,①是细胞因子,②是抗体,A项错误。当物质②攻击自身正常细胞时,会引发自身免疫病,B项错误。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先天性胸腺
发育不良,T细胞不能形成,但B细胞可以形成,部分体液免疫可以没有T细胞参与,因此仍然具有一定的体液免疫能力,C项正确。注射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在再次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记忆细胞(细胞二
、细胞三),D项正确。10.ACDⅢ组和Ⅳ组(分别注入未对X细菌免疫的小鼠乙体内的T细胞和血清)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由题图实验结果分析可知,给未接触X细菌的小鼠注射经X细菌免疫过的小鼠体内的T细胞,一段时间后,注入等量的
X细菌,脾中活细菌的相对值受抑制(Ⅰ曲线),而注入经X细菌免疫过的小鼠体内的血清,不能有效抑制脾内细菌的繁殖(Ⅱ曲线),说明小鼠对X细菌的免疫为细胞免疫,X细菌生活在细胞内而非小鼠的内环境中。11.答案(1)抗原
受体蛋白(糖蛋白)(2)过度炎症反应、败血症TLR4内吞(3)非特异性细胞凋亡解析:(1)细菌或细菌脂多糖LPS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TLR4的本质是受体蛋白。(2)过度或持续性的TLR4活化会引起过度炎症反应、败血症,在VE
GF-C的刺激下,通过活化PI3K-Akt1通路,促进TLR4内吞,从而抑制NF-kB的活性,降低败血症发生的概率。(3)该细胞能够产生溶菌酶直接杀死病原菌,该过程对大部分病原体均起作用,故属于非特异性
免疫。巨噬细胞吞噬病菌后会死亡,该现象属于细胞凋亡。12.答案(1)胞吞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2)识别信息交流巨噬细胞、B细胞(3)细胞因子B淋巴(4)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减少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考点28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参考答案1.A在生长素浓
度低于最适浓度的范围内,浓度越低,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越弱,A项错误。摘除顶芽后,顶芽产生并向侧芽处运输的生长素减少,导致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降低,从而促进侧芽生长,B项正确。植物的生长是生长素等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控的结果,C项正确。生长素是调节植物生长的一类信息分子,其本身并不参与细胞代谢,D项正确
。2.D由题图可知,多效唑可以增强AGPase活性,促进鳞茎中淀粉的合成,间接参与细胞代谢,A项错误。由题干“将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可知,对照组应使用等量的甲醇
—清水稀释液处理,B项错误。由题图可知,赤霉素通过降低AGPase的活性,进而抑制鳞茎中淀粉的积累,而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故喷施赤霉素不能提高鳞茎产量,反而使得鳞茎产量降低,C项错误。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用外源激素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
剂多效唑处理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D项正确。3.C由题图甲可知,由于重力作用,数小时后琼脂块B中的生长素多于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故在胚芽鞘D中,B侧生长快于A侧,胚芽鞘D向左弯曲生长;在胚根E中,由于胚根对生长素较敏感,B侧生长素浓度高反而抑制了胚
根生长,因而胚根向右弯曲生长。由题图乙可知,由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琼脂块e能得到生长素,而琼脂块f得不到生长素,故放琼脂块e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放琼脂块f的胚芽鞘因没有生长素而不生长、不弯曲。4.A根据题意,低温环境胁迫下DELLA蛋白大量
积累,与花青素合成负调控因子结合诱导花青素的合成,A项错误。根据题意,DELLA蛋白通过与花青素合成负调控因子结合,促进液泡中花青素的合成,可推知负调控因子抑制花青素的合成,B项正确。花青素的合成是内部因素(DELLA蛋白通过与花青素合成负调控因子结合)和外界因素(低温)共同作用的结
果,C项正确。DELLA蛋白是赤霉素(GA)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关键蛋白,DELLA蛋白结构异常,赤霉素含量降低,可能导致植株矮小,D项正确。5.D比较组别1、2可知,组别1中豌豆侧芽生长长度小于组别2,可推知顶芽对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A项正确。比较组别1、3可知,细胞分裂素能解除顶芽
的抑制作用,B项正确。比较组别2、4可知,赤霉素能明显促进侧芽生长,C项正确。组别3中顶芽能合成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同时侧芽涂抹细胞分裂素,组别4中切除顶芽,侧芽涂抹赤霉素,它们的变量不唯一,故无法比较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生长的作用效果,D项错误
。6.C为了确定促进生根的最适宜萘乙酸的质量浓度,应配制质量浓度为400~800mg/L的萘乙酸溶液再进行实验。通过该实验结果只能得出萘乙酸对插条生根有促进作用。7.ABD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依次
为根、芽、茎,A项正确。由于受重力影响,图乙中茎的c侧生长素含量较d侧高,c侧生长素对茎生长的促进作用大,因此茎背地生长;而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向光侧,因此胚芽鞘具有向光性,B项正确。图乙中a处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10-8mol/L,抑
制生长,b处的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该点的生长素浓度应小于10-8mol/L,C项错误。图乙表示的现象与重力作用有关,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是因为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也可从图甲中看出,D项正确。8.BDNAA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
素,A项错误。题图只能体现IAA较低浓度时促进根的生长,过高浓度时抑制根的生长的作用特点,而吲哚丁酸(IBA)和α-萘乙酸(NAA)对大豆根系的生长只起抑制作用,B项正确。IAA、IBA和NAA不能直接参与
细胞代谢,只是起调节作用,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同浓度的NAA对大豆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比IBA更显著,D项正确。9.答案(1)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顶端优势、根的向地生长(答出1种即可)(2)幼嫩大于C点对
应的浓度,小于D点对应的浓度(3)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细胞伸长解析:(1)题图1中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对某器官的生长起促进作用,而B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对其生长起抑制作用,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顶端优势、根的向地生长等都能体
现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的作用特点。(2)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老细胞,故题图1中曲线甲对应幼嫩细胞。茎背地生长的原因是在重力作用下,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使近地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远地侧,若题图1中C点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则近
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远地侧,并且对茎生长的促进作用也大于远地侧,由此可知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C点对应的浓度,小于D点对应的浓度。(3)由题图2可知,在种子萌发早期,脱落酸含量下降,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含量上升,说明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对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分别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与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植物生长。10.答案(1)输导组织(2)最适浓度均起促进作用(3)抑制X>Y且X>Z,Y与Z之间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解析:(1)生长素在植物成熟组织中可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2)由
题图1可知,a组是对照组,实验组切段的平均长度都大于对照组,说明三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均能促进茎段的生长。而在最适浓度下,植物切段伸长的效果最好。(3)由题图2可知,X浓度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量低于空白对照,
说明该浓度的乙抑制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X浓度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量低于空白对照,而Z浓度和Y浓度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量高于空白对照,说明X浓度为高浓度,而Z浓度和Y浓度均为低浓度,即
X>Y,X>Z,但Y与Z之间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考点29种群及其动态参考答案1.D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为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只是种群中的部分个体,A项错误。标记重捕法只能估算种群密度,准确统计需用逐个计数法,B项错误。图中为该年出生个体的存活曲线,无法
推知该地的灰松鼠种群数量变化,不能判断其种内竞争情况,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该年出生的灰松鼠存活数大大减少,因此应对其幼体更加关注,D项正确。2.D由题干信息可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且部分鱼苗由
于不适应环境等而死亡,种群数量会下降,因此曲线丙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鱼苗捕食会使鱼的个体质量增加,因此曲线乙表示个体质量,则曲线甲表示种群总质量。3.A分析曲线图可知,两类雄虫存活率变化曲线不同,说明能否产生成熟精子对雄性线虫存活率有一定影响,
不能产生成熟精子导致突变型雄虫存活时间较长,A项合理。仅研究线虫种群中雄性个体的存活率,无法得知各年龄的个体的比例,也就无法判断年龄结构的类型,B项不合理。在第15~20天时线虫存活率下降,但不能说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C项不合理。野生型雄虫存活率提前下降,
说明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短,D项不合理。4.D环颈雉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A项正确。越冬时环颈雉的死亡率可能上升,因此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呈“Z”形,B项正确。据图
中虚线可知,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近似“J”形(Nt=N0λt),其中λ>1,C项正确。环颈雉为重要的经济禽类,应在其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且捕获后剩余量应在K/2左右,D项错误。5.B蚜虫通过刺吸式口器在枸杞植株上吸食汁液,故蚜虫与枸杞为寄生关系;瓢虫可捕食蚜虫,二者为捕食关系,A项
正确。蚜虫的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中所有蚜虫的数量,B项错误。由题图所示曲线可知,环境温度为18~24℃时,成蚜平均繁殖数量最多,C项正确。由题图可知,成蚜的寿命和繁殖均受温度的影响,故可推测温度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蚜虫的种群数量,D项正确。6.A种
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A项错误。该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6+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题表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78+70+69+62)∶(68+54+55+102)
=1∶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B项正确。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C项正确。种群数量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影响,因此即使食物充足,该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也可能呈“S”形增长,D项正
确。7.ABC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趋势都是0→最大→0,说明两个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都呈“S”形,A项正确。t2~t3,甲种群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仍大于0,甲种群的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B项正确。乙种群在t5时种群密度最大,所以t5时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时,C项正确。甲种群数量最多的时
刻为t3,乙种群为t5,D项错误。8.ADC点,(K-N)/K=0.5,说明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因此该种群的K值为200,A项错误。E点时,(K-N)/K=0.1,说明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因此该点不是该种群种内竞争最激烈的时刻,B项
正确。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C点之前,C项正确。根据题表分析可知,C点,(K-N)/K的比值为0.5,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项错误。9.答案(1)J32N0(2)等于(3)小于解析:(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
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若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1年后的数量为2N0,说明λ为2,推测5年后种群数量为N0×25=32N0。(2)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000只。(3)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标记总数=重捕个体
总数÷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带有标记的个体更容易被捕获,则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偏多,因此调查结果偏小,即调查估算结果小于实际值。10.答案(1)迁入率和迁出率(2)增大J(3)最大(K)C(4)B①种群的适应性高于②
种群解析:(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2)题图甲显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其差值为一定值,所以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大,其数量呈“J”形增长。(3)若一段时间后,题图甲中①②发生重合,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
速率为0,说明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与题图乙上的C点相对应。(4)B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所以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题图乙的B点可获得种群最大的持续产量。若题图甲的①②分
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则①种群的增长率大于②种群,说明①种群的适应性高于②种群。11.答案(1)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2)样方法标记重捕法(3)丰富度(4)为动物提供食物,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帮助植物传粉,帮助植物传播种子解析:(1)种群年龄结构的划分是以不
同年龄期的个体数目为依据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而老年个体数量较少。(2)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鸟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调查鸟类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标记重捕法。(3)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4)在该林地中,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等。考点30群落及其演替参考答案1.D堰塞湖形成后,原来是地面的地方可能变成了湖面,A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可能会受到影响,A项错误。草地虽然被冲
刷为裸露的土地,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在其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项错误。若A地没有出现大量动物被淹死的现象,但堰塞湖的形成可能会促使动物迁出A地,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对食物链造成影响,C项错误。2.B蝉吸
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3.D
两种草履虫都捕食枯草杆菌,所以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种间竞争关系;a曲线表示被捕食者枯草杆菌的数量变化情况,b曲线表示随后放入的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内部都存在种内竞争;由于烧杯中只加入了一定量的枯草浸
出液,营养物质有限,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营养物质消耗完,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于零。4.D由题图可知,稻鸭区的物种丰富度减小,说明鸭能改变水稻田的物种丰富度,A项正确。无论常规区还是稻鸭区都属于人工生态系统,若停止人工管理,两个区都会发生次生演替,B项正确。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样方的
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但不会影响实际值。理论上,样方越多越接近实际值,C项正确。由题图可知,稻鸭区多足摇蚊的数量比例比常规区小,其年龄结构无法确定,D项错误。5.C在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量不断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不断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
性增强;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性也不断增加,其恢复力稳定性不断减弱;群落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不断增加。6.B稻田中的分层现象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类群不同,是垂直结构,A项错误。分析图1,随着香豆素类物质浓度的增加,处理相同时
间福寿螺死亡率增加,香豆素类物质浓度相同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福寿螺死亡率也增加,B项正确。防螺后,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水稻田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或降低,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C项错误。栽培适量的五爪金龙植物后,香豆素类物质浓度
增加,稗草苗的苗高可能更接近水稻苗,甚至高过水稻苗,两者种间竞争强度更大,D项错误。7.AB蚂蚁以紫胶虫分泌的蜜露为食,其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可见蚂蚁与紫胶虫的关系可能为互利共生,A项错误。蚂蚁以紫胶虫分泌的蜜露为食,蜜露中这部分能量流向蚂蚁,因此紫胶虫同化的能量会
流向蚂蚁,B项错误。由题图可知,蚂蚁的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C项正确。紫胶黑虫是紫胶虫的天敌,而蚂蚁的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因此一定数量蚂蚁的存在有助于提高紫胶的产量,D项正确。8.BCD演替过程中发生优势物种的取代,并非“取而代之”,A项错误。由题表
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项正确。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C项正确。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D项正确。9.答案(1)雪兔1
40000(2)捕食①可食的植物增加②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4)晚于10.答案(1)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相对较少、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3)不能确定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4)可以改变群落演替
的方向解析:(1)退耕农田保留了土壤条件,甚至还有植物的种子,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而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演替的速度快、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2)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这
种方法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3)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题图中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的相对多度下降,但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
,因此无法判断该时间段内乙种群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4)农田退耕后可演替为其他群落,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考点31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参考答案1.D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
,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包括分解者,A项错误。消费者代谢的产物如二氧化碳、水等,可以作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B项错误。植食性动物都为初级消费者,但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属于分解者,C项错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
物,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D项正确。2.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都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项正确。水草和浮游植物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B项正确。大多数细菌属于分解者,也有少数细菌不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C项错误。
同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处于不同的营养级,杂食性鱼类在以植物为食时,处于第二营养级;而在以小型鱼类为食时,处于第四营养级,小型鱼类处于第三营养级,D项正确。3.B由题图可知,食物链分别是草→鼠→鹰;草→鼠→蛇→鹰;草→鼠→狐;草→兔→鹰;草
→兔→狐,共5条,A项错误。鹰以蛇为食,为捕食关系;同时它们又都以鼠为食,故又为种间竞争关系,B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C项错误。草→鼠→蛇→鹰是题图中最长的食物链,D项错误。4.D腐生细菌不属于食
物链的成分,所以题图中只有1条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题图中的动物都是消费者,蝉属于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大量捕捉黄雀后,螳螂因缺少天敌而数量增加,螳螂数量增加导致其食物蝉的数量减少;黄雀减少,蛇因食物减少而减少。5.B能量
D1的最终去向是流向分解者,A项错误。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是同化量减去呼吸消耗的能量,即C1+D1+E1,B项正确。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C1/A1×
100%,C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项错误。6.B①人工除草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农作物,A项错误。②使用农药消灭害虫是为了防止能量流向害虫,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B项正确。③温室种植时,适当降低夜间
温度,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C项错误。④对农作物施肥是为了给农田生态系统补充物质,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D项错误。7.B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a8,也属于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A项错误。
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不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B项正确,C项错误。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该是(a7/a1)×100%,D项错误。8.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的能量,A项错误。初级消费者的
同化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的能量,无法计算来自生产者的能量,B项错误。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则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13.5×105-3×105=10.5×105[J/(m2·a)],C项正确。粪便量为该营养级未能同化
的能量,则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该系统生产者及陆地植物残体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项错误。9.BD题图中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因此图中所有生物对应种群的集合,不能称为群落,A项错误。食草昆虫的锐减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化,致使该生态
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减弱,B项正确。该生态系统中共有9条食物链,C项错误。吃虫的鸟与蜘蛛之间、猫头鹰与蛇之间也是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D项正确。10.ABC根据表格可知,收割蚁同化量为31.00kJ/(m2·a)
,而呼吸量为30.90kJ/(m2·a),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0.10kJ/(m2·a),其比例为0.10÷31.00×100%≈0.32%,A项正确。盐沼蝗的摄取量为3.71kJ/(
m2·a),同化量为1.37kJ/(m2·a),因而盐沼蝗摄入食物中的未同化量为3.71-1.37=2.34[kJ/(m2·a)],占盐沼蝗摄取量的比例为2.34÷3.71×100%≈63%,该部分能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B项正确。黄鼠的同化量为3.80
kJ/(m2·a),而呼吸量为3.69kJ/(m2·a),因此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用于生长的能量较少,C项正确。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与食性有关,与能量传递效率无关,D项错误。11.答案(1)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
鱼(2)营养级越高,体内含有的重金属元素越多(3)在生物体内重金属元素不能被分解,有生物富集的现象(4)浮游植物昆虫、食虫鸟、猫头鹰(5)重金属盐能使人体内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生理活性C、D、E12.答案
(1)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3716.612%(2)19.80(3)没有在调查期间,每一营养级均有未利用的能量(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4)挺水植物(荷花)在竞争光能中占优势(争夺阳光、无机盐等),能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解析:(1)生态系统能量
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据题图分析,丙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甲为第二营养级,丁为第三营养级,乙为第四营养级。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生产者的同化量13716.6J/(cm2·a),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3092.5J/(cm2·a),第三
营养级的同化量为371.1J/(cm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71.1/3092.5)×100%=12%。(2)乙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51.9-32.1=19.8[J/(cm2·a)]。流向下一
营养级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量=19.8-16.2-3.6=0[J/(cm2·a)]。(3)根据题表中的数据,由于每一营养级均有未利用的能量(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因此该淡水湖生态系统未达到相对稳定状态。(4)挺水植物(荷花
)较高,在竞争光能中占优势(争夺阳光、无机盐等),故能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有效地防止该淡水湖出现水华现象。考点3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参考答案1.D池塘被倾倒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
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属于正反馈调节,D项符合题意。2.C人类对某生态系统利用强度较大时,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A项正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B项正确。物种丰富度增大可导致生态系统
的营养结构更复杂,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项错误。河流能够抵抗外界干扰(受到轻微的污染)、保持原状(仍然保持河水清澈),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强,D项正确。3.C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并非都是
由生物产生的。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作出反应,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4.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反复出现、循环往复,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5.C夜间植物进行呼吸作用而不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部分溶解在水中,故早晨取的水样的pH相对较低,为乙组
,A项正确。藻类漂浮于水面上,水草生活在湖泊底层,导致水草因不能接受充足光照而死亡,B项正确。水生生物死亡后,又加重了水体污染,使得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C项错误。污染初期若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会使该生态系
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D项正确。6.CS2面积越大,表示生态系统恢复所需时间越长,恢复力稳定性越低。7.C该实验中,1组、2组是湿润土壤,3组、4组是较干燥土壤,2组与4组对照,可以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
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项正确。该实验中落叶上是否存在微生物属于无关变量,为了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应将各组的落叶进行灭菌处理,B项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进行灭菌处理及土壤的湿度,实验中的对照组是2组和4组,C项错误。由于1组、3
组的土壤进行了灭菌处理,土壤中没有微生物,则1组、3组中的落叶不被分解,而2组、4组中有微生物,但由于土壤湿度不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一定差异,因此,2组、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D项正确。8.ACD据题图分析,A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
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它们不能构成食物链,因为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①表示光合作用,大力增强过程①可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温室效应;经③流向B的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形式散失,少量的碳储存于B体内的
有机物中;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②即植物根细胞的细胞呼吸。9.答案(1)呼吸作用(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不同时间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同(2)草→高原雪兔→狼(香鼬、艾虎、赤狐)调节植物间的关系,增加植物多样性,有利于动物的繁衍14%2.35×1
08(3)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解析:(1)二氧化碳返回大气的途径,除了化石燃料燃烧,还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图1中a、b两条曲线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同时间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同。(
2)根据资料2可以写出一条食物链:草→高原雪兔→狼(香鼬、艾虎、赤狐)。高原雪兔会把巢穴周围较高的草的基部咬断,利于矮生植物生长;高原雪兔废弃的洞穴能为褐背拟地鸦和多种雪雀提供繁殖场所,提高了这些生物的生存
率,这些都增加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图2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4×107-1.9×107)÷(1.05×109-3×108)×100%=14%。用于高原雪兔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同化
量-呼吸量=1.05×109-3×108-5.15×108=2.35×108[J/(hm2·a)]。(3)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食物网)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10.答案(1)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
影响(或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灭菌(2)高于杨半分解叶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3)蚯蚓(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考点33人与环境参考答案1.D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有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及加
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的主要手段,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其中保护的生物本来就生活在保护区内,而不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一般不能有人类活动的干扰。易地保护是对那些
在原产地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加以保护,不仅仅是野生动物。2.B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大量排放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3.B协调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
虑环境承载力。4.D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空间,同时也离不开食物,因此就需要耕地,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所以,人口过
度增长会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5.D湿地景观的旅游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项错误。新物种被引入该区后,种群数量逐渐增加,故种内生存斗争会逐步增强,B项
错误。生态修复后,该区物种丰富度增大,优势种群可能会发生变化,C项错误。若在该区种植粮食作物,某些重金属离子可能被土壤作物吸收后通过食物链逐渐积累和浓缩,最终在最高营养级——人的体内富集,D项正确。6.B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
显下降。7.C锁阳的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项错误。西部沙漠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项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项正确
。变异是不定向的,锁阳发生变异后,长期干旱的环境对锁阳起定向选择作用,使其被保留下来,D项错误。8.AD地球人口仍在增加,所以人口数量还没有超出地球环境容纳量。人不等同于动物,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
情况。科技进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由于资源短缺,人类会盲目地开发和无休止地破坏自然环境,进而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9.A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主要通过物理沉降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两个过程完成。物理沉降是利用过滤、沉淀
等方法去除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中体积比较大的污染物;微生物净化是利用污水中的多种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处理含有重金属的污水,可利用特殊植物来吸收重金属,达到净化的目的。10.B由题意可知,COD、BOD值越高,表明污染程度越高;从处理前后总氮量下降可以看出,植物可吸收水中的氮
等,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由调查结果不能得出“群落结构多样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的结论;污水中有机物的分解主要依靠的是微生物的有氧呼吸。11.ACD由于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种子或其他繁殖体,退耕之后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而冰川泥地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退耕之后的农田上演替速度快于冰川泥地上的演替,A项正确。统计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项错误。由题表可知,退耕农田上先后经历了草
本植物、灌木和乔木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越来越复杂,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项正确。“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有保持水土、蓄洪防旱、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D项正确。12.答案(1)植被的破坏(2)掠夺
式开发利用(3)外来物种缺乏天敌(4)环境污染、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等(5)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等;加强教育和法规的建设及政策的调整;限制珍稀物种的贸易等13.答案(1)减少了污染(2)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3)
物质循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4)整体循环(5)不正确。因为食物链越长,各食物链中的生物数量难以达到一定规模,会影响经济效益(或营养级越多,高层次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该营养级生物数量也越少)考点34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发
酵工程及其应用参考答案1.C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应先冲洗葡萄,然后再去除葡萄的枝梗和腐烂的籽粒,以避免去除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冲洗以洗去灰尘为目的,不能多次冲洗,以防洗去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
生酵母菌,A项错误。果酒、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的作用是在乙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排气口的作用是在酒精发酵时排出CO2,B项错误。制作泡菜时需要加水密封,目的是隔绝空气,以保证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D项错误。2.BA项中瓶内发酵液淹
没了排气管的管口,排气时液体容易溢出。制作腐乳时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制作泡菜时利用的是乳酸菌。3.B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A项错误。酿酒需先在有氧条件下让酵母菌大量繁殖,再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B项正确。发酵后期CO
2和其他代谢废物溶解于发酵液中,使发酵液呈酸性,C项错误。有的发酵产物(如酒精)会抑制酵母菌的生长,D项错误。4.C家庭制作泡菜时,所用的泡菜坛要用白酒擦拭消毒,防止杂菌污染,A项正确。加入“陈泡菜水”的作用是提供乳酸菌菌种,B项正确。制作泡菜过程中
,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消耗有机物,有机物的干重减少,种类增多,C项错误。如果食盐水浓度过高,乳酸菌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其生长受抑制,制作的泡菜就会“咸而不酸”,D项正确。5.C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不会产生CO2,因此制作泡菜过程中不需要经常拧松放气,A项错误。酵母菌在酒精发酵过程中会产生酒精、CO2
和其他中间产物,不同品种葡萄的营养成分不尽相同,因此葡萄酒的口味也不相同,B项错误。在没有糖源、氧气充足的情况下,醋酸菌可以将酒精转化为乙酸,即酒精可作为醋酸菌的碳源和能源,C项正确。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发酵前期通
入空气,酵母菌大量繁殖;在发酵后期密闭条件下产生酒精,D项错误。6.A发酵初期活动强烈的是酵母菌,其进行细胞呼吸会产生CO2。乳酸菌是厌氧细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腌制过程中,蔬菜体积缩小的原因是植物细胞逐渐失水。7.ACD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据此可
推测若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诱导α-淀粉酶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α-淀粉酶的合成,进而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A项正确。焙烤可以杀死大麦种子的胚,但不使淀粉酶失活,没有进行灭菌,B项错误。糖浆经蒸煮(产生风味组分、终止酶的进一步作用,并对糖浆灭菌)、冷却后再接种酵母
菌进行发酵,防止高温杀死菌种,C项正确。转基因技术已被用来减少啤酒酵母双乙酰的生成,缩短啤酒的发酵周期,属于转基因技术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D项正确。8.答案(1)酵母菌18~30℃(2)乙醛醋酸菌为好氧细菌(3)酒精解析:(1)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果酒时,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需要向果汁中接
种纯净的酵母菌菌种。制作果酒时,温度需要控制在18~30℃。(2)醋酸菌为好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直接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3)为了从最终的果醋(主要含酵母菌和醋酸菌)中筛选醋酸菌,应该使用以酒精为唯一碳源的培
养基进行培养,因为醋酸菌能够利用酒精,而酵母菌不能以酒精为碳源。9.答案(1)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种环境而生长受抑制(2)缺少醋酸菌是好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夏天温度较高),导致醋酸菌大量繁殖产生乙酸(
3)否果酒发酵时的缺氧环境会抑制醋酸菌生长解析:(1)酿制蓝莓酒时先通气有利于酵母菌大量繁殖。通常不需对蓝莓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是因为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缺氧、酸性的环境,生长会受到抑制。(2)在糖源不足的情况下,醋酸
菌在有氧条件下可以将果酒发酵成果醋。醋酸菌是好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所以酿制成功的蓝莓果酒如果暴露在空气中,会导致醋酸菌大量繁殖而逐渐出现酸味。(3)如果果汁中已含有醋酸菌,在果酒发酵旺盛时,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乙酸,因为果酒
发酵是在缺氧环境中进行的,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果酒发酵时的缺氧环境会抑制醋酸菌生长。10.答案(1)重铬酸钾(2)I8(3)色泽、香气(气味)、口感解析:(1)在酸性条件下,可用重铬酸钾溶液来检验样液中是否产生酒精。(2)由题干可知,应选择酒精度
、多酚及黄酮等含量较高的一组。由题表和题图可知,菌种I符合条件,其在8d后糖含量不再减少,即最短发酵时间为8d。(3)对果酒的质量可从色泽、香气(气味)、口感等项目进行评价。11.答案(1)都利用了微生
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的原理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打开瓶盖取样时,外界空气进入容器,氧气抑制乳酸菌的发酵,也可能会造成杂菌污染(2)有螺旋可旋转的酒精发酵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将有螺旋可旋转的瓶盖拧松可排出
二氧化碳,有利于发酵的持续进行(3)为乳酸菌提供乳酸发酵所需的原料,改善口感延长发酵时间,观测发酵效果,以找到最好的发酵效果所对应的时间温度解析:(1)酸奶可用多种鲜奶制作,和泡菜制作的原理一样,都是乳酸发酵,即
都利用了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的原理。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可能会影响酸奶品质。打开瓶盖取样时,外界空气进入容器,氧气抑制乳酸菌的发酵,也有可能会造成杂菌污染,进而影响酸奶品质。(2)制作果酒的原理是酵母菌的酒精发酵,即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CO2;在果酒发酵过程
中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需及时排出,才有利于发酵的持续进行。可见,家庭制作葡萄酒时,容器瓶的盖子应选择有螺旋可旋转的。(3)在制作酸奶时,人们在鲜奶中加一定量的蔗糖,一方面是为乳酸菌提供乳酸发酵所需的原料,另一方面是改善口感。要确定酸奶发酵的最佳时间,可以延长发酵时间,观
测发酵效果,找到最好的发酵效果所对应的时间。依题意可知,不同的季节,酸奶制作的时间不同,说明影响发酵效果的非生物因素可能是温度。12.答案(1)醋酸菌无菌空气先接种酵母菌获得果酒,再在果酒中接种醋酸菌进一步获得果
醋(2)碳源15%(3)乳酸菌灭菌解析:苹果醋的制作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向苹果汁中直接接种醋酸菌,经过一次发酵制成;另一条途径需经过两次发酵,即先接种酵母菌获得果酒,再在果酒中接种醋酸菌进一步发酵获得果醋。(1)醋酸菌是需氧型微生物,所以在发酵过程中需要不断向发酵液中通入
无菌空气。如果糖源(苹果汁)充足,可直接接种醋酸菌进行有氧发酵产生苹果醋;如果糖源不充足,可先通过酵母菌发酵制得果酒,再向果酒中接种醋酸菌进行有氧发酵制成果醋。(2)酒精发酵前加入的白砂糖主要是为酵母菌提供碳源,有利于提高酒精的
生成量。据曲线图可知,当白砂糖的质量分数为15%时,酵母菌通过酒精发酵产生的酒精的量最多,故白砂糖的质量分数为15%左右最为合理。(3)泡菜是利用乳酸菌发酵制成的。向泡菜坛中注入食盐水前,煮沸所用食盐
水的目的是灭菌。考点35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参考答案1.D无菌操作包括消毒和灭菌。需进行消毒处理的有植物的外植体、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等;需进行灭菌的有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工具、培养基、添加剂(指示剂或染色剂)等。家庭制作葡萄酒时所利用的微生物是葡萄表面的酵母菌,故不能灭菌;加
入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和染料需要灭菌。2.D不含氮源的平板可用于固氮微生物的培养,A项错误。平板涂布时涂布器使用前通常用酒精消毒后通过火焰灼烧灭菌,B项错误。接种后未长出菌落的培养基需要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后丢弃,以防污染环境,C项错误。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因此利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
的平板能分离出合成脲酶的微生物,D项正确。3.B可通过培养空白培养基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A项正确。应该先将培养基灭菌再倒平板,B项错误。图中菌落生活在乙、丙区域之间,说明需要生长因子乙和丙,C项正确。不同菌种所需生长因子不同,可利用题干方法筛选某些菌种,
D项正确。4.ABC含哺乳动物排泄物的土壤中有较多能合成脲酶的细菌,因此从有哺乳动物排泄物的地方采集土样,获得目的菌的概率更高,A项正确。取不同稀释倍数的土壤稀释液各0.1mL,分别涂布于全营养的LB固体培养基、以尿素为唯一
氮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其中全营养的LB固体培养基是对照组,B项正确。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板倒置,放入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h,C项正确。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大多数以尿素为氮源,还有一些以空气中的氮为氮源,D项错误。5.答案(1)马
铃薯琼脂高压蒸汽(或湿热)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2)菌体快速增殖酒精产生(3)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会产生CO2,CO2使面包松软解析:(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一般用于培养细菌,MS培养基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因此,分离培养酵母菌可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培养基常采用高压蒸汽(或湿热)灭菌法进行灭菌,所观察到的菌落通常是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
2)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繁殖速度快;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3)制作面包时,加入酵母菌,酵母菌分解有机物产生CO2,CO2受热后膨胀使面包松软。6.答案(1)碳源糖源不足、氧气充足
、相对培养温度较高(30~35℃)(2)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3)市场购买的食醋在装瓶之前经过灭菌处理,已无活菌从自酿食醋或其他含活醋酸菌的食品中分离醋酸菌(4)酒精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分别在含有完全培养基的平板
中添加等量不同浓度梯度的酒精,每个浓度设置3个或3个以上平板,接种等量M12并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M12菌落的生长情况解析:(1)酒精中含有碳元素,可为醋酸菌的生长提供碳源。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
醋酸菌直接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2)无菌技术除了可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3)买来的食醋在装瓶之前经过灭菌处理,已无活菌,因此不能从食醋中分离出醋酸菌。若要分离醋酸菌
,可从自酿食醋或其他含活醋酸菌的食品中分离。(4)酒精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因此培养基中加入酒精的量不能过多。测试M12的耐酒精能力,自变量是酒精的浓度,因变量是M12菌落的生长情况。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据此并依据实验应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重复原则等
所设计的实验思路是分别在含有完全培养基的平板中添加等量不同浓度梯度的酒精,每个浓度设置3个或3个以上平板,接种等量M12并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M12菌落的生长情况。7.答案(1)氯苯氮源(2)乙
(3)显微镜稀释涂布平板大于(4)原核核糖体解析:(1)为了获得能降解氯苯的微生物菌种,应选用以氯苯为碳源的培养液进行选择培养。在该培养液中,只有能降解氯苯的微生物才能生长,而其他微生物不能生长。培养液中除含有碳源外,还应含有氮源
、无机盐和水等。(2)微生物乙在含有氯苯的培养液中从实验开始到停止生长所用的时间比微生物甲、丙短,说明微生物乙分解氯苯的能力比微生物甲、丙更强,所以应选择微生物乙作为菌种进行后续培养。(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选定菌种的菌数,既
可在显微镜下用特定的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也可选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活菌数目。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不能区分活菌和死菌。而稀释涂布平板法中,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所以一般前者得到的结果大于后者。(4)选定的菌种没有具膜细胞器,如线粒体等,则该菌种属于原核生物
。组成原核生物的原核细胞有核糖体,而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所以该菌种产生的降解氯苯的酶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8.答案(1)D①A培养基缺少氮源②B培养基不是以阿拉伯胶为唯一碳源③C为液体培养基,不能分离单菌落(2)培养基表
面的菌悬液量过多会出现积液,导致菌体堆积,影响分离效果③(3)4535~459.答案(1)碳源、氮源(和维生素)高压蒸汽灭菌(或湿热灭菌)(2)巴氏系列梯度稀释(3)稀释涂布平板法倒置(4)恒温培养箱8.5×104解析:(1)培养基中的蛋白胨为细菌的生长提供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碳
源、氮源和维生素等;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湿热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2)题图中步骤①把牛奶放在80℃恒温水浴锅中处理15s,采用的是巴氏消毒法,步骤②是系列梯度稀释。(3)接种微生物常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只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于微生物计数。微生物
培养过程中,为防止冷凝水对细菌生长的影响,需将培养皿倒置培养。(4)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6h后,统计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是87、83和85,由题图可知稀释倍数为1×103,因此,经过消毒的牛奶中,细菌数大
约是(87+83+85)/3×1×103=8.5×104(个/mL)。10.答案(1)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2)葡萄糖制糖废液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3)缺少淀粉酶(4)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制糖废液分别培养菌株C,测定并比较不同浓度制糖废液中S的产量,寻找产量拐点,确定最适碳源浓度(5)减少污
染、节省原料、降低生产成本(答出1点即可)解析:(1)通常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时,对所需的玻璃器皿进行灭菌的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2)由实验结果可知,菌株C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细胞干重最大,所以菌株C生长
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在以制糖废液为碳源的培养基上,S产量最高,所以用菌株C生产S的最适碳源是制糖废液。菌株C的生长除需要碳源外,还需要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3)由实验结果可知,碳源为淀粉时菌株C不能生长,其原因可能是缺少淀粉酶,不能利用淀粉。(4)若以制糖废液作为碳
源,为进一步确定生产S的最适碳源浓度,可设计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制糖废液分别培养菌株C,测定不同浓度制糖废液中S产量,寻找产量拐点(即峰值),确定最适碳源浓度。(5)利用制糖废液生产S可以实现废物利用,可减少污染、节省原料、降低生产成本。考点36细胞工程参考答案1.C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
对培养液和所有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还要加入抗生素,防止培养过程中被污染,A项错误。细胞培养过程中需适宜的气体环境(95%空气和5%CO2)、适宜的温度和pH、无菌无毒的环境等,B项错误。在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通常在培养液中加入血清等一些天然成分,
主要目的是为细胞提供促生长因子,以补充细胞生长和增殖所需的物质,C项正确。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存在接触抑制现象,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通常会停止分裂增殖,培养后的细胞还需要经过诱导分化形成特定的组织
,才能用于移植,D项错误。2.A若植物细胞的某些次生代谢物在体外无法通过化学途径合成,则可通过植物细胞培养技术获得,A项正确。虽然植物细胞体积小,但可通过植物细胞培养使其大量增殖,进而产生大量产物进行工厂化生产,B项错误。次生代谢物不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C项错误。植物细胞培养技术通过筛选高
产细胞,对其培养使其大量增殖,进而获得其代谢物,该技术主要利用促进细胞增殖的培养条件提高细胞中次生代谢物的含量,D项错误。3.ABD癌细胞比成熟动物细胞更易进行离体培养,A项错误。细胞核移植不一定是在同种动物、同种组织之间进行,如可以将一种生物体细胞的细胞
核移植到另一种生物去核的卵母细胞中,B项错误。胚胎分割技术中,随着胚胎分割次数的增多,分割胚的发育能力会明显降低,因此采用该技术获取同卵多胚的数量是有限的,C项正确。维生素和激素都不能提供能量,D项错误。4.BC获得动物2的过程中,将导入外源基因的
受体细胞注入囊胚的某一部位,因此将来发育成的动物体各部位并不都含外源基因,B项错误。动物3为克隆动物,重构胚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即具有全能性,C项错误。5.答案(1)二者存在生殖隔离(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
建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分化程度低或易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答案必须是两个方面)(3)原生质体细胞壁(4)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培育植物新品种等解析:(1)杭菊和怀菊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二
者不能进行有性杂交。(2)基因工程的关键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由于幼枝的芽尖具有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分化程度低或易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的特点,所以通常选取未开花的幼枝的芽尖作受体细胞。(3)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首先要获得这两种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用聚乙二醇诱导处理后,诱导实验材料再生出细
胞壁,再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出杂种植株。(4)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在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培育植物新品种等方面展示出独特的优势。6.答案(1)传代血清在多数动物细胞培养液适宜的pH范围内,胃蛋白酶已失去活性(2)需要葡萄糖浓度越低,海拉细胞生长抑
制率越高抑制(3)杂交细胞突破了有性杂交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4)通过基因工程向浆细胞中导入prG基因(或利用核移植技术将浆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无限增殖细胞中)解析:(1)目前实验室中为了对海拉细胞进行进一步研究,需进行传代培养。动物细胞培养所需营
养物质有糖、氨基酸、无机盐等,通常还需要加入血清等天然成分。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需要用胰蛋白酶将组织分散成细胞,不用胃蛋白酶的原因是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在动物细胞培养液中会失去活性。(2)由题表数据可知,该实验
需要另设对照组,观察在正常条件下细胞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浓度越低,海拉细胞生长抑制率越高。体内低浓度的葡萄糖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为肿瘤的限食疗法提供理论依据。(3)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形成的单核细胞叫作杂交细胞,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有性
杂交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4)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利用无限增殖调控基因(prG)制备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向浆细胞中导入prG基因;也可以利用核移植技术将浆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无限增殖细胞中。7.答
案(1)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脱分化再分化(2)越高越低0.27mm(3)否(或不能),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8.答案(1)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不变(2)小于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表现全能性相对容易(3)相同不同解析:(1)克隆动物过程中涉及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有动物细胞核移
植技术、胚胎移植等,其中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指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在整个过程中,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变。(2)胚胎细胞比
体细胞分化程度低,表现全能性相对容易,故胚胎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比体细胞核移植小。(3)通过核移植获得克隆动物的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雌雄动物的常染色体数目相同,而性染色体组合不同。9.答案(1)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顺序可颠倒)(2)D(3)使每一个孔中尽量只接种一个杂交
瘤细胞,实现单克隆培养10.答案(1)促进超数排卵垂体、卵巢(2)使精子获能囊胚(3)容易获得纯合子并缩短育种时间(4)小鼠甲(体细胞)的细胞核基因和小鼠乙(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基因(5)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通过诱导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来及时修补解析:(1)注射促
性腺激素和在光控周期下饲养成年雌鼠的目的是促进超数排卵。在光控周期下成年雌鼠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卵子的生成,该过程涉及垂体、卵巢等内分泌腺。(2)取出的精子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是为了使精子获能;囊胚期开始的标志是胚胎收缩,细胞间隙扩大,胚胎内部
出现裂隙。(3)题干所述处理类似于单倍体育种,因此,其优点是容易获得纯合子并能缩短育种时间。(4)利用核移植方法获得的动物,其细胞核基因来自提供细胞核的动物,细胞质基因来自提供卵母细胞的动物。(5)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因此可以诱导其定向分化形成所需的组织
或器官,用于器官移植和修复。考点37基因工程及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参考答案1.D由图丙可知切割后目的基因插入的方向,因此只有用EcoRⅠ和Sau3AⅠ切割目的基因和P1噬菌体载体,构建的重组DNA中RNA聚合酶在插入的目的基因上的移动方向才一定与图丙相同。2.ABD由题图可知,该基因工程的
标记基因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筛选1需要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出成功导入基因表达载体的农杆菌,A项正确。由题意可知,报告基因的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因此筛选2需要用无色物质K处理愈伤组织并筛选出呈现蓝色的组织,B项正确。含有内含子的报告基因只能在真核细胞中正
确表达,因此该基因只能在愈伤组织中正确表达,不能在农杆菌中表达,C项错误。诱导幼胚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中需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D项正确。3.CE.coliDNA连接酶不能连接具有平末端的DNA片段,A项错误。质粒用酶3切割产生
平末端DNA片段,目的基因用酶1切割产生黏性末端DNA片段,平末端DNA片段和黏性末端DNA片段无法用DNA连接酶连接,B项错误。质粒和目的基因都用酶1和酶2切割,用T4DNA连接酶能将目的基因和质粒连接起来,且避免了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所以效率最高,C项正确。酶4会
破坏抗生素抗性基因,不利于重组表达载体的筛选,D项错误。4.答案(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稳定存在(2)磷酸二酯标记基因(3)脱氧核苷酸RNA聚合酶转录(4)甲5.答案(1)洋葱(菜花)研磨液(2)析出DNA,溶解部分杂质使DNA溶解(3
)F解析:(1)洋葱或菜花中DNA含量相对较高,可以作为提取DNA的材料;研磨前加入研磨液,可以瓦解细胞膜,有利于DNA的释放。(2)在含有DNA的滤液中,加入预冷的酒精溶液,可以使DNA析出,溶解部分杂质;DNA能溶于物质的
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3)在滤液D中,除去了较多的蛋白质等,则含DNA最多;在滤液E中,因DNA在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较低,此时DNA会从溶液中析出,则滤液中含DNA较少;在滤液F中,因DNA不溶于预冷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则含DNA
最少。6.答案(1)构建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2)目的基因两种引物(或引物自身的不同片段或引物与非目的基因)(3)青霉素抗性(4)激活蛋白AP45(或目的蛋白)(5)不会引起害虫或病原生物的抗药性(合理即可)7.答案(1
)3(2)不需要成功导入基因表达载体的酵母菌含有URA3基因,在不含尿嘧啶的培养基中能够存活(3)转化(4)基因改造或合成解析:(1)题图中基因表达载体含有1个HindⅢ切割位点和2个ApaLⅠ切割位点,因此将题图
中的基因表达载体用HindⅢ和ApaLⅠ完全酶切后,可得到3种DNA片段。(2)作为受体细胞的酵母菌缺失URA3基因,在不含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不能存活,成功导入基因表达载体的酵母菌含有URA3基因,在不含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也能存活,
故题图所示基因表达载体上的URA3基因相当于标记基因,便于鉴定并筛选出成功导入基因表达载体的酵母菌,使用的培养基不需要添加尿嘧啶。(3)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4)利用蛋白质工程获得活性更高的SOD时,需根据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
序列,最终确定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然后在原基因的基础上进行修饰或改造,甚至人工合成所需的基因。8.答案(1)受精作用(2)有丝分裂(3)获能MⅡ期胚胎移植(4)前者主要用于治疗不孕不育夫妇的生育问题,后者可以用于治疗需要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的疾病(5)破坏了人类正
常的性别比例,违反了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