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历史答案.docx,共(4)页,27.91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65820921d406ece248ddbfdc6a80ac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历史第1页共4页射洪中学高2024级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试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BDDCDCD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BCABBCDC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AAADCDBDD1.【答案】B【解
析】材料中,墓葬里发现的石珠、鱼骨等装饰品,体现了山顶洞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观念,这些装饰品正是其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山顶洞人社会的分工情况,仅从发现的缝纫工具和装饰品无法推断出其社会分工是否明确,排除A项;虽然骨针等工具反映了山顶洞人一定的生产技能,但材料中没有提
及与农业相关的信息,如农作物种植等,因此不能断定原始农业的出现,排除C项;产品出现剩余是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山顶洞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排除D项。2.【答案】D【解析】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制作精美的黑陶而著名,尤
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如蛋壳黑陶杯,其薄如蛋壳,表面乌黑光亮,是龙山文化陶器的代表作,符合题意,故选D项;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以彩陶闻名,其彩陶以红底黑彩或紫彩为特点,与题干中描述的黑陶特征不符,排除A项;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地区,以稻作农
业和木构建筑为特色,其陶器主要是夹炭黑陶,但不以蛋壳陶高柄杯为代表,排除B项;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以精美的玉器著称,如猪龙形玉玦等,陶器是彩陶,与题干中的黑陶特征不符,排除C项。3.【答案】B【解析】据材料“莺
歌岭遗址下层(距今约3000年前)……磨制的很少”可知,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黑龙江地区的生产工具制作和使用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在莺歌岭遗址出土了用于除草、松土、砍伐、刨土播种的石锄、石斧等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说明了该地区有原始农业,故选B项;新石器
时代已产生私有制的表现包括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等,题干没有涉及产生私有制的相关史实,排除A项;虽然被发现的石斧、石锄等工具多为打制,但仍有少量磨制石器,且题干中“距今约3000年前”等信息,可判断该遗址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题干
主要反映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而不是陶瓷制品,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该遗址中的水利工程、宫殿台基、城墙,体现出此时具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玉器表明此时手工业水平较高,可侧面反映此
时出现社会分工,玉器代表权力与信仰表明此时其作为礼器存在,结合所学有专家认为国家的初始形态强调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故选D项;结合所学城市建设强调城市内部的功能区划分,以及城市的规模大小,材料强调该遗址中有水利工程、都城以及礼器,未涉及对城市具体状况
的描述,两者主旨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社会等级差异强调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化明显,典型的是墓葬大小不同以及随葬品的区别,材料强调该遗址中有水利工程、都城以及礼器,未涉及具体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排除B项;结合
所学浓厚神权色彩强调该遗址利用祭祀等手段,进行与上天的交流,体现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利用神权维护统治,材料强调该遗址中有水利工程、都城以及礼器,未涉及与自然的关系,排除C项。高一历史第2页共4页5.【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陶杯属于酒器,这印证传说
时代的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D项符合题意。6.【答案】C【解析】根据“中华大祭祖”可知,这位人物是黄帝。故选C。7.【答案】D【解析】宗法制是指按血缘关系分配权力,与图示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示意图只是描述王位的传承,没有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故B
项错误;分封制是指分封诸侯,与图示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图中描述的是夏朝世系示意图,他们之间大多是父子关系,这体现了王位的世袭,故D项正确。8.【答案】C【解析】选C“禹刑”“城郭”所指的法律和城墙等被看作国家机器,按地域而不是血
缘关系划分版图是国家区别于氏族的地方,因此上述信息主要反映了早期国家的诞生。9.【答案】D【解析】题干中关于夏朝启的继位,古书中不同的记载,说明世袭制替代禅让制并非风平浪静,而可能存在着斗争,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故选D项;这些记载只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不一定
就是矛盾的,更不能说它们掩盖了真实,排除A项;不同的文献,可能由于作者的立场、目的不同,记载的内容也会有所偏差,不一定能相互印证历史真相,排除B项;题干中世袭制替代禅让制有不同的记载,反映了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历史的必然”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10.【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王权借助占卜来
加强统治,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求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可知,民众的建议对统治者存在一定的影响,反映出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有制约作用,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商周沿用原始社会的制度,而是体现国人对统
治者的影响,排除A项。商周时期还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国人只是可以提建议,而不能说明其主导政权,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夏桀、商纣王、周幽王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都因为自
己的暴政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故选B项。13.【答案】C【解析】正义战争应当顺民心,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之所以顺民心,是因为讨伐暴政,故选C项。1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可知,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故
选A。15.【答案】B【解析】本题材料中“以亲屏周”即课本中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原文大意: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诸侯,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因此,材料所涉及的制度应是西周的分封制。故本题答案为B。16.【答案】B【解析】根据西周的分封制,吕尚封
国齐,周公长子伯禽封国鲁,都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这就是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的来历。17.【答案】C【解析】由题干“奉祀古吴国始祖泰伯的祠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尊祖念根的观念,体现的是宗法制。18.【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分封
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建立家族领地,卿设置侧室,大夫由旁支子孙,士有供其役使的子弟,庶人、工商都有他们亲疏关系不同的亲属,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这与之相符合的是西周时期盛行的以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继承权力的宗法制,故选D项;禅让制指原始社会晚期依据个人贤能将部落联盟首
领之位转让的政治制度,不强调血缘关系,排除A项;内外服是商朝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内服指由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由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
制的基本经营形态,属于经济制度,不是政治制度,排除C项。19.【答案】C【解析】农具的集中保管反映了当时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在原高一历史第3页共4页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和贫富分化,故A.D两项均不正确;家庭手工业出
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项错误。20.【答案】A【解析】据材料“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并将一年区分为春、秋两季”可知,夏商时期人们根据天文星象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的表现,故选A项;社会分工是指人类社会中不同的个
人、群体或部门承担不同的生产活动或职能的现象,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浓厚的神学色彩与材料“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不符,排除C项;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并不能说明社会经济是否有长足发展,排除D项
。21.【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种类众多,图片所示的四件青铜器中,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乐府钟都是礼器,三角援戈是兵器。2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楚国原本被视为“蛮夷”,但在战国时期,
它与中原诸侯国一起共称“诸夏”,这表明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各民族间的融合和认同在不断加强,故选A项;跟据材料“周王室进一步衰微,中原诸侯国不遵周制纷纷称王”可知,战国时期周王室已不具备强大影响力,排除B项
;材料未提及争霸战争及诸侯会盟,无法体现楚国成为霸主,排除C项;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激烈、残酷,选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23.【答案】A【解析】芍陂水利工程的修建,旨在灌溉农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这一工程的规模和效益表明,春秋时期的水利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进而可以推断出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在提升,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楚国芍陂的修建,据此无法体现楚国变法,也体现不出楚国变法的决心,排除B项;材料能够反映对农业的重视,没有涉及对商业的态度,排除C项;芍陂水利工程虽然是我国古代水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
程碑,但称其为“开端”则过于绝对。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历史悠久,芍陂只是其中之一,排除D项。24.【答案】A【解析】据材料“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商品粮食约占产量的1/5”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随着铁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生产力得
到极大提高,推动了农业迅速发展,也使得农民有了剩余粮食用于市场交换,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农产品的商品化,不代表战国商业高度繁荣,排除B项;铁犁牛耕助推农业生产进步,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不是说明的本质
问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产品的商品化,不是重农抑商的成效,重农抑商是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排除D项。25.【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器使用推广,推动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战国变法废井田、行县制,进一步使井田制走向崩溃、加剧宗法
制瓦解和分封制解体,促进专制集权政体建立,故选D项;商朝为青铜时代,排除A项;西周为青铜时代,排除B项;春秋社会变革较小,井田制遭到破坏但并未完全崩溃,分封制仍有较大影响,排除C项。26.【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要想收敛它,必先扩张它;要想削弱它
,必先加强它,这是道家辩证的观点,即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对立的双方会相互转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辩证,即事物发展过程中,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并非儒家观点,排除A项;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尚力、尚贤等,并无有关对辩证法的探讨,排除B项;法家强调“法、术、势”,与辩证思想无关,排除D项
。27.【答案】D【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希望选贤任能”可知,在国家治理上,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选贤任能,他们都针对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故选D项;民本思想,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
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题干材料的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君主集权”,没有体现强烈的民本色彩,排除A项;孔子并没有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他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等级制度,排除B项;诸子百家中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学派是法家,儒家思想主张以德
治国,强调君主的道德修高一历史第4页共4页养和社会的和谐共处;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提倡平等互爱,都不符合中央集权的主张,排除C项。28.【答案】B【解析】墨子提倡“列德而尚贤”,认为才能应超越出身和社会地位,
这反映了他对下层平民的关注和尊重,认为他们只要有才能就应该有机会得到提升。这与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相符合,故选B项;墨子并未彻底否认儒家的所有主张,墨子也主张尊贤的理念,排除A项;墨子的思想更多地是围绕道德、政治和社会实践展开的,而不是对哲学方法论的深入探讨,
排除C项;墨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兼爱、非攻、尚贤等方面,并未明确倡导中央集权政治理念,排除D项。2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儒家强调“尧舜禅让”体现了对贤能政治和道德治理的追求,而韩非认为权力的传递是“舜逼尧,禹逼
舜”可以看出韩非子作为法家代表,强调法律和权力的实际运作,这体现了儒家和法家政治观点的不同,从而对尧舜禹之间的权力传递的解读不一样,所以可以得出现实政治诉求影响历史解读,故选D项;材料中韩非子认为尧舜禹之间的权力传递并非纯粹的禅让,而是包含了权力斗争和逼迫
的因素,这是韩非从法家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并不是毫无历史依据,排除A项;儒家和韩非的观点都是出于宣扬自身政治观点的需要,而且尧舜“禅让”属于历史传说,韩非的观点并不是符合客观事实,排除B项;真相可以通过文献记载和考古挖掘得出,并不会因时间久远而无法得知,排除C项
。30.【答案】D【解析】秦式青铜器受西周礼仪影响,使用者为贵族阶层,商鞅变法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贵族特权,促使世官制向官僚政治转变,秦地通过军功、交易等获得使用青铜特权的人群放弃使用秦式礼器,主要使用三晋两周地区的青铜礼器,这反映出秦制度和观念的演变,尤其是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急
剧转变,故选D项;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后,由于商鞅变法使得秦地经济得到较大发展,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虽然秦地使用三晋和两周的礼器,但这不代表山东六国地区的文化成就最高,且题干也未涉及到山东六国与其他地区文化成就的比较,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还包括战国晚期的史实,当时并未统一,所以C项不完全符合题意,且题干并未涉及到民族交融问题,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31.【答案】(1)特点:崇尚神灵和祖先,实行礼治。价值:材料二。原因:因为材料二是甲骨卜辞,是一手史
料;材料一是后世文献。(2)制度:分封制。特点:政治: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等级森严。经济: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青铜铸造突出(大量青铜器)文化:有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
);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解析】略32.【答案】(1)目的:树立威信;取信于民。(2分)内容: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8分)(2)特点:公正、严明;不畏强权。(2分)意义:促进了秦国
的强大;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军事强兵;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