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答案)广东省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答案

PDF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452.395 KB
  • 2024-12-2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历史答案)广东省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历史答案)广东省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历史答案)广东省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历史答案)广东省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答案.pdf,共(14)页,452.395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4426745b54e1be152b005ae0406d48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广东省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本试卷共6页,考试用时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左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

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

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商朝的外服方国要定期向商缴纳贡物,所贡多是象、犀、虎、贝玉、

卜龟等珍禽异兽和珍稀之物。一些方国也进贡谷物和牲畜,但多用于祭祀,而不是供商人日常食用。这表明()A.商与方国财政关系紧密B.商朝贵族日常生活腐化C.祭祀承载商王政治权力D.贡纳关系昭示政治姿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

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方国向商进贡,这种贡纳关系体现了方国对商的臣服和政治上的从属地位,是一种政治姿态的表现,D项正确;这些贡物多为珍稀物品且谷物和牲畜

主要用于祭祀,并非建立在紧密的日常财政联系基础上,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贡物的种类及用途,没有足够信息体现商朝贵族日常生活的腐化程度,排除B项;选项不是材料主要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贡纳关系昭

示政治姿态,排除C项。故选D项。2.西汉初年,丞相萧何为汉高祖营建未央宫时“务求壮丽”,高祖愤怒地质问他:“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则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最终,高祖认同了萧何的看法。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君主与丞

相争夺政治主导权B.休养生息理念受到挑战C.政治理念注重强化皇权威仪D.儒家伦理影响政治生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萧何营建壮丽的未

央宫体现了皇权的至尊和强调,旨在强化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说明当时的政治理念注重强化皇权威仪,C项正确;在材料中的事件中,尽管存在意见分歧,但最终高祖认同了萧何的看法,这并不体现为君主与丞相之间的权力争夺,而是决策过程中的意见

交流与最终的共识形成,排除A项;萧何的观点并非是对休养生息理念的直接挑战,而是强调在皇权建设中展示威严的重要性,排除B项;萧何关于未央宫壮丽建设的主张更多地体现了对皇权象征的重视,而不仅仅是儒家伦理的

直接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陈庆之北伐败还,感慨地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洛阳“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洛阳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B.中原地区民

族交融得到发展C.南朝承认北朝的正朔地位D.南北文化认同推动统一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南朝将领到达北方的洛阳之后,发现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北方

政权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表明中原地区民族交融得到发展,B项正确;此时是国家分裂时期,洛阳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叙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朝对北朝的政治态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认同推动了统一进程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4.隋炀帝时期,开

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同时,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隋炀帝的做法()A.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管控B.厉行专制导致施政混乱C.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D.

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隋朝时期中国。隋朝的统治中心在北方,江南地区原本是陈朝的疆土,在隋朝灭陈后才被纳入隋朝统治。隋炀帝时期开通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目的是强化对新

征服的江南地区的管控,A项正确;隋炀帝开通江南河加强对江南的控制,有其积极作用,材料未体现“厉行专制”“施政混乱”,排除B项;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主要是沟通南北,未提及运河航程更短、运输条件更好,不能得出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排除C项;大运河的开通加强南北联系,便利水路运输

,促进沿岸商业发展和市镇兴起,有利于而非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5.宋代以来,很多学者批判侧重解释“五经”字句音、形、义的汉代儒学。王安石“视汉儒之学若土埂”,并从主旨、大义的角度另立新说;朱熹虽不认可王安石的新说,却赞同他用新理论否定汉代儒学的做法。宋代的这种学术倾向(

)A.确立了理学的正统地位B.促进了儒家思想革故鼎新C.使得学者自由解释经典D.弥合了变法与守成的论争【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宋代以来,很多学者批判侧重解释“五经”字句音、形、义的汉代儒学。

王安石“视汉儒之学若土埂”,并从主旨、大义的角度另立新说;朱熹虽不认可王安石的新说,却赞同他用新理论否定汉代儒学的做法。宋代的这种学术倾向促进了儒家思想革故鼎新,B项正确;理学正统地位确立是在朱熹死后确立,排除A项;材料强调王安石从主旨、大义的角度另立新说,用新理论否定汉代儒

学,而不是自由解释经典,排除C项;宋代以来,很多学者批判侧重解释“五经”字句、形、义的汉代儒学,而王安石从主旨、大义的角度另立新说,用新理论否定汉代儒学,而不是“变法与守成的论争”,D项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从主旨、大义的角度另立新说,用新理论否定汉代儒学,宋代

以来,很多学者批判侧重解释“五经”字句音、形、义的汉代儒学材料强调王安石从主旨、大义的角度另立新说,用新理论否定汉代儒学,用新理论否定汉代儒学从主旨、大义的角度另立新说从主旨、大义的角度另立新说从主旨

、大义的角度另立新说;朱熹虽不认可王安石的新说,却赞同他用新理论否定汉代儒学的做法王安石从主旨、大义的角度另立新说;朱熹虽不认可王安石的新说,却赞同他用新理论否定汉代儒学的做法,6.明清在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的同时,农具却罕有改进,少有的创新

多是一些细小农具,如手摇小型水车,甚至元代王祯《农书》中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此时反而罕见了,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从牛耕退回人耕的现象。这反映出()A.传统农具已没有改进的余地B.商业发展冲击了农业生产C.生产规模狭小制约工具进步D.儒家思想轻视科技的创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

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清在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的同时,农具却罕有改进,少有的创新多是一些细小农具,如手摇小型水车,

甚至元代王祯《农书》中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此时反而罕见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且土地分散,这限制了对大型、高效农具的需求和使用。小规模的农户更倾向于使用小型、简单、成本较低的农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具技术的进步,C项正确;传统农

具并非没有改进的可能,而明清时期农具创新的缺失,更多是社会经济结构与思想观念的制约,排除A项;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业虽然发展,但确没有冲击农业的主导经济地位,排除B项;儒家思想重视道德伦理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对科技的实用性与社会功能

持审慎态度。在明清时期,科技发展并未被完全排斥,排除D项。故选C项。7.如表为1870—1910年中国某港口对外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例统计。该港口是()年份/年187018801890.19001910占比/%

63.657.845.953.643.6A.广州B.上海C.天津D.重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

广州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相对衰落,上海逐渐成为近代最重要的贸易口岸,而东南沿海的口岸贸易在整个贸易体系中占据优势地位,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该港口在对外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外贸总额所占比重达50%左右,可知该港口为上海,B项正确;广州的经济地位在鸦片战争后不断衰落,在对外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外贸总额

的比例难以达到50%左右,排除A项;天津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港口,但是其经济地位难以抗衡南方的广州港与上海港口,排除C项;重庆作为内陆沿河港口,其在近代的发展在1895年之后,故在1895年之前重庆对外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例十分有限,排除D项。故选B项。8.

1924年,国民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曾决定,不承认“贿选僭越之北京政府”所借的巨额外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又宣布承扣偿还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所有外债,并在1929年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来审议和处理偿债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此举()A.意在融入世界市场摆脱“大萧条”

B.表明民族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C.旨在换取列强对国民政府的支持D.试图争取国际同情以助力抗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承认并偿还清政

府和北洋政府的外债,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列强的支持和认可。通过偿还外债,南京国民政府希望改善与列强的关系,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信任,从而巩固其政权地位,C项正确;这一举措目的并非直接与融入世界市场,排除A项;此举目的与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排除B项;当时尚未开始抗战

,排除D项。故选C项。9.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创办的《红星画报》发表漫画《支部应成为游击队的火车头》。它反映出()A.红军重视对敌的舆论宣传B.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C.游击队依托铁路进军城市D.苏区尝试推进

工业化建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4年中国。火车头起带头作用或领导作用,“支部应成为游击队的火车头”意思是应该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B项正确;漫画宣传共产党

对人民军队的领导,主要是用于对内宣传,宣传对象主要是党员和人民军队,排除A项;材料漫画的寓意是党领导军队,而非依托铁路进行游击战,排除C项;漫画用火车头象征党的领导地位,而非象征工业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10.1956年初,毛泽东说:现在叫技术革命、文化革命,单靠大老粗、没有知识分子

是行不通的。他对当时大小事都要依赖苏联专家的情况极为不满,在中共八大上他提出要在3个五年计划内,造就100万到150万高级知识分子。这反映出当时()A.共产党快速推动经济发展的愿望B.中苏关系破裂影响经济建设C.“大跃进”影响国家的文教政策D.中国的领导人反思苏联模式【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处于一化三改期间,需要大量人才。毛泽东提出“要在3个五年计划内,造就100万

到150万高级知识分子”,体现了共产党快速推动经济发展的愿望,A项正确;此时中苏关系还未破裂,排除B项;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当时共产党快速推动经济发展的愿望,未体现中国的领导人反思苏联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1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巨大反响。同年9月,《红旗》杂志社进行针对性撰文,反对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是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当时的环境下,《红旗》杂志社的举动表明()A.“两个凡是”存在影响B.中国思想解放初见成效C.“双

百”方针得以确立D.理论建设呈现中国特色【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78年中国。结合所学,《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只

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对的是“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红旗》杂志社反对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表明“两个凡是”仍然存在影响,A项正确;《红旗》杂志社反对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利于思想解放,反映思想解放面临阻力而非初见

成效,排除B项;“双百”方针得以确立是在1956年,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两个凡是”的争论,反映思想解放的情况,而非理论建设的特色,排除D项。故选A项。12.埃及古王国时期的法老会以免除修建者应缴纳的赋税为条件,组织大量农民修建巨大的金字塔作为自己的陵墓

,但建造期间每年集中用工的时期通常只持续三个月,一般都限定在尼罗河的“泛滥季”,全年性常备劳动力往往只是少数有技能的工匠。材料表明古埃及()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农民的社会地位高于工匠C.法老的统治权较为有限D.政府的组织

管理效能低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埃及。金字塔建造集中用工的时间较短,一般都限定在尼罗河的“泛滥季”,目的是不夺农时,保证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体现重视农业生产,A项正确;修建金字塔的农民多

数从事体力劳动,他们在尼罗河的“泛滥季”短期劳动,目的是不影响农业生产。工匠多从事技术性劳动,作用特殊且重要,所以有一些成为全年性常备劳动力。上述安排是金字塔修建的需要,不能体现农民的社会地位高于工匠,排除B项;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

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主要在尼罗河的“泛滥季”集中用工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而非体现法老权力有限,排除C项;埃及金字塔建筑调动人员多,体现政府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排除D项。故选A项。13.17世纪时,一名英国牧师说:“我们眼前摆着两本最基本的书——一本

是自然,另一本是《圣经》……各种天体的规则运动……各种元素的联系……如此繁多的自然之物和生物,又有如此多的诠释者在教导我们,上帝是他们的动力因。”这种观念可用于佐证当时()A.人文主义宗教观影响深远B.科学理性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C.教会极力排斥异端的

文化D.宗教影响下自然科学艰难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英国)。根据材料“我们眼前摆着两本最基本的书--一本是自然,另一本是《圣经》"“上帝是他们的动力因”可知

,17世纪时,英国牧师认为自然和《圣经》是人们最基本的两本书,上帝是自然和生物的动力因,这说明当时宗教影响下自然科学艰难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文主义宗教观影响深远,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教影响下自然科学艰难发展,而不是科学理性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排除

B项;“教会极力排斥异端的文化”与材料表述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4.18世纪时,北美的每个英属殖民地都建立了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议会,议会与伦敦委派的殖民地总督分享权力。尽管这些议会的权力有限,但依然与法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地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缺乏任

何代议制的政治机制。这反映出北美英属殖民地()A.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政治建构B.引发了人民主权的政治潮流C.受到宗主国政治理念的影响D.首创了资产阶级的代议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世纪欧洲

和北美。18世纪时英国已经确立起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制,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英国移民建立的北美殖民地都建立议会,明显是受到宗主国英国政治理念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及议会,不能体现多个机构分权,排除A

项;古希腊民主政治就带有人民主权的特征,17世纪英国已经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主权的政治潮流并非此时才开始出现,排除B项;在18世纪前英国已经确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的代议体制并非北美英属殖民地首创,排除D项。故选C项。15.1815年,英国《谷物法》将英国国内小麦的价格固定在

每夸脱80先令的水平上(夸脱为容量单位),超过80先令才可以自由进口、这个政策在当时英国国内最主要的受益者是()A.产业工人B.进口商人C.工业资产阶级D.土地贵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

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脱(容量单位)80先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而国内的小麦价格在80先令,可知这不利于外国小麦在英国的销售,可以得出《谷物法》旨在限制粮食进口,以维护土地

贵族的利益,D项正确;价格的提升对产业工人来说增加了负担,排除A项;这种规定不利于外国小麦的销售,会减少进口量,不利于进口商人的利益,排除B项;小麦价格的提升,导致原材料价格上升,不利于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16.1954—196

5年,苏联给第三世界的经济援助为79亿美元,包括阿富汗、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由埃及、叙利亚等组成的邦联,后解体)在内的5—6个国家获得了苏联全部对外援助的2/3,其中印度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共获得约40%,而美国仅给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援助就超过苏联对外援助的总和。这种状

况表明()A.欧洲地区冷战局势趋于缓和B.苏联外交重心逐步转向封堵中国C.经济水平制约苏联争霸能力D.冷战改善了部分国家的外交处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1954—1965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对第三世界的经济援助远超苏联,体现了苏联在争霸中处于劣势,反映了经济水平制约苏联争霸能力,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经济水平制约苏联争霸能力,未体现欧洲地区冷战局势趋于缓和,排除A项;材料体现美国对第三世界的经济援助远超苏联,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

项;材料体现了苏联在争霸中处于劣势,未涉及冷战对部分国家外交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墓葬是对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时

代的丧葬制度,死者同族而葬,被称为“族坟墓”。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墓地不能自由买卖,而是由专门的“冢人”分配墓地。王室家族的“公墓”既葬历代国君,也陪葬关系密切的大贵族。《周礼》记载“先王之葬居中”“凡诸侯居左右以前,

卿大夫士居后”。——摘编自李如森、刘云伟《试论战国族坟墓制度的崩溃与衰亡》材料二秦始皇帝陵一陵独尊,占地规模十分巨大,陵区甚至达到五十多平方千米,过去是无力营建这种规模墓葬的。同时,寝殿、便殿、陵邑等附属设施也远较

过去完备。——摘编自赵化成《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材料三北魏以来,北方墓葬的墓室形制以弧方形墓为主,这种墓早期集中于鲜卑族生活地区,后来逐步扩散开来。在这些墓葬的随葬品中,有时会有一些稀罕的物件,比如北周李贤墓就出土了来自中亚巴克特里亚的鎏金银瓶和伊朗风格

的玻璃器。——摘编自倪润安《西魏北周墓葬的发现与研究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西周墓地形制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帝陵形制体现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稀

罕的物件”出现在北朝墓葬中有关的历史现象,分析弧方形墓室的墓葬形制由鲜卑族生活地区扩散开来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答案】(1)因素:宗法制和宗族关系;分封制、礼乐制和贵族等级;井田制;坟墓制度。(2)特点:规模巨大,设施完

备,体现皇权独尊。(3)历史现象:中外交流。发展趋势:民族交往交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因素:据材料“死者同族而葬”得出宗法制和宗族关系;据材料“先王之葬居中”“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得出分封制;结合所学,西周不同等级贵族的墓地形制不同

,是受礼乐制和贵族等级的影响;据材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得出井田制;据材料出处,并结合所学可知墓地形制直接受到坟墓制度的影响。【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特点:据材料“占地规模十分巨大”得出规模巨大;据材料“附属设施也远较过去完备”

得出设施完备;据材料“一陵独尊”得出体现皇权独尊。【小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现象:据材料“北周李贤墓就出土了来自中亚巴克特里亚的鎏金银瓶和伊朗风格的玻璃器”得出“稀罕的物件”指的是外国器物,结合所学

,北朝墓葬中的外国器物是伴随中外交流而来到中国的,体现中外交流。发展趋势:据材料“北方墓葬的墓室形制以弧方形墓为主,这种墓早期集中于鲜卑族生活地区”得出弧方形墓室的墓葬形制带有少数民族特色,“扩散开来”指的是扩散到其他民族及其生活

的地区,体现不同民族之间交往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17年以来美国政府破坏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事件(部分)时间重大事件2017年美国政府税改,鼓励美资的跨国公司将海外资金汇回国内,使得全球跨国投资规模下降2017年美国政府

指责《巴黎协定》让美国背负不公平的经济代价,宣布退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2018年美国政府终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替代以《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加入了对美国有利的条款——摘编自陈东《区域一体化演变趋势与我国中长期应对策略》材料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相继宣布成立丝路基

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银行,大力发展面向东盟、中亚等地区的对外投资和发展计划。——摘编自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府出台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中美两国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差异,并谈谈你对这种差异的认识,(要求:分析需结合两国具体国情、逻辑清晰)【答案】(1)目的:促进美国经济发展;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并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增强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权。(2)差异

:美国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其政治目的,试图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而中国则强调合作共赢,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认识:这种差异源于两国不同的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较强,因此更注重维护自身利益和地位;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借助经济全球化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崛起。这种差异是合理的,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国情和发展需求。然而,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合作与共赢已成为不

可逆转的趋势。因此,中美两国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同时,各国也应该尊重彼此的主权和利益,遵守国际规则和秩序,共同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

析题。时空是现代美国。目的:据材料“美国政府税改,鼓励美资的跨国公司将海外资金汇回国内”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美国经济发展;解决国内就业问题;据材料“加入了对美国有利的条款”可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据材料“美国政府指责《巴黎协定》让美国背负不公平的经济代价,宣布退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

《巴黎协定》”并结合所学可知,增强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权。【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和美国。首先确定差异,据材料“加入了对美国有利的条款”“鼓励美资的跨国公司将海外资金汇回国内,使得全球跨国投资规模下降”“

中国相继宣布成立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银行,大力发展面向东盟、中亚等地区的对外投资和发展计划”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其政治目的,试图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而中国则强调合作共

赢,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认识,分析结合两国具体国情,分别从两国的国情出发去分析,如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较强,因此更注重维护自身利益和地位;而中国作为发

展中国家,需要借助经济全球化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崛起。这种差异是合理的,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国情和发展需求。然后谈面对差异该如何去做,如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合作与共赢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中美两国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

济的繁荣和发展。同时,各国也应该尊重彼此的主权和利益,遵守国际规则和秩序,共同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在分析近代上海的崛起时,认为上海是“因商而兴,以商立市”;有人则指出,近代上海三次国内移民高潮,分别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抗日战争初

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还有人则提出,近代海运发展以后,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极大地影响了上海的命运;也有学者关注全方位的开放给上海带来的活力与吸引力;还有人突出上海的崛起与中国半殖民地化是同步进行的。——摘编自刘海岩《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结合

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上海的崛起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可以认可、修正、反驳材料观点或提出新观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论题:近代上海的崛起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

程密切相关。论述: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成为列强在华的重要据点。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上海逐渐成为外国资本和商品进入中国的门户。列强在上海设立租界,建立银行、工厂和商业机构,使上海迅速发展

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太平天国时期,大量难民涌入上海,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的繁荣。抗日战争初期,上海成为战时避难所,吸引了大量难民和资本,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上海作为国民政府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的流入。上海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

入海口,便于海运和内河航运的发展。近代海运的发展,使上海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崛起。全方位的开放政策,使上海成为中外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促进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综上所述,近代上海的崛起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密不可分

。列强的侵略和资本的输入,推动了上海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窗口和经济中心。【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主要讲述的是近代上海的发展情况。

题目要求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上海的崛起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可以认可、修正、反驳材料观点或提出新观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可以根据材料“还有人突出上海的崛起与中国半殖民地化是同步进行的。”拟题为近代上海的崛起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密切相关。然后从近代上海发展的几个重

要阶段进行举例论述,如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成为列强在华的重要据点;太平天国时期,大量难民涌入上海,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的繁荣;抗日战争初期,上海成为战时避难所,吸引了大量难民和资本,进

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上海作为国民政府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的流入。最后总结升华,综上所述,近代上海的崛起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密不可分。列强的侵略和资本的输入,推动了上海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窗口和经济中心。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价格暴涨,许多西欧国家向苏联大量购买石油。1970年,意大利进口苏联石油1000多万吨,炼制后以低于英美石油的价格对欧洲市场出售。与此同时,法国、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给苏联提供冷扎硅钢片、原生铝等生产设备。一向依赖苏

联的东欧国家也进一步向苏联靠拢,1974年秋至1975年初国际石油价格涨了4倍,而1974—1975年苏联售往东欧的石油价格只增长了87%。埃及、印度、巴西、阿根廷、古巴等发展中国家也从苏联获得低于市场价格的石油。——摘编自于春苓《苏联石油公司与能源

外交》材料二1984年,石油出口使苏联获得54.4%的外汇收入,苏联没有人预见到这将带来何种灾难性后果。1985年底—1986年初,美欧怂恿沙特大量增产石油,国际油价在不到5个月内从30美元每桶跌至12美元每桶,苏联损失超100亿美

元,占其外汇收入的一半。由于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粮食和食品,苏联出现大面积食品短缺。1991年,撒切尔夫人发表演讲《我们是如何搞垮苏联的》说,“(行动)旨在削弱苏联经济,制造其内部问题”。她还预测苏联将在一个月内宣布解体,后来果然如她所料。——摘编自庞昌伟《国际油价波动与苏联解体》(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苏联石油出口的特点,并分析其给苏联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石油出口与苏联国力起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答案】(1)特点:出口对象是西欧国家;出口石油与引进重工业技术相结合;具有明显的意

识形态色彩;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影响:有利于苏联对外贸易的发展;冲击了英美等国对欧洲市场的影响力;有利于苏联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联在冷战中的国际地位;客观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2)关系: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成就了苏攻美守的冷战对峙格局,为苏联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但同时掩盖了苏联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并形成了苏联经济单一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石油—外汇—粮食”构成了苏联粮食贸易的脆弱链条,而苏联对粮食进口的极度依赖,又必将威胁苏

联的国本。启示:应当重视粮食安全和能源供给;国民经济必须均衡发展;应当制定符合国情的贸易战略和政策;应当摒弃冷战思维,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人类。【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20

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价格暴涨,许多西欧国家向苏联大量购买石油。”可得出出口对象是西欧国家;由材料“与此同时,法国、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给苏联提供冷扎硅钢片、原生铝等生产设备。”可得出出口石油与引进重工业技术相结合;由材料“一向依赖苏联的东欧国家也进一步向苏联靠

拢,1974年秋至1975年初国际石油价格涨了4倍,而1974—1975年苏联售往东欧的石油价格只增长了87%。”及所学可得出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由材料“埃及、印度、巴西、阿根廷、古巴等发展中国家也从苏联获得低于市场价格的石油。”可得出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20世纪

70年代,中东石油价格暴涨,许多西欧国家向苏联大量购买石油。”可得出有利于苏联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材料“1970年,意大利进口苏联石油1000多万吨,炼制后以低于英美石油的价格对欧洲市场出售。”可得出冲击了英美等国对欧洲市场的影响力;由材料“与此同时,法国、联邦德国、奥地利

等国给苏联提供冷扎硅钢片、原生铝等生产设备。”可得出有利于苏联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由材料“一向依赖苏联的东欧国家也进一步向苏联靠拢,1974年秋至1975年初国际石油价格涨了4倍,而1974—1975年苏联售往东欧的石油价格只增长了87%。”及所学可得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联在冷

战中的国际地位;由材料“埃及、印度、巴西、阿根廷、古巴等发展中国家也从苏联获得低于市场价格的石油。”可得出客观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启示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苏联。第一小问关系:由材料“与此同时,法

国、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给苏联提供冷扎硅钢片、原生铝等生产设备。一向依赖苏联的东欧国家也进一步向苏联靠拢”“1984年,石油出口使苏联获得54.4%的外汇收入,苏联没有人预见到这将带来何种灾难性后果。1985年底—1986年初,美欧怂恿沙特大量增产石油,国际油价在不到5个月内从30

美元每桶跌至12美元每桶,苏联损失超100亿美元,占其外汇收入的一半。由于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粮食和食品,苏联出现大面积食品短缺。”及所学可得出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成就了苏攻美守的冷战对峙格局,为苏联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但同时掩盖了苏联内

部的一系列问题,并形成了苏联经济单一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石油—外汇—粮食”构成了苏联粮食贸易的脆弱链条,而苏联对粮食进口的极度依赖,又必将威胁苏联的国本。第二小问启示:由材料“1984年,石油出口使苏联获得54.4%的外汇收入,苏联没有人预见到这将带来何种灾难性后果。1985年底—19

86年初,美欧怂恿沙特大量增产石油,国际油价在不到5个月内从30美元每桶跌至12美元每桶,苏联损失超100亿美元,占其外汇收入的一半。由于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粮食和食品,苏联出现大面积食品短缺。”及所学可得出应当重视粮食安全和能源供给;国民经济必须均衡发展;应当制定符合国情的贸易

战略和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应当摒弃冷战思维,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人类。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952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