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10月历史答案.pdf,共(4)页,195.28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4a86172d54cefb1d85f8a5525ca4d8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答案第1页,共4页高中2024级10月月考历史答案解析1.B【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B项正确;龙山人、红山人和河姆渡人均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排
除ACD项。2.A【解析】据材料“中国存在的区域文化带……‘文化中国共识圈’正式形成”可知,新石器时代,中国各个地区存在较多区域文化带,但后来发展成“文化中国共识圈”,这体现了中华文明从多元发展逐步走向一体
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A项;国家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并非不同文明交融互动的结果,且不同区域文化带都属于中华文明,不能体现“不同文明”,排除B项;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但不起决定性作用,文化发展的
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发展,“地理的复杂性与分层性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的区域文化带同时并存,相互作用,并未说明“中华文明由黄河流域向周边逐渐扩展”,排除D项。3.B【解析】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原始社会的长江流域。材料中马家浜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江南马家浜文化遗址的发现,这里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这说明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人们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同时,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程度。此外,还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家畜饲养。综合来看,这为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提供了实证,B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了马家浜文化遗址的发现,但并没有提到江南是最早出现人类
文明的地区,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了农业的发展,但并没有提到人们是否已经完全摆脱了渔猎采集的依赖,排除C项;虽然马家浜文化遗址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是否已经迈入阶级社会门槛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排除D项。故选B项。4.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大汶口墓葬出
现了“富有”和“一无所有”的差别,由此可判断出此时期出现财产私有现象,C项正确:;中国古代先民至少在1万年以前就已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不是大汶口文化时期,排除A项;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排除B项;大汶口文
化时期阶级社会尚未产生,没有出现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5.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城的出现、文字的成熟、刑法的制定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体现了早期国家的诞生,故A正确;材料和世袭制的确立无关,故B错误;
材料没有私有制起源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阶级的产生,故D错误。6.D【解析】《战国策·燕策一》和《史记·夏本纪》对于启继位的记载有出入,这证明历史事件的真相往往需要通过多种证据来探究并进行综合判断,故选D项;虽然传说中
的历史确实有一定的考证难度,但并不代表完全无法考证,只是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辅助,排除A项;史书记载和考古遗物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式,不能因为其包含可能的错误和不足就完全否定其价值,排除B项;史书记载有时也可以作为一手史料,“只是”表述过于绝对,而且二手史料依
然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并不能因为它是二手史料就否定其价值,排除C项。7.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商朝占卜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
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商王通过占卜以示得到上天指引,商王代表王权,占卜代表具有神权色彩,因此表明商朝时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D项正确;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并非神灵主导,排除A项;此时尚未建立君主专制,排除B项;占卜并非商王的“主要职责”,排除C项。故选D项。8.D【解析】
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韩赵魏等国史春秋末年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结果,不是周初的诸侯国,排除B项;分封是依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并非所有子弟可以获得同等分封,排除C项;西周统治者分封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番屏周”,D项正确。9.C【解析】据材料“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
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可知,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答案第2页,共4页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西周政治方面的体现,周天子既是天下共主,又是天下大宗,说明西周政治制度具有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特
点,故选C项;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其特点是皇权独尊至高无上,排除A项;封邦建国是分封制的内容,排除B项;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分封制下容易导致诸侯割据,排除D项。10.A【解析】材料和图片反映的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周天子所有,A说法正确;
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说法错误;井田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奴隶和平民在井田上进行集体耕作,土地不能随意买卖,C、D说法错误。11.B【解析】据材料“当于民监”“民情大可见”“永保民”可知周初重民,民本思想已经萌发,故选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重视百姓,不是民
主观念,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并未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百姓的重视,并不能说明君权受到百姓制约,排除D项。12.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一个人用来耜耕地只能耕十亩,战国时期,一家五口人种地一百亩,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B项正确;西周时期农业劳动者主要是奴隶,战国时期农业劳动者主要是自耕农,这种变化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但这并非材料所述农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郡县制与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但这并非材料所述农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13.B【解析】据材料大意可知,西周时期的楚国以蛮夷自居,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则认为自己的先祖是
中原黄帝之后,即认为自己也是中原的一部分,体现了楚国对中原华夏文化认同,故选B项;社会秩序的崩溃主要表现在分封宗法等制度的破坏,而材料主要涉及楚国民族观念的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干中仅涉及楚国内部对自身身份认识的变化,未涉及与其他诸侯国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等争霸的信
息,排除C项;仅凭题干中楚国人观念的变化无法判断楚国实力是否增强,排除D项。14.B【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楚共王去世后,诸子夺位,楚国陷入内乱。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废太子章而传王位于庶子何,赵国政局动荡”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宗
法制的核心即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说明当时传统的宗法秩序面临挑战。故选B项。15.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民族部落和诸侯国的数量都在减少。这种减少可能意味着各部落和诸侯国之间的兼
并和融合在加剧,从而孕育着统一的趋势,故选C项;虽然中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有所传播和影响,但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北方和南方民族部落及诸侯国的数量变化,并未直接体现中原文化的影响范围扩大,排除A项;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认同确实在逐渐形成,但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民族部落和诸侯国数量
的变化,并未直接体现华夏民族认同的形成。因此,B项与材料内容关联不大,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南北文化交流的情况,而是描述了民族部落和诸侯国数量的变化。因此,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16.C【解析】据材料“各诸侯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为了
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积极变法,故各国推行变法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故选C项。17.D【解析】“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反映的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不同阶级发表不同的政
治主张,这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到来,所以D正确;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故选D项。"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反映的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不同阶级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他
们的思想主张不是代表周文化,排除A项;面对社会局势动荡,不同阶级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加剧社会局势的动荡,排除B项。士的地位上升,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体现不同阶级诉求,不能反映旧贵族的崛起,排除C项。18.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
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答案第3页,共4页思想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由此可知,①②④均符合题意,C项正确;儒学在西汉武帝时
期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所以③表述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9.C【解析】据材料,这位人物提倡有教无类,主张恢复西周的等级制度,并且有众多弟子,其中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这
位人物是孔子,孔子还主张为政以德,故选C项;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主张,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排除B项;相生相胜是阴阳家的观点,排除D项。20.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故选D项;儒家强调仁政,排除A项;墨家主张
兼爱、非攻,排除B项;法家思想强调革新、法治,排除C项。21.A【解析】④属于秦统一六国后拓展疆域的举措,不属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所以正确答案是A①②③。22.D【解析】据材料“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豪强、整顿
风俗”,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些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故选D项;材料“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等反映的是秦巩固统一的举措,而不是实现统一的进程,排除
A项;材料“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等措施都是有利于巩固秦朝统治的措施,并不是灭亡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等反映的是秦朝,而不是西汉,排除C项。23.C【
解析】分封制是地方官吏世袭,而郡县制下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故答案选C。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为分封制,"郡县政治"为中央集权制,分封制不属于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故B项错误,中央
集权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因此D项错误。24.A【解析】材料显示,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刻石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并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是要宣扬自己统一六国的功绩,示威于天下
,让民众对统一的王朝产生向心力与政治认同感,从而稳固统治,故选A项;“巡视”和“刻石”不能使秦始皇“建立专制皇权”,排除B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实现文化统一”的目的仍然是“强化政治认同”,且“巡视”和“刻石”并不属于文化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25.C【解析】据材料“秦
始皇修筑长城……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体现了秦朝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这种能力的背后,是秦朝通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从而能够有效地组织和调动全国的资源来完成重大工程,故选C项;材料要
求分析中央强大组织能力的原因,“思想专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思想领域的表现,排除A项;“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属于中央强大组织的具体表现不是原因,排除B项;“制定完备严苛法律”和中央强大组织能力无法构成因果关系,排除D项。26.B【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揭竿而起"本指秦末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史事,因此B选项正确,A说法错误;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故排除C;国人暴动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故排除D。27.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初吸取郡县制和分封制各自的优点,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D项正确;汉武帝时逐步
削弱诸侯王势力,排除A项;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刺史,排除B项;汉武帝时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排除C项。故选D项。28.B【解析】根据“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牛车出行”可知,西汉建立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西汉统治者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
策,B项正确;尊崇儒术、均输平准和北击匈奴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此时西汉社会经济已经恢复,国力强盛,排除ACD项。29.B【解析】面对丞相的“不同意”,“景帝只得‘默然而沮’”;而到汉武帝时,“丞相府答案第4页,共4页客馆丘虚(墟
)而已”。这说明到汉武帝时,相权进一步削弱,专制皇权有所加强,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没有体现诸侯势力,排除C项。频繁换相只是材料的表
象,而非实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30.A【解析】表中人物因为抗击匈奴有功,进而封侯,体现了汉武帝重视稳固边疆和开拓疆域,故A项正确。开辟中西交通道路只是材料的部分主旨,排除B项;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加强了对西域的军政管理,汉武帝时期,西域都护
府尚未建立,排除C项;创立军功授爵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二、材料分析题(20分)31.【答案】(1)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经有了共同的族称(夏,即中国),有了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每点2分,任答4点8分)(2
)举措:建设首都;设立郡县;修筑驰道;创立法制和设置机构。(任答3点6分,每点2分)(3)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每点2
分,3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