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doc,共(4)页,170.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653b68fb01e5ea40bb84f9f6cb4ca0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年秋季高一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段材料说明A.西周盛行分封制B.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C.荀子是儒家代表D
.分封制有利于西周扩大疆域2.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中国古代有严格的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君主或尊亲
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代替。下列各项不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汉文帝时改“姮娥”为“嫦娥”B.东汉初曾改“秀才”为“茂才”C.唐太宗时改“民部”为“户部”D.明建立初改“大都”为“北平”4.《旧唐书》
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5.《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
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有力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B.平定“七国之乱”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废分封,行县制6.下图(图三)三个画面再现了不同时期皇帝和宰相商讨国事的不同情景。这反映了A.皇权和相权
的矛盾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B.皇权的不断加强和相权不断削弱C.服饰和礼仪是—个时代经济的具体体现D.明朝废宰相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7.明代吴沈等人编的《皇明千家姓》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百家姓
》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百家姓》编者所处的朝代应是A.唐朝B.北宋C.元朝D.后金8.目前能搜集到的朱元璋画像有16幅之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如图四),一种是方面大脸,慈眉善目,胡须稀疏,面白细润,身穿龙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另一种脸颊狭长
,长满黑子,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须浓密,五官不正,相貌丑陋。由此可以看出A.古代皇帝的长相历来是受民众关注的B.明朝时期绘画技艺已经达到很高水平C.画像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主要资料D.人们对朱元璋专制统治看法褒贬不一9.某同学在历史课上描述了这样一种官
职:“直到封建社会晚期才出现,品级不高,但是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决断……”据此,你可以判断出该官职是A.节度使B.内阁大臣C.大学士D.军机大臣10.《朱子语类》云:“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本朝”这些措施实施的消极影响是A.皇帝得以大全总揽,中央集权加强B.导致地方严重的“积贫积弱”C.造成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威胁到皇权D.不利于各行省之间
密切交流11.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A.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B.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C.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D.宋太祖是文人出身12.下图(图五)分别是两朝的局部行政图,它们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地方行政
管理制度。下列对这两种制度的评说正确的一项是A.都曾持续数朝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B.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两种制度下的地方拥有较大的自主权D.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13、这是一传单抄本中的几句话:“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
艺,定灭洋人一扫平”。这几句话:A反映了林则徐率清俊抗击英国侵略的决心B反映了邓世昌消灭日本侵略者的斗志C反映了维新志士反帝反封的信心与勇气D印证了义和团运动过程中的反帝性与落后性14、五四运动中,一些爱国人士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
炉灶,组织新政府”这些口号。这些口号表明五四运动A具有反帝反封的性质B将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C改变中国外交被动局面D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5、.“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该歌词反映的史实最
有可能是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红军长征C.四渡赤水D.遵义会议16.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
颁布。”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A.使清朝在广州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B.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C.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17、英国首相马麦尊训令侵华将领义律,要占有一些口岸作为
居留地,“这些地方应该有良好的海港,并对军事防卫提供天然的便利”,并指出“台湾北端对面的________……是最值得考虑的”……这五个口岸,便成了条约第三款内容了。材料中的________应是()A.宁波B.福州C.广州D.厦门18、鸦片战争
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19、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
下开各处……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据此判断该条约()A.客观上引发了义和团运动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C.导致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D.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0、《辛丑条约》明确
规定:“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其影响是()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B.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D.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21、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
了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22.公元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
元年元旦。”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原因是()A.破除专制制度给人的思想束缚B.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要C.彰显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诉求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23.多数史学家认为,就历史任务而言,辛亥革命是“未完成的自由民主革命”。“未完成”是指()A.未
能推翻清朝的统治B.未能彻底结束君主专制制度C.未能使中国走向富强D.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4.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
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5、下表是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言论,对表格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英国《北华捷报》1862年太平军大肆破坏
市场,摧残市场,是血腥的十字军。毛泽东1939年直到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总计有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A.英国从维护本国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评价太平天国运动B.毛泽东从农民在革命中的主力军地位的这一角度评价C.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应随
时代的变化而改变D.两者评价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同26、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
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B.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C.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27、下表反映了中华民国成立之初两大政党的情况。据此推断,两党斗争中的焦点应体现在()自称党员来源被
对方称呼国权党由原同盟会下的一些团体“分化”出来,与非同盟会团体逐渐“化合”,由张謇(原立宪派)、章炳麟等人成立,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御用党国民党由原同盟会“化合”改组成立,坚决反对总统暴民党A.是否拥护君主专制B.是否实行政党政治C.是否拥护民主政治D.
是否拥护袁世凯28、1915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C.都
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29、据陈云手稿记载,遵义会议做出四项决定:(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2)指定洛甫同志(张闻天)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3)常委中再实行适当的分工;(4
)取消“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李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据此判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确定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地位B.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C.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纠正了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30、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A.全国内战爆发时B.战略反攻开始前C.三大战役进行中D.渡江战役结束后二、非选择题(31题18分、32题22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
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
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10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
史发展趋势。(8分)32、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22分)材料一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藏、国家(君主)权力强化
突出。——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材料二王韬(1867年浸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
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材料三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
便要担保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材料四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
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徐慧清《抗战
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新的国家观念。)6分)(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
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6分)(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6分)(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
展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