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0)页,41.69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326a7b166b09fc32e640b5096b79d9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届高一下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命题人:张海艳审题人:邢彩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
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
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
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
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已》
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
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
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
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摘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
的深层嬗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塑造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C.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
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D.《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已》为例,
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B.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事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C.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D.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都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
释,写出了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让小说中的叙述者所知有限,就能充分调动读者,让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B.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安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C.以旁观
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D.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小说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答案】1C2.B3.D【解
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错误,这一说法扩大了范围,原文第四段为“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
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并非所有小说如此,文中仅仅是说《孔乙己》如此。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用第一人称……消除了
小说的虚构性”夸大了第一人称的作用,结合原文第三段“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和第五段“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
,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分析可知,并非消除了小说的虚构性。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只要……就能”错,这一说法太绝对。原文说“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
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于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从文中来看,只是说需要这样做,但并非这样做就能达到效果。B.“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安给‘我’这个第一人称”说法范围扩大,原文第三段是“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并非是鲁迅创
作的所有小说都把叙述的任务全部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C.“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错误,这一说法不符合原文,原文只是说“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
“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
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
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
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
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材料二:《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
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宇来
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
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
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
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
,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
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材料三: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
,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显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
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
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逄,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
到情绪结构。(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景语》)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十分鲜明。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
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富于个性化。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
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5.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6.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答案】4.C5.D6.共同点:两者都很少写景,景语成语化/缺少个性。原因:因为曹雪芹和传统小说作
家都是情节中心论者,把景语看作可有可无的闲文,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有相似之处”错误,原文是说“《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错误,材料二中明确说
明“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红楼梦》主题是“大旨谈情”。A.说的是说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B.说的是《红楼梦》富有诗意,具有言外之意;C.
说的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D.说的是从“情”的角度来谈宝玉的,所以可以论证《红楼梦》的主题。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里现个性的”“写景的成语化”“《红楼梦》
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可知,《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是:都很少写景,景语成语化/缺少个性。结合“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
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闻文”“《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可知,原因是:曹雪芹和传统小说作家都是情节中心论者,把景语看作可有可无
的闲文,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时间之河的另一端刘慈欣亲爱的女儿:你好!这是一封你可能永远收不到的信,我将把这封信保存到银行的保
险箱中,委托他们在我去世后的第二百年把信给你。不过我还是相信,你收到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当你看着这张信纸上的字时,爸爸早已消逝在时间的漫漫长夜中。我不知道人的记忆在两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将如何变化,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我甚至不敢奢望
你还记得我的样子。但如果你在看这封信,我至少有一个预言实现了:在你们这一代,人类征服了死亡。在我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有人指出:第一个永生的人其实已经出生了,当时我是相信这话的少数人之一。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也许你们修改了
人类的基因,关掉了其中的衰老和死亡的开关,或者你们的记忆可以数字化后上传或下载,躯体只是意识的承载体之一,衰老后可以换一个……你收到这封信,还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银行对这封信的保管业务一直在正常运行,说明这两个多世纪中社会的发展没有重大的断裂。这是最令人欣慰的一件事,如果真是这样,那
我的其他的预言大概也都成为了现实。在你出生不久,在我新出版的一本科幻小说的扉页上,我写下了:“送给我的女儿,她将生活在一个好玩儿的世界。”我相信你那时的世界一定很好玩儿。你是在哪儿看我的信?在家里吗?我很想知道窗外是什么样子。对了,应该不需要从窗子向外看
,在那个超信息时代,一切物体都能变成显示屏,包括你家的四壁,你可以随时让四壁消失,置身于任何景致中……你可能已经觉得我可笑了,就像一个清朝的人试图描述21世纪一样可笑。但你要知道,世界是在加速发展的,21世纪以后,二百多年的
技术进步相当于以前的两千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我不是像清朝人,而是像春秋战国的人想象21世纪那样想象你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想象力与现实相比将显得极度贫乏。好吧,你也许根本没在看信,信拿在别人手里,那人在远方,是他(她)在看我的信,但你在感觉上同自
己在看一样,你能够触摸到信纸的质地,也能嗅到那两个多世纪后残存的已经淡到似有似无的墨香……因为在你的时代,互联网上联结的已经不是电脑,而是人脑了。信息时代发展到极致,必然实现人脑的直接联网。你的孩子不用像你现在这样辛苦地写作业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已经不存在,每个人都可以
在联入网络的瞬间轻易拥有知识和经验。但与人脑互联网带来的新世界相比,这可能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说到孩子,你是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看这封信吗?在那个长生的世界里,还会有孩子吗?我想会有的,那时,人类的生存空间应该已经不是问题,太阳系中有极其丰富的资源,如果地球最终可以养
活一千亿人,这些资源则可以维持十万个地球,你们一定早已在地球之外建立新世界了。那时的天空是什么样子?天空是人类所面对的最恒久不变的景致,但我相信那时你们的天空已经有了变化,地球上所有的能源和重工业都已经迁移到太空中,那些漂浮的工厂和企业构成了星环。那是太
空城,我甚至能想出他们的名字:新北京、新上海和新纽约什么的。你的职业是什么?你所在时代应该只有少数人还在工作,而他们工作的目的已经与谋生无关。但我也知道,那时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人去做的工作,有些甚至十分艰险。在火星的荒漠,在水星灼热的矿区,在金星的硫酸雨中,在危险
的小行星带,在木卫二冰冻的海洋上,甚至在太阳系的外围,在海王星轨道之外寒冷寂静的太空中,都有无数人在工作着。你当然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但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为你而骄傲。你在那时过得快乐吗?我知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烦恼,我无法想象你们时代的烦恼是什么,却能够知道你们不会再为什么而烦
恼。首先,你不用再为生计奔忙和操劳,在那时贫穷已经是一个古老而陌生的字眼;你们已经掌握了生命的奥秘,不会再被疾病所困扰;你们的世界也不会再有战争和不公正……但我相信烦恼依然存在,甚至存在巨大的危险和危机,我想象不出是什么,就像春秋战国的
人想象不出温室效应一样。这里,我只想提一下我最担心的事情。你们遇到TA们了吗?你知道我指的是什么,人类与TA们的相遇可能在十万年后都不会发生,也可能就发生在明天,这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不确定的因素。关于未来
,这是我最想知道的一件事。虽然我早已听不到你的回答,但还是请你告诉我一声吧。亲爱的女儿,现在夜已经深了,你在房间里熟睡,这年你13岁。听着窗外初夏的雨声,我又想起了你出生的那一刻,你一生出来就睁开了眼睛,那双清澈的小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让我的心都融
化了,那是21世纪第一年的5月31日,儿童节的前夜。现在,爸爸在时间之河的另一端,在二百多年前的这个雨夜,祝你像孩子一样永远快乐!爸爸2013.05.24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言说:
“刘慈欣利用深厚的知识作为想象力的基础,把人间的生活、想象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产生了独特的趣味。”本文也有这样的融合和趣味。B.二百年后,虽然女儿可以像许多人一样不需要工作,但作者希望女儿去从事艰险的工作,他认为这样的工作需要有人去做,值得骄傲。C.因为人类还会遭遇到新的危险和危机,所以作者
认为200年后,女儿仍然会有烦恼,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祝女儿像孩子一样永远快乐。D.本文情真意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便于抒发感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作者娓娓道来,想象女儿的世界,真实自然并且打动人心。8.作者在这封写给女儿的信中大胆
想象了一个二百多年后的世界,阅读文章,简要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世界。9.刘慈欣在给女儿的信中,大胆想象两百年后的世界将“没有贫穷、疾病、战争和不公正”,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理由。【答案】7.B8.①一个人类已经征服了死亡衰老可以长生的世界;②一个超信息时代,—切
物体都能变成显示屏你可以随时置身于任何景致的世界;③一个人脑直接联网,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的信息时代;④一个会有太空工厂和太空城的地球之外的世界;⑤一个工作使命是为了探索开拓其他星球的艰巨任务的世界。9.示例一:同意。随着科技进步
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人类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对战争及其后果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这样的情况下,若是任何群体发动战争都伴随着必然的负收益,那战争的动机也就不复存在了。示例二:不同意。虽然科技在进步,但人的争斗的本性不变,物质的分配无法公平,战争永远不会消失,战争的本质不会改
变。【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他认为这样的工作需要有人去做”错误,由“在火星的荒漠,在水星灼热的矿区,在金星的硫酸雨中,在危险的小行星带,在木卫二冰冻的海洋上,甚至在太阳系的外围,在海王星轨道之外寒冷寂静的太空中
,都有无数人在工作着。你当然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但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为你而骄傲”可知,作者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所以希望女儿去做。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在你们这一代,人类征服了死亡”“修改了人类的基因,
关掉了其中的衰老和死亡的开关,或者你们的记忆可以数字化后上传或下载,躯体只是意识的承载体之一,衰老后可以换一个”可知,那个世界中,人类征服了死亡、衰老,可以长生。由“应该不需要从窗子向外看,在那个超信息时代,一切物体都能变成显示屏,包括你家的四壁,你可以随时让四壁消失,置身于任何景致中
”可知,那是一个超信息时代,所有物体可以变成显示屏,可以随时置身任何景致中。由“在你的时代,互联网上联结的已经不是电脑,而是人脑了。信息时代发展到极致,必然实现人脑的直接联网”“你的孩子不用像你现在这样辛苦地写作业了
,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已经不存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联入网络的瞬间轻易拥有知识和经验”可知,那个世界中,人脑可以直接联网,可以轻松拥有知识和经的验,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不存在。由“那时你们的天空已经有了变化,地球上所有的能源和重工业都已经迁移到太空中,那些漂浮的工厂和企业构
成了星环。那是太空城,我甚至能想出他们的名字:新北京、新上海和新纽约什么的”可知,那个世界会有太空工厂和太空城,是拥有地球之外的世界。由“那时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人去做的工作,有些甚至十分艰险。在火星的荒漠,在水星灼热的矿区,在金星的硫酸雨中,在危险的小行星带,在木卫二冰冻的海洋上,甚至在太阳系
的外围,在海王星轨道之外寒冷寂静的太空中,都有无数人在工作着”可知,那个世界的工作使命是为了探索开拓其他星球的艰巨任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针对两百年后的世界是否还有“贫穷、疾病、战争和不
公正”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明确态度之后,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来谈依据。如同意作者的观点,考生可以结合当下科技进步、人类文明发展
的程度做出推测。从当下的情形来看,科技进步神速,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而掠取资源、财富本就是战争的目的之一;随着文明发展的程度,人类越来越关注共同的利益,如当下“一起向未来”这一观念,战争侵损的不仅仅是别人的利益,还会伤及自己。由此来看,人类认识到这些,就不会轻易挑起战争;随着科技的进步、
医学的发达,疾病势必会一步一步被攻破;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贫穷也势必会消除。如答不同意,考生可以从人的争斗的本性角度分析,人都有利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观思维,势必会导致物质的分配不公平,物质分配不公平,导致贫富差距会依然存在,那么战争就永远不
会消失。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
,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
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
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
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选
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B.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曰/诺/C.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D.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11.下列对文中加
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将军亡秦之燕”与“战败而亡”(《六国论》)两句中的“亡”不同。B.“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与“积土成山”(《劝学》)两句中的“积”相同。C.“所善荆轲可使也”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师”(《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使”不同。D.“光与子相善”
与“素善留候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B.太傳鞠武认为收留樊将军对燕国
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太子丹认为他考虑得很到位。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1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答案】10.A11.B12.B13.(1)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
轲才答应了。(2)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太子送他到门口,说:“我向您汇报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
光俯下身子笑了笑,说:“好”。“曰”意为“说”,领起后文所说的具体内容,“曰”后应断开,排除BD。“丹所报”“先生所言者”为“国大事也”的并列主语,构成“……者,……也”的判断句,应在“者”后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句意: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积”,积累。“积土成山”意思是“堆积土石成了高山”。“积”,堆积。二者不同。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太子丹认为他考虑得很到位”错误,文中“夫樊将军困
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意思是“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所可怜的朋友,将他
送到匈奴去。(反正)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想一个别的计策”,太子丹不认可太傳鞠武的提议。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前”,上前;“顿首”,叩拜;“固”,坚决;“让”,推辞;“许诺”,答应。(2)“子”,你;“急”,情况危急;“是”
,这;“是……也”,判断句。参考译文:秦国将灭掉六国,秦兵又已逼近易水,恐怕祸临燕国。太子丹为此非常忧虑。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他说:“不行啊!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真让人(或“为
这件事情”)胆战心惊,更何况秦国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呢!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的借口。”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
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所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反正)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想一个别的计策。”鞠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可以和他研究谋划。”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跪着为他抹拭坐席。田先生坐好以后,太子
丹看看左右没人,便离开坐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现在太子您听到的是我精力旺盛时的情况,可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庆幸的是)我有一位好朋友荆轲可以为
您所用。”太子说:“希望通过您(让我)与荆轲结交。可以吗?”田光说:“可以。”太子送他到门口,说:“我向您汇报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光俯下身子笑了笑,说:“好”。田光去见荆轲,说:“我
和您关系很好,这在燕国是无人不知的。我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田光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了。”于是田光自刎而死。荆轲见到太子丹,
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面。过了一会才说:“我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通过他来实现一个伟大事业的计划。现在田先生死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坐席,叩头至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
里,我希望(向您)说出我的想法,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人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那些厚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趁势就杀
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我们)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用来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荆轲说:“
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学很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苏
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
令人印象深刻。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D.“细捻轻拢”句
,由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化出,赞美弹奏琵琶的技艺。15.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答案】14.C15.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
”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
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上阕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是错误的。上阕前二句是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
事后言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斜照江天一抹红”,是一句景语,是当时“残霞晚照”的写实,所以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同时“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
一道红光。通过环境的安静写出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从而表现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属于侧面描写。“唯见江心秋月白”也是景物描写,写了月夜之下江面的景色,所以也是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同时,写出演奏结束后,四周静
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表现出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通过这种景物描写具有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
宫赋》用“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2)庄子的《逍遥游》中说,到郊野去的人,只带一日之粮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的人,则需要“______”;而去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须“____
__”。(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捞出,所谓“______,______”;而用泉水酿制的美酒,口味干冽。【答案】①.鼎铛玉石②.金块珠砾③.宿舂粮④.三月聚粮⑤.临溪而渔⑥.溪深而鱼肥【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鼎”“铛”“砾”“舂”“渔”。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站在仰韩阁环视,______,多与两个字有关:一个“古”,一个“韩”——北有韩文公祠,南有韩山古庙、韩
江大桥……隔江远望,西南方是潮州古城墙、甲第坊、仁德古庙、韩滨园、青龙古庙……转过身去,东边是笔架山。从古到今,由东向西,名胜古迹密布,大约可见潮州文化发展特色之一斑。景点名称有个“韩”字,大都因韩愈而生,而对
韩愈的评价,最著名的当然要数苏轼那句“文起八代之衰”。往前一步理解,潮州人尊崇韩愈,其实就是尊崇文化。韩愈固然可敬,可敬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政绩——从潮州人口口相传的那些故事中,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务实的官员,尽管因上《论佛骨表》犯颜
直谏而被朝廷贬谪,却仍然坚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事实上,韩愈在潮州仅仅八个月,要说干多少______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潮州人之所以紧紧抓住韩愈,很有可能是借题发挥,是利用韩愈这张名片,打出潮州文化的品牌——这个“题”借得好,借得______——韩
愈对于潮州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文人气节、廉官风骨和不断衍生的各种传说,在潮州人的精神发育史上,在潮州人的文化血液里,韩愈无处不在。尊崇韩愈,就是尊崇文化,还有什么能比“文化”二字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共鸣呢?17.请在文中横线
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潮州人为什么尊崇韩愈?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答案】17.(1)目之所及(2)惊天动地(3)理直气壮18.(1)韩愈是务实的官员,他坚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2)韩愈的文人气节、廉官风骨影响了
潮州的文化,滋养了潮州人的精神。【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由语境“环视”和下文所见可知,此处是说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应使用“目之所及”,“目之所及”是指眼睛能达到的地方。第二处,由
语境可知,此处是说韩愈在潮州仅仅八个月不可能干过什么意义极大的事情,应使用“惊天动地”,“惊天动地”是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第三处,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潮州人抓住韩愈打出潮州文化品牌这
一做法的理由很充分,应使用“理直气壮”,“理直气壮”是指理由正确而充分,说话的气势很盛。【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韩愈固然可敬,可敬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政绩——从潮州人口口相传的那些故事中,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务实的官员,
尽管因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而被朝廷贬谪,却仍然坚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可知,潮州人尊崇韩愈的第一个原因是和韩愈的政绩有关,他务实,坚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由“韩愈对于潮州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文人气节、廉官风骨和不断衍生的各种传说,在潮州人的精神发育史上,在潮州
人的文化血液里,韩愈无处不在”可知,韩愈对潮州的贡献还在于文化以及精神上,这也是潮州人尊崇韩愈的原因。(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拔河是一项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起源于“牵钩之戏”,由两队相等的人数,对拉一
根篾缆,以比试力量和拔河技巧。“牵钩之戏”是以缏作篾缆,坚硬粗糙,两队较量时,手掌极易磨伤,不利于①。到了唐代,更名为“拔河”,其使用的器材也得到了改变,用较柔软的麻绳替代了篾缆,②。此外,在麻绳的两端,又联结出一根小绳索,供选手套在胸腋间,更有助于力量和技术的发挥
。同时,进一步③,明确了决胜线标志一河界,制定了裁判人员的职责。拔河比赛比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当然是比哪一队人的力气大啊!其实,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队拔河比赛胜了,意味着
甲队向后退了。从受力分析看,甲队受到重力、地面的支持力、乙队对甲队的拉力、地面对甲队的摩擦力共四个力的作用。其中,重力和地面支持力是相对平衡力。所以,甲队之所以后退,说明地面对甲队向后的摩擦力大于乙队拉甲队的力。由此可见,要想赢得拔河比赛,关键是增大脚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力。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为什么第二段说拔河比赛不是比哪一队力气(拉力)大?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改变语序进行修改。【答案】19.①选手力量和技
巧的发挥②减少了手掌的磨伤③完善了拔河游戏规则20.拔河比赛本队会受到四种力(重力、地面支持力、对方的拉力和本队地面摩擦力),其中比赛双方受到的拉力是相互的,并且每队的重力和地面支持力是平衡的,这说明取胜时靠的是增大本队脚与地面的摩擦力,而不是
拉力。21.拔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体育活动,起源于“牵钩之戏”,由人数相等的两队,对拉一根篾缆以比试力量和拔河技巧。【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文说拔河“比试力量和拔河技巧”,“手掌极易磨伤”是不利情况,且横线前说“不利于”,此处应填不利的结果,据此应填
“选手力量和技巧的发挥”。②前文说“对拉一根篾缆”手掌极易磨伤,此处是“用较柔软的麻绳替代了篾缆”的好处果,据此应填“减少了手掌的磨伤”。③“同时”“进一步”说明在前文基础上拔河游戏做了改进和完善,后句“明确了决胜线标志——河界,制定了裁判人员的
职责”都是说的游戏规则,据此应填“完善了拔河游戏规则”。【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从“本队”角度看,“甲队受到重力、地面的支持力、乙队对甲队的拉力、地面对甲队的摩擦力共四个力的作用”拔河比赛本队会受到四种力(重力、地面支持力、对方的拉力和本
队地面摩擦力),那么,存在两种条件:一是“因为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赛双方受到的拉力是相互的,二是“其中,重力和地面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每队的重力和地面支持力是平衡的。在这两种条件下,得出结论:“甲队之所以后退,说明地面对甲队向后的摩擦力大于乙队拉甲队的力”“要想赢得拔河比赛,
关键是增大脚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说明取胜时靠的是增大本队脚与地面的摩擦力,而不是拉力。【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拔河是一项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语序不当,“中国古代”是领属词,“一项”是数量词,按照多重定语的顺序,领属词放在数量词前面,改为“中国古代的一项”;第二处,
“由两队相等的人数,对拉一根篾缆”搭配不当,“人数”不能“对拉”,应改为“由人数相等的两队,对拉一根篾缆”,是“两队”“对拉”。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曾国藩读书让你哪怕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人民日报》要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智不竭。——习近平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学校近期举办“不负韶光阅品书香”主题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代表班级参赛。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是有关“读书”的三段名言。第一段是曾国藩所言,他强调读书要具备“志”“
识”“恒”三个要素,即志向、见识、恒心,有志向才能督促自己更加努力,有见识眼界就会更开阔,才能有所选择,有恒心才能更成功。第二段是《人民日报》上有关“读书”言论,强调读书的意义价值,可以让你“深陷泥泞”之时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这里的“深陷泥
潭”是指生活中的困境或不堪,而“仰望星空”则是心中有光,书中的故事、哲理可以激励我们抵御苦难,勇往直前。第三段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如何读书,要静心思考,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才不枯、智不竭”。综合来看,本次作文的核心
就是“读书”“阅读”。材料设置的任务情境是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考生是代表班级参赛,写作的时候要有情境意识,面向的对象是全校师生,而考生代表的是班级参赛;文体要求是“演讲稿”,要有文体意识,既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也要注
意行文中的互动;主题是“不负韶光阅品书香”,可以思考阅读对于青春的意义,如何通过阅读提升自我。行文构思上,作为演讲稿,可以开篇明确演讲的主题,体现情境;然后结合事例阐释“阅读”对青少年成长的价值意义;接着指出如何
阅读,如要戒除浮躁静心品读,要擦亮眼睛识别优劣;最后发出呼吁。立意:的1.不负韶光,阅品书香。2.书香为伴,不负韶华。3.书香润泽心灵,阅读不负韶华。4.阅读悦美,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5.因书而美
,阅见未来。6.书香为伴不负韶华,崇德明理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