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备战2025年高考:暑期提分“神器装备”模拟试题精编(历史) PDF版含答案.pdf,共(98)页,1.62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c4be02b410d8c076308bd8834f4cbf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备战2025年高考:暑期提分“神器装备”模拟试题精编(历史)目录安徽省宣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历史试题河北省衡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河南省开封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湖北省武汉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
历史试题湖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大联考暨衡阳三模试题历史试题吉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试题江西省鹰潭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题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历史试题山东省聊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历史试题参
考答案安徽省宣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山西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古国阶段晚期代表性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彩陶、漆木器、玉器等器物,其中鼍鼓、石
磬、土鼓等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即使几座大墓的入葬时间至少相距百年,上述规制也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A.神权在陶寺社会中占据主导B.中原核心的文明格局基本形成C.古国阶段晚期初步形成礼制D.陶寺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2.魏晋时期
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高门子弟很少屈尊接受察举。但在南朝时期,他们态度发生转变,纷纷参加考试,秀才一科充斥着高门才子。由此可知当时()A.中枢机构遭到士族垄断B.选官缺乏选贤任能精神C.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停滞D.专制集权程度有
所强化3.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之乱之后,宪宗命其撰写《平淮西碑》,但不久之后该碑被磨。现存文人笔记中对韩碑被磨有三种说法(见如表)。据此可知()元和中,有老卒推倒《淮西碑》。帝怒,命缚来杀之。囚至,曰:“碑中只言裴度功,不述李愬力,微臣是
以不平。”命放罪,敕段文昌别撰。【唐】丁用晦《芝田録》石烈士名孝忠,猛悍多力,尝为李愬前驱。一旦,熟视裴碑,大恚怒,因作力推去其碑。吏执之诣前,孝忠云云,上因得淮西平贼之本末,命段学士更为之。【唐】罗隐《说石烈士》退之《淮西碑》多归裴
度功,李愬妻唐安公主不平,诉之于帝,谓愈文不实,遂斲其碑,更命段文昌为之。【宋】孔平仲《续世说》等A.段文昌所撰碑文可信度高于韩碑B.时人质疑韩碑过度美誉裴度C.韩碑被弃原因在于宪宗听信谗言D.文献互证即可还原历史
原貌4.宋代种植经济作物和从事商业性农业比种植粮食作物获利更多。一些地方将田地改成桑田或改种酿造酒曲用的糯米、制糖用的甘蔗等,甚至还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这说明宋代()A.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
破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C.农业领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5.明朝官员由于俸禄低,会“令随从皂隶,不愿应当者,每月办柴薪银一两”,后逐步合法化。据统计,宣德年间仅柴薪银收入一项就达256万两,是金花银的2.5倍。这一现象()A.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B.标
志人头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C.解决了政治腐败问题D.有利于推动明代财政的货币化6.1861年英国商船从温州运载食盐至上海,1862年英国“珍珠号”商船又从泉州运载食盐到福州。对此清政府令温州、泉州等地“无论华洋商人贩
运,均将船货扣留,一并入官”,同时照会英国驻华公使要求查办相关人员和船只。清政府的举措()A.源于英国违背了已有条约体系B.意在扼杀太平天国运动C.符合开办民用企业的利益需求D.扭转了贸易逆差的现状7.1920年9月陈独秀在《答费哲民》中指出“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
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青年向何处去寻新生活和世外桃源?即于劳动问题,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据此可知陈独秀()A.运用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导妇女运动B.认识女性受剥削的根源在于
封建礼教C.尝试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妇女解放问题D.号召学习西方民主科学启迪广大青年8.根据国共协议,陕甘宁边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此设立了政权机构,进行了有效治理。国民党却坚持由他们来任命边区的地方领导人,这导致边区的许多地方出现两个政府专员、两个县长、两个县保安队的“双重政权”局面。
该局面()A.利于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B.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C.反映了国共矛盾的日益激化D.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9.196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法国前总理富尔时说:“莫斯科三国(备注:苏美英)部分禁核试验条约,你们没有签字,我们也反对。”“我们都赞成在国际上应该维护世界和平,
不允许几个大国垄断世界事务。”这表明()A.中法建交共同反对美苏霸权主义B.西方孤立中国政策宣告失败C.中国与西方关系突破迎来新契机D.中国已打破美苏大国核垄断10.1980年,浙江省某县一衬衫总厂开始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进行全面改革,从而由一个濒临破产的县级小厂成为省一流企
业。而力主改革的时任厂长却成为了一个不太受欢迎的人,甚至部分老工人向省里写告状信。这反映了()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B.对外开放的力度仍有待加强C.经济体制改革需进一步解放思想D.产业结构调整引发利益冲突11.在
古代斯巴达,国王和长老会地位显赫,长老会一般通过为公民大会准备议案影响大会的议程,但公民大会的主持权掌握在监察官手中。由于城邦没有职业常备军,因此一旦由全体战士组成的公民大会希望行使权力时,没有任何机关能阻止。这说明()A.公民大会逐步掌握城邦司法权B.斯巴达政治体制具有一定民
主特征C.监察官已经垄断了军事统帅权D.君主专制导致了公民大会形同虚设12.古代西非某国曾一度打通了北至中东、南至几内亚湾的黄金商路。1324年其国王曼萨·穆萨前往麦加朝圣,此行让西非文明走向世界,并让伊斯兰和基督教世界都感受到其文明的强盛。该国()A.以廷巴克图为经济文化中心B.朝
圣之行导致拜占庭金价下跌C.国家都城以石块垒砌而建成D.疆域曾一度扩张到尼罗河流域13.拿破仑统治时期,颁布法典保护私有财产,允许反对革命的贵族回国,并归还了一部分他们被剥夺的土地。同时限制言论自由,定期审查出版物,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拿破仑的措施()A.
激发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B.违背了人人平等的革命精神C.体现了旧贵族阶层的利益D.致力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14.如图是背面印有南丁格尔(1820年-1910年)的英镑纸币。南丁格尔是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在针对印度的疫病防控上,她主张以立法手段推进村庄卫生改革,还与印度总
督达弗林的妻子协作,通过基础卫生教育的方式,改善印度女性的卫生状况。她的言行()A.有利于提高人们公共卫生意识B.推动现代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C.得到当时印度社会的普遍认可D.以卫生教育方式进行文化侵略15.列宁在1918年指出:“我们俄国无产
阶级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都还要落后。正因为这种特殊情形,遂使现时工人们应当向那些决心为苏维埃政权服务,相当认真帮助组织大规模国家生产之最有文化、最有天才和最有组织能力的资本家提出必要的特殊的‘赎买’”。这一论述()A.指导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蕴含着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
想C.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推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16.1968年,美国开始实行黄金双价制,一种是只有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在美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用美元按统一黄金官价向储备银行兑换黄金;另一种是根据供求关
系来调节的自由市场黄金价格。这一做法()A.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B.导致了七十年代出现“滞胀”局面C.体现了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提升D.旨在谋求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时期是中国疆域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扩展期,东北海疆经略是隋唐时期边疆治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中央政府治理东北地区的方式主要有军事征伐以及设置行政机构。在东北地区设置行政建制,例如唐朝于辽
东地区设安东都护府。在日本海西岸涉海地区设置羁縻政权管理海疆,还有开设互市贸易的经济途径。隋唐时期对东北海疆的拓展与经略为后世东北海疆的整体轮廓打下了基础,为东北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遗产。
——摘编自岳新超《边疆治理视角下隋唐东北海疆的拓展与经略》材料二辽代中央政府设置于由皇帝的翰鲁朵(宫帐)及四部落构成的行宫部落中,行宫部落无疑是其政治中心。但它作为部落组织,与草原其他部落一样,是一个庞大的畜牧生产集团。据畜牧生产周期的特点,游牧部落四季总是处于迁移流动中,这不仅为了避寒暑,同时也
为了保证牲畜获得足够饲料以及保持和恢复牧场的肥力。这样的生产形式使行宫部落呈现一种动态,又因主宰国家事务的朝廷也置于这个部落中,所以辽代最高权力机构亦处于同步运动之中。于是便形成了与基于农业经济基础之
上的中原政权截然不同的行宫政治。——摘编自杨若薇《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材料三在长期的历史生活实践中,各民族成员在创造了本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在这一漫长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边疆各少数民族既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
认同。——摘编自张增勇等《论我国边疆治理视域中的文化认同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东北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辽代的行宫政治。(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探索民族文化认同方面所做
的努力。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世纪末,德国有80%的人依靠土地为生,农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70%,工业只有2%。英国的工业革命触动德国官僚的神经,一些邦国积极引进英国技术和人才,建立新
工厂。1769年普鲁士建立采矿和冶金部,90年代萨克森安装第一台纺纱机、西里西亚建立第一座炼焦炉。19世纪上半叶,为防止英法工业品涌入,德国废除国内关税,建立全国关税同盟。19世纪中叶,德国又兴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将主要的工业城市连
接在一起,并带动了煤炭-炼钢-机械工业的发展与统合,成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二战后东亚经济发展起点比拉美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受战争的破坏。为了巩固东亚在冷战体系中的战略前沿地位,美国为东亚实行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提供了经济援助
,同时军需用品定单也为东亚开拓了产品销路。60年代中期国际市场对加工工业产品需求上升,西方国家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转移到劳动力充裕且廉价的地区,东亚抓住机遇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开始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而拉
美国家却长期恪守内向发展模式,未能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深受伊比利亚文化影响,拉美人也存在轻视劳动和创造力,忽视储蓄的价值观。同时据统计美洲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9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亿美元,但仍然少于韩国。此外有人还注意到在拉美职业群体中
,律师、经济学家和医生比工程师多。——摘编自林震《拉美和东亚现代化模式之比较》等文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现代化发展逐步超过拉美的原因及其启示。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方”作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
政治概念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其内涵指涉呈现出丰富而多变的历史图景,见下表。中国古代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指葱岭以东地区,有时也指包括中西亚、印度、东欧和北非在内的大片地区。“西洋”一词首先出现在五代,范围逐步扩展到印度及非洲东部。明末清初“西洋”指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各国。晚清与民
国初年“西方”不仅仅是地理范围上的欧洲、美洲,还包含了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新民主主义革命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期间,“西方”概念具有双重内涵指向即作为侵略者而被谴责的“西方”和动员西方无产阶级进行世界革命的“西方”。抗日战
争期间,将“西方”概念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和“西方法西斯”。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反思近代以来中国先进仁人志士向“西方”探寻的救国救民的道路,“西方”主要作为被反思的对象出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西方”概念在国
内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设探索时期力而进行批判的对象,也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思想的目标对象;在国际上,是与亚非拉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改革开放新时期“西方”概念主要是指经济上“西
方”,形成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西方开放”,“同西方世界合作”,“不能照搬西方”等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是站在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并形成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世界历史角度审视西方发展”,“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
共同发展”等概念。——摘编自黄晓娟、胡国胜等《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的起源与话语变迁》围绕“西方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话语变迁”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至少三个历史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广东省
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公元前702年,“北戎病齐,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为表谢意,齐国为防守边境的各国军队馈送食物,并
让鲁国来帮忙确定馈送的先后次序。鲁国按周王封爵的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郑人怒,请师于齐”。这说明了,春秋时期()A.贵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B.郑国力图巩固西周的分封制度C.传统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坏殆尽D.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2.考古工作者在湖北当阳县发掘了两座东汉画像石墓。随
葬品中有大量的铜钱,有成组的用陶烧制的建筑模型、农夫俑、武士俑、灶、井、兽、狗、鸡、鸭等,还出土了与武士形象相同的执耜农夫俑。这反映了,当时()A.耕作技术的进步B.贫富分化的加剧C.庄园经济的发展D.基层治理的加强3.唐高祖、唐太宗先后
诏修史书,于贞观十年修成《梁书》《北齐书》等。《梁书》认为南齐败亡是末代统治者“掊克聚敛,侵愁细民”所致;《北齐书》认为“齐氏之败亡,盖亦由人,匪唯天道也”;《隋书》认为隋亡是因为隋炀帝“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由此可知,
唐朝统治者()A.宣扬君权神授B.重视民生C.鼓励秉笔直书D.虚美隐恶4.《五代会要》载:“长兴二年(931)八月敕准仪制令。道路街巷,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于道路分明刻牌,于要会、坊门及诸桥柱,晓示路人,委本界所由官司,共加巡察。有违犯
者,科违敕之罪。”这可说明,当时()A.民族交融的加深B.儒学思想融入法令C.长途贸易的繁荣D.藩镇割据局面延续5.乾隆时期编撰的《太祖武皇帝实录》,为努尔哈赤冠以皇帝的庙号,称之为清太祖,且并不讳言努尔哈赤曾向大明
称臣及接受明朝龙虎将军封号的事实;在重修辽金元史时,没有视之为外来政权;重修后的辽金元史,仍在二十四史之列。以上做法反映了()A.民族矛盾的加剧B.边疆治理出现危机C.君主专制的强化D.大一统观念的延续6.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清政府始终维持着年均储量在3000多万石以上的以常平仓为主体的
备荒仓储系统。道光年间,清朝在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大力推进“官倡民办”的义仓;同治初年到光绪庚子年前,先后出现三次官民共建的积谷运动。这表明,清朝()A.中央权力逐步下移B.备荒仓储趋向于社会化C.民族工业蓬勃发展D.政
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7.20世纪初,在侨乡广东开平的壁画中,火车、飞机和钟楼常作为装饰元素。画面中奔驰的火车、象征精确计时的钟楼,与河流、田野、村落相得益彰。开平赤坎镇民居壁画壁画反映了()A.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B.民众时间
观念加强C.欧美艺术的广泛传播D.半殖民地色彩浓厚8.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汉口、长沙、广州、济南等地,先后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分部,其主要工作是: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这一做法旨在()A.提
高民众的文化水平B.巩固新文化运动的成果C.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D.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发展9.1979年,外籍华人许志俭在广州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养鸡场,推动了中国养鸡业从传统散养向大型机械化转变。许志俭由此获得“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成为获此
荣誉的第一人。他的成功得益于()A.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C.市场经济观念得到普遍认可D.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10.2015年12月,中国提出中非“工业化合作、减贫惠民合作、公共卫生合作、和平与安
全合作”等十大合作计划。2018年3月,合作计划的绝大部分项目已提前完成,且效果明显。这表明中国()A.积极践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B.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C.发挥了全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D.具有大国气度和责任担当11.乌鲁克是苏美尔地区的一个城市,在该城
市的神殿废墟中出土了一个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大理石花瓶。花瓶瓶身的图案从下到上依次是:象征水的波浪线、大麦麦穗和椰枣、绵羊、端着器物的男子队伍、丰收女神伊南娜和男祭司。由此可推知,当时的乌鲁克()A.受到了古希腊文明的影响B.民众生活富足C.具备了早期城市国家特征D.
官僚体系完善12.11至13世纪,欧洲的城堡建设日益兴盛,塔楼等要塞不断被加固和改进。14世纪,塔楼等要塞受重视的程度下降,城堡成为所在地区的政治中心,城堡中的大厅常用于领主会见宾客、处理政务、洽谈商务、举行司法活动。15至16世纪,英国甚至掀
起了摧毁城堡的运动。这一变化反映了()A.圈地运动的兴起B.宗教改革运动的推进C.民族国家的形成D.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13.1791—1845年美国棉花的产量、出口量和出口占产量的百分比年份年平均产量(磅)年平均出口量(磅)出口占产量的百分比1791—1
7955200000173870033.431801—1805596000003360380056.381811—1815800000004226940052.841821—182520900000015242020072.931831—18353985216003290776
0082.571841—184582295380069151720084.03上述情况()A.加剧了美国南北之间已有的矛盾B.推动了美国农业耕作技术的革新C.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体现工业革命对全球
贸易的影响14.1922年,一位美国共和党众议员提出法案,鼓励政府兵工厂和海军船厂可以竞争军事部门以外的联邦政府部门的采购订单。这一法案的提出是基于()A.美国成为世界霸主B.西方国家间矛盾的消除C.华盛顿体系的束缚D.欧亚战争
策源地的形成15.下表是1936—1939年苏联在西班牙发行的电影和书籍(部分)形式名称内容电影《火中马德里》重点展现法西斯势力对马德里的狂轰滥炸,揭露法西斯的战争暴行。《热烈欢迎》展现被疏散的西班牙儿童在苏联受到热烈欢迎的场景,展示战时苏联和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友
好关系。书籍《苏联的社会主义胜利及其历史意义》强调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为关注“人”本身,将“人文关怀”置于思想和行动的中心位置。这反映了,苏联()A.强烈谴责绥靖政策B.在文化领域回应了冷战C.注重塑造国家形象D.推动建立反法西斯同盟16.联邦德国建国
初期,国家用货币政策手段将企业的资金量控制在较低水平,以迫使企业加速将产品推向市场。同时,还对加班工资采取零税收的政策。这反映了,当时的联邦德国()A.运用宏观调控增强市场活力B.发展综合实力应对两极格局C.建立福利国家提高生活水平D.加强金
融管控缓解滞胀危机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海图是指以海洋及沿海陆地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地图。宋元时期,中国海上活动频繁,航海图的制作与使用也随之发展。这一时期的航海图,大多详
细记录了航线和港口信息。明清时期,除航海图外,还出现了海防图、沿海形势图等,如明代的《筹海图编》,不仅详细描绘了沿海地区的山川地形、岛屿分布、潮汐水流等自然地理信息,还标注了军事要塞、烽火台、港口炮台等信息;又如清朝嘉庆时期的军事海图《台州府太平县海洋全图》,不仅详细记录了台州府沿
海的地理信息,精确标注了地形、水文等,还明确划分了内洋与外洋的界限,尤其强调炮台和信号站的位置。——摘编自朱鉴秋《中国古代航海图发展简史》等材料二1869年,福州船政局的干吏黄维煊绘制的《皇朝沿海图说》被认为是译自英国人的绘图。1874年,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了《大清一
统海道总图》,其中的克来格岛、挨金可尔特岛等地名均来自英文音译。清政府还派遣留学生赴英国专习测绘海图技术。1895年后,程鹏、陈寿彭、朱正元、童世亨等晚清士人,自发地从英版航海图中汲取新知,编译海防图。程鹏绘制的《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大旨据英国海部图”但“命意
不同,注重陆岸形势”。此后,中国传统航海图和海防图二分的局面逐渐消融。——摘编自何国璠韩昭庆《明清时期中国海图方位的演变》(1)结合材料一,简析宋元到明清时期海图编制的变化及其原因。(2)结合材料二,对晚清时期编译海图增多的现象进行评析。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拉丁美洲历史
大事年表(部分)公元前5000年墨西哥特华坎谷地开始种植玉米,人们开始从游徙生活转为定居生活300—900年玛雅文化全盛时期1200年印加国家在秘鲁高原开始建立,16世纪达到极盛1492-1493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1493年教皇亚
历山大六世颁布诏谕,划定西、葡在所谓非基督教世界的“分界线”1501年西班牙殖民者贩运第一批黑奴到达圣多明各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1758-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1762年,古巴被英军占领1791年法属殖民地海地
爆发武装起义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1824年玻利瓦尔和苏克雷在阿根廷的胡宁大败西班牙军1904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推行“大棒政策”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37-1938年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1941-1942年海地、古巴、巴西等多个拉丁美洲国家对轴
心国宣战1980年代墨西哥经济陷入债务危机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订——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拉丁美洲历史辞典》等从上述大事年表中提取至少三则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
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1976年中国与日本、联邦德国、苏联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动趋势——严鹏《简明中国工业史(1815—2015)》根据材料,分别概括1950—1976年
中国与以上四个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动趋势,并加以解释。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苜蓿是古老的世界性牧草。一般认为,苜蓿起源于古波斯。约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在入侵希腊时,为饲养战马、骆驼及家畜,开始在希腊种植首蓿,并
传播至罗马。1—2世纪,苜蓿传至整个欧洲。16世纪中叶,苜蓿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入美洲。到1800年,苜蓿传至大洋洲,并在全球广泛种植。——摘编自孙启忠等《苜蓿的起源与传播考述》等材料二苜蓿自汉代引入我国,元朝时在全国种植较为广泛。元代宫廷中设有苜蓿园,
交由官员专门管理,以饲马驼膳羊。《元典章》载“(苜蓿)非止喂养头疋(同“匹”),亦可接济饥年”。元诗和元曲中载有“食馀苜蓿承朝日,坐候棠梨过夕晖”“蒲萄苜蓿味虽美,异方土俗殊乡里”。1861年,苜蓿经中国传入日本,但因风土关系,当地栽培不多。后来,日本又从美国输入其他品种
的苜蓿,多栽种于北海道一带。——摘编自郭建新朱宏斌《苜蓿在我国的传播历程及渊源考察》等(1)结合材料一,指出苜蓿广泛传播的历史条件。(2)结合材料二,分析元朝政府推广种植苜蓿的目的。(3)综合以上材料,阐述苜蓿传播的世界意义。河北省衡水市
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诗经·国风》中的一些诗句。这可以用来说明,西周时期()诗句出处四月秀蘡,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
裘。《七月》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A.农民的负担沉重B.赋税的征收状况C.政府的基层治理D
.户籍的严密规范2.陇右地处汉王朝的边郡地区,民族成分复杂。中央政府在此地设置属国管理归附较早的民族部众;同时也设置级别相当于县的道管理其他民族聚居地区,此外也设置护羌校尉处理西羌事务。这反映出()A.民族地区官僚机构日趋完善B.陇右地区民族机构职能交叉C.汉代民族治理政策灵活多样D.匈奴在
陇右地区的势力衰落3.汉魏以来经学进入学童课程的情况逐渐增多,部分士人在幼童阶段已能诵读《诗经》《尚书》等经典。《颜氏家训·勉学》篇描述当时“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据此可知,魏晋时期()A.政府重视蒙学教材的编纂B.官学读
经颓势难振的趋势C.经学教育以培养品德为主D.儒学的社会基础得到拓展4.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创始人原是“汴京酒家妇,善作鱼羹”,宋室南渡后,南下寓居杭州,继续卖鱼羹,因手艺很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宋诗“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忆昔剪茅长
桥滨,朱娘酒店相为邻”。这折射出宋代()A.妇女成为了经商的主体B.理学并未影响妇女行为C.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D.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宽松5.明末士大夫在翻译西方科技著作时,往往从儒家典籍和文言笔法中汲取营养,以比附
西学。如徐光启在《几何原本》序言中就用儒家的“修身之学”“格物之学”“象数之学”来阐释西学体系中的神学、哲学、工艺制造等学科。这有利于()A.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B.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C.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D.儒学在交流中不断完善6.据下表内容可知,清代
的仓储保障体系()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道御史上疏请令民捐米谷,官方修理常平仓贮存,以备荒歉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谕令各地方官劝谕百姓比户量力捐输,州县将输纳之姓名、数目登记于册,春夏借与乏食之民,秋收照数偿还,每岁收获以后,亦依此例奉行雍正元年(172
3年)谕令天下有司设立社仓。凡民间收获时,随其所赢,听出粟麦,建仓贮之,以备乡里借贷,此即社仓之功能A.有利于基层治理能力提升B.发挥了平抑粮价的作用C.加重了偏远地区农民负担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7.定都天京后,杨秀清曾发布诰谕说:“兹于十二月初九日恭逢天王万寿之期,本军师及列王尚备
奇珍异宝进献天朝,为我王祝寿。”各王生辰也是如此,天京城内送礼队伍几乎殆无虚日,所送礼物争奇斗艳,极尽竞相攀比之能事。这可用于佐证()A.民众拥戴太平天国B.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C.江南地区物阜民丰D.洪秀
全皇权思想浓厚8.1905年,上海总商会举行有4000人参加的抵制美货大会,民族资本家代表张謇上台演说,认为仅仅不用美货而易用他国之货,不能称为“抵制”,“必也人人奋起,工厂日兴,迨夫物皆自造,货不他求,然后方可谓抵制”。这可用来说明()A.实业
救国思潮成为共识B.清末新政抵制了列强倾销C.民众国家利权意识增强D.门户开放政策受到了冲击9.下图是版画家黄山定1940年绘制的版画《代耕队帮助抗属春耕》,代耕队的成员主要是乡村政府组织的村民。这一版画反映的内容()
A.利于激发军民的抗战热情B.保障了根据地的物资供应C.粉碎了日寇经济封锁企图D.彰显了敌后军民团结互助10.1951年,苏北姜堰小学学生写信倡议全国小朋友节约糖果费;农业劳动模范王洛合自愿捐献小米50
00斤;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在汉口举行两场义演,将得款1亿元(旧币)全部捐献,支持国家的国防建设。这反映出,抗美援朝战争()A.捍卫了朝鲜领土主权的完整B.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C.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D.促进了“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11.在罗
马帝国时期,人口普查几乎每五年进行一次,称之为“census”。每个公民都要向普查官报告自己的家庭和财产情况,帝国政府据此确定每个公民应承担的义务。罗马公民登记制度()A.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依据B.扩大了罗马公民的群体C.确保
了民主政治的实施D.打击了贵族阶层的特权12.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典柱式构图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并且与人体有相通之处。这一建筑理念()A.瓦解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B.契合了时代思潮与审美要求C.促进了理
性主义潮流的发展D.造成了欧洲建筑艺术的倒退13.1789年,法国因间歇性粮食歉收,造成面包价格居高不下,买面包的钱就占一名巴黎工人平均收入的88%。与此同时,法国农民除向政府纳税外,还必须向教会缴纳什一税,并向地主承
担众多的封建义务。这一状况()A.延缓了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B.造成了农业生产的日趋衰败C.激发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志D.加剧了法国社会的政治危机14.1826年头三个月英国工业用棉的需求量,总计从182
5年的平均每周12000包降为8000包。约克郡和兰开夏郡等工业中心,食品价格不断上涨,工人生活状况日益贫困化。许多工厂实行非全日制用工,曼彻斯特的企业主决定再降低工资10%。这表明()A.英国无产阶级革命日渐成熟B.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贫困C.经济危机暴露了社会的弊端D.棉纺织业不适应发展
的需要15.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德、意法西斯公开援助佛朗哥叛军。1936年8月,法、英政府互换照会,声明为避免干涉西班牙内战,将对西班牙及其属地实行武器以及一切战争物资的禁运。这被称为“不干涉”政策。这()A.助推了法西斯国
家的侵略气焰B.促进了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C.反映出英法极力维护欧洲和平D.推动了西班牙加入法西斯同盟16.有学者指出,二战后,在如何管理社会、驾驭现代化的经济,如何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这些问题上,民主资本主义和统制性共产主义之间存在着根本分歧。它们互相敌对,并展开竞争。这可以用来
说明()A.美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B.美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遏制C.苏联联合盟友对抗美国D.美苏意识形态领域对抗激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
:“谓识治(治理国家)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夫。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用兵谋略),非其所长欤。”该评价引发了关于“陈菲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的长期争论,成为一桩史学公案。此案在历代史书中
的书写情况大概如下:东晋王隐《晋书》引时人之传言,曰:“(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北宋萧常《续后汉书》批判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
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明朝胡应麟《少宝山房集》认为陈寿修撰《三国志》,“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1)根据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寿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变化。(6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清前期直到清咸丰元年(1851年)基本
沿袭明朝财政管理体制。这种局面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打破。巨额的军费使本已困难的财政雪上加霜,清中央政府无力支撑新兴的湘、淮军队,只好令其“就地筹饷”,承认了地方的征税权、制定税收政策权。各督抚乘机扩大自身权力
,借口军务,截留丁漕各款供本省军需,用后也不上报户部,使奏销制度名存实亡。京饷拨解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为保证中央财政收入,清咸丰帝下旨各省以“所有该部岁拨京饷,著准其本年为始,归入冬拨案内,与各直省协拨兵饷一律的拨”,即督抚每年向中央缴纳
规定数量的白银。这次政策调整等于默认了地方官员自行筹款的权力,也无力要求他们继续服从户部指挥。——摘编自田牛《1840—1860年清政府财政分散对近代化影响问题研究》材料二从抗日战争开始到1949年,我解放区的财经工作一直是处于分散管理状态。各
解放区自有货币,自管收支,中央只做统一政策领导。这种分散管理的办法,在解放区被分割的情况下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全国解放后财经工作必须从基本上的分散管理前进到基本上的统一管理原则,否则,收支机关就会脱节,国家
财政收支就不可能平衡,金融物价就会继续波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就难以正常进行。1950年2月,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财政经济会议,认真研究了全国财政收支、贸易、粮食、金融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作出了《关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财政经济工作进入了由分散到基本集中统一的新时
期。——摘编自陈原、宋文庆《新中国成立初期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的重大决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年代前后清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统一财经的意义。(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材料一宋神宗时,在全国推行保甲法。将乡村民户以十户组成一保,五十户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选派主户中财产最多、势力最大者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副保正。主户和客户有两丁以上者,抽一人为保丁,训练武艺。每一大保夜间轮流派五人巡逻,遇有盗贼报大保长追捕。同保内发生盗窃等
案,知情不报,连坐之罪。哲宗元祐初,虽然下令解散保甲,但保留保甲或后来恢复保甲的地区也不少。——摘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直至19世纪末期,英国仍然没有可以大致被称作地方政府体制的东西。它仍然处于由数千个任命的
机构和选举的机构同时并存的“混乱”状况中,这些机构中既有单一目标的,也有多重目标的。19世纪中期英国中央主管机构的设立虽未妨碍地方加强自治权力,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和民主色彩委实有所加强,但仍未形成统一的地方管理系统。许多小镇邑仍由卫生局或教区
区吏管理,民主气氛淡薄。——摘编自孙宏伟《论英国地方自治的发展与变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期保甲法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时期保甲法的影响。(6分)(3)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19世纪中期以来社会
治理存在的问题。(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从霍布斯、洛克、卢梭的近代契约论到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再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代表了历史上三种国家理论范式。近代契约论——个人本位主义国家观霍布斯的“君主专制”国家观人们的权
利一旦转让给君主,人们就必须遵守契约的规定,但君主却不必履行契约,君主具有绝对的权力,法律也由君主制定,主权者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正义的,并且具有决定契约内容的权力洛克的“君主立宪”国家观君主专制是对个人权利的扼杀,因此坚决反对君主专制,进而探讨如何建立符合人们利益
的好政府卢梭的“普遍意志”国家观采用直接民主的形式,设立“公意”,建立民主制。在民主制中,人民是政治的主体,由人民的一致意见产生的“普遍意志”——公意,是政治决策的出发点,人民服从政治共同体实质上也是在服从自己,人民是政治的决策者和行动者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市民社会内部存在着普遍性与特殊性,在市
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又具有更大范围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国家是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马克思国家观的转换:个体与共同体的统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个体的特殊利益与普遍的公共利益的矛盾是由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引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和分工的扩大,单个人的利益与其他交往的个人所组成的共同利益之间产生矛盾、有力量的一方采用“国家”的形式来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
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河南省开封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掘研究发现辽河流域
的红山文化在公元前5000年已进入文明社会,出现建筑和玉雕为代表的高级技术能力、等级化社会确立、礼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等,与同时期的中原文化在发展水平上相近。其研究成果能说明()A.中国文明曙光在辽河流域B.中国文明起源的
多中心特点C.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历程D.红山文化传承发展中原文化2.汉到明清,中国城市基本上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推行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如教育、救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这说明古代城市(
)A.主要发挥的是经济性功能B.其发展深受商品经济影响C.自然经济是其发展的基础D.不同时期发展具有一致性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经历多阶层之变动,并对其演变进行了如下的分期(见下表)。以下选项中,符合下表中社会演变分期之观点的是()表:中国古代社会演变分期历史阶
段时期封建社会西周、春秋游士社会战国郎吏社会两汉门第社会魏晋南北朝前期科举社会唐至宋以前后期科举社会明清A.古代社会的阶级演变以士为中心B.贵族血缘政治影响社会的变化C.皇权专制为核心的权力分配原则D.官员的选拔影响专制集权统治4.唐律规定“殴部
曲致死者,徒一年。故杀者,加一等。其有惩犯,决罚致死及过失杀者,各勿论。”而部曲、奴婢即使是过失杀人,也要处绞刑。这种同罪异罚的现象体现了唐律()A.刑罚的相对宽平B.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C.维护集权的目的D.继承儒家的民本思想5.下表内容为
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国观”内涵的变化。历史时期观念涵义汉唐宋小中国地理上指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意义上汉族聚居地。中国人指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业的汉族。元大中国中国疆域指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疆域;中国人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文化是农耕和草原两大系统;中国主权行使者是汉族政权和行中国
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选项中对下表理解正确的是()A.少数民族缔造了疆域辽阔的“大中国”B.“小中国”代表汉唐宋的统治区域范围C.从“小”到“大”是封闭到开放的转变D.元代“中国”成为不同民族共有的符号6.1876一1878年,华北
、西北等省出现了持续三年大面积干旱的特大灾荒。洋务派提出农工商各部门相弥相补、发展近代工商业和代农业以减灾备荒的思潮,并主张建立官、商、民多种力量相结合的救灾备荒体系。据材料可知()A.当时中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健全B.近代
社会保障体系亟需加强C.清政府救灾与防灾体系较完善D.洋务派引进西方的救灾体系7.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封建租佃制度发生了许多变化。土地由原来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变成自耕农及某些中小地主最主要的金融调剂手段,典当、卖田留耕(地权分化,保留耕作权)等广为流行。此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A.产业结构的多元
化B.租佃形式的多样化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D.雇佣关系地位重要8.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但“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层层深入,从“器物”到“制度”;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
照抄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由此可知()A.近代救亡图存运动形成高潮B.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C.西学的引进冲击了传统学术D.中国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
9.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求同存异思想,这一思想在建国后被广泛用于政治上的许多领域,成为指导新中国的一个广泛的政治原则。以下选项可以作为论据证明此看法的是()A.运用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B.实行三三制政权维护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C.一国两制在台湾香港问题上的成功实施D.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国际领土争端10.“四大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图反映了“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的地理
位置,据图分析可知()A.文明的产生主要受其自然地理环境影响B.人类文明的形成取决于区域内有无大河C.早期文明因缺乏交流形成多元共存的格局D.四大古国都依据河水涨落规律发明太阳历11.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的欧洲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多方面获得进步……正如布罗代尔说的“1
1一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材料中的“进步”表现为()A.教权削弱和王权开始加强B.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运动C.民族国家和民主理性思想D.经济发展和工厂制度出现12.出版于1516年的《乌托邦》描绘了理想国家的美好制度,如官员全部通过直接选举产生,每个公民都必须
从事两年以上农村劳动,劳动产品归公有,生产、分配和消费按计划调节,男女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人人懂得劳动价值。其创作的思想根源于()A.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B.代议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欧洲殖民侵略的双重影响13.诗人海涅对于路德通过翻译《圣经》将加工的德
语普及到全国表示惊异,“在不到几年内便普及到全德意志,并被提升为共同的书面语言。至今仍通行于德国,并赋予这个政治上宗教上四分五裂的国家以一种语言上的统一。”海涅旨在评价()A.《圣经》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B.路德加工使用的德语生动贴切C.宗教改革打破神职人员的垄断D.民族语言对德国统
一的重要性14.1851年英国进行了一次人口调查,10岁以上的人口有1576万,就业人口达709万,其中妇女就业人口243万,占就业总人数的34.3%。由此可知当时英国()A.女工在工业中的重要地位B.保障了女工的政治地位C.工业革命实现了男女平等D.开创机械化生产的
先河15.史学界普遍认为冷战爆发是基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而导致的美苏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有学者从战后英苏利益冲突的角度出发,认为是英国政府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而制定了“联美反苏”政策,美国加入后,因实力雄厚取得反苏阵营的领导权。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种观点之间相互
矛盾故都不能成立B.英国诱因观点不具有普遍性难以成立C.客观历史事实的认定基于不同的解释D.多视角的分析开阔了史学研究的视野16.20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运、民航、铁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
交通联运,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交通建设关注的重点。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交通联运网络成为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B.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C.西方国家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D.交通运输速度和准确性得以保证二、非选择题(共3题,满分52分,17题25分,18题12
分,19题15分)17.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世纪以来,随着农业资本化,企业经营化方式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现
代大农业取代传统小农业的一场农业生产力变革。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荷兰人选择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发展以温室技术工程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园艺作物基本摆脱了自然条件的约束,使1公顷温室的生
产水平超过100公顷大田作物种植的产出规模,目前荷兰一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农产品可以供养112人。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
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材料二: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食物
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
用的可持续性。由此看来,食物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加强食物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要科学把握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树立食物安全的新观念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摘编自卢良恕:《从土地到餐桌——中国农业新发展与食物安全新动态》(1)据材料一概括20
世纪以来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2)据材料二,说明现代农业发展中“食物安全”的涵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性措施。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中
期,钱穆发表《中国社会演变》,认为社会有它本身内在必然的发展。中国社会不会长停留在殖民化的状态下,也决不会再回复到宋明以来科举社会的老路去;并表达了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四点看法。第一,中国社会决不能常靠古老的农村经济作中心,而且古老的农村经济也早已在此一百年来,给外来的资本主义荡溃无
存了。中国社会之必将工业化,走上以新科学工业配合农业,先复兴本国社会经济,再配合上国际贸易,在整个世界经济圈中占一席位。第二,中国社会决不能且亦断不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路。这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及现代世界潮流趋向的人,
所同样首肯的。第三,中国社会发展,必将在其内在自身获得一种自发的生机。即是从它传统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国民性中,获得一种精神上之支撑与鼓励,领导与推进。而决不能从外面如法炮制,依样葫芦地模仿抄袭。第四,培植真正的中国智识分子。没有知识分子,则对社会
发展之前途提不出理想,提不出方案。社会不会在盲目中发展,必先有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方案出现。——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中国社会演变》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
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19.北京故宫是一座保存完整、辉煌壮丽的古建筑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京故宫是体现中国古代儒家礼制的最佳样本。在总体布局上最接近《周
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王城规划思想。天子居中而立,象征四方一统,天下归心。历代帝王“以孝治天下”,尊祖孝亲的观念体现在修建太庙、奉先殿等祭奉先人之堂庙。宫殿的布局礼序,通过建筑群的组合,形成有中心、有拱卫、有主有从、左辅右弼的空间系列,以体现天子至尊。紫禁城中的单体建筑
,台基形式、丹陛桥、房顶形式、建筑彩画等,因为用途和使用者的身份不同,也有着不可逾越的等级规制。紫禁城特有的装饰和内部陈设具有展示皇家威仪、气派和区分建筑等级的作用。——摘编自张加勉《解读故宫:一座宫殿的历史和建筑》材料二:故宫文化延续近500年,既有对更为久
远的中国封建社会皇家文化的传承,又有其新的发展特点,虽然其间有变异,但相对来说有着稳定性,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的主流文化,同时更带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一方面,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国运兴衰、帝王品位以及典章制度的变化,都可从皇家文化的嬗递中探
求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另一方面,故宫文化是有生命的活的文化。它承袭着传统文化又接续着现代文明,经历了蜕变的故宫,以博物院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故宫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摘编自郑欣淼:《多维视域中的故宫学——范畴、理念与方法》(1)据材料
一,归纳“故宫是体现中国古代儒家礼制的最佳样本”的相关信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维度的视角简析故宫文化价值的体现。湖北省武汉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晚商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考古遗址中出现家马,主要被用于牺牲、战争和交通;至迟在战国秦汉时期,马已经成为六畜之首。有学者对成书于这一时代的《尔雅·释畜》中“六畜”类汉字进行量化统计:共109个汉字,马的各种专名51个,牛18个,猪13个
,羊11个,犬10个,鸡6个。马的不同颜色就有16个专名。这反映出当时()A.劳作方式发生变化B.战争样式出现根本变革C.驰道网络基本形成D.马在中原获得文化接纳2.如表为汉代传译活动的史料记载,这表明传译活动()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
,重译乃通。……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后汉书·南蛮传》远夷之语,辞意难正。有犍为郡掾(官职)田恭(人名)颇晓其言,臣辄令讯其风俗,译其辞语。《东观汉记》越裳,南方远国也。译谓传言也。道路绝
远,风俗殊隔,故累译而后乃通。《汉书·平帝纪》A.致力制度变革B.促进民族交流C.推动疆域扩展D.完成文字统一3.《大唐开元礼》是唐代五礼制度中各种仪式的仪注,《唐六典》是唐代各官府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及其执掌的规定。这两部书都是唐玄宗营造盛世的产物。唐玄宗组织编纂《大唐开元礼
》与《唐六典》的目的是()A.提高官员文化素质B.彰显统治合法性C.树立本朝典制权威D.完善三省六部制4.宋朝的工商业收入能与以两税为主的传统农业税收并驾齐驱,有时还超过农业税收;金朝田赋岁入约100
0万石,商税、物力钱等岁入总约2000万贯。这反映了宋金()A.经济联系密切B.财政结构趋同C.农耕经济衰退D.社会流动增强5.明清时期,湖州府的南浔镇成为丝织业中心。《南浔丝市行》中写道:“乡农卖丝争赴市……沿门挨户相连接……熙熙而来攘攘往,一日贸易数万金……繁华富丽压苏杭。”当地也流行一句
谚语:“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这些现象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A.城市化进程加速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工商业市镇兴起D.商人群体实力雄厚6.如下表,咸丰皇帝与曾国藩的主要分歧在于()人物观点咸丰皇帝实旗人绿营战斗力渐衰。剿粤匪(太平军)计,着各督抚分饬所属,
各就地方情形妥筹办理团练,所有团练壮丁,限于各州县,不得远行征调。曾国藩安天下者,各户各州县自有堵逆之则。然粤匪蔓延数省,岂能让我湘勇画地为牢?跨地流动者,方弥旗人绿营之不足。A.镇压太平天国的决心B.对待地
方武装的态度C.应对西方列强的策略D.推进洋务新政的途径7.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是天津静海一带有名的大地主,同时还创办了恒源纱厂;民国总统黎元洪不仅是大地主,而且投资创办了一批企业,如中兴煤矿、中原煤矿等12家厂矿和中华汇业银行,成为工商地主。材料可以用于研究民国初年
()A.社会结构的变化B.官僚资本的膨胀C.军阀派系的纷争D.土地兼并的加剧8.1948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大量提拔培养产业工人干部的指示》,指出尽快从一切解放区的产业工人和职员中选拔、培训和培养干部,以接管各大城市及大工商业,
并对有关具体问题提出了解决意见。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逐步调整工作重心B.积极筹划工商业改造C.开始组织战略决战D.主动开辟第二条战线9.如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部分内容摘录,该法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一九五
〇年四月十三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第一章原则第一条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第二条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第二章结婚第三条结婚
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顺应了土地改革的时代需求C.根除了封建婚姻观念D.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10.2021年,山东寿光蔬菜播种面积60万亩、总产量450万吨,
年产值110亿元、年交易额200亿元。它与40多家知名院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蔬菜集散中心。这主要反映了()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C.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D.制度创新
助推生产力进步11.关于印欧语系的起源,1963年,考古学家推断早期操印欧语的游牧民族从东欧大草原迁徙而来。21世纪后,分子人类学家分析了来自欧亚大陆的古人基因组,结果表明颜那亚人基因证据与考古推断的印
欧语扩散路线一致。如图所示,由此可知()A.人群迁移决定语言传播B.印欧人群具有共同祖先C.考古研究厘清历史真相D.语言与基因互证迁移史12.“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发现的大批铸于7世纪至11世纪的穆斯林硬币,证实了穆斯林商人同北方国家的贸易。如此广阔的贸易交流,促进了银
行业的高速发展,结果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分行,在巴格达开的支票,可以在摩洛哥兑现。”材料反映了()A.法兰克王国金融发达B.拜占庭帝国贸易范围已达北欧C.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D.奥斯曼帝国扩张促进经济发展13.1663年,英国开通由伦敦通往约克的付费道路。到1750年,英
国收费的“高速路段”已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网络,将伦敦、曼彻斯特、布里斯托尔、伯明翰、约克等主要城市连接起来。英国付费公路的发展()A.有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B.推动了殖民扩张C.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扩展D.强化了
封建王权14.二战期间,宣传海报被誉为“墙上的武器”。如图所示,美国政府以“Thismanisyourfriend.Hefightsforfreedom”的主题发行了系列海报,宣传海报“Thisisthee
nemy”获国家战时海报设计大赛优胜奖。美国海报宣传()A.旨在巩固霸权B.注重舆论引导C.进行经济渗透D.谋划战后秩序15.二战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半国家将殖民资产变成了国营事业,在银行、交通运输等领域增强了国有成分。同时,鼓
励和保护私人资本,积极引进外资,逐渐形成以私有经济为主的混合经济制度,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材料表明,战后非洲()A.探索适合国情发展道路B.各国经济相互依存C.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D.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
.【古代经济伦理】经济伦理是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理论综合。中国古代经济伦理包含生产伦理、消费伦理、分配伦理和交换伦理等方面,侧重于经济和道德的整合,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独具特色。材料一思想家主张管仲“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老子“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耕种、播种)。”“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孔子“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材料二自秦之后,以先秦诸子中道家、儒家为主整合其他思想,构成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特色之一。魏晋时期,佛教思想乘虚而入,成为经济伦理思想的另一资源,直至隋唐统一、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复苏。宋明时期,一方面产生了程朱理学影响下的经济伦理,另一方面在民族纷争日益严重的挑战下
催生了“儒家功利主义”的经济理论。明清之际,“泰州学派”王艮创立“百姓日用之学”,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命题,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本末论,顾炎武也从同样的人性观点出发,提出圣人“用天下之私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的思
想。——摘编自唐凯麟、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时期经济伦理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宋到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经济伦理的嬗变,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17.【根据地教育】材
料一从工人、农民到妇女、儿童,根据地致力于大范围教育覆盖,降低社会面文盲比率,开展符合实情的教育。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白天需要参加劳动工作,晚上才有时间接受教育。因此,根据地广泛开办夜校、业余补习学校、识字班,运用墙报、戏剧
、报刊等进行教育。根据地实施5年制义务教育,8到12岁的儿童首先是工农子弟免费入学,烈士子女或者家庭特别贫困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初小设定课程有列宁读本常识、唱歌、图画、笔算、珠算、作文练习、体操、劳动实习,高小阶段开始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基本军事能力训练。附:小学《红孩儿读本》第
一册第6课小弟弟,年纪小。常恨自己力量小。他说:土豪又高又肥胖。小小拳头,怎么打得倒?我说:小弟弟莫心焦。莫怕拳头小,只怕拳头少。千千万万的拳头团结起。要把土豪打成泥!——摘编自胡林燕《湘鄂赣根据地的教育实践》材料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开辟出文化统战方针,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深厚
的文化基底。边区师范学校建立了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一切工作围绕抗日救国。边区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教育,一方面利用寒暑假和其他业余时间帮助边区群众办识字班和夜校、办墙报、搞宣传等提升民众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战争,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通过社会教
育,党的组织深入乡村,民众自愿加入党领导的各种社会组织,其生活与根据地政权紧紧缠绕在一起。——摘编自黄茹《陕甘宁边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价值和启示》在教材编撰方面,新编的课本普遍地突出了统一战线的教育和抗战的政治教育。边区政府规定所有小学教育内容既要教记账法、写信、写路条
、写契约、珠算等课程内容,又强调进行打击日寇的政治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社会革命活动,如站岗、放哨、查路条、送信等。晋察冀边区完县的小学把“一步三棵苗”“谷要稀、麦要稠、玉米地里卧下牛”等农谚编写到了实用课程中。陕甘宁边区规定,边区小学的课时“不整齐
划一、以不误农时为原则”。学生可以半工半读,以保证前线后方基本物质需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有特定的历史意义。——摘编自李永《敌后抗日根据地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探索》(1)根据材料一、概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抗战时期根据地教育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18.【罐头的发展历程】材料1795年,法国政府征集食品长期保存的方法。巴黎糕点商阿佩尔采用加热密封方法,在1805年发明可以长期贮存的玻璃瓶装食品。1810年,阿佩尔获得政府奖金
,随后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罐头食品装瓶厂。1810年,英国人杜兰德发明马口铁罐头,罐头很快成为英军标准口粮。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出了大量罐头商品。与此同时,食品罐藏技术传入美国,波士顿、纽约等地先后建立了罐头工厂。二战期间,各参战国军队在欧
洲战区、北非沙漠、炎热的太平洋岛屿和白雪皑皑的北极地区作战,需要大量的罐头食品。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访美时曾坦言:“当1941年苏联的‘大粮仓’乌克兰被纳粹占领后,如果没有美国援助的罐头,我们当时真没有什
么东西可以拿来养活红军。”1961年4月12日,罐头随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次到达太空。1969年,美国开发的袋装软罐头食品由于保质性能好、没有金属罐腐蚀与生锈等缺陷、无需开罐工具即可开启等特点,成功应用于阿波罗宇
航计划。如今,罐头也成为文化艺术和理念宣传的载体,许多罐头实物被各国博物馆收藏,不仅向世界人民传播食品罐头的历史文化,并且鼓励人们向罐头未来的创新发展和技术革命进军。——摘编自韩锦平《食品罐藏发展史略》(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以来影响罐头食品发明、发展的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罐头食品的演变趋势,并说明罐头食品发展的影响。19.【二战后的国际组织】20世纪以来,国际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到21世纪初已超过5.8
万个,其中既有以政治和国际安全为中心的综合性国际组织,也有地区性的国际组织,还出现了各种专门业务性的国际合作机构。——摘编自《国际组织年鉴》根据材料,提取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际组织的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
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湖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大联考暨衡阳三模试题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广西顶蛳山贝丘遗址,以各种水生动物遗骸为主要堆积物并包含大量的陆生动物骨骸;有相同类型的器物组合,还有磨制
石器、蚌器、骨器等,蚌器有蚌刀、蚌铲等。这反映出当时顶蛳山地区()A.盛行渔猎生产模式B.民众社会生活丰富C.原始农业得到发展D.部族间的冲突不断2.西汉时胡汉区别明显,被匈奴俘虏后的李陵身穿胡服,自认为已不同于汉人,胡服成为胡汉之别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到了东汉后期,由于汉灵帝喜好胡服,胡服
开始在京城内外流行。据此可知,两汉时期()A.胡汉族群间的区别消失B.民族之间的交流加深C.华夷一体观念影响深远D.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3.如表所示是唐朝中期科举考试的有关史实。由此可见,唐朝中期科举()时期史实玄
宗时期要求考生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交给主考官,以供评阅试卷时核实并知其短长肃宗时期允许考生将《五经》、历代史书等带入考场寻检A.不看重应试者家世B.主要考查诗赋文章C.考试形式较为灵活D.考试程序成熟严
密4.宋儒认为佛教执着于生死又超脱生死,放弃天所赋予的“公事”,只求自我的修身养性,是“私利”,同时提出要秉承儒学“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而不尽人道,不足与天地并”的立场。这表明宋儒()A.注重理学理论体系的建设B.反对借鉴佛教的理论C.放弃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D.具有强烈的
经世精神5.明代中后期,河南通许县县民“工十之二、商十之三、医、卜、僧、道、阴阳、卜筮十分之一”。陕西地区许多县域中务农者也少,三原县“其俗十七服贾”,泾阳县“民逐末于外者,十八九”。造成上述现象的主
要因素是()A.雇佣关系的普遍化B.朝廷放松了社会控制C.土地兼并日益加剧D.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6.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主张在通商口岸设船炮局,聘用西人技师,培养本国工匠,仿制外国工艺设备,逐步实现自造、自修、
自用,“变人之利器为我之利器”。上述主张()A.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主要出发点B.得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认可C.阐明了洋务自强与御侮的关系D.体现了对洋务运动的初步反思7.如图所示为1893—1920年生产资料进口在整个中国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
()A.民族工业生产能力有所发展B.轻重工业失衡局面得以改变C.日益成为列强的消费品市场D.对外贸易逆差局面日益扩大8.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个时期里有许多相互联系的偶然性,而偶然性的背后则
是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根源于()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B.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9.1942年,宿迁抗日民主政权“废除保甲制,实行村组制,建立区乡人民代表会议制,积极筹备召开参议会,改选县政府”。1943
年,该县根据“三三制”原则,普遍实行民选。这些举措()A.促进了根据地的基层治理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废除了农村的封建制度D.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10.如表所示为1976—1985年中
国基础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所占比重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基础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沿海地区内地沿海地区内地“五五”计划(1976—1980年)42.2%50%一一“六五”计划(1981—1985年)47.7%46.5%51.5%45.8%A.中美外交关系的缓和
B.对外开放战略的逐步展开C.国防建设的成就显著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11.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是我们人类历史上的两种重要文明,一点一滴的成就都弥足珍贵,不仅深刻影响了古代西亚和埃及,而且还影响到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下列文明成就最能作为上述观点依据的是两者()A.
发明了六十进制B.强化了法老权力C.创制了成文法典D.创造了古老文字12.10世纪末,日本一些封建领主纷纷要求朝廷免除中央征税官吏进入庄园的特权。例如东大寺茜部庄规定了该庄园的不入特权:“四至为界,检田使、收纳使、四度使永不得入部。”这一现象表明当时日本()A.幕府政权威胁了天皇统治B.封建依附
关系日趋强化C.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13.1725年,孟德斯鸠指出,伟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致力于科学和文艺,而后者则对此完全予以忽视。如果笛卡尔和柯尔特一百年前就到达墨西哥或秘鲁,教导当地人学习科学,那么他们将不会被征服。
这表明孟德斯鸠()A.带有浓厚的西方优越论思想B.主张向拉美地区传播近代科学C.否定人文学科所具备的价值D.科学解释了殖民地落后的原因14.如表所示是19世纪后期与20世纪初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的占比情况。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德国()类型1882年1907年农业劳动力42%35%工业劳动力39%42%服务业劳动力19%23%A.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B.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C.国家经济竞争实力增强D.国
家的工业化进程缓慢15.1955年,美国总统顾问雷普利尔说,美国已经发展出一种全新的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这是因为美国人民通过广泛参与股票市场而获得了资本所有权并成为资本家,因此苏联提出的工人与统治阶级的阶级二分法根本不适用于美国。这表明当时的美国()A.两大对
立阶级矛盾消解B.试图掩盖社会的深层次矛盾C.社会形态发生重大变化D.积极促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6.如表所示为1999—2003年全球范围内所有国家官方外汇储备货币中美元、欧元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美元71.0
%71.0%71.4%67.0%65.9%欧元17.9%18.4%19.3%23.9%25.3%A.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B.世界经济新秩序已然确立C.美元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D.欧盟国际经济话语权增强二、非选择
题:本大题共3道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戏曲塑造女性形象的三种典型方式方式代表作品形象理想化郑若庸《玉玦记》秦庆娘与王商婚后不久,王商便上京应试,虽然二人之间没有深厚的感情,但秦庆娘仍恪守着贞节情感化汤显祖《
牡丹亭》杜丽娘出身官宦之家,聪明、娴静而又美丽,追求理想的爱情生活。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识,思念成疾而死,被埋菲梅花观中。后柳梦梅果然来此,杜丽娘随即复活,冲破家长的阻挠,与梦梅结为夫妇妖魔化朱有燉《复落娼》刘金儿没有孝敬老人的道德观念。且不说要她
秉持“昏定晨省,问安视寝,侍奉亲闱”的准则,即便是最基本的要求,她也做不到。刘金儿在公婆面前,摆着一副轻佻嘴脸,最后被丈夫休掉——摘编自赵雅琴《明代戏曲塑造女性形象的三种典型方式》材料二李贽认为,女子与男子具有同等的认识能力,在智力上无甚差别,
如果说有差别的话,那也是后天形成的,是封建制度压迫妇女的产物。在封建社会,妇女的行为受到极大的限制,终身蜗居闺阁,足不出户,宛如囚徒,如给她们提供和男子一样的社会条件,一样参与社会活动和受教育的机会,说不定自诩高女人一等的男人会羞愧汗颜,无地自容呢。李贽以哲学的形态对男女在智识上的平等作了
有力的论证。万历年间,曾居官工部郎中的谢肇浙主张妇女应相貌与才能(知识)兼备,认为只有相貌、缺乏内涵的妇女和木偶差不多。——摘编自尹美英《明清及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酝酿》(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戏曲艺术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贽、谢肇浙对女性形象的看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晚清时期各政治派别的知识分子在向清王朝皇帝纪年“正朔”挑战的过程中提出了黄帝纪年、孔子纪年以及帝尧纪年、大禹纪年、秦纪年等多种纪年方式,从而产生了“纪年”论争。1898年年底,梁
启超作《纪年公理》,认为各国相通后,应有统一的纪年。1902年,梁启超在发表的《新史学》中强调了采用“孔子纪年”的重要性,主张用孔子生日作为纪年。认为“孔子为我国至圣,纪之使人起尊崇教主之念,爱国思想,亦汕然而生”。1905年,宋教仁根据典籍推定是年
为黄帝即位4603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时即以此署年,《民报》第一期刊首印有黄帝像,图下说明“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以后革命党一直沿用宋说。1919年,钱玄同提出,“我们主张中国当用基督纪年,也
是因为他在应用上很便利”,也更符合中国当时正融入世界的形势,“可是从现在以后的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在以后的中国人,是世界上人类的一部分,所以无论讲时事,讲古事,都和世界各国相关联”。——摘编自焦润明、王建伟《晚清“纪年”论争之文化解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对晚清至民国初期“纪年”方式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某历史研究小组为研究英国史上某一课题所收集的部分史料内容人物或著作内
容13世纪英国神学家约翰国家治理体系犹如一个人,国王是头,而教士则是灵魂。“头由灵魂刺激和支配”“那些在人的法律范围内的上帝的大臣,低于那些在神的法律范围内的上帝的大臣”13世纪60年代政治诗歌《刘易斯之歌》法律支配着国王的尊严……如果没有法律,他(
国王)的统治将偏离正道《爱德华三世镜鉴》根据普通法,任何人(也包括国王)都不应当攫取另一个人的财产,如果所有者不愿意和没有正当理由的话材料二——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判断这一历史研究小组的研究课题名称并进行说明。(2
)写出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三项有关法国的历史信息。吉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仰韶文化濮阳西水坡遗存、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以及西周何尊铭文中都发现了“天下之中”的理念,只是“中”
由原来的南北居中,发展为东西南北的四方之“中”,从而使“居中而治”不再限于同族内部。这反映了()A.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B.中华文明的扩展C.早期国家的雏形显现D.“家天下”的形成2.有学者指出:“在《商君
书》《韩非子》中,‘尊君权’是一个基础性理论观点,但在他们生活的时代,无论是君主还是法家,都不大可能追求‘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专制政体。”该学者意在强调,战国时期()
A.君主尚未高度集权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C.国家认同观念形成D.法家思想兼采了百家之长3.1972年,考古学家在甘肃嘉峪关市东北戈壁滩境内的古墓中相继发现了600多幅精美的魏晋壁画。下图《耙地图》位于古墓前室西壁。画面中一男子披发,蹲于耙上,双手牵着缰绳,驾一牛在耙地,周围绘有三棵粗壮的树。
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中外交融不断加强B.河西地区农耕化的发展C.少数民族全面汉化D.牛耕技术在各地的普及4.辽初,契丹人曾自认为“番”,但辽兴宗以后宣称契丹为轩辕之后,承后晋统绪和德运,自称“中国”,标榜中华正统;金朝自熙宗以后也自认“中
华”,多次讨论德运问题,斥南宋等政权为“夷狄”。这体现出()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C.北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增强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5.明人王丹丘在《建业风俗记》中记载:“正德中,士大夫有号者十有四五
,虽有号,然多呼字。嘉靖年来,束发时即有号。末年,奴仆、舆隶、俳优,无不有之。”这反映出明朝后期()A.注重伦理教化B.等级秩序受到冲击C.倡导个性自由D.社会主流思想异化6.某英国学者指出:直到1841年7月底,道光帝及其大臣也只将此(鸦片战争)称之为“边衅”,即使英国人用
当时最新的军事技术打败了中国军队,英国人在清政府的文件中仍然被看作是“丑类”“匪类”。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英国侵华有其历史必然性B.国人民族民主主义情绪高涨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清政府受困于传统夷夏观念7.江南制造局自翻译馆开馆到1907年止,前后四十年,共译成西书217种,计
750本。下表为江南制造翻译馆翻译书籍情况。这可用来说明洋务运动()目别种数卷数图数本数目别种数卷数图数本数图学135497024医学139195863船政91117721农学115811510天文52815923史志17166—186工程54116913学务43
33地学452101313兵政431981660112矿学1080138336算学2012859059商学35—6格致391607物理1038131125化学118571773工艺3696385676合计21711441224175
0A.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B.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C.促进了官员选拔的多元发展D.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新思潮8.“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期,东方与西方、革新与守旧、进步与落后诸如此类的二元对立构成了知识分子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价值取向。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和儒
家的面目也越来越固定化和脸谱化,急切的时人再没有机会触及它们的真实面目。”材料意在()A.论证戊戌变法的正确性B.批判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性C.揭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D.反思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9.全民族抗战时期是毛泽东撰写挽联、唁电、祭文、悼词等数量最多的时期。此时期他悼念的英烈可分为四类:一是
为抗战而牺牲的爱国群体;二是牺牲的共产党员;三是牺牲的国民党将领、政要和民主党派人士;四是为支持中国抗战而牺牲的国际友人。这()A.凝聚了抗战力量B.体现了战争的持久性C.扭转了社会舆论D.消除了党派间的矛盾10.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率先实行
“大包干”。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这反映了党和国家()A.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注重维护粮食安全C.坚持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的精神D.工作重心发生转移11.公元前7世纪,亚
述建立起一个横跨西亚北非的帝国。亚述帝国早期倾向于采用据点城市、附属国和行省相结合的方式控制边疆,后期则大规模采用行省制。行省由国王委派的总督统治,后为防止总督权力过大,改为由宦官担任。亚述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A.扩大了地方的自主性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促进了区域文明交流D.
尊重了各地区发展的差异12.11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罗马法注释学派开始把新发现的《查士丁尼民法典》称为普通法,在当时主要是“学者之法”或“学术之法”。14、15世纪,这种普通法在欧洲从书斋到法庭逐渐成为普遍接受的法理和法源。这一
变化()A.消除了欧洲“文明开化”的阻力B.顺应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C.促进了欧洲民族民主意识兴起D.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13.17世纪,培根在《论真理》中主张在观察和感觉经验的基础上思考和判
断。笛卡尔在《方法论》等书中指出,现有历史知识不可靠,主张“决不把任何没有明确认定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理来接受”。由此可见,两人都强调()A.理性主义的价值与作用B.关注社会现实C.科学实验的应用与推广D.挣脱教会束缚14.至1858年,英国已建立了16个委员会,负责调查贫民救济、公共健
康和卫生、铁路和工厂制度及移民等事务,他们向议会和政府提供证词和数据,作为政府制订政策的参考依据,从而使济贫、公共卫生、工厂制度等均有立法控制。这反映出()A.民众的健康意识得到普遍提升B.英国议会的立法权得以正式确立C.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逐渐确立D.工业革命促进政府公共职能增强15.随着新经
济政策的确立实施,苏俄逐步扩大农民的贸易自由,但列宁也指出:“发展贸易自由有一个必要前提,即必须使其无法越出也不敢越出无产阶级为之规定的范围和有利于无产阶级的条件。”据此可知,新经济政策()A.坚持“放管结合”的原则B.缺乏群众基础C.难
以改变苏俄落后面貌D.忽视农民利益16.2018年12月,由11个亚太国家签订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2020年11月,东盟和中国、日本等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同年12月,《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完成谈
判。这些区域合作说明()A.亚太地区国家利益趋向一致B.世界经济开始向体系化方向发展C.发展中国家政治影响力增强D.经济全球化与地区认同相互激荡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基层百姓可以通过读书、科举、捐赠、卖官鬻爵、姻亲关系、荫
子制和举荐制等多种方式成为地方士绅。一般而言,士绅是乡村社会的楷模,兼具品德与智慧,大多能够以乡邻的利益为重,秉公办事,维护乡邻的团结和谐。随着儒释道等文化的融合,士绅们往往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违纪违德者根据乡规民约进行处罚,而违法者
则交由政府进行惩治。家训族法与乡规民约,是保障我国古代乡村社会自治的重要条件,使得人们能够邻里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致富。——摘编自薛凤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1)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主要策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经验的现实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化自觉就是要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彻底理解自己的文化,明确文化的长处和弱点,处理当地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从源头上讲,虽然西学
传入中国始于明末,但大量的东渐则在鸦片战争之后。一方面,宣传、推介西学的思潮与行动肇始于近代;另一方面,近代传统文化重建与转化的初衷与旨归均以民族文化的自强自立为核心。文化自觉理论以其立足民族文化本位、观照“古今中外”、横纵时空的反思意识澄明出民族文化
自知自信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近代思想的发生与演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与新视角。也可以说,近代是中国真正意义上文化自觉的思想起点。——摘编自孙墨、周琳《论中国近代思想的文化自觉理路》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选取材料的整体或部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
史论结合,表述充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束缚。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从关心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提出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他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成我们党和国家的“最大的事情”,看成党和人民的“最大的政治”……我国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和农业生产方面进行,以解决吃饭问题。然后逐步从农村到城市、由
农业到工业、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沿海到内地进行渐进式改革。首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过渡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摘编自聂北茵《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材料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
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呈现的是“东升西降”的大趋势,总体上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有利于我国更好把握国际战略主动权。
依托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先发优势,西方国家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的飞跃,更是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并实现了对世界的主导。但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在多极化发展轨道上的速度明显加快。发轫于20世纪的科技革命仍在加速推进,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同时也为各国
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摘编自颜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演进、机遇与路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机遇。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
世纪30年代初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这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他认为,萧条的根本原因不是供过于求,而是需求不足。因此,凯恩斯最后得出结论:市场中不存在一个
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为此,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
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材料二1979—198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也被称为战后第五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由于70年代
后期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经济滞胀并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等非周期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危机时期,各国物价持续上涨,财政状况恶化,利率居高不下。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多数国家的消费物价涨幅每年均达两位数。而利率变动则与战后前几次危机期间趋势相反,危
机中不断上升,达到创纪录的高度,如英国的优惠利率曾提高到21.5%;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经济危机,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
平衡。——摘编自高岱《英国通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指出凯恩斯应对经济危机的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在政策上的变化,并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江西省鹰潭市202
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良渚文化大墓玉琮、玉钺上的神人兽面纹形象生动、造型突出,晚于它的中原龙山文化的玉
琮、石琮一般形体矮小、纹饰简单,较少带有神权色彩。陶寺文化的玉钺不仅为素面,更是创新出多璜联璧、组合头饰等新的象征物以凝聚族群。这反映出()A.南北方手工业一脉相承B.多元一体格局逐步形成C.中国已经迈
入阶级社会D.文明发展的日益理性化2.东汉明帝评价《史记·秦始皇本纪》赞语说:“司马迁……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司马相如……至于疾病而遗忠,主上求取其书,竟得颂述功德,言封禅事,忠臣效也。”这说明()A.时代变迁决定价值判断B.皇权强化导
致思想专制C.治国理念影响人物评价D.思想变革改变史学体例3.唐初政府明文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长安富民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国中巨豪也。各以延约四方多士竞于供送。在朝名寮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
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一变化反映出唐中期()A.富商多与贵族官僚勾结B.政府鼓励商品经济发展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改变D.国家出现财政收入困难4.下图为河北宣化下巴里1号张世卿(辽)墓《备茶图》,壁画细
致描绘了所用到的茶具,并展示了备茶的情景,一个老者左手托着黑色的茶盏,右手持茶匙拨动盏中的茶沫,另外一个人手里拿着黄色汤瓶为老者点茶,具备了宋代点茶法中的基本特征。该图说明()河北宣化下巴里1号张世卿墓《备茶图》A.宋朝农耕文明的优越
性B.辽宋友好往来交融互鉴C.文化交流利于人们生活D.辽地茶文化深受宋影响5.清前期,因官户或生员享有赋税减免特权,常有农民将田产挂靠于同姓官户、生员名下,每到纳税之时,将应缴钱粮交予官户、生员,交给官户、生员的钱粮往往多于应缴总额。生监包揽同姓钱粮以为己粮
。这种现象说明,当时()A.土地兼并问题愈加严重B.政府赋税征收模式需要调整C.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D.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减弱6.下表所示为1888年中国部分农村地区两种单位面积土地经营情况。对表格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些地区()地区单位雇工经营收益土地出租收益雇工比
出租收益增减江苏南部钱文1126115122-3861浙江杭州银元3.9811.10-7.12广东汕头银元19.3230.00-10.77湖北广济钱文643813200-6762山东莱州银两16.292413.60-2.69A.农村经济近代化转型艰难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C.顺应了“中体西
用”的潮流D.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根本差异7.民国初年,政党活动多围绕政党领袖进行,各党派争相邀请名流出任党首,跨党现象十分普遍,如梁启超有3个党籍、汤化龙有6个党籍。各党派凭借招揽的精英彼此攻讦,相互掣肘,而“平民翻为旁观看热闹之闲”。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政党政治难以有效运作B.资产阶
级政党已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C.制度缺陷导致党争不断D.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间矛盾难以调和8.1941年12月,边区整编委员会拟定了整编计划并做出了具体规定:一是边区政府各厅处原有工作干部一千余人,计划缩减三分之一的人,各厅处附属机关总共约有七千余人,计划缩减后人
员数量不超过六千三百人。该政策()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适应了中共敌后抗战形势需要C.利于边区民主政治的建设D.表明敌后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9.1953年8月16日的《新华日报》详细报道了江苏省统计,1953年江苏全省69个县共有选民21181375人,参加选举
的有17331664人,占选民总数的81.83%,共选出代表352129人。一些人说:“我们穿新衣,办新事,选出心上满意人”,此次选举体现了()A.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B.法制建设深入人心C.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D.践
行人民民主原则10.从1984年开始,浙江、湖州先后分两批推行厂长负责制试点,其中第一批有湖州机床厂等8家企业,第二批有湖州钢铁厂等24家企业,使厂长较好地行使了生产经营权;另外,在湖州丝厂、湖州绸厂等4家
工业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试点,都取得了预期成效。可知当时湖州()A.湖州企业改革效益引领全国B.重视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C.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尝试D.开始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11.公元前8世纪左右地中海地区形成了一个文明交流共同体,如表为该地区经济
状况,这反映出当时()地区经济活动大多数地区以本地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古希腊本地农业仍然是主要的社会与经济基础,城邦的社会与政治力量的主体是自由农民古代埃及农业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远远高于商业活动。商业活动主要是为了获取原料和一些贵重
物品A.农业技术的发展较快B.社会阶级分化的进程加快C.工商业发展面临困境D.区域文明交流的规模有限12.13世纪,实力强大的里尔、杜埃、根特等五大城市是佛兰德尔伯爵领地中的“微型国家”,它们摆脱了伯
爵的控制,建立了城市寡头统治;而佛兰德尔伯爵领地又是法兰西王国的“国中之国”。法国国王支持城市寡头统治者对抗佛兰德尔伯爵的统治。法国国王的立场()A.削弱了诸侯的封建割据B.强化了民族国家意识C.缔造
了王权的统治地位D.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13.18世纪,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与伏尔泰保持通信,甚至请伏尔泰来俄国面谈。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对新教和其他教派采取宗教宽容政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致信伏尔泰,说他庆幸生活在“伏尔泰时代”。这些欧洲君主的做法有利于()A.摆脱日益严重的社
会危机B.推行立宪政体来标榜进步C.实行开明统治以加强王权D.践行启蒙思想的价值理念14.19世纪初期是英国工业化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劳资双方的对抗日益剧烈,面对劳工阶层的不满和反抗,政府曾采取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方式来稳定社会秩序。后来政府逐步抛弃家长制保护主义法
规条令,既不做劳资冲突中弱势方的保护者,也不做劳资冲突的仲裁者。英国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劳资双方关系得到改善B.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D.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15.1904年,美国作家欧·亨利在小说《白菜与国王》中,将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控制下的中美洲国
家称为“香蕉共和国”。智利诗人聂鲁达《在危地马拉》中写到“从美国来的纵火犯,丢下了金元和炸弹;联合果品公司撒开绳索,树立起它的商标——死亡”。这反映出当时()A.拉美各国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B.美国推行门罗主义控制了拉美经济C.拉美国家政治独立进程出现倒退D.拉美
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16.乌克兰危机被称为“21世纪以来欧洲最大规模军事冲突”。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持续向乌输送武器装备,给这场危机“火上浇油”;另一方面,为应对乌克兰和北约的军事压力,俄方也在加紧强化军力,频繁展示战略威慑能力。据此可知,
当今世界()A.应加快全球治理体系变革B.经济全球化无法制约战争C.政治多极化趋势历程曲折D.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17.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8分钟的新疆喀什分会场
节目为国内外数亿观众奉献了一场溢满丝路风情的新春视听盛宴,“喀什”古称“疏勒”,是古丝绸之路中西交通的咽喉和枢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之初依赖于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诉求,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利益需求。在随后的汉与大宛、龟兹等西域地区
之间最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逐渐出现了“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的场景。最终丝绸之路拓展为中国向外输出丝绸、瓷器、茶叶、冶铁等商品和技术及输入香料、作物、宗教、艺术等的东西方交流与合作之路。—摘编自王超《中国古代丝绸之
路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材料二“近代丝绸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走向振兴的前奏。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
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
…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摘编自《“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发展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丝绸之路”贸易的新特点,并说明
“近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孤立主义思想自美国建国以来,长期渗透在美国的对外关系中。19世纪末之前可以说是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时期。孤立主义主张美国应置身于欧亚大
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减少对外干涉和援助,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它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采取不卷入国际事务以及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取得了国家迅速发展的成功。但美国的孤立从来就不是与外界绝对隔绝的,孤立是相对的。1823年,“门罗主义”的出笼,实际
就是美国走向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孤立主义曾使美国深受其益。—据刘建飞《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等整理材料二20世纪初“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表明美国开始向奉行国际主义转变。及至一战前后,一项主张美国放弃孤立主义
传统,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的“国际主义”政策开始提出。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已形成一致看法,美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任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就必须在全球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的扩张。—摘编自孙玉娣《杜鲁门时期美国“冷战共识”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之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内涵,并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及其总体发展趋势。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国民法典》的出台,绝非一人的功过得失,它是整个资产阶级所取得的法律成就,而法国大革命吹响了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时代号角。可以说,《法国民法典》以法国大革命为“催化剂”,而又成为保卫法国革命成果的“权利书”。《法国民法典》在大陆法系民法发展史上独一无二、它推动了大陆国家以至世界各国的法典化运动。它的
成就之一正是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另一功绩是它的理性色彩,尤其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是确立了财产法方面的诸多原理原则。众所周知,近代民法三项基石性的原则——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原则,是《法国民法典》对于人类法律史
的伟大贡献,值得大书特书。——摘编自张洪波《〈法国民法典〉:世界民法典的先驱与垂范》材料二如果从历史维度观察,我国民法发展与社会及法制建设是基本同步的,从清末改制开始,到北洋政府,再到南京政府皆为对同一未竟事业的延续。然而,国家取得独立后,民法起草作业曾经几次启动,但又随之几次中断。
迄至改革开放,法制建设才又被提上了日程。改革伊始,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发了一场有关经济法和民法调整对象的激烈论争,后来分别有了1981年的《经济合同法》和1986年的《民法通则》。从立法进程而言,确乎可以认为《民法通则》在民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民法的崛起。在这
一进程中,学者的努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真正推动民法发展的力量“从根本上讲,是迅猛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之社会实践本身”。——摘编自辜明安《反思与展望:改革以来中国民法发展刍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由中华人
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十五号主席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法国民法典》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
分析改革以来推动我国民法发展的原因。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有
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主要特征代表名言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届高三下学
期一模试题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牛河梁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新石器时期重要文化系统代表,其中“祭坛、女神庙、积石冢”文化遗存组合被认为是后世都城“
天坛、太庙、帝陵”组合的“祖型”,也是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眼中的“中华文明的曙光”。据此可知,红山文化()A.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B.已经正式形成了宗法制度C.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D.标志着国家形态正式形成2.汉武帝时始设
刺史监察地方,其下无属员,亦无固定治所;至东汉时,刺史除了有固定的治所外,在原有权力基础上兼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并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这种变化()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体现监察制度的异化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意味着监
察体系完善3.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多次召集群臣,议定律例。他主张削繁复之律令,除严酷之立法,或从简从宽,或“忽死从流”,高倡“营国之本,礼教为先”;曾下诏限制拷掠(拷打),案件处理要“宜速决了,无令薄罪久留狱犴(牢狱)”。其上述举措()A.表明了儒学持续向基层
渗透B.表明了礼、法开始走向结合C.体现了灵活务实的民族政策D.体现了德主刑辅的法律原则4.“祖宗(指宋太祖赵匡胤)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宋太祖这一
做法旨在()A.整顿军队加强地方军事力量B.监察强化削弱宰相行政权力C.分权设职防止武将权力膨胀D.科举选官提高官员执政水平5.元朝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
’,北书谓南为‘岛夷’”的弊病。这反映出元朝()A.强化了“大一统”的政治意识B.规划了边疆治理C.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D.强化了中央集权6.从制度建构上而言,明代内阁的职能来自皇帝的需要,且由于内阁权力地位未经法
定,所以它也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这说明明代内阁()A.具备可参与决策的职能B.代表丞相行使行政权力C.表明中枢机构权力下移D.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7.1865年清政府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最初计划以造船为主,因镇压人民需要,改造枪炮,造船
成果极为有限。甲午战后因经费紧张,无力造船,船坞长期荒废,1905年将造船部单独划出,招商经营。由此可知,江南制造总局()A.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解体B.体现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C.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设立D.折射出近代化过程举步维艰8.铁路是交通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下图分别为中国近代某一
时期主要铁路分布图、同时期中国外办铁路、自办铁路、中外合办铁路三种类型铁路所占比例示意图。由图可知()图1图2A.中国近代铁路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B.近代铁路主要提升了城市政治功能C.中国自建铁路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D.近代铁路与京杭大运河航路线一致9.1927年5月武汉国民政府所属许克祥部“搜捕共产党徒三千余人,封闭共产党机关七十余处”,同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指责工农运动“阳冒国民革命之名,阴布全国恐慌之毒”。这表明()A.中国的革命局势
不断恶化B.中共革命路线已经调整C.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D.国民革命运动处于高潮10.王桧林的《中国现代史》一书中某一章节提到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秩序的整顿、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斗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等内容。据此可知,这一章节内容的主旨是()A.国民经济亟待恢复B.巩固新
生人民政权C.实现中国统一大业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1.下表是1978—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数据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年份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进出口总额/亿元1978年3
678.73851621.41072.5355.041988年15180.413785814.03865.23821.791998年85195.5686034133.914816.426849.6820
08年319244.624100131724.033428.1179921.472018年919281.166006301089.367558.7305008.13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坚持改革开放取得成效C.应对经济全球化而取得的成果D.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2.下图为古希腊
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由图可知()A.古希腊通过殖民建立环海的大帝国B.古希腊殖民地遍及沿海且相对独立C.古希腊的殖民瓦解了城邦民主政治D.古希腊对外殖民促进了工商业发展13.郭守田主编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立字人某某,谨致崇高庄严之某某大人阁下:如众所周知
,我因衣食缺乏,无以为生,请求大人本笃信上帝之虔诚,与慈爱为怀之善心,准许我委身于大人监护之下,我已如此做了。以后您必须供给我衣食,予我以帮助与救济,我将尽我的力量为您服务,不负您的援救与保护。该现象反映了中世纪西欧社会()A.封臣对封君效
忠B.农奴依赖庄园主C.自由农的封建化D.自由农寻求庇护14.史学家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一书中写到,“事实似乎足够证明,第一批发明家决不是科学家。他们是工艺匠,由于处在实际问题面前,他们就运
用他们的天然智慧以及他们的工业习惯上的和工业需要上的高深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其旨在说明()A.实现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B.科学理论对生产实践影响深远C.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D.生产逐渐集中并出现垄断组织15.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
务》中提出了苏俄当时必须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利用旧社会的文化遗产,借鉴国外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方式,停止剥夺资本并把计算和监督的工作提到首要地位,需要强制的力量同时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监督,等等。苏俄政府做法与之吻合的是()A.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B.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经济C.实行社会
主义工业化D.开展余粮收集制巩固政权16.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趋势,随着近年来其进程明显加快,内在矛盾也暴露得更为明显和突出。欧盟作为当今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典型组织,同样存在类
似问题。其主要体现为()A.大区域集团和次区域集团的矛盾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矛盾C.区域贸易集团多边贸易体系矛盾D.集团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17.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宋的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朝廷只好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自北宋初就名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在南宋中期相继复兴。之后,各地争相效法,纷纷建立书院,延聘名师硕儒,聚
徒讲学。二十几年后,蔚然成风,呈鼎盛之势。南宋书院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江南之地,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为最多。特别是朱熹、陆九渊等一批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弟子都在江南地区讲学,遂使这些地区成为书院最发达之地
。——摘编自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材料二18世纪的许多思想文化活动都是在国家机构的影响下进行的。雍正资助书院使学者们有了职业,1736年至1795年在位实际执政61年的乾隆,曾倡议由一大批有学问的文人编了大约57部大部头著作,如《四库全书》等。清代的学术从属
于官方,即使这种从属是间接的。皇帝对中国知识界的统治还表现在对文化的镇压上。这一镇压持续了大约15年,与编纂《四库全书》同时进行。——摘编自(美)费正清、赖肖尔著《中国:传统与变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清代官学的显著特点并简要评价。18.近代以来辽宁人民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压迫,辽宁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次反抗斗争,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辽宁各级党组织成立支前委员会,动员当地群众积极参加战勤队伍,动员了近百万民工队伍随军作战
,从人力、物力上鼎力支援人民解放军,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辽宁解放后,在东北局指示下,辽宁各级党组织迅速组织了6万名民工随军入关,担任战勤任务,并组织万余辆大车、数万副担架随军行动。辽宁解放
区还抽调20余个卫生机关、近6000名医务人员随军入关,并集中大批粮食和其他军用物资,满足入关部队的需要。辽宁的军工产品特别是武器弹药,除少部分供应东北留守部队外,绝大部分支援关内人民解放军。这些武器弹
药对关内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摘自《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简明读本》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共辽宁省委领导人民全力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辽宁人民肩负繁重而光荣的支前任务,在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动员与支援,据不完全统计,朝鲜战争期
间,辽宁先后动员246.2万人次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各种战勤工作,出动战勤大车13.3万辆,捐献粮食356.56万吨,捐款折合战斗机235架,辽宁的许多工厂夜以继日地为志愿军生产军需物品、武器弹药,竭尽全力保证前线的
物资供应,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保障。辽宁在抗美援朝时期参军参战人数达到32.15万,为志愿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摘自《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简明读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宁民众为全国解放做出的贡献,并分析辽宁民众
踊跃支前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做的贡献。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在界定民主政体时这样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为民主政体,因为城邦的治理以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为依归。处理私人争端时,按照法律,
人人平等。一个公民只要有才能就会受到关注……而且,一个人尽管缺乏禀赋却能为城邦服务,他不会因贫穷而受到阻碍。”——译自[古希腊]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材料二雅典是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克里斯提尼改革后,民主逐渐成为雅典公民
生活的准则。在伯里克利时期,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西方送去了政治文明的曙光。北美殖民地时期基本的政治理论都是从英国承袭而来,是君主、贵族和民主糅合在一起的“混合政体”。而独立战争发生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
的权威下降,混合政体中就只剩下“民主”适合新生的美国。建国之初的联邦政府将议会分为两院,参议院的参议员并非直接民选;行政权则交由总统为核心的政府掌握,在执行方面一家独大;司法权则交由几名终身任职的大法官所把控。美国建国精英宣扬
“人民主权”,把所有的政府官员说成是人民的代表,政府是一个“民治政府”。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美国建国之初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现代民主”,而只是初具模型,还需要在今后的政治发展中不断完善。——摘编自杜常生《民主的古今之辨——以雅典和美国为例》(1)根据材料一,概括伯里克利
界定的民主政体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古代民主对美国现代民主的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图是西方学者绘制的一幅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紧扣材料所示信息,结合相关知识,提炼明确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中须包含时间尺度;论
述要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山东省聊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尧舜活动的晋南地区,出土了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陶寺都邑遗址,并在其中发现了已
知最早的测日影、确定节气的天文观测设施和着意展示来自不同地区仪式用品的大型“王墓”。《尚书·尧典》对其亦有“协和万邦”“光被四表”等记载。这体现了,当时()A.部落战争的频现B.早期国家的萌芽C.官僚体制的确立D.
多元格局的出现2.西周时,统治者提倡“敬天”“敬事上帝”,强调“四时致祭以常保天命”。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法家强调“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庄子主张“时祀尽敬而不祈喜”。这一变化反映出,先秦诸子()A.注重关注人世现实B.沿袭西
周天命思想C.提倡融合百家精华D.着意迎合诸侯需求3.西汉初年,统治者将帝国的疆域划分为“关中核心区”“关外直辖地”和“关外王国”等若干区域(如图所示)。其中,七个异姓侯区域均属“关外王国”。当时这样划分主要是为了()A.分化诸侯国的实力B.彰显国家一统的理念C.执行推恩令的部署D.缓解关中地区的
压力4.如图是唐朝后期两京地区和河北—河东地区出土的墓志数量(每十年)变动示意图。改变其趋向的主要因素是()A.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落B.科举选官的进一步完善C.黄巢等农民起义的冲击D.藩镇割据对民俗的破坏5.景祐元年(1034年)十一月甲辰,宋仁宗诏曰:“京旧城内侵街民舍在表柱外者,皆毁撤之,遣入
内押班岑守素,与开封府一员专其事”。《宋刑统·侵巷街阡陌》中也规定:“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到1079年,政府又开始陆续征收“侵街钱”“侵河钱”等。上述举措反映了,当时()A.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B.市坊制度瓦解的趋势C.经济立法体
系的完备D.世俗门第观念的淡化6.明初,政府规定由吏部和都察院对布、按二司进行考核;1466年,吏部却规定巡按御史有权考核布、按二司;1493年,进一步确立了巡按御史参与地方官吏考核的制度;到1495年,又规定如无巡抚,巡按御史即可对布、按二司自行考察。上述变化()A.有利于强化中央
权威B.保证了地方监察效能C.易导致地方士风衰败D.拓宽了行政治理渠道7.如图能反映出,中国当时()A.外贸中心的转移B.就业结构的变化C.通商口岸的增多D.民族工业的出现8.如表为中国1864—1884年间进出口平均税率(%)变动情况统计表。这一变
动趋势()年份18641869187218791884进口5.225.175.935.896.01出口9.249.1010.0210.2211.59A.体现了政府关税自主的意识B.不利于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C.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准则D.折射出小
农经济形态的稳固9.以下两则史料最能说明,此时边区应致力于()陕甘宁边区延川县禹居区三乡支部党员入党动机统计表入党动机反对压迫改善生活莫名其妙为了抗日被宣传投机被迫人数272917145133百分比20%21.5%12.6%0.8%33.
3%9.6%2.2%A.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B.开展党内马克思主义教育C.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10.1949年11月8日,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外交工作“一面是联合,一面
是斗争。我们同兄弟之邦并不是没有差别。换言之,对兄弟国家战略上是要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对帝国主义国家战略上是反对的,但战术上有时在个别问题上是可以联合的”。该讲话集中体现了()A.“一边倒”的外交策略B.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C.“一大片”的外交部署D.独立自主的外交精髓11.恩格斯曾指出:
“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恩格斯这一论断意在强调,拜占庭文化()A.打下了近代欧洲文明的底色B.迎合了资本主义时代的诉求C.促进了不同地区间文化互鉴D.助推了欧洲的思想解
放运动12.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1530—1596年)认为,国家起源于家庭,是“主权力量对无数家庭及共同事务的公正处理”,是民族利益的集合整体;国家政权属于国王和议会,应当按照法律进行治理。据此推知,当时欧洲()A.法治观念深入人心B.代议
制民主得到扩展C.民族国家正在形成D.世俗王权已超越教权13.1815年,英国通过《谷物法》,严格限制谷物进口,该法案颁布后,谷物价格骤升。在多方反对下,1846年,议会最终废除了这一法案。推动《谷物法》废除的主要力量是()A.工业资产阶级B.传统土地贵族C.
城市工人阶级D.乡村小生产者14.如图是1941—1942年间在苏联流行的一幅宣传画。与该宣传画的政治寓意吻合的是()A.号召妇女保卫生产战线B.动员农民参加集体农庄C.倡议妇女提高生产技能D.呼吁农业应为工业服务15.如表为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及非洲成员国数量变化,据
如表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国际主导因素是()年份国数家量19611964197019731976197919831986其他地区成员国1419213439444950非洲成员1128324147515151国非洲国家占比44%59.6%62%54.70%55
%53.50%51%50%A.国际局势趋于缓和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C.殖民体系走向崩溃D.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坞堡的兴衰材料一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基层组织的破坏,导致一些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武装自卫
集团的出现,强宗豪族率领宗族据险守隘,因而坞堡有了很大发展。西晋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基层组织的破坏更为严重,坞堡壁垒更是遍布于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高峰,成为战乱时代一种特殊的聚居方式,史称“永嘉之乱,
百姓流亡,所在屯聚”。诸如“于时豪杰所在屯聚”“关中堡壁三千余所”“冀州郡县,堡壁百余”这类记载,更是史不绝书。——摘编自黎虎《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材料二如图所示,坞堡内既有城垣内部的街道,又有豪华地主庄园的房舍,房屋
栉比,层层进深,在靠近围墙的一处院落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望楼。望楼楼顶是四面出挑的哨亭,亭上高悬旗帜,亭内置鼓,应为打更报警之用。——据马玥《汉至魏晋时期坞堡研究——以出土明器、图像为中心》材料三晋末乱离,庾衮“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乃集诸群士而谋之曰:“二三君子相与处于险,
将以安保亲尊,全妻孥也。”……于是,峻险院,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而身率之。……及贼至,衮乃勒部曲,整行伍,皆持满而勿发。贼挑战,虽然不动,且辞焉。贼服其慎而畏其整,是以皆退,如是者三。——《晋书·庾衮
传》材料四(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魏书·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相关时代背景,概括归纳坞堡的主要功能。(2)结合以上材料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分析说明当时坞堡走向衰落的原因。(3)回顾坞堡的兴衰历程,这对我国现代社会治理有何历史启示?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从市井小报到革命先声:《苏报》材料《苏报》,从1896年6月25日创刊于上海公共租界内,至1
903年7月7日被查封(史称“苏报案”),共发行2570份,原件存世621份。其初期的主要栏目:首版为谕旨恭录、论说等;其后为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以及上海本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新闻,约占至三版半;第三版后半部分和第四版,主要登载各类商业性广告。《苏报》发展历程及代表性文章或言论时间主要
负责人代表性文章或言论第一阶段:1898年6月至9月胡铁梅(1848—1899年),安徽桐城人,名璋,号铁梅,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娶日籍女子生驹悦为妻。生驹悦有一定文化素养,通中文并担任主编。《维新报揭论欧人图中国成谋及兴亚抑欧策》《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梁启超)》《保国会二月二十七日第一集演
说(康有为)》《文御史严参康有为折稿》《创办时务报源委记(梁启超)》《论中国宜多延日员为顾问教习以求速效》《复任父论西学书(黄遵楷致梁启超)》第二阶段:1899年至1903年初陈范(1860—1913年)湖南衡山人,本为江西铅山知县。因教案落职移居上海。“愤官场之腐败,思以
清议救天下,遂承办是报”。戊戌政变后,《苏报》转载了康有为在海外作为宣传喉舌的《清议报》《知新报》和《天南新报》上的主要文章,如《废立要闻汇志》《废立余闻二则》《建储私议》等,还对慈禧太后“己亥建储”一事进行反驳。第三阶段:1903年6月
至1903年7月章士钊于1903年5月27日担任《苏报》主笔,经常发表激烈的言论,并因此结识了章太炎、张继、邹容,意气相投,结拜为异姓兄弟,并以大量篇幅首先推荐邹容的《革命军》。《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序革命军》《论革命军》《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革命驳议〉》——据王敏《苏报案前的〈苏报〉及相关史事考》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苏报》办刊期间言论基调的重大转变。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从胜利走向新胜利材料在伟大母亲河—黄河的入海口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坐落着一个我国东部地区重要
的能源工业基地,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这个共和国的能源巨子,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光辉历程。胜利油田开发大事记1961年4月16日山东省垦利县东营村华8井勘测发现华北地区第一口油井。1962年9月2
3日营2井发现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是当时全国日产最高的油井。油田因此被命名为“九二三厂”。1964年1月25日党中央批复同意了关于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作者汇集东营,又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勘探开发建设会战在黄河入海口轰轰烈烈地展开了。1968年发现胜利油田的主力大油
田——孤岛油田。1972年6月15日成立“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统一指挥开发工作,保障工作人员生活。1974—1978年通过会战,勘探开发了孤南油田、五号桩油田、垦利油田等新井,1978年原油产量达1946万吨
,居全国第二位。1981年响应国家实行原油产量包干政策,形成单位经营承包、基层队长承包、招标承包等经营模式。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更名为胜利石油管理局,结束了胜利油田多年的会战体制。1998年6月根据国务院关于石
油石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胜利油田划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领导和管理。2000年5月根据中国石化重组上市的整体部署,“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01年10月随着中国石化成功上市,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石化下属的全资子公司,完全融入了经济全球化之中
。2005年至此陆续发现73个油田,累计生产原油8.53亿吨,生产天然气37.578立方千米。——据王建刚、徐孚《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献给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建设40年》、刘羽燕《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研究(1961
-1992)》等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胜利走向新胜利”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世界史(节选)5-12年级学生的
世界史综述与内容时代1人类社会的起源时代2早期文明与游牧民族(公元前4000-前1000年)时代3古典传统、主要宗教与伟大帝国(公元前1000--300年)时代4交流与相遇的扩展性地带(300--1000年)时代5两半球交互作用的增强(1000--1500年)时代6第一次全球化时代的
出现(1450--1770年)时代7革命的时代(1750--1914年)时代8半个世纪的危机与成就(1900-1945年)时代91945年以来的20世纪:枫遇与挑战——译编自《NationalStandardsforWorldHist
ory》(1)根据材料,指出编者进行历史分期的主要依据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2)你认为将时代7命名为“革命的时代”合理吗?请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阐释。(3)在不同史观指导下,人们会对历史产生不同认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对上述分期或时代主题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说明依据。参考答案安徽省宣城市2024届
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据材料“考古发掘出土了彩陶、漆木器、玉器等器物,其中鼍鼓、石磬、土鼓等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鼓、磬等在数量、组合、位置上的固定和统一,反映了这些乐器明显具有了礼仪性的功能,体现
了此时期初步形成了礼制,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礼制,而非神权,不能反映神权在陶寺社会中占据主导,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陕西陶寺遗址的情况,不能得知“中原核心的文明格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陶寺文化中的礼制是否受到了其他文化影响,不能得
知陶寺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2.D【解析】根据材料中“在南朝时期,他们态度发生转变,纷纷参加考试,秀才一科充斥着高门才子”可知,两晋南朝时期,选官权逐渐集中到中央,这反映了官吏选拔的
集权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枢机构,排除A项;据材料“纷纷参加考试”可知,重视考查才能,体现了选贤任能,排除B项;据材料“魏晋时期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可知,寒门子弟也有机会参与选官,南朝时期门阀士族走向衰落,寒门庶族日益崛起,“社会阶层流
动日益停滞”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3.B【解析】据材料“碑中只言裴度功,不述李愬力,微臣是以不平”可知,唐代的丁用晦认为韩愈的碑文只说裴度的功劳,忽视了李愬的功劳,据材料“石烈士名孝忠,猛悍多力,尝为李愬前驱。一旦,熟视裴碑,大恚怒,因作力推去其碑。吏执之诣前,孝忠云云,上因得淮
西平贼之本末”可知,唐朝的罗隐认为韩愈的碑文有错误之处,夸大了裴度的功劳,据材料“《淮西碑》多归裴度功,李愬妻唐安公主不平,诉之于帝,谓愈文不实,遂斲其碑,更命段文昌为之”可知,宋朝的孔平仲也认为韩愈的碑文夸大了韩愈的功劳,忽视了李愬的功劳,所以整体来看唐宋时期质疑韩碑过度美誉裴度,B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命令段文昌另外撰写,但没有涉及段文昌新撰写的内容,不能得知段文昌所撰碑文可信度高于韩碑,排除A项;材料能够体现不同的人对韩愈撰写的《平淮西碑》的不认同,并非听信谗言,排除C项;文献互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但“文献互证
即可还原历史原貌”夸大了文献互证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有些历史需要综合多种史料进行综合研究,排除D项。故选B项。4.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宋代一些地方将田地改成桑田或改种酿造酒曲用的糯米、制糖用的甘蔗等,甚至还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
户,这表明,宋代农业经济结构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传统自然经济结构,A项正确;宋朝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但这并不意味着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排除B项;宋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表明农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但材料中未涉及到
这些信息,排除C项;宋代经济重心确实完成南移,但材料的主旨是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与经济重心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D【解析】据材料“宣德年间仅柴薪银收入一项就达256万两,是金花银的2.5倍”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官员收取的柴薪银数量较多,这就推动了白银在社会上的流通,进而推动
了白银的货币化和明代财政的货币化,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柴薪银为明朝官员逐渐合法化的收入,与人身依附关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人头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是在清朝时期,排除B项;明朝官员柴薪银的收入巨大,存在腐败的隐患,排除C项。故选D项。6.A【解析】据材料“1862年英国‘珍珠号’商船又
从泉州运载食盐到福州”“无论华洋商人贩运,均将船货扣留,一并入官”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虽然福州已经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但泉州并没有开放,英国商船到泉州贸易违背了已有的条约体系,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商船的贸易,与扼杀太平天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此时期清政府尚
未开办民用企业,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对一艘商船的扣押,不能整体反映贸易的情况,不能体现扭转了贸易逆差,排除D项。故选A项。7.C【解析】据材料“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
东家的奴隶”“即于劳动问题,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及所学唯物史观知识可知,陈独秀在考察妇女解放地位的时候应用了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等理论,反映了陈独秀尝试通过唯物史观考察妇
女解放问题,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可知,陈独秀认为女性受剥削的根源在于经济制度,排除B项;据材料“更可以说除阶级
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可知,陈独秀认为可以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解决妇女解放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8.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关于国共合作的协议,中国共产党将陕甘苏区改名为陕
甘宁边区,并成立了边区政府,它是一个边区的自治性地方政府,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一个直辖行政区域。此时国内的主要任务是抗战,“双重政权”局面的出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出巨大让步、顾全抗战大局的努力,D项正确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它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此时形成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
中国共产党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设置各级参议会,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排除B项;此时正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国共矛盾日益激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C【解析】据材料“1963年周恩来总理接
见法国前总理富尔”“部分禁核试验条约,你们没有签字,我们也反对”“我们都赞成在国际上应该维护世界和平,不允许几个大国垄断世界事务”及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背景下,中国和法国在国家利益上存在可以合作的地方,表明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突破迎来新契机,C项正确;中国建交的时间是196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等国家承认新中国,西方孤立中国的政策就已经宣告失败,排除B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排除D项。故选C项。10.C【解析】据材料“从而由一个濒临破产的县级小厂成为省一流企业。而力
主改革的时任厂长却成为了一个不太受欢迎的人,甚至部分老工人向省里写告状信”及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进行的企业改革中,虽然取得了成果,但仍旧受到一些“老工人”的反对,反映了这些“老工人”仍旧受到旧思想的束缚,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
一步解放思想,C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并非对外开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企业改革,并非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11.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虽然在斯巴达,国王和长老会的地位显赫,但公民大会的主持权并
不掌握在国王和长老会手中,且“由于城邦没有职业常备军,因此一旦由全体战士组成的公民大会希望行使权力时,没有任何机关能阻止”,公民大会拥有一定的权力,反映了斯巴达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民主特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斯巴达公民大会的权力,没
有涉及司法权,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监察官掌握公民大会的主持权,不能得知监察官垄断了军事统帅权,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民大会在斯巴达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并非形同虚设,排除D项。故选B项。12.A【解析】根据
材料“某国曾一度打通了北至中东、南至几内亚湾的黄金商路。1324年其国王曼萨·穆萨前往麦加朝圣”和所学可知,该国为马里,廷巴克图是马里的经济文化中心,A项正确;1324年,曼萨·穆萨带领一支庞大的商队前往麦加,其中100头骆驼驮着黄金。到开罗后,他分发黄金,导致当地市场
金价下降,排除B项;国家都城以石块垒砌而建成的是大津巴布韦,排除C项;马里为西非国家,疆域未曾扩张到尼罗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13.D【解析】据材料“允许反对革命的贵族回国,并归还了一部分他们被剥夺的土地”“定期审查出版物,利用宣
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可知,拿破仑的这些措施有利于稳定社会舆论,减少反对势力,进而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拿破仑战争中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激发了欧洲国家的民族意识,各国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保护私有财产并不违背革命精神,排除B项;拿破仑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归还被
贵族被剥夺的土地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非代表旧贵族阶层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14.A【解析】据材料“南丁格尔是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在针对印度的疫病防控上,她主张以立法手段推进村庄卫生改革,还与印度总督达弗林的妻子协作,通过基础卫生教育的方式,改善印
度女性的卫生状况”可知,南丁格尔强调的村庄卫生改革、基础卫生教育、女性卫生状况改善都属于公共卫生的范畴,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A项正确;村庄卫生、卫生教育不属于医疗保障体系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南丁格尔在印度的主张和行为,但没有涉及印度社会对南丁格尔
主张的态度,不能得知得到当时印度社会的普遍认可,排除C项;南丁格尔在印度的言行有利于提高公共卫生意识,不属于文化侵略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A项。15.B【解析】从材料“遂使现时工人们应当向那些决心为苏维埃政权
服务,相当认真帮助组织大规模国家生产之最有文化、最有天才和最有组织能力的资本家提出必要的特殊的‘赎买’”可知,列宁要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蕴含着借助国家资本主义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B项
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调高度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红军军备供应,工业方面,无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A项;列宁只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手段恢复国家经济,最终还是过渡到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
主义发展方向一致,排除C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6.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美国爆发第二次美元危机,导致美元变相贬值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反映出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A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导致七十年代爆发“滞
胀”危机,排除B项;材料表明美元贬值,说明美国经济霸权地位有所下降,排除C项;材料体现美国为应对美元贬值,而对黄金采取的应对措施,与控制发展中国家经济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1)措施:军事征伐;设置机构(
或建立都护府)行政建制;推行羁靡政策;进行互市贸易(或经济交流)册封等(任答四点即可)(2)示例:辽代行宫政治体现了辽代学习汉族制度同时又保护契丹族民族特色,体现了辽代政治相对成熟。契丹民族在学习汉族中原王朝后建立起了君主专制制度和一整套中央到地方行政体系,但
同时由于契丹民族属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特点使得辽代皇帝一年四季需要不断迁徙,相应着整个中央政府也随皇帝迁移而迁移,从而形成了保留自己特色的行宫政治。在一年四季不断游动中,不仅有利于游牧经济的可持续,也有利
于加强各部族之间的联系,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辽朝的强大。(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团结一切抗日的力量共同抗日;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
、回民族的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建立内蒙古等五个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施“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等。(任答四点即可)【解析】(1)措施:据材料“中央政府治理东北地区的方
式主要有军事征伐以及设置行政机构”可知,军事征伐;设置机构(或建立都护府)行政建制;据材料“设置羁縻政权管理海疆,还有开设互市贸易的经济途径”及所学知识可知,推行羁靡政策;进行互市贸易(或经济交流)、册封等。(2)设问要求简要评述辽代的
行宫政治,主要可以从辽代行宫政治形成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在背景、内容方面,据材料“它作为部落组织,与草原其他部落一样,是一个庞大的畜牧生产集团。据畜牧生产周期的特点,游牧部落四季总是处于迁移流动中,这不仅为了避寒暑,同时也为了保证牲畜获得足够饲料以及保持和
恢复牧场的肥力”及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民族在学习汉族中原王朝后建立起了君主专制制度和一整套中央到地方行政体系,但同时由于契丹民族属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特点使得辽代皇帝一年四季需要不断迁徙,相应着整个中央政府也随皇帝迁移而迁移,从而形成了保留自己特色的行宫政治。在影响方面,据材料“
这样的生产形式使行宫部落呈现一种动态,又因主宰国家事务的朝廷也置于这个部落中,所以辽代最高权力机构亦处于同步运动之中。于是便形成了与基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原政权截然不同的行宫政治”及所学知识可知,辽
代行宫政治体现了辽代学习汉族制度同时又保护契丹族民族特色,体现了辽代政治相对成熟。。在一年四季不断游动中,不仅有利于游牧经济的可持续,也有利于加强各部族之间的联系,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辽朝的强大
。(3)据材料“边疆各少数民族既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探索民族文化认同所做的努力可以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几个时期进行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提
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团结一切抗日的力量共同抗日;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解放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建立内蒙古等五个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施“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改革开放以来,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实
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等。18.(1)起点低,起步晚,发展快;学习外来科技成果;政府起推动作用;具有民族主义倾向;工业化道路具有创新性;两
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等。(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对日本等国经济援助和军事加工订货,拉美受冷战和地缘政治影响较小;东亚实行外向型经济,而拉丁美洲恪守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东亚地区积极引进外资,技
术,抓住国际市场机遇,而拉丁美洲过于保护国内市场;东亚受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勤劳朴实精神,而拉丁美洲存在鄙视劳动的价值观念;东亚重视科学研发,教育,而拉丁美洲对教育和自然科学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等。启示:坚持改
革开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并重;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等。(答对两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据材料“18世纪末,德国有80%的人依靠土地为生,农业投资
占国家总投资的70%,工业只有2%”及所学知识可知,起点低,起步晚,发展快;据材料“触动德国官僚的神经,一些邦国积极引进英国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工厂”可知,学习外来科技成果;政府起推动作用;据材料“为防止英法工业品涌入,德国废除国内关税,建立全国关税同盟”可知,具有民族主义倾
向;据材料“将主要的工业城市连接在一起,并带动了煤炭-炼钢-机械工业的发展与统合,成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可知,工业化道路具有创新性;据材料“成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及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工业化过程中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等。(2)原因:据材料“为了巩
固东亚在冷战体系中的战略前沿地位,美国为东亚实行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提供了经济援助,同时军需用品定单也为东亚开拓了产品销路”及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对日本等国经济援助和军事加工订货,拉美受冷战和
地缘政治影响较小;据材料“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转移到劳动力充裕且廉价的地区,东亚抓住机遇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开始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而拉美国家却长期恪守内向发展模式,未能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可知,东亚实行外向型
经济,而拉丁美洲恪守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东亚地区积极引进外资、技术,抓住国际市场机遇,而拉丁美洲过于保护国内市场;据材料“深受伊比利亚文化影响,拉美人也存在轻视劳动和创造力,忽视储蓄的价值观”及所学知识可知,东亚受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勤劳
朴实精神,而拉丁美洲存在鄙视劳动的价值观念;据材料“时据统计美洲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9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亿美元,但仍然少于韩国”“拉美职业群体中,律师、经济学家和医生比工程师多”可知,东亚重视科学研发,教育
,而拉丁美洲对教育和自然科学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等。启示:据材料“一些邦国积极引进英国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工厂”及所学知识可知,坚持改革开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据材料“西方国家
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转移到劳动力充裕且廉价的地区,东亚抓住机遇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开始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可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据材料“同时据统计美洲科研经费从1995年
的9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亿美元,但仍然少于韩国。此外有人还注意到在拉美职业群体中,律师、经济学家和医生比工程师多”可知,坚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并重;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等。19.示例1:“西方”概念的话语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西方”
概念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于是社会各阶级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新出路,所以“西方”概念由古代单纯指的欧洲地理概念延伸为西方政治、经
济和文化各方面。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同时在国际上,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阐释分为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和“西方法西斯”。改革开放以来,与欧美国家逐步建立外交关系,同时需要学习西方的先
进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所以这一时期“西方”概念主要包含“对西方开放”等经济意义,但同时中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西方内涵也包含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和“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等多重维度。纵观历史,伴随时代变迁,“西方”概念的内涵在不断的变
化。今天我们学习西方的同时,也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示例2:中国对“西方”概念的解读受其世界认知能力影响。不同时代中国对“西方”概念的解读,体现了不同时代中国对世界的认知。古代中国的天下观,以中原王朝为中心,受此观念影响,中原王朝以西的区域被
统称为“西域”、“西洋”,西方的观念是立足中华文明中心的体现。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华文明中心论不断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也不断深入,国人所认识的西方逐步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西方”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后,世界已分成两大阵营,国人对西
方概念的解读也受国际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对“西方”的概念认知也逐渐等同于冷战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并随着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世界视野扩大、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迁等方面
影响国人的世界认知能力,从而影响国人对“西方”概念的解读。总之,全面客观认知世界有利于历史发展进步。【解析】设问是围绕“西方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话语变迁”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至少三个历史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
述。首先,根据材料“‘西方’作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政治概念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其内涵指涉呈现出丰富而多变的历史图景”及所学可得出论题1:“西方”概念的话语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其次,由材料“‘西方’不仅仅是地理范围上的欧洲、美洲,还包含了政治层面、经济层
面和文化层面。”及所学可知,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于是社会各阶级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新出路,所以“西方”概念由古代单纯指的欧洲地理概念延伸为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由材料“抗日战争期间,将‘西方’概念分解为传统意
义上的‘西方国家’和‘西方法西斯’。”及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同时在国际上,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阐释分为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和“西
方法西斯”。由材料“‘西方’概念主要是指经济上‘西方’,形成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西方开放’,‘同西方世界合作’,‘不能照搬西方’等概念。”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与欧美国家逐步建立外交关系,同时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生产
管理经验,所以这一时期“西方”概念主要包含“对西方开放”等经济意义,但同时中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西方内涵也包含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和“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等多重维度。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
,纵观历史,伴随时代变迁,“西方”概念的内涵在不断的变化。今天我们学习西方的同时,也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根据材料“‘西方’作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政治概念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其内涵指涉呈现出丰富而多变的历史图景”及所学
可得出论题2:中国对“西方”概念的解读受其世界认知能力影响。其次,由材料“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指葱岭以东地区,有时也指包括中西亚、印度、东欧和北非在内的大片地区。‘西洋’一词首先出现在五代,范围逐步扩展到印度及非洲东部
。明末清初“西洋”指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各国。”及所学可知,古代中国的天下观,以中原王朝为中心,受此观念影响,中原王朝以西的区域被统称为“西域”、“西洋”,西方的观念是立足中华文明中心的体现。由材料“‘西方’不仅仅是地
理范围上的欧洲、美洲,还包含了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及所学可知,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华文明中心论不断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也不断深入,国人所认识的西方逐步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西方”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由材料“‘西方’概念在国内是作为社
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而进行批判的对象,也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思想的目标对象;在国际上,是与亚非拉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世界已分成两大阵营,国人对西方概念的解读也受国际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对“西方”的概念认知
也逐渐等同于冷战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并随着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世界视野扩大、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迁等方面影响国人的世界认知能力,从而影响国人对“西方”概念的
解读。总之,全面客观认知世界有利于历史发展进步。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解析】据材料可知,鲁国确定馈送食物的先后次序是按照周王封爵的次序,而对次序郑国不满意,说明当时分封制仍有影响力,即贵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A项正确;郑
国力图维护的是本国的利益,而非维护分封制度,排除B项;传统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坏殆尽,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2.C【解析】根据材料“随葬品中有大量的铜钱,有成组的用陶烧制的建筑模型、农
夫俑、武士俑、灶、井、兽、狗、鸡、鸭等,还出土了与武士形象相同的执耜农夫俑”可知,材料反映了庄园经济的发展。东汉时期的庄园经济内部自给自足,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设有私人武装,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东汉庄园经济的发展,
“耕作技术的进步”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东汉画像石墓的一些随葬品,不能说明贫富分化的加剧,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东汉庄园经济的发展,未涉及基层治理,排除D项。故选C项。3.C【解析】根据材料“《梁书》认为南齐败亡是末代统治者‘掊克聚敛,侵愁细民’所致”与“齐氏之败亡
,盖亦由人,匪唯天道也”这些描述更直接地体现了唐朝统治者鼓励史家秉笔直书,即要求史官们能够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不隐瞒也不夸张,这是唐朝史学发展的一个特点,C项正确;君权神授说明君主的权利来源于“天”或者“神”,但是材料主要表现唐朝统治者对待历史的态度,排除B项;《梁书》与《隋书》的结论确实体现了对
于民生的重视,但是无法体现《北齐书》“齐氏之败亡,盖亦由人,匪唯天道也”的结论,排除B项;虚美隐恶是指故意掩饰或夸大君主和王朝的优点,隐藏或淡化其缺点和错误,这并不符合上述史书对前朝灭亡原因的真实描述,排除D项。故选C项。4.B【解析】材料提到的“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等原则,体现了儒
家思想中的等级秩序和礼仪规范,即在公共场合应尊重身份地位较高或年龄较大的人,以及在行走时应让路给从远处来的人。这些规定被正式写入法令并通过刻牌公示,以加强执行,显示了儒学思想对当时法律制度和社会行为准则的影响,B项正确;“民族交融”体现
为各个民族文化的融合吸收,但是材料主要表现儒学思想,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法律与政治领域,与经济贸易联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主旨“儒学思想融入法令”,而“藩镇割据局面延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重修的
史书中接受明朝对努尔哈赤向大明称臣及接受明朝龙虎将军封号的事实,体现了清朝对明朝的认同。而且将辽金元史列在二十四史,这些都反映了清朝延续了大一统的观念,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时期大一统观念的延续,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加剧,排除A项
;重修史书并不能说明边疆治理出现危机,排除B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材料“重修后的辽金元史,仍在二十四史之列”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B【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始终维持着以常平仓为主体的备荒仓储系统,鸦片战争后,推进“官倡民办”的义仓,以及进行官民共建的积谷运动
,说明清朝备荒仓储趋向于社会化,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粮食安全问题,没有体现中央权力下移,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粮食储存与安全,没有描述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D项。
故选B项。7.A【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在广东开平的壁画中,火车、飞机和钟楼常作为装饰元素,而这些元素的原型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说明壁画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A项正确;象征精确计时的钟楼,是作为装饰出现,而非时间观念的加强,排除B项;材料中的壁画,依然是
以河流、田野、村落为主体,无法判定欧美艺术是否广泛传播,排除C项;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国家,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半殖民地化,排除D项。故选A项。8.C【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其目的是启
发工人的政治觉悟,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针对的是工人阶级,而非广大民众,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而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开始于1924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许志俭作为一个外籍华
人能够在我国开办养鸡场,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不可能得到普遍认可,排除C项;2001年中
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10.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与非洲展开十大合作计划,帮助非洲发展工业、减少贫困、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及维护非洲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体
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气度和责任担当,D项正确;非洲不是我们周边国家,不属于睦邻友好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不属于新型大国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全球治理,排除C项。故选D项。11.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花瓶瓶身的图案包括丰收女神伊南娜和男祭司,说明当时的乌鲁克出现艺术活动和宗教活动,反映了当时的乌鲁克具备了早期城市国家特征,C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古希腊文明等相关内容,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A项;仅凭材料中花瓶瓶身图案的描绘,不能说明民众生活富足,排除B项;材
料反映了当时的乌鲁克具备了早期城市国家特征,未涉及官僚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12.D【解析】11到13世纪城堡建设日益兴盛,因为这个时期封君封臣制形成,15到16世纪掀起了摧毁城堡的运动,因为这个时期随着商品经
济的发展,封建领主地位下降,封君封臣制度逐渐衰落,D项正确;圈地运动是贵族圈占农民土地,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宗教改革针对的是教皇的特权,和材料无关,排除B项;民族国家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认同感,和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3.A【解析】从表格中看出美国内战前的棉花出口占比
逐渐增加,这使得北方工业缺乏发展需要的原材料,因此会加剧南北之间的矛盾,A项正确;出口占比的提高不会提高耕作技术,排除B项;原材料大量出口,不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美国,没法体现全球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14.C【解析】据材料可知,一战结
束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各国的军事进行了限制,因此,美国才有了鼓励政府兵工厂和海军船厂可以竞争军事部门以外的联邦政府部门的采购订单的法案,C项正确;美国此时尚未确立世界霸主的地位,排除A项;西方国家间矛盾的消除,
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B项;德日两国法西斯统治的确立标志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5.C【解析】据材料可知,苏联在西班牙发行的电影和书籍中,在展现法西斯暴行的同时,重点展现的是苏联的国家良好形象,说明其注重塑造国家形象,C项正确;材
料描述的是苏联的良好形象,没有描述绥靖政策的信息,排除A项;冷战是在二战后开始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反法西斯同盟在1942年建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6.A【解析】根据材料“国家用货币政策手段将企业的资金量控制在较低水平,以迫使企业加速将产品推
向市场。同时,还对加班工资采取零税收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联邦德国加强了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力度,运用宏观调控增强市场活力,发展本国经济,A项正确;联邦德国做法是为了发展经济,与两极格局无关,排除B
项;材料不涉及福利制度及措施,与福利国家无关,排除C项;材料做法是针对企业,而不是金融业,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1)变化:种类增多,出现了海防图、沿海形势图等。原因:沿海交通形势的变化,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地区深受倭寇骚扰,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交流。(2)近代
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海图的增多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表现,也体现了晚清政府对海疆形势的日渐重视和东南沿海地区形势的日渐严峻。【解析】(1)根据“明清时期,除航海图外,还出现了海防图、沿海形势图等”可知,宋元到明清时期海
图编制的变化是种类增多,除了航海图外,还出现了海防图、沿海形势图等。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和明清时期沿海形势的变化有关,其中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地区深受倭寇骚扰,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海防图、沿海形
势图等纷纷出现。(2)根据“1874年,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了《大清一统海道总图》,其中的克来格岛、挨金可尔特岛等地名均来自英文音译。清政府还派遣留学生赴英国专习测绘海图技术。1895年后,程鹏、陈寿彭、朱正元、童世亨等晚清士人,自发地从英版航海图中汲取新知,编译海
防图”等信息可知晚清时期,海图编译的增多与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加深有关。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海图编译的增多也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反映了晚清政府对海疆形势的日渐重视,同时也说明东南沿海地区形势日渐严峻。18.信息:1492-1493年哥伦
布第一次航行美洲;1501年西班牙殖民者贩运第一批黑奴到达圣多明各;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观点:近代西班牙的早期殖民给拉丁美洲带来了双重影响。论述:15世纪欧洲最早完成中央集权的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进行新航路的探索。1492-1493,西班牙王室支持的探险家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
,从此开始了对拉丁美洲的殖民掠夺。西班牙早期的殖民掠夺给美洲的印第安土著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印第安人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美洲劳动力不足,所以西班牙殖民者1501年贩运第一批黑奴到达圣多明各,给拉丁美洲带来了更多的廉价劳动力,促进了拉丁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拉丁美洲的族群结构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西班牙在1571年开通了马尼拉大帆船航线,沟通了亚洲和拉丁美洲,促进了拉丁美洲的对外贸易发展。总之,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掠夺既给拉丁美洲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
生产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解析】首先,分析设问,明确题意,题目要求“从上述大事年表中提取至少三则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所以我们要从材料中选择三个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
定观点。然后阅读材料,拟定观点,如由材料“1492-1493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1501年西班牙殖民者贩运第一批黑奴到达圣多明各;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可以拟定观点:近代西班牙的早期殖民给拉丁美洲带来了双重影响。接下来是进行阐述,结合选择的信息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
阐述1492-1493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1501年西班牙殖民者贩运第一批黑奴到达圣多明各;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相关内容并分析其给拉丁美洲带来的影响。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其他
的信息拟定观点论述,只要言之有理皆可。19.日本:1950—1972年,中日贸易总额较低,1972年后,中日贸易总额快速增加;联邦德国:1950—1972年,贸易总额较低,1972年后,贸易总额增加;苏联:1950年至1960年,中苏贸易总额较高,1960年后,呈下降趋势;美国:19
50年至1972年,中美贸易极少,1972年后,中美贸易呈增加趋势。解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实行敌视、封锁政策,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有限,苏联成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与日本、西德、美国的进
出口贸易总额处于低位;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苏关系悉化导致中苏贸易额明显下降。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明显增长。【解析】首先,分析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
动趋势,从表格可看出,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与日本、西德、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处于低位,但中国与苏联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相对较高,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与苏联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处于持续下滑的趋势,70年代初,中
国与日本、西德、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出现增长趋势。其次结合50年代中国的外交情况、中苏建交、美国的敌对封锁、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史实进行解释。20.(1)条件:战争;新航路的开辟。(2)目的:饲养马牛羊等动物。(3)意义: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提高了饲草产量,有利于畜牧业发展
;推动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解析】(1)条件:根据材料“波斯人在入侵希腊时,为饲养战马、骆驼及家畜,开始在希腊种植首蓿”可分析出战争;根据材料“16世纪中叶,苜蓿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入美洲”可分析出新航路的开辟。(2)目的:根据材料“设有苜蓿园,交由
官员专门管理,以饲马驼膳羊”可分析出饲养马牛羊等动物。(3)意义:结合所学,从物种交流、畜牧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角度进行分析。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提高了饲草产量,有利于畜牧业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河北省衡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参考
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诗经·国风》的这三首诗中,都提及了贵族统治者向劳动者的索取。《七月》中“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伐檀》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据此能够看出当
时的实物地租的状况,故B项正确。从《七月》中无法得出农民的负担沉重,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政府的基层治理和户籍管理,排除C、D两项。2.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在陇右民族地区设置了属国、道和护羌校尉等管理机构,反映出汉族民族治理的灵活多样,故C项正确。属国不
属于官僚机构,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陇右地区民族机构职能交叉,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匈奴在陇右地区的势力变化,排除D项。3.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经学由大学课程下移为学童课程,儒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士人或精英阶层
,而是开始渗透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包括学童和士大夫家庭,在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盛行的背景下,这种普及化和深入化使儒学的社会基础得到拓展,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政府的行为,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官学读经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判断魏晋时期经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排
除C项。4.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妇女经商较为普遍,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宽松的表现,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也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是指的士、农、工、商的身份,排除C项。5.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明末士大
夫在翻译西方著作时,从儒家和文言中寻找相应词汇,这便于中国人理解相关内容,从而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只涉及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不涉及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排除C项;D项与材料
主旨不符,排除。6.A【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清代设有常平常、社仓等,仓储建设促进了社会资源整合,在灾荒时地方政府可利用仓储赈灾和乡里借贷,有利于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故A项正确。仓储保障体系可能发挥平抑粮价的作用,B项表述绝对,排除;材料内容未涉及具体
偏远地区农民负担加重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春夏借与乏食之民,秋收照数偿还”“以备乡里借贷”是政府利用仓储采取的措施,是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材料内容无法得知,排除D项。7.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太平天国领导人和将领公开鼓励下属送礼,严重影响了天京的社会风气,能够说明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
,故B项正确。A、C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以偏概全,说法片面,排除。8.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初,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掀起抵制洋货的运动,这反映出中国民众的国家利权意识增强,故C项正确。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且从材料中也体现不出来,排除;门
户开放政策是列强之间的政策,国内抵制美货大会无法冲击该政策,排除D项。9.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组织代耕队帮助有困难的抗属春耕生产,这解决了抗日将士的后顾之忧,利于激发军民抗战的积极
性,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材料并非军队帮助农民代耕,无法体现军民团结,排除D项。10.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抗美援朝运动期间,全国人民积极捐钱捐物,支援前线,这极大地激发了
人民群众的爱国热忱,故C项正确。A、B两项都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一五”计划实施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1.A【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公民登记制度,为公民纳税、当
兵提供了依据,也即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依据,故A项正确。B、D两项均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罗马共和国并非民主政体,排除C项。12.B【解析】由材料“古典柱式构图……与人体有相通之处”可以得出,这一建筑理念深受当时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夸大,与史实不符,排除;理性
主义思潮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排除C项;D项是对材料的曲解,与史实不符,排除。13.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法国大革命前夕,经济状况日趋恶化,这进一步加重了法国的政治危机,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两项说法片面,不能涵盖整个材料,排除。14.
C【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825年英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这导致了产品滞销,工厂减产,工人生活的困苦,说明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故C项正确。A、B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从材料无
法得出,排除。15.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德、意两国极力援助西班牙佛朗哥叛军,而英、法却采取了不干涉政策,其实质就是绥靖政策,这更加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欧洲局势日趋紧张,故A项正确,排除C项;欧洲战争策源地在这之前就已形成,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6.D【解析】由材料
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以美苏为首的社会制度与发展理念的对抗,也即体现的是美苏意识形态领域对抗激烈,故D项正确;A、C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与材料所述的史实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17.(1)变化:在东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个人恩怨而贬低诸葛亮;但到了北宋时期,除个人恩怨外,人们开
始认为陈寿的心理观念也影响了他们的历史书写;到了明朝时期,人们更多的关注陈寿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官阶大小;认为他们在修撰三国志是出于晋朝官方的需要,因为它的历史书写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2)关系:历史事实是转移过去事实发生的事件,而历史
书写则是对这些事件的进行记录;翻译和的文本历史书写受到了记录者的观念意识,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够完全客观反映历史事实,同时历史事实也需要通过历史书写的传承和流传;因此书写对历史的事实的传承和意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审时夺度对待历
史书写;结合多方面的证据和背景知识,尽可能的还原历史事实和真实面貌。【解析】(1)根据材料“(陈)寿父为马谡参军,……以爱憎为评也”“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
纡回其笔’……‘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及所学可得出,从东晋时期到明朝时期,“陈寿贬抑诸葛亮”历史书写变化。(2)根据第(1)问中“陈寿贬抑诸葛亮”历史书写变化去分析“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之间的
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我们需要审时夺势对待历史书写;结合多方面的证据和背景知识,尽可能的还原历史事实和真实面貌即可。18.(1)变化:从实行中央集权财政制度到以督抚为领导的地方财政体系。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财政主权遭到冲击;西方势力对海关等财政机构的渗透和干涉;太平天国对中央集权的削弱;汉族官
僚对地方财政的掌控。(2)意义:有利于促进收支平衡,实现国家经济秩序的好转;稳定了物价,改善了人民生活;有助于推动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开展;赢得了人民对新中国政权的认同;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解析】(1
)根据材料一“清前期直到清咸丰元年(1851年)基本沿袭明朝财政管理体制”“这次政策调整等于默认了地方官员自行筹款的权力,也无力要求他们继续服从户部指挥”可得出变化为“从实行中央集权财政制度到以督抚为领导的地方财政体系”。根据材料一“巨额的军费使本已困难的财政雪上加霜
,……承认了地方的征税权、制定税收政策权”可得出原因为“太平天国对中央集权的削弱”“汉族官僚对地方财政的掌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财政主权遭到冲击”“西方势力对海关等财政机构的渗透和干涉”。(2)根据材料二“否则,收支机关就会脱节,国家财政收支
就不可能平衡,金融物价就会继续波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就难以正常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经济秩序、稳定物价、人民对新生政权的认同、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意义即可。19.(1)特点:以民户为单位,分级管理;社会治安与户籍管理相结合;民众之间相互监督,责任共担。(
2)影响:有利于社会基层治理;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减轻了国家社会管理成本;体现了王安石变法的社会效果;但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负担。(3)问题:地方政府体制杂乱;管理系统尚未统一;基层管理仍带有宗教色彩,不够民主。【解析】
(1)根据材料一“将乡村民户以十户组成一保,五十户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可得出“以民户为单位,分级管理”;根据材料一“每一大保夜间轮流派五人巡逻,遇有盗贼报大保长追捕。同保内发生盗窃等案,知情不报,连坐之罪”可得出“社会治安与户籍管理相结合”“民众之间相互监督,责任共担”。(2)根据第(1)
问中北宋保甲法的特点,从社会基层治理、稳定社会秩序、体现王安石变法成果和加重民众负担等角度回答影响即可。(3)根据材料二“它仍然处于由数千个任命的机构和选举的机构同时并存的‘混乱’状况中”可得出“地方政府体制杂乱”;根据材料二“仍未形成统一的地方管理系统”可得出“管理系统尚未统一”;根
据材料二“许多小镇邑仍由卫生局或教区区吏管理,民主气氛淡薄”可得出“基层管理仍带有宗教色彩,不够民主”。20.示例:论题: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形成得益于社会生产力
的提高,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激化。马克思主义在继承启蒙运动时期霍布斯、洛克、卢梭的近代契约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吸收借鉴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对国家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指出个体的特殊利益与普遍的公共利益的矛盾是由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引起的;针对卢梭
提出的采用直接民主的形式,设立“公意”,建立民主制,马克思主义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扩大,单个人的利益与其他交往的个人所组成的共同利益之间产生矛盾,有力量的一方采用“国家”的形式来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总之,马克思主义在启蒙运动时期国家观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性形成了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国家观,对人
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式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根据材料“从霍布斯、洛克、卢梭的近代契约论到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再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代表了历史上三种国家理论范式”以及表格中三种理论的具
体内容,可得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再围绕继承性和创新性展开阐述即可。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河南省开封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根据材料中可知,红山文化的文化与同时期的中原文化在发展水平上相近,说明中国文明起源的多中心特点
,B项正确;中国文明的曙光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红山文化,没有提及发展过程,排除C项;红山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不具有先后传承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
D【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城市基本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可知,汉朝到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集权统治,城市基本上是行政管理的中心,政府机构和官
员的办公场所设在城市内,又承载着文化和社会建设功能,整个古代城市功能没有发生太多变化,反映出城市不同时期发展具有一致性,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的功能变化不大,与商品经
济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经济对城市发展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3.A【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古代社会经历多阶层之变动”,在观察表格可知,西周时期与春秋时期,社会阶级为“天子-诸侯-大夫-士”,
战国时期,进入“游士社会”士阶层活跃,到两汉时期,呈现出“郎吏社会”,士依然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团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门阀社会,“士”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士族”,由此可知,古代社会的阶级演变以士为中心,A项正
确;在西周时期,实行贵族政治,贵族依靠血缘政治影响社会,但是在战国之后,贵族阶层不断没落,秦朝之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贵族血缘政治影响社会的变化”不符合时间要求,排除B项;“皇权专制为核心的权力分配原则”是在秦朝确立专制主义制度之后,没有表现秦汉之前的社会现状,排除C
项;本题主旨为“士阶层的演变”,而“官员的选拔影响专制集权统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4.B【解析】据材料“部曲殴良人,加凡人一等,奴婢又加一等”可知,部曲、奴婢、良人的法律地位并不平等,同罪异罚是十分明显的,体现了国家普遍意志的法和代表等级秩序的礼
相结合,儒家思想法制化,B项正确;根据材料“部曲、奴婢即使是过失杀人,也要处绞刑”可知唐律刑罚还是十分严酷,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儒家民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5.D【解析】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大中国”是指实现了疆域空前辽阔
并实现了多民族的大统一,结合所学,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元朝缔造“
大中国”,不能说明少数民族都缔造了疆域辽阔的“大中国”,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小中国”指汉族聚居地,中国人指汉族,不是代表汉唐宋的统治区域范围,排除B项;从“小”到“大”指的是疆域和民族方面的变化,不是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排除C
项。故选D项。6.A【解析】据材料“华北、西北等省出现了持续三年大面积干旱的特大灾荒……主张建立官、商、民多种力量相结合的救灾备荒体系”可知,因为华北和西北的灾荒,洋务派提出了救灾备荒的主张,并主张建立官、商民相结合的救灾体系,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健全,需要依靠地方力量进行救灾,A项正确;减
灾不属于社会保障体系,排除B项;C项与材料说法相反,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我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够健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信息表明洋务派的减灾救灾思想来自西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B【解析】根据材料“土地由原来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变成自耕农及某些中小地主最主要的金融调
剂手段,典当、卖田留耕(地权分化,保留耕作权)等广为流行”可知,近代中国的自耕农或者地主通过抵押土地、分化地权、保留耕作权等方式使土地流入了金融市场,说明封建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而由农民承佃的历史现象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多样化的土地租佃形式,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近代中国产
业结构调整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8.C【解析】根据材料“……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及所学可知,伴随列强侵略,西学东渐掀起热潮,
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由浅入深,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这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冲击了封建文化体制,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近代救亡图存运动达到高潮,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西学东渐推动了政治革新,选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近代民主
制度日渐成熟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D【解析】材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即求同存异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南海问题等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国际领土争端,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国家发展,符合提议,D项正确;和平赎买政策是以一定代价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逐步实行国有化的政策,与求同存异思想无关,排除A项;三三制时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建国后”
不符,排除B项;一国两制并未在台湾问题上成功实施,排除C项。故选D项。10.A【解析】依据地图可以看出,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在大河流域,基本处于平原地带,而且位置都在统一维度范围内,这说明地形、气候和水源是文
明产生的重要条件,A项正确;人类文明的形成取决于区域内有无大河,说法错误,排除B项;早期文明因缺乏交流形成多元共存的格局,说法错误,排除C项;四大古国都依据河水涨落规律发明太阳历,依据地图无法得出,排除
D项。故选A项。11.B【解析】材料提到11世纪欧洲社会出现很多变化,西欧已经进入到它的青春期,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市民阶层逐渐崛起,城市自治运动开展,B项正确;王权开始加强是在14世纪后,排除A项;民主理想思想盛行于17——18世纪,排除C项;工厂制度诞生于工业
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2.C【解析】材料中的《乌托邦》描绘了理想的国家制度,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官员通过选举产生,据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中之所以追求政治平等,强调劳动,这是建立在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基
础上,C项正确;《乌托邦》属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作品,题干问的是思想来源,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题干涉及时间是1516年,当时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确立,排除B项;欧洲殖民侵略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没有内在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13.D【解析】据材料“路德通过翻译《圣经》将加工的德语普及到全
国……赋予这个政治上宗教上四分五裂的国家以一种语言上的统一”并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为德语,促进了德国民族语言的统一,推动了德国统一进程,体现了民族语言对德国统一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圣经》推动德国民族语言的发展,“《圣
经》语言的独特表达”未提及,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马丁•路德推动德语的推广,而非肯定其加工使用的德语生动贴切,排除B项;材料突出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为德语的贡献,而非马丁•路德推动宗教改革、打击教会权威方面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4.A【解析】据材
料“妇女就业人口243万,占就业总人数的34.3%”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工业革命期间,大量女性走出家门到工厂工作,女工在工业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A项正确;女工就业主要是直接提升女性的经济地位而非政治地位,排除B项;19世纪男女平等尚不能实现,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女性就业的情况,而非工业生产使用
机械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5.D【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关于冷战爆发的原因存在不同的认识,这是由研究者的立场决定的,说明不同研究视角会有不同结论,D项正确;对于冷战的起源,从不同视角和立场可以
得出不同的结论,两种观点有其成立的合理性,排除A项;不同的观点中有一定的合理性存在,英国诱因观点有其成立的合理性,排除B项;客观历史事实的认定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只是不同的解释,排除C项。故选D项。16.B【解析】据材
料可知,西方国家在交通建设方面注重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实现交通联运,这有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交通的关注,没有不同国家对交通的态度,排除A项;交通的运行机制是指交通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组
织、协调和控制方式,它包含多个方面,西方国家关注交通联运,不代表就健全了交通的运输机制,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7.(1)特点:规模大;经营模式新;生产效率高;受高新科技的影响
大;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密切结合。(任三点)影响:促进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带动工业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加强城市和农村的联系,等。(任三点,其它言之有理也可)(2)涵义包括三个角
度,有效需求数量的保证;绿色与健康的质量保障;食物的获取的方式能促进可持续发展。(不得照抄材料)措施:提高食品安全的意识;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各国政府高度的重视;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和能力;社会各方面的共同积极参与。(任三点,其它盲之有理也可)【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
根据材料一“随着农业资本化,企业经营化方式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现代大农业取代传统小农业的一场农业生产力变革”可知,其规模大;根据材料一“荷兰人选择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发展以温室技术工程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园艺作物基本
摆脱了自然条件的约束,使1公顷温室的生产水平超过100公顷大田作物种植的产出规模,目前荷兰一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农产品可以供养112人。”可知,其受高新科技的影响大、经营模式新并且生产效率高;根据材料一“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
生的”可知,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密切结合。综合以上可知,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荷兰人选择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发
展高附加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发展以温室技术工程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园艺作物基本摆脱了自然条件的约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带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并且加强城市和农村的联系。综合以上可知,近代以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2)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二“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可知,有效需求数量
的保证;根据材料二“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可知,绿色与健康的质量保障;根据材料二“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可知食物的获取的方式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二“树立食物安全的新观念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食品安全的意识;根据材料二“食物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加强食物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促使各国政府高度的重视并且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和能力
;根据材料二“要科学把握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各方面的共同积极参与。18.看法:我认同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阐述:甲午中日
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维新变法运动,运动中提出兴民权、设议院、主张君主立宪制,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具体
变法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兴民权设议院的君主立宪制的内容,使得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辛丑条约》的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由于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
袁世凯夺去了革命果实,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总之,近代的资产积极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对主张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应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解析】看法:根据材料“中国社会决不能且亦断不该走
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路”可知材料的观点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我的看法是认同。阐述:从资产阶级维新派产生的背景来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资产阶级作
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维新变法运动。从变法的内容和影响来阐述是运动中提出兴民权、设议院、主张君主立宪制,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具体变法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兴民权设议院的君主立宪制的内容,使得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从辛亥革命的背景角度论述《辛丑条约》的签订后,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从辛亥革命的内容和影响角度论述为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由于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袁世凯夺去了革命果实,中国的
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最后总结概括为近代的资产积极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对主张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应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19.(1)总体布局
上体现天子一统的规划设计思想;修建堂庙体现尊祖孝亲的观念;宫殿的空间布局体现皇权至尊;单体建筑的等级差异体现严格的礼制;独特的装饰和陈设体现皇家地位。(任三点即可)(2)古代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样本;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见证;统一多民族融合发展的体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代表;民族文
化世界性的象征。(任三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也可)【解析】(1)据材料一“天子居中而立,象征四方一统,天下归心”可知,总体布局上体现天子一统的规划设计思想;据材料一“历代帝王‘以孝治天下’,尊祖孝亲的观念体现在修建太庙
、奉先殿等祭奉先人之堂庙”可知,修建堂庙体现尊祖孝亲的观念;据材料一“宫殿的布局礼序,通过建筑群的组合,形成有中心、有拱卫、有主有从、左辅右弼的空间系列,以体现天子至尊”可知,宫殿的空间布局体现皇权至尊;据材料一“紫禁城中的单体建筑,台基形式、丹陛桥
、房顶形式、建筑彩画等,因为用途和使用者的身份不同,也有着不可逾越的等级规制”可知,单体建筑的等级差异体现严格的礼制;据材料一“紫禁城特有的装饰和内部陈设具有展示皇家威仪、气派和区分建筑等级的作用。”可知,独特的装饰和陈设体现皇家地位。(2)据所学可得出,古代建
筑文化的杰出代表;据材料二“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的主流文化”和所学可得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样本;据材料二“故宫文化延续近500年”和所学可得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见证;据材料二“同时更带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和所学可得出,统一多民族融合发展的体现;据材料二“既有对更为久远的中国封建社会皇家文
化的传承,又有其新的发展特点”和所学可得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代表;据材料二“以博物院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故宫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和所学可得出,民族文化世界性的象征。湖北省武汉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
【解析】据题目中的信息,晚商时期至战国秦汉时期,马的地位有了显著提升,从最初的主要用于牺牲、战争和交通,发展到了成为六畜之首。《尔雅·释畜》中的统计数据进一步证实了马在当时的文化中获得了高度认可和细分,D项正确;战国秦汉,劳作方式变为“铁犁牛耕”,牛的地位上升,但是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当时的战争依然是冷兵器战争,没有发生根本变革,排除B项;材料主旨“马的文化地位”,而“驰道网络基本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B【解析】根据材料“远夷之语,辞意难正。有犍为郡掾(官职)田恭(人名)颇晓其言
,臣辄令讯其风俗,译其辞语。”与“越裳,南方远国也。译谓传言也。道路绝远,风俗殊隔,故累译而后乃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传译活动在史料记载中体现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些记载说明了在语言差异较大的情
况下,通过翻译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理解。此外,通过将中国罪人移居到边疆地区并与当地人民杂居,促进了语言知识的传播和礼仪文化的交流。因此,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传译活动对于民族交
流的发展,不涉及制度变革,排除A项;材料主旨“传译活动与民族交流”,而“疆域扩展”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秦朝完成了文字统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C【解析】唐代政府组织编纂《大唐开元礼》与《唐六典》,对礼仪制度和官府机构的职掌进行明确,这是为了树立本朝典
制权威,C项正确;编撰上述著作并不能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排除A项;宣扬政权的正统性与君权神授来凸显统治的合法性,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大唐开元礼》并不能完善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故选C项。4.B【解析】从题目给出的信
息来看,宋朝的工商业收入能够与农业税收相媲美,甚至有时超过农业税收;而金朝的田赋岁入约为1000万石,商税、物力钱等岁入总约为2000万贯,这说明金朝的非农业税收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两点都反映出宋金两朝的财政结构并非单一依赖农业税收,而是趋向多元化,即工商业税收在财政收入中也占有重要地位,B项正
确;虽然宋金两朝在经济上有一定的交流和联系,但题目中的信息并不能直接反映出“经济联系密切”,排除A项;题目中的信息并没有提到农耕经济的衰退,只是说工商业税收的地位提高,不能直接推断出农耕经济衰退,排除C项;材料主旨“宋金的财政结构
”,而“社会流动增强”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C【解析】材料描述了明清时期湖州府南浔镇作为丝织业中心的繁荣景象,通过《南浔丝市行》的描述和当地的谚语,可以看出当时的南浔镇经济活动非常活跃,贸
易额巨大,甚至超过了湖州城,其繁华程度压过了苏州和杭州。这种状况反映出的是工商业市镇的兴起,C项正确;城市化进主要依据城市人口比例判断,但是材料没有体现该信息,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瓦解”在近代开始瓦解,排除B项
;材料主旨“工商业市镇”,而“商人群体实力雄厚”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咸丰皇帝认为为了应对太平天国运动所兴起的地方武装应该限于所在各州县,不应该跨地域征调;曾国藩则认为太
平天国运动蔓延数省,地方武装不能仅限于当地,而应该跨地区征调才能弥补旗人绿营兵不足,因此二人分歧在于对待地方武装的态度,B项正确;二者作为统治阶级,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运动的决心是一样的,排除A项;材料主要针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不是应对列强,排除C项;材料也不是针对洋务新政的,排除D项。故
选B项。7.A【解析】材料提供了关于民国初年两位重要政治人物的经济活动的信息,即曹锟和黎元洪。他们不仅拥有大量的土地(大地主),还积极参与工业和金融投资,创办了多个企业和金融机构,他们兼具大地主与民族资本家的双重身份,这对于研究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有积极作用,A项正确;官僚资本产生于19
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没有涉及当时的政治领域,排除C项;材料主旨“社会结构”,而“土地兼并的加剧”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A【解析】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接管城市的重要性,大量提拔培养产业工人干
部就是为了适应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需要,A项正确;此时主要是为接管城市做准备,工商业改造是后来的事情,时间不符,排除B项;战略决战主要是军事上的行动,与培养产业工人干部接管城市关系不大,排除C项;第二条战线主要是指国统区的人
民斗争,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强调反封建等内容,婚姻法的实施,废除封建主义婚姻制度等,有利于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D项正确;社会主义原则在材料中体现不明显,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废除和对婚姻自由等方面的规定,
排除A项;婚姻法的实施与土地改革并没有直接的紧密联系,排除B项;虽然婚姻法对封建婚姻观念有很大的冲击和改变,但说“根除”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0.C【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山东寿光与国家知名院校实行长期技术合作,推动了当地蔬菜种植的发展,这反应
了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无关联,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指的是农民掌握土地经营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制度创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C项。11.D【解析】根据题目描述,考古学家的推断与分子人类学家的基因分析结果相吻合,这表明了颜那亚人的基因证据与印欧语的扩散路线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说明了考古学和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相互印证,共同揭示了印欧语系人群的
迁移历史。这种相互印证的方法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历史理解,D项正确;“人群迁移决定语言传播”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古代印欧语的游牧民族的迁徙方向,无法得出“印欧人群具有共同祖先”的结论,排除B项;考古研究有利于人们接近仅仅历史真相,担心材料主旨为“语言与
基因互证”,排除C项。故选D项。12.C【解析】根据材料中“穆斯林”和“巴格达”等关键信息可定位其为阿拉伯帝国,“如此广阔的贸易交流,促进了银行业的高速发展”,体现了当时阿拉伯帝国商业活动的繁荣程度,因为银行业的发展通常与商业活动的频繁程度密切相关;此
外,材料中提到“在巴格达开的支票,可以在摩洛哥兑现”,这说明阿拉伯帝国内部的金融系统已经相当成熟和发达,能够支持远距离的金融交易,这也是商业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C项正确;法兰克王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和材料中“巴格达”这一关键信息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13.A【解析】根据材料
和所学可知,付费公路的形成将英国的主要城市连接起来,这无疑会促进城市间的贸易往来,从而有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和扩大,A项正确;虽然英国在此时确实有殖民扩张的行为,但付费公路的发展与殖民扩张之间的直接联系并不明显,付费公路主要影响的是国内市场,而非海外殖民,
排除B项;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逐渐展开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7世纪到18世纪的英国,王权正在逐渐削弱,特别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王权受到了限制,排除D项。故选
A项。14.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战时海报宣传被誉为墙上的武器,海报中宣传中国、俄国均是为自由而战的朋友,而德国则是美国的敌人,这说明美国海报宣传注重对民众的舆论引导,B项正确;此时主要是打击法西斯敌人,而不是巩固霸权,且美国
是在二战后逐步确立霸权的,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通过舆论宣传进行战斗,不是经济领域而是思想文化领域,排除C项;当时主要是为了打击法西斯,赢得战争,不是谋划战后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15.A【解析】根据材
料信息“二战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半国家将殖民资产变成了国营事业,在银行、交通运输等领域增强了国有成分。同时,鼓励和保护私人资本,积极引进外资,逐渐形成以私有经济为主的混合经济制度,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可知战后非洲在探索适合国情发展的道路,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非洲经济的发展,
与各国经济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非洲发展经济的措施,与社会保障无关,排除C项;彻底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6.(1)内涵: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强调社会财
富的公平分配;经济活动应对兼顾道德价值,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2)嬗变:打破理学的禁锢,提出“实用性”为主的经济伦理;经济伦理思想走向多元化;提出了以民生为本的经济伦理观念,实行经济伦理思想的民本化。原因: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加剧;各种经济思想的交流与融合。【解析
】(1)根据材料一“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可知,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根据材料一“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可知,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根据材料一“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可知,强调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根据材料一“道
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知,经济活动应对兼顾道德价值,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2)根据材料二“一方面产生了程朱理学影响下的经济伦理”与“百姓日用之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理学的禁锢,提出“实用性”为主的经济伦理;根据材料二“‘泰州
学派’王艮创立‘百姓日用之学’,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命题,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本末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伦理思想走向多元化;根据材料二“百姓日用之学”与“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提出了以民生为本的经济伦理观念,实行经济伦理思想的民本化。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本末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另一方面在民族纷争日益严重的挑战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加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各种经济思想的交流与融合。17.(1)特征:实行义务教育制度;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全面的课程设置;强调团结和革命意识培养;普及性和针对性。(2)新现象:提出了文化统战方针,将教育作为团结人民、动员抗日的重要手段;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教育与生产的结合;新编课本注重统一战线和抗战政治
教育,将实用技能教学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社会教育。评价:通过教育有效地动员和组织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抗日战争中,增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有助于改善边区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对抗战胜利起到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解析】(1)根据材料一“从工人、农民到妇女、儿童,根据地致力于大范围教育覆盖,降低社会面文盲比率,开展符合实情的教育”可知,具有普及性和针对性;根据材料一“湘鄂赣革
命根据地的农民,白天需要参加劳动工作,晚上才有时间接受教育”可知,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根据材料一“初小设定课程有列宁读本常识、唱歌、图画、笔算、珠算、作文练习、体操、劳动实习”可知,全面的课程设置;根据材料一“小弟弟,年纪小。常恨自己力量小。他说:土豪又高又肥胖。小小拳头
,怎么打得倒”可知,强调团结和革命意识培养;根据材料一“根据地实施5年制义务教育,8到12岁的儿童首先是工农子弟免费入学”可知,实行义务教育制度。(2)第一小问新现象,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开辟出文化统战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出了文化统战方针,
将教育作为团结人民、动员抗日的重要手段;根据材料二“边区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教育,一方面利用寒暑假和其他业余时间帮助边区群众办识字班和夜校、办墙报、搞宣传等提升民众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战争”可知,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教育与生产的结合;根据材料二
“通过社会教育,党的组织深入乡村,民众自愿加入党领导的各种社会组织,其生活与根据地政权紧紧缠绕在一起”可知,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根据材料二“边区政府规定所有小学教育内容既要教记账法、写信、写路条、写契约、珠算等课程内容,又强调进行打击日寇的政治教育”可知
,新编课本注重统一战线和抗战政治教育,将实用技能教学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二“另一方面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战争,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教育有效地动员和组织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抗日战争中,增强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根据材料二“边区政府规定所有小学教育内容既要教记账法、写信、写路条、写契约、珠算等课程内容”可知,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有助于改善边区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根据材料二“学生可以半工半读,以保证前线后方
基本物质需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有特定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抗战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8.(1)因素:工业革命推动了罐头加工技术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增
加了对方便、快捷食品的需求,罐头食品因其便携、易保存的特点而备受欢迎;生物技术和机器制造等领域的发展。(2)演变趋势:保质性能的提升、包装材料的改进以及种类的丰富。影响:提高了食品的便携性和耐储存性;罐头食品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产业
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罐头食品还成为了文化艺术和理念宣传的载体,向世界人民传播了食品罐头的历史文化。【解析】(1)因素:由材料中“巴黎糕点商阿佩尔采用加热密封方法,在1805年发明可以长期贮存的玻璃瓶装食品”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罐头加工技术的进步;由“19
69年,美国开发的袋装软罐头食品由于保质性能好、没有金属罐腐蚀与生锈等缺陷、无需开罐工具即可开启等特点”及所学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生物技术和机器制造等领域的发展;结合所学的城市化的相关知识可知,城市化进程增加了
对方便、快捷食品的需求,罐头食品因其便携、易保存的特点而备受欢迎。(2)演变趋势:由材料中“在1805年发明可以长期贮存的玻璃瓶装食品”可知,保质性能的提升;由“1969年,美国开发的袋装软罐头食品由于保质性能好、没有金属罐腐蚀与生锈
等缺陷、无需开罐工具即可开启等特点”可知,包装材料的改进;由“在1805年发明可以长期贮存的玻璃瓶装食品”、“1810年,英国人杜兰德发明马口铁罐头”、“1969年,美国开发的袋装软罐头食品”可知,种类的丰富。影响:由“1969年,美国开发的袋装软罐头食
品由于保质性能好、没有金属罐腐蚀与生锈等缺陷、无需开罐工具即可开启等特点”可知,提高了食品的便携性和耐储存性;由“罐头也成为文化艺术和理念宣传的载体,许多罐头实物被各国博物馆收藏,不仅向世界人民传播食品罐头的
历史文化”可知,罐头食品还成为了文化艺术和理念宣传的载体,向世界人民传播了食品罐头的历史文化;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罐头食品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19.论题:国际组织在二战后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论述:二战后
,随着全球格局的变化和冷战的开始,国际组织的数量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些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综合性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联合国通过安理会等机制,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
和平解决争端的平台,有效缓解了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减少了战争的可能性。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在促进地区合作和发展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欧盟等组织通过推动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促进了欧洲的稳定和繁荣。各种专门业务性的国际合作机构也在推动全球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通过提供贷款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综上所述,国际组织在二战后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们通过维护和平、促进合作和发展等方式,为全球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国际组织在二战后的发展及其
对世界的影响。其次,结合时代背景,总体说明战后国际组织发展情况,如随着全球格局的变化和冷战的开始,国际组织的数量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些组织在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围绕综合性国际组织、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和专门业务性的国际合作机构具体展开论
述,如以联合国为代表的综合性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在促进地区合作和发展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种专门业务性的国际合作机构也在推动全球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如国际组织在战后的发展对世
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们为全球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湖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大联考暨衡阳三模试题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解析】根据材料“以各种水生动物遗骸为主要堆积物并包含大量的陆生动物骨骸;有相同类型的
器物组合,还有磨制石器、蚌器、骨器等,蚌器有蚌刀、蚌铲等”可知,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水生动物遗骸、陆生动物遗骸,还有一定量的骨制生产工具,这些都反映出当地流行渔猎生产模式,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民众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信息表明该地区在当时发展了种植业,
所以无法得出原始农业得到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说明该遗址在当时盛行渔猎生产模式,并没有部族间冲突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B【解析】材料提到西汉时胡汉区别明显,胡服成为胡汉之别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到了东
汉后期,由于汉灵帝喜好胡服,胡服开始在京城内外流行。这说明胡服文化对汉族的影响加大,汉人对胡服的接受和喜好,反映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在加深,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胡服成为胡汉之别的一个标志,并不能说明胡汉族群间的区别完全消失,排除A项;胡服开始在京城内外流行,不能
体现华夷一体的观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胡服文化对汉族的影响,不能说明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3.C【解析】根据材料“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交给主考官”“允许考生将《五经》、历代史书等带入考场”可知,唐代中期的科举制选拔人才既参阅考生的平日诗文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开卷考试
,这体现了唐朝中期的科举考试形式较为灵活,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应试者的家世问题,排除A项;材料并未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考查内容,无法得出主要考查诗赋文章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考试程序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4.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
儒认为佛教执着于生死又超脱生死,只求自我的修身养性是“私利”,强调儒学“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而不尽人道,不足与天地并”的立场,这是儒学积极入世思想的生动体现,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儒对于佛教消极遁世思想的反对,并不是注重理学理论体系建设,
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宋儒反对佛教消极遁世的思想,并没有表明反对借鉴佛教理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来的是佛教与儒教在世界观方面的差异,并未表明儒者放弃了自身的道德修养,排除C项。故选D项。5.D【解析】根据材料“陕西地区许多县域中务农者也少,三原县“其俗十七服贾”、“民逐末于外者,十八九”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人从事工商业,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从事商业人数增加,与雇佣关系无关,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明朝政府没有放松对社会的控制,排除B项;土地兼并会使得农民破产,但这些农民仍可租佃土地从事农业活动,与材料现象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6.A
【解析】根据材料“冯桂芬主张在通商口岸设船炮局,聘用西人技师,培养本国工匠,仿制外国工艺设备,逐步实现自造、自修、自用”可知,冯桂芬主张通过一定的方式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器物,进而能够实现自造、自修、自用,这是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口号的生动体现,道出了
洋务运动的出发点,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地主阶级抵抗派是林则徐、魏源等人,排除B项;材料只是表明了学习西方的终极目的是实现自造、自修、自用,并没有御侮的信息,排除C项;洋务运动的经验是只学器物不变制度是行不通的,材料并无相关信
息,排除D项。故选A项。7.A【解析】生产资料是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或原料,近代中国生产资料的进口主要指中国从已实现工业化的西方国家进口机器设备或工业生产原料,图片中进口值的不断提高说明中国使用机器的企业数量增多,反映了中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民族工业生
产能力有所发展,A项正确;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一直持续,排除B项;列强的消费品市场表现为列强在中国进行商品购买,应当看出口数值,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没有对比中国的进出口总值的数据,无法得出“对外贸易逆差局面日益扩大”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8.B【解析】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必然性的根源,排除
A项;俄国十月革命是外因,不是根源,排除C项;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9.A【解析】根据材料“废除保甲制,实行村组制,建立区乡人民代表会议制,积极筹备召开参议会,改选县政府。1943年,该县根据‘三三制’原则,普
遍实行民选”可知,这些举措注重基层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这会促进根据地的基层治理,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排除B项;废除了农村的封建制度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所以无法得出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
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10.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知,六五计划期间相比于五五计划在基础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方面,沿海地区所占比例都较大,超过于内地,结合材料时间信息可知这是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在逐步推进的结
果,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中美关系缓和发生于1972年,排除A项;材料是关于地区的基础建设投资的情况对比,并不是国防建设的成就,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开始进行,无法解释1976年至1981年的状况,排
除D项。故选B项。11.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文字的发明深刻影响着古代西亚和埃及,而且还影响到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D项正确;发明了六十进制的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
人,排除A项;强化了法老权力的是古代埃及,与两河流域无关,排除B项;创制了成文法典的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排除C项。故选D项。12.D【解析】根据材料“10世纪末,日本一些封建领主纷纷要求朝廷免除中央征税官吏进入庄园的特权
”可知,日本庄园主要求朝廷免除中央征税官吏进入庄园的特权,这说明庄园主对中央征税官吏的威胁,反映了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D项正确;日本的幕府政权建立于公元12世纪,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农民对于封建地主的人身
依附关系,排除B项;选项错在“开始”,通过材料无法推断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13.A【解析】根据材料“伟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致力于科学和文艺……如果笛卡尔和柯尔特一百年前就到达墨西哥或秘鲁,教导当地人学习科学,那么他们将不会被征服”可知,孟德斯鸠认为西方民族是伟大
民族,野蛮民族是墨西哥或秘鲁,这是带有浓厚的西方优越论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方民族是伟大民族,野蛮民族是秘鲁或墨西哥,没有体现孟德斯鸠主张向拉美地区传播近代科学,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反映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
学,所以看不出孟德斯鸠否定人文学科,排除C项;孟德斯鸠的主张是典型的西方优越论的思想,并不是殖民地落后的科学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4.C【解析】据材料可知,与19世纪后期相比较,20世纪初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的占比更加趋于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德国国家经济竞争实力的增强
,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德国产业结构趋于合理,而非严重失衡,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社会贫富分化是否日益加剧,排除B项;工业劳动力占比增加,说明工业化程度提升,而非进程缓慢,排除D项。故选C项。
15.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股票不再为富人所有,许多美国人拥有股票,成为资本家,因此雷普利尔认为苏联提出的工人与统治阶级的阶级二分法根本不适用于美国,这表明当时的美国试图掩盖社会的深层次矛盾,B项正确;两大对立阶级矛盾消
解说法错误,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社会形态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仍是资本主义社会,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并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16.D【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欧元在全球范围内所有国家官方外汇储备货币中所占比例处于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这说明欧盟在国际舞台上
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即欧盟国际经济话语权增强,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1年8月15日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排除A项;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处于建立过程中,排除B项;当今世界,美元还是最有影响力的货币,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1)问题:角色类
型化严重;性别刻板印象明显;缺乏现实主义精神。原因: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戏曲创作的传统和规范;观众审美需求的影响(2)看法:李贽强调了女性与男性在认识能力上的平等,主张给予女性和男性一样的社会条件和教育机会,让她们能够充分
发挥自己的潜力。这种思想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和平等对待,为后来的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谢肇浙的观点则更加注重女性的外貌和才能。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女性的地位,但同时也将女性的价值与外貌和才能紧密联系在一起,忽视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和自由。无论是李贽还是
谢肇浙,他们的观点都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制约。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普遍较低,她们的权利和自由受到严重限制。因此,两位思想家的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地位的提升,但仍然未能彻底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解
析】(1)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材料一“情感化”与“妖魔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角色类型化严重;根据材料一“虽然二人之间没有深厚的感情,但秦庆娘仍恪守着贞节”可知,性别刻板印象明显;根据材料一“后柳梦梅果然来此,杜丽娘随即复活,冲破家长的阻挠,与梦梅结为夫妇”可知,缺乏现实主义精神。第二小问原因,根据
材料一“虽然二人之间没有深厚的感情,但秦庆娘仍恪守着贞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识,思念成疾而死,被埋菲梅花观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戏曲创作的传统和规范;根据材料一“杜丽娘出身官宦之家,聪明
、娴静而又美丽,追求理想的爱情生活。”可知,观众审美需求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李贽认为,女子与男子具有同等的认识能力,在智力上无甚差别,如果说有差别的话,那也是后天形成的,是封建制度压迫妇女的产物”结合所学知可知
,李贽强调了女性与男性在认识能力上的平等,主张给予女性和男性一样的社会条件和教育机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思想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和平等对待,为后来的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材料二“万历年间,曾居官工部郎中的谢肇浙主张妇女应相貌与才
能(知识)兼备,认为只有相貌、缺乏内涵的妇女和木偶差不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谢肇浙的观点则更加注重女性的外貌和才能。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女性的地位,但同时也将女性的价值与外貌和才能紧密联系在一起,忽视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最后,综合以上认识,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李贽还是谢肇浙,他们的观点都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制约。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普遍较低,她们的权利和自由受到严重限制。因此,两位思想家的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地位的提升,但仍然未能彻底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18.评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
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文化上,西方思想的传播,出现了“纪年”方式论争。维新派梁启超提出孔子纪年”,革命派宋教仁提出了黄帝纪年,新文化运动的钱玄同提出基督纪年。近代对西方纪年体系认知不断深化,中西方文
化交融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历程,构建了新纪年体系,适应了政治革新的需要,传播了西方文明,促进了现代国家意识的发展。反映了知识分子适应形势变化,追求社会进步的愿望,蕴含了近代中国力图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强烈愿望。【解析】可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内容可从材料中获取,根据材料“梁启超在发表的《新史学》中强调了采用‘孔子纪年’的重要性”、“宋教仁根据典籍推定是年为黄帝即位4603年,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时即以此署年”、“我们主张中国当用基督纪年”可分析出维新派梁启超提出孔子纪年”,革命派宋教仁提出了黄帝纪年,新文化运动的钱玄同提出基督纪年。影响可从中西文化交融、国家意识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要注意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9.(1)历史课题:英
国“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说明:神学家约翰反映了宗教神学阶层对于“王在法下”的要求,神学家认为国王所制定的法律低于宗教所制定的法律。《刘易斯之歌》《爱德华三世镜鉴》表达了贵族阶层的立场,贵族在国王滥权之时,提出了“王在法下”的主张,要求限制王权的滥用。三则史料揭示了贵
族和教士对于限制王权的强烈愿望,这些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王在法下”这一传统的发展。(2)信息:法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社会等级较为森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法国大革命方式较为激进。【解析】(1)第一小问历史
课题:根据材料“国王是头,而教士则是灵魂。‘头由灵魂刺激和支配’”“法律支配着国王的尊严”“根据普通法,任何人(也包括国王)都不应当攫取另一个人的财产”可得出研究的是英国“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第二小问说明:根据材料“国王是头,而教士则是灵魂。‘头由灵魂刺激和支配’‘那些在人的法律范围内的
上帝的大臣,低于那些在神的法律范围内的上帝的大臣’”可得出神学家约翰反映了宗教神学阶层对于“王在法下”的要求,神学家认为国王所制定的法律低于宗教所制定的法律。根据材料“法律支配着国王的尊严……如果没有法律,他(国王)的统治
将偏离正道”“根据普通法,任何人(也包括国王)都不应当攫取另一个人的财产,如果所有者不愿意和没有正当理由的话”可得出《刘易斯之歌》《爱德华三世镜鉴》表达了贵族阶层的立场,贵族在国王滥权之时,提出了“王在法下
”的主张,要求限制王权的滥用。三则史料揭示了贵族和教士对于限制王权的强烈愿望,这些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王在法下”这一传统的发展。(2)根据图中法国社会结构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法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社会等级较为森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法国大革命方式较为激进。吉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指出从新石器时代到西周“中”所指代的范围越来越广,这是中华文明扩展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
华文明的扩展,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创新,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扩展,没有体现早期国家的雏形特征,排除C项;“家天下”形成于夏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法家思
想提倡“尊君权”,但他们也认为君主不能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说明此时君主尚未实现高度集权,A项正确;诸子百家致力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而不是都致力于争霸战争,排除B项;材料表明战国时期君主尚未高度集权,未涉及国家认同观念,排除C项;材料为法家关于“尊君权”的理论内容,未
体现法家思想兼采了百家之长,排除D项。故选A项。3.B【解析】图示中耙地人物披发,与汉族发式不同,是居于河匹地区的羌人形象,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农耕化的发展情况,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农耕化的发展,属于民族关系,无法体
现中外交融不断加强的情况,排除A项;全面汉化和牛耕技术的普及说法过于绝对,与当时国情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4.C【解析】材料中辽政权和金政权都自称“中国”“中华”,宣称自己继承中原卫朝德运,表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增强
,C项正确;当时中原王朝和北方各族间战争时有发生,A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与史实,排除;辽、金属于少数民族政权,不属于宋朝边疆,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5.B【解析】材料表明,正德时期士大夫有号者较少,到了嘉靖末年,贩夫走卒奴仆都有了号,这是对传统等级观念的冲击,B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伦理教化,排除A项;思想家李贽倡导个性自由,影响范围较小,排除C项;明朝时期儒家思想一直是主流思想,没有发生异化,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6.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在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对这场战争的认识
还是存在误区,对敌人英国仍然不了解,说明清政府仍然坚持传统夷夏观念,抱有天朝上国思想,不能正确认知中英间的关系,D项正确;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是英国侵略战争的必然性,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国人的民族民主主义情绪,排除B项;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
D项。7.B【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翻译馆的书籍绝大多数是科技类书籍,其中关于采矿、蒸汽机、化学、造船等方面的知识甚至是首次被介绍到我国的,这些翻译书籍使人耳目一新,对中国科技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书籍,不能反
映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书籍情况,没有涉及官员选拔方式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官员选拔仍旧以科举制为主,排除C项;林则徐、魏源等是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魏源就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非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书籍开启西学
东渐的新思潮,排除D项。故选B项。8.D【解析】据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和儒家的面目也越来越固定化和脸谱化,急切的时人再没有机会触及它们的真实面目”及可知,这一时期的儒家受到批判,而且真实面目被掩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以二元对立结构作为分析问
题的基本思路,这样容易走向极端,只看到自己相信的那一面,大力抨击儒家伦理,而忽视了“它们的真实面目”,因此材料是在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D项正确;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梁维新思想,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不符合材料“的二元对立构成了知识分子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价值取向”,排
除A项;义和团存在盲目排外,而材料反映的是对传统思想绝对的否定,不符合义和团的特点,排除B性;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与材
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A【解析】据材料“一是为抗战而牺牲的爱国群体;二是牺牲的共产党员;三是牺牲的国民党将领、政要和民主党派人士;四是为支持中国抗战而牺牲的国际友人”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为抗战牺牲的爱国群体和个人撰写悼文,在表
达哀思的同时,弘扬了爱国精神,鼓舞了抗战士气.凝聚了抗战力量,A项正确;材料涉及毛泽东对因抗战而牺牲的人撰写挽联、悼词,不能体现抗日战争的时间,不能反映战争的持久性,排除B项;抗战时期的社会舆论本来就是倾向于抗日的,排除C项;为牺牲的爱国人士撰写悼文并不能消除党
派矛盾,D项说法夸大了悼文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0.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安微小岗村的做法体现了群众的探索,党和国家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尊重群众创造、实事求是的态度,C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从1992年才开始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
符,且材料所述与市场经济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粮食安全,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11.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亚述帝国对地五的统治经痧了从“据点城市、附属国和行省相结合的方式”到大规模
实施行省制的转变,行省制的推广更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相比于据点城市和附属国,行省制是对地方控制的强化,地方自主性没有扩大,排除A项;材料与区械文化交流无关,排除C项;推广行省制与地区差异无关
,排除D项。故选B项。12.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1世纪《查士丁尼法典》只是作为法学家研究的对象,发展至14、15世纪成为西欧各国普遍接受的法理和法源,这主要得益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项正确;“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查士丁尼法典》的传播
与民族民主意识的兴起无关,排除C项;启蒙运动兴起发展于17-18世纪,排除D项。故选B项。13.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位思想家均反对轻信和盲从.主张在观察和感觉经验的基础上思考和判断.这体现他们对理性主义的价值和作用有一定认知,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关注社会现实,排除B
项;培根强调的是“观察与感觉经验”.笛卡尔强调的是“确定性真实性”,这些并不一定要通过科学实验来获取,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挣脱教会束缚.排除D项。故选A项。14.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同时也导致英国面临着大量复杂的社会问题。有鉴于
此,英国政府成立多个委员会负责调查各类社会问题,并据此立法管理,推动了政府公共职能的扩张增强,D项正确;受时代局限性影响,民众健康意识普遍提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英国议会的立法权力早在1689年的《权利法案)中就已确立,排除B项;福利制度确立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故选D项。15.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俄在推行新经济政策时,一方面扩大农民的贸易自由,另一方面又对市场贸易进行严格管理,这体现的是“放管结合”,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考虑了农民利益,赢得了农民拥护,排除BD项;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改变了苏俄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故选A项。16.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一方面世界是一个整体,即全球化;另一方面也承认多样性,即地区的相互认同。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将进一步加深全球经济本土化、区域化趋势,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且材料中不只涉及亚太
国家,排除;世界经济开始向体系化方向发展开始于二战后初期,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1)主要策略:德治为主,礼法兼用;建立严密的地方乡里组织机构;重视发挥地方宗族和士绅力量进行治理;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
乡规民约。(2)现实意义:注重道德的培育和提升的同时.应积极探索法治文化建设;发挥市民公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违纪逮
谌者根据乡规民约进行处罚,而违法者则交由官府进行惩治”可知,德治为主.礼法兼用;根据材料“册绅是令村社会的楷……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可知,重视发挥宗族和士绅力量制定相应的族去乡规;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基层都设有较为严密的乡里保甲组织来强化治理。(2)古代基层治理讲究"德法并
用”,据此可得出的现实意义是注重道德培育陷周时,积簇探索齿制建设;古代基层治理制定家训乡约,据此可得出的现实意义是发挥市民公约、行业规章等社会规范的积极作用;古代基层治理利用宗族士绅力量,据此可得出的现实意义是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
的积极作用。18.示例:论题: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是一个由浅及深的自我觉醒历程。闸述: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打击下,中国传统思想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体西用”“全盘西化”等学说层出不穷。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化自觉思想的发酵期,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工厂学校,学习西方科技,此时的文
化自觉还是物质实践活动的自觉。甲午战败,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思想家们开始自觉地追问西方强大物质力量背后的政治、文化路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自觉学习西方思想制度文化,试图用君主立宪制度代替君主专制。民国初年的社
会凋敝,军阀混战。一系列不合时宜的复旧返古倒逼出一种深刻的文化自省情绪,新一代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猛烈冲击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走上反传统、破国粹之路。综上所述,近代文化自觉是在救亡图存的主题下,知识分子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努力觉醒的过程,经历了从西方科
学技术的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改造的精神文化层面的转变。【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近代是中国真正意义上文化自觉的思想起点”和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是一个由浅及深的自我觉醒历程。关于阐释可从新思想的萌发、洋
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史实进行分析,突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19.(1)中国密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放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循序渐进、由点到
面;治国理政的理论不断创新。(答出四点即可)(2)新机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人发展;经济全球化纵深方向发展。(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束缚”可以
得出“解放思想”;根据材料“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成我们党和国家的‘最大的事情’”可以得出“以人民为中心”;根据材料“从农村到城市、由农业到工业、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沿海到内地渐进式改革”可以得出“循序渐进、由点到而”;根据材料“逐步过渡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
建设‘五位一体'全而发展”可以得出“治国理政的理论不断创新”;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2)根据材料“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
速演进;根据材料“呈现的是‘东升西降’的大趋势,总体上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但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在多极化发展轨道上的速度明显加快”可知,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根据材料“发轫于20世纪的科技革命仍在加速推进,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产
生活,同时也为各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可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人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纵深方向发展。20.(1)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调节分配、以工代赈等办法来应对危机。意义
:缓解了经济危机,使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逐步恢复并得到发展,扼制了美国国内法西斯势力的发展,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制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并在二战后为多数四方国家所仿效,使得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2)变化:推行新
自由主义,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认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造成的;资本主义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生产关系要适时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答出两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第一问主张,据材料一“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
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可得出主张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调节分配、以工代赈等办法来应对危机。第二小问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意义:缓解了经济危机,使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逐步恢复并得到发展;扼制了美国国内法西斯势力的发展,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制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并在二战后为多数四方国家所仿效
,使得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2)第一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减少政府公共开支”等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在政策上的变化表现在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第二小问认识,可以从“经济危机的产生”“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生产关系要适
时变革”等角度作答。认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造成的;资本主义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生产关系要适时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答出两点言之成理即可)江西省鹰潭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D【解析】据材料“良渚文化大墓玉琮、玉钺上的神人兽面纹形象生动、造型突出”“晚于它的中原龙山文化的玉琮、石琮一般形体矮小、纹饰简单,较少带有神权色彩”“陶寺文化的玉钺不仅为素面,更是创新出多璜联璧、组合头饰等新的象征物以凝聚族群”可知,良
渚文化玉器上的形象深受自然的影响,带有神话色彩,龙山文化中这种影响下降,陶寺文化中玉器更多的是素面,玉器在“凝聚族群”上的现实意义更加明显,反映了文明发展越来越关注现实,体现了文明发展的理性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陶寺文化在玉器上的不同,没有体现相
同点,不能体现“一体”,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多元,未涉及一体的信息,经夏商周三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才初步形成,排除B项;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陶寺文化在时间上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尚未进入阶级社会,排除C项
。故选D项。2.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明帝对司马迁讽刺时事颇有微词,但是对司马相如称颂武帝则大加赞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家思想强调为尊者讳,提倡三纲五常,因此汉明帝时
期以儒家理念评价司马迁和司马相如,得出了不同的评价,这说明治国理念影响人物评价,C项正确;司马相如和司马迁是同一时代的人物,排除A项;汉明帝对于司马迁和司马相如的评价并未体现出皇权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到史学体例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
C项。3.C【解析】根据材料唐初“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到开元年间“长安富民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国中巨豪也。各以延约四方多士竞于供送。在朝名寮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的变化可知
,唐中期,身处士阶层的人群和商人交往甚密,可见此时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C项正确;富商多与贵族官僚勾结表述过于绝对,以偏概全,士阶层的人群和商人交往不代表富商与贵族官僚的勾结,排除A项;政府鼓励商品经济发展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主旨,并且中国古代历朝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
内容没有强调国家的财政情况,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4.D【解析】据材料“河北宣化下巴里1号张世卿(辽)墓《备茶图》,壁画细致描绘了所用到的茶具,并展示了备茶的情景,……具备了宋代点茶法中的基本特征。”可知,宋地茶文化
较辽地先进,说明辽地茶艺受宋影响深刻,D项正确;材料重点在文化交流与影响,茶文化先进不能得出农耕文明优越性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单方面体现宋对辽的茶文化影响,交融互鉴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仅为茶文化的交流,不足以得出“文化交流利于
人们生活”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5.B【解析】据本题材料“每到纳税之时,将应缴钱粮交予官户、生员,交给官户、生员的钱粮往往多于应缴总额。生监包揽同姓钱粮以为己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赋税征收过程中,官户、生员帮农民代缴的
现象严重,其目的是骗取赋税减免的特权,这一方面反映出普通农户身上承担的赋税负担过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清代赋税制度存在明显漏洞,急需调整,B项正确;材料中农户将“田产挂靠于同姓官户、生员名下”并非真正的土地兼并,土地的所有权并未发生变更,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地主阶级和普通农户之间的矛盾展开详细论述
,排除C项;农户挂靠官户、生员代缴赋税,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对国家对农民人身束缚是否减弱作出准确判断,排除D项。故选B项。6.A【解析】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即使是在经济较为繁荣的江南地区,农业雇工经营收益仍然大大小于传统租佃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手工业领域
出现,表现为雇佣关系的产生,而直到晚清时期,农业仍处于较低水平,雇工自由身份和货币地租的发展较为有限,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足,因此采取雇佣经营甚至是规模化经营的能力受到限制,近代化转型道路艰难,A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出农村经济遭到列强的侵略,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出对西方生产技术的学习,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出“根本差异”,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7.C【解析】据材料“民国初年,政党活动多围绕政党领袖进行,各党派争相邀请名流出任党首,跨党现象十分普遍……各党派凭借招揽的精英彼此攻讦,相互掣肘”,可知,民国初年,政党活动频繁,相互竞争,但是平民只是当作
热闹对待,说明此时政党制度存在缺陷,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政党之间的互相攻讦,并不能说明政党政治难以运作,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政党与专制统治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看出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8.B【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边
区整编委员会拟定了整编计划,主要是缩减政府人数,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从而适应中共敌后抗战形势需要,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共内部的改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涉及各个阶层的联合,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的建设,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拓展,排除D项。故选B项。9.D【解析】据材料“
1953年江苏全省69个县共有选民21181375人,参加选举有17331664人,占选民总数的81.83%,共选出代表352129人。”可知,实现了大多数人参与选举,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现象,D项正确;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的时间是1956年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权建设,不是法治建设,
排除B项;基层民主政治是在1989年开始确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10.B【解析】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全面展开,重在增强企业的自主性,浙江、湖州先后分两批推行,其中湖州的厂长负责制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说明当时的湖州重视企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对比,不能证明湖州的改
革效益在全国的地位,排除A项;现代企业制度提出是在1992年,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直是政府主导,市场为辅,排除D项。故选B项。11.D【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主要结论:公元前8世纪左右,地
中海沿岸大多数地区仍以本地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商贸活动和文明交流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并不占主导地位,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农业在本地区的经济地位,并未涉及农业技术,排除A项;通过材料可知这
一时期地中海地区的农民占有重要地位,工商业者所占比例较低,体现不出明显的阶级分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影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12.A【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3世纪法国国王支持城市自治,使封建领主的领地变小,并使国王获得了自治城市的支持,从而削
弱了诸侯的封建割据,A项正确。法国国王的立场只是支持城市自治,无法突出民族国家意识,排除B项;自治城市只是增强了国王的力量,“缔造了王权的统治地位”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中才形成权力制衡机制,时间不符合
,排除D项。故选A项。13.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发展,启蒙思想得到传播,这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欧洲君主受此影响而实行开明统治以加强王权,C项正确;这些欧洲君主的做法能够缓解
社会危机,但不足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排除A项;这些欧洲君主的做法有利于实行开明统治以加强王权,材料没有体现这些国家要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项;这些欧洲君主不可能把启蒙思想的价值理念都付诸实践,只是有选择性地加以利用,排除D项。故选C项。14
.B【解析】据材料“政府曾采取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方式来稳定社会秩序。后来政府逐步抛弃家长制保护主义法规条令”,可知,第一工业革命期间,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英国政府对劳资关系的干预逐渐放松,
B项正确;英国政策的变化主要是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劳资双方关系状况并不能确定,排除A项;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是工业革命的特点,并不会英国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发展对国家政策的影响,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15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拉美进行资本扩张,影响拉美国家的经济独立发展,存在被美国控制的危险,因此反映的是拉美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的是美国对美洲的控制,未涉及其它列强,排除A项;门罗主义的实质要使美洲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材料仅体现的是
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美国的资本扩张,不能证明美国控制拉美的经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经济扩张,与拉美国家政治独立进程出现倒退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6.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乌克兰问
题的爆发和美国的“火上浇油”行为有很大关系,而俄国面对危机也只能被迫应对,由此可知,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一定程度上是北约助推的,这说明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下,美国的霸权色彩不断影响地区稳定,该治理体系应当进行变革,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乌
克兰危机并不能反映出政治多极化的曲折历程,排除C项;乌克兰危机属于地区冲突,这显然和和平发展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1)主观目的:打击匈奴的军事目的;维护西域地区的边疆稳定;购买战马的需求。客观效果:促进了东西方交流;有利于经济发展;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打通了沟通东
西方的交通线。(2)特点:腐朽衰落,支持力度小;在民族危机背景下进行;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主要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推动;以近代工业商品为主;外贸港口多;贸易量和规模及区域更大。意义: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后世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解析】(1)主观目的:根据材料“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之初依赖于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诉求,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利益需求”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受
匈奴侵扰,可得出打击匈奴的军事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在西域设置管理机构,可得出维护西域地区的边疆稳定;根据材料“在随后的汉与大宛、龟兹等西域地区之间最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逐渐出现了‘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的场景”,可得出购买战马的需求。客观效果:根据材料“最终丝绸之
路拓展为中国向外输出丝绸、瓷器、茶叶、冶铁等商品和技术及输入香料、作物、宗教、艺术等的东西方交流与合作之路”,可得出促进了东西方交流和有利于经济发展,同时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也打通了沟通东西方的交通线。(2)特点:根据材料“‘近代丝绸之路’,既是
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走向振兴的前奏”可得出腐朽衰落,支持力度小;根据材料“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可得出在民族危机背景下进行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根据材料“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
带有大量的丝绸”,可得出主要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推动和以近代工业商品为主;根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可得出外贸港口多;根据材料“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可得出贸易量和规模及区域更大。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
联系;根据材料“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可得出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材料“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可得出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
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丝绸之路的发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根据材料“‘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可得出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为后世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18.(1)内
涵:政治与外交上的孤立并不限制美国在经济上同外界发生关联;美国虽然不积极参与欧洲和亚洲的事务,但却积极参与美洲的事务;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并用。影响:孤立主义使美国得以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乱,集中精力发展自己;门罗主义扩大了其在美洲的影响。(2)实质:美国利
益至上。总体趋势:逐步放弃孤立主义,积极争夺世界霸权。【解析】(1)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一“孤立主义主张美国应置身于欧亚大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之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内涵
是政治与外交上的孤立并不限制美国在经济上同外界发生关联;据材料一“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取得了国家迅速发展的成功。……孤立是相对的。1823年‘门罗主义’的出笼,实际就是美国走向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可得出,美国虽
然不积极参与欧洲和亚洲的事务,但却积极参与美洲的事务;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并用。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它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采取不卷入国际事务以及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取得了国家迅速发展的成功”可知,建国初期美国无力与欧洲列强争雄,孤立主义使
美国得以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乱,集中精力发展自己;据材料一“‘门罗主义’的出笼,实际就是美国走向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孤立主义曾使美国深受其益。”可得出,门罗主义扩大了其在美洲的影响。(2)第一小问实质,据材料一“孤立主义主张美国应
置身于欧亚大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孤立主义曾使美国深受其益。”和材料二“美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任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可得出,美国利益至上。第二小问总体趋势,结合材料二“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的‘国际
主义’政策开始提出。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已形成一致看法,美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任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就必须在全球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的扩张”可得出,逐步放弃孤立主义,积极争夺世界霸权。19.(1)特点: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
益;影响广泛;带有理性色彩。影响: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后世其他国家民法典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这部法典本质上仍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2)原因:改
革开放的推动;旧有的法律观念和制度的弊端;学者的努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它是整个
资产阶级所取得的法律成就”“是确立了财产法方面的诸多原理原则”得出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据“它推动了大陆国家以至世界各国的法典化运动”得出影响广泛;根据“另一功绩是它的理性色彩”得出带有理性色彩。影响:根据材料“《法国民
法典》以法国大革命为‘催化剂’,而又成为保卫法国革命成果的‘权利书’”并结合所学,得出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整个资产阶级所取得的法律成就,而法国大革命吹响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时代号角”,得出促进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资产
阶级革命或改革;根据“它推动了大陆国家以至世界各国的法典化运动”,得出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后世其他国家民法典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得出本质上仍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2)根据材料“迅猛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之社会实践本身”,得出改革开放的推动;
根据“起草作业曾经几次启动,但又随之几次中断”“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发了一场有关经济法和民法调整对象的激烈论争”,得出旧有的法律观念和制度的弊端;根据“学者的努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得出学者的努力;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分析可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治体制建设的要求分析可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分析可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20.示例一:选择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论题: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
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社会出现大变革,秦朝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创新了政治制度,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汉承秦制,设立中外朝和刺史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隋唐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保证皇权有效运行,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董仲舒为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以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道、法和阴阳五
行家等诸家思想,形成了汉代新儒学,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隋唐之后,三教合一趋势加强,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削弱,为了加强政治和思想统治,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克服儒学自身的理论弱点,面对佛道挑战,宋代理学家做出了又一次理论创新,理学诞生了。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学在自我批判和创新中,提出了经世致用的
主张,诞生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总之,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华文明总是在传承创新中前行,并创造了更加辉煌的文明。示例二:选取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论题: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世主张,并互相诘难和吸
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在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影响了中国,并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通过海陆两条对外贸易之路,中国出口的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而中国引进了国外的技术、文化、农作物新品种等,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总之,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格局,在促
进世界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其它论题: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是中华文明繁荣的不竭动力;传承与创新是中华文明延续与发展的重要特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设问要求从材料中任选一个
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据材料“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适应了时代要求,在进行阐述时,主要结合中国古代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的
时代要求,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进行说明即可。如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朝制度、三省六部制等,思想方面的董仲舒新儒学、程朱理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等。这些政治和经济上的创新都是对在继承中,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发展。可进行阐述如下:春
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社会出现大变革,秦朝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创新了政治制度,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汉承秦制,设立中外朝和刺史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隋唐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保证皇权有效运行,在继承前朝制度的
基础上,实行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董仲舒为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以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道、法和阴阳五行家等诸家思想,形成了汉代新儒学,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隋唐之后,三教合一趋势加强,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削弱,为了加强政治和思想统治
,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克服儒学自身的理论弱点,面对佛道挑战,宋代理学家做出了又一次理论创新,理学诞生了。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学在自我批判和创新中,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诞生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据材料“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
征”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交融,推动了中华文明创新和发展,据此可概括论点: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在阐述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相吸收、影响,推动中华文明创新,如百家争
鸣。中华文化吸收其他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如佛教本土化、程朱理学、外国的技术、农作物等。可进行阐述如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世主张,并互相诘难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西汉末年,印度的
佛教传入中国,在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影响了中国,并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海陆两条对外贸易之路,中国出口的丝、丝织
品、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而中国引进了国外的技术、文化、农作物新品种等,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牛河梁已经出现“祭坛、女神庙、积石冢”文化遗
存组合被认为是后世都城“天坛、太庙、帝陵”组合的“祖型”,也是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眼中的“中华文明的曙光”,可知当时已出现文明因素,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治者关注民众与统治稳定的关系,排除A项;宗法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排除B项;出现祭坛不意味
着国家形态的形成,国家是维护统治的暴力机关,排除D项。故选C项。2.B【解析】据材料“汉武帝时始设刺史监察地方,其下无属员,亦无固定治所;至东汉时,刺史除了有固定的治所外,在原有权力基础上兼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并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刺史
,负责监察地方,但到东汉时期,刺史的权力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的监察职能逐渐演变为地方具有行政权和军事权的地方机构,体现了监察制度的异化,B项正确;刺史在东汉时期权力的上升,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地方权力的转移,不涉及地方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
度的异化,而非监察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3.D【解析】材料体现北魏孝文帝主张减轻刑罚,以礼教为先,体现了德主刑辅的法律原则,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上层建筑的法律原则,表明不了儒学的基层化,排除A项;礼、法开
始走向结合是在西汉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政策,是法律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4.C【解析】据材料“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及所学知识
可知,宋朝时期为了防止武将权力膨胀,实行分权的措施,调兵权归枢密院,统兵权归三眼,两者互相牵制,所以材料反映的目的是分权设职防止武将权力膨胀,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期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地方军事力量,排除A项;材料
反映的是对军权的分割,没有涉及监察制度和宰相权力,也没有涉及选官制度与官员执政水平,排除BD项。故选C项。5.A【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意识,
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维护王朝的正统性,而非边疆治理,也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D项;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不符合史实,且司马迁的《史记》在历史上首次为少数民族立传,重视华夏文明与少数民族交往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A项。6.D【解
析】据材料可知,明代内阁的职能来自皇帝的需要,因其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是依附于皇权而存在的,可判断,明代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D项正确;内阁是服务于皇帝的秘书机构,不具备参与决策的职能,也不代表丞相行使行政权力,排
除AB项;内阁不属于中枢机构,只是秘书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7.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代表的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材料反映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发展过程曲折,体现了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D项正确;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不是民族工业,排除B项;洋务企业创办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官办的封建企业,排除C项。故选D项。8.A【解析】根据所占比例示意图可以看出,外办铁路所占比重
最大,说明中国近代铁路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A项正确;根据图示内容无法体现近代铁路的作用,排除B项;中国自建铁路所占比重最低,不能说明占据了主导地位,排除C项;近代铁路形成了网状结构,与京杭大运河的航路线并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9.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民革命后期,国民党发动政变,逮捕
共产党人,国共合作走向破裂,表明中国的革命局势不断恶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中共的革命道路是否调整,排除B项;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国民革命后期共产党受到打压,工农运动受到指责,与国
民革命处于高潮的说法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10.B【解析】据材料“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秩序的整顿、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斗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等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国家正在进行土地改革、
稳定物价、剿匪镇反和抗美援朝,这些都是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不能体现剿匪镇反和抗美援朝,排除A项;此时期属于见过初期,尚未实现统一大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生政权的时候,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三大改造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978年至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都呈现出增长趋势,反映了改革开放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效,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时间是21世纪初,不能解释1978年至1998年的数据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整体经济的发展,并非全部都是应对全球化取得的成果,也有中国内部农业、工业等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8年中国尚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12.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的殖民城邦,有助于希腊本土和这些殖民城邦之间的工商业往来,促进了工商业发展,D项正确;古希腊人额没有建立起大帝国,排除A项;“遍及沿
海”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瓦解了城邦民主政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3.C【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由于农民生活贫困,自愿依靠庄园主寻求庇护,庄园主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救助,而农民成为庄园主剥削
的对象,本质上是自由农的封建化,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关系是庄园主与农民的关系,排除A项;农奴依赖庄园主是材料的现象,而本题探究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排除B项;自由农寻求庇护是材料的现象,而本题探究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排除D项。故选C项。14.C【解析】据材料“第一批发明家决不是科学家。他们是工艺匠
,由于处在实际问题面前,他们就运用他们的天然智慧以及他们的工业习惯上的和工业需要上的高深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主要来源自实践中积累的技术经验,而非来自科学的指导,C项正确;据材料“事实似乎足够证明,第一
批发明家决不是科学家。他们是工艺匠”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验和技术对生产的影响,而非科学理论对生产的影响,排除B项;据材料“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
除D项。故选C项。15.B【解析】据材料“借鉴国外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方式,停止剥夺资本并把计算和监督的工作提到首要地位”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通过发展资本主义,间接项社会主义过渡,B项正确;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
夫改革时期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上台后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排除C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战主义的内容,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6.D【解析】据材料“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趋势……内在矛盾也暴露得更为明
显和突出。欧盟作为当今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典型组织,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及所学知识可知,区域集团化组织面临着集团整体利益与集团内部国家的利益之间的冲突,使得其内部矛盾也暴露的更加明显和突出,欧盟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英国脱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内部的矛盾,而非区域集团之间的矛盾,,排除A
项;欧盟的成员国均为发达国家,不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区域集团化内部的矛盾,并非区域贸易集团对外的多边贸易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1)官学存在弊端与不足,朝廷对民办书院的支持;著名书院复兴的推动;江南地
区经济的发展;理学兴盛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改革与发展。(2)特点:官方对文化的控制加强。评价:官方的支持使清代文化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大部头著作的编纂对于总结、传承民族文化有深远意义。但清代官方教育以维护专制统治为目的,以维护社会秩序为职责,不能适应社会变化,更不能引
领社会发展,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时代潮流,给整个民族带来巨大灾难。【解析】(1)根据材料“南宋的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朝廷只好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可知,官学存在弊端与不足,朝廷对民
办书院的支持;根据材料“北宋初就名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在南宋中期相继复兴”可知,著名书院复兴的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特别是朱熹、陆九渊等一批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弟子都在江南地区讲学,遂使这些地区成为书院最
发达之地。”可知,理学兴盛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的改革与发展。(2)特点:根据材料“18世纪的许多思想文化活动都是在国家机构的影响下进行的”可分析出官方对文化的控制加强。评价:根据材料“曾倡议由一大批有学问的文人编了大约57部大部头著作,如《四库全书》等”可分析出官方的支
持使清代文化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大部头著作的编纂对于总结、传承民族文化有深远意义。根据材料“皇帝对中国知识界的统治还表现在对文化的镇压上。这一镇压持续了大约15年”以及清朝文字狱的史实可分析出但清代官方教育以维护专制统治为目的,以维护社会秩序为职责。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可以从不能适应社会变化,更
不能引领社会发展,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时代潮流,给整个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等角度进行说明。18.(1)贡献:承担战勤任务;提供医疗服务;提供大量的粮食及军用物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动员;辽宁解放,民众革命热情高涨;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政策使其失去民心;土地改革使农
民获得土地,参军参战的积极性提高。(2)贡献:提供兵源;承担各种战勤工作;捐献粮食和钱款;保障前线物资供应,这些有利于赢得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政权。【解析】(1)第一小问贡献,根据材料一“辽宁各级党组
织迅速组织了6万名民工随军入关,担任战勤任务,并组织万余辆大车、数万副担架随军行动”可得出承担战勤任务;根据材料一“辽宁解放区还抽调20余个卫生机关、近6000名医务人员随军入关”可得出提供医疗服务;根据材料一“
集中大批粮食和其他军用物资,满足入关部队的需要”“辽宁的军工产品特别是武器弹药,除少部分供应东北留守部队外,绝大部分支援关内人民解放军”可得出提供大量的粮食及军用物资。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辽宁各级党组织成立支前委员
会,动员当地群众积极参加战勤队伍,动员了近百万民工队伍随军作战”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动员;根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民众革命热情高涨;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使其在政治上出于孤立地位;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参军
参战的积极性提高。(2)简析贡献:根据材料二“辽宁先后动员246.2万人次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各种战勤工作”可得出承担各种战勤工作;根据材料二“捐献粮食356.56万吨,捐款折合战斗机235架”可得出捐献粮食和钱款;根据材料二“辽宁的许多工厂夜以继日地为志愿军生产军需物品、武器弹药,竭尽
全力保证前线的物资供应”可得出保障前线物资供应;根据材料二“辽宁在抗美援朝时期参军参战人数达到32.15万,为志愿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可得出提供兵源。然后对贡献进行评价:有利于赢得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政权。19.(1)政治为大多数人服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雅典人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2)确立主权在民的原则,将人民作为政府的权力基础;实行代议制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行政权;实行国家治理机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解析】(1)根据材料“因为城邦的治理以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为依归”可以得出,主权在民,政治为大多数人服务;根据材
料“处理私人争端时,按照法律,人人平等。”可以得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材料“一个人尽管缺乏禀赋却能为城邦服务,他不会因贫穷而受到阻碍”可以得出,雅典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2)根据材料“美国建国精英宣扬‘人民主权’”可知,确立主权在民的原则,将人民作为政府
的权力基础;根据材料“建国之初的联邦政府将议会分为两院,参议院的参议员并非直接民选,每州两名,任期六年;行政权则交由总统为核心的政府掌握,在执行方面一家独大;司法权则交由几名终身任职的大法官所把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实行代议制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
行政权;实行国家治理机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等角度进行说明。20.观点:在15世纪前期,郑和下西洋葡萄牙人的早期航海探险,在规模和范围上更为壮观和广泛。说明:首先,从时间尺度上看,郑和的航海活动始于1405年,早于葡萄牙人的航海探险。这表明在当时的国际舞台上,中国明朝在航海领域的探索要早于欧洲
。其次,从航海规模和范围来看,郑和的航海活动堪称壮观。他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远航,航程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甚至东非,展示了明朝强大的航海实力和广泛的影响力。相比之下,葡萄牙人的早期航海探险虽然开辟了新航路,但主要集中在
欧洲沿海及非洲西海岸的某些地区,其规模和范围相对较小。综上所述,在15世纪前期,中国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活动在规模和范围上超过了葡萄牙人的早期航海探险,展现了明朝在航海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广泛影响力。【解析】图片信息展示了郑和下西洋与葡萄牙人早期航海探险
的路线。郑和的航海路线呈现出广阔的覆盖范围,从中国的东部沿海出发,经东南亚、南亚,延伸至西亚甚至东非的部分地区,显示出其航行的广泛性和深远影响。而葡萄牙人的航线则相对集中在欧洲沿海及非洲西海岸的某些地区,其范围和规模相对有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析这一观点。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是中国
明朝时期的一次重大航海壮举,其船队规模庞大,装备先进,航海技术高超。郑和的航行不仅展示了明朝的航海实力,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相比之下,葡萄牙人的早期航海探险虽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
意义,但在规模和范围上确实无法与郑和的航海活动相提并论。葡萄牙人的航海活动主要集中在欧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其目的是开辟新航路,进行贸易和殖民扩张。尽管他们的航海活动推动了欧洲对世界的探索和发现,但在当时的国际
舞台上,其影响力和规模仍然有限。因此,从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15世纪前期,郑和的航海活动在规模和范围上超过了葡萄牙人的早期航海探险,展现了中国明朝在航海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广泛影响力。山东省聊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历史试
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根据材料,尧舜活动的地区出土的遗址发现的天文观测设施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大型王墓说明出现了阶级对立,说明当时出现了国家的萌芽,B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部落战争频繁,排除A项;官
僚体制是在秦朝建立,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一个遗址,体现不出多元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2.A【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时期统治者强调敬天,但是春秋战国时期淡化敬天,可知在大动荡时期诸子主张回归现实,淡化神秘色彩,A项正确;先秦诸子淡化天命思
想,而不是沿袭,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儒家和法家不同主张,没涉及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不出诸子迎合诸侯,排除D项。故选A项。3.D【解析】根据材料“关中核心区”“关外直辖地”和“关外王国”与图画信息可知,“关外王国”主要负责关外的长城防线,分担关中地区对匈奴的防
御压力,“关外王国”的南部压制“越人”的实力,说明这样划分主要是为了缓解关中地区的压力,D项正确;西汉分化诸侯国的实力,始于汉景帝,完善与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
不利于国家统一,这个划分也没有体现“国家一统的理念”,排除B项;执行推恩令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4.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京地区的墓志数量在870年之后下降,河北—河东地区的墓志在890年之后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
义发生在唐朝晚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许多地主之家与官僚之家瓦解,从而使得墓志数量有所下降,C项正确;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但是在755年之后,墓志数量变化不大,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使
得士人阶层逐渐上升为社会主流,但是无法解释墓志数量在870年之后,迅速下降的原因,排除B项;藩镇割据主要影响国家的政治与社会,对于民俗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故选C项。5.B【解析】根据材料“京旧城内侵街民舍在表柱外者,皆毁撤之,遣入内押班岑守素,与开封府一员专
其事”与“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前期,政府对于街巷阡陌的限制较为严格,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加,原有的市坊制度确实出现了松动和改变,坊市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市场开始扩散到城中各地,宵禁制度也逐渐废弛,因
此题干内容反映了这时期坊市制度逐渐瓦解,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于“商业”的压制与管理的具体措施,无法得出“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宋刑统·侵巷街阡陌》”的部分条款,无法得出“经济立法体系的完备”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主旨“
市坊制度瓦解”,而“世俗门第观念的淡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A【解析】根据材料“1466年,吏部却规定巡按御史有权考核布、按二司;1493年,进一步确立了巡按御史参与地方官吏考核的制度;到1495年,又规定如无
巡抚,巡按御史即可对布、按二司自行考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制度变迁来看,这种由中央派遣的巡按御史参与并最终获得独立考核地方官员的权力,确实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有利于强化中央权威,A项正确;虽然巡按御史有监察职能,但题目中主要讨论
的是考核制度的变迁,而非监察效能。因此,这一选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目中并未提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地方士风,且从逻辑上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考核并不直接导致地方士风衰败,排除C项;虽然这种变化可以视为行政治理的一种调整,但
“拓宽了行政治理渠道”这一说法过于宽泛,并未准确抓住题目中的核心变化——考核制度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7.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香港的外国成年男性数量迅速增长超过广州与上海,上海的外国成年男性数量从不及广州,到超过广州,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
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外贸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故上海的外国成年男性数量超过广州,而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逐渐成为英国在亚洲的重要的贸易基地,吸引的外国成年男性数量迅速增长,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外贸中心的转移,
A项正确;在1850年至1859年,中国的就业结构依然是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变化不明显,排除B项;此时,通商口岸的增多应该在签订《北京条约》与《天津条约》之后,排除C项;民族工业的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B【解析】从1864年到1884年间,中国的进出口平均税率呈现上升趋势。进口税率从5.22%上升到6.01%,出口税率从9.24%上升到11.59%。这一变化趋势表明当时中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没有采取有限的贸易保护政策,使得中国市场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使得本国企业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B项正确;
在近代中国,中国没有实行关税自主,材料没有体现关税自主意识,排除A项;材料主旨“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的困境”,而“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准则”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在鸦片战争之后,小农经济不断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9.B【解
析】根据提示内容可以看出,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的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这些加入共产党的党员动机多样,为了抗日加入共产党的比例极低,由此说明应该在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统一党员思想,提高党员素质,B项正确;材料内容说明新加入共
产党的党员政治动机存在缺陷,所以应该在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而不是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C项;此时边区应该提高党员素质,而不是要致力于提升农民的政治觉悟,因为新入党的党员不一定都是农民,排除D项。故选B项。10.B【解析】根据材料“一面是联合,一
面是斗争。我们同兄弟之邦并不是没有差别。换言之,对兄弟国家战略上是要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对帝国主义国家战略上是反对的,但战术上有时在个别问题上是可以联合的”可知,联合主要针对的是兄弟国家,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情况可知,这里的兄弟之国包含新成立的民族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
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这是和兄弟国家战略上的联合,B项正确;“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指的是完全倾向于某一方的外交策略,这与周恩来的讲话内容不符,排除A项;“一大片”则是指重点发展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同时也加强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
国家的联系,共同反对美、苏两霸,与题意“联合兄弟国家”不符,排除C项;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与主旨“联合与针对的外交策略”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D【解析】根据“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
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拜占庭帝国保留的这些文化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恩格斯的这一论调是强调了拜占庭文化助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D项正确;恩格斯强调的是拜占庭文化为欧洲思想解放方面的积极作
用,并不是说拜占庭文化受到欧洲文明的影响,排除A项;拜占庭灭亡的时候,欧洲尚未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因此谈不上迎合资本主义时代的诉求,排除B项;恩格斯的论断强调的是拜占庭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体现不出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互鉴,排除C项。故选D项。1
2.C【解析】根据材料“主权力量对无数家庭及共同事务的公正处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欧洲处于欧洲宗教改革时期,法国思想家博丹提出国家主权理论对当时反对教权的现实意义,说明民族国家正在形成,C项正确;“法
治观念深入人心”表现为近代法治观点普遍被社会接受,但是材料主要体现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A项;代议制民主得到扩展在工业革命之后,排除B项;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世俗王权得到增长,但是还没有达到超越教权的地步,排除D项。故选C项。13.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英国废
除《谷物法》是自由主义的表现,而当时英国主张自由主义,主张自由贸易的是工业资产阶级,A项正确;传统的土地贵族和乡村小生产者依赖土地生活,维持《谷物法》,提升谷物价格有利于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不是推动这一法律废除的主要力量,排除BD项;城市工人阶级主要依赖出卖劳动
力谋生,《谷物法》是否废除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小,并不是推动《谷物法》废除的主要力量,排除C项。故选A项。14.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1—1942年间在苏联流行的一幅宣传画”与“开着联合收割机的妇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1942年间,这一时期苏联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东线战场称为伟大卫国战争)的关键阶段,由于青年男子大部分走上前线,农村劳动力紧缺,于是苏联政府通过宣传号召妇女保卫生产战线,让妇女承担农业生产的重任为战争胜利提供物质条件,A项正确;“动员农民参加集体农庄”是苏联在20世纪
30年代进行农庄集体化的口号,排除B项;材料主旨“号召妇女保卫生产战线”,而“妇女提高生产技能”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农业应为工业服务”是苏联在“一五”与“二五”计划的宣传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
A项。15.C【解析】表中的数据表明了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在1961-1986年中数量增加,其中非洲国家的比重较大,结合所学可知,这段时间殖民体系走向崩溃,新兴独立国家数量增多,非洲的殖民秩序瓦解,C项正确;196
1—1986处于冷战时期,世界局势还是较为严峻,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在两极格局瓦解之后,排除B项;“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在冷战结束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6.(1)功能:军事防御;稳定社会;保护农业经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传统。(2)原因:北魏孝文帝
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豪强地主势力下降;孝文帝改革时期,北方社会局势较为稳定;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推行“均田制”,小农经济稳定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北魏孝文帝实行“三长制”,北魏地方政府
逐渐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治安维护机制,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减少了人们对坞堡的依赖(3)历史启示:任何社会治理模式都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现代社会治理应当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平衡,加强法治建设,同时鼓励和引导民众参与社会治理,共同构建和谐
稳定的社会环境。【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晋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基层组织的破坏更为严重,坞堡壁垒更是遍布于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高峰,成为战乱时代一种特殊的聚居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事防御功能;根据材料二“望楼楼顶是四面出挑的哨亭,亭上
高悬旗帜,亭内置鼓,应为打更报警之用。”可知,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根据材料三“于是,峻险院,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而身率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护农业经济;根据材料二“如
图所示,坞堡内既有城垣内部的街道,又有豪华地主庄园的房舍,房屋栉比,层层进深,在靠近围墙的一处院落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望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传统。(2)根据材料材料四“(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三长制”,北魏地方
政府逐渐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治安维护机制,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减少了人们对坞堡的依赖;根据材料四“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推行“均田制”,小农经济稳定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再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豪强地主势力下降;孝文帝改革时期,北方社会局势较为稳定。(3)根据材料四“(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何社会治理模式都需要与时俱进,适
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根据材料一“西晋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基层组织的破坏更为严重,坞堡壁垒更是遍布于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高峰,成为战乱时代一种特殊的聚居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社会治理应当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平衡,加强法治建设,同时鼓励和引导民众参与社会治理,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
境。17.示例:《苏报》言论基调的转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论述:《苏报》创办于1896年,此时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思想兴起,因此此时《苏报》宣扬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做了思想动员。但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八国联军侵华后《辛
丑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本质,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动逐渐兴起。因此《苏报》的言论基调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温和的反对清政府到宣扬革命思想。所以《苏报》言论基调的转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苏报》创办之初宣扬维新变法思想,后来宣扬革命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种转变与当时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密切相关,由此拟定论题为《苏报》言论基调的转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结合戊戌变法、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兴起和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进行论述。即《苏报》创办于1896年,此时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思想兴起,因此此时《苏报》宣扬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做了思想动员。但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逐
渐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本质,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动逐渐兴起。因此《苏报》的言论基调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温和的反对清政府到宣扬革命思想。最后得出结论,《苏报》言论基调的转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18.从胜利走向新胜利——胜利油田的发
展历程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地方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与辉煌,那就是位于山东省的胜利油田。自1961年4月16日,华8井在垦利县东营村喷涌出华北地区的第一股油流起,胜利油田便开启了其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1962年9月23日,营2井的惊人表现——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不仅
刷新了当时的全国纪录,更为这片热土赢得了“九二三厂”的美名。随后的岁月里,党中央的一纸批文,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石油英才,他们在这片黄河入海口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勘探开发会战。1968年,孤岛油田的发现,标志着胜利油田主力油田的诞生。1972年,为了
更好地统筹开发工作,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应运而生,它的成立为油田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孤南、五号桩、垦利等一系列新油田的勘探开发,使得1978年的原油产量飙升至1946万吨,位居全国第二。进入80年代,随着国家原油产量包干
政策的实施,胜利油田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单位经营承包、基层队长承包、招标承包等方式相继涌现,极大地激发了油田的生产活力。1998年,胜利油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划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2000年,胜利
油田有限公司的成立,以及随后中国石化的上市,使得胜利油田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员。至2005年,胜利油田已陆续发现73个油田,累计生产原油8.53亿吨,天然气37.578立方千米,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能源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胜利油田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缩影。它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撑,更培养了一大批石油工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胜利油田将继续秉承“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精神,不断探索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
量。【解析】首先,确定主题。根据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这个共和国的能源巨子,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光辉历程。”与题干“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题是从胜利走向新胜利——胜利油田的发展历程。其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
说明。根据材料“1961年4月16日:营2井发现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是当时全国日产最高的油井。油田因此被命名为“九二三厂”与“1962年9月23日:营2井发现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是当时全国日产最高的油井。油田因此被命名为‘九二三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
一个地方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与辉煌,那就是位于山东省的胜利油田。自1961年4月16日,华8井在垦利县东营村喷涌出华北地区的第一股油流起,胜利油田便开启了其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1962年9月23日,
营2井的惊人表现——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不仅刷新了当时的全国纪录,更为这片热土赢得了“九二三厂”的美名;根据材料“1968年:发现胜利油田的主力大油田——孤岛油田。”与“1972年:成立‘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统一指挥开发工作,保障工作人员
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后的岁月里,党中央的一纸批文,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石油英才,他们在这片黄河入海口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勘探开发会战。1968年,孤岛油田的发现,标志着胜利油田主力油田的诞
生,1972年,为了更好地统筹开发工作,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应运而生,它的成立为油田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孤南、五号桩、垦利等一系列新油田的勘探开发,使得1978年的原油产量飙升至1946万吨,位居全国第二;根据材料一“1981年:响应国家实行原油产量包
干政策,形成单位经营承包、基层队长承包、招标承包等经营模式。”与“1998年:根据国务院关于石油石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胜利油田划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领导和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80年代,随着国家原油产量包干政策的实施,胜利油田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单位经营承包、基层队
长承包、招标承包等方式相继涌现,极大地激发了油田的生产活力,1998年,胜利油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划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根据材料“2000年:根据中国石化重组上市的整体部署,‘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0年,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的成立,以及随后中国石化的上市,使得胜利油田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员。至2005年,胜利油田已陆续发现73个油田,累计生产原油8.53亿吨,天然气37.578立方千米,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能源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最
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胜利油田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缩影。它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撑,更培养了一大批石油工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胜利油田将继续秉承“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精神,不断探索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19.(1)依据: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时代特征理由:时代7被命名为“革命的时代”,是因为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活动,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等。这些革命不仅改变了本国的社会政治结构,也对世界
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时代2早期文明与游牧民族(公元前4000-前1000年),也体现人类文明在早期文明阶段的经济形态。(2)合理。理由:在时代7这个时期包括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革命活动。这些革命不仅改变了相关国家的政治
体制和社会结构,而且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化、社会阶层变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3)选择时代:时代91945年已来的20世纪修改意见:在时代8中
加入对“冷战”的描述,改为:时代9冷战与其之后的世界:危机与发展(1945年之后)依据:冷战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现象之一,它不仅涉及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还影响到了全球的政治格局、经济
发展和社会变革。因此,将冷战作为时代8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进程。【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根据材料“时代1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时代6第一次全球化时代的出现(1450--177
0年)”结合所学可知,依据是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时代特征;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时代7革命的时代(1750--191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代7被命名为“革命的时代”,是因为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活动,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
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等。这些革命不仅改变了本国的社会政治结构,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材料“时代2早期文明与游牧民族(公元前4000-前10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时,时代2早期文明与游牧民族(公元前4000-前10
00年),也体现人类文明在早期文明阶段的经济形态。(2)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时代7革命的时代(1750--1914年)”可知,时代7命名为“革命的时代”合理;第二小问阐释,根据材料“时代7革命的时代(1750--1914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时代7这个时期包括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革命活动。这些革命不仅改变了相关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而且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化、社会阶层变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3)第一小问修改意见,根据材料“时代9:1945年以来的20世纪:枫遇与挑战”可知,选择时代是时代9:1945年已来的20世纪;根据材料“时代9:1945年以来的20
世纪:枫遇与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修改意见为在时代8中加入对“冷战”的描述,改为时代9:冷战与其之后的世界:危机与发展(1945年之后);第二小问依据,根据材料“1945年以来的20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是20世纪下
半叶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现象之一,它不仅涉及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还影响到了全球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此,将冷战作为时代8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