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共(7)页,161.38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bcdbb231c44505f1476da6ef9dbf8d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年级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第1-6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
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清朝乾隆以前,番薯的种植范围局限在长江以南各省,在乾隆时期的半个多世纪里,番薯的推广极为迅速,全国除甘肃及边疆地区外,各省都已先后引种。这一变化有助于A.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C.不断扩大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B.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D.国
内统一市场的形成2.在1833年工厂法颁布以前,英国儿童每天至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有时会达到14、15小时以上,遇到工作任务特别繁忙的时节,儿童们甚至一天要连续工作18小时。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经济发展带
来新的社会问题C.未成年人自主意识尚未形成B.成年劳动力的严重短缺D.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3.在两河流域的乌尔城遗址曾经发掘出一块某商人亲手记账的石板。上面记载他向另一名商人借了一百盎司白银,将其投资在一个
为宫廷及神庙提供面包和谷物的烘焙店里。三年后不仅连本带利还清了债务,而且还拥有该烘焙店的股权,持续获利。这体现了古巴比伦时期A.民间高利贷盛行C.崇富思想的弥漫B.宫廷生活的奢靡D.商人的理财智慧4.明朝中期以后,各地客商汇集于苏州的
盛泽和震泽,松江的枫泾、朱泾和朱家角,杭州的唐栖等镇,把当地有代表性的手工业品远销到全国各地。这反映了此时期A.地域性商帮出现C.工商业市镇兴起B.对外贸易发达D.经济重心南移5.根据下表可知,大运河的
开凿开凿时间河道走向起止点隋朝运河隋炀帝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涿郡-余杭元朝运河元世祖时期呈南北垂直形状大都-杭州A.加快了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步伐C.推动了封建王朝统治区域的扩大B.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D.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6.“筵”和“席”
都是西周时期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铺设好坐具后,再将作用类似小餐桌的“案”“几”等放置在筵、席之上,一人一案,贵族们按礼仪分开落座、分开进食。这一举措有助于A.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C.扩大儒学的社会影响B.规范民众日常行为D
.缓解贵族内部矛盾7.据统计,1700-1825年间,英国所建的医院或治疗所达154个之多,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也开始在全英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由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英国A.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建立C.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完善B.城市生活环境恶化D.医疗服务范围扩大8.中国史书万卷
,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都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训。下列能体现家国情怀的是A.人君为政,在于得民C.同则相亲,异则相敬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D.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9.顾
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提到,作本书的目的是“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据此可知,顾炎武的学术宗旨是A.格物致知B.慎明思辨C.经世致用D.反对专制10.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严文明提出,中国史前时代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花心)
,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分层次联系(东夷、百越等文化处于第二或第三层,是花瓣)的重瓣花朵式格局(如下图所示)。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A.本土性B.多样性C.连续性D.独立性11.佛教强调罗汉、菩萨、佛这三个神灵层次构成依次提高的系统。但传入中国后,由于宗法社
会的特殊性及人们传统的思维观念影响,导致观音由男变女,成了送子娘娘,整个佛教的神灵崇拜系统也因此而调整。这种变化反映了A.佛教的本土化趋势C.三教合一局面出现B.佛教传入中国后背离基本教义D.佛教在中国以女性信徒居
多12.公元7世纪,新罗统一,定儒学为“国学”,15世纪,朱子学说成为朝鲜的统治理念。公元8世纪初,日本颁布《学令》,规定在大学或国学推行经书教育,以《论语》《孝经》等为必修课。这反映了A.东亚文化互相融合C.中外文化交流加强B.中华文化的辐射作用D.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13.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李约瑟意在说明,四大发明A.是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源C.决定了欧洲的发展方向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进程14.古代两河流域,祭司是社会各阶层中的权贵者,掌握多种
权力和大量土地资源,所以当城市国家建立时,要么是祭司成为国王,要么是国王依赖祭司。这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A.等级分明C.王权衰弱B.宗教色彩浓厚D.生产力落后15.莎草纸起源于古代埃及,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传入希腊并很快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一
种通用的书写材料。罗马帝国时代,对埃及的占领使莎草纸很快遍及帝国境内,从不列颠到两河流域的广袤疆域里都使用莎草纸。据此可知,莎草纸A.提升了古埃及国际地位C.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B.是古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D.是最早的成熟的造纸技术16.阿拉伯帝国
的地理学家不仅将以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为代表的古希腊、罗马地理学加以发挥,再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传回西方,而且把在本国形成或发展的地圆说、潮汐成因学说、天文学、磁针罗盘和准确的制图术传入西方。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A.反映了东
西方的文化冲突C.促进了世界文明交融发展B.成为欧洲文明的源头D.引领世界文化的潮流17.希罗多德虽然在《历史》中还有不少神定论和宿命论的思想,但他已经认识到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神,是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同样的,修昔底德也认为历史上的成败兴衰是由人事决定的。这
体现了A.理性著史的精神C.民主政治的进步B.个人主义的泛滥D.希腊史学系统化18.中世纪初期,几乎西欧每一所修道院都设有抄写室和图书馆,抄写成为僧侣在祈祷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抄写的内容主要是宗教方面的书籍,包括《圣经》、圣徒的著作等,但也有部分世
俗文化作品,如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奥维德的诗,历史学家李维等的历史著作等。这反映了中世纪教会A.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C.垄断了西欧的文化教育B.控制了西欧的社会精神D.有利于欧洲文化的传承19.《摩奴法典》约编成于公元前2
世纪一公元2世纪,是古印度有关宗教、道德、哲学和法律的汇编,它以神话的形式确立种姓制度,阐述各种姓的不同地位、权利和义务,并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这表明A.种姓制度影响深远C.印度缺乏人文主义B.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D.法律注重维护私有财产20.日本平安朝时期(794-1192年),白
居易的诗集在日本广为流传,“凡谈及诗文者,言必称《白氏文集》”,朝廷设立了《白氏文集》的讲座,而参与者就有日本天皇。同一时期,日本诞生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源氏物语》。这说明A.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C.《源氏物语》抄袭《白氏文集》B.日本文化开始儒家化D.日本文化具有
多样性21.印加本是一个位于库斯科的小部落,11-14世纪逐渐兼并周边部落,发展壮大。这期间,印加人吸收了奇穆人的灌溉技术,蒂亚瓦纳科人的石材打磨技术,瓦里人的城市设计规划技术等。由此可见,印加帝国的崛起得益于A.重视经济贸易C.农业发展
繁荣B.实行君主专制D.吸收外来文化22.下图是古代某一人类迁徙路线图,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这是一幅A.匈奴人迁徙路线图C.印欧人迁徙路线图B.日耳曼人迁徙路线图D.大月氏人迁徙路线图23.公元4-6世纪,日耳曼人大规模地进入罗
马帝国境内,给东罗马帝国以沉重打击,并一举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在西欧建立了一系列“蛮族”王国。日耳曼人大迁徙A.使日耳曼人封建制度走向瓦解C.促进了区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B.导致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D.征服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24.顺
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郑成功攻取台湾的同时即“招沿海居民之不愿内徙者数十万人东渡,以实台地”。郑氏集团溃败后,清廷积极招垦,大幅降低田赋,鼓励移民台湾,故闽粤汉人又大量移民台地。这两次台湾移民A.
表明清廷海禁政策松弛C.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B.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D.驱逐了西方的殖民势力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美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初的棉纺织业部门。当时北部各州率先成
为美国的纺织基地。到19世纪50年代,美国北部已经能够用机器制造机器。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大批新型工厂的出现,农村人口涌向城市,1820年美国八千人以上的城市有1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2%,到1870年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5%。期间,美国政府不仅吸引大批外国移民来到美国,带来先
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全国人口和国内市场明显扩大,还掀起改善交通运输的浪潮,包括修筑公路、铁路和开凿运河,连接沿海城市,并打开了东、西部的通道,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和贸易。-摘编自赵明杰《浅析美国的工
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材料二对于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发展而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完全是一种外在的因素。受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化不仅不可能处于那种自身独立发展的态势,而且必然带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而在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中展
开的城市化运动又是一个畸变多态、步履维艰的社会变迁过程。如果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城市化发展的必要历史前提,那么,这种流动也是工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条件。反观中国近代的工业化却大大落后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瑞士学者保罗·贝罗赫曾言道,“在20世纪初,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还比第三世
界其他地方低得多”。-摘编自行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明清之际,
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学术作为传教的先导,带来了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科学和哲学思想。一些进步知识分子被西方学术所吸引,渴望得到摆脱社会危机的启示。统治阶级中的某些人也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皇权和大一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明末的徐光启和清初的康熙皇帝。这些活动影响和启发了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吴乃华《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材料二1840年的鸦片战争,古老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人被迫感悟到这样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落后就要挨
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代表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的呼声,为此了解西方,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西学输入,或由政府规划,或出个人胸臆,尽管他们终极目标各有不同,但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进西学改造中国的操作原
则却有相通之处。中国社会的变动曲线,也就成了西学东渐的主线。-摘编自熊月之《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得以形成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西学东渐的主题。(6分)(3)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末以来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秦朝在数百年时间里进行过多次移民活动,秦惠王十三年,秦攻占巴蜀地区,“移民万家实之”,这是秦朝首次大规模向南进行领
土扩张。秦始皇三十三年,移民五十万迁往“桂林、象郡、南海”,三十五年“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这些移民活动皆是强制性的迁移,都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秦朝的移民政策与其国家实力增长之间形成了良性循
环关系,军事征服、移民占领、军事再征服、移民再占领,秦朝通过这种模式一步步扩张领土,进而取得了相对于其他六国的一国独大优势。-摘编自张昭、刘娜《秦朝政治性移民的再分类、比较优势及其后世影响》材料二明末清初,巴蜀地区由于受到长期战
乱、瘟疫、灾害等方面的肆虐和破坏,社会和生态环境受到重创,人口急剧凋零,出现了“地旷人稀”的局面,为了尽快恢复和重建巴蜀地区,清政府从土地、农业、户籍等方面制定了相对优惠的政策,鼓励移民填川。在此背景下,大量湖广、江西、福建、山陕等省移民进入巴蜀地区,
由于湖广籍移民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这场移民运动又称为“湖广填四川”。这场移民填川运动时间开始于康熙十年(1671年),基本结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时间之长,移民来源之广泛,移民数量之多,是我国
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典型。也正因如此,清代巴蜀地区形成了“五方杂处”的移民格局,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摘编自马佩佩《清代山陕移民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移民的特点及影响。(12分)(2)根据
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形成的原因及影响。(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