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模拟选科走班调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共(11)页,42.32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a8475e9ff0c4a8bb18f3b6a251709b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模拟选科走班调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
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
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当然,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
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
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例如,企业的改组,就会出现人员的去留问题;国家机关的改革,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要转做别的工作,有些人就会有意见,
等等。这些问题很快就要出现,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教育党员和群众以大局为重,以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随着经济的发展,路子会越走越宽,人们会各得其所。
这是毫无疑义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重新学习。那一次我们学得不坏,进城以后,很快恢复了经济,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些年来,应当
承认学得不好。主要的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建设的本领没有学好,建设没有上去,政治也发生了严重的曲折。现在要搞现代化建设,就更加不懂了。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摘编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材料二:邓小平思考问题贯穿着一条红线,
这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邓小平复出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倡导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冲破“禁区”,思考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思想懒汉不少,讲现话、空话的多。”1978年秋,他在东北视察时就呼吁各级干部“要开动脑筋,不开动脑筋,就没有
实事求是,不开动脑筋,就不能分析自己的情况,就不能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一些人划“禁区”,不敢独立思考的做法,邓小平严肃指出,“‘禁区’的害处是使人们思想僵化,不敢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问题”,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
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思考问题始终坚持一个方向,这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倡导全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是伴随着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的。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题目就是《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说:“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也同样要求向前看。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使全党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集中于怎样恢复和提高党的威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怎样解决现在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的新问题。”邓小平思考问题讲究科学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务实、辩证、创
新、宏观。务实,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要求大家思考问题“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邓小平注重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提出问题。他反复强调要“研究新情况”,就是要求全党分析历史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关于国际形势,邓小平指出,要随时
关注并注意研究,“我们对外政策都是根据我们对国际问题总的看法和总的分析得出来的”。同样,对于国内问题,邓小平也十分注意根据新的条件提出新问题:“我们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好多条件,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没有,现在有了。中央如果不根据现在的条件思考问题、
下决心,很多问题就提不出来、解决不了。”他尖锐地指出:“我们的脑子里还都是些老东西,不会研究现在的问题,不从现在的实际出发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天天讲四个现代化,讲来讲去都是空的。”邓小平注重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邓小平经常强调:“有好多问题不能用老办法去解决。能否找
个新办法?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比如,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邓小平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邓小平倡
导和运用的新办法集中到一点就是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前后多次强调,“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摘编自温勇《邓小平的问题意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
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可以带动其他的地区、企业和人向先富裕起来的学习,从而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B.改革会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有反对的声音,对此要在思想上重视,教育党员和群众以大局为重,相信群众,这样可以解决问题。C.材料二作者认为,如果思想有“禁区”,就会思想
僵化,不敢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问题;冲破思想“禁区”的主要方法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D.“一国两制”的构想以及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实行改革开放都是邓小平倡导和运用的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具体例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
进程中一定会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一定会遇到许多障碍,但我们有信心做到在经济发展中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B.全国胜利前夕全党范围内进行的重新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国家很快恢复了经济,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C.在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
时代背景之下,邓小平在全党范围内提出了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倡议。D.邓小平注意研究新条件和新变化,根据新条件提出新问题,思考和解决新问题;与国际形势问题相比,他更加重视国内问题。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邓小平的问题意识的一项是
(3分)()A.邓小平指出,“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治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问题”。B.1977年,邓小平在恢复领导职务后,首先解决党的
思想路线问题,然后解决政治路线问题,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再着手解决组织路线问题。C.邓小平说:“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D.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思想观点都同当时中国的现实
“问题”联系在一起,都是从“问题”中产生出来的。4.材料一中多次出现“应当”“必须”,请简析其作用。(4分)5.请结合材料二和下面的信息内容,谈谈你对中央所采取的具体对策的理解。(6分)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推行,不少地区和部门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感到困惑和犹豫。有的省份和地区对这一政策持观望态度,甚至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情绪。面对这种情况,中央并没有采取强硬措施强行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温和、更为有效的策略——“允许看”,一方面开会研讨,一方面采取了用事实教育干部群众的做法
,让这一影响深远的改革得以全面铺开。(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活着(节选)余华家珍走后,我娘时常坐在一边偷偷抹眼泪。我本想找几句话去宽慰宽慰她,一看到她那副,样子
,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好端端的一个家成了砸破了的瓦罐似的四分五裂。到了晚上,我躺在床上常常睡不着,一会恨这个,一会恨那个,到头来最恨的还是我自己。夜里想得太多,白天就头疼,整日无精打采,好在有凤霞,凤霞常拉着我的手问我:“爹,一张桌子有四个角,削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也不知道凤霞是从哪里
听来的,当我说还剩三个角时,凤霞高兴得咯咯乱笑,她说:“错啦,还剩五个角。”听了凤霞的话,我想笑却笑不出来,想到原先家里四口人,家珍一走就等于是削掉了一个角,况且家珍肚里还怀着孩子,我就对凤霞说:“等你娘回来了,就会有五个角了。”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变卖光了以后,我娘就常常
领着凤霞去挖野菜,我娘挎着篮子小脚一扭一扭地走去,她走得还没有凤霞快。她头发都白了,却要学着去干从没干过的体力活。看着我娘拉着凤霞看一步走一步,那小心的样子让我眼泪都快掉出来了。龙二成了这里的地主,常常穿着丝绸衣衫,右手拿着茶壶在田埂上走来
走去,神气得很。镶着两颗大金牙的嘴总是咧开笑着,有时骂看着不顺眼的佃户时也咧着嘴,我起先还以为他对人亲热,慢慢地就知道他是要别人都看到他的金牙。龙二遇到我还算客气,常笑嘻嘻地说:“福贵,到我家来喝壶茶吧。”我一直没去龙二家是怕自己心里发酸,我两脚一落地就住
在那间屋子里了,如今那屋子是龙二的家,你想想我心里是什么滋味。其实人落到那种地步也就顾不上那么多了,我算是应了人穷志短那句古话了。那天我去找龙二时,龙二坐在我家客厅的太师椅子里,两条腿搁在凳子上,一手拿茶壶一手拿着扇子,看到我走
进来,龙二咧嘴笑道:“是福贵,自己找把凳子坐吧。”他躺在太师椅里动都没动,我也就不指望他泡壶茶给我喝。我坐下后龙二说:“福贵,你是来找我借钱的吧?”我还没说不是,他就往下说道:“按理说我也该借几个钱给你,俗话说是救急不救穷,我啊,只能救你的急,不
会救你的穷。”我点点头说:“我想租几亩田。”龙二听后笑眯眯地问:“你要租几亩?”我说:“租五亩。”“五亩?”龙二眉毛往上吊了吊,问,“你这身体能行吗?”我说:“练练就行了。”他想一想说:“我们是老相识了,我给你五亩好田。”龙二
还是讲点交情的,他真给了我五亩好田。我一个人种五亩地,差点没累死。我从没干过农活,学着村里人的样子干活,别说有多慢了。看得见的时候我都在田里,到了天黑,只要有月光,我还要下地。庄稼得赶上季节,错过一个季节就全错过啦。到那时
别说是养活一家人,就是龙二的租粮也交不起。俗话说笨鸟先飞,我还得笨鸟多飞。我娘心疼我,也跟着我下地干活,她一大把年纪了,脚又不方便,身体弯下去才一会工夫就直不起来了,常常是一屁股坐在了田里。我对她说:“娘,你
赶紧回去吧。”我娘摇摇头说:“四只手总比两只手强。”我说:“你要是累成病,那就一只手都没了,我还得照料你。”我娘听了这话,才慢慢回到田埂上坐下,和凤霞待在一起。凤霞是天天坐在田埂上陪我,她采了很多花放在腿边,一朵一朵举起来问我叫什么花,我哪知道是什么花,就说:“问你
奶奶去。”我娘坐到田埂上,看到我用锄头就常喊:“留神别砍了脚。”我用镰刀时,她更不放心,时时说:“福贵,别把手割破了。”我娘老是在一旁提醒也不管用,活太多,我得快干,一快就免不了砍了脚割破手。手脚一出血,可把我娘心疼坏了
,扭着小脚跑过来,捏一块烂泥巴堵住出血的地方,嘴里一个劲儿地数落我,一说得说半晌,我还不能回嘴,要不她眼泪都会掉出来。我娘常说地里的泥是最养人的,不光是长庄稼,还能治病。那么多年下来,我身上哪儿弄破了,都往上贴
一块湿泥巴。我娘说得对,不能小看那些烂泥巴,那可是治百病的。人要是累得整天没力气,就不会去乱想了。租了龙二的田以后,我一挨到床就呼呼地睡去,根本没工夫去想别的什么。说起来日子过得又苦又累,我心里反倒踏实了。我想着我们徐家也算是有一只小鸡了,照我这么干下去,过不了几年小鸡就会变
成鹅,徐家总有一天会重新发起来的。过了三个来月,长根来了,就是我家的雇工。那天我正在地里干活,我娘和凤霞坐在田埂上。长根拄着一根枯树枝,破衣烂衫地走过来,手里挎着个包裹,还拿一只缺了口的碗,他成了个叫花子。是凤霞先看到他的,凤霞站起来叫着他喊:“长根,长根。”我娘一看到是从小在我家长大的长根,赶紧
迎了上去。长根抹着眼泪说:“太太,我想少爷和凤霞,就回来看一眼。”长根走到田间,看到我穿着粗布衣服满身是泥,呜呜地哭,说道:“少爷,你怎么成这样子了。”我输光家产以后,最苦的就是长根了。长根替我家干了一辈子,按规矩老了就该由我家养起来。可我家一破落,他
也只好离开,只能要饭过日子。看到长根回来时的模样,我心里一阵发酸,小时候他整天背着我走东逛西,我长大后也从没把他放在眼里。没想到他还回来看我们,我问长根:“你还好吧?”长根擦擦眼睛说:“还好。”我问:“还没找到雇你的人家?”长根摇摇头说:“我这么老
了,谁家会雇我?”听了这话,我眼泪都要掉出来了。长根却不觉得自己苦,他还为我哭,说道:“少爷,你哪受得起这种苦。”那天晚上,长根在我家茅屋里过的。我和娘商量着把长根留在家里,但长根不同意。长根那天走后,还来过一次,那次他给凤霞带来一根扎头发的红绸,是他捡来的,洗干
净后放在胸口专门来送给凤霞。长根那次走后,我就再没有见到他了。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凤霞问“我”一张桌子削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的问题,当“我”答错时她咯咯大笑,表现了桌儿童的天真无邪。B.“我”娘常领着凤霞去挖野菜,那看一步走一步的样
子,让“我”直想流泪,是因为“我”娘对凤霞的爱护让人感动。C.租了龙二的田以后,“我”的日子过得又苦又累,但心里很踏实,因为“我”相信徐家会有重新振兴起来的那一天。D.小时候长根整天背着“我”,长大后“
我”却不把他放在眼里,现在“我”为自己的年轻气盛、不懂事感到内疚和后悔。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对福贵的经历采用民间化的语言进行描绘,通过平淡舒缓的叙述风格,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丝丝的温情。B.福贵是特定时代底层人物的缩影,小说节选部分讲述了他在输
光家产之后落魄的故事,主要表现了世事无常的主题。C.小说中对龙二的外貌描写,没有使用过多的修辞,没有丝毫的渲染与夸张,白描手法极见功底,有以拙写巧之效。D.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增强了真实性和可信度,易引起读者的
同理心,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有代入感。8.《活着》作品中的主人公福贵,虽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在节选部分也有所体现。请简要分析。(4分)9.小说节选部分叙述故事的同时饱含着浓厚的情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候者言章子以齐入秦,威王不应。顷之间,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子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
”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吾使.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
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材料二: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
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圭。”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
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不弱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亦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
归,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臣之父未教A而死B夫不得C父之教而更D葬母E是
欺F死父也G故H不敢。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与“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两句中的“应”词义不同。B.有司,负责专职的官员,与《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中的“有司”词义相同。C.这里的
“使”与《孟子·鱼我所欲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中的“使”词义相同。D.这里的“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词类活用情况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侦察人员三次说章子带兵投奔了秦军,齐威王都没有理会,他认为
章子不会背叛。不久,就传来了齐军大胜的消息。B.齐威王身边的人对章子是否会背叛有疑问,齐威王认为章子作为儿子不欺骗死去的父亲,作为臣子不可能欺骗活着的君主。C.昭阳击溃魏军,夺得八座城池。陈轸拜见昭阳,问他能得到什么官爵,昭阳说官可以做上柱国,爵位可以封上执圭。D.陈轸认为楚王不会设置两个令尹,并
向昭阳讲画蛇添足的故事,告诉昭阳已获取了名利,再攻打强大的齐国,难以取胜。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4分)(2)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
且后归,犹为蛇足也!(4分)14.两则材料都写到齐国面临着被攻打的处境,当时的两位君王分别是如何应对的?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注]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
,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注]这首诗约为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前后所作。此时他因受牵连被贬冀州,以照顾年迈老母为由上疏奏请授江南一州,唐玄宗准他“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15.下列对这
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红泉”与“紫氛”摹写阳光映照下的庐山瀑布之貌,光彩夺目。B.颔联以其神写其貌,瀑布穿越杂树,脱出云气,豪放有力,洒脱自如。C.颈联视听结合,以“虹霓”绘其色、其形,以“风雨闻”状其声势。D.全诗取大略细,渲染烘托,远近
结合,绘就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图。16.《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请简要分析此诗中诗人是如何托物言志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
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是旧地重游,并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文化主体性凸显出一个民族对其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信程度。历史证明,①没有文化主体性,②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仅会迷失方向,③沦为强势文明的附庸,④个体亦会陷
入身份认同的迷茫,⑤成为无根的浮萍。⑥但是文化主体性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⑦对我们自觉地肩负起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⑧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植根于对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的自觉自信。作为世界上唯一A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
彰显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主旋律,构成多元一体的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存在场域,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禀赋和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B的精神根脉,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孕育而
成的中华文化精神,C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成为支撑我们国家和民族蓬勃向上、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仁者爱人、贵和持中、刚柔相济、和而不同的多重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思想源泉,塑造了国民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中华
文化生命体起到了重要的凝聚和引领作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芦花是有性格的,桀骜中透出一分高雅。刚刚下过一场雪,芦苇根部落满厚厚的雪。雪可以裹住芦叶,冻住芦根,①。没有一株芦花被积雪压折,因为芦花白色的柔毛像天鹅绒,雪花和雨水无
法沾身。雪只能成为芦花的陪衬。在苇甸边缘一片开阔的雪地上,三株茁壮的芦苇呈品字形立着,似乎在向我招手。我想,②,于是走过去折下这三株芦花。我把它们插在一个红酒瓶里,置于书桌的一角。三株芦花像三支棉花糖,蓬松肥硕,看上去既甜蜜又养眼。写作有了倦意时,斟一杯红
茶,欣赏一番芦花,顿时觉得放松不少,仿佛又置身于辽河口那片广袤的芦苇荡,创作灵感会浪花般涌来。八年过去了,三株芦花依然是当年的模样,姿态、颜色都没有改变,总是用洁白的笑靥望着我。灰尘几乎无所不在,然而③,只是边边角角有了少许的淡黄,这淡黄如同鸡雏的绒羽,像和田玉籽料的皮子,越发衬
出了芦花的雪白。我想,灰尘不侵芦花,是不是被芦花的暖意感动了?说到芦花的暖意,我不由得想起了“渔客”一词。“渔客”是两种古老职业的结合,即渔雁和苇客。这两种职业都与芦花有关。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22.下列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渔客”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B.后者则需要摆脱消费社会的功利诱惑,不要为一时的“利”与“名”而迷失自我。C.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D.塞住耳朵去偷院子里的钟,这个法子太“巧妙”了。四、写
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现代文阅读I中说到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也有人认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提出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
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模拟选科走班调考语文参考答案1.C(“材料二作者认为”分析有误,应是“邓小平认为”;另外“冲破思想‘禁区’的主要方法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表
述不准确,冲破思想“禁区”的主要方法应是解放思想,敢于独立思考,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2.D(“与国际形势问题相比,他更加重视国内问题”曲解文意,从原文“同样,对于国内问题,邓小平也十分注意根据新的条件提出新问题”
可以看出,邓小平对国际形势问题和国内问题一样重视)3.C(A项讲的是邓小平注重抓根本问题、普遍问题,B项讲的是邓小平善于抓关键问题,D项讲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思想观点都是从“问题”中产生的,这三项都能体
现邓小平的问题意识。C项说的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能体现邓小平的问题意识)4.①“应当”通常表示一种原则性的规定或一般性的要求。如“应当承认学得不好”中“应当”明确指出以前没有把学习搞好。“必须”属于义务性的规范,它规定的是一种责任,
意味着某种行为或条件是强制性的。如“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中“必须”表明了全党没有例外和特殊,必须一律执行“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的规定。②作为指导性讲话,使用“应当”“必须”等态度旗帜鲜明的词语,有助于听众把握观点态度,具有很强
的指导意义。(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5.①“没有采取强硬措施强行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温和、更为有效的策略——‘允许看’”做法体现了解放思想,注意新的时代条件,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面对有的地方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观望态度,不设“禁区”
,而是“允许看”。②“采取了用事实教育干部群众的做法,让这一影响深远的改革得以全面铺开”体现了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任何重大的改革举措都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证明其正确性,中央的做法既尊重了人们的认识过程,又为改革创造了良好
的外部环境,推动了改革开放的破浪前行。(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B(“是因为"我,娘对凤霞的爱护让人感动”分析有误,流泪的原因是家道的破落让娘不得不去干体力活,“她头发都白了,却要学着去
干从没干过的体力活”)7.B(“主要表现了世事无常的主题”分析有误,小说节选部分主要表现了福贵面对艰难生活的坚忍与顽强)8.①有责任担当。家产输光后,为了养活一家人,向龙二租田耕种。②吃苦耐劳。起早摸黑地在田里干活。③善良友爱。劝阻娘下田干活,家境窘迫也要坚持留养雇工长根。(每
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①“我”对家人的愧疚之情。因为家境衰落让一家人受苦,“我”感到非常难受,体现出“我”对家人的深爱与愧疚。②娘对“我”的关爱之情。家道衰落后,娘对“我”没有怨言,想办
法替“我”支撑一个家,挖野菜、干从没干过的活等,还担心“我”干农活割破手脚。③与雇工长根间的深厚情谊。凤霞与娘重见长根的欢喜,长根对我们处境的体贴、将捡来的红绸送给凤霞扎头发等,体现了我们与长根之间深厚的情谊。(每点2分,如有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BEG[(原文标点)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11.C(C项,两个“使”词义不同:前者为动词“派遣”,后者为连词“假使、如果”。A
项,两句中的“应”词义不同:前者为“应对、应战”,后者为“应答、回答”。B项,解说正确。D项,词类活用情况不同:“破”用作一般动词,意为“打败”;“美”为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认为……美”)12.D(“再攻
打强大的齐国,难以取胜”不合文意,应是“再攻打齐国并无可图之处”)13.(1)双方的人员多次来往,章子为(自己军队的士兵)改变了衣服上的标识,来(让他们)和秦军混杂。(“数”“杂”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数,多次;杂,混杂)(2)连战连胜却不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将会丧失性
命,他的官爵也会留给后来的人,这就像给蛇添上脚一样啊!(“止”“为蛇足”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止,停止,适可而止;为蛇足,为蛇画足,给蛇添上脚)14.①秦国攻打齐国,齐威王派章子领兵应战,并给予他充分的
信任。②昭阳攻打魏国取胜后,又调动军队去攻打齐国。齐王派遣陈轸去见昭阳,祝贺昭阳打了胜仗,劝他撤军。(每点1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国向韩、魏借道去攻打齐国,齐威王派章子领兵应战,他和秦军一接触就驻扎下来。双方的人员多次来往,章子为(自己军队的士兵)改变了衣服上的标
识,来(让他们)和秦军混杂。侦察人员说章子带领齐兵投奔了秦军,齐威王没有理会。不久,侦察人员又说章子带兵投奔了秦军,齐威王仍旧没有理会。像这样重复了三次。有关主管官员提出说:“说章子背叛的人,几个都异口同声,大王为什
么不派兵攻打他?”齐威王说:“很明显他不会背叛我,为什么要去攻打他!”不久,传来消息说,齐军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自称西边的藩臣并向齐国谢罪。齐威王身边的人说:“您怎么知道章子不会背叛您?”齐威王说:“章子的母亲启得罪了他的父亲,他
的父亲杀了他的母亲,把她埋在马棚下面。我派章子领兵,鼓励他说:“以您的勇敢,凯旋了,我一定重新安葬您的母亲。,章子说:“我并不是不能重新安葬死去的母亲。我的母亲启得罪了先父,先父没有留下什么嘱咐就死了。我没有得到父亲的嘱咐就擅自改葬母
亲,这是在欺骗死去的父亲,所以(我)不敢这样办。’作为儿子不欺骗死去的父亲,作为臣子怎么可能去欺骗活着的君主呢?”材料二:昭阳替楚国攻打魏国,击溃魏军,杀掉魏将,夺得八座城池,接着又调动军队去攻打齐国。陈轸受齐王派遣,
去见昭阳,他向昭阳拜了两拜,祝贺他打了胜仗,然后起身问道:“根据楚国的规定,击溃敌军,杀死敌将,能得到什么官爵呢?”昭阳说:“官可以做上柱国,爵位可以封上执圭。”陈轸说:“比这更尊贵的官爵是什么?”昭阳答道:“就只有令尹了。”陈轸说:“令尹是最尊贵的了!可是楚王不会设置两个令尹啊,请
让我为您打个比方吧。楚国有一个举行祭祀的人,祭毕,赐给他身边的随从们一杯酒。这些人商量道:‘这点酒几个人不够喝,一个人喝还有剩余。让我们在地上画蛇吧,先画成的人喝酒。’有一个人先画好了,拿起酒杯准备喝,他左手拿着酒杯,右手仍在继续画着,他说‘我还能给蛇添
上脚呢。’蛇脚还没画好,另一个人把蛇画好了,抢过酒杯说:‘蛇本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着就把酒喝掉了。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他应得的酒。如今您辅佐楚国攻打魏国,击溃敌军,杀死敌将,又得了八座城池,兵力没有受到什么损耗,您又想去攻打齐国,齐国非常害怕您。您的威名已经远扬
,这足够了,上柱国的官位之上再没有什么官职可加了。连战连胜却不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将会丧失性命,他的官爵也会留给后来的人,这就像给蛇添上脚一样啊!"昭阳认为陈轸说得对,于是领兵回国。15.D(“远近结合”有误,全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的远景)16.①诗歌前三联描写庐山瀑布来自
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暗示诗人因事被贬,却获皇帝恩遇的历程,说明诗人才德得到朝廷认可。②尾联瀑布与天空连成一体,境界宏阔,展现了诗人胸襟开阔、踌躇满志的状态。(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书生
意气挥斥方遒(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18.A绵延不断B安身立命C潜移默化(每处填入的成语恰当且书写无误得1分,不恰当或书写有误该空不得分;如有其他成语,符合语境亦
可得分)19.②句语序不当,修改为“不仅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会迷失方向”;⑥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将“但是”修改为“因此”。(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得2分,只正确指出但修改不正确的不得分)20.①却奈何不了芦花②我应该把它们带回去③芦花未被浮尘所染(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
不符酌情扣分)21.①句中“芦花”为本体,“棉花糖”为喻体,比喻词为“像”。②用棉花糖比喻芦花,不仅鲜活、生动、形象,更容易被人感受、理解,而且写出了芦花蓬松、美丽、赏心悦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三株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每点
2分,意思答对即可)22.A(A项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渔客”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强调。C项表示特殊含义。D项表示反讽)23.【写作提示】材料讨论的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哪个更重要的话题,列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到底哪种说法更有道理?需要辨证分析。问题的难度和创新程度是影响因素。在
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在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情况下提出问题,都需要顶尖的能力,都很重要。其次要明确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其实是相辅相成、循环递进的关系。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解决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归宿。解决旧问题后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此时提出新问题又是解决旧问题的衍生,解决旧问题又是提
出新问题的基础。正是在这循环递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事物得以逐步完善,人的能力得到不断精进。立意角度:①大多数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比提出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看到问题相对容易,但是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并将建设性意见最终转化为期待的结果,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②以前的教育往往只重视学生机械的
解题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别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启迪。这个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③一个人在学习工作中,往往都是先学会解决已有问题,能力提升后,才能提出新的好问题。这两者都是人成长的必备过程,缺一
不可。④我们做事情,既要强调“问题导向”,又要强调“结果导向”。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结果导向,问题导向切入,结果导向落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