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疆昌吉州教育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精准解析】.docx,共(21)页,61.30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89dc76f234e45beb73a082c81b5d8f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昌吉州教育共同体期中质量检测高二年级政治试卷一、单选题(2*30=60分)1.有研究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96%。科学家预计,如果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了突破性
的认识,人类的宇宙观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等的看法也将和过去有所不同。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B.哲学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
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认识属于具体科学,人类宇宙观、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看法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材料强调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目主旨。答案为A。【点睛】哲学与具体
科学的关系。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特定领域,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面向21世纪,如何推进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并让世界分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使命。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下面说法错误的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发展中国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内涵
相同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A【解析】【详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
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发展中国,①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相同,但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②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③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正确
选项为A。【点睛】《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科学的精神内核,具有时代的理论品格,具有实践的本质特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
主义,既坚决反对轻视和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3.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世界是原型,现象世界是摹本,万事万物都是对理念世界的分享。下列说法与柏拉图观点蕴含的哲学思想一致的
是A.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B.天地合气,万物自生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演化D.境由意造,物由心生【答案】C【解析】【详解】C:柏拉图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对理念世界的分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绝对精神
”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柏拉图观点蕴含的哲学思想一致,故C选项正确。A:柏拉图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体现的是唯物主义观点,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柏拉图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天地合
气,万物自生”体现的是唯物主义观点,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D:柏拉图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境由意造,物由心生”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4.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
命力。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①具有自然科学前提,是科学革命理论的来源和基础②具有深厚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物质武器③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是时代精神的精华④具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
【详解】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理论的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①错误。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厚的阶级基础,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
精神武器,②错误。③④:“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
选B。5.我们应该这样认识物质概念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
、虚幻的东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①②正确,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不合题意,
该项与题意主旨不符;④错误,它是客观实在的。故选A。【点睛】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6.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①存
在就是被感知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③→④→②B.②→③→④C.③→②→④D.②→①→③【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存在
就是被感知是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主义,故排除D选项;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③②④,故本题选择C选项。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下列观点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②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③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④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答案】D【解析】【详解】①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体现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该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现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①
③符合题意。②④: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两种观点涉及辩证法思想,没有体现哲学的基本问题,排除②④。故本题选D。8.“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绿色”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是在立
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说明五大发展理念①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②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终极真理③直接推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④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真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①④: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是在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来的,因而是对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并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①④符合题意。②:真理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不存在终极真理,②错误。③:五大发展理念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必须借助实践才能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③错误。故本题选C。9.《管子》一书指出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南宋朱熹指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他们是在思考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②思维和存在是否相互决定③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④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A.①④B.
①②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①符合题意,管子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派别;朱熹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二者的区别在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②错误,思维和存在不能相互决定;③不合题意,思维和存在是否具
有同一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问题;④符合题意,这些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故选A。10.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但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
应该()①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②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论来指导人们的世界观③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行动纲领出发来指导实践④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
析】【详解】①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但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①④符合题意。②:应该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而不是作为方法论来指导人们的世界观,②说法错误。③:应该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行动纲领出发,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1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古代朴
素唯物主义的共同缺陷是()A.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B.具有机械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局限C.将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D.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答案】C【解析】【详解】A: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A排除。B:机械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是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的缺陷。B排除。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水、火、气、土等当作世界的本原,他们共同的缺陷是将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C正确。D: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D排除。故本题选C。12.十月革命爆发后的第二年,李大钊即发表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指出俄国十月革命预示着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带来了“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这表明A.哲学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前提B.真正的哲学能够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方向C.真正的哲学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D.哲学是社会革命的先导【答案】B【解析】【详解】A:真正的哲学有
助于社会变革,但不是前提,A错误。B:俄国十月革命预示着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带来了“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这表明真正的哲学能够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B符合题意。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错误。D: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的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D错误。故本题选B。13.《庄子•外篇•秋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
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C.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答案】B【解析】【详解】A: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强调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可见,材料不涉及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A排除。B:惠子认为庄子不能知道鱼的快乐,而庄子认为惠子不能了解庄子的心思,可见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客观事物是否是可以认识的,B符合题意。C: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了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而
庄子与惠子的争论并未涉及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C排除。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而材料未涉及,D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哲学的基本问题:1.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2.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3.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的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思维和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生活实践看: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从哲学研究看:首先遇到且必须回答。1
4.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①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事物②在历史观中,肯定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③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④马克思主
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③④: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事物,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
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③④符合题意。②:在历史观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肯定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15.某地铁站为残疾人开辟了绿色通道,但工作人员却要求双臂残疾的人必须亲自出示残疾证才能通过,还振振有词地说:“看证不看人。”“看证不看人”讽刺了①否定意识能动
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②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③以“我”为中心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④形而上学的观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②④:“看证不看人”的做法是凭“主观标准”办事情,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是一种典型的唯心
主义,②正确;面对残疾人却不承认是残疾人,只要“凭证”,是典型的形而上学,④正确。①:“看证不看人”没有否认意识能动性,①排除。③:“以‘我’为中心”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
的本原,③不合题意。故本题选C。16.研究发现,“太阳出来喜洋洋”有充足的科学依据。当阳光照射皮肤时,人体产生的维生素D3会使大脑分泌一种名叫血清素的激素,从而让人愉悦放松。这进一步证明了①思维和存在
具有同一性②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③意识是人脑活动的分泌物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详解
】针对“太阳出来喜洋洋”这一观念,经研究找到了充足的科学依据,证明了思维可以正确认识人的生理现象(客观存在),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符合题意。人体产生的维生素D3会使大脑分泌一种名叫血清素的激素,从而让人愉悦放松,体现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
官,②符合题意;③中“分泌物”表述错误;④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点睛】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来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劳动创造的。意识的作用:(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1、意识
能动性的特点(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3)世界上是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突出表现在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2、意识对人体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17.来自英国、美国的研究人员
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证实地球大气中存在一种新物质微粒。这种微粒能在大气中形成硫酸盐和硝酸盐,这些化合物导致悬浮微粒的形成,并最终形成能够给地球降温的云,在调整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潜在的革命性影响。从哲学上看,这一发现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物质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C.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物质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答案】D【解析】【详解】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故A错误。B:材料体现人能够认识世界,没有体现人类可以改造世界,故B不选。C:人们只能在
实践中不断创造物质的新的具体形式,故C错误。D:地球大气中存在一种新的物质粒子,这种粒子能在大气中形成化合物,这对调整气候变化具有潜在的革命性影响,这一发现从哲学上看,表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宇
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故D正确。故本题选D。18.相关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青年时期基本成形,中年时期逐渐稳定,50岁是最稳定的时候,步入老年后又逐渐衰退。这表明()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
能够揭示事物发展规律③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控制的④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①②:相关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青年时期基本成形,中年时期逐渐稳定,50岁是最稳定的时候,步入老年后又逐渐衰退。这表明思维能够正确的认识存
在,人能够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同时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①②符合题意。③: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但不能控制规律,③错误。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错误。故本题选C。19.将万水千山收于尺幅,正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中国画创作的特点表明()①意识活动
具有主动创造性②意识直接改造了物质世界③意识的形式与物质的内容达到了有机统一④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A.①④B.③④C.②④D.①③【答案】D【解析】【详解】①③:将万水千山收于尺幅,正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中国画创
作的特点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的形式与物质的内容达到了有机统一,故①③入选。②: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的反作用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故②不选。④:物质可以离开意识单独存在,但意识依赖于物质,离不开物质,故④不选。故本题选D。20
.古人云:“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上述材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C.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D.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
规律的惩罚【答案】D【解析】【详解】D:“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体现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故D入选。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故A不选。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故B不选。C:材料并未涉
及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故C不选。故本题选D。21.作家林清玄写过一首禅诗: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B.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不同意识对事物所起的作用不同D.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答案】A【解
析】【详解】①:“愚人看鹭,聪明见雪,智者观白”,指的是愚人只看到了“鹭”,而聪明的人和智者分别看到了“雪”和“白”,可见审美境界不同的人对同一景象的认识不同,这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①正确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说法正确但材料不体现,②与材料无关。③:材料体现的是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没有体现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③与材料无关。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意
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虚幻的反映。“愚人看鹭,聪明见雪,智者观白”并没有强调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④与材料无关。故本题选A。22.基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发展态势的科学
预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十三五”规划对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做出了科学规划。下列对科学预测说法正确的是()①科学预测能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②科学预测的结论仍需要接受实践检验③科学预测需要
以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④官方预测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是科学预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②③:科学预测需要以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其结论正确与否仍需要接受实践检验。②③项正确且符合题意。①:
科学预测作为意识的东西不能起决定作用,①项错误。④:实践是检验科学预测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项错误。故本题选C。【点睛】23.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相关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因为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
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答案】D【解析】【
详解】A:意识是人脑的分机能,故A不选。B:客观存在是意识产生的源泉,故B不选。C:材料并未涉及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故C不选。D: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因为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表明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故D入选。故本题选D。24.2016年4月,我国发射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其目的是研究、揭示微重力条件和空间辐射条件下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的规律。这主要表明①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②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③人们能够认识、发现并利用规律④人们认识到规律就可以改造规律A.①②B.①
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客观规律以及实践的特点的知识,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详解】发射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的目的是研究、揭示微重力条件和空间辐射条件下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的规律,表明了人们发射实验
卫星这一实践活动是具有目的性的,是有意识的活动,是认识、发现和利用客观规律的表现,②③符合题意。①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④中“改造规律”表述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选C。25.人的心灵和身体在不停地进行对话。如果人的心情愉快,常常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体内就会分
泌出具有活跃脑细胞、增强体质功能的荷尔蒙。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的存在不是客观的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事物的不同变化完全由人的主观感觉决定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事物的存在不是客观的说法
错误,故A不选。B:材料并未涉及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故B不选。C:物质第一,意识第二,事物的不同变化不是由人的主观感觉决定,故C入选。D:如果人的心情愉快,常常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体内就会分泌出具有活跃脑细胞、增强体质功能的荷尔蒙,这说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故D入选。
故本题选D。26.近年来,地震时有发生。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地球其实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该材料蕴含的哲理是()①运动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不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①错误。②:“‘震动’是地球的常态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
方式,②正确。③: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正确。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错误。故本题选C。27.《庄子·齐物论》提出“齐是非”和“是非莫变”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果真就错
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他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A.真理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C.不能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是否正确D.世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答案】C【解析】【详解】A: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真理的客观性,A不符合题意。B:题中没有涉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不符合题意。C:题中请第三者,也无法断定是非,
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他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不能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是否正确,C符合题意。D: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可知论的观点,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28.从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变化说明①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②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③真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④实践是人
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变化为材料考查了学生对真理的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详解】无论是“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还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都是理论观点,所以材料不涉及理论对实践的推动作用,①不选
;材料也未体现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④不选。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这一变化体现了真理具有具体性,真理会随着过程的不断推移,历史条件的不断变
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不断超越自身,②③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
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4)重要提示:注意区别认识、真理、理论和科学理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则是概念、原理、观点的系统化,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的思维成果。真理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辖而形成的知识体系。认识、真理与理论、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系统化、体系化认识、理论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前者概念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
因素,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从认识发展的观点上说,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29.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全力打造旅游精品,使旅游业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这体现了()A.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B.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C.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D.一
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答案】D【解析】【详解】A:物质决定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A说法错误。B:意识对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反映和错误反映,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B说法错误。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可以指导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不能转化为物质,C说法错误。
D:题中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全力打造旅游精品,使旅游业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30.“医生,不打针,行不行呀?”这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对白,道尽了多少病人的
心声。研究人员公布了一款新科研成果——无针头注射器。它是一种喷射注射器,在没有针头的情况下,利用高速压力能够令药物穿透皮肤打进身体内,这不仅颠覆了传统的认识,而且被看作喷射注射系统技术的重大改进,它让病
患者告别打针之苦。这一事例说明()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②认识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③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④认识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答案】D【解析】【详解】①:研究人员发明了无针头注射器,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
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即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①符合题意。②:认识源于实践,但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故②错误。③:研究人员发明了无针头注射器,颠覆了传统的认识,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即实践
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③符合题意。④:否认了认识的上升性,认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故④不选。故本题选D。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31.材料一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
,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材料二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1)材料一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
一观点有何局限性?(2)材料二中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答案】(1)材料一的观点认为“气”是万物之源,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一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纳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没有真正认识到什么才是世界的本原;古
代朴素唯物主义也没有看到意识可以认识并反作用于物质。(2)贝克莱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黑格尔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其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解析】【
分析】本题以哲学家的不同观点为背景材料,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详解】(1)本题要求回答材料一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由材料“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
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可知此观点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然后依据教材所学,可从这一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纳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没有真正认识到什么才是世界的本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也没有看
到意识可以认识并反作用于物质的角度分析。(2)本题要求回答材料二中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由材料“物是观念的集合,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可知该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由材料“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可知该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
点;然后依据教材所学,可从二者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的角度分析共同点。【点睛】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
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
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
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32.材料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洪水泛滥……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材料二2016年厄尔尼诺现象非常明显。我国广东
、广西、湖南等地区频遭暴雨袭击,暴雨造成交通中断,断水、断电。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材料蕴含的哲理。【答案】①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求人们尊重规律,按客观
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大自然对人类违背客观规律的惩罚。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全国军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
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解析】【分析】本题以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为背景材料,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和
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材料蕴含的哲理。本题属于说明类试题,理论范围是唯物论。根据材料中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可从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求人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
能违背规律的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可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
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的角度分析。【点睛】说明类主观题解法1.题型特点说明类主观题一般来说,其设问形式主要有两种:(1)运用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2)说明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做法的正确性或危害、应采
取的措施。2.解题方法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弄清命题者的意图。要做到“两审”:审材料和审问题。一般先审问题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审问题,就是要弄清问题的中心,看清问题的特殊要求(如要求说明原因、意义或做法的正确性),从而弄准答题应当运用的课本知识。
审材料,先粗读再细读,尽快抓住它的关键词句、主要观点和中心思想。第二步:根据材料内容对接教材知识,落实知识点内容。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出问题、材料、教材三者之间的相关点,这是答题的关键。第三步:理清思路,组织答案。答案应具有针对性,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涉及多个知识点,要考虑其
主次与先后,用序号标明,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规范。切不可答非所问,偏离题意。对于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的题目,要从是什么、为什么、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做法(错误的危害)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题目(如要求说明产生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应采取的措施),还要在答案组织中
使用凸显特殊要求的词语,可以参见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题目的解题方法。33.有史以来人们对待洪水,经历“避洪”、“限洪”、“防洪”、“调洪”和“用洪”的演变过程,对黄河的治理,也先后采用“堵”、“疏”、“分”、“合”
、“束”等多种方法,但由于黄河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理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水土保持和工程建设等多方面措施,实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到了20世纪末,黄河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流域内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总量比20年前减
少12%,下游出现断流多年,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黄河及其支流水质污染严重,只有约1/3的黄河水可以饮用。黄河水利工作任务艰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实现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对黄河的治理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在不断治理黄河的过程中,认识到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才能取得成功,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在不断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先后采用了单一治理方法、综合治理
方法,现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每次治黄方法和理念的提出,都指
导人们更好的治理黄河,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人们在治理黄河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治黄方法以及新的治黄理念的提出,不但促进了黄河的合理治理,同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题以黄河的治理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详解】本回答本题,考生
可从人们在不断治理黄河的过程中,认识到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才能取得成功,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在不断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逐渐树立了“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
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每次治黄方法和理念的提出,都指导人们更好的治理黄河,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不同的治黄方法以及新的治黄理念的提出,不但促进了黄河的合理治理,同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体
现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等角度说明对黄河的治理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