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语文答案(全卷).docx,共(5)页,23.83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62c580f0a9333a5d5bd4f840d22cbe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第二学期月考语文科参考答案题号12345710111214171819选项ADABDBCACBCBD1.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张冠李戴。韩非子的看法是“侠以武
犯禁”,而“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是把双刃剑”等是作者的看法;C项,强加因果。聂政、荆轲不能称之为侠,并非没有担当精神,是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是一种工作;D项,曲解文意。原文中“很少存在”与“都存在”在范
围上差别大,且侠与“豪侠”在概念上没区别。故选A。)2.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
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中国武侠电影中已经越来越少地体现‘侠’的精神”错误。结合全文可知,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侠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尽管文章对“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表达了忧虑,但这是文章内容的一
个点,不能以此归纳文章的写作意图。故选D。)3.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错误。不能
根据是否有社会身份等特征推知两者“毫无共同之处”,过于武断。并且第一自然段末提到西方的骑士等在中国有“侠缘”可以推至他们之间有共同之处。故选A。)4.B(“原因就在于”不妥,错在遗漏信息,林风眠被誉为“百年巨匠”之一的原因很多,“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和“培养了很多大师级的名家”等也不可忽视
。)5.D(A项是梁伯聪引领他在中国传统绘画方面走向艺术的新天地;B项应为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和思想的双重启蒙”,中国传统艺术的启蒙他幼时就接受了;C项属无中生有,林风眠出国留学、在国外艺术展上一举成名并未提到他的强烈的
爱国情怀。)6.①保持好奇心,善于学习。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西洋插画,还是西方的艺术理论与思想,林风眠都兼收并蓄。②善于创新,能打破传统。林风眠不一味地做守规矩的“好学生”,才能在复兴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③贴近生活,保持人味。他的画作直接描述生活,
拷问人性,富有活力。④耐住寂寞,专心创作。林风眠在上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最终让自己的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⑤师友亲人的帮助。梁伯聪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蔡元培的任人唯贤,父亲的影响等等,都促成了林风眠的成功。(每点2分,答对其中三点可得满分,但须要有文本分析)7.
B(“细腻地描写”错,该段主旨也非表达对农民的敬仰。)8.(1)此句运用了比喻和联想手法,把散落的短粗的城堞比作马蜂窝,并由此联想到宝剑和英雄,写出了城堞的悠久和其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表达对苍茫中原的敬畏
之感。(2)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黄河平静的表面下生命力张扬的特点,也含蓄地点明了中原大地广博雄浑的风格、中原人豪放洒脱的气度。(评分细则:两小题各3分。(1)比喻1分,联想1分,效果分析1分;(2)拟人1分,分析1分,效果1分。言之成理即可
得分)9.①中原凌厉的风、深红的落日、无垠的原野等自然景象;②中原弥漫着浓厚历史气息的城堞、石碑、石像等历史遗迹;③流存于中原人血液中的纵横捭阖的气概。(意思相近即可)(评分细则:每点2分,从不同方面进行概括如“自然现象”“历史遗迹”1分,具体阐述1分,如“凌厉的风、深红的落日、
无限的原野”)10.C(句子的翻译是:王延范与宋琪的妻子是远亲,宋琪极言王延范的忠勤,柴禹锡也从旁称赞王延范。皇上怀疑他们相互勾结,心里不高兴。柴禹锡又替宋琪请求索要卢多逊旧宅。“疏”与“属”是修饰关系,构成偏正短语,不能断开,排除AD;“请”与“卢多
逊故第”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11.A(“职责与苏轼供职的翰林院相同”错误,翰林院与翰林司不同,翰林院是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12.C(“徐休复密告王延范依附柴禹锡干非法之事”曲解文意。从文章来看,徐休复
所密告王延范所依附的高官应该是宰相,而不是柴禹锡,因为王延范与宰相的妻子是亲戚。)13.(1)柴禹锡每次值夜班,太宗因为他是自己当藩王时的旧臣,常常召他咨询外界的事情。(直,值班;以,因为;访,咨询;每词1分,句子大
意2分)(2)这一年,契丹部队突然攻到城下,柴禹锡在城内加强防备,严防死守,敌人不久领兵退去。(是,这;奄,突然;寻,不久;每词1分,句子大意2分。)参考译文:柴禹锡,字玄圭,是大名人。他年轻时,有位客人看见他后说:“你气
质不凡,如果辅以经术,一定能官至将相。”柴禹锡从此留心学问。当时宋太宗(赵光义)居晋王府,因为善于应对,得到给事一职。太平兴国初年(976),授任供奉官。太平兴国三年,改任翰林副使,升任如京使,仍然掌管翰林司。每次
值夜班,太宗因为他是自己当藩王时的旧臣,常常召他咨询外界的事情。柴禹锡后升任宣徽北院使,被赐给宝积坊的住宅。柴禹锡因告发秦王赵廷美的阴谋,被提升为枢密副使。过了一年,转任南院使。任职既久,柴禹锡越发勤勉机敏。雍熙年间,朝廷讨论扩建宫城之事。柴禹锡有产业在规划地域内,他请求用住宅交换官邸,皇
上因此看不起他。他又与宰相宋琪关系特别好。正好广州徐休复密奏转运使王延范不法之状,并且说他倚附大臣,无人敢处理他。皇上趁机向宋琪及柴禹锡咨询,问:“王延范这个人怎么样?”王延范与宋琪的妻子是远亲,宋琪极言王延范的忠勤,柴禹锡也从旁称赞王延范。皇上怀疑他们相
互勾结,心里不高兴。柴禹锡又替宋琪请求索要卢多逊旧宅,皇上更加厌恶他们朋比结党。宋琪因为言辞不庄重而被罢相,皇上不想明说他的过错,下诏严厉斥责柴禹锡,让他以骁卫大将军身份出任沧州知州。柴禹锡在任期间勤于政事,州里百姓到滨州列举他的政状上报皇上。改任
涪州观察使,又调任澶、镇二州驻泊部署。不久,任潞州知州,州民请求让他留任三年,朝廷下令褒奖他,改任永兴军府知军,再次召入朝廷担任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至道初年(995),授任镇宁军节度、泾州知州。入宫谢恩那天,皇上对他说:“从宣徽院免
职的人不过是防御使罢了,现在给你旌节,加上又是重镇,可说是优待异常了。”柴禹锡感激得哭泣流涕说不出话来。咸平年间,移任贝州知州。这一年,契丹部队突然攻到城下,柴禹锡在城内加强防备,严防死守,敌人不久领兵退去。第二年,柴禹锡改任陕州知州。景德初年
(1004),他的儿子柴宗庆被选中与公主结婚,真宗召令柴禹锡归京,令公主到他家拜见他,行公公媳妇之礼,柴禹锡坚决谢绝不同意。不久,柴禹锡回到任地。不久,柴禹锡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被追赠太尉。14.B(
“即兴而生的愉快心情”分析不当,此处与使君分手,应为依依惜别之情。)15.①与曾使君依依惜别之情。在“双鬓已星星”之年,“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再次为使君送别,不舍之情油然而生。②对曾使君为国守边、热爱边关生活的赞许。“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
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表达了对曾使君的肯定、赞许之意。③对曾使君文韬武略的赞美。诗人将曾使君与曹操相提并论,表达对使君才干的赞美。④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
为国立功。词的下阙通过想象,称赞使君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并有写诗赞美的豪兴,在离别之际其实是为了勉励友人建功立业。(每点2分,情感1分,结合诗文分析1分,答满3点即可得满分)诗歌赏析:开篇"记得武陵相见
日,六年往事堪惊。""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从那以后,他们阔别六年之久,两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括
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回头双鬓已星星",现见面,两人鬓发已经花白了。这句上片是关合前后的过渡句。正因为词人对他们的武陵相会有着美好的记忆,而对分别以来的生活感到很哀伤,所以,他非常希望刚刚重新见面的朋友能长期一起,以慰寂寞无聊之思,以尽友朋相得之欢。"谁知江上酒,还与
故人倾"。哪知道又要这样匆匆作别呢?"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作者对这次分别事出意料,与愿望乖违,但又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伤离情绪。虽说词只写江上杯酒相倾的一个细节,实际上,他们尽情倾诉六年阔别的衷肠,以及眼前依依惜别的情怀,都涵括里面了。下片是对曾使君到达光州边地后生活和心境的想象。
过片二句,上句有情有景,境界雄阔悲壮。寒日的傍晚,一派萧瑟的边塞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真是令人激奋的场面。使君不仅身处其中,而且还是长官和塞主。一般诗人的笔下,久守边城,则不免要流露出思归的凄怆之情。
而这首词则一反常调,别出新意。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只愁飞诏下青冥",使他不能继续呆那里。他何以要留恋边地呢?词的最后两句作了剖露:"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不应",不顾
。"霜塞晚",呼应上文"寒日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串解这几句云:"言只恐诏宣入朝,不顾使君边塞,正有横槊之诗兴也。"横槊赋诗,语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后来引用它赞扬人的文才武略。词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并有写诗赞美
的豪兴。作为一首送别词,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16.(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日月之行星汉灿烂(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7.C(第一处,秋毫无犯:秋毫
: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有条不紊:紊:乱。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这里说唱腔,应该是有条不紊。第二处,淡妆浓抹:浓艳和淡雅两种不同的装饰,也比喻浓丽和素雅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色。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
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这里形容唱腔,用的是轻描淡写的本意,和后面“浓墨一挥”形成对比。第三处,丝丝入扣:丝丝:每一根丝;扣: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做得十分细致
,有条不紊,一一合拍。环环相扣:一环接着一环,形容连接紧密。此处的“扣”,是动词,义为套住或搭住。环是圆圈形的物品,环与环相互套在一起,很牢靠,没有脱落之虞。如自行车的传动链条,就是“环环相扣”,一节与一节衔接得很牢固。这里
说唱腔应是丝丝入扣。)18.B(①此为鄂润泉撰成都武侯祠联,是写诸葛亮的。望重南阳:郡望以南阳为重。南阳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十年躬耕地,我们课本上学到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等。羽扇纶巾:手握羽扇,头戴纶巾。纶巾,青丝帛的头巾。形容儒雅从容。泽周
:恩泽遍布。西蜀:诸葛亮辅佐三国时期西蜀刘备。浣花濯锦:成都的浣花溪、濯锦江,地临武侯祠。意译:先生的郡望,世人推重南阳。遥想当年仪容,头戴纶巾,手握羽扇,忠心耿耿扶持汉室。你的恩泽遍布西蜀。我喜爱此地有浣花溪、濯锦江。后人纪念你,香
烟缭绕着武侯祠。②此联概括仓颉。“一画本天开”化用了“一画开天”的典故,因伏羲画八卦始于乾卦第一画,乾为天,故曰一画开天。清代王筠《说文释例》卷一:"一之所以为数首者,非曰此字只一画,即可见一之意也……此即卦画
之单,乃一画开天之意,故平置之。"草昧:蒙昧;世界未开化的时代。绳更结:取“结绳记事”之典故。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在一些部落里,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
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六书: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笔难投:用的是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③此联概括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史可法。弘光元
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江北孤城指扬州(史可法守扬州),葬衣冠因为史可法只有衣冠冢,葬在梅岭。故选B。)19.D(不是象征,是比喻。象
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比喻一般有比喻词,且是用于比喻对象在形、貌,或特性
方面存在相似之处。象征一般无比喻词,通常在句中会出现“象征”这个词,往往是在作者观点中,可以用象征物的某个具体特质去代表作者所要表现的某个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质(通常是抽象的,形而上的,精神内核上的)。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性,比如月亮像圆盘。而象征是借某
事物表达特殊的含义,比如灯塔象征着目标、希望。)20.①才会有生命价值的创造与实现②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③热爱和珍惜自己的生命(每点2分)(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
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个空根据“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存在”,填入和“只有”搭配的词语“才”,即“才会有生命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第二个空根据“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填入生命的第二个特点,即“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第三个空根据“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填入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即“热爱和珍惜自己的生命”。注意字数限制。)21.①约定俗成;②历史悠久;③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且变化巨大;
④具有传承性。(1、2、4每点1分,第3点2分,共5分)22.【解析】从历史层面立意,通过文明结晶敦煌莫高窟的形成,结合故宫的新发展、民间交流的日益增加,以及自己的体验,分析并展望文化的交流发展。从生活层面立意,通过故宫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径,结合敦煌文化的民间交融、当代青年的文化交流,以
及自己的体验,分析并展望文化的交流发展。从哲理层面立意,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坚持使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必需在交流中不断发展。从政治层面立意,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大力弘
扬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促进多样性文化交流互鉴,倡导平等与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合力,为人类开启更美好的文化前景。……是否能以“文化自信”立意?可以,但仍必须立足于“文化交流发展”的写作重点;所以,关键不在于是否写文化自信,而是在准确把握“文化交流发展”的写
作重点的前提下确定写作角度,进而确定文章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