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1.609 M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8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6.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1)页,1.60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56a1001cad3a97f306774b7e6b772b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级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学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诗云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藻”多指水中藻类,“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实水中除“藻”“蒲”外,还有色球蓝细菌、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体中的“藻”、“蒲”及其他微生物可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藻”、“蒲”、色球蓝细菌和大

肠杆菌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生产者C.位于色球蓝细菌和大肠杆菌位于拟核处的分子DNA呈环状D.“藻”、“蒲”、色球蓝细菌和大肠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答案】C【解析】【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明显的差异是有无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

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共有的特征是均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详解】A、水体中的所有的生物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藻”、“蒲”及其他微生物

仅仅是部分生物,所以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B、“藻”、“蒲”和色球蓝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大肠杆菌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B错误;C、色球蓝细菌和大肠杆菌都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的基因主要位于拟核处的DNA,拟核处的DNA

都是环状DNA分子,C正确;D、“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多细胞生物,D错误。故选C。2.海底往往形成富含氧化锰的锰结核矿,研究发现一种以锰为“食”的细菌,该细菌可以利用锰将CO2转化成有机物,满足自身需要,下列有关该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可控制酶的合成B.通过无丝分裂增殖,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C.从外界吸收的N元素可用来合成ATP、磷脂等D.从锰结核矿富含氧化锰推断,该细菌属于分解者【答案】C【解析】【分析】①

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而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体)等。②能将CO2转化成有机物的生物为自养生物,应属于生产者。【详解】A、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脱氧核糖

核苷酸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不能控制酶的合成,A错误;B、该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但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其分裂过程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B错误;C、ATP和磷脂中都含有N元素,故从外界环境吸收的N元素可用来合成ATP和磷脂等物质,C正确;

D、该菌可以利用锰将CO2转化成有机物,为自养生物,应属于生产者,D错误。故选C。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出的“控糖”建议是: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蔗糖和果糖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单糖类食品甜味剂B.食物

中天然存在的淀粉和纤维素不属于“控糖”的范畴C.人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会以葡萄糖的形式存在于内环境D.摄糖超标引起的肥胖有一部分原因是脂肪无法转化成糖【答案】B【解析】【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

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形成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详解】A

、蔗糖是由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合成的,是二糖,不是单糖,A错误;B、“控糖”建议是:控制添加糖(通常指单糖和二糖)的摄入量,食物中天然存在的淀粉和纤维素不属于“控糖”的范畴,B正确;C、生物体内的糖类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人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会以糖原的形式存在于肝脏或者肌肉,C错误;D、

摄糖超标引起的肥胖,并不是因为脂肪无法转化成糖,而是因为糖摄入过多导致过剩,多余的糖转化为脂肪,进而引起肥胖,D错误。故选B。4.下图1为酶的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示意图,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大小,某同

学设计了实验并检测各组酚的剩余量,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1模型推测,可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降低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B.可用每分钟所消耗的酚量表示多酚氧化酶活性C.据图2分析可知,

酶A的最适温度是50℃,高于酶B的最适温度D.若酶A不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则其可被RNA水解酶催化水解【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性结合酶的活性部位,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底物的竞争力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即底物浓度的增加能缓解竞争性抑制剂对酶

的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与酶的非活性部位不可逆性结合,从而使酶的活性部位功能丧失,即使增加底物浓度也不会改变酶促反应速率。【详解】A、图1所示,酶的活性中心有限,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可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

降低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A错误;B、酶活性是指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表示,可用单位时间酚的消耗量表示多酚氧化酶活性,B错误;C、由图2可知,酶A在50℃时,酚剩余量最少,而酶B在40℃时,酚剩余量最少,但不能确定该温

度就是酶的最适温度,原因是温度梯度过大,C错误;D、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或RNA,若酶A不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说明酶A化学本质为RNA,其可被RNA水解酶催化水解,D正确。故选D。5.脊髓灰质炎病毒

侵入人体细胞后,其遗传物质(+RNA)的复制和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RNA上分布着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B.RNA复制酶能催化双链RNA间氢键的形成C.+RNA上的嘌呤总数等于-RNA上的嘧啶总数D.该病毒易发生

变异与其遗传物质为单链结构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是寄生在其它生物体的活细胞内,依靠吸取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而生活的。一旦离开了这种活细胞

,病毒就无法生存。【详解】A、+RNA是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故+RNA上分布着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片段,A正确;B、氢键的形成不需要酶的催化,B错误;C、RNA复制酶能催化-RNA形成,-RNA是根据+RNA进行碱基配对而形成,故+RNA的嘌呤总

数等于−RNA的嘧啶总数,C正确;D、新冠状病毒易变异,是因为RNA是单链,不稳定,D正确。故选B。6.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在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合成蔗糖,如图表示蔗糖运输至韧皮部薄壁细胞和伴胞的过程,其中①表示H+-蔗糖同向运输载体,②表示H+-ATP酶,③表示W载体。韧皮薄壁细胞内

能积累高浓度的蔗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蔗糖通过协助扩散出韧皮薄壁细胞B.蔗糖通过胞间连丝进入韧皮薄壁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抑制细胞呼吸,蔗糖进入伴胞的运输会受影响D.图示过程说明某些转运蛋白兼有酶活性【答案

】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叶肉细胞中蔗糖通过胞间连丝逆浓度梯度运进薄壁细胞,从薄壁细胞运输到细胞外为协助扩散,再由细胞外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逆浓度梯度运输到伴胞。【详解】A、蔗糖运出韧皮薄壁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且需③所示的W载体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B、

叶肉细胞产生的蔗糖通过胞间连丝进入韧皮薄壁细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B错误;C、蔗糖进入伴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能量供应,蔗糖进入伴胞的运输会受影响,C正确;D、图中②所示的H+-ATP酶既能转运H+,又有ATP水解酶的活性,D正确。故选B。7.细胞骨架

与细胞运动、分裂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为研究胞质环流与细胞骨架的关系,科研人员用不同浓度的APM(植物微管解聚剂)处理紫露草雄蕊毛细胞后,测定胞质环流的速度,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B.先用

低倍镜找到雄蕊毛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APM使植物细胞中微管解聚从而破坏细胞骨架D.一定范围内APM浓度越大对胞质环流的抑制作用越明显【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骨架是细胞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细胞结构,其形成的复杂网络体系对细胞形态的改

变和维持、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细胞内物质运输、细胞信息传递等均具有重要意义。【详解】A、紫露草雄蕊毛细胞无叶绿体,无法以其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观察胞质环流,A错误;B、使用显微镜时,先用低倍镜找到雄蕊毛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B正确;C、APM是植物微管解聚剂,微管是构成细胞骨架

的重要成分,APM可使植物细胞中微管解聚从而破坏细胞骨架,C正确;D、由图中数据可知,一定范围内APM浓度越大对胞质环流的抑制作用越明显,D正确。故选A。8.科学家发现了囊泡运输调控机制。如图是囊泡膜与靶膜融合过程示意图,囊泡上有一个特殊的V-SNARE蛋白,它与靶膜上的T-SN

ARE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后,囊泡膜和靶膜才能融合,从而将物质准确地释放到相应的位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囊泡膜与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B.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依次参与RNA聚合酶分泌过程C.图中囊泡与靶膜识别结合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图中T-SNARE与V-SN

ARE的结合存在特异性【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囊泡膜与靶膜融合过程示意图,囊泡上有一个特殊的V-SNARE蛋白,它与靶膜上的T-SNARE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后,囊泡膜和靶膜才能融合,从而将物质准确地运送到相应的位点,这样的膜融合具有特异性,而且需要消耗

能量,是与ATP相似的生理功能的GTP提供。【详解】A、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同时也包括囊泡膜,A正确;B、RNA聚合酶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酶,不会分泌到细胞外,不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参与,B错误;C、囊泡膜和靶膜的识别并结合消耗了GTP,而GTP具有与ATP相似的生理功

能,因此图中囊泡与靶膜识别结合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D、囊泡上有一个特殊的V-SNARE蛋白,它与靶膜上的T-SNARE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后,囊泡膜和靶膜才能融合,从而将物质准确地运送到相应的位点

,这样的膜融合具有特异性,D正确。故选B。9.化学渗透假说是指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上会发生电子传递,形成了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势差和质子(氢离子)浓度梯度差,驱动ATP的合成。为了证明质子梯度差的产生和NADH的氧化有关,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

:从细胞中分离得到完整的线粒体,将其悬浮于不含O2的培养液中并加入NADH,密封后溶液外接pH电极(如图1),测定其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变化情况(如图2),已知线粒体外膜可自由渗透质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用的完整线粒体可以从酵母菌、霉菌等真核细胞中获取B.线粒

体内的所有酶都是通过膜融合进入的C.实验结果可推测,线粒体基质中的质子浓度低于内外膜间隙D.上述过程建立在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为实验装置图,图2为利用图1装置

所做实验的结果。由图2所示结果可知,当向装置中通入O2后溶液的氢离子浓度立即上升,说明通入O2后,质子立即从内膜向内外膜间隙转运,由此可证明线粒体内外膜间质子梯度差的产生和NADH的氧化有关。【详解】A、酵母菌为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兼性

厌氧性,霉菌为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需氧型,两种生物均含线粒体,实验用的完整线粒体可以从酵母菌、霉菌等真核细胞中获取,A正确;B、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在线粒体内的DNA调控下,由线粒体内

的核糖体合成,B错误;C、实验装置中pH电极连接在溶液中,线粒体外膜可自由渗透质子,所以pH电极的测量值只能反映线粒体内外膜间隙氢离子浓度,无法比较线粒体基质中的氢离子浓度与内外膜间隙氢离子浓度的大小。加入氧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立即上升,是因为NADH在有氧条件下氧化产生电子,线粒体

内膜上发生电子传递,形成了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势差和质子(氢离子)梯度差,随后缓慢下降,推测出线粒体基质中的质子浓度低于内外膜间隙,导致H+顺浓度梯度内流驱动ATP的合成,C正确;D、上述过程中H+跨内膜运输需要转运蛋白参与,具有特异

性,体现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电子传递过程中各种起电子传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的移动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故选B。10.骨骼肌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呈舒张状态,其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较低;当其受到刺激后,组织液中C

a2+进入细胞,导致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升高,从而诱发内质网中Ca2+外流,使得细胞质基质中的Ca2+浓度进一步升高,引起肌肉收缩。该过程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Ca2+和Na+外排时转运蛋白虽然不同,但转运方式相同B.引起肌肉收缩的C

a2+浓度变化都是通过协助扩散完成的C.Ca2+运入内质网是维持细胞质基质低Ca2+状态的唯一途径D.保持正常水平的Ca2+浓度,对肌肉收缩的调节有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物质运输方式:(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①自由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

运输;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②协助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参与;不需要消耗能量。(2)主动运输:能逆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3)胞吞胞吐: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或出细

胞内的过程。【详解】A、Ca2+外排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还需要Na+协同运输中离子梯度产生的势能作为动力,故属于主动运输,而Na+外排是通过Na+-K+泵完成的以ATP水解放能为动力的主动运输,A正确;B、肌肉收缩是由于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升高,这

些变化包括Ca2+跨膜进入细胞及内质网中Ca2+外流,这些都是通过通道蛋白完成的协助扩散,B正确;C、细胞低钙状态的维持是通过Ca2+外排及被转运至内质网两条途径实现的,C错误;D、由题干可知,Ca2+作为信

号分子与肌肉收缩的调节密切相关,因此保持正常水平的Ca2+浓度,对肌肉收缩的调节有重要作用,D正确。故选C。11.可立氏循环是指在激烈运动时,肌肉细胞有氧呼吸产生NADH的速度超过其再形成NAD+的速度,

这时肌肉中产生的丙酮酸由乳酸脱氢酶转变为乳酸,使NAD⁺再生,保证葡萄糖到丙酮酸能够继续产生ATP。肌肉中的乳酸扩散到血液并随着血液进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内通过葡萄糖异生途径转变为葡萄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机体进行可立氏循环时,肌细胞消耗的氧气量小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B.有氧呼吸过程

中,NADH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在线粒体基质和内膜处被消耗C.肌细胞产生的乳酸需在肝细胞中重新合成葡萄糖,根本原因是相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的过程中,产生NAD+和少量ATP【答案】C【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

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NADH反应

生成水,合成大量ATP。【详解】A、人体激烈运动时,肌细胞中既存在有氧呼吸,也存在无氧呼吸,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与消耗的O2相等,无氧呼吸不消耗O2,也不产生CO2,因此总产生的CO2与总消耗的O2的比值等于1,A错误;B、有氧呼吸过程中,NADH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产生,在线粒体内

膜处被消耗,B错误;C、肌肉中的乳酸扩散到血液并随着血液进入肝脏细胞,在肝细胞内通过葡糖异生途径转变为葡萄糖,根本原因是葡糖异生途径相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D、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生成NAD+,不产生ATP,D错误。故选C。12.胰脂肪酶是催化脂肪水解为甘油、脂肪

酸的关键酶。科学家研究了长茎萄蕨藻醇提物的不同溶剂萃取物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萃取物的浓度B.两种萃取物对胰脂肪酶均有抑制作用,但正丁醇萃取物效果更佳C.探究胰脂肪酶作用的最适pH时,先将底物和酶混匀,再置于不同pH下进行反应D.合理使用长茎葡萄蕨藻醇提

物,可通过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吸收来达到减肥的目的【答案】D【解析】【分析】加入乙酸乙酯萃取物的酶活性明显低于加入正丁醇萃取物,说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酶抑制作用更强。【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萃取物的浓度和萃取溶剂的种类,A错误;B

、两种萃取物都使胰脂肪酶活性减弱,即均有抑制作用,但乙酸乙酯萃取物作用下酶活性降低更多,因此效果更佳,B错误;C、探究胰脂肪酶作用的最适pH时,先将底物和酶分别置于一定pH下一段时间后再混匀,C错误;D、长茎葡萄蕨藻醇提

物可抑制胰脂肪酶的活性,因此可通过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吸收达到减肥的目的,D正确。故选D。13.将一批刚采摘的大小及生理状况均相近的新鲜蓝莓均分为两份,一份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h后,贮藏在温度为1℃的冷库内,另一份则直接贮藏在1℃的冷库内。从采后算

起每10天定时定量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贮藏天数,因变量是CO2和O2的比值B.第10天时,对照组和CO2处理组的有氧呼吸强度相同C.

第40天对照组蓝莓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D.若实验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则对实验结果不会产生显著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当储藏天数小于等于10天时,两组蓝莓的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等于1,说明

都只进行有氧呼吸;当储藏天数大于10天时,对照组的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大于1,说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当储藏天数大于20天时,处理组蓝莓的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大于1,说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贮藏天数和是否用高浓度的CO2处理,A错误;B、第10天时,对照组和CO2处理组的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等于1,只能说明此时两组蓝莓只进行有氧呼吸,但不能说明两组蓝莓的

呼吸强度相同,B错误;C、第40天,对照组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等于2,设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x,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y,则有关系式(6x+2y)÷6x=2,解得x∶y=1∶3,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C错误;D、新鲜蓝莓几乎没有光合色素,如果实验在光照条件下进行,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显著影响,D正确。故选D。14.如图是某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染色体示意图,该动物的基因型为MmNn,测交后代中绝大多数个体为mmNn、Mmnn,极少数为MmNn、mmnn。若图中染色体上的编号1

是基因M的位置,则基因m、N、n的位置依次为()A.4、17、14B.16、6、18C.13、14、3D.16、15、6【答案】D【解析】【分析】在真核细胞进行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位于一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发生自由组合,遵循连锁与交换定律。【详解】分析题意可知,该图是某植物细胞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示意图,从图中看出,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2对同源染色体,2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MmNn,测交后代中绝大多数个体为mmNn、Mmnn,

极少数为MmNn、mmnn,可知MmNn产生的配子大部分是mN、Mn,即m和N、M和n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少部分是MN、mn,即发生了染色体的互换,由题意可知染色体上的编号1是基因M的位置,则其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编号16(13)是m的位置,在同一染色体上6(3)上是n的位置,N在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编

号15(18)的位置。故选D。15.为了分析某爱德华综合征(18三体)患儿的病因,对该患儿及其父母的18号染色体上的A基因(A1~A4都是等位基因)进行PCR扩增,经凝胶电泳后,结果如图所示。该患儿的病因不可能是()A.若未发生染色体互换,则可能是母亲卵原细胞减数分裂

I异常所致B.若未发生染色体互换,则可能是母亲卵原细胞减数分裂Ⅱ异常所致C.若发生了染色体互换,则可能是母亲卵原细胞减数分裂I异常所致D.若发生了染色体互换,则可能是母亲卵原细胞减数分裂Ⅱ异常所致【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电泳

图可知患儿从父亲继承了A4基因,从母亲继承了A2、A3基因。母亲为杂合子,说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2、A3所在18号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详解】A、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分裂Ⅰ时18号染色体分离异常导致的,A正确;B、不考虑

染色体互换,患儿含有三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不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分裂Ⅱ时18号染色体分离异常导致的,B错误;CD、本患儿含有来自母亲的A2、A3,如果发生染色体互换,A2、A3所在的两条染色体可能是同源染色体,也可能是非同源染色体,即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分裂Ⅰ或减数分裂Ⅱ时,18号染色体分离异常导致的

,CD正确。故选B。16.某雌雄同株植物花的颜色由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基因控制红色素的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B基因具有淡化色素的作用),现用两纯合白花植株进行人工杂交(子代数量足够多),F1自交,产生的F2中红色:粉色:白色=3

:6: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用于人工杂交的两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一定是AABB、aabbC.红花植株的自交后代中一定会出现红色:白色=3:1D.

BB和Bb淡化色素的程度不同,基因型为__BB的个体表现为白色【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A基因控制红色素合成,B为修饰基因,淡化红色的深度,故红色为A_bb、粉色为A_B_、白色为A_BB或aa__。【详解】

A、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中红色∶粉色∶白色=3∶6∶7,为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该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传递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纯合白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或aabb,要使子一代全部是基因型为AaBb,

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6∶7,用于人工杂交的两纯合白花植株只能选择AABB×aabb,B正确;C、红色的基因型为A_bb,理论上,其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粉红色,若红花植株为Aabb,则自交后代为红色∶白色=3∶1,若红花植株为AAbb,则自交后代均为红色,C错误;D、BB和Bb淡化色

素的程度不同,如A_B_为粉色,但A_BB为白色,故基因型为__BB个体表现为白色,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17.随着奶茶、甜品的泛滥,部分青少年逐渐养成长期高糖、高脂摄入的饮食习惯。高糖摄入

不仅会导致肥胖和糖尿病,还会诱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严重的还会发展为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液中脂质明显偏高,为探究某药剂A对该病是否有治疗作用,科研人员利用以下材料设计以下实验:材料:正常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

肝炎模型小鼠各若干只,注射器、生理盐水、生理盐水配制的药剂A。实验步骤:(1)将小鼠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选______小鼠作对照,乙、丙选______小鼠。(2)甲乙两组都给予正常饮食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丙组给予正常饮食并腹腔注射_

_____(3)注射一周后检测三组小鼠血液中的脂质含量,结果如图。为了更好的指导药剂A的合理使用剂量,还需要增设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答案】(1)①.正常②.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2)等量生理盐水配制的药物A(3)需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药物A,

分别注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腹腔,一段时间后检测小鼠血液中的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解析】【分析】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等。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

血液中脂质的运输。【小问1详解】为探究某药剂A对该病是否有治疗作用,自变量是有无某药剂A,因变量可以测定实验动物血液中脂质的含量。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对照原则,根据结果图可知,甲组应选正常小鼠作为对照,乙、丙相应选非酒精型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小问2详解】

甲乙两组都给予正常饮食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丙组小鼠的处理是给予正常饮食并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配置的药剂。【小问3详解】为了进一步确定药剂A的合理使用剂量,需设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药剂A,分别注入非酒精型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腹腔,一段时间后检测小鼠血液中的脂肪和胆固醇含量

。18.水通道蛋白位于部分细胞的细胞膜上,能介导水分子跨膜运输,提高水分子的运输速率。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放入渗透压较低的溶液中,可使其逐渐吸水涨破,此时光线更容易透过红细胞悬浮液,液体由不透明的红色溶液逐渐变澄清,肉眼即可观察到,这种现象称为溶血,溶血时间与水分进入红细胞的速度有关。下图

是猪的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体积和初始体积之比的变化曲线图,O点对应的浓度为红细胞吸水涨破时的NaCl浓度。回答下列问题:(1)动物细胞能否发生渗透失水?_____。(2)分析图,将相同的猪的红细胞甲、乙分别放置在A点和B点对应的Na

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甲、乙细胞均保持活性,乙细胞的吸水能力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红细胞甲。(3)将猪的红细胞和肝细胞置于蒸馏水中,发现红细胞吸水涨破所需时间少于肝细胞,结合以上信息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4)有观点认为:低温会使水分通过细胞膜的速率减慢。

请以羊血为材料,以溶血现象作为观察实验指标,设计实验验证这一观点。(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_____。【答案】(1)能(2)大于(3)红细胞细胞膜上存在水通道蛋白,吸水能力更快,肝细胞细胞膜上无水通道蛋白,所以红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少于肝细胞(或

与肝细胞细胞膜上存在的水通道蛋白相比,红细胞细胞膜上存在的水通道蛋白更多,吸水速率更快)(4)实验思路: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处于室温条件,乙组做低温处理,然后将两组细胞同时置于等量的蒸馏水中,观察两组红细胞溶血时间

。预期实验结果:低温组溶血时间变长【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当NaCl溶液浓度为150mmol•L-1时,红细胞体积和初始体积之比为1,说明此NaCl溶液的浓度与红细胞的细胞质浓度相同,红细胞水分进出平衡;当NaCl溶液浓度小于150mmol•L-

1时,红细胞体积和初始体积之比大于1,红细胞吸水,并在O点时吸水涨破;A点和B点时红细胞体积和初始体积之比小于1,说明细胞失水,且该比值越小,细胞失水越多。【小问1详解】渗透作用是指两种不同浓度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

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动物细胞具有细胞膜,它可以视为一种半透膜,当动物细胞处于低渗透压环境时,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的液体浓度,这时水分子会从细胞内部通过细胞膜渗透到外部环境,从而导致细胞体积缩小,这个过程就是渗透失水。【小问2详解】

由曲线可知,将相同的猪的红细胞甲、乙分别放置在A点和B点对应浓度的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二者的红细胞体积和初始体积之比均小于1,且乙的比值更小,说明红细胞乙的失水量多于红细胞甲,则红细胞乙的细胞内液

渗透压较高,因此红细胞乙的吸水能力大于红细胞甲。【小问3详解】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和经过水通道蛋白的协助扩散,将猪的红细胞和肝细胞置于蒸馏水中,发现红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少于肝细胞,结合以上信息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红细胞细胞膜上存在水通道蛋白,吸水

能力更快,肝细胞细胞膜上无水通道蛋白,所以红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少于肝细胞。【小问4详解】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低温会使水分通过细胞膜的速率减慢,则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此实验应该设计甲、乙两组(含有等量的相同生理状态的红细胞),分别在正常温度和低温下进行实验,将两组

实验的红细胞同时放入相同的等量低渗溶液中,观察甲、乙两组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由于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而低温会使水分通过细胞膜的速率减慢,因此低温组溶血时间变长,该实验的结果是甲组溶血所需时间小于乙组。19.为

探究盐胁迫下植物的抗盐机理及其对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以海水稻为材料,测得高盐胁迫条件下(NaCl浓度200mmol/L)叶肉细胞和不同浓度NaCl培养液条件下根部细胞的相关数据,结果分别如图1、图2所示。不考虑实验过程中海水稻呼吸作用变化的影响。的(1)光合色

素主要包括________。在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的原理是________。(2)据图1分析,在高盐胁迫条件下,海水稻叶肉细胞前15天光合色素含量无明显变化,但胞间CO2浓度降低,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第15天之后胞

间CO2浓度逐渐上升,可能原因是________。(3)海水稻耐盐与其特有的调节机制有关。①若以150mmol/L的NaCl溶液浓度作为低盐和高盐胁迫的分界线,结合图2分析,海水稻根部细胞适应低盐和高盐胁迫的调节机制有何不同?________②在高盐胁迫条件下,海水稻根部细胞还可通过多种“策略”

降低细胞质中Na+浓度,从而降低盐胁迫的损害,部分生理过程如图3所示。据图3分析,盐胁迫条件下,植物根部细胞降低Na+毒害的“策略”有________(答出三点)。【答案】(1)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②.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2)①.高盐胁迫条件下部分

气孔关闭,从外界进入胞间的CO2减少,叶绿体从细胞间吸收的CO2基本不变,使胞间CO2浓度降低②.色素含量降低,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不足,暗反应减弱,CO2固定减少,最终导致胞间CO2浓度升高(3)①.低

盐条件下主要通过提高细胞中无机盐的相对浓度进行调节,高盐条件下主要通过提高细胞中可溶性糖的相对含量进行调节②.将细胞质中的Na+运输到细胞外;通过载体蛋白B和囊泡运输将细胞质中的Na+储存在液泡中;将细胞质中的Na+储存在囊泡中【解析】【分析】分析图1可知,高盐胁迫条件下(N

aCl浓度200mmol/L),该海水稻叶肉细胞的胞间CO2相对浓度先降后升;第15天之前色素含量下降不大,第15天之后色素含量大幅度下降。分析图2可知:当NaCl溶液浓度低于150mmol/L时,随

着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根部细胞内无机盐的浓度逐渐增加,可溶性糖浓度变化不大;当NaCl溶液浓度高于150mmol/L时,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根部细胞内无机盐的浓度变化不大,可溶性糖浓度大幅度增加。【小问1详解】光合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包

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因此,色素就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小问2详解】从图1来看,第

15天之前色素含量下降不大,胞间CO2浓度降低,推测可能是高盐胁迫条件下部分气孔关闭,从外界进入胞间的CO2减少,叶绿体从细胞间吸收的CO2基本不变,使胞间CO2浓度降低。第15天之后色素含量大幅度下降,光反应速率下降,使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不足,C3未能被及时还原并形成

C5,最终导致CO2不能被固定,叶绿体从细胞间吸收的CO2减少,故胞间CO2浓度会升高。【小问3详解】①分析图2可知,当NaCl溶液浓度低于150mmol/L时(低盐胁迫),随NaCl溶液浓度升高,根部细胞内无机盐相对浓度逐渐增加;当NaCl溶液浓度高于150mmol/L时(高盐胁迫),随着N

aCl溶液浓度的升高,根部细胞内可溶性糖浓度大幅度增加,可见该海水稻根部细胞适应低盐和高盐胁迫的调节机制不同,即低盐条件下主要通过提高细胞中无机盐的相对浓度进行调节,高盐条件下主要通过提高细胞中可溶性糖的相对含量进行调节。②根据

图3可知,盐胁迫条件下,植物根部细胞降低Na+毒害的“策略”有: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将Na+从胞质运输到胞外;通过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和囊泡运输将细胞质中的Na+运输到液泡中储存;将细胞质中的Na+储存在囊泡中。20.栽

培水稻(二倍体)主要有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两种类型,二者育性均正常,杂交可以产生具有的杂种优势的后代,但远缘杂交带来的杂种不育现象,严重限制了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人员对杂种不育的相关基因进行了研究。(1)亚洲

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进行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观察每一代植株的花粉育性。亲本花粉育性正常,F1花粉一半不育,F2植株花粉可育与一半不育之比为1:1。请写出F1产生的雌配子种类数及比例___。(2)研究发现非洲栽培稻

与花粉育性相关的基因G。①将非洲栽培稻的一个G基因敲除(基因型记为Gg)并自交,后代中GG、Gg、gg的个体数之比为107:123:16。以上结果可知,Gg个体产生的不含___基因的花粉育性极低(不育)。②Gg做母本与亚洲栽培稻杂交,F1的基

因型有___种。③观察发现gg个体花粉全可育。综合以上信息可知在花粉半不育性状产生中,G基因的作用是___。(3)Gg细胞中转入一个G基因,整合至染色体上,获得的转基因个体花粉育性有大幅度提高,则G基因被转入的位置及花粉可育的占比是:位置一及占比___;位置二及占比

___。【答案】(1)两种、1:1(2)①.G②.两③.杀死不含G基因的雄配子(保护含G基因的花粉)(3)①.被转入到原G基因的非同源染色体上,3/4②.被转入g基因所在染色体上,1(或比例介于0.75~1之间)【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杂种花粉育性降低,研究者试图通

过基因敲除的方法研究育性降低的原因。【小问1详解】经统计,F2植株花粉育性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可育:一半不育=1:1,可育与不可育为由与一对基因控制,F1产生的雌配子种类数为两种,比例为1:1。【小问2详解】①将非洲栽培稻的一个G基因敲除(基因型记为

Gg)并自交,后代中GG、Gg、gg的个体数之比为107:123:16。Gg个体产生的不含G基因的花粉育性极低(不育)。②Gg做母本与亚洲栽培稻杂交,F1的基因型有GG、Gg,共2种。③观察发现gg个体花粉全可育,综合以上

信息可知在花粉半不育性状产生中,G基因的作用是杀死不含G基因的雄配子(保护含G基因的花粉)。【小问3详解】G基因被转入的位置及花粉可育的占比是:位置一被转入到原G基因的非同源染色体上,占比为3/4,位置二被转入g基因所在染色体上,占比为1。

21.构建生物传感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深入理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原理,同时还需要具备熟练的实验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向细菌中导入一些特殊的DNA序列作为生物传感器,可制备出在特定环境中优先生长的工程菌,研究者利用如图所示的原理分别设计氧气传感

器和乳酸传感器。回答下列问题:(1)在细菌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___________(答2点)和渗透压等条件。对培养基采用____________法灭菌。(2)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氧气传感器的大肠杆菌

工程菌时,需将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DNA片段与载体连接,构建重组的基因表达载体;将重组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之前,需用Ca2+处理大肠杆菌细胞,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用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特定基因制备出含乳酸传感器的试验性工程菌,发现在无乳酸状态下GFP基因的表达量偏高,传感器灵敏度低。据图提出改造重组质粒以提高灵敏度的措施:____________(答2点)。(4)在(

3)试验的基础上,若想仿照乳酸传感器的原理设计出四环素检测传感器,根据图2所示完成下列表格。设计方案实验材料大肠杆菌观测指标_____________实验原理(推测)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温度、酸碱度②.高压蒸汽灭菌(湿热灭菌)(2)①.启动子

A和特定基因②.使大肠杆菌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3)修改启动子C以降低基因表达量;增强阻遏蛋白与启动子C的结合;修改启动子B以增强L基因的表达;增加L蛋白基因的拷贝数(4)①.绿色荧光的有无②.当环境中没有四环

素时,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不表达;当环境中有四环素时,四环素能够解除阻遏蛋白对启动子C的抑制作用,最终使大肠杆菌发出绿色荧光【解析】【分析】1、将目的基因导入原核细胞时,通常用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并需要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其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

的状态。2、灭菌:以强烈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孢子),达到完全无菌的过程。【小问1详解】细菌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条件。培养基含水,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湿热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小问2详解】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特异性识

别结合位点,驱动基因转录成相应的RNA,据图1分析可知,含有启动子A和特定基因的DNA片段与载体连接,构建重组的基因表达载体。用Ca2+处理大肠杆菌细胞的目的是使其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小问3详解】用

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特定基因制备出含乳酸传感器的试验性工程菌,发现在无乳酸状态下GFP基因的表达量偏高,传感器灵敏度低,结合题图分析,原因可能是启动子C过量表达或者L蛋白基因表达不足所致,故可修改启动子C以降低基因表达量;增强阻遏蛋白与启动子C的结合;修改启动子B以增强L基

因的表达;增加L蛋白基因的拷贝数。【小问4详解】分析图可知,启动子B可与RNA聚合酶结合,促进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录。阻遏蛋白抑制启动子C与RNA聚合酶的结合,抑制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录

,四环素可以抑制阻遏蛋白的作用,因此检测指标为:绿色荧光的有无,当环境中没有四环素时,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不表达;当环境中有四环素时,四环素能够解除阻遏蛋白对启动子C的抑制作用,最终使菌体发出绿色荧光。

的在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