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考点练(部编版)专题05 课内外文言文古诗鉴赏(考点总结).docx,共(6)页,27.29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236a83865023ba591648a3c1340573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专题05课内外文言文、古诗鉴赏【考点总结】一、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出现,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人文性,尤其是爱国诚信、敬老爱幼、团结友善的文段为主,同时也有纯说明或写景的文段
入选。多为两则,偶有三则。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
是存在“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中考命制“求同辨异”类题目,借以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命题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异中求同要求考生通过比较阅读,进行
筛选和提炼,透过表象上的“异”寻求内质上的“同”,找到两篇文章的相似点。解题时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解答“求同”类试题时,重在将两者做纵横双向比较,弄清两者为
什么“同”,这是讲清原因;“同”在哪些方面?这是理清范围。二、同中求异要求考生从现象上的“同”探究内质上的“异”,或是在内质“大同”的前提下寻找个性上、表现形式上的“异”,这类题目更能反映考生的探究能力。解题时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
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解答“辨异”类试题时,重在对两者进行辨别、分析,要通过深入分析、多方比较,以彻底弄清两者因何而“异”,“异”在何处。三、既求同又辨异解答“求同辨异”之类题目的总体思路是,紧扣“求同”和“辨异”四个字做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探
究。先要搞清楚题目的要求,是内容方面的“求同”或“辨异”,还是写法(表现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求同”或“辨异”。解读题型,把握解题技巧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题型主要有词语解释题、选择题、句子翻译题、问答题,和单篇文言文阅读的题型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其考查内容涉及到两个文言文语段,尤其是填空、选
择题和简答题,一般是对两个文言文语段从语句、语言、内容、人物、写法、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一、解释词语题2要运用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准确写出常见文言虚词和重点实词的含义。解释实词时要考虑词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解释虚
词时要辨析词的读音、词性和语气。一般可从两方面切入,一是先了解整个句子的大意(必要时联系整个段或篇),然后用换词法揣摩加点字的意思;二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文言实(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然后依照句意确定词语含义。二、翻译题翻译题的题量为1~2个,有两个译句的题目,有
的要求2个句子都翻译,有的要求选择其中一个进行翻译。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译文要通畅顺达,富于表现力。文言文的翻译应遵循“信”(忠于原文)“达”(文义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三原则,运用“留”(保
留)“删”(删除)“换”(替换)“调”(调整)等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三、选择题先仔细读题,认准所要选择的项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这一“要求”辨析所给的各项,找出最切合“要求”的项。四、简答题求同型题目要通过对不
同阅读材料的分析,找到几者间的“联系点”;求异型题目关键是找准有助解题的指向性词语,以免跑题。由于作者的思想、心境和处境的不同,相同的词语用意会不一样。二、课外古诗鉴赏竹里馆【走近诗人】王维(约701—761),
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诗人、画家。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苏轼谓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背景资料】《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
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汇,而命笔成篇的。【作品赏析】这首诗采用动静相衬的手法写景抒情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以具有典型特征的清新的月夜竹林为背景,将外物——幽篁、深林、明月与人的活动——独坐、弹琴、长啸有机地融合起来,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描绘了诗人月下
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3春夜洛城闻笛【走近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
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背景资料】这首诗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
因作此诗。【作品赏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逢入京使【走近诗人】岑参(715—
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背景资料】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
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作品赏
析】这首诗记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捎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怀亲之情。首句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
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第二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作了铺垫。最后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晚春【走近诗
人】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4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
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背景资料】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收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
未来之意。泊秦淮【走近作者】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背景资料】当时,唐王朝已经衰败,内部有军阀割据,外部有敌人进犯,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但是统治集团却还在纵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杜牧夜泊秦淮河畔,看到六朝金粉的金陵浮华奢靡、热闹非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作品赏析】此诗是诗人
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诗的前两句写秦淮夜景,后两句抒发感慨,借古讽今。贾生【走近诗人】李商隐,字义山,号
玉溪生,又号樊南子,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著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背景资料】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
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写下了这首诗。【作品赏析】5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此诗寓慨于
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首句正面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一“求”一“访”,把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和诚恳表现出来,这是诗人欲抑先扬之处。次句是对贾谊的赞
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意气风发和神采照人,无与伦比。第三句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着一“虚”字,把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末句是全诗警
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却又抑扬顿挫。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走近诗人】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
书“诚斋”二字,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谥号文节。著有《诚斋集》等,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等。【背景资料】这首诗作于南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
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品赏析】诗的前半部是议论,后半部是描摹,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创造了一种
深邃的意境,寄寓着一个具有简单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
成功所迷醉。约客【走近诗人】赵师秀,字紫芝,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诗学姚合、贾岛一派,所编《二妙集》选姚诗100多首、贾诗80多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背景资料】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
有的体验,以此入诗,就难以写得蕴藉有味。然而赵师秀的这首七言绝句却将此种情志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无穷。【作品赏析】6本诗通过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展示了一个孤寂者深夜期客不至烦恼焦躁而无奈的感受。首句交代这是江南梅雨季节,“家家雨”,以叠词
形式写出单调而寂寞的气氛,为客人不至埋下伏笔。第二句写夜晚池塘蛙声四起,“处处蛙”,似闹而实静,更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第三句虽是点题,却是平平带过,带出了第四句这一绝妙佳句。主人是准备和客人对弈来度过这漫长的梅雨之夜。一个“闲”字,把主人热切期待客人而客人却迟迟不来时的失望
与无聊,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敲”一“落”,将诗人约客久等不至时的心情表现得极为生动。